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离中国有多远?

生态城离中国有多远?

一、生态城市离中国还有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石青川[1](2021)在《成渝如何坐稳经济增长“第四极”》文中研究说明12月14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提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拟推进重点任务共10个方面46项,拟推进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约2万亿元。紧接着12月17日,成渝两地相关部门、单位分别签署了《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合作协议》等5个合作协议,围绕科技创新、汽车产业、

滕小娟[2](2020)在《废墟审美 ——与中国城市电影的现代性建构》文中提出

梁刚[3](2019)在《从“生态自觉”到“文化自觉”:弄拉康体养生旅游建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的弄拉屯是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通过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弄拉旅游发展历程的研究对于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旅游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以弄拉风景区为个案,从村民主观能动性视角,在描述弄拉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弄拉屯由粗放的生态旅游到精品康体养生旅游的建构路径。研究发现:生态恶化的倒逼作用触发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促成了村民生态意识的自觉。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低洼农桑”这一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的着名“弄拉模式”。村民的生态自觉使弄拉屯收获了宝贵的生态资源。李荣光等弄拉屯精英人士敏锐地意识到了弄拉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通过组织旅游合作社,采纳专家的建议,对“富氧”等生态资源和普陀寺等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使弄拉屯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当前弄拉屯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基于初级生态资源和粗浅的文化模仿等方式建构的粗放型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生态旅游产品雷同、文化产品缺乏特性等问题。要实现向康体养生精品旅游的发展,需要弄拉屯精英和村民进一步由“生态自觉”向“文化自觉”的跃进,具体表现为:第一,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要充分挖掘民族的、区域的地方性文化知识,呈现地方性文化知识的精髓,进行精准的形象地定位,让游客充分体验到地方性特色,做到“各美其美”;第二,在旅游服务、管理与市场开发上,要充分向发达地区、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单位组织学习、取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管理质量,但要尊重其他地区的产品文化特色,不要随意东施效颦;同时,要合作,探寻,传承,创新弄拉康养文化自觉之路,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总之,弄拉的个案研究表明,从村民的角度而言,石漠化地区的有效生态治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经历从“生态自觉”到“文化自觉”的跨越。

姚星星[4](2018)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3S”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建国近七十年来,中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两次重大历史性跨越,不久就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性跨越,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非常有必要对全面小康社会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前瞻性的研究,这是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客观需要。战略方位是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战略方位可概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既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战略方位中,又位于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战略方位中,还位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战略方位中。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三十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不仅会创造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展奇迹,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且会为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提供新选择与新方案,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国际影响力,并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创新性地提出“3S”战略研究模型,从经济结构(Structur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和共享发展(Sharing)三个关键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3S”的选择依据;其次从非经济强国、非美丽中国、非高收入国家几个方面论述了“3S”战略研究模型设计的起点,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中速区间、经济结构彻底实现转型、建成美丽中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进入高收入国家的中位区间几个方面分析了“3S”战略研究模型规划的目标;再次归纳了“3S”战略研究模型的长远性、全局性、均衡性和实践性特征。“3S”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经济结构(Structure),而科技创新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开放经济结构又是经济结构的重点。就科技创新结构而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十年要形成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型科技创新方式结构;要着重补齐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两块短板,形成高水平的财力、人力、物力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结构;要注重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的经济产出来提升成本绩效,形成优化的科技创新目标绩效与成本绩效结构;要在维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科技创新中心稳步发展的同时,重点打造华中、西南、西北、东北四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覆盖全国、东西部均衡、南北方协调的高水准科技创新区域分布结构。就三次产业结构而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十年服务业产值的GDP占比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业产值占比大抵上都要达到70%左右;通过全方位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先进与高端制造业、改造传统制造业、打造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等多项内容来建成制造业强国;通过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来建成服务业强国。就开放经济结构而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十年要形成国际收支大抵平衡、服务贸易的贸易总额占比达到25%左右、货物贸易内部结构及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的贸易结构;形成引进外资的流量与存量规模稳步增加、对外投资的流量与存量规模逐步扩大、引进外资质量不断提升、对外投资由大向强转变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结构;形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并行开放的国内空间结构和对发达经济体与对发展中经济体并行开放的国际空间结构。“3S”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论文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隧道效应”模型用以阐释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涵,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是要在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承载界限范围内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了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者的共赢。可持续发展产生“隧道效应”的关键是通过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与保护工程、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工程来维护生态健康,同时还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并推行生态消费。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形成“隧道效应”,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十年还要从源头防范、过程管控和末端惩罚三个方面来执行现存的合理制度、健全现有的不完善制度、设计新的合理制度。“3S”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项重要内容是共享发展(Sharing)。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十年共享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主体是“四大板块”居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乡居民和相对贫困人口;范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个方面;方式是共建共享。共享发展的焦点是通过缩小收入差距到适度范围内、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来实现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化;通过公共教育、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丰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来达成基本公共服务共享;通过持续增加收入、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保障相对贫困人口这个特殊群体实现共享发展。另外,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十年推行共享发展,还须构建相应的实现机制,具体有理念认同机制、公平参与机制、联动推动机制。

