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三茬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旱地三茬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一、旱地三熟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斌[1](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郑乐[2](2018)在《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传统耕作方式引起的水土流失、扬尘和沙尘暴天气频发、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水稻种植中用工多、人工成本高、南方稻区土壤含水率高、秸秆量大韧性强等问题,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稻精量直播技术相结合,借鉴保护性耕作中条带旋耕理念,提出了一种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技术,研制了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对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的关键技术及部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测定了土壤相关参数,对南方稻区水稻根茬复合体剪切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在对三种破茬圆盘进行离散元仿真和土槽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集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装置,平行四杆仿形机构、型孔轮式排种器和弹性地轮驱动于一体的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进行了田间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南方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对南方稻区的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测定,采用自制的剪切试验装置对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进行了剪切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极限剪切应力与复合体的含水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关系;与根茬-土壤复合体直径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剪切速度呈对数函数关系。剪切位置距离根茬中心越远极限剪应力越小,切刃刃角越小极限剪切应力也越小。在4种形状的刃口切刀中,凹圆弧切刃的极限剪切应力最小。在剪切速度450 mm/min、含水率25%、切刃刃角15°时,极限剪切应力最小,为水稻根茬破茬开沟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南方稻区土壤和水稻秸秆的离散元模型,以三种类型的破茬圆盘刀、台车的前进速度和刀轴转速为试验因素进行了仿真试验,并通过土槽试验进行了验证,两种试验误差为12%30%。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以缺口圆盘作为主要的破茬工作部件,据此设计了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装置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2025%之间、秸秆覆盖量小于0.6kg/m2、缺口圆盘直径Φ为435mm、驱动刀轴转速为350r/min、机具的前进速度为3.6 km/h时破茬装置的秸秆切断率和根茬率可以达到90%。(3)设计了一种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可同步完成驱动破茬、开沟、精量播种、覆土和镇压等作业。对水稻免耕旱穴直播机的破茬性能、开沟性能、排种器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增加时,水稻秸秆的切断率和根茬切破率下降,但在驱动刀轴的转速为450r/min时,前进速度2.8 km/h、3.6 km/h和前进速度4.3 km/h时,三种前进速度下秸秆切断率和根茬切破率都达到95%;在鞋靴式(锐角)、鞋靴式(钝角)、标准双圆盘、限深双圆盘和缺口双圆盘的开沟器对比性能试验中,限深双圆盘能开出深13cm、宽46cm的适宜水稻播种的种沟。在地轮滑移率试验中,在土壤含水率为23%,秸秆覆盖量为0.75kg/m2时,地轮滑移率在3%12%。以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采用型孔轮式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在前进速度为2.73.6 km/h时,穴粒数合格率为90.57%,穴距合格率为88.77%。当前进速度超过3.6 km/h时,田间试验的穴距合格率为80%左右。机具较优作业参数为:前进速度3.6km/h、刀轴转速350 r/min。(4)进行了机械免耕直播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和大田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免耕撒播相比,机械免耕直播的出苗率高10%,实现了水稻免耕机械精量有序播种,成穴成行,满足水稻直播相关技术要求,与机械插秧和常规耕作机械直播相比产量降低约3%5%。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与人工免耕撒播、常规机械直播和机械插秧相比,每亩节约成本80100元。2017年,在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千山红农场进行了生产试验,采用甬优4149品种,水稻整体生长平衡,株高、穗形均匀,结实率高,无明显病害,平均亩产705.88kg,高于当地平均产量5%。

邵运辉[3](2016)在《保护性耕作对豫西旱地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调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常因降雨量不足或灌溉条件落后,使作物遭受水分亏缺的影响而减产,土壤过度耕翻也会造成水分散失进而影响产量。为了提高雨养区作物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迫切需要解决该区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错位问题,以及切实可行的耕作整地技术。已有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持水土、改变土壤理化性状、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高产耕作栽培模式上,对中低产田关注较少;而且多集中在单一作物的种植,对作物轮作以及周年一体化耕作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自2004年开始在河南西部旱地(洛阳)农业区设置3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即夏免秋免(NTSM)、夏松秋免(SSM)和垄作覆盖(RSM),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并于2008-2012年间连续四年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作物水分利用、土壤理化特性、根系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2004年度相比,SSM和RSM处理到2012年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含量,而CT和NTSM处理对上述养分含量的影响则不大。三种保护性耕作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含量,其中尤以SSM和RSM的处理效果最佳。SSM处理的AP和AK的含量分别增加了 95.8%、54.0%,RSM处理的AP和AK的含量分别增加了 94.7%和 40.0%。2.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均随土层深度(0-60cm)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即0-20cm 土层的微生物数量显着多于20-60cm 土层。在小麦生育期内,随生育进程的推进,三种保护性耕作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土壤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增强。各处理间,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基本表现为:RSM>SSM>NTSM>CT。尤其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其RSM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均大幅度增高。土壤酶活性的增加和微生物数量的增多,有利于促进作物秸秆的腐化与分解,加速碳氮转化与循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累积,提高土壤肥力。3.NTSM、SSM和RSM均能有效地改善作物(小麦和玉米)功能叶(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的光合性能。其中RSM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与CT相比,在小麦生育的中后期,其RSM的小麦叶片的SPAD值、小麦冠层PAR值均明显提高;三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的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以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明显大于CT。4.三种保护性耕作对作物(冬小麦)根系生长亦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NTSM、SSM、RSM处理的根系参数(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总根体积)均大于CT,其中尤以RSM处理的根系参数最大。