“春康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

“春康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

一、“春抗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丹娟[1](2016)在《我国茶树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文中提出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已育成许多具有优异性状的茶树品种。一方面,这些品种大多采用系统选种和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而成,骨干亲本类似,亲缘关系比较接近,使品种的遗传背景较窄。如果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这些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将为杂交育种时亲本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另一方面,随着,新培育出的优良品种越来越多,对茶树品种的鉴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分子指纹图谱鉴定技术具有简便、迅速不受环境条件影响等优点,非常适合品种鉴定。本研究以254个优良茶树品种为材料,从前期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选出185个SSR标记,分析了我国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通过筛选出的核心引物,构建了较全面的茶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185个SSR标记中初步筛选出了128个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SSR标记。不同连锁群上的SSR标记检测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基因型个数、多态性息含量均有较大差异。根据引物扩增条带易统计程度,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多态性息含量)和基因型个数,筛选了2套均匀分布于15连锁群上的30对核心引物。理论上任意两个品种可能混淆的概率为6.0×10-13。同时,通过标准误的变化,250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至少需要30对SSR引物。2.利用128个SSR标记分析了我国茶树优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254个茶树品种中共检测到629个等位变异,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3,期望杂合度HE为0.54。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为1.03。PIC平均为0.5,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4。从地理区域来看,云南、广东、重庆的品种基因多样性水平较高,达到0.5以上;台湾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只有0.29。从不同时期分析,2000s育成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水平最高,达到0.54,其次是1990s,2010s,1980s最低。比较不同年代间平均遗传距离的变化,发现1980s品种遗传距离为0.30,1990s上升到0.32,此后呈下降的趋势。基于遗传距离的N-J(Neighbor-joining)聚类将茶树品种分为3个大类群,基于Structure数学模型的算法则将所有材料分为5个亚群。3.应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荧光标记检测分析手段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银染检测技术,选用30对核心引物分别分析了254个品种的基因分型结果。通过比较发现,CE比PAGE多检测出63个总等位变异数,平均每个位点上多检测出2个等位基因、7个基因型,所检测到的引物PIC和引物鉴别能力(Power of discrimination,PD)也更高。CE荧光标记检测可以直接读出目标DNA片段的准确大小,检测数据更为精确。将毛细管电泳片段大小数据转变成基因型格式,并以第一套优先引物,构建了254个茶树品种的指纹图谱。

刘建,魏亚凤,杨美英,李波[2](2010)在《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模式类型及其应用——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大棚设施利用率低、夏秋季保护地空闲率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短季类蔬菜填闲利用、青鲜食作物接茬利用、攀缘型作物爬架利用、长季节栽培模式等4种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模式,并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这4种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配套技术。

姚德,刘娜[3](2008)在《丰抗50夏大白菜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丰抗50夏大白菜具有品质好、易管理、耐储运、商品性好的特点,深受菜农及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在鲁南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1.特征特性该品种生长期短,种植后60天收获。株高40厘米,开展度55厘米左右。叶色浅绿色,叶面皱缩,叶帮白色,叶球抱合成长椭圆形,结球早而实,品质良好,商品

