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黑名单”喝彩

为“黑名单”喝彩

一、为“黑名单”喝彩(论文文献综述)

黄力[1](2020)在《旅游景区诚信环境建设与评价研究 ——以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国上下积极营造诚信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全域旅游大众旅游迎步到来的新时代,搭建构造好旅游诚信体系,做好旅游景区诚信环境建设与景区诚信状况评价尤为重要和必要。景区诚信环境作为旅游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影响重大、作用凸显、意义深远。论文密切结合“旅游诚信缺失”问题,围绕如何开展旅游景区诚信环境建设及怎样评价景区诚信状况展开。以全方位多主体广覆盖的“信用管理”的视角切入,探讨梳理了景区诚信建设与评价的一般思路,实地走访调查了典型景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査法等研究方法,归纳提炼了景区诚信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形式载体和方式做法,设计构造了景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精准完成了指标赋权,并以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综合各个景区诚信环境建设与诚信状况评价的各项经验与不足,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及理论贡献如下:首先,深入挖掘景区诚信所涉各要素因子,创新构建包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景区运营管理单位、游客、景区商家、当地居民等多主体的包含4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44项三级指标的景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该“模型”评分设计制作了景区诚信评价等级划分表,引入实际案例点展开实证分析。深入案例点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现场调研3次,发放问卷425份,运用信息采集方式5种(微信微博、电话、面谈、网站、书本报刊等),交流访谈主体6类(游客、政府主管部门、商家、景区运维管理机构、当地居民、旅行社等),搜集整理资料数据81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吻合性一致性。最后,“测评模型”的推广使用将促进景区内外综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福利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有效破解利益等原因所致的失信乱象。论文为增进学界深入探讨景区诚信多维度的具体结构与内在机理,研究我国各类景区通用性诚信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做出了理论尝试。

黄梵[2](2020)在《短篇二题》文中研究表明我的丈夫叫枪榴弹1安苹实在不懂,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惊慌?她拿着这枚美式M9枪榴弹进门时,派出所的所有警察,瞬间都变成了蜡像,没有人敢动一下,连正打电话的女警察,也不管话筒里的声音了,举着话筒不再说话。是啊,安苹和枪榴弹一起待了四十年,它像一个很洋气的花瓶,一直摆在餐桌上,她心里从未降临过一丝恐惧。这枚M9枪榴弹,是丈夫临死前留给她的"雕像",他说:"你以后看见它,就像看见我一样,从遇到它的那天起,我不知和多少人生离死别,但和它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枪榴弹的保险销,紧得像丈夫军衣领口的铜纽扣,她从未见丈夫穿军衣时松开过它。

麦洁敏[3](2020)在《中美贸易战新闻汉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一个主要渠道,通过新闻翻译,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更快、更广。本翻译涉及的新闻报道记述了外国主要媒体对中美贸易战开始、谈判和僵持的过程以及贸易战对中美两国与全球经济和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由于中美贸易战对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该篇翻译实践有助于国人了解外媒对贸易战的介绍和评价,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翻译报告以国内知名学者李长栓教授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翻译观为基础,即在翻译中追求正确理解、准确表达和灵活变通。本报告以此为基本框架,“理解”主要解决新闻报道翻译中词、句、篇三个层面的难题,解决方法有查证惯用法、理清句子结构、分析上下文语境等。“表达”主要解决“说”、被动句和长难句等翻译方面的难题,解决方法为辨别中英文的语言差异,以中文地道为归旨。新闻翻译在“取舍”方面较为突出,正如记者可以选择报道材料一样,笔者在基本忠实于原文内容和不影响读者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以意识形态为准绳,批判性地看待原文,对将引发不良舆论后果的词句进行增删等取舍。“理解、表达、取舍”翻译观在新闻翻译中启示译者,不仅要理解新闻背景、作者意图和翻译目的,还应具体到新闻报道中不同语境下词句所蕴含的特殊涵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表达忠实传达原语新闻,且充分考虑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习俗差异,灵活调整译入语新闻的表达形式。要做好新闻翻译,译者须熟知新闻翻译的特点、待翻译新闻的社会背景及译出语与译入语新闻的语言与文化差异。新闻报道是信息型文本,句子高度浓缩,倾向使用新词、旧词新用、俗语等吸引读者,正确理解并准确表达存在一定难度,译者需多提问、多搜索、多查证,多读多练,注重新闻的传播效果,按照译入语新闻的行文习惯再现原文。