根系的时空分布上,在0-60 cm的土层内,小麦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总根体积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增高的趋势,在不同处理的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总根体积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所有行上的根系分布均多于行间的根系分布,与CT相比,RSM处理显着增加了下层土壤根系的分布。5.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不仅与当季生育期的降雨有关,还和播种前的底墒有关。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当季生育期降水及分布关系密切。三种保护性耕作均可显着地提高小麦、玉米及周年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与CT处理相比,NTSM、SSM、RSM提高WUE幅度分别为9.0-25.3%、9.8-26.6%和12.2-17.8%,而各处理之间的WUE的高低则表现为RSM>SSM>NTSM>CT。此外,三种保护性耕作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玉米及周年的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7.9-12.0%、13.4-24.6%和12.3-16.9%,其中以RSM和SS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显着。6.在不同耕作条件下,利用DSSAT模型对豫西旱地小麦(洛旱6号)和玉米(洛玉5号)生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生育期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值分别为1-2d和2-3d,而小麦和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RMSE分别为2.7%和5.1%;小麦玉米生长季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RMSE在10%以内。可知,DSSAT模型对该区域小麦-玉米生长动态、产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有较好的适用性。

唐利忠,周文新,易镇邪[4](2016)在《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免耕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介绍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特性、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薛剑[5](2014)在《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文中认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由于部门分工等原因造成对高标准农田标准的认识不统一。现有的相关标准只是着重规定建设内容,并没有说明经过建设后不同区域的高标准农田所应达到的状态及其对作物生长的保障作用,难以指导科学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本研究在辨析现有相关高标准农田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长与耕地质量条件的关系,科学界定“高标准农田”的内涵,研究高标准农田标准的确定方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空布局方法和建设措施,并以黑龙江富锦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检验和论证上述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高标准农田是在一定时期内,满足区域内主要作物高产稳产生长需求,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可以持续利用的农田。高标准农田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并非一定是“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早能灌、涝能排”的“十全十美”农田,只要耕地质量条件能够满足当地主要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生产的需求,就是高标准农田。2.研究区域主要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生产的需求是确定高标准农田标准的基础。因此,区域高标准农田标准的确定,首先要明确基于当地气候适宜性的区域标准耕作制度的主要作物,以及这些作物高产稳产对土壤、水分和田间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本文综合有关农业区划和农用地质量分等研究成果,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等12个高标准农田类型区,分析区域自然禀赋对耕地质量条件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作物的高产稳产对土壤、水分和田间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性的高标准农田标准,也指出了影响区域主要作物高产稳产的限制性因素及其相应的改造改良措施。3.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包括空间布局、时序安排和建设措施等三项主要任务。在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上,首先通过“一票否决”将空间不稳定的区域排除,即将有可能被建设占用、生态退耕或灾害损毁的耕地排除在外,以免造成建设的过程性浪费;其次,将现有耕地质量条件与区域高标准农田标准进行比对,将已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的耕地直接认定为高标准农田,不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第三,分析影响区域主要栽培作物生长的因素,排除那些存在明显限制性因素且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可改造的耕地;以上三步排除的耕地之外的区域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内建设时序的安排,通过空间稳定性评价方法,按照空间稳定性分级次序确定。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内的建设措施的确定,首先需要诊断影响作物高产稳产高效生产的因素,借鉴现有土壤改良和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根据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拟定科学高效的工程措施和政策保障措施。4.富锦市的实证研究证明,富锦市旱地与水田的高标准农田标准是不同的。由于地处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自然降水完全满足玉米的水分需求,并不需要灌溉,旱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需要考虑灌溉系统。但若种植水稻,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修建灌排系统。无论旱地还是水田都需要合理确定耕作田块大小以便提高耕作效率。对于在岗地上开垦黑土、白浆土而来的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进行土地大平整,因为平整土地容易破坏黑土层。根据拟定的富锦市高标准农田标准衡量现有耕地,现有高标准农田以旱地为主,占高标准农田总量的99.77%,水田只占高标准农田的很小部分。而富锦市水田占耕地面积的30.91%,旱地占耕地面积的68.95%,水浇地占耕地面积的0.1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评价结果,是因为分布在岗地上的旱地种植玉米,土壤没有限制,水分靠天然降水可以满足,排水靠自然地形也没有限制,没有灌溉与排水设施也符合高标准农田标准。而当地的水利工程不完善,对于水田来说,就达不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富锦市的实证研究还证明,现有高标准农田并非全是农用地分等中的“最优等别”,还包括“次优等别”,这说明,农用地分等成果只是认定高标准农田的重要参考。认定高标准农田,需要比对区域主要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生产需求和耕地质量条件。调研发现,目前富锦市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些项目位于根据本文确定的高标准农田标准认定的现有高标准农田内,存在着“超高标准建设”或者重复建设的问题。5.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必须分区域确定高标准农田的标准。本研究将全国划分了1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差异还是很大,因此所提出的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还是很笼统,特别需要更详细的分区来研究高标准农田标准和待建区的改良或建设措施。6.本文关于高标准农田的空间布局只是考虑到不被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和灾毁,而要保证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还应该考虑其他资源环境要素,特别是水资源的可持续保障。如果区域内总体上水分不富裕,而依靠打井开采地下水,从“标准”上判断,有良好的灌溉设施,属于“高标准”,但这种耗竭地质储水的做法就不是可持续的。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必须在将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深入研究。

