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的气象科学

博物馆中的气象科学

一、博物馆中的气象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敬一[1](2021)在《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夫子有礼”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性机构,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下的丰厚文化内涵,也是了解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域文化之窗。现如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速极为迅猛,因而国家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出了新的要求,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在强调对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也需要融合艺术设计进行创新开发、推广与传播。唤起大众的消费认知,进而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创品牌,创造更高的价值。坐落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曾是中国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及最高学府。是北京乃至全国的国学圣地,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然其现有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却存在着一定缺失与不足。本文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内容,运用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作为设计理论指导,结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创产品的载体,进行更好的视觉表达和设计应用,进一步提升文化输出、传播与传承,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论文基于符号学理论,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展开深入研究。首先,简要概述了符号学相关概念与理论,以及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相关概念。阐述了符号在文创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其次,通过调研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进行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的梳理,结合消费者需求调査和SWOT分析法对其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和设计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设计痛点;再次,基于符号学理论提出博物馆文创设计原则与策略方法;最后立足实践,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文化符号进行元素提取,并运用于以“夫子有礼”为名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中。通过以上研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借此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设计出具有文化特色并结合时下潮流的文化创意产品,旨在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可借鉴参考。

祖畅[2](2021)在《基于移动AR的博物馆数字科普设计研究 ——以汉代铭文铜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苑笑颜,施旭升[3](2021)在《艺术史多棱镜: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的当代性意义重构》文中指出在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能够如多棱镜般折射出艺术史的多种开放维度。博物馆为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我们重新认识艺术史提供了新的视野。博物馆与艺术史具有逻辑同构关系,观者走入博物馆就如同走进艺术史的体验,艺术史在博物馆中以物化形态存在。在当代,以多维视角来审视和参悟博物馆、探求博物馆中艺术史的内在逻辑,能够使博物馆的当代性意义得以重构。在信息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博物馆的价值在于把人从物性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产业与数字虚拟技术时刻更新着博物馆的观念建构、叙事方式、传播机制,使得当代博物馆能够完成从"物"的书写到"象"的飞升,生动讲述着艺术史与世界文明史。当代博物馆作为艺术与社会生态系统的文化链接,已成为一个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媒介场域,博物馆中的展品在无数观者的凝视、互动、体验中获得生命。

刘锋,王志欣,田忠浩,刘国丹[4](2020)在《某博物馆高大空间气流组织及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庭处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及节能设计一直是众多暖通学者的研究焦点,中庭处的高大空间一般具有比较特殊的建筑构造,而且还是空调系统能耗高、热舒适性处理的难点.因此为选择出更为合适的方案,营造出更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形式,就需要通过流体动力学计算模型对气流组织进行模拟.以上海市某博物馆中庭处的高大空间为例,通过计算得到送风参数后,利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空调季地板和送风柱相结合的复合式送风方案与过渡季自然送风消除余热方案进行模拟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空调季与过渡季的送风设计方案均可以满足室内需求并达到节能的效果,为今后该类建筑的气流组织和节能方案应用提供参考.