吴梦捷[4](2020)在《好莱坞歌舞片舞王 ——金·凯利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金·凯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成长经历、具体作品的分析,归纳其创作特点,并总结他对好莱坞歌舞片的诸多影响。作为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金·凯利无疑是歌舞片走向类型化的领军人物。在他多方位、移动镜头的拍摄以及内在逻辑与气氛幻想相统一的场景、角色安排下,以舞蹈为中介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歌舞片改变了电影作为二维艺术形式对人们动觉的消解,不仅拓展了电影中舞蹈表演的空间,更升华了歌舞片“娱乐至上”的本质,赋予了其表达更深刻含义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舞影融合,以舞叙事,进而为之后舞蹈影像的创作、研究提供了参考。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一代舞王——金·凯利”详细介绍了金·凯利的成长经历,并将孩童与大学时期的学舞经历与其后期舞蹈风格相关联,进而揭示其人生经历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平凡中显卓越——金·凯利舞蹈电影作品分析”,通过对金·凯利具体作品的分析,梳理总结他在不同时期对舞蹈、拍摄环境和镜头运动等方面所做突破的经验。第三章“舞、影融合新趋向——金·凯利舞蹈电影创作特点”,综合前两章的内容,并通过与歌舞片另外两位代表人物——巴斯比·伯克利和弗雷德·阿斯泰尔的对比,总结金·凯利在歌舞片中的创造性探索,以此突出这种探索对于整个好莱坞歌舞电影行业的影响。

张栋杰[5](2019)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网络主播“污名化”研究 ——以新浪网、人民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直播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媒介形式,正以迅猛的态势融入到网民的生活和传播活动中,而AI、VR等技术的兴起更是将网络直播推向至一种现象级的社会场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然而,网络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存在色情、暴力、虚假的直播内容,恶搞、炒作的传播手段,低俗化、暴力化和功利化的传播取向等问题,使得网络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报道存在“概念化”和“污名化”,使原本就处在发展初期的网络主播未能受到大众的理解与认可。此种情况不但背离了网络主播客观真实的媒介形象,而且会对媒介公信力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网络主播在社会上正面能量的发挥。国内以网络主播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特别是在网络主播污名化方面几近空白。故本文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并结合框架理论,分析网络新闻中网络主播媒介形象污名化现象的表现,研究网络新闻报道中网络主播媒介形象污名化的影响和成因,并提出网络主播去污名化的对策,试图对相关研究进行丰富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新浪网”和“人民网”为例,运用戈夫曼的框架理论对两大网站关于网络主播的网络新闻进行样本选取和框架分析,阐述了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网络主播这一群体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媒介的报道策略加深了网络主播的刻板印象,并且通过文本分析得出污名化易造成网络主播负面形象、群体失语、刻板印象及降低媒体公信力等方面的影响,并在对网络主播、直播平台、网络媒介和受众等层面深入分析网络主播污名化成因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主播媒介形象去污名化的策略应从网络主播自身正其言行、网络新闻从业者增强自身责任感、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规范等三个层面进行切入。

何玲,岁正阳[6](2019)在《决胜“全面无欠薪”——我国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每临近年底,清欠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最初依靠自己讨薪、吃尽受尽讨薪"苦",到中央颁布政策法规帮助农民工在维权讨薪、治理欠薪问题上打出组合拳,再到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建立拖欠劳动者工资"黑名单"制度、生产生活受限、"恶意欠薪"纳入刑法等一系列联合惩戒,多管齐下,农民工欠薪问题已得到明显遏制,距离2020年基本实现无欠薪的目标越来越近。

刘湲湲[7](2018)在《网络体育弹幕互动模式及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体育元年的影响和利好的互联网政策指引下,许多直播平台纷纷引入弹幕技术来迅速吸引大批受众。随着国内体育网络直播如火如荼的发展,体育受众也随之增多,越来越多的受众急需宣泄思想,体育弹幕无疑是表达自由释放情绪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集中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体育弹幕的作用与地位;二是从弹幕手参与的三个维度来分析其群体特征;三是不良弹幕的形式与危害;四是提出平台管理方式,规范视频弹幕内容。国内对弹幕的的研究比较多,但从体育视角研究弹幕的文章并不多见,研究全面探析了体育弹幕的现状并提出了体育弹幕的管理模式,开拓了弹幕研究的新思路,为视频播放端口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为规范视频弹幕内容和弹幕发展提供积极性建议。本文研究的问题可以指导受众如何充分利用弹幕正确参与体育赛事直播,同时也为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为我国体育赛事直播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研究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弹幕的起源与特征、体育弹幕的地位与作用、体育弹幕参与的三个维度、不良弹幕的危害,得出如下结论:弹幕在体育直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弹幕手参与体育弹幕存在群体性和动机多样性;不良体育弹幕会危害社会,并提出了要加强直播平台管理、开展多样化互动方式、发展线下互动、完善弹幕管理等建议来促进体育网络直播稳步发展。

