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一、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姚鹏博[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PB区可采煤层地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加强PB区煤炭勘查精细地质研究需要,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收集区内钻探和地质资料、测井资料。首先,开展了地层划分和对比,建立精准的地层对比格架;其次,开展煤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建立典型岩性测井识别图版;再次,开展可采煤层综合解释方法研究、基于研究区测试分析资料开展煤层工业组分建模,揭示研究区煤层工业组分平面展布特征;进而,开展可采煤层力学参数解释方法研究,揭示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特征;最后进行可采煤层分布特征评价。研究表明,PB区4#、5#、11#煤顶部微构造特征呈现东部高、向西部逐渐降低的特征,微构造特征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将自然伽马、密度测井、声波时差、电阻率等曲线结合起来可有效判别和识别煤岩性;4#、5#、11#煤的煤体结构主要为块粉煤;4#、5#、11#煤的灰分含量与固定碳含量呈互补特征,挥发分和水分含量与灰分含量特征相似;4#煤层底板岩石为较坚硬岩石,5#煤层底板岩石为较软岩石,11#煤层底板为较坚硬岩石;4#煤层平均厚度1.54m、基本全区可采、属较稳定型中厚煤层,5#煤层平均厚度3.60m、全区可采、属较稳定型中厚和厚煤层,11#煤层平均厚度1.76m、属较稳定型中厚煤层;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可采区的煤层分为三类。

赵佳如,牛永斌,王敏,徐资璐,崔胜利,王培俊[2](2021)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在岩芯观测的基础上,通过薄片显微镜观测与柱塞孔隙度、渗透率分析,对研究区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宏、微观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岩芯资料和常规测井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储集层在岩芯上多呈不规则状或绸带状分布的含油斑块,潜穴充填物以白云石为主,储集空间主要是晶间孔。随着生物扰动指数的增加,平均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平均渗透率则一直增大;2)在早—中奥陶世的沉积过程中,(古)生物在碳酸盐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建造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潜穴,生物扰动使得潜穴充填物和围岩基质在成分、结构上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伴随着其后的成岩过程逐步增大,这对储集层的储、渗能力具有重要影响;3)在总结前人测井孔隙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生物扰动指数引入密度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岩芯资料和常规测井数据的孔隙度计算样本检测检验模型,并用岩芯柱塞测试结果验证了该孔隙度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模型弥补了现有常规孔隙度模型的不足,其计算产生的拟岩芯数据可为下一步建立的通用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模型提供可靠的样本训练数据,也对这类储层的储量估算与油藏描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鑫迪[3](2018)在《沁水盆地武乡区块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乡区块位于沁水盆地的中北部,沁水向斜的核部位置,该地区的四周区块(和顺、晋中等)煤层气储层探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武乡区块的储层研究开展工作较少。因此完成武乡区块煤层气储层的评价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沁水盆地煤层气储层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指导沁水盆地煤层气商业化开采可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论文以武乡区块山西组和太原组的3#、15#煤层为研究对象,以测井资料、岩心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开展了研究区测井曲线的预处理、煤层埋深和分布特征研究、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建立了基于多信息的煤储层工业组分、孔隙度及渗透率预测模型,通过开展煤层气储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煤层气储层含气量预测模型,最后开展了主力煤层及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分析。研究表明,利用自然伽马、密度、电阻率测井曲线,并参照其他曲线可以较好地识别煤层及划分岩性。以测试资料、测井响应为基础,开展测井资料与煤质参数的相关分析,建立了基于测井信息的煤岩工业组分参数预测模型。由研究区工业组分的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固定碳分布含量呈东高西低的发育特征,灰分含量分布特征与固定碳特征相反。针对煤岩物性分析,基于前人对于煤层气储层物性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本区储层孔隙度的评价,通过选用F-S法评价了煤储层渗透率,由煤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展布特征表明研究区中部的物性发育较好,由西向东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煤层气含量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本次研究资料,对比了等温吸附法、统计回归法、BP神经网络等评价含气量的方法,最终得出神经网络法的评价精度最高。