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甲玛多金属矿区热史裂变径迹证据

西藏甲玛多金属矿区热史裂变径迹证据

一、Fission track evidence on thermal history of Jiama 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Tibet(论文文献综述)

田朋飞,袁万明,杨晓勇[1](2020)在《热年代学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地质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岩石和矿物的同位素年龄从根本上取决于它们的综合热历史,而热年代学是一种能够分析其热历史的技术。岩石中一些矿物核衰变会生成子产物(同位素或矿物晶格的结构损伤),而热活化会使这些子产物逸失,热年代学主要分析子产物累积和逸失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温度随地球岩石圈深度增加而升高,因此可以将温度信息转换为热年代学数据;应用热年代学可以分析岩石在给定时间内停留在地表以下的深度,从而获得地表到下地壳的多种地质过程的关键信息,其分析原理在于其同位素封闭系统。同位素系统在高温下均会表现为开放系统,即子产物通过扩散比核衰变逃逸更快;在低温下则表现为封闭系统,即子产物逃逸速率非常慢,以致在百万年为单位的地质时间都可以保留在原岩石和矿物中。从开放系统到封闭系统的切换不是瞬间完成,而是在离散的温度区间内进行的,这个区间称为部分保留区。封闭温度位于这个温度区间内,可以定义为热年代学系统中与其表观年龄相对应的温度。本文介绍了封闭温度≤350~400℃,(40)Ar-(39)Ar、裂变径迹和(U—Th)/He的测年原理、发展历史和样品选择;详细分析了封闭温度,部分退火区与部分保留区,裂变径迹年龄类型,滞后时间等重要概念;说明了岩体垂直运动、温度历史和其子产物积累之间所代表的年龄—海拔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抬升、剥露和剥蚀定义,以及是否考虑均衡回弹情况下的关系。热年代学与其它年代学应用案例包括:约束地层和矿产年龄、隆升剥蚀、盆地演化、构造演化、矿床热历史演化与保存变化等方面。地球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综合热年代学有助于其更深入研究,可以带来更多丰硕成果。

宋志冬[2](2020)在《扬子地块东缘瓮安穹隆发育区构造格局及区域演化研究》文中指出瓮安穹隆位于扬子地块东缘近南北向鄂渝湘黔穹隆群构造带与东西向黔中隆起的结合部位,本质上为一叠加构造穹隆。作为穹隆群的典型代表,其构造—热演化对揭示雪峰山板内造山带构造背景与演化,乃至华南构造格局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瓮安穹隆及周缘区域内从下而上共识别5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分别是:Nh/Pt3角度不整合面;D2/S2角度不整合面:T3/T2平行不整合面;K2/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面:KZ/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面。基于此,在瓮安穹隆及周缘区域分辨和划分出Pt3构造层(Ⅰ)、Nh-S2构造层(Ⅱ)、D2-J2构造层(Ⅲ)、K2构造层(Ⅳ)和Kz盖层(V),以及若干业构造层,并从早至晚划分出D1、D2、D1、D3和D4五期主要构造变形。D1期变形以北北西向近直立间隔劈理为代表;区域上D1期变形仅发育于Pt3构造层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统计限定D1期变形发生于772~691 Ma。D2期变形以东西向褶皱、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和东西向近直立间隔劈理为代表;区域上D2期变形发育于Nh-S2构造层及其下伏构造层中,D2期变形时间限定于426~415 Ma。D1期以三叠系内部上下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为代表,本区内时间限定于246~233 Ma,具有特殊的区域对比意义。D3期以北东—南西向褶皱、走滑—逆冲断层、劈理及其伴生和次生构造组合为代表,横跨叠加和改造了D1期、D2期和D1期变形;区域上D3期变形发育于D2-J2构造层及其下伏构造层中,D3期变形时间限定于 168~150 Ma。D4期发育于K2构造层及其下伏构造层中,以高角度正断层及小型断陷盆地为特征。综合起来,瓮安穹隆及邻区构造格局发生了 4次重大构造变革,即D1期构建了新元古代末期造山作用及其造山后的伸展构造,是罗迪尼亚造山带的组成部分,造山带及其造山后伸展盆地的完整组合,是扬子地块东缘的独特构造记录;D2期反映了加里东构造运动在扬子地块的强烈表现,即EW向断层相关褶皱作用;D3期是燕山运动对前期构造的强烈改造和扬子地块东缘基本构造格架的塑造;D4期则表现为区域性整体隆升和局部性断陷盆地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D1期所代表的印支运动在扬子地块普遍强烈发育,但在本区表现较弱,其构造意义值得进·步探讨。总之,瓮安穹隆是扬子地块代表性的构造穹隆,是经过多期构造叠加和改造后的典型叠加穹隆。