肖熹[8](2017)在《戛纳电影节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一九三九年至二〇〇一年间的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外文史料的梳理,对戛纳电影节在策展选片、评审组织、奖项设定、形式沿革、重要事件、经典作品、美学倾向和文化策略等方面展开历史性分析。论文根据二十世纪对欧洲以及法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事件,以及戛纳电影节自身发展的重要事实,把戛纳电影节的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在每个时期大量参展、参赛的电影作品和电影现象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展开分析与评述。绪论部分先对电影节研究的趋势、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概括,重点围绕针对戛纳电影节的史料研判、文献类型和研究倾向进行了综合,并通过“艺术界”、“艺术惯例”、“世界电影”等理论构想,把“艺术等级体制”作为研究戛纳电影节历史的核心方法,重点研究不同时期在作品、名人和美学方面的积极倾向与历史特征。第一章通过对一九三九年到一九五八年间历史资料的爬梳,对戛纳电影节的充满对抗性和政治性的起源展开研究,对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八年间戛纳电影节初创时期的展赛形式、选片规则、单元设定、举办时间、硬件建设、奖项设定等重要环节的调整与固定进行了考证,并分析了戛纳电影节早期通过明星效应来引起媒体关注,但扶植《第三人》《花都艳舞》这些边缘类型片和标榜《朱丽小姐》《神秘的毕加索》等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这些文化策略让戛纳电影节完成成长中的蜕变,从初创的电影节向国际化的电影节过度。第二章主要研究一九五九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到一九六八年“五月风暴”之间,重点结合史料,分析戛纳电影节如何通过“新浪潮运动”、“五月风暴”等重大电影史事件,介入欧洲的社会运动,把电影节的评选活动变成制造电影史的历史现场,成为见证电影史上重要的美学、电影运动和政治活动的特定时空。同时,戛纳在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现代主义电影大师的创作不被承认时,抵制社会偏见和舆论偏见,支持他们的作品在电影节上加冕。第三章研究了从一九六九年“一种关注”单元的创立到一九八一年弗朗索瓦·密特朗赢得法国总统大选,戛纳电影节在选片、策展和评奖方面不断变化,逐渐运用新的竞赛单元和展映单元,把青年导演在性与政治方面具有挑衅性、争议性、探索性的作品呈现出来,在选片方面完成“去政治化”,由法国政府占主导的选片模式改为由电影节形成选片人制度,通过选片人和选片小组邀请优秀的导演和作品,同时也运用“争议政治”的策略进一步提高电影节在全球文化中的影响力,推出了《如果》《感官王国》等具有争议性的经典作品。戛纳在这个时期,通过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美国导演的支持,完成了对“新好莱坞”的历史建构。第四章从一九八二年雅克·朗格推行“文化例外”政策到一九九一年的冷战结束,结合个案作品研究了戛纳电影节如何在电影艺术的体系中巩固地位,强化电影作为艺术的地位及其纯粹性,强化电影创作的多元性,与美国商业电影展开对抗。因此除了在选片上更为开放,也强化电影作为表达工具的创作自由,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在社会主义国家遭遇政治压迫和文化冷遇的导演提供文化流亡的栖居地,并通过《鸟人》《天堂电影院》等作品表达出观众在冷战后期对新鲜美学风格的呼唤。第五章的历史节点设定在一九九二年“冷战”结束到二〇〇一年“九一一事件”之间,戛纳电影节一方面把电影市场建成欧洲最大的电影贸易展会,一方面推行“去西方中心主义”,向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敞开大门,以消除冷战时期的文化对抗心理。这个时期是华语电影通过戛纳电影节在国际电影界迅速崛起的十年,陈凯歌、侯孝贤、王家卫、杨德昌等一大批优秀的华语导演被介绍到西方,以及把阿巴斯等伊朗电影推介到欧洲,同时,戛纳在一九九〇年代开始扶植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导演,通过《性、谎言、录像带》《巴顿·芬克》《低俗小说》等影片把美国新独立电影运动推向高潮。通过对史实、作品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认为,戛纳电影节通过积极的、策略性的评审和展映活动,已成为世界电影界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环节,尤其在生产电影经典、缔造导演和明星、培植电影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世界电影史研究中,往往忽视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在电影美学的发生、电影经典的缔造和电影人的流动交往等方面的贡献,戛纳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电影节,在于它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努力。首先,不断摆脱起源时携带的政治对抗性和文化外交属性,逐渐实现办展选片的独立性,这激发了戛纳电影节积极主动选择商业合作和媒体合作的发展路线。