含气量的平面展布特征表明3号煤和15号煤含气量呈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力学性质研究表明煤层杨氏模量相对偏低,且变化幅度不大。煤岩的顶、底板弹性参数和强度参数较大。本文成果对于研究区煤层气储层评价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任明明[4](2017)在《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子和密度曲线除了能够对计算隙度有很大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特定的岩性刻度,我们还可以用它交会的明显特征对岩性和划分傻眼渗透性储存进行有效的判断,除此之外,还有对识别裂缝和识别汽油层等都有很好的使用效果。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子和密度测井在勘测中的应用做详细的介绍。

蔡军[5](2017)在《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储层污染是影响储层评价、确保储层稳产、增产和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对于储层钻井液污染的测井评价过分经验化,缺乏高精度的原状储层与钻井液侵入污染后的储层损害程度测井评价方法。储层钻井液污染的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实质上是一个以钻井液侵入时间为维度的储层测井评价手段,提供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测井响应差异化特征,以及所产生的钻井液侵入深度、储层的孔、渗、饱等参数的变化情况,为原状储层评价和钻井液侵入污染后的储层损害程度评价提供高精度的测井解决方法,改变目前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评价中计算过分经验化的现状。论文以东方13区块储层受高比重钻井液侵入所致的污染为背景,基于前人在储层的钻井液侵入对储层损害机理、损害程度的室内实验评价方法以及储层参数测井评价的先进手段,开展实验室的岩心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测井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测井响应的关键特征,抓住钻井液侵入后发生的流体替换和储层孔隙结构改变的两项主要测井差异响应特征,对侵入深度、电阻率钻井液侵入校正、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渗透率评价方法、核磁T2谱污染校正等测井方法的攻关,实现了储层原状地层评价和储层损害评价两方面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评价精度的这一关键问题,为测井方法在地质和钻井工程两个范畴的一法双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范例,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研究区的实际岩心受钻井液侵入模拟实验及侵入前后配套的岩心核磁共振、电阻率、声波速度、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等资料的测量,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储层钻井液侵入污染模拟实验评价方案。在深入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渗透率分类条件下的钻井液侵入滤失量的三段式计算模型并转化为钻井液侵入深度,掌握了对钻井液侵入响应的测井资料敏感次序及其差异响应的特征认识,提出钻井液侵入前后的高精度渗透率评价应以孔隙结构表征为基础的观点。2、依据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对层状结构介质响应的Maxwell理论方程,采用新型矢量有限元模拟法研发了随钻电磁测井正演仿真方法并验证其精度,利用正演方法构建Sphls和Slhap两项电阻率分离程度参数并制定判断侵入深度范围的相应法则;通过侵入带半径Ri、侵入带电阻率Rxo、地层电阻率Rt等3项地层模型参数的正演20项电阻率测井理论值与实测值构建为最小二乘法目标函数,利用一种非线性迭代反演算法马奎特法建立随钻电阻率联合反演的方法,实现了基于侵入条件下的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储层电阻率无侵反演和钻井液侵入深度的高精度定量计算,取得理想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依据多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构建时间推移下随钻电磁波视电阻率变化特征,以及钻井液侵入半径的多元变化规律,为资料缺失井侵入深度的推演提供依据。3、基于岩心的钻井液侵入实验获取的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对岩心受钻井液污染前后的孔隙结构变化测井表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孔隙结构表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钻井液侵入前的Fisher判别分析法、中子-密度图版及支持向量机算法等两种渗透率计算方法,钻井液侵入后的Timur-Coates、Swason参数等两种电缆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方法,配套完成钻井液侵入前后的储层渗透率对比计算。通过岩心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核磁共振T2谱形态36套样本的比较学习,构建从钻井液侵入后到侵入前的校正模型和计算数学方法,实现了储层无侵渗透率反演方法。4、最后建立的储层伤害评价方法,经研究区11口17个储层的资料处理,与验证资料对比,储层的渗透率伤害比符合率76.5%,储层污染程度判别符合率100%,达到预期效果。