高曦[3](2019)在《西藏甲玛地区构造变形及其控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南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白垩纪弧后盆地中。研究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一个典型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尽管前人围绕甲玛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对于甲玛地区的构造变形及序列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因此,对研究区构造变形及控矿规律研究对于矿床资源勘探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和构造对比方法,在系统收集已有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大比例尺构造精细解剖,对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构造调查,建立和探讨了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序列及动力学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控矿规律。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及野外构造解析,建立了区域构造演化序列,将区域构造变形划分为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变形、北西西向脆韧性褶皱-逆冲构造变形、北西向左行平移正断层和南北向正断层四期变形。通过对研究区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及钻孔资料编录,建立了研究区构造格架及变形序列,认为研究区左行平移—正断层为控矿构造,该断层平面上具有“Z”型展布特点、剖面上为负花状构造。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甲玛地区构造抬升历史,3713Ma的抬升历史,其中3730Ma的快速抬升事件,与第二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相关;1813Ma的构造热事件,与中-晚中新世开始的大规模南北向伸展构造相吻合。通过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研究区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构造样式,认为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构造变形均经历了早期韧性构造变形、晚期脆韧性变形,但多底沟组形成的构造层次比林布宗组相对要深。通过构造变形序列及同位素年代学与成矿作用及成矿时代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及深部构造背景,提出了甲玛矽卡岩型矿体构造控矿模式,认为成矿流体沿断层运移,在多底沟组与林布宗组之间硅-钙面部位形成接触带矿体、在林布宗组内褶皱转折端形成热液充填鞍状矿体。

杨莉,袁万明,王珂[4](2018)在《热年代学方法、技术手段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一门传统的定年学科,广泛应用于地质各个领域研究中.随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现在逐步发展成为地质热年代学,即将地质年代数据赋予相应封闭温度属性,使之不仅揭示地质事件年龄,而且反映该事件发生的温度条件.不同定年方法以及测试样品的不同,其对应的封闭温度不同,从而可以揭示地质体在更大温度或年龄范围的形成演化过程,定量研究矿区或矿体的隆升与剥露,评价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变化状况,提高找矿预测效果.主要总结和论述诸如40 Ar-39 Ar、裂变径迹和(U-Th)/He等中-低温热年代学技术方法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应用研究状况,分析热年代学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以期为成矿作用研究提供新的应用技术手段.

宋青杰[5](2018)在《冈底斯朱诺斑岩型铜矿床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文中研究说明朱诺矿区位于冈底斯西段,是近年来又一新发现大型斑岩铜矿。本文朱诺斑岩铜矿床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样品,进行裂变径迹测年及热演化模拟,定量计算朱诺矿区剥蚀速率与剥蚀量,反演矿区热演化史,分析矿区保存状态;探讨隆升剥蚀过程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认识:本次研究中获得流纹斑岩的磷灰石径迹年龄为7.933Ma,二长花岗岩磷灰石径迹年龄为1113Ma,二长花岗斑岩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9.413Ma,花岗斑岩磷灰石径迹年龄为3.1Ma21Ma。含矿斑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要晚于或接近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但明显小于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说明成矿后岩体快速冷却到封闭温度。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2.3±2.4μm13.8±1.9μm,呈负偏单峰状分布,预示着样品从退火带底部抬升至地表,冷却曲线较为简单。根据裂变径迹长度和热演化历史显示成矿后,流纹斑岩在40Ma左右有一期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由于地壳增厚导致地表隆升引起的。含矿斑岩存在两期快速剥蚀事件时期为811Ma和46Ma。对比冈底斯区域构造事件,认为811Ma的快速剥蚀事件是与中新世冈底斯带板内伸展环境有关;46Ma快速剥蚀事件可能与整个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有关。矿区剥蚀量为2.252.63km,矿区的剥露厚度大于成矿深度,矿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如果以平均剥蚀量与矿区成矿深度对比,可知矿区已剥蚀三分之一。矿床自形成后遭受部分剥蚀,没有发生大规模破坏作用,矿床保存良好。本文通过裂变径迹所得矿区剥蚀率为0.160.202mm/a,这与冈底斯典型矿床的剥蚀率是相似的。朱诺矿床自成矿1310Ma处于快速冷却阶段以及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与冈底斯典型矿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对比表明矿床形成与冈底斯隆升事件有关的。