龚冬琴[6](2014)在《南方稻区连续免耕对土壤性质及流域水文水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提高农业劳动效益和农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免耕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将田间尺度土壤性质变化的分析和流域尺度水文水质模拟研究相结合,明确免耕制度下田间土壤理化性质演化及其对水文水质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成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稻田免耕技术、促进应用推广的关键。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南方地区(绍兴)典型的单季水稻生产大田和典型农业流域(绍兴市长乐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分析、计算机模拟,围绕免耕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演化及流域水文水质影响问题,田间尺度针对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实质,按土壤质地的不同进行分类,系统研究耕作措施和免耕年限对不同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的机理,从而试图解释目前大量免耕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基于田间尺度结果获得相关的参数取值,建立了模拟流域水文和养分循环过程的SWAT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对流域水文和水质过程演化规律的影响,评估了稻田免耕在流域尺度上对水环境的影响;运用田间尺度土壤性质变化的分析结果来解释免耕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运用流域尺度模型模拟的结果来验证免耕对田间土壤环境的影响,基于以上田间和流域尺度的研究,探讨了土壤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保护条件下连续免耕的适宜年限,为实现我国东南地区稻田免耕生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进一步推动免耕技术的应用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无秸秆覆盖条件下,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粘壤土类和粘土类稻田土壤的耕层均有紧实度提高的趋势,特别是粘土类土壤,导致耕层变浅明显;在相同免耕年限条件下粘土类稻田土壤容重的增加也比粘壤土类土壤的明显。2.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粘壤土类和粘土类两种土壤0-10cm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即粘壤土类土壤总体呈现随免耕年限延长而显着提高,而粘土类土壤中则总体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对10-20cm土层而言,两种质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低于表层土壤,且随免耕年限的延长有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一致;在免耕条件下粘壤土类和粘土类稻田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3.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稻田免耕土壤微生物单体PLFA丰度和磷脂脂肪酸总量比常规耕作有显着增加,占优势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免耕2年、4年、6年和8年稻田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与常规耕作有较大差异;多年连续免耕稻田土壤中代表细菌的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常规耕作。两组被用作环境胁迫的指示性PLFAs表明,在常规耕作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受到了生理学胁迫。4.从连续免耕粘壤土类和粘土类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表明:在无秸秆覆盖条件下,连续免耕对粘壤土类水稻土的适宜性总体优于粘土类水稻土。粘土类水稻土是我国东部地区分布非常广泛的主要高产水稻土之一。综合考虑耕作效益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建议我国南方的粘土类水稻土至少应隔3-4年进行一次完全的翻耕,而对于粘壤土类水稻土的翻耕间隔可以略长。5.少、免耕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径流的形成和路径,使得基流增加,地表径流和总径流下降,泥沙迁移减少。随着耕作强度的减小,与常规耕作相比,稻田免耕使2004-2009年研究区平均基流增加了1.83%,地表径流和总径流分别减少了3.81%和0.30%。少耕介于免耕和常规耕作之间。从宏观上看,免耕对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较小,但显着减少泥沙入河量。6.少、免耕对长乐江流域水质的影响主要在于减少有机氮、有机磷、吸附态磷和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的硝态氮的入河量。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分别减少有机氮入河量34.02%、有机磷入河量28.73%、吸附态磷入河量4.03%和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的硝态氮入河量4.05%,而分别增加随测渗流和基流进入河道的硝态氮0.37%和1.47%。总体来说,免耕平均减少TN入河量3.13%和TP入河量16.60%。总氮入河量最小值出现在免耕第4年(2006年),总磷入河量最小值出现在免耕第3年(2005年)。7.以田间尺度的研究结果来看,综合考虑耕作效益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建议我国南方的粘土类水稻土至少应隔3-4年进行一次完全的翻耕,而对于粘壤土类水稻土的翻耕间隔可以略长。而免耕对长乐江流域水量和水质影响的模拟结果也表明,在免耕3-4年非点源污染TN和TP最小,而随着免耕年限的继续延长,非点源污染入河量又有所增加。因此,综合考虑耕作效益、田间土壤性质的变化和流域尺度模型模拟结果,本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免耕连续实施年限以4年为宜,这即有利于实现免耕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也有利于减少非点源养分污染。本文主要创新点和特色如下:1.针对免耕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现状,提出了按土壤质地的不同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初步得出了连续免耕对粘壤土类水稻土的适宜性总体优于粘土类水稻土的结论,为进一步推动水稻免耕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田间尺度土壤性质的变化,应用SWAT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对流域水量和水质的影响,从流域尺度上阐明了免耕的水土保持特性,明确了流域径流、泥沙及养分的流失量随免耕年限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科学制定流域水污染控制措施和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3.结合田间和流域尺度研究,在综合考虑免耕对经济效益、土壤性质和养分流失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南方水稻土至少应隔4年左右进行一次完全翻耕的建议,为实现稻田免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杨雪[7](2013)在《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不同土壤耕作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河北省吴桥县为试验基地,针对黄淮海北部平原缺水、耕层变浅等问题的现状,以常年旋耕耕作(后文简称旋耕)为对照,研究常年旋耕后再进行深旋松耕30cm(后文简称深旋松耕30cm)、常年旋耕后再进行深旋松耕50cm(后文简称深旋松耕50cm)、常年旋耕后再进行深松耕作(后文简称深松)以及深旋松耕+地膜覆盖等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的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从而解决常年旋耕造成的土壤耕层变浅、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最终实现本地区周年的高产稳产。主要结果如下:1.深旋松耕法具有较高的蓄水保墒能力,对土壤容重、团聚体结构、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深旋松耕处理与深松和旋耕处理相比对于缺水的黄淮海地区能够在丰水时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缺水时保存更多水分,改善了土壤的水分条件,为作物提供更好的水环境,深旋松耕+地膜处理能更好的保存水分,解决耕作初期土壤跑墒的问题、同时能够在冷凉时段提高土壤温度,利于作物发育,改变了作物物候条件,利于达到高产;同时深旋松耕处理不但没有降低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反而增加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特别是增加了犁底层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了土壤的营养条件;深旋松耕处理对于降低该地区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效果明显,两年的实验结果表明,该耕作法效果持续时间长,在减轻耕作强度和频繁度的同时解决该地区犁底层变硬、不适宜耕作的问题。深松处理对改善本地区土壤物理性质的效果较深旋松耕差,且适宜年限仅一年,仍需要连年耕作。2.深旋松耕法能够提高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的光合能力不同耕作方法对作物光合特·性和SPAD有一定的影响。选择合适耕作方法可以提高叶片SPAD和叶片的光合特性。深旋松耕耕作法与深松、旋耕处理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深旋松耕两个处理间差异不大,深松也能够提高作物的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但不如深旋松耕处理明显,深旋松耕覆膜处理对作物光合特性和SPAD值几乎没有影响,耕作方法对冬小麦季的影响比玉米季明显。