朱冉[6](2017)在《川南煤田大村勘查区煤层气地质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资源需求量日益剧增的今天,常规的石油与天然气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迫在眉睫。煤层气三维地质建模、煤层气有利区带预测,都能够有效地指导煤层气的进一步开发工作,对于煤层气勘探也是至关重要。现在大多煤田都存在煤层取心资料少的问题,取心、实验室分析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大区域内的煤田内也不便于开展,相对于匮乏的取心资料,想要获得丰富的测井资料就快捷的多,依靠于少量的煤层取心资料总结规律,灵活运用测井资料,探索可靠的煤层气解释模型,都是目前煤层气开发中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大村地区煤层气开发已经进入了试验井地面抽采工作,经过初步的经济评价,认为其具有较好的商业开发前景,针对下一步开发工作,需要考虑的是该地区的储层特征、物性特征、地质特征是否有利于煤层气的大面积开发的。本文在系统的搜集了地质资料、实验室煤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大村地区煤层开展了包括煤层识别、小层划分、工业组分计算、物性参数计算、三维地质建模、有利区带预测,得到了以下的结果:通过直接识别法识别煤层,建立了大村地区煤层定厚的准则,根据交会图分析,对研究区进行了煤层、非煤层的岩性识别。在单井识别煤层的基础上,发现大村地区煤层整体上较薄,沉积的9套煤层中有7套煤层可采,厚度最厚的煤层为10#煤层,3#、5#、9#煤层较薄。结合研究区的沉积资料,以每一个沉积循环的结束为分界点,划分为6个小层,包括了9个煤层和9个非煤层,绘制了研究的小层对比图和煤层平面厚度分布图,发现了研究区由北向南地层沉积厚度逐渐变厚,由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薄,认为当时西部较东部植物茂盛,沉积持续的时间长,沉积速率快,导致西部煤层厚度大于东部。在分析了大量的测井资料和实验室煤心测试工业组分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灰分和密度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相应的灰分计算模型。采用体积模型法计算工业组分,建立工业组分的体积模型,通过计算的值与实测的值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系数较高,计算的参数可靠性好。运用传统的双侧向测井方法计算煤层裂缝孔隙度,变密度公式计算总孔隙度。在采用F-S方法求取裂缝开合度的基础上,由达西定律推导得到了裂缝渗透率计算公式。选取与煤层物性参数敏感度高的曲线,自然伽马、声波、密度、电阻、中子曲线作为输入曲线,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误差统计法分析得到了运用神经网络预测孔隙度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渗透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0%,说明网络预测的效果与实验室分析值吻合度高,预测模型可靠。运用测井方法、KIM方程、工业组分方法计算的煤层气含气量值,分析实测含气量值和计算含气量值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本地区含气量计算的综合法。根据以上计算的参数,运用petrel建模软件,通过变差函数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的岩相模型、工业组分模型、含气量模型、孔隙度模型。得到了大村地区煤层的岩性分布规律、灰分和固定碳的分布规律、孔隙度分布规律、含气量的分布规律。根据计算的工业组分、物性参数、含气量的情况,提出了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煤层气的有利区带进行预测,建立了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得到了有利区预测指数,绘制了预测指数分布图,发现在大村地区的正北部和东南部为煤层气的有利的开发区。

肖苏芸[7](2017)在《S区块低渗—致密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气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常规储层油气的勘探开发到达一个瓶颈期,世界关注的焦点逐步投入到非常规储层,其中非常规储层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致密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遇到储层岩性、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及储层控制因素复杂等难题。本文针对致密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进行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可以为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方法补充。本文以某油田低孔、低渗致密砂砾岩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提供的岩心数据、物性分析资料、试油数据、测井资料以及地质录井信息为基础,主要针对研究区内30多口井对储层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的致密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的测井资料解释方法,建立了符合S区块流体识别的评价标准。储层的物理性质方面,研究区“四性”关系研究。发现研究区整体岩性复杂,较常规储层砂砾岩含量较高,孔渗关系复杂,且层控作用强于岩性,因此,后面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应考虑分层位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建立储层“四性”关系图版。储层的典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从测井响应角度出发,判断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的基础就在于不同流体的岩石物理特征对测井响应的贡献大小。研究区最明显的影响因素是岩性,尤其是砾石含量较高的电阻率曲线呈异常高值。建立储层参数精细解释模型:利用自然伽马、声波、密度和粒度中值等参数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的模型。其中,对传统的阿尔奇公式计算饱和度的模型进行改进,利用变岩电参数和等效岩石组分理论建立了EREM模型,提高了饱和度的计算精度。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试油资料及测井资料,分别采用三孔隙度差、比值法、电阻率差、比值法、中子-密度相关系数法、等效岩石弹性模型法及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版法判别S地区目标层组的气、水层,并给出了各种方法的判别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对目的层段的流体性质进行识别,建议结合试油资料,选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流体性质判别,以期达到最为准确、可靠的识别效果。