李虹[4](2008)在《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文中研究指明黄瓜是目前栽培区域最广、总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大宗型蔬菜之一,消费者喜欢吃,栽培者喜欢种。黄瓜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热带东印度森林潮湿地带,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病害是威胁黄瓜生产、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自然侵蚀和品种的杂优化,使得黄瓜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日渐狭窄。目前,对品种资源的筛选及生产的技术体系的研究较少,如何提高蔬菜商品的商品性,是广大蔬菜育种工作者和生产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从育种者的角度看,选育一个新品种总是比现行市场消费的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现有的品种资源进行评价、筛选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一种快捷选育品种的方法。对中国目前黄瓜264份主要推广品种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黄瓜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及河北,占黄瓜总播种面积的36.67%。主要的生态类型仍然为华北型黄瓜。从主要的农艺性状包括种子、果实、植株、叶片以及与熟性有关的第一雌花节位等表现看,我国的黄瓜资源的多样性丰富。对其深入研究可为我国黄瓜的生产和育种提供物质支撑。对调查的形态性状与抗病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熟期有关的第一雌花节位与其他调查的形态性状几乎没有相关性。果实性状,叶片性状及植株长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农艺性状与抗病性的关系来看,抗病性与形态性状相关较少。本文通过对中国黄瓜现行推广的233份品种进行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分析,以期全面系统了解中国黄瓜现行推广品种资源对这四种病害的抗性表现。总体上看,目前中国黄瓜推广品种的复合抗病性差,缺少抗三种以上病害的优良品种,比如在鉴定的233份黄瓜种质中,抗四种病害的品种仅有4份,占1.7%,抗三种病害的品种有20份,占8.58%;就单一病害而言,现有推广品种对白粉病抗性较好,其次是霜霉病、角斑病,最弱的是枯萎病,但高抗枯萎病的品种相对较多。可见,多抗性品种选育是中国黄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和选育多抗性及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优良抗源亲本材料是今后抗病育种工作的重点。结合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鉴定,对这些264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进行分析鉴定,筛选出74份具有代表性的优良推广品种,利用形态学标记方法对已筛选好的74份优质黄瓜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74份材料被聚成3大类,从结果来看可以很好的将华南型黄瓜、华北型黄瓜及腌渍型黄瓜区分开来。从地理分布来看,基本可以把不同地理分布的黄瓜种质区分开。北型黄瓜大部分来自山东和天津,华南类型黄瓜大部分来自东北及广东,腌渍类型黄瓜主要来自美国,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得知华北类型黄瓜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是三个生态类型中最近的,华南类型黄瓜的遗传距离次之,腌渍类型黄瓜的遗传距离最远。此外,本试验筛选出36份适宜生产推广的优质黄瓜品种。

吴从大,王海霞,马艳丽[5](2007)在《春西瓜-夏大白菜-秋辣椒高效栽培模式》文中认为春大棚西瓜上市早、经济效益高,在江苏苏北地区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效益显着提高。响水县2005年春大棚西瓜种植面积4000hm2,近两年种植面积增幅均在30%以上,为充分利用土地、温、光等