马士委[6](2017)在《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格架与成矿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南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白垩纪弧后盆地中,是一个典型的超大型"碰撞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尽管前人对甲玛矿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甲玛矿床中新世成矿作用与白垩纪弧后盆地的构造关系以及低温热年代学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以甲玛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科技长廊地质调查、钻孔构造与矿化编录、室内相关配套研究以及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对甲玛矿床深入开展矿床构造与矽卡岩成矿作用、含矿斑岩与成矿作用以及区域隆升与成矿作用的研究。通过详细的分析、对比与研究,建立了甲玛矿床构造-矽卡岩成矿模式,探讨了含矿斑岩的岩石成因以及岩浆与成矿作用,模拟了矿床的地质热演化史并讨论了冈底斯东段隆升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初步建立了 冈底斯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以及区域构造成矿模式,对甲玛以及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了甲玛矿床的构造变形特征。90-62Ma,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在拉萨地体之下,多底沟组和林祖宗组之间发生自北向南的滑脱剪切,形成甲玛滑脱带(JMD或GD2),伴随上部(林布宗组、楚木龙组、塔克那组和设兴组)铲式样式的褶皱构造共同构成滑脱-褶皱带。在自北向南递进剪切应变下,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形成含有两期面理(S1和S2)的一系列同斜褶皱或近平卧褶皱,发育脉褶、层间揉流褶皱、拖曳褶皱等较复杂的几何形态。石英和方解石的EBSD组构分析表明,甲玛滑脱带形成于中低温简单剪切的构造环境,同样具有由北向南剪切的运动学特征。甲玛滑脱带后期又被改造成穹状构造。(2)建立了甲玛矿床构造与矽卡岩成矿模式:含矿热液在岩浆热动力和构造应力的驱动下沿着先存的林布宗组和多底沟组层间构造带运移并且发生侧向逃逸,热液流体顺层选择性交代多底沟组大理岩和灰岩以及林布宗组板岩和角岩,导致部分蚀变和矿化呈褶皱形态和条带状构造,在层间滑脱空间形成甲玛层状、似层状矽卡岩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主矿体,在褶皱核部构造虚脱空间形成了局部厚大的矽卡岩以及相伴生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在斑岩体与多底沟组大理岩和灰岩接触部位并借助早期构造空间的优势,形成了巨厚板状矽卡岩以及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3)探讨了含矿斑岩的岩石成因:甲玛矿区成矿斑(玢)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辉长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甲玛矿区含矿斑(玢)岩成岩年龄形成于16.69~14.39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斑(玢)岩大多属于高Al2O3和低TiO2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少数为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Th、U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呈LREE富集、HREE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总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微量元素比值和判别图解表明甲玛矿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岩浆源区最有可能是加厚基性新生下地壳,而辉长闪长玢岩岩浆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4)建立了岩浆-成矿模式:约26Ma,拉萨地体岩石圈拆沉,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新生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富硫、富矿的埃达克质岩浆,并且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约18~13Ma,青藏高原处于构造转换阶段,含矿埃达克质岩浆沿断裂通道上升,并且在上升过程中与中上地壳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岩浆演化形成矿区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而同期来自岩石圈地幔的岩浆则演化形成辉长闪长岩;含矿热液流体在构造应力和岩浆热驱动力下,在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与多底沟组大理岩、灰岩的层间滑脱带或褶皱的构造虚脱空间就位,形成甲玛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主矿体。(5)模拟了矿床的地质热演化史:甲玛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Th)/He年龄为14.9Ma、磷灰石(U-Th)/He年龄为14.7~14Ma、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龄为15.5~13.3Ma;本文对处于同一矿集区的甲玛、驱龙和拉抗俄矿床进行了热演化模拟以及对比,结果表明矿床在18~13Ma期间发生了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而冈底斯东段约26~12Ma处于快速隆升阶段,暗示矿床成矿事件与冈底斯快速隆升相伴生;如果AHe年龄代表矿床剥露揭顶的时间,假设甲玛矿床斑岩侵位深度平均值为2.4km,甲玛矿床剥蚀速率估算结果为0.16~0.17 mm/年,与前人对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的矿床研究结果一致。(6)建立了区域构造成矿模式:约18~13Ma,冈底斯东段处于从挤压到伸展(或走滑)的构造转换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正断层,南北向正断层系统与区域上存在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或走滑断裂交汇部位,可能为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含矿岩浆提供了上升通道和浅部就位的空间,形成含矿斑岩;同时含矿岩浆热液利用有利的成矿围岩条件(如多底沟组灰岩或叶巴组灰岩夹层)于层间滑脱空间、褶皱构造虚脱空间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含矿斑岩与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共同构成了冈底斯中新世成矿带东段甲玛、驱龙-浪母家果-知不拉、拉抗俄、财胜、向阳等矿床。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7](2016)在《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文中指出瑶山杂岩是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ASRR)上最南端的一个杂岩体,即瑶山-大象山杂岩的中国境内部分。为了揭示杂岩体的低温热演化与浅部剥露历史,并正确理解ASRR变质杂岩的剥露与构造演化,本文开展了杂岩体的宏观构造以及深入的显微构造分析,并在平行杂岩延伸方向上和垂直杂岩延伸方向上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瑶山杂岩作为一个宏观线性穹窿,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多阶段热演化过程。磷灰石的热历史反演结果表明,在约30Ma的时候,瑶山杂岩就已经剥露到距地表4.3km处,继而存在三次抬升过程:3025Ma,是一个快速的抬升过程,冷却速率为88.9℃/Myr;2512.5Ma,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抬升过程,冷却速率为1.51.9℃/Myr;从中新世约13Ma至今,抬升速度又开始加快,但小于第一阶段的速度,冷却速率为3.44.1℃/Myr。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布,在平行杂岩体的延伸方向上,剥露过程不是整体抬升的,而是一个不均匀的剥露过程;而在垂直杂岩体延伸方向上,是一个整体的均匀的剥露过程。区域尺度上,沿着瑶山-大象山杂岩体延伸方向上,从南东到北西,磷灰石年龄有逐渐变新的趋势,说明剥露具有穿时性;而在瑶山杂岩局部,剥露具有不均匀性,类似于波瓦状剥露特点。