刘薇薇[8](2016)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高温高压储层烃类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中国南海西部海域莺歌海盆地的高温高压地层中,相继发现东方13-1构造、东方13-2构造共两个规模较大的商业气藏。高温高压储层在含气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相比在泥岩盖层中大幅降低,在地震剖面上,储层顶面表现为强“亮点”反射特征。受高温高压的特殊地质成因影响,地震信息与常规气藏有较大不同,相同地质情况可能对应不同强度的地震反射,而相同的地震反射特征也会对应完全不同的地质情况。东方13区实际钻探结果表明,不仅气层会显示出“亮点”的特征,干层、含气水层、纯水层也会产生“亮点”的现象。为进一步分析储层特征与地震反射的相关关系,本次研究从测井岩石物理和地震岩石物理分析角度入手,结合在实验室内的岩心测量数据,建立了高温高压储层的岩石物理参数与地震反射强度的对应关系,为研究区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提供初步理论框架。在测井岩石物理分析过程中,结合岩电曲线中的中子测井及密度测井在储层含气时的表现特征进行公式推导,以此对地层总孔隙度进行计算,并以总孔隙度为媒介,建立了储层物性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桥梁。在储层含气后,利用中子孔隙度的“挖掘效应”特征,将密度测井曲线进行含烃校正,利用含烃校正后的地层密度与测井所得地层密度之间的差值来识别地层的含气性,并利用正差异反演来确定天然气藏的空间分布。密度反演对叠前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较高,由于高温高压地层埋深大,并且伴生发育低速泥岩,地质情况复杂,故偏移距道集存在信噪比较低,远角度道集同向轴不平、子波畸变、道集失真等问题。本次研究针对性的对东方区叠前地震道集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处理,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及分辨率、压制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去除多次波及残余动校时差,最终得到适合本区叠前反演的道集资料。以此道集资料进行叠前密度反演,反演结果更加精确,密度差值在剖面上有较好的显示,在空间上能够有效的识别和预测出优质气层的空间展布,有效剔除了“假亮点”地震反射,对东方13区商业气藏的规模,尤其是无井区储量级别的确定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在高温高压储层烃类检测方面向前走了一大步。

李风玲,翟芳芳,任杰,陈彬[9](2015)在《查干凹陷砂砾岩体溶蚀孔隙储层测井解释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查干凹陷下白垩系巴二段是一套近物源、多物源沉积扇体,储层岩屑和长石含量高,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受溶蚀作用的影响,储层溶蚀孔隙发育,孔隙结构变化大,声波测井反映孔隙度的能力明显降低,三孔隙度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进一步复杂化,大大降低了储层的识别能力和油层的解释精度。针对该区溶蚀孔隙发育的砂砾岩体油藏,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溶蚀孔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建立测井响应特征模式,形成一套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溶蚀孔隙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提高了溶蚀孔隙储层的识别能力,实际资料应用效果良好。

郭彦省[10](2015)在《基于非线性学习理论的非常规储层基本参数测井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非线性学习理论应用到非常规储层基本参数的测井评价中,开展了煤体结构、煤层含气量和页岩储层岩性、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测井预测评价研究。在对煤层气储层和页岩气储层测井响应的基础上,分析了煤体结构、煤层含气量、页岩储层岩性、页岩TOC含量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结合研究区岩心及实验资料,建立了BP神经网络和SVM分类模型;建立了煤层含气量的BP人工神经网络和多项式预测模型;通过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算法建立了基于结构最优的支持向量机页岩气储层岩性预测模型,针对样本不平衡问题,引入惩罚参数c、提出增加小样本权系数的解决办法;通过改进的BP算法和SVM回归算法,建立了BP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非线性理论具有极强的非线性逼近能力,能真实反映非常规储层与测井参数之间的关系,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误差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PB区可采煤层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1.2.2 煤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1.2.3 可采煤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1.2.4 可采煤层力学特征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遵循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1.4.1 研究遵循的技术路线
        1.4.2 关键技术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地层精细划分对比