陈文志[6](2007)在《药物处理对报春花抗热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以四季报春(Primula obconica)和欧报春(Primula vulgaris)为材料,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设计,探讨不同药物及浓度处理对两种报春花抗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高温(30℃、32℃、34℃、36℃、38℃)胁迫下,未经SA(水杨酸)和CaCl2处理的四季报春和欧报春的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为:相对电导率和MDA(丙二醛)含量随温度的上升均呈升高趋势;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超氧化物质歧化酶)活性以及叶绿素的变化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一般在处理48h或96h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降低。说明在自然状态下,四季报春和欧报春的耐热性均较弱。2.SA和CaCl2的施用对四季报春和欧报春抗热性有显着的影响,它们对维持植株在高温条件下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高温胁迫过程中,两种报春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总体均持续增加,仅个别处理表现为先增后降;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则持续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相同温度条件下未经SA和CaCl2处理的植株。根据对各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相对电导率和MDA之间呈正相关(P<0.01);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活性以及叶绿素之间呈正相关(P<0.01);而相对电导率和MDA与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活性、叶绿素之间则为负相关(P<0.01)。3.在试验设定的五个温度梯度下,未经药物处理的四季报春耐热性比欧报春强。运用隶属函数法对经过药物处理的两种报春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五个温度条件下各处理间耐热性的强弱,四季报春:30℃:150 mg·L-1的SA和1 500 mg·L-1的CaCl2的组合对于提高四季报春的耐热性最好,其次是100 mg·L-1的SA和1000 mg·L-1的CaCl2的组合处理;32℃:单一施用200 mg·L-1的SA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其次是施用100 mg·L-1的SA和1500 mg·L-1的CaCl2的组合,效果最弱的是单一施用500 mg·L-1的CaCl2;34℃:混合施用50 mg·L-1的SA和1500 mg·L-1的CaCl2对于提高四季报春的耐热性效果最好;36℃:混合施用50 mg·L-1的SA和2000 mg·L-1的CaCl2对于四季报春耐热性的提高效果最好,而单一施用100 mg·L-1的SA的效果最弱;38℃:150 mg·L-1的SA和1000 mg·L-1的CaCl2混合施用能有效提高四季报春的耐热性。欧报春:30℃:150 mg·L-1的SA和1500mg·L-1的CaCl2的组合对于提高欧报春的耐热性最好;32℃:单一施用200 mg·L-1的SA达到的效果最好,效果最弱的是单一施用500 mg·L-1的CaCl2;34℃:单一施用150mg·L-1的SA的效果最强,混合施用200 mg·L-1的SA和500 mg·L-1的CaCl2的效果次之,单一施用1000 mg·L-1的CaCl2的效果最弱;36℃:混合施用150 mg·L-1的SA和500 mg·L-1的CaCl2对于欧报春耐热性的提高效果最好,而单一施用100 mg·L-1的SA的效果最弱;38℃:150 mg·L-1的SA和1000 mg·L-1的CaCl2混合施用能有效提高欧报春的耐热性,单一施用50 mg·L-1的SA的效果最较弱。4.当单一施用SA时(即当CaCl2固定在0mg·L-1),200 mg·L-1、150 mg·L-1的SA分别在32℃、34℃的高温胁迫下能有效地降低四季报春和欧报春体内自由基含量、减轻细胞膜脂过氧化、保护生物大分子,从而提高两种报春花的耐热性;但在36℃、38℃的高温胁迫下,分别单一施用100mg·L-1和50mg·L-1的SA则不能有效地增强两种报春花的耐热性。当单一施用CaCl2时(即当SA固定在0 mg·L-1),所施浓度的CaCl2(500 mg·L-1、1000 mg·L-1、1500 mg·L-1、2000 mg·L-1)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两种报春花耐热性的提高均不显着。在SA和CaCl2混合施用的处理中,在SA的低浓度水平区(≤150 mg·L-1),加施一定浓度(≤1500 mg·L-1)的CaCl2有助于两种报春抗热性的提高,而在SA的高浓度水平区(150~200 mg·L-1),所施CaCl2浓度超过1500 mg·L-1,两种报春花的耐热性表现反而越差。

胡晓文[7](2006)在《大白菜四季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张玉厂,李宗振,杨正,张晓声[8](2001)在《“春抗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为调解蔬菜淡季,增加市场品种,我们所97年开始春季大白菜的栽培研究,育成适宜早春栽培的春抗50(详见《专业户》2000年10期)。可与小麦、棉花、幼龄果树等间作套种双丰收。现将其保护地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育苗棚室的建造:育苗棚应在东西走向,地势平

二、“春抗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抗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茶树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茶树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1.2.1 指纹图谱的分类、概念及特点
        1.2.2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
        1.2.3 SSR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研究
        1.2.4 分子指纹图谱在茶树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及预期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预期目标
第二章 茶树指纹图谱SSR核心引物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配制
        2.1.3 DNA提取
        2.1.4 SSR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SR引物初筛
        2.2.2 核心引物的确定
        2.2.3 确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所需SSR引物数
    2.3 讨论
        2.3.1 SSR指纹图谱核心引物筛选
        2.3.2 遗传多样性所需引物数目
第三章 我国茶树优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SS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聚类分析
        3.2.3 遗传结构分析
    3.3 讨论
        3.3.1 遗传多样性
        3.3.2 茶树品种聚类分析与遗传结构分析
第四章 我国茶树优良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SSR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AGE结果
        4.2.2 CE结果
        4.2.3 CE检测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比较
        4.2.4 指纹图谱构建
    4.3 讨论
        4.3.1 CE在茶树品种鉴定中的可行性分析
        4.3.2 茶树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模式类型及其应用——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模式
    1.1 短季类蔬菜的填闲利用
    1.2 青鲜食作物的接茬利用
    1.3 攀缘型作物的爬架利用
    1.4 长季节栽培模式利用
2 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配套技术
    2.1 选用适宜品种
    2.2 覆盖薄膜避雨
    2.3 覆盖遮阳网降温
    2.4 覆盖防虫网隔虫
    2.5 长季节栽培管理