官正琴[5](2020)在《基于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历史渊源的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正在使用的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包含了一些显性和隐性的乡土历史资源,也遗漏了一些有价值的乡土历史资源。教学中利用好这些乡土历史资源,不但丰富和拓展了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渠道,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立足于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以四川乡土历史为例,通过对教科书中的乡土历史资源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认可乡土历史资源价值与资源开发意识淡薄之间的矛盾。针对教科书中乡土历史资源的呈现情况,可通过深挖教科书中显性和隐性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针对教科书中遗漏的乡土历史资源,可通过挖掘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的乡土历史资源,以及利用博物馆中的乡土历史资源拓展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同时本着目标性、精选性和思想性的基本原则,运用插入法、探究法、研学法、口述法和创作法,将乡土历史资源用于实现教科书内容的扩容、激活与整合。根据述及的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途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论文梳理了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乡土历史资源,附录于文后,供教学时选用。针对教科书中呈现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剖析。论文强调,只有强化四川乡土历史资源意识才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将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拓展;只有处理好教科书内容和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之间的关系,才能均衡合理地开发有价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只有注重对学生使用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从内驱动力上推动学生自主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积极性;只有提升教师的学养与素养,才能拓展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董海燕[6](2020)在《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文中认为纪念性博物馆具有承载集体记忆、教化启迪后人的功能,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审美范畴的扩展和生活的多元化,人们越来越渴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也越来越追求对情感体验、观众参与和空间职能多元化的重视,强调将更多的需求融合在纪念性博物馆中。纪念性博物馆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决定了其成功建构主要在于如何借由空间讲述故事,使受众有效解读空间所传达的信息、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纪念性博物馆的情感体验诉求。基于纪念性博物馆具有的叙事性特征,本文将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创作与叙事理论相结合,从叙事逻辑角度对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属性加以解析,从而探索出一套基于叙事逻辑的纪念性博物馆设计方法,达到有效建构故事情境、提升空间体验性、传达精神内涵、实现纪念性情感体验的目的,以期从方法论层面对纪念性博物馆的情感体验建构产生一定启发。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展开对纪念性博物馆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的研究:第一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背景、研究内容与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纪念性博物馆与叙事逻辑的研究现状以及叙事逻辑应用于纪念性博物馆的研究现状,借此引出本文的研究课题:从叙事逻辑角度研究纪念性博物馆的设计创作与空间表达。第二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二章,为理论章节。主要介绍了纪念性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各阶段的特点,明确纪念性博物馆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新的空间特征;概述了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对各阶段的研究内容与理论特征进行解读;明确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性特征,总结出叙事逻辑与纪念性博物馆的在文学性、结构性、时空维度上的关联。第三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在明确叙事逻辑与纪念性博物馆关联性基础上,分两部分对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创作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借鉴小说文本的空间形式,将叙事逻辑的结构性转译为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结构,并分“线性结构”、“并置结构”、“拼贴结构”三种进行分类叙述;第二部分借鉴叙事逻辑的文学性,分“场所语汇”、“形式语汇”、“技术语汇”三个层面探讨纪念性博物馆的语义建构。第四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五章,在上一部分的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四个原则;并总结出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设计方法,即叙事主题的确立与表达——叙事节奏的编排——空间结构的生成——叙事氛围的营造,从这四个方面对纪念性博物馆空间的叙事表达进行详细表述。最后为论文的总结章节,对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宋诗雪[7](2020)在《“技艺”可视化过程中的悖论 ——以《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为例》文中提出《考工记》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是以《考工记》的内容为设计依据的带有强烈视觉性的科技展览。本文将《考工记》文本及其展览置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视野下,以展览案例、大量的观众调查问卷及学生实验调查为研究基础,运用图像学、阐释学与现象学等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考工记》在图像转向与博物馆视觉化的过程中,观众新的视觉经验建构等问题。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从当下的视觉环境与博物馆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梳理《考工记》视觉化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本文研究案例的全面调查,提出本研究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说明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文章的研究框架。