    2.1 研究区地层简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与方法
        2.2.1 地层划分标志层选取
        2.2.2 地层划分方案及对比原则
    2.3 研究区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2.3.1 地层划分结果
        2.3.2 地层对比结果
    2.4 研究区煤层顶部微构造特征
第三章 煤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3.1 研究区测井方法应用简介
        3.1.1 仪器设备
        3.1.2 测井方法
    3.2 研究区主要地层测井曲线特征
        3.2.1 奥陶系
        3.2.2 石炭系
        3.2.3 二叠系
    3.3 研究区典型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第四章 可采煤层综合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
    4.1 煤层定性和定量解释的基本方法
    4.2 可采煤层结构、厚度划分方法研究
        4.2.1 可采煤层煤体结构划分
        4.2.2 可采煤层厚度划分方法研究
    4.3 煤层工业组分含量解释方法研究
        4.3.1 体积物理模型法计算煤层工业组分含量
        4.3.2 统计法建立煤层工业组分解释模型
    4.4 工业组分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可采煤层力学特征分析
    5.1 横波速度获取方法分析
    5.2 岩石力学特征表征参数一般计算方法
        5.2.1 岩石弹性力学参数的计算
        5.2.2 岩石强度参数的计算
    5.3 研究区煤层岩石力学参数解释
        5.3.1 研究区主力煤层顶底板岩石弹性参数分布特征
        5.3.2 研究区主力煤层顶底板岩石强度参数分布特征
第六章 可采煤层分布特征评价
    6.1 可采煤层分布特征评价方法
    6.2 研究区4#煤层分布特征分析
        6.2.1 层位及可采范围
        6.2.2 煤层分布与厚度变化规律
        6.2.3 煤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6.2.4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分布规律
    6.3 研究区5#煤层分布特征分析
        6.3.1 层位与可采范围
        6.3.2 煤层分布与厚度变化规律
        6.3.3 煤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6.3.4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分布规律
    6.4 研究区11#煤层分布特征分析
        6.4.1 层位与可采范围
        6.4.2 煤层分布与厚度变化规律
        6.4.3 煤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6.4.4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分布规律
    6.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煤层可采性评价
第七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3 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的建立
    3.1 声波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
    3.2 密度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
    3.3 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4 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应用实例
5 研究展望
6 结论

(3)沁水盆地武乡区块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1.4.1 关键技术
        1.4.2 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主要工作
    1.6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煤层气储层密度、声波测井扩径影响校正
    2.1 密度测井校正方法
        2.1.1 图版校正法
        2.1.2 声波刻度密度测井法
        2.1.3 Simth-Gardner公式联解法
        2.1.4 最小密度约束法
        2.1.5 基于扩径率的密度校正法
    2.2 声波时差校正方法
        2.2.1 经验公式法
        2.2.2 多元拟合方法
        2.2.3 频率法
    2.3 曲线校正成果
第三章 地层特征与煤岩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3.1 研究区的地层特征研究
        3.1.1 地层特征
        3.1.2 研究区地层展布特征
    3.2 煤层分布特征
    3.3 煤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3.3.1 煤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3.3.2 煤岩的测井识别
第四章 煤层气储层工业组分的计算和评价
    4.1 煤的工业组分和常用煤的基准
    4.2 煤层气储层工业组分的计算方法
        4.2.1 体积物理模型法
        4.2.2 概率统计分析法
    4.3 研究区工业组分的计算
        4.3.1 样品测试资料的分析
        4.3.2 煤层工业组分的计算方法应用效果及对比
        4.3.3 研究区工业组分的平面展布图
第五章 煤层气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计算和评价
    5.1 煤层孔隙度的计算
        5.1.1 煤层基质孔隙度的计算方法
        5.1.2 煤层裂缝孔隙度
    5.2 煤层裂缝渗透率的计算方法
    5.3 煤层气储层物性的计算