孟元库[8](2016)在《藏南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冈底斯岩浆带位于拉萨地体南缘,是新特提斯洋盆演化和印度-亚洲陆陆碰撞的岩浆产物,对冈底斯岩浆带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比如晚三叠到早-中侏罗世新特提斯洋演化的极性,冈底斯岩浆带中大型韧性剪切带形成的时代、动力学机制以及冈底斯中段新生代的隆升-剥蚀模式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对新特提斯域构造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理解,以及对冈底斯构造成矿带的资源评价。本文选择冈底斯岩浆带中段南缘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首次在日喀则南木林和拉萨曲水地区发现和厘定了晚三叠纪的侵入岩体,并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和年代学研究;对早-中侏罗世的花岗岩类及次火山岩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对冈底斯中段高海拔地区的始新世花岗岩类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对冈底斯中段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和曲水地区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显微薄片鉴定、EBSD研究、云母40Ar-39Ar和锆石U-Pb定年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冈底斯中段进行选择性采样,补充了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综合分析上述研究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区域地质特征,试图建立和探讨冈底斯中段南缘的构造演化模式。1.南木林卡孜乡糜棱质花岗岩形成于206-212Ma之间,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锆石的εHf(t)值从8.95到12.91,一阶段模式年龄326-486Ma;曲水其奴角闪辉长岩侵位结晶年龄为-210Ma,锆石的εHf(1)值从9.56到14.75,一阶段模式年龄为256~459Ma;曲水达嘎花岗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为225-230Ma,具有正的εHf(t)值(13.91到15.54);地质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等显示,晚三叠纪的花岗岩、角闪辉长岩和新特提斯洋的向北俯冲有关,其中角闪辉长岩和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有关,花岗质岩石和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并且地幔物质在花岗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扮演有重要的角色。晚三叠纪的岩浆作用暗示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应该不晚于230Ma。2.通过对冈底斯中段南缘日喀则奴玛地区和尼木地区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以及次火山岩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矿物岩石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等综合研究,获得了如下认识:花岗岩类及次火山岩主要形成于169~191Ma,为早-中侏罗世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在化学组成上,花岗岩类及次火山岩富集轻稀±(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强烈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类为亚碱性,属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样品的εHf(t)值为10.10-15.44,具有明显亏损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综合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应该和晚三叠纪具有一样的大地构造环境,即藏南冈底斯地区(活动大陆边缘)应属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构造背景,花岗质岩石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中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3.对冈底斯中段始新世的花岗岩类(闪长岩到花岗岩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岗岩类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40-55Ma之间,该年龄代表了花岗岩类的侵位结晶年龄;在地球化学组成上,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H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Mb、Ta、P等,样品显示出岛弧型花岗岩的特征。此外,分析样品还表现为准铝质I型花岗岩类的特征,主要位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域。锆石的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样品的εH(t)以正值为主,少数锆石为负的εH(t)值,结合地球化学成分判别图解,花岗岩类主要是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一由变基性到变英云闪长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以及变砂岩的部分熔融,在此过程中,底侵的地幔物质也参与了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在Sr-Yb图解上始新世的样品表现为碰撞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也暗示了印度-亚洲在始新世早期时已经完全碰撞。始新世冈底斯地区的岩浆作用可能是由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到欧亚板片之下,由于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致使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角度变陡,并且发生了板片断离(slab break off),引发了始新世冈底斯地区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4.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构造解析以及室内薄片鉴定和EBSD组构分析,确定了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属性和演化特征。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主要由强变形域和弱变形组成,包括面理化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初糜棱岩、糜棱岩组成,局部地区可见千糜岩。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结果显示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具有一致的运动学特征,表现为以向北的正向滑覆为主。此外,运动学涡度显示(Wk>0.71)该剪切带为典型的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为伸展减薄型剪切带,平均减薄量为20%。剪切带的EBSD组构分析显示了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主要滑移系以柱面、菱面和底面滑移为主,变形主要以中低温作用为主(550~300℃)。5.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中的黑云母、绢云母40Ar-39Ar年代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共同限定了剪切带活动的时限。综合年代学结果表明: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新世早期21~24Ma之间。6.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薄片鉴定、EBSD组构分析等研究认为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以右行走滑为主。长石-石英变形矿物对以及石英EBSD组构研究结果显示,鸡公-曲水韧性剪切带发生变形的温度为500-550℃C。其次,通过对剪切带中发育的同构造长英质脉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了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活动的时限35~38Ma,即始新世晚期。7.通过对冈底斯中段11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获得了中段南缘的构造隆升剥蚀史。研究结果显示:冈底斯中段的隆升是多阶段性的,渐新世以前的抬升、剥蚀和印度-亚洲板块的碰撞有关,23Ma以来的快速隆升和冈底斯地区逆冲断裂的活动有关,并且在快速隆升阶段也存在短暂的构造平静期。10Ma以来是冈底斯中段南缘地区又一次快速的隆升期,该次隆升和雅鲁藏布江的快速下切侵蚀有关。第四纪以来在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以及地表径流的联合作用下,共同塑造了现今的冈底斯。8.综合结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从晚三叠纪开始俯冲消减(230Ma),直到60~55Ma时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始新世印度亚洲的碰撞导致了逆冲断裂和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并导致了新生代冈底斯岩基及邻区的第一次整体的隆升剥蚀。23Ma以来,由于藏南地区地壳侧向增厚变化不均匀以及南北向应力挤压的松弛,导致了拉萨地体发生东西向的崩塌和南北向的伸展,此时大型正断层以及拆离构造应用而生,同时加厚的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了具有特殊地球化学属性的花岗质斑岩,此时也是冈底斯地区成矿大爆发时期。