第二章通过对《考工记》中图像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考工记》在图像转向的过程当中,一直伴随着配图“真实性”的问题。从最初简练的手绘配图到后期更加“真实”的实物照片配图,实际上隐含着对文字的曲解和过度阐释的问题,同时在这种阐释的过程当中,也使读者对文字的想象和再思考的空间丧失掉了。另外,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张。通过实验证明,图像并不能对原有的文字进行有效的阐发。在发展图像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忽略文字本身,文字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文字本身的阅读依然有它的美感及意义的存在。第三章重点要讨论的是在当下这种视觉文化兴盛的社会背景下,博物馆将《考工记》重新进行了视觉化、立体化的“改编”之后,对于《考工记》原文的阐释是否有效的问题。首先讨论了在博物馆中《考工记》的“真实性”问题,认为立体视觉并不能对《考工记》原文本进行有效的阐发,受多种媒介与策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转译的过程中《考工记》的内在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探讨了在虚拟环境当中主体丧失了对“虚拟”与“现实”的判断,从而迷失在虚拟景观之中。第四章主要立足于《考工记》以立体的、视觉的方式呈现之后给观者所产生的新的视觉经验。首先本文认为在这个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消费心理,使《考工记》的“技艺”被过度娱乐化了。其次探讨了博物馆环境因素对观众新的视觉经验建构所产生的影响,立足于观众的视角,认为由于过度强调娱乐化的视觉经验,而导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距离被逐渐消解。最后,博物馆在强调直观体验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对展览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展品当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从而建构完整的视觉经验。第五章结论部分是对全文做的总结。《考工记》进入博物馆是视觉文化背景下时代发展的必然,体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视觉化趋势。尽管尚有不足,但使对《考工记》的文化传播产生了相对良好的影响,加强了观众对于《考工记》的基本认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王一纯[8](2020)在《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也呈多样性趋势发展。互动体验设计逐渐取代传统展陈方式成为科学博物馆展览的核心。然而,我国的科学博物馆互动展览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互动体验更好地应用于科学博物馆展示设计层面,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洪流中给观众带来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互动体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内科学博物馆展览的更新升级角度入手,对中外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功能效果以及创新性办展理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借鉴,从而发现我国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同时针对国内科学博物馆展览的更迭情况以及更迭的重要性总结出具有参考意义的设计策略,让科学博物馆的互动体验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旨在通过对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的研究,为国内的科学博物馆提升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逐步提升优质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展览的原创性和普适性,深度激发不同年龄受众群的科技创新兴趣,促进科学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教育、科普宣传的职能。

向靖雯[9](2020)在《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也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博物馆资源与历史教学两者的适当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落实到历史的“教”与“学”上,更能够发挥作为典藏人类人文与自然遗产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湖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公共服务、文创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成绩显着,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并跻身国际先进博物馆行列,拥有丰富的可利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资源。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的方法了解了湖南省博物馆资源的具体情况、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对应情况以及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再对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在本人代课的学校中进行实践研究,以教学实例分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湖南省博物馆资源,以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高中学历史课堂的效率,也为希望在课堂中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广大教师提供些许经验。

舒月[10](2020)在《科学可视化的跨媒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与艺术融合背景下的科学可视化设计,因其兼具理性的科学内涵与感性的视觉审美,成为展示前沿科学的有效方式。科学信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跨媒体传播,有效地帮助大众认知与理解复杂的科学与技术,因此科学可视化的跨媒体传播成为科学普及的特色与趋势。本文首先阐述科学可视化的概念、发展与应用领域,以及可视化的视觉呈现技术,通过分析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设计案例,简述科学可视化的典型特征,以此说明科学可视化通过科技艺术融合呈现的必然性。其次,叙述跨媒体的起源与发展,并且结合目前科学信息的媒体传播现状及途径,论述科学信息的跨媒体传播对于大众认知科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再者,鉴于科学博物馆是科学展示成果以及跨媒体传播的集中呈现场所,文章梳理了科学博物馆的展览内容、科普教育理念以及跨媒体运用,说明本文研究的主题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提升。最后提出普适的科学可视化跨媒体设计思路,并通过笔者的设计实践验证其可实施性。希望本文研究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与流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相关人士开展此类设计。

二、博物馆中的气象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物馆中的气象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夫子有礼”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案例分析
    2.1 符号学理论概述