3.深旋松耕法能够增加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显着提高作物产量深旋松耕处理与深松、旋耕处理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生殖生长之前作物的株高、成熟期之前的群体LAI、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的籽粒干重以及冬小麦分蘖数,深旋松耕两个处理间差异不大,其中春玉米季深旋松耕+地膜处理提高作物生长发育指标的效果更显着,深松也在春玉米季和小麦季起到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指标的效果,但在冬小麦成熟期以及夏玉米季效果几乎与旋耕没有差异,其效果只能持续一年。不同耕作方法对作物的经济产量及其构成有很大影响,深旋松耕耕作措施相比深松和旋耕处理能够提高冬小麦季的亩穗数、三季作物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春玉米季深旋松耕+地膜后由于延长了灌浆时间产量提升更多,深松处理虽然有一定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但是不显着,特别是有些时期深松的有些产量性状与旋耕几乎没有差异甚至低于旋耕,可见其耕作效果只能维持一年。而深旋松耕耕作措施在三季作物中增产效果显着并且稳定,第一年由于前期跑墒问题增产10%左右,第二年由于没有跑墒问题,增产效果更加显着,达到了30%多,相比深松耕增产能力大且效果稳定,相比旋耕处理显着的提高了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大的提高了作物产量。其中春玉米季深旋松耕再加上地膜处理可以改善土壤前期跑墒问题,同时由于延长了灌浆的时间且最后收获亩穗数远远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性状更优,产量提升更多。深旋松耕两个处理的产量在冬小麦和夏玉米季没有显着性差异。深旋松耕处理不论单季产量还是两年总产量均显着高于深松和旋耕处理。深旋松耕耕作则与传统一年两熟四季产量持平甚至略高于传统一年两熟总产量,同时减少了黄淮海平原区的水资源压力,能够在黄淮海北部平原区实现高产稳产。由于深旋松耕处理相比深松、旋耕处理能够大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并且提高了作物单季、两年总产量,改善了黄淮海地区的土壤问题、可以实现两年的高产稳产。但是深旋松耕30cm和深旋松耕50cm间差异不大,因此对于深旋松耕深度,综合考虑宜选择更经济适用且易操作的深旋松耕30cm。耕作初期配套地膜可以更好的保存水分、提高稳定产量。以上结果表明,适合本研究区适宜的耕作方法为深旋松耕30cm,在冷凉时期或者耕作初期深旋松耕30cm与地膜配套使用,是实现本地区节水的高产稳产的适宜的耕作方法。

邹晓霞[8](2013)在《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已经且将继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脆弱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弊大于利。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应将减缓与适应并重,但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尚没有系统的从减排、适应和成本效益三方面评价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研究成果,所以本研究在分析农业领域主要减排和适应措施的基础上,筛选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这两种国家推荐且实施范围广的对我国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措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减排和适应效果及成本效益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国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就减缓气候变化而言,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均有积极的效果,2010年节水灌溉实施的总CO2当量减排量可达315.18~683.04万吨,保护性耕作可达1276.872584.16万吨。不同灌溉措施的排放强度与单位面积灌水量和提水扬程显着相关,提升水分利用率和地下水位可以降低灌溉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性耕作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土壤的固碳减排量,所以保护性耕作体系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就适应气候变化而言,2010年节水灌溉措施的总节水量可达316.5~478.5亿立方米,约占2010年农业总供水量的8.58%~12.97%,若节约的水资源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将旱地变成水浇地),理论上可增加粮食产量14683015万吨,另外,由于水分利用率提高,节水灌溉当季可直接增加粮食产量2439.423101.99万吨;保护性耕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或保持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2010年保护性耕作实施约增加粮食产量172.30万吨。3.就措施实施的经济可行性而言:在综合考虑减排和适应收益后,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都有很好的经济可行性,但不同的是,相对于传统灌溉,节水灌溉措施中除防渗渠道外其他措施的实施都需要额外追加成本,而保护性耕作相对于传统耕作却能节约成本,每公顷平均节约781.7元;在考虑减排和适应收益的情况下,节水灌溉实施的总收益可达1068.22(微灌)1783.68(防渗渠道)元/公顷,保护性耕作可达1562.472192.53元/公顷。4.基于本研究结果和我国的区域特色,对节水灌溉发展提出下述建议:1)加强水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地下水和表水利用,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在发展中,若为求高减排效果,资金充足时建议选择微灌,不足时建议选防渗渠道;为求高适应效果,资金充足时建议选喷灌,不足时建议选防渗渠道;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提出下述建议:1)研究和开发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2)开发和推广适宜于不同种植模式的配套农机具;3)探索和实施能调动农户积极性的风险补偿机制;4)监测和明确保护性耕作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5)研究和推广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的杂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本研究虽然探索性的评估了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效果和成本效益,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和评估方法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及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本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后续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以期更好地为我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程媛媛[9](2012)在《油—稻—稻轮作系统三免三抛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提高作物复种指数是保障我国粮油作物安全供应的重要举措。湖北省为我国油-稻-稻三熟制的北沿,在鄂东南等地目前仍保留着油-稻-稻三熟制,但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结构改变,劳动力成本增加,传统的高投入、高强度、低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在油-稻-稻三熟制模式下矛盾更为突出。探索轻简化栽培模式替代现有的栽培体系对促进油-稻-稻三熟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针对油-稻-稻三熟制模式下开展三免三抛(油菜和早晚稻生产季三季免耕、早晚稻抛秧和油菜摆苗移栽)栽培技术探索,以常规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其对油-稻-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评价其经济效益,为生产上引用三免三抛栽培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试验于2009年至2011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大田条件下进行,共有两个试验。试验一采用大田块为单元开展研究,分别选取免耕模式与翻耕模式的田块各四块,设置免耕抛秧(NTCT)和翻耕移栽(CTTP)两个处理。试验二在2011年进行,早稻和晚稻各设五个处理:分别为翻耕移栽,密度为60万苗/ha;翻耕抛秧(CTCT),密度为60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72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48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60万苗/ha,重复三次,小区面积42m2。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0年试验中,NTCT与CTTP相比,油菜产量降低了5.6%,2011年显着降低了14.4%。2010年及2011年双季稻产量在两种栽培模式下均无显着差异。2010年,NTCT模式下早稻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分别高出CTTP模式下20.9%和21.2%,晚稻高出了9.4%和9.7%,且都达到显着水平,但2011年双季稻没有这一现象。