杨海锐[9](2013)在《西藏浦桑果铜多金属矿金属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木林县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是新发现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以品位高,成矿元素复杂为其特征。本文在充分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大量的野外、室内工作,通过野外地质编录、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等手段对浦桑果矿床矿石矿物特征以及Co、Ni元素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1.详细划分了矿石类型。矿床主要由产于矽卡岩中的铜铅锌多金属矿体组成,按照矿物组合可将矿石类型划分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闪锌矿-黄铜矿矿石和黄铜矿-黄铁矿矿石。2.基本查明了矿石组构和矿石物质组成。矿床金属矿物组成较复杂,主要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砷钴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铜蓝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绿帘石及粘土矿物等。矿石构造以气水热液构造为主,其中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细网脉状构造等最为发育;矿石结构主要有(1)结晶作用形成的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共结边结构;(2)交代作用形成的浸蚀结构、反应边结构、交代星状结构、交代网状(格状)结构;(3)固溶体分离作用形成的乳滴状结构、叶片状-格子状结构。3.详细查明了矿床重要伴生元素Co, Ni元素的赋存状态。矿石中Co-Ni元素主要赋存与辉砷钴矿中。同时两种元素以类质同象置换Fe元素的形式微量赋存于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等含铁矿物中。Co-Ni元素作为重要的伴生矿产,对提高矿床综合利用价值,丰富青藏高原矿床类型,指导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4.详细划分了矿床成矿期次和矿化阶段。矿床形成经过岩浆期、矽卡岩期、热液期和表生期四个成矿期次,其中热液期又分为石英-硫化物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阶段等三个成矿阶段,每个成矿阶段典型矿物组合特征具有明显的从高温组合到低温组合的趋势。5.初步研究了矿石组构对矿床成矿条件的指示意义。闪锌矿-黄铜矿形成的固溶体分离结构说明矿床形成经历了高温-中温环境变化,指示出矿床的形成应与岩浆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密切的成因关系。6.初步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矿床广泛发育厚层状矽卡岩型矿体,矿床矽卡岩矿物及金属硫化物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浦桑果多金属矿床多数形成于中-高温条件,少量可能形成于中温条件,矿床的形成应与岩浆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密切的成因关系,矿床属于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

杜欣[10](2013)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成因类型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念青唐古拉地区是雅鲁藏布江成矿区继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之后,新发现的又一重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新发现的十大原材料接替基地之一。本文依托念青唐古拉地区实施的科研与生产项目,通过地层层序分析、构造解析和现代岩石学、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念青唐古拉成矿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体制演化、铅锌多金属矿的控矿要素、成因类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系列,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在念青唐古拉地区晚古生代来姑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中,发现并评价了亚贵拉、拉屋、昂张等层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达大-超大型,掀起了研究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勘查热潮。2、通过地层层序分析与构造解析,研究了不同区域的沉积-构造学特征和差异,划分了念青唐古拉地区Ⅳ级成矿地质构造单元,自南向北依次为扎雪-金达断隆、龙马拉-亚贵拉断拗、都朗拉断隆、拉屋-昂张断拗。并提出念青唐古拉地区构造演化为由晚古生代的断隆、断拗相间分布的地质构造格架至中新生代转换为新特提斯构造背景下的岩浆弧的认识。3、系统开展了研究区典型矿床研究。通过对亚贵拉、拉屋、蒙亚啊、新嘎果及昂张等典型矿床研究,提出研究区存在三大成矿系列,即晚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铅-锌-重晶石-石膏矿床成矿系列、中生代燕山晚期与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铁-铜-铅-锌成矿系列及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与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钼-铜—铅-锌—银矿床成矿系列,并建立了工作区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模式。4、建立了区域多金属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在全面收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基础上,从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综合地质及物化遥异常信息,采用补充地质调查、成因矿物学、稳定同位素、矿物包裹体及原生晕测试研究等手段,对区内的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矿床类型的主要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总结了区域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建立了多金属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5、探索出工作区行之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即“3S”技术+水系沉积物测量优选及缩小找矿靶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土壤化探、激电剖面测量定位含矿地质体,工程验证圈定矿体。6、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16处,广泛应用于研究区部署的各类矿产勘查项目,部署的后续项目—西藏仁多岗矿产远景调查新发现矿产地5处,新发现有较好找矿前景的矿点12个。