其次,把新的电影美学和艺术风格推送到观众面前,是戛纳最为坚定的美学策略,尤其对于大众难以理解、无法接受、充满争议的作品与风格,戛纳电影节始终推动这些作品与观众和国际电影界相遇。最后,戛纳电影节不断强化一种文化平等意识,发现和推送文化弱国、电影小国的作品,展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优秀影片,建构了一个世界电影彼此相遇、相互影响、彼此竞争的文化空间,强化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蔺晓林[9](2016)在《非美活动委员会的缘起与变迁(1938-1975) ——基于新解密美国档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三权分立的美国政坛中,国会与选民的联系最为直接,也最能反映不同派别、群体及社会舆论的风向变动。而作为美国历史上少数几个以调查为主职的国会常设委员会之一,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自1938年至1975年间陆续调査了境内各时期的重要社会运动与思潮,其所引领的"非美"调查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美国近40年的社会变迁。"非美"调查是典型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美国式道路在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推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重塑和整合的表现。非美活动委员会长期以管控"颠覆宣传和活动"为目标,对美国社会各时期"威胁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因素进行调查和评估,客观上推动了多种力量的整合。正如"非美"一词所喻,该委员会实质是美国保守派正统和权威的象征,委员会的历史也是保守派抵制"非美因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过程,是美国基本政治文化保守性与反革命性的体现。本文主要以美国国家档案馆新解密的非美活动委员会专题档案为依据,以时间顺序作为叙事的基本轴线,综合考察非美活动委员会在各主要历史时期的兴衰变化、及其所主导"非美"调查的时代内涵,进而探讨美国保守派在"美国身份"的塑造和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并思考散发着威尔逊式理想气息的"美国文明"与冷战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非美因素"在20世纪的滋长空间和外在表现。除绪论和余论外,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非美"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景、档案材料情况、以及本研究的立意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追溯"非美"调查出现的历史缘由。在梳理费诗委员会、迪克施泰因委员会、戴斯委员会之间关系的同时,着重介绍马丁·戴斯及戴斯委员会对本土纳粹活动、美国共产党、"新政"、二战时的日裔美国人群体的调查活动,探讨1930年代左翼思潮对"美国主义"的冲击、以及"非美"调查由此出现的时代氛围。第二章阐述冷战爆发与"非美"调查兴起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作用。非美活动委员会自二战末期升级为国会常设机构,在战后又因调查共产党间谍案件使委员会的影响力达致巅峰,推动了国内反共共识的凝聚和美国身份认同的整合;其在国会中推动一系列反共立法的通过,也为随后数年间美国社会的反共高潮提供了制度基础。第三章在分析麦卡锡主义与"非美"调査内在关系的同时,综合比较两者的异同。麦卡锡主义是对美国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最简洁的笼统概括,其本质是一种走向极端的社会性情绪发泄,并非正常的社会行为模式;而非美活动委员会及其"非美"调查则受到美国政治体制的约束与制衡,并因其规程的不断完善而在麦卡锡淡出政坛后仍能长期维继。此外,由于美苏冷战政策的调整,双方开始了更加重视自身制度吸引力的"人心之争",也为沃尔特主席改变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工作重心、在麦卡锡主义衰落后重振"非美"调查提供了契机。第四章考察1960年代美国出现的泛左翼思潮对"非美’"调查的消释作用。在这个十年中,声势浩大的激进运动中混淆着各式青年运动、民权斗争、反主流文化运动、反战运动等,几乎颠覆了美国在20世纪上半期已臻于成熟的社会文化传统;同时,以戈德华特为代表的极端保守派、以三K党为典型的极端保守组织等也有所抬头;以维护美国宪政体制和传统秩序为己任的非美活动委员会,则在"左"与"右"的激荡中举步维艰。第五章讲述非美活动委员会的更名及其废除过程,并对"非美"调查的历史特性进行回顾与总结。在尼克松时期的冷战转型中,新任主席艾科德试图以更名来重振委员会的生机,但却因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在反对者的持续攻击中猝然收场。余论部分延展讨论非美活动委员会及其浓缩的"非美意识’"对20世纪美国社会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并思考美国社会对自身信条的笃信在其处理恐怖主义等当代"非美因素"时可能产生的影响。