崔波[5](2013)在《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重大威胁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性气候变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张的形势,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了以低碳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并已经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意欲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中为世界做出表率。另外,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美国等已经进行了相关立法行动。同时,各国还积极部署低碳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抢占未来低碳经济科技制高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随着世界各地基于减排义务和自愿减排的各种地区以及区域性碳排放贸易体系的陆续建立,各类碳排放贸易体系的整合,即全球性的碳市场的形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降低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以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合作为核心的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调整和大国合作的新领域,并且日渐影响国际体系变革和规范的重建。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瓶颈、环境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突破这些困境,低碳之路无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的途径。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发展挑战的能力。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也已经超出一般的环境或气候领域,其实质是各个国家、利益集团在争夺未来发展和经济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博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讨论全球低碳转型背景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探索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路径。从总体上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决问题:一是政治层面,必须依靠世界各国共同协商、谈判,这是首要的前提,中国最大的原则是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首先,面临日益增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中欧、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外交面临的重大考验;其次,随着气候谈判的深入,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各自利益存在分歧,谈判立场日趋分化,中国如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协调关系,维护好自身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任务非常艰巨;最后,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生态逆差”,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国家构筑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在未来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国际碳排放交易制度尚待完善,如何寻求科学依据,参与设计规则,从而合理界定责任,履行适当的义务,需要作出努力。二是技术项目层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节能减排。通过自主研发、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等手段,实现低碳技术的“跨越式”进步。积极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三是经济层面,建设碳金融市场,从制度上建立体制和机制、建立中国的交易平台和代理机构,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碳交易的经验,逐步实现国际化、建立碳资源储备。既有利于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又可通过长期摸索建立起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碳市场机制,避免在低碳问题上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四是社会层面。中国政府正在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应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逐步推进。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低碳转型必须在保障人民基本需要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不应影响人民的福利水平。同时,又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构建低碳城乡,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方式转型。因此,中国需要从近期着手,结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第一,采取更为灵活的谈判策略,加强气候谈判中各种利益组合的沟通,“合纵连横”,广结同盟,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第二,加强新兴低碳技术研发,开发利用新型替代能源,超前认识、超前部署、超前投资,以超常规的措施大规模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达到合理的减排效果,促进公平的减排规则的形成,以期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取谈判的主动权。第三,加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服务,维护国家当前和长远战略利益,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既有发展的优先权,也有保护气候的义务。在考虑发展目标时,要将气候目标与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统筹起来,寻找工业化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平衡点。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是走向低碳经济的外部保障;发展先进技术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碳金融与碳交易市场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低碳经济既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既是国内问题,又是全球性问题。对于这样的综合性大问题,避免“单打一”的思维和决策,要通过统筹的方法,认识其中包含的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并努力寻求“共赢”方案,谋求协同效果。

吴弼人[6](2008)在《芬兰人的环保生意经 访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总裁Mari Pantsar-Kallio女士、副总裁Ari Makkonen先生及在华首席代表杨凤辉先生》文中提出"一提起芬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诺基亚,在这个孕育着全球移动通信领域巨擘的520万人口的神奇国度,同时也是培养"飞人"的摇篮,从帕沃·鲁米到哈基宁、莱库宁,带给世人无数的精彩和记忆,谁也说不清芬兰在环保领域能跑得多远,飞得多高……"