        2.1.1 符号
        2.1.2 符号学
        2.1.3 皮尔斯符号学构成体系
    2.2 博物馆文创相关概述
        2.2.1 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品
        2.2.2 博物馆文创产品类型
        2.2.3 博物馆文创设计的重要意义
    2.3 符号学理念下的文创设计基础性研究
        2.3.1 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表现方式
        2.3.2 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2.4 基于符号学理论下的博物馆文创案例分析
        2.4.1 故宫文创
        2.4.2 苏州博物馆文创
        2.4.3 案例分析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文创相关调研分析
    3.1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概况
        3.1.1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及文化概况
        3.1.2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文化资源梳理
    3.2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3.2.1 现有文创产品形态
        3.2.2 现有文创产品设计存在问题
    3.3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文创产品调研分析及设计需求
        3.3.1 消费群体需求调研分析
        3.3.2 SWOT分析
        3.3.3 设计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博物馆文创设计原则与策略方法
    4.1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博物馆文创设计原则
        4.1.1 文化性原则
        4.1.2 代表性原则
        4.1.3 审美性原则
        4.1.4 传播性原则
    4.2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博物馆文创设计策略方法
        4.2.1 形的抽象简化
        4.2.2 意的主题传达
        4.2.3 画面的表达延伸
        4.2.4 品牌的意识树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夫子有礼”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5.1 “夫子有礼”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定位及设计构思
        5.1.1 设计定位
        5.1.2 设计构思
    5.2 “夫子有礼”文创设计符号的提取
        5.2.1 图像符号角度下的元素提取
        5.2.2 指示符号角度下的符号提取
        5.2.3 象征符号角度下的符号提取
    5.3 “夫子有礼”文创设计的基础部分
        5.3.1 标志设计
        5.3.2 字体设计
        5.3.3 色彩设计
        5.3.4 辅助图形设计
        5.3.5 图案设计
        5.3.6 插画设计
    5.4 “夫子有礼”文创设计的应用部分
        5.4.1 学习用品类
        5.4.2 祈福周边类
        5.4.3 潮流配饰类
        5.4.4 手机壁纸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艺术史多棱镜: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的当代性意义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对象
    (一)博物馆作为文本:从“物”到“象”的本体追问
    (二)博物馆作为审美场域:当代博物馆的功能呈现
    (三)博物馆作为艺术史的体验:当代博物馆与艺术史的互动关系
二、博物馆作为书写艺术史的多棱镜
三、博物馆审美意义的多元阐释
    (一)收藏历史与“往昔的世界”
    (二)展示文明与“创造的活力”
    (三)人文化成与“不可言说的美”
    (四)城市景观与“最后一瞥之恋”
四、融媒体时代下博物馆的当代性意义
    (一)消费、体验与交互
    (二)社会生态系统的文化链接
    (三)审美化的交往形式
    (四)数字艺术公共空间
五、结语

(4)某博物馆高大空间气流组织及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博物馆中庭概况
    1.1 中庭概况
    1.2 中庭空调季、过渡季气流组织方式的选取
2 空调季气流组织设计与CFD模拟
    2.1 复合送风方式参数确定
        2.1.1 地板送风参数设计
        2.1.2 送风柱送风参数设计
    2.2 复合送风CFD数值模拟
        2.2.1 几何模型
        2.2.2 边界条件
    2.3 模拟结果分析
        2.3.1 温度云图
        2.3.2 速度云图
        2.3.3 中庭送风柱气流组织状况
    2.4 气流组织评价
3 过渡季自然通风设计与CFD模拟
    3.1 过渡季室外参数的确定
    3.2 开窗设计
    3.3 自然通风风量计算
        3.3.1 风压计算
        3.3.2 热压及自然通风量计算
    3.4 消除余热余湿校核计算
        3.4.1 消除余热校核计算
        3.4.2 消除余湿校核计算
    3.5 过渡季中庭自然通风CFD数值模拟
        3.5.1 几何模型
        3.5.2 边界条件
    3.6 模拟结果分析
        3.6.1 特定位置处的温度场分布
        3.6.2 特定位置处的速度场分布
4 结论

(5)基于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方法及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现状
    3.1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运用现状的问卷调查
    3.2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运用现状的问卷分析
4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
    4.1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4.2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4.3 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
5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典型课例分析
    5.1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课例说明
    5.2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课例呈现
    5.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课例反思
6 初中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6.1 强化四川乡土历史资源意识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6.2 处理好教科书内容与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关系
    6.3 注重对学生使用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6.4 提升教师开发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学养与素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纪念性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4.2 叙事逻辑的研究现状