邓贤[10](2016)在《五百年来一大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少年生死劫1民国五年(1916年)初夏的一天,艳阳普照满眼苍翠,重庆求精中学17岁的天才少年张正权与同学行走在山川如画的返乡小道上,如同置身一座绵延百里的风景画廊。但是不久他们这种好心情就被子弹击碎了——张正权也就是未

二、为“黑名单”喝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黑名单”喝彩(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景区诚信环境建设与评价研究 ——以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诚信
        2.1.2 旅游诚信
        2.1.3 旅游诚信体系
        2.1.4 旅游景区诚信
        2.1.5 旅游景区诚信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外部不经济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旅游景区诚信环境整体架构搭建
    3.1 国内旅游景区诚信建设与评价现状
        3.1.1 安徽三河古镇景区
        3.1.2 浙江诸暨五泄景区
        3.1.3 广西大新“老木棉·紫园”景区
        3.1.4 景区诚信环境建设与评价的成效不足
    3.2 旅游景区诚信环境整体架构构建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规划、健全体系
        3.2.2 以人为本、务实高效
        3.2.3 多方参与、客观公正
        3.2.4 大胆探索、因地制宜
        3.2.5 尊重规律、统筹协调
    3.3 景区诚信环境整体架构构建的内容、载体和表现形式
        3.3.1 主要内容
        3.3.2 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3.3.3 景区诚信环境整体架构图
第4章 旅游景区诚信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造
    4.1 景区诚信状况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的设计
        4.1.1 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4.1.2 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
    4.2 层次分析法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
        4.2.2 景区诚信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5章 案例点实证研究
    5.1 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基本情况
    5.2 案例点实地调研
        5.2.1 考察调研过程
        5.2.2 案例点诚信状况概述
    5.3 案例点实证分析
        5.3.1 问卷设计与统计分析
        5.3.2 案例点信用测评
第6章 景区诚信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确立领导团队,健全运行机制
    6.2 加强政府管控,强化行业自律
    6.3 完善评价标准,推动结果互认
    6.4 夯实基础设施,增强平台功能
    6.5 营造品牌形象,严格处罚倒逼
    6.6 推进试点创建,引领示范创新
    6.7 彰显景区个性,凸显亮点特色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7.4 结语
参考文献
问卷调查表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短篇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我的丈夫叫枪榴弹
    1
    2
    3
    4
    5
    6
噩梦