生长分析表明,只有2010年的早稻在NTCT模式下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都显着高于CTTP的;2011年两种处理下,油菜及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则基本相同。与CTTP相比,NTCT双季稻各个生育期具有更多的单位面积茎蘖数。2.在不同栽插方式下,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着性差异。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双季稻的产量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早稻在NTCT模式下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分别高出CTCT的20.0%和22.7%,晚稻的高出了17.2%和21.2%,且都达到显着水平。在NTCT条件下,不同密度之间的双季稻产量均无显着差异,而且NTCT模式下密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生长分析表明,在不同栽插模式下,CTTP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大于CTCT的,CTTP早稻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大于CTCT,晚稻的基本相同;在不同耕作模式下,NTCT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大于CTCT,而两者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则基本相同;NTCT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2010及2011年,油-稻-稻三免三抛种植系统比油-稻-稻传统种植系统的净收入分别高出6432元/ha,3183元/ha。本研究结果表明,NTCT与CTTP相比,会显着降低油菜的产量,但对双季稻的产量没有显着的影响;NTCT比CTTP有更强的分蘖优势,也有一定的大穗优势。对不同耕作与栽插模式分别进行比较,可以看出,NT是形成大穗的主要原因,而CT比TP有更强的分蘖优势,并能更好地积累干物质。在适宜的密度下,保证适宜的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是免耕抛秧稻稳产的重要因素。三免三抛模式总体不会对作物的产量造成显着影响,而且起到了节本省工的作用,三季净收入要显着高于传统栽培模式下的净收入,所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技术。

黄国勤[10](2011)在《江西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农田保护性耕作是现代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丘陵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传统耕作为主,保护性耕作为辅(1949~1977年);第二阶段: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并重(1978~2000年);第三阶段:保护性耕作为主,传统耕作为主为辅(2001年~)。作者对每一阶段的特征及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讨论,对当前江南丘陵区乃至南方地区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二、旱地三熟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地三熟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现状
    1.3 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发展及现状
    1.4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的发展现状
        1.4.1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的发展现状
        1.4.3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的发展现状
        1.4.4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
        1.4.5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作用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稻茬地土壤参数测定及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水稻茬地土壤参数测定
        2.2.1 土壤颗粒大小的测定
        2.2.2 土壤含水率测定
        2.2.3 土壤容重
        2.2.4 土壤颗粒密度
        2.2.5 土壤孔隙率
        2.2.6 土壤内聚力和内摩擦系数的测定
        2.2.7 土壤液塑限测定
        2.2.8 土壤坚实度
        2.2.9 结果与分析
    2.3 水稻秸秆参数测定及切断试验
        2.3.1 水稻秸秆参数测定
        2.3.2 水稻秸秆切断转速试验
    2.4 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结构特征及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4.1 水稻根茬的外观形态以及结构特征
        2.4.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及装置
        2.4.2.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4.2.2 试验设备与装置
        2.4.2.3 剪切极限测定
        2.4.2.4 试验方法
        2.4.3 试验设计
        2.4.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2.4.3.2 正交试验设计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4.1 根土复合体含水率因素试验
        2.4.4.2 根土复合体的土壤容重因素试验
        2.4.4.3 水稻根茬直径对极限切割力的影响
        2.4.4.4 切割位置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5 剪切速度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6 切刃刃角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7 切刀形状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8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防堵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3.1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具破茬装置的研究现状
        3.1.1 免耕播种机发生堵塞的形式
        3.1.2 国外免耕机具防堵方案和防堵装置
        3.1.3 国内免耕机具防堵方案和防堵装置
    3.2 水稻茬地破茬防堵装置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3.2.1 破茬装置的初步选型和设计
        3.2.2 刀片运动分析
        3.2.3 驱动破茬防堵装置的功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3.2.3.1 建立目标函数
        3.2.3.2 破茬装置功率计算
    3.3 破茬装置的离散元仿真分析
        3.3.1 离散元方法在土壤切削中的应用
        3.3.2 驱动破茬装置的离散元模型
    3.4 三种不同种类的圆盘破茬开沟性能土槽试验
        3.4.1 试验设备
        3.4.2 试验设计
        3.4.3 结果与分析
    3.5 稻茬地破茬装置的改进设计与参数优化
        3.5.1 驱动圆盘尺寸设计
        3.5.2 切割类型
        3.5.3 砍切与砍滑切
        3.5.4 圆盘刀滑切角的分析与设计
        3.5.5 驱动圆盘刀安装角度设计与分析及有限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整机设计
    4.1 稻茬地水稻免耕精量穴旱穴直播机的设计依据
        4.1.1 免耕栽培的农艺要求
        4.1.2 免耕播种机工作要求
        4.1.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原则
    4.2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工作原理与整机结构
        4.2.1 整机结构
        4.2.2 工作原理
        4.2.3 主要技术参数
        4.2.4 关键部件设计
        4.2.5 传动设计
    4.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开沟播种装置的选型与设计
        4.3.1 播种机开沟器概述
        4.3.2 开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
    4.4 仿形机构设计
        4.4.1 仿形机构方案的确定
        4.4.2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播机平行四杆仿形机构
        4.4.3 四连杆机构参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5.1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
        5.1.1 试验地块情况
        5.1.2 破茬性能试验
        5.1.3 开沟性能试验
        5.1.4 排种器性能试验
        5.1.5 地轮滑移率试验
    5.2 水稻机械免耕精量直播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5.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5.2.2 调查的项目和方法
        5.2.3 试验数据和分析