        5.3.1 煤层气储层物性的计算
        5.3.2 煤层气储层物性的平面展布特征
第六章 煤层气储层含气量的测井解释
    6.1 影响煤层气含气量的因素
    6.2 煤层气储层含气量的测井评价方法
        6.2.1 吸附等温线法
        6.2.2 煤层气背景值法
        6.2.3 回归分析法
        6.2.4 BP神经网络法
    6.3 研究区含气量计算与评价
        6.3.1 研究区含气量的计算及结果对比
        6.3.2 研究区含气量平面展布特征
第七章 煤层气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研究
    7.1 横波速度计算
    7.2 岩石力学性质的计算方法
    7.3 岩石力学性质的测井解释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子密度的刻度
2 应用中子密度曲线求地层孔隙度
3 应用中子密度曲线交会特征判断砂岩的粗细
4 应用中子密度曲线识别气层和凝析油层
5 结论

(5)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现状
        1.2.2 储层损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储层污染测井评价技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简况
    2.2 沉积背景
        2.2.1 构造特征
        2.2.2 岩石学特征
        2.2.3 储层物性特征
        2.2.4 孔隙结构特征
        2.2.5 压力与温度系统
    2.3 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结果
    2.4 钻井概况
    2.5 测井资料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心钻井液侵入实验与测井响应特征
    3.1 钻井液侵入的基本规律
    3.2 多岩心联测钻井液污染专用设备研制
    3.3 钻井液侵入实验内容
    3.4 钻井液侵入实验流程
    3.5 实验与井筒钻井液滤失规律研究
        3.5.1 滤失量计算模型
        3.5.2 井筒条件下钻井液滤失量的折算
        3.5.3 侵入深度估算
    3.6 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6.1 核磁共振孔渗对比
        3.6.2 电阻率对比
        3.6.3 纵波速度对比
    3.7 现场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7.1 测井资料对钻井液侵入的响应敏感程度分析
        3.7.2 随钻与复测电阻率对比判定法
        3.7.3 随钻与电缆电阻率对比判定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阻率的无侵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
    4.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响应特征分析
        4.1.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无侵反演的必要性
        4.1.2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测井理论分析
        4.1.3 随钻电阻率测井仿真方法
    4.2 随钻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
        4.2.1 随钻电磁波测井探测深度
        4.2.2 随钻电磁波测井纵向分辨率
        4.2.3 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
    4.3 随钻电阻率联合反演技术研究
        4.3.1 联合反演算法
        4.3.2 联合反演流程
        4.3.3 反演收敛性与置信度
    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处理
        4.4.1 东方区资料处理工作量
        4.4.2 测井资料预处理
        4.4.3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电阻率反演
        4.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侵入校正
        4.4.5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视电阻率反演验证
    4.5 东方区钻井液侵入规律探索性研究
        4.5.1 时间推移下随钻电磁波视电阻率变化特征
        4.5.2 钻井液侵入半径的多元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
    5.1 东方13 区块测井渗透率评价的现状
    5.2 基于侵入实验的污染前后渗透率评价方法
    5.3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渗透率计算方法
        5.3.1 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研究
        5.3.2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精细建模
    5.4 储层钻井液侵入后渗透率评价方法
        5.4.1 Timur-Coates束缚水渗透率
        5.4.2 Swason参数计算渗透率方法
        5.4.3 两种核磁计算渗透率应用效果比较
    5.5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渗透率评价应用效果
    5.6 基于电缆核磁共振T2 谱校正的储层无侵渗透率反演方法
        5.6.1 污染后核磁共振T2 谱形态校正模型研究
        5.6.2 应用效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污染程度测井评价应用
    6.1 储层损害评价关键参数研究
        6.1.1 污染深度
        6.1.2 渗透率损害比计算
        6.1.3 储层污染表皮系数测井估算及验证资料确定
    6.2 储层污染多参数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处理