马文秀[7](2007)在《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研究了战后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了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及其对缓解贸易摩擦和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指出:战后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有很强的相关性。一方面,日本以机械工业为主体、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全套型产业结构导致了对美国出口激增,出口激增成为引发日美贸易摩擦的导火索,且贸易摩擦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断激化;另一方面,日本为化解贸易摩擦而采取的自愿出口限制、对外直接投资、日元升值和扩大国内需求等对策又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正文分上下两篇,共7章。上篇包括第1、2、3章,论述日本产业结构如何引发日美贸易摩擦。第1、2章分别阐述了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特征、对外贸易结构的演变与特征,指出,战后日本经过高速增长时期,形成了几乎拥有各具优势的所有产业的全套型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具有以机械工业为主体、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特别是依赖美国贸易的突出特征;建立在产业结构基础之上的日本对外贸易结构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工贸易特点,出口收入弹性远高于进口收入弹性、产业间贸易发达而产业内贸易落后。第3章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论述了日本产业结构引发日美贸易摩擦的机理,具体传导机制是:日本特殊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对美国出口产品激增,迫使美国进行结构调整,出现调整费用问题,由此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而且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激化,表现在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日美贸易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焦点趋向高附加价值化和高技术化,解决手段由进出口调整转向经济制度协调。下篇论述日本化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及其对缓解日美贸易摩擦和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包括第4、5、6、7章,这四章分别从理论和实际效果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自愿出口限制、对外直接投资、日元升值和扩大国内需求等四项对策对缓解日美贸易摩擦和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自愿出口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作用,但美国消费者却承受了很大损失,自愿出口限制提高了日本的出口产品质量,促使美国的进口需求转向了高质量产品,从而促进了日本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日元升值未能达到理论上所预期的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效果,日元升值和日美贸易顺差增加并存,但是,日元升值提高了日本产业的竞争力,促使日本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推进了日本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作用,但引发了日美投资摩擦,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导致了日本产业结构的空洞化;日本的扩大内需,起到了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作用,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优化。

陈萌萌[8](2007)在《温和的革命 ——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展览问题的研究,中国美术展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推进,这一变革对推进整个中国美术事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从独立策展、双年展、全国美展出发,分析了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展览的现状。独立策展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出现,是90年代以降中国当代美术展览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发展的过程、在本土美术展览中的角色和贡献、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等等,是中国美术展览近十几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它的出现是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演变与推进的第一步。而随着独立策展方式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成功实践,中国官方美术展览在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独立策展经验的同时,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策展人制,并将这一制度运用在双年展的实践中。而具有传统经验的全国美展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些变革。此外,本文还重点总结和分析了独立策展、双年展、全国美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生态城市离中国还有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城市离中国还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1)成渝如何坐稳经济增长“第四极”(论文提纲范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功“破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否已是“第四极”?
补足发展短板关键在“协同”

(3)从“生态自觉”到“文化自觉”:弄拉康体养生旅游建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生态自觉研究
        二、文化自觉研究
        三、养生旅游研究
    第三节 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采借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思路与缘由
        一、研究思路
        二、选点缘由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马山县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气候资源
    第二节 古零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环弄拉风景区构成
    第三节 弄拉风景区概况
        一、地理环境概况
        二、传统生计方式
第三章 弄拉当前的生态自觉与文化自觉
    第一节 弄拉发展的生态自觉
        一、媒体报道弄拉时间轴
        二、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三、旅游合作社模式
    第二节 弄拉发展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生态旅游
        二、民俗文化旅游
        三、宗教文化旅游
    第三节 弄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发展模式有雷同
        二、旅游景点服务水平低
        三、宗教文化旅游的局限
第四章 文化自觉与文化理想--弄拉康体养生旅游建构路径
    第一节 康体养生旅游建构优势
        一、生态资源优势
        二、文化资源优势
        三、产品资源优势
    第二节 康体养生旅游市场建设的文化自觉定位
        一、客源层次指标定位
        二、客流来源指标定位
        三、品牌价值指标定位
    第三节 康体养生旅游的文化自觉路径
        一、摸索探寻康体养生旅游文化自觉之路
        二、保护传承康体养生旅游文化自觉之路
        三、发展创新康体养生旅游文化自觉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3S”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论文选题背景
        (二)论文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文献研究简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论文研究思路
        (二)论文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创新之处
        (二)论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战略方位
    二、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战略方位
    三、推进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五十年战略方位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3S”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模型
    一、经济发展战略“3S”的选择依据
    二、“3S”战略研究模型的设计构建
        (一)“3S”战略研究模型设计的起点
        (二)“3S”战略研究模型构建的重点
        (三)“3S”战略研究模型规划的目标
    三、“3S”战略研究模型的主要特征
        (一)“3S”经济发展战略的长远性
        (二)“3S”经济发展战略的全局性
        (三)“3S”经济发展战略的均衡性
        (四)“3S”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性
第三章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经济结构
    一、经济结构内涵
        (一)经济结构的多种涵义
        (二)本文经济结构的内涵
        (三)本文经济结构的性质
    二、科技创新结构
        (一)原始创新为主的引领型科技创新方式结构
        (二)高水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科技创新投入结构
        (三)优化的科技创新目标绩效与成本绩效结构
        (四)覆盖全国的高水准科技创新区域分布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
        (一)产业强国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二)制造业强国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三)服务业强国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四、开放经济结构
        (一)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贸易结构
        (二)高质量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结构
        (三)优化的开放经济空间结构
第四章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隧道效应”模型阐释
    二、可持续发展“隧道效应”的重点内容
        (一)维护生态健康
        (二)发展生态产业
        (三)推行生态消费
    三、可持续发展“隧道效应”的制度保障
        (一)源头防范制度
        (二)过程管控制度
        (三)末端惩罚制度
第五章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共享发展
    一、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共享发展的主要方面
        (一)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化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相对贫困人口的共享
    三、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
        (一)理念认同机制
        (二)平等参与机制
        (三)联动推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后记