(4)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黄瓜种质资源
        1.2.1 黄瓜种质的基本信息
        1.2.2 黄瓜种质的分类
        1.2.3 我国黄瓜种质的来源与地理分布
        1.2.4 中国黄瓜品种种质资源现状
        1.2.5 黄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2.6 黄瓜种质的性状相关性研究
        1.2.7 国内外黄瓜种质的育种目标及主要途径
        1.2.8 中国黄瓜品种的种植分布
        1.2.9 我国黄瓜生产的发展趋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黄瓜种质形态学多样性鉴定
        2.2.1 观测记载的性状、方法和标准
        2.2.2 质量性状的赋值
    2.3 黄瓜种质抗病性鉴定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瓜种质的形态性状变异度分析
        3.1.1 种子性状
        3.1.2 植株性状
        3.1.3 果实性状
        3.1.4 产量性状与熟性
    3.2 黄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3.3 黄瓜种质果实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1 主分量性状的构造及分析
        3.3.2 选择方向的确定
        3.3.3 选择的结果
    3.4 黄瓜种质的抗病性分析
    3.5 黄瓜种质的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3.6 黄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3.6.1 华北型黄瓜形态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3.6.2 华南型黄瓜形态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3.6.3 腌渍型黄瓜形态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黄瓜种质资源的分布
    4.2 黄瓜种质资源性状间的相关性
    4.3 黄瓜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4.4 黄瓜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
    4.5 黄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
    4.6 本试验的不足与创新
5 结论
    5.1 探明了目前中国黄瓜主要推广品种的亲缘关系
    5.2 筛选出36份适宜生产推广的优质黄瓜资源
    5.3 明确了现行的各生态类型黄瓜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5.3.1 华北类型黄瓜
        5.3.2 华南类型黄瓜
        5.3.3 腌渍类型小黄瓜
    5.4 探明了各生态类型内品种间的性状相关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药物处理对报春花抗热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报春花属植物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2.2 报春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2.3 报春花属植物资源调查与系统分类研究
    2.4 报春花属植物的引种研究
    2.5 报春花属植物的育种繁殖研究
    2.6 报春花属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 材料与方法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及药物使用
        4.2.1 试验设计
        4.2.2 药物施用
    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1 膜脂过氧化物的测定
        4.3.2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4.3.3 SOD(超氧化物质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4.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3.5 生长形态指标观测
    4.4 两种报春花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4.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膜脂过氧化物
        5.1.1 相对电导率
        5.1.2 MDA
    5.2 渗透调节物质
        5.2.1 脯氨酸
        5.2.2 可溶性糖
        5.2.3 可溶性蛋白
    5.3 SOD活性
    5.4 叶绿素含量
    5.5 两种报春花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5.1 四季报春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5.2 欧报春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6 生长形态指标的观测
        5.6.1 四季报春生长形态指标的变化
        5.6.2 欧报春生长形态指标的变化
    5.7 两种报春花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5.7.1 未经药物处理的两种报春的耐热性综合评价
        5.7.2 药物处理后两种报春的耐热性综合评价
6 讨论
    6.1 高温胁迫下两种报春花耐热性的比较
    6.2 SA效应
    6.3 CACl_2效应
    6.4 进一步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大白菜四季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学特性
二、大白菜的主要类型和品种
三、栽培方式与季节
四、栽培技术

四、“春抗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茶树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D]. 黄丹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2]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模式类型及其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 刘建,魏亚凤,杨美英,李波. 江西农业学报, 2010(03)
  • [3]丰抗50夏大白菜栽培技术[J]. 姚德,刘娜. 科学种养, 2008(07)
  • [4]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D]. 李虹.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5]春西瓜-夏大白菜-秋辣椒高效栽培模式[J]. 吴从大,王海霞,马艳丽. 上海蔬菜, 2007(06)
  • [6]药物处理对报春花抗热性的影响研究[D]. 陈文志.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7]大白菜四季高效栽培技术[J]. 胡晓文. 当代蔬菜, 2006(10)
  • [8]“春抗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J]. 张玉厂,李宗振,杨正,张晓声. 专业户, 2001(01)

标签:;  ;  ;  ;  ;  

“春康50”大白菜早春保护地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