    6.3 应用效果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川南煤田大村勘查区煤层气地质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煤层识别的研究现状
        1.2.2 煤质参数评价研究现状
        1.2.3 煤层物性参数评价研究现状
        1.2.4 煤层含气量研究现状
        1.2.5 煤层气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2.6 煤层气有利区带预测
        1.2.7 研究区开发现状
        1.2.8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地理位置
    2.2 地层简况
    2.3 构造背景
    2.4 含煤性及沉积环境分析
        2.4.1 含煤性
        2.4.2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第3章 煤层识别与地层对比
    3.1 煤、岩层识别
        3.1.1 煤层的定性识别
        3.1.2 煤层定厚解释
        3.1.3 岩性识别
    3.2 地层对比
        3.2.1 地层划分
        3.2.2 多井小层对比
        3.2.3 小层横向分布特征
        3.2.4 可采煤层分布特征
第4章 煤质参数计算方法的研究
    4.1 测井数据预处理
        4.1.1 钻探取样深度校正
        4.1.2 测井数据标准化
        4.1.3 测井数据归一化
    4.2 回归分析法计算煤质参数
    4.3 体积模型法计算煤质参数
第5章 煤层气储层参数评价
    5.1 孔隙度计算
        5.1.1 总孔隙度
        5.1.2 裂缝孔隙度
        5.1.3 神经网络计算孔隙度
    5.2 渗透率计算
        5.2.1 裂缝渗透率计算
        5.2.2 神经网络计算渗透率
    5.3 煤层物性参数解释效果检验
    5.4 煤层含气量的计算
        5.4.1 测井方法预测煤层气含气量
        5.4.2 煤工业组分计算煤层含气量
        5.4.3 KIM方程计算煤层含气量
        5.4.4 计算含气量方法适用性分析
        5.4.5 综合法计算含气量
第6章 煤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6.1 数据整理
    6.2 构造模型的建立
        6.2.1 断层模型的建立
        6.2.2 层面模型的建立
        6.2.3 网格设计
    6.3 岩性模拟
    6.4 煤层属性建模
        6.4.1 工业组分模拟
        6.4.2 孔隙度模拟
        6.4.3 含气量模拟
第7章 煤层气有利区带预测
    7.1 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评价方法
    7.2 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
        7.2.1 多层次评价模型
        7.2.2 确定指标的隶属度
    7.3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7.3.1 模糊综合评价基础步骤
    7.4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S区块低渗—致密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储层物理特征分析
    2.1 岩性特征
    2.2 物性特征
    2.3 岩性-物性关系
    2.4 岩性-含油性关系
    2.5 岩性-物性-电性关系
第3章 不同流体测井响应研究
    3.1 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3.2 资料应用分析
    3.3 影响因素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S区块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4.1 孔隙度模型
    4.2 渗透率模型
    4.3 饱和度模型
第5章 复杂砂砾岩储层流体测井识别
    5.1 三孔隙度差、比值法
    5.2 视地层电阻率差、比值法
    5.3 中子-密度相关系数法
    5.4 纵波等效弹性模量差比法
    5.5 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版法
    5.6 微差识图法
    5.7 储层流体性质综合判别标准
第6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高温高压储层烃类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高温高压储层岩石物理分析
    2.1 岩石物理学的研究与意义
    2.2 高温高压储层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室测量
    2.3 高温高压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分析
    2.4 莺歌海盆地黄流组地层岩石物理参数特征
第3章 高温高压烃类检测技术
    3.1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弹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3.2 高温高压密度差值烃类检测技术
第4章 高温高压储层叠前数据处理策略
    4.1 叠前地震道集优化处理流程
    4.2 叠前地震道集优化处理效果及应用
第5章 基于叠前密度差值反演的烃类检测
    5.1 叠前密度差值反演原理
    5.2 高温高压储层叠前密度差值反演影响因素
    5.3 叠前密度差值反演在高温高压储层烃类检测中的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查干凹陷砂砾岩体溶蚀孔隙储层测井解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1.1溶蚀孔储层测井识别方法
        1.1.1常规测井资料识别溶蚀孔隙
        1.1.2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溶蚀孔隙
    1.2储层参数精细解释模型