(5)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四.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低碳经济的缘起、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国际低碳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基本格局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框架
        二、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框架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论和低碳经济概念的辨析
        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议
        二、 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三、 几个认识误区的厘清
第二章 世界主要类型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举措及各成员国情况
    第二节 伞形集团向低碳经济战略转型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四节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 运用经济手段剌激低碳经济发展
        二、 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三、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清洁能源
        四、 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
        五、 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
第三章 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一节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新兴议题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债物”
        二、 《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要求
        三、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气候治理
    第二节 低碳经济推动国际新能源革命
        一、 化解全球能源和生态危机的历史机遇
        二、 世界能源转型形势分析
        三、 新能源革命浪潮
    第三节 低碳经济成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
        一、 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二、 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 低碳经济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新变化
第四章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回顾
        一、 农业文明时代:生态赤字缓慢扩大
        二、 工业化时期:生态赤字迅速扩大
        三、 改革开放时期:生态赤字急剧扩大到开始缩小
        四、 21 世纪:率先走向生态盈余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形势分析与政策选择
        一、 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低碳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
        三、 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四、 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的区域实践——内蒙古低碳转型发展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和基础条件
        一、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二、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面临的挑战
        三、 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内蒙古打造低碳经济的措施与策略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台
        三、 强化生态和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
        四、 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五、 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 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低碳生活方式
第六章 应对气候谈判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国际政治分析
        一、 全球治理理论与全球气候治理框架
        二、 多维权力理论
        三、 气候外交中的互动与博弈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新格局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策略分析
第七章 中国参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节 关注国际贸易的新走向——碳关税
        一、 碳关税涵义及其发展
        二、 碳关税的影响及中国的贸易策略调整
    第二节 有序推进碳市场建设
        一、 建立国内碳市场的必要性
        二、 建立国内碳市场的中长期战略
        三、 关于建立中国碳市场总体方案的设想
        四、 近期逐步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有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
        一、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二、 构建碳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 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
        四、 加强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五、 维护国家碳金融安全
    第四节 发展低碳能源,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一、 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二、 低碳能源发展的机遇
        三、 低碳能源发展的新举措
    第五节 构建国际气候政治制度
        一、 减排问题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格局分化
        二、 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成为发达国家的手段与筹码
        三、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的国际气候治理地位
第八章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节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一、 绿色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城市纷纷绿色转身
        二、 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 规划引领,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低碳城市
    第二节 统筹构建低碳城乡
        一、 统筹构建低碳城乡是对单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解构
        二、 统筹低碳城乡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取向的建构
    第三节 创建低碳生态文化
        一、 建立尊重自然的生态道德
        二、 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 建立弘扬生态的文化产业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发展战略
        一、 低碳发展战略取向
        二、 低碳发展战略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1.2.2 关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1.2.3 关于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本文有关具体问题的说明
        1.5.1 关于日美贸易摩擦领域的说明
        1.5.2 关于日美贸易摩擦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明
        1.5.3 关于产业分类和研究时间范围的说明
上篇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引发日美贸易摩擦
    第1章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特征
        1.1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
        1.1.1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1.1.2 制造业结构的演变
        1.2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2.1 全套型产业结构