    5.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的田间生产试验
        5.3.1 广东增城教学科研基地
        5.3.2 广东惠州博罗水稻种植基地
        5.3.3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农场
        5.3.4 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机械免耕直播水稻的经验总结
        6.3.2 机械免耕水稻直播在生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6.3.3 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和发表的论文

(3)保护性耕作对豫西旱地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中英文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保护性耕作概述
        1.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原理
        1.2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2 保护性耕作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2.2 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3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应研究
        3.1 不同耕作整地模式对土壤水分周年分布及利用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3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4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
        3.5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3.6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7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8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背景
        4.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周年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土壤采样与测定项目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有机质(OM)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全氮(TN)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全磷(TP)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全钾(TK)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有效磷(AP)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速效钾(AK)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土壤微生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脲酶测定
        2.2.2 土壤蛋白酶测定
        2.2.3 土壤微生物测定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3.4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3.5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周年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SPAD值(叶色值)测定
        2.2.2 冠层测定
        2.2.3 光合作用测定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冠层PAR值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3.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和玉米穗位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长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投影面积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表面积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的影响
        3.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不同土层总根体积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玉米周年土壤分、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2008-2012年度试验区降雨量的变化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4 降雨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DSSAT模型对豫西旱地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模拟及其检验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气象数据整理
        2.1.2 试验地土壤属性
        2.2 研究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模型参数调试与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参数调试及模型验证
        3.2 小麦玉米生育期模拟分析
        3.3 小麦玉米产量模拟分析
        3.4 土壤体积含水量模拟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1.1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玉米周年一体化土壤养分的影响
        1.2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土壤微生物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小麦玉米周年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
        1.6 DSSAT模型对豫西旱地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的模拟及其检验
    2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耕的定义及内涵
2 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2.1 国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2.2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3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3.1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1.1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3.2.1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2.2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2.3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3.3.1 残茬处理技术和杂草控制技术
        3.3.2 免耕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3.3.3 免耕稻田肥水管理技术
4 展望

(5)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基础理论
    2.2 相关概念辨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高标准农田标准研究
    3.1 高标准农田标准的确定过程
    3.2 满足作物高产稳产需求的农田条件
    3.3 提高耕作效率所需的农田条件
    3.4 区域高标准农田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径研究
    4.1 高标准农田建设程序
    4.2 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
    4.3 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安排
    4.4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措施
    4.5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锦市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
    5.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5.2 富锦市自然条件分析与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评价
    5.3 富锦市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5.4 富锦市农田稳定性评价
    5.5 富锦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确定