二、Fission track evidence on thermal history of Jiama 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Tibe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ission track evidence on thermal history of Jiama 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Tibet(论文提纲范文)

(1)热年代学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地质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年代学方法简介
    1.1 40Ar/39Ar年代学方法
        1.1.1 测年原理
        1.1.2 样品选择
    1.2 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1.2.1 测年原理
        1.2.2 裂变径迹发展史
        1.2.3 样品选择
    1.3(U—Th)/He年代学方法
        1.3.1 测年原理
        1.3.2(U—Th)/He发展史
        1.3.3 样品选择
2 重要概念
    2.1 封闭温度
        2.1.1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2.1.2 常用封闭温度
    2.2 部分退火区(PAZ)与部分保留区(PRZ)
        2.2.1 PAZ
        2.2.2 PRZ
    2.3 FT年龄类型
        2.3.1 统计年龄
        2.3.2 热历史年龄
    2.4 海拔—年龄关系(AER)
        2.4.1 绝对垂直地形
        2.4.2 相对垂直地形
    2.5 抬升、剥露和剥蚀
        2.5.1 定义及关系
        2.5.2 均衡回弹下构造抬升
    2.6 滞后时间(lag time)
3 应用
    3.1 约束年龄
    3.2 隆升剥蚀
    3.3 盆地演化
    3.4 构造演化
    3.5 矿床热历史演化
    3.6 矿床保存与变化
4 未来发展

(2)扬子地块东缘瓮安穹隆发育区构造格局及区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叠加褶皱研究现状
        1.2.2 瓮安穹隆研究现状
        1.2.3 瓮安穹隆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地质构造
        2.3.1 主要不整合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2.3.2 构造层的划分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岩浆岩概况
3 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序列
    3.1 变形期次的判别标志
    3.2 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序列
        3.2.1 D_1期变形特征
        3.2.2 D_2期变形特征
        3.2.3 D_1期变形特征
        3.2.4 D_3期变形特征
        3.2.5 D_4期变形特征
4 主要构造层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1.1 Pt_3构造层样品
        4.1.2 Nh-S_2构造层样品
        4.1.3 样品加工与实验方法与流程
    4.2 Pt3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稀土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
        4.2.3 原岩分析及构造环境判别
    4.3 Nh-S_2构造层岩石化学组成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
        4.3.3 原岩分析及构造环境判别
5 关键构造期碎屑锆石年代限定
    5.1 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方法
    5.2 采样位置及样品描述
    5.3 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5.4 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
        5.4.1 D_1期变形时间(板溪群Y136和南沱组Y137)
        5.4.2 D_2期变形时间(中志留统翁项组GZ17-1和中泥盆统上邦寨组GZ16-1)
        5.4.3 D_1期变形时间(中三叠统狮子山组GZ15-1和上三叠统三桥组GZ14-1)
        5.4.4 D_3期变形时间(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GZ9-1和上白垩统GZ12-1)
6 穹隆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6.1 裂变径迹分析测试
        6.1.1 裂变径迹分析原理
        6.1.2 分析方法与样品采集
        6.1.3 测试结果
    6.2 裂变径迹年龄解释及隆升时代
    6.3 热史模拟及构造演化
7 瓮安穹隆构造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西藏甲玛地区构造变形及其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与特色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架
    2.2 地层
    2.3 岩浆活动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构造变形序列
    2.6 区域成矿作用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变质岩
    3.4 构造
4 研究区构造变形样式
    4.1 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_3d)构造变形样式
    4.2 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_1l)构造变形样式
    4.3 小结
5 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
    5.2 裂变径迹结果
    5.3 甲玛地区构造抬升演化历史
6 构造演化与构造控矿规律
    6.1 构造演化序列
    6.2 区域成矿背景
    6.3 构造变形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 结论与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热年代学方法、技术手段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年代学发展史
2 热年代学主要技术手段
    2.1 氩-氩中-低温热年代学
    2.2 裂变径迹和 (U-Th) /He低温热年代学
3 热年代学在矿床地质中的应用
    3.1 成矿构造背景研究
    3.2 成矿时代及期次研究
    3.3 矿床隆升与剥蚀研究
    3.4 矿床保存与变化研究
4 展望与小结