(3)中美贸易战新闻汉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1 Origin
    1.2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3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2.1.4 Translation Tools
    2.2 Execution of Translation
        2.2.1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Text
        2.2.2 Conciseness of the Target Text
    2.3 Quality Control
        2.3.1 Self-checking
        2.3.2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EA Framework
    3.1 Comprehension
    3.2 Expression
    3.3 Adapt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Comprehension
        4.1.1 Vocabulary
        4.1.2 Syntactic Structure
        4.1.3 Discourse Level
    4.2 Expression
        4.2.1 Speaker's Position in Quotation
        4.2.2 Expression of "Say"
        4.2.3 Passive Voice
        4.2.4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
    4.3 Adaptation
        4.3.1 Domestication
        4.3.2 Adjustment of Words with Emotional Flavor
        4.3.3 Amplification
        4.3.4 Omis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Gains and Experience
    5.2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4)好莱坞歌舞片舞王 ——金·凯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一代舞王——金·凯利
    第一节 贫穷的财富——“我不愿扮成富人的样子跳舞”
    第二节 “深”处美国大萧条——多种身体语言的积淀
    第三节 为普通人而舞蹈——向好莱坞挺进
第二章 平凡中显卓越——金·凯利舞蹈电影作品分析
    第一节 早期代表作
        一、《封面女郎》——舞影幻象与“我”共舞
        二、《翠凤艳曲》——与杰瑞鼠的舞蹈对话
    第二节 中期代表作
        一、《锦城春色》——非舞台、剧场空间的探索
    第三节 黄金时期代表作
        一、《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大萧条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二、《雨中曲》——镜头拼贴的动感
    小结
第三章 舞、影融合新趋向——金·凯利舞蹈电影创作特点
    第一节 以舞蹈塑造人物,以歌舞表达故事
        一、电影前提下的舞蹈叙事
        1、编排“角色”,以舞叙事
        2、编排“环境”,剧舞合一
        二、现实元素的融入
        1、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2、乌托邦、罗曼史中的黑色幽默
        3、歌舞片与流行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镜头编舞的探索创新
        一、歌舞片中舞蹈表演空间的拓展
        二、对阿斯泰尔长镜头拍摄手法的部分借鉴
        三、多角度、移动镜头的拼贴运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金.凯利作品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网络新闻报道中网络主播“污名化”研究 ——以新浪网、人民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网络主播研究的综述
        2.关于媒介形象研究的综述
        3.关于“污名化”研究的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统计分析法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一、网络主播媒介形象和社会功能
    (一)网络主播媒介形象的概述
    (二)网络主播媒介形象的形成
        1.直播内的媒介形象
        2.直播外的媒介形象
    (三)网络主播媒介形象的特点
        1.职业兴起及高额收入
        2.违法违规及社会责任
        3.明星效应及粉丝文化
    (四)网络主播的社会功能
        1.分享生活娱乐互动
        2.科创直播智慧普及
        3.多元发展直播经济
二、网络新闻中“网络主播”媒介形象污名化现象的表现
    (一)门户网站——新浪网
        1.新浪网新闻样本选取
        2.新浪网中网络主播新闻的框架分析
    (二)主流新闻网站——人民网
        1.人民网新闻样本选取
        2.人民网网络主播新闻的框架分析
    (三)负面报道加深刻板印象
        1.受众对网络主播产生负面看法
        2.社会对网络主播产生刻板印象
三、网络新闻报道中“网络主播”媒介形象污名化的影响
    (一)有损“网络主播”媒介形象
    (二)加重网络主播的失语和遭受歧视的处境
    (三)网络主播形象的刻板印象逐步加深
    (四)降低媒介公信力
四、网络新闻报道中“网络主播”媒介形象污名化的成因
    (一)“网络主播”自身分析
        1.不良行为易夸大化
        2.缺乏公关意识消极应对
        3.收入暴涨造成的自我膨胀
    (二)网络直播平台角度分析
        1.直播行业监管缺失
        2.“盗播”导致内容粗制滥造
        3.平台流量造假主播成为牺牲品
    (三)媒介传播角度分析
        1.标签化报道策略
        2.媒介关注点失衡导致反映不全面
    (四)受众自身角度分析
        1.受众自身认知片面
        2.缺少对行业关注
        3.受众对相关报道缺乏辨识度
五、“网络主播”网络媒介形象的去污名化策略
    (一)“网络主播”应正其言行
        1.注意自身行为
        2.积极应对媒体报道
        3.让优质直播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
    (二)网络新闻从业者增强自身责任感
        1.增强网络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
        2.提升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3.以客观公正为原则进行网络报道
        4.新闻报道框架的平衡
    (三)规范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1.加强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
        2.加大对直播乱象的整治力度
        3.网络直播内容的规范管理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决胜“全面无欠薪”——我国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三量齐减”从讨薪难到讨薪不再很难
欠薪入刑让量刑有“法”有“据”
建“黑名单”有力惩戒失信违法行为
实名登记让农民工也能按月拿钱
“预警”系统从源头管控消除隐患
带头守信政府央企优先完成清偿任务
任重道远根治顽疾还须久久为功
“乘胜追击”对标“全面无欠薪”