    5.6 富锦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论文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6)南方稻区连续免耕对土壤性质及流域水文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本研究资助项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稻田免耕的研究进展
        1.2.1 免耕的概念
        1.2.2 国外稻田免耕的发展
        1.2.3 国内稻田免耕的发展
        1.2.4 稻田免耕的发展趋势
    1.3 稻田免耕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概况
        1.3.1 稻田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3.2 稻田免耕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3 稻田免耕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1.4 免耕对农田与流域水文和养分循环的影响
        1.4.1 试验监测研究
        1.4.2 模型模拟研究
    1.5 SWAT模型及耕作对流域水文和养分循环影响的模拟
        1.5.1 SWAT模型概述
        1.5.2 耕作措施对流域水文和养分循环影响的SWAT模拟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标
        2.1.2 主要研究内容
        2.1.3 研究区域
        2.1.4 技术路线
    2.2 连续免耕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分析方法
        2.2.3 质地分类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连续免耕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土壤磷脂脂肪酸测定分析方法
        2.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连续免耕对流域水文水质影响的SWAT模拟研究
        2.4.1 流域概况
        2.4.2 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章 连续免耕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连续免耕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1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3.2.2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容重的影响
        3.2.3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2.4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孔隙特征的影响
    3.3 连续免耕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1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pH值的影响
        3.3.2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3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4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5 耕作措施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免耕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前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连续免耕稻田土壤磷脂脂肪酸组成
        4.2.2 连续免耕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变化
        4.2.3 连续免耕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4.2.4 稻田连续免耕对土壤微生态稳定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免耕对流域水文水质影响的SWAT模型的建立
    5.1 前言
    5.2 研究流域子流域和HRU的划分
    5.3 流域农业管理数据库与SWAT模型的耦合
        5.3.1 农业生产与模型的耦合
        5.3.2 农村生活排污和模型的耦合
        5.3.3 畜禽养殖污染和模型的耦合
    5.4 耕作措施与SWAT模型的耦合
        5.4.1 模型中耕作相关的参数
        5.4.2 基于田间尺度研究的耕作数据库
        5.4.3 耕作措施参数化
    5.5 模型的适用性评价
        5.5.1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5.2 模型输出文件
        5.5.3 模型参数的率定和验证
    5.6 模型参数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连续免耕对流域水文水质影响的SWAT模拟
    6.1 前言
    6.2 不同耕作情景设置
    6.3 模拟结果数据统计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常规耕作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水文和养分循环的影响
        6.4.2 不同耕作措施对流域水量和泥沙的影响
        6.4.3 不同耕作措施对流域水质的影响
        6.4.4 保护性耕作对流域水量和水质月变化的影响
        6.4.5 流域水量和水质随免耕年限的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主要结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7)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不同土壤耕作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耕作发展概述
    1.2 国内外土壤耕作研究进展
        1.2.1 对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长期浅耕及少免耕带来的生产问题的研究概况
    1.4 国内外解决长期少免耕造成问题的研究进展
    1.5 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新的土壤耕作法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主要测定指标
        2.3.2 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对土壤蓄水性能的影响
    3.2 对土壤热传导性能的影响
    3.3 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4 对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状况的影响
        3.4.1 对土壤剖面容重的影响
        3.4.2 对土壤剖面孔隙状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耕作方法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4.2 对作物 LAI 的影响
    4.3 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动态的比较
    4.4 对作物灌浆速率的影响
    4.5 冬小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耕作方法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对作物 SPAD 值的影响
    5.2 对作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5.3 对作物气孔导度的影响
    5.4 对作物叶片胞间 CO2 浓度的影响
    5.5 对作物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耕作方法的作物经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6.1 对单季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产量的影响
    6.2 对两年三熟作物总产量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现状
        1.1.2 农业领域开展减排、适应工作的必要性
    1.2 研究综述
        1.2.1 节水灌溉
        1.2.2 保护性耕作
        1.2.3 减排与适应成本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整体研究思路
    2.2 节水灌溉研究相关方法
        2.2.1 节水灌溉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模型
        2.2.2 基线情景设定及解释
        2.2.3 灌溉提水和传输过程碳排放及节水灌溉减排量计算方法
        2.2.4 灌溉设备生产过程涉及的碳排放计算
        2.2.5 节水灌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评价方法
        2.2.6 成本效益计算方法
    2.3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方法
        2.3.1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模型
        2.3.2 基线情景设定及解释
        2.3.3 研究方法及内容
        2.3.4 保护性耕作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2.3.5 适应效果评价方法
        2.3.6 减排与适应成本评价方法
第三章 节水灌溉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
    3.1 灌溉过程总排放量估算结果
        3.1.1 灌溉水在提取和传输过程的碳排放