        1.4.3 叙事逻辑应用于纪念性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纪念性博物馆相关研究概述
        2.1.1 纪念性博物馆的概念及分类
        2.1.2 纪念性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2.1.3 当今纪念性博物馆的特征
    2.2 建筑叙事与叙事逻辑思维概述
        2.2.1 叙事学概述
        2.2.2 叙事逻辑概述
        2.2.3 建筑叙事概述
        2.2.4 其他相关理论
    2.3 纪念性博物馆与叙事逻辑的关联性
        2.3.1 与叙事逻辑文学性的关联
        2.3.2 与叙事逻辑结构性的关联
        2.3.3 与叙事逻辑时空维度的关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结构模式
    3.1 纪念性博物馆叙事的线性结构
        3.1.1 回应叙事结构的线性时空
        3.1.2 线性时间——时间片段的连续
        3.1.3 线性空间——空间结构的连续
    3.2 纪念性博物馆叙事的并置结构
        3.2.1 回应叙事结构的并置时空
        3.2.2 并置时间——叙事情节的共时
        3.2.3 并置空间——空间结构的层次
    3.3 纪念性博物馆叙事的拼贴结构
        3.3.1 回应叙事结构的拼贴时空
        3.3.2 拼贴时间——时间片段的拼贴
        3.3.3 拼贴空间——空间结构的重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纪念性博物馆基于叙事逻辑的语义建构
    4.1 场所语汇语义构建——场所记忆
        4.1.1 回应叙事文学性的场所语汇语义
        4.1.2 回应主题意义的场景记忆
        4.1.3 回应语义建构的场地要素
        4.1.4 回应语义建构的空间要素
    4.2 形式语汇语义构建——情感表达
        4.2.1 回应叙事文学性的形式语汇语义
        4.2.2 回应主题意义的文化记忆
        4.2.3 回应语义建构的形态要素
        4.2.4 回应语义建构的符号要素
    4.3 技术语汇语义构建——时代特征
        4.3.1 回应叙事文学性的技术语汇语义
        4.3.2 回应主题意义的构筑记忆
        4.3.3 回应语义建构的材料要素
        4.3.4 回应语义建构的技术要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原则与方法
    5.1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的原则
        5.1.1 根植主题意义的整体性原则
        5.1.2 提升叙事意境的艺术性原则
        5.1.3 注重文脉传承的延续性原则
        5.1.4 强化情感体验的以人为本原则
    5.2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主题的确立
        5.2.1 叙事题材的解读与提取
        5.2.2 叙事主题与空间基调的确立
        5.2.3 主题的表达方式
    5.3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节奏的编排
        5.3.1 叙事的开端——前导空间
        5.3.2 叙事的发展——过渡空间
        5.3.3 叙事的高潮——主导空间
        5.3.4 叙事的结尾——尾声空间
    5.4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结构的生成
        5.4.1 直线型空间结构
        5.4.2 折线型空间结构
        5.4.3 环绕型空间结构
    5.5 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
        5.5.1 物质元素的运用
        5.5.2 非物质元素的运用
        5.5.3 信息元素的运用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结语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案例汇总目录
附录2 图表来源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7)“技艺”可视化过程中的悖论 ——以《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分析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考工记》图像转向中的“真实性”
    第一节 配图的“真实”问题
    第二节 图像与规训
        一、图像的社会规训
        二、对图像规范化的质疑
    第三节 实物照片的“真实性”
    第四节 文字与图像之间的矛盾
        一、文字与图像之间的“缝合”?
        二、文字与图像之间相互制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工记》在博物馆视觉化中的“改编”
    第一节 “沉浸”的视觉意义
    第二节 立体视觉对文本的“改编”
        一、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转译
        二、展览策划者对文本的主观转译
    第三节 虚拟现实当中主体的迷失
        一、错觉空间
        二、虚拟界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视觉经验“建构”
    第一节 “技艺”的缺失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观众视觉经验的改变
        一、“技艺”生存环境的变化
        二、新媒介建构新的视觉经验
        三、从直观感知到机械的视觉经验
    第三节 审美距离对视觉经验建构的弥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1 :《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考察信息
附录2 :关于山东博物馆《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的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山东博物馆《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的四―六年级学生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选题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科学博物馆综述
        2.1.1 科学博物馆概念
        2.1.2 国内外科学博物馆概述
        2.1.3 科学博物馆相关理论概述
    2.2 互动体验设计文献综述
        2.2.1 互动体验设计与展示设计
        2.2.2 互动体验设计概念源起
        2.2.3 国内外互动体验设计发展概况
    2.3 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理论综述
    2.4 科学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综述
第三章 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调研分析
    3.1 米兰达芬奇国家科技博物馆
        3.1.1 展馆的导视系统设计
        3.1.2 展馆的特色化设计
        3.1.3 展馆的共情化设计
        3.1.4 展项设计增强人际互动
        3.1.6 科学与艺术结合
    3.2 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
        3.2.1 展品原尺度实物展示
        3.2.2 科学主题的空间氛围营造
        3.2.3 高参与度的互动体验设计
    3.3 中国科学博物馆展陈空间更迭记录
    3.4 浙江省科技馆
        3.4.1 互动体验设计优势分析
        3.4.2 互动体验设计劣势分析
    3.5 广东省科学中心
        3.5.1 互动体验设计优势分析
        3.5.2 互动体验设计劣势分析
    3.6 博物馆互动体验技术支持总结
第四章 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策略