(7)网络体育弹幕互动模式及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利好的网络时代
        2.弹幕的演变
        3.体育弹幕的兴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弹幕的传播特征研究
        2.受众群体特征的研究
        3.弹幕中文化体现的研究
        4.弹幕中语言失范研究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
        1.相关概念
        2.相关理论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六)研究假设、创新点与难点
二、网络体育弹幕技术应用概述
    (一)国内网络体育直播平台现状
        1.“互联网+体育”背景下平台的发展前景
        2.网络体育直播平台的运营方式
        3.网络体育直播平台面临的问题
    (二)弹幕的起源与发展
        1.弹幕的起源
        2.弹幕网站的发展
        3.弹幕功能的应用
        4.弹幕评论的形式与特征
    (三)体育弹幕的地位与作用
        1.体育弹幕的地位
        2.体育弹幕的作用
三、体育弹幕手的社会构成分析
    (一)弹幕手性别组成分析
    (二)弹幕手职业层次分析
    (三)弹幕手年龄层次分析
四、网络体育弹幕参与的三个维度
    (一)弹幕手参与动机分析
        1.群体表达的需要
        2.群体的发泄方式
        3.需求满足的促使
    (二)弹幕手的参与方式分析
        1.渴望交流型弹幕
        2.考据型弹幕
        3.参与型弹幕
        4.失范言论型弹幕
    (三)弹幕手的参与效果维度分析
        1.弹幕手覆盖度分析
        2.弹幕手使用度分析
        3.弹幕手满意度分析
五、不良弹幕的危害与管理
    (一)不良弹幕所带来的危害
        1.增加管理难度,形成网络暴力
        2.部分群体过于偏激,导致行为失控
        3.形成错误舆论导向,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不良弹幕的规训策略
        1.施行技术拦截
        2.坚持人工审核
        3.强调文化导向
        4.建立奖惩机制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弹幕在体育直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2.体育弹幕手参与体育弹幕存在群体性和动机多样性
        3.网络体育弹幕手使用效果欠佳
        4.不良体育弹幕不利于社会发展
        5.建立有效体育弹幕的管理模式
    (二)建议
        1.加强平台管理
        2.设置弹幕规则
        3.开展多样化互动方式
        4.发展线下互动
        5.完善弹幕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戛纳电影节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电影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戛纳电影节的地位与影响
        二、戛纳电影节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五个研究方向
        二、三种研究立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理论预设
        一、戛纳的历史与文化战略
        二、戛纳电影节是文化生产机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生产自身
        二、生产经典作品
        三、生产名人与明星
        四、生产艺术等级
第一章 戛纳电影节的缘起与形塑(一九三九—一九五八)
    第一节 戛纳的缘起与自我塑造
        一、戛纳的缘起:与威尼斯对抗
        二、戛纳的初创与形成:组织、评选与仪式
        三、冷战中的电影、外交与政治
    第二节 边缘类型片的舞台
        一、《第三人》
        二、《花都艳舞》与《四海一家》
        三、《恐惧的代价》
    第三节 名人与明星的传奇场域
        一、孤傲艺术家:让·谷克多
        二、失落的明珠:大卫·里恩
        三、新现实主义领袖:德·西卡
        四、印度电影灵魂:萨蒂亚吉特·雷伊
        五、明星神话:褒曼与格蕾丝·凯丽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转折
        一、黑色电影的加冕
        二、现代主义美学的发端
第二章 电影史的现场(一九五九—一九六八)
    第一节 见证电影史的现场
        一、参赛片与市场的扩大
        二、狂欢派对与评委升级
        三、第三世界的大门
        四、组委会制的确立
        五、商业宣传的阵地
    第二节 新浪潮的兴起
        一、从《广岛之恋》到《四百击》
        二、瓦尔达与德米
        三、回归本真的《男欢女爱》
    第三节“五月风暴”的电影史现场
    第四节 现代电影的舞台
        一、现代生活观念的兴起
        二、现代美学风格的彰显
    第五节 作者论视野下的风格家
        一、类型改良家奥托·普雷明格
        二、风格大师小林正树
        三、《饥饿》与《洞》
第三章 议题政治的年代(一九六九—一九八一)
    第一节 多板块化与再政治化
        一、“导演双周”与多元板块的形成
        二、一九七二年的转折
        三、弗朗索瓦·萨冈事件
    第二节 新好莱坞的推手
        一、戛纳的宠儿科波拉
        二、罗伯特·奥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
        三、沙茨伯格的《稻草人》
    第三节 政治介入主义
        一、黑名单上的人
        二、政治争议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
        三、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与戛纳
    第四节 宗教批判与天主教奖
        一、戛纳的宗教问题
        二、《如果》对教会寄宿学校的批判
        三、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第五节 性禁忌的边界
第四章 文化例外的博弈(一九八二—一九九一)
    第一节“文化例外”与戛纳
        一、电影节升级
        二、周年纪念奖和一种关注单元
        三、从戴安娜王妃到麦当娜
        四、美法的文化博弈
        五、冷战的结束与戛纳
    第二节 流亡者的圣地
        一、塔可夫斯基与戛纳
        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追问