        3.1.2 灌溉设备和配件在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3.1.3 灌溉过程总排放
    3.2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与适应效果
        3.2.1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效果
        3.2.2 节水灌溉适应效果
        3.2.3 节水灌溉单位面积减排适应效果
    3.3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与适应成本
        3.3.1 节水灌溉措施的成本投入
        3.3.2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和适应成本分析
        3.3.3 减排和适应成本敏感性分析
        3.3.4 减排和适应综合效益分析
        3.3.5 减排和适应潜力分析
    3.4 讨论
        3.4.1 农业灌溉碳排放的研究
        3.4.2 节水灌溉措施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4.3 节水灌溉措施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4.4 减排与适应成本效益分析
        3.4.5 中国节水灌溉发展问题思考
    3.5 结论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
    4.1 保护性耕作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4.1.1 保护性耕作相关措施对土壤固碳效果的影响
        4.1.2 减少农机耗能而实现的减排效果
        4.1.3 减少土壤侵蚀排放
        4.1.4 减少秸秆焚烧而实现的减排效果
        4.1.5 保护性耕作总的减排效果
    4.2 保护性耕作对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
        4.2.1 保护性耕作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2 保护性耕作对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3 保护性耕作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4 保护性耕作对东南沿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5 保护性耕作对西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6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4.2.7 保护性耕作对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汇总
        4.2.8 保护性耕作的适应效果
    4.3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成本效益
        4.3.1 保护性耕作的单位面积年均减排与适应效果
        4.3.2 保护性耕作的减排与适应成本
        4.3.3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成本敏感性分析
        4.3.4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综合效益分析
    4.4 保护性耕作的减排与适应潜力
    4.5 讨论
        4.5.1 保护性耕作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5.2 保护性耕作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5.3 保护性耕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4.5.4 保护性耕作发展问题思考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油—稻—稻轮作系统三免三抛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 Table
1.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免耕与抛秧
        1.2.1 油菜免耕栽培
        1.2.2 水稻免耕抛秧
        1.2.3 油-稻-稻三免三抛栽培模式
        1.2.4 免耕及抛秧的发展概况
    1.3 油菜轻简化栽培
    1.4 水稻免耕抛秧研究进展
        1.4.1 免耕抛秧对产量的影响
        1.4.2 免耕抛秧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1.4.3 免耕抛秧对土壤地力的影响
    1.5 免耕与抛秧存在的问题
    1.6 油-稻-稻三熟制轮作模式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材料方法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大田试验
        2.2.2 小区实验
    2.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油菜各生育时期指标测定与方法
        2.3.2 油菜考种测产
        2.3.3 水稻生育期指标测定与方法
        2.3.4 水稻考种测产
3.结果与分析
    3.1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对油-稻-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油菜及双季稻的株高
        3.1.2 油菜及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
        3.1.3 油菜的根冠比
        3.1.4 双季稻的分蘖动态
        3.1.5 双季稻的LAI
    3.2 三免三抛对油菜和早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 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2.2 双季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3 不同耕作栽插方式及密度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栽插方式及密度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1 双季稻的株高
        3.3.1.2 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
        3.3.1.3 双季稻的分蘖动态
        3.3.2 双季稻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3.4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4.讨论
    4.1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对油-稻-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栽插方式及密度对油-稻-稻系统中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3 三免三抛栽培模式下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西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阶段:传统耕作为主, 保护性耕作为辅 (1949—1977年)
2 第二阶段: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并重 (1978—2000年)
    2.1 化肥用量增加
    2.2 农药用量剧增
    2.3 水利条件改善
    2.4 作物种类增多
    2.5 农田熟制增大
    2.6 复种指数提高
    2.7 用地养地结合
    2.8 农业产量提升
    2.9 农田效益显着
3 第三阶段:保护性耕作为主, 传统耕作为辅 (2001年—)
    3.1 稻田保护性耕作
        3.1.1 水稻直播
        3.1.2 水稻免耕
        3.1.3 水稻免耕抛秧
        3.1.4 稻田秸秆还田
    3.2 旱地保护性耕作
4 小 结

四、旱地三熟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D]. 郑乐.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保护性耕作对豫西旱地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调控效应[D]. 邵运辉.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7)
  • [4]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唐利忠,周文新,易镇邪. 作物研究, 2016(03)
  • [5]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D]. 薛剑.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6]南方稻区连续免耕对土壤性质及流域水文水质的影响[D]. 龚冬琴. 浙江大学, 2014(01)
  • [7]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不同土壤耕作法比较研究[D]. 杨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8]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D]. 邹晓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9]油—稻—稻轮作系统三免三抛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程媛媛.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10]江西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 黄国勤. 耕作与栽培, 2011(04)

标签:;  ;  ;  ;  ;  

旱地三茬免耕少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