    4.1 设计策略硬更迭
        4.1.1 多感官更迭
        4.1.2 多介质更迭
        4.1.3 叙事化更迭
        4.1.4 共情化更迭
    4.2 设计策略软更迭
        4.2.1 理念创新更迭
        4.2.2 特色化更迭
        4.2.3 技术前瞻性更迭
        4.2.4 工作人员多元化职能更迭
第五章 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策略在北京天文馆的运用北京天文馆B1层改造
    5.1 设计项目背景分析
    5.2 设计调研
        5.2.1 设计调研方法
        5.2.2 调研现状分析
        5.2.3 调研数据分析
        5.2.4 现有知识内容梳理
    5.3 更迭策略演绎
        5.3.1 更迭策略应用
        5.3.2 设计平面分析
        5.3.3 立体图示演绎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的必要性
    第一节 发挥湖南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第三节 优化课堂的“教”与“学”
第二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概览
    第一节 文物资源
    第二节 信息化资源
    第三节 人力资源
第三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内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节 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第二节 在初中历史课堂内的开发应用流程与案例
    第三节 在初中历史课堂内开发与运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四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外实践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节 开发与应用的流程与案例
    第二节 在初中历史课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科学可视化的跨媒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科学可视化
        二、跨媒体与跨媒体艺术
        三、科学博物馆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科技艺术融合下的科学可视化
    第一节 科学可视化的概念与发展
        一、科学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二、科学可视化的跨学科应用
    第二节 科学可视化的视觉展现形式
        一、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之力
        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第三节 科学可视化的特征
        一、“真”——科学知识的理性认知
        二、“善”——科学信息的全民普及
        三、“美”——科学内容的审美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科学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跨媒体
    第一节 不同视角下的跨媒体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跨媒体叙事
        二、设计学视角下的跨媒体艺术
    第二节 科学信息的跨媒体传播方式
        一、科学网站
        二、科普自媒体
        三、科教数字应用
        四、科技互动媒体装置
    第三节 跨媒体在科学信息传播上的多维优势
        一、多重媒介促进信息传播的广度
        二、用户参与促进信息传播的深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学博物馆中的跨媒体设计与教育理念
    第一节 科学博物馆的主体功能
        一、国内外科学博物馆的概况
        二、展览呈现:科学与技术的集中呈现
        (一)展览内容
        (二)跨媒体展览
        三、展览目的:全民性的科普
    第二节 针对少年儿童的科学教育理念
        一、科学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形式
        二、“科学资本”——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的教育理念
        三、“优质教育”——美国STEAM的全面发展理念
    第三节 公众的素养提升
        一、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
        二、素养的有效提升方式
        (一)信息类互动体验
        (二)游戏类互动体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可视化的跨媒体设计思路与实践
    第一节 科学信息的最大化
        一、内容为王
        二、跨界合作
    第二节 艺术设计的多样化
        一、从直白表述到图形转译
        二、创新性展示
    第三节 跨媒体的广泛参与
        一、社交媒体的实时参与
        二、有目的地玩:趣味+参与互动
    第四节 医学图像可视化的设计实践
        一、选题源起
        二、图像可视化的设计思路
        三、毕业设计《New Life》创作
        (一)视觉图形设计
        (二)跨媒体展示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博物馆中的气象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夫子有礼”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陈敬一. 河北大学, 2021(02)
  • [2]基于移动AR的博物馆数字科普设计研究 ——以汉代铭文铜镜为例[D]. 祖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艺术史多棱镜: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的当代性意义重构[J]. 苑笑颜,施旭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02)
  • [4]某博物馆高大空间气流组织及节能设计研究[J]. 刘锋,王志欣,田忠浩,刘国丹.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20(04)
  • [5]基于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四川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研究[D]. 官正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当代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空间表达[D]. 董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技艺”可视化过程中的悖论 ——以《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为例[D]. 宋诗雪.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8]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应用策略研究[D]. 王一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9]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D]. 向靖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科学可视化的跨媒体设计研究[D]. 舒月.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博物馆中的气象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