    第三节 平均主义的噩梦
        一、一片多奖
        二、双黄蛋
        三、双金棕榈
    第四节 法国电影的舞台
        一、新浪潮在继续
第五章 东方电影的崛起(一九九二—二〇〇一)
    第一节 推陈出新的全球化电影舞台
        一、金棕榈中的金棕榈
        二、新旧更替与全球视野
        三、争议中的法国新电影
    第二节 华语电影的崛起
        一、华语电影与戛纳电影节的早期交往
        二、“第五代”的登场
        三、侯孝贤与李安:两种命运
        四、杨德昌的《一一》
        五、《鬼子来了》一鸣惊人
    第三节 美国独立电影的博兴
        一、“天才”索德伯格与《性、谎言、录像带》
        二、“鬼才”塔伦蒂诺与《低俗小说》
        三、“怪才”特里·吉列姆与《恐惧拉斯维加斯》
    第四节 戛纳的性别政治
        一、简·坎皮恩与女导演加冕
        二、阿莫多瓦的女性形象
    第五节 后冷战时期的加冕
        一、乌托邦绘图员: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二、希腊历史的沉思者安哲罗普洛斯
    第六节 阿巴斯与伊朗电影的发现
结论 欧洲电影节体系的作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9)非美活动委员会的缘起与变迁(1938-1975) ——基于新解密美国档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由来
    二、研究现状
    三、新档案与论文立意
第一章 非美调查的缘起(1938-1944)
    第一节 法西斯的兴起与国会非美调查
    第二节 非美活动特别调查委员会
    第三节 三十年代的左翼思潮与"美国主义"的危机
    小结
第二章 冷战爆发与非美调查的高潮(1945-1950)
    第一节 冷战兴起: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对抗
    第二节 非美活动委员会的活跃时期
    第三节 非美活动委员会的立法活动
    小结
第三章 麦卡锡主义与非美调查(1950-1959)
    第一节 麦卡锡与"麦卡锡主义"
    第二节 麦卡锡时期的非美活动委员会
    第三节 沃尔特时期的新方向:来自铁幕国家的证人
    小结
第四章 六十年代的泛左翼思潮与非美调查(1960-1968)
    第一节 旧金山听证与电影《废除行动》
    第二节 反抗运动与民权运动
    第三节 对国内颠覆组织和暴力活动的关注
    小结
第五章 非美调查的终结(1969-1975)
    第一节 冷战转型与非美调查的终结
    第二节 非美调查的历史回顾及其特性
余论: 并未终结的"非美"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非美活动委员会历任主席一览表
    二、美国宪法修正案(摘录)
    三、译名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五百年来一大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少年生死劫
    1
    2
    3
    4
第二章百日强盗
    1
    2
    3
    4
第三章扶桑东渡
    1
    2
    3
    4
    5
第四章百日和尚
    1
    2
    3
    4
    5
    6
第五章拜师学艺
    1
    2
    3
    4
    5
第六章英雄莫问来路
    1
    2
    3
    4
    5
第七章天生我才
    1
    2
    3
    4
    5
第八章迷途知返
    1
    2
    3
    4
    5
    6
第九章红颜知己
    1
    2
    3
    4
    5
    6
第十章京华烟云
    1
    2
    3
    4
    5
第十一章莫使金樽空对月
    1
    2
    3
    4
    5
第十二章长兄如父
    1
    2
    3
    4
    5
第十三章崭露头角
    1
    2
    3
    4
    5
第十四章天地吾师
    1
    2
    3
    4
    5
第十五章身陷囹圄
    1
    2
    3
    4
    5
第十六章虎口脱险
    1
    2
    3
    4
    5
第十七章千里跋涉
    1
    2
    3
    4
    5
第十八章兄弟情深
    1
    2
    3
    4
第十九章青城悟道
    1
    2
    3
    4
    5
第二十章善子之死
    1
    2
    3
    4
    5
第二十一章大漠探幽
    1
    2
    3
    4
    5
    6
第二十二章敦煌面壁
    1
    2
    3
    4
    5
第二十三章大师归来
    1
    2
    3
    4
    5
第二十六章东张西毕
    3
    4
    5
第三十章人生绝唱
    2
    3
第三十一章尾声:五百年来第一人
    1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张大千

四、为“黑名单”喝彩(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景区诚信环境建设与评价研究 ——以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为例[D]. 黄力.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2]短篇二题[J]. 黄梵. 作家, 2020(06)
  • [3]中美贸易战新闻汉译翻译实践报告[D]. 麦洁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好莱坞歌舞片舞王 ——金·凯利的个案研究[D]. 吴梦捷.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5]网络新闻报道中网络主播“污名化”研究 ——以新浪网、人民网为例[D]. 张栋杰. 长安大学, 2019(01)
  • [6]决胜“全面无欠薪”——我国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纪实[J]. 何玲,岁正阳. 中国信用, 2019(03)
  • [7]网络体育弹幕互动模式及其管理研究[D]. 刘湲湲. 武汉体育学院, 2018(12)
  • [8]戛纳电影节的历史演进研究[D]. 肖熹.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8)
  • [9]非美活动委员会的缘起与变迁(1938-1975) ——基于新解密美国档案的研究[D]. 蔺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2)
  • [10]五百年来一大千[J]. 邓贤. 当代, 2016(04)

标签:;  ;  ;  ;  ;  

为“黑名单”喝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