(5)冈底斯朱诺斑岩型铜矿床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矿床变化与保存
        1.2.2 隆升剥蚀与低温热年代学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冈底斯隆升与剥蚀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大地构造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2.5 矿产分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岩浆演化序列
第4章 研究原理、采集样品和实验方法
    4.1 低温热年代学定年基础
        4.1.1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4.1.2 裂变径迹封闭温度
        4.1.3 裂变径迹年龄
        4.1.4 裂变径迹长度与热历史模拟
    4.2 样品采集
    4.3 实验方法
第5章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5.1 磷灰石实验结果
    5.2 锆石裂变径迹实验结果
第6章 朱诺铜矿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
    6.1 朱诺矿区隆升剥蚀
        6.1.1 流纹斑岩和石英斑岩
        6.1.2 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
        6.1.3 花岗斑岩
    6.2 朱诺铜矿形成后变化保存
    6.3 冈底斯典型铜矿床隆升剥蚀对比研究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格架与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甲玛矿区构造特征研究现状
        1.2.2 甲玛矿区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3 冈底斯东段隆升剥蚀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及特色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构造
        2.1.5 区域矿产
    2.2 矿床地质
        2.2.1 矿区地质
        2.2.2 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地质特征
第3章 实验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测年
    3.2 全岩粉末地球化学测试
    3.3 石英和方解石EBSD组构分析
    3.4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
    3.5 磷灰石和锆石(U-Th) /He低温热年代学
第4章 矿床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
    4.1 甲玛滑脱带(JMD或GD2)构造变形特征
        4.1.1 甲玛滑脱带野外构造特征
        4.1.2 甲玛滑脱带形成时限
        4.1.3 石英和方解石EBSD组构分析
        4.1.4 构造变形温度
    4.2 钻孔岩芯构造特征
    4.3 矿床矿化特征
    4.4 矿床构造与成矿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矿床岩石成因研究
    5.1 岩石学特征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元素特征
        5.3.3 稀土元素特征
    5.4 岩石成因与成矿作用
        5.4.1 岩浆来源
        5.4.2 岩浆成矿作用
    5.5 小结
    附表
第6章 含矿斑(玢)岩低温热年代学
    6.1 样品描述
    6.2 实验结果
        6.2.1 锆石和磷灰石(U-Th) /He(ZHe和AHe)结果
        6.2.2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结果
    6.3 热历史模拟
        6.3.1 模拟限定
        6.3.2 模拟结果
    6.4 讨论
        6.4.1 与驱龙、拉抗俄矿床的热演化史对比研究
        6.4.2 甲玛、驱龙以及拉抗俄矿床与冈底斯东段隆升的关系
    6.5 小结
第7章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7.1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
    7.2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瑶山杂岩构造特征
    3.1 宏观构造特征
    3.2 显微构造特征
4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6.1 磷灰石热历史模拟
    6.2 瑶山杂岩的剥露特征
    6.3 区域构造意义
7 结论