        1.2.2 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非均衡产业结构
        1.2.3 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第2章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演变与特征
        2.1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演变
        2.1.1 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
        2.1.2 进口商品结构的演变
        2.2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基本特征
        2.2.1 出口收入弹性远高于进口收入弹性
        2.2.2 产业间贸易发达而产业内贸易落后
        2.2.3 出口商品高度集中
        2.2.4 对美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
    第3章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引发日美贸易摩擦
        3.1 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的演变
        3.1.1 20世纪50--60年代:以纺织品和钢铁等原材料型产业为主的贸易摩擦
        3.1.2 20世纪70--80年代前半期:以彩电、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型产业为主的贸易摩擦
        3.1.3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半导体等高技术产品和通讯、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的贸易摩擦
        3.2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引发日美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
        3.2.1 日本产业结构导致的出口激增引发日美贸易摩擦
        3.2.2 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导致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3.3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引发日美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
        3.3.1 结构调整费用模型
        3.3.2 戈莫里--鲍莫尔贸易摩擦模型
下篇 日本化解日美贸易摩擦对策的直接效果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
    第4章 自愿出口限制的直接效果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
        4.1 日本对美国自愿出口限制概述
        4.2 自愿出口限制的直接效果分析
        4.2.1 自愿出口限制缓解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
        4.2.2 自愿出口限制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效果分析-以汽车贸易摩擦为例
        4.3 自愿出口限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析
        4.3.1 自愿出口限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4.3.2 自愿出口限制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分析--以汽车贸易摩擦为例
    第5章 日元升值的直接效果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
        5.1 战后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迁
        5.2 日元升值的直接效果分析
        5.2.1 汇率波动缓解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
        5.2.2 日元升值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效果分析
        5.3 日元升值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析
        5.3.1 汇率波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5.3.2 日元升值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分析
    第6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效果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
        6.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6.1.1 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三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
        6.1.2 日本政府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
        6.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效果分析
        6.2.1 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
        6.2.2 对外直接投资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效果分析
        6.3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6.3.2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分析
    第7章 扩大内需的直接效果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
        7.1 日本扩大内需概述
        7.1.1 "前川报告"的主要内容
        7.1.2 促进进口的主要措施
        7.2 扩大内需的直接效果分析
        7.2.1 扩大内需缓解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
        7.2.2 扩大内需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效果分析
        7.3 扩大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析
        7.3.1 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7.3.2 扩大内需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温和的革命 ——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变革和推进的第一步—独立策展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出现
    第一节 独立策展方式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实践
    第二节 民间资本与独立策展
    第三节 中国独立策展的特点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集体策展人制度—独立策展和官方体制的结合方式
    第一节 官方体制对独立策展方式的引进和发展
    第二节 双(三)年展方式在中国美术展览中的初步实践
    第三节 双(三)年展运作模式的中国化
    第四节 双年展的资金结构
    第五节 中国本土双年展的特点
第三章 传统体制内的变革与推进—以全国美展为例
    第一节 全国美展的地位转变
    第二节 全国美展文化观念的转变
    第三节 形式探索和风格多样化
    第四节 全国美展评选机制的老化
    第五节 文化主题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其他
附录
    展览年表
    访谈
致谢

四、生态城市离中国还有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成渝如何坐稳经济增长“第四极”[J]. 石青川. 中国经济周刊, 2021(24)
  • [2]废墟审美 ——与中国城市电影的现代性建构[D]. 滕小娟. 南京大学, 2020
  • [3]从“生态自觉”到“文化自觉”:弄拉康体养生旅游建构路径研究[D]. 梁刚.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4]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3S”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姚星星.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D]. 崔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6]芬兰人的环保生意经 访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总裁Mari Pantsar-Kallio女士、副总裁Ari Makkonen先生及在华首席代表杨凤辉先生[J]. 吴弼人. 华东科技, 2008(10)
  • [7]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D]. 马文秀. 河北大学, 2007(04)
  • [8]温和的革命 ——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D]. 陈萌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标签:;  ;  ;  ;  ;  

生态城离中国有多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