(8)藏南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冈底斯岩浆岩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冈底斯中段韧性剪切带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冈底斯中段隆升剥蚀史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特色
        1.4.1 创新之处
        1.4.2 本文特色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
    2.2 拉萨地体地质概况
        2.2.1 拉萨地体构造格架划分
        2.2.2 拉萨地体地质概况
        2.2.3 拉萨地体的构造演化
        2.2.4 冈底斯岩浆弧地质概况
    2.3 印度-亚洲碰撞时限
第3章 实验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及Lu-Hf同位素测试
    3.2 全岩粉末地球化学测试
    3.3 石英EBSD组构分析
    3.4 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
    3.5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第4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岩浆作用
    4.1 晚三叠纪岩浆作用
        4.1.1 南木林卡孜乡岩体
        4.1.2 曲水其奴村岩体
        4.1.3 曲水达嘎乡岩体
        4.1.4 讨论
    4.2 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4.2.1 采样位置及样品特征描述
        4.2.2 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特征
        4.2.3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4.2.4 讨论
    4.3 始新世岩浆作用
        4.3.1 采样位置及样品特征分析
        4.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及Lu-Hf同位素特征
        4.3.3 始新世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4 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4.4 小结
        4.4.1 晚三叠纪岩浆作用及大地构造意义
        4.4.2 早-中侏罗世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4.4.3 始新世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第5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
    5.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
        5.1.1 仁钦则构造变形剖面
        5.1.2 卡孜乡构造变形剖面研究
        5.1.3 奴玛乡构造变形剖面研究
        5.1.4 尼木县构造变形剖面研究
        5.1.5 曲水地区构造变形剖面
        5.1.6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EBSD组构分析
        5.1.7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分析
    5.2 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
        5.2.1 区域地质背景
        5.2.2 剪切带宏观构造特征
        5.2.3 剪切带显微构造特征
        5.2.4 变形温度估算
    5.3 小结
        5.3.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及形成环境
        5.3.2 鸡公-色甫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环境
第6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限及动力学过程
    6.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活动时限
        6.1.1 锆石U-Pb测年
        6.1.2 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
    6.2 曲水鸡公-色甫韧性剪切带活动时限
        6.2.1 长英质脉体的构造特征
        6.2.2 地球化学测试
        6.2.3 LA-ICP-MS锆石U-Pb测年
        6.2.4 动力学过程及构造意义
    6.3 小结
        6.3.1 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限
        6.3.2 色甫-鸡公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限
第7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7.1 采样
    7.2 实验结果
        7.2.1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结果
    7.3 模拟限定
    7.4 模拟结果
        7.4.1 谢通门仁钦则地区
        7.4.2 南木林卡孜乡地区
        7.4.3 仁布县奴玛乡地区
    7.5 讨论
        7.5.1 构造作用及意义
        7.5.2 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的低温热年代学对比研究
    7.6 小结
第8章 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历史
主要结论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西藏浦桑果铜多金属矿金属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西藏地区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2 浦桑果地区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研究方案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条件
    2.1 地层
        2.1.1 白垩系
        2.1.2 古近系
        2.1.3 新近系
        2.1.4 第四系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喷出岩
        2.3.2 侵入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成矿地质条件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围岩蚀变特征
    3.4 主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
        3.4.1 层位
        3.4.2 构造
        3.4.3 围岩蚀变
第4章 矿石矿物学特征
    4.1 矿石类型
    4.2 矿物组合特征
    4.3 矿石组构特征
        4.3.1 矿石构造特征
        4.3.2 矿石结构特征
    4.4 主要金属硫化物特征
        4.4.1 黄铜矿
        4.4.2 黄铁矿
        4.4.3 方铅矿
        4.4.4 闪锌矿
        4.4.5 磁黄铁矿
        4.4.6 铜蓝
        4.4.7 辉砷钴矿
    4.5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成矿期成矿阶段的划分
        5.1.1 矽卡岩成矿期
        5.1.2 热液成矿期
        5.1.3 表生成矿期
    5.2 CO-NI元素的赋存状态讨论
        5.2.1 Co-NI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及在自然界主要赋存状态
        5.2.2 矿床中Co-NI元素的赋存状态
    5.3 金属硫化物矿物成分、组构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5.3.1 金属硫化物组构特征对矿物成因的指示
        5.3.2 金属硫化物成分、矿物组合特征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5.4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成因初探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成因类型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及沉积建造特征
    2.2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建造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航磁场特征
        2.4.3 区域重、磁场反映的壳幔结构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2.6 构造体制演化与区域成矿作用
        2.6.1 晚古生代裂谷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
        2.6.2 中生代弧—盆演化及成矿作用
        2.6.3 新生代弧-陆碰撞及成矿作用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成矿阶段划分
    3.2 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成矿阶段划分
    3.3 蒙亚啊铅锌矿床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成矿阶段划分
    3.4 新嘎果铅锌多金属矿床
        3.4.1 矿区地质概况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成矿阶段划分
    3.5 昂张铅锌矿床
        3.5.1 矿区地质概况
        3.5.2 矿体特征
        3.5.3 矿石特征
        3.5.4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矿石的元素地球化学
        4.1.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围岩的元素地球化学
        4.2.1 热水沉积岩的常量元素特征
        4.2.2 热水沉积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4.2.3 热水沉积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4.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亚贵拉岩浆岩地球化学
        4.3.2 新嘎果岩浆岩地球化学
        4.3.3 拉屋岩浆岩地球化学
    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4.4.1 亚贵拉矿床流体包裹体
        4.4.2 蒙亚啊矿床流体包裹体
        4.4.3 新嘎果矿床流体包裹体
        4.4.4 拉屋矿床流体包裹体
第5章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5.1 区域控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因素对成矿的控制
        5.1.2 构造因素对成矿的控制
        5.1.3 岩浆岩因素对成矿的控制
    5.2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5.2.1 成矿时期划分
        5.2.2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3 找矿准则确定及找矿模型建立
        5.3.1 找矿预测准则
        5.3.2 找矿模型的建立
第6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6.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6.2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6.3 矿床成矿系列
    6.4 成矿远景区划分
    6.5 主要成矿远景区评价
    6.6 找矿方向
第7章 结束语
    7.1 取得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Fission track evidence on thermal history of Jiama 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Tibet(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年代学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地质应用[J]. 田朋飞,袁万明,杨晓勇. 地质论评, 2020(04)
  • [2]扬子地块东缘瓮安穹隆发育区构造格局及区域演化研究[D]. 宋志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西藏甲玛地区构造变形及其控矿规律研究[D]. 高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热年代学方法、技术手段及其在矿床地质中的研究进展[J]. 杨莉,袁万明,王珂. 地球科学, 2018(06)
  • [5]冈底斯朱诺斑岩型铜矿床隆升剥蚀与变化保存[D]. 宋青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格架与成矿的关系[D]. 马士委.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7]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 岩石学报, 2016(08)
  • [8]藏南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D]. 孟元库.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9]西藏浦桑果铜多金属矿金属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D]. 杨海锐.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5)
  • [10]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成因类型与成矿规律研究[D]. 杜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标签:;  ;  ;  ;  ;  

西藏甲玛多金属矿区热史裂变径迹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