        1.2.1孔隙度解释模型
        1.2.2渗透率解释模型
        1.2.3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1.3储层下限和流体性质判别标准
2应用效果分析
3结论与认识

(10)基于非线性学习理论的非常规储层基本参数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现状
        1.2.2 页岩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现状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与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非线性学习理论
    2.1 有监督学习理论概述
        2.1.1 神经元基本概念
        2.1.2 Rosenblatt 感知器
        2.1.3 线性神经网络
    2.2 BP 神经网络学习理论
        2.2.1 BP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2.2.2 BP 神经网络原理及实现
        2.2.3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
    2.3 支持向量机学习理论
        2.3.1 线性可分的最优超平面
        2.3.2 线性不可分的最优超平面
        2.3.3 核函数
        2.3.4 支持向量机(SVM)回归
    2.4 小结
第三章 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1 煤的测井响应
    3.2 煤层气的测井响应特征
    3.3 煤体结构识别
        3.3.1 研究区基本地质条件
        3.3.2 煤体结构的测井响应特征
        3.3.3 煤体结构的测井响应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煤层含气量解释模型
    4.1 基于测井参数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
        4.1.1 相关分析和交会图分析法优选测井响应
        4.1.2 基于 Elman 的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优化
    4.2 基于测井响应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
        4.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4.2.2 煤层含气量测井响应参数优选
        4.2.3 预测模型的建立
        4.2.4 预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测井响应机理
    5.1 页岩气储层的岩性特征
    5.2 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5.3 页岩气储集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5.4 支持向量机岩性识别
        5.4.1 识别方法
        5.4.2 支持向量机岩性分类实例
    5.5 页岩气储层力学参数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含气量预测
    6.1 TOC 含量预测方法
        6.1.1 数据归一化
        6.1.2 测井参数优选方法
        6.1.3 基于交叉验证(CV)的 SVR 结构参数优化
        6.1.4 TOC 含量预测方法流程
    6.2 页岩气储层 TOC 含量与测井参数关系及模型
        6.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6.2.2 TOC 含量与测井参数相关关系
        6.2.3 支持向量机(SVR)的回归预测模型
        6.2.4 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3 页岩气储层含气量计算
    6.4 小结
第七章 非常规储层基本参数测井评价系统
    7.1 需求分析
    7.2 软件工作流程及开发工具
    7.3 系统功能的具体实现
        7.3.1 数据编辑及转换功能
        7.3.2 煤体结构识别功能
        7.3.3 煤层含气量预测功能
        7.3.4 页岩气储层岩性识别功能
        7.3.5 页岩气储层 TOC 含量预测功能
    7.4 模型算法优化
        7.4.1 BP 神经网络算法改进
        7.4.2 SVM 算法的改进
    7.5 软件系统的应用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PB区可采煤层地质特征研究[D]. 姚鹏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J]. 赵佳如,牛永斌,王敏,徐资璐,崔胜利,王培俊. 沉积学报, 2021(02)
  • [3]沁水盆地武乡区块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 张鑫迪.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 [4]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J]. 任明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14)
  • [5]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D]. 蔡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川南煤田大村勘查区煤层气地质建模研究[D]. 朱冉.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7]S区块低渗—致密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D]. 肖苏芸. 长江大学, 2017(11)
  • [8]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高温高压储层烃类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D]. 刘薇薇. 吉林大学, 2016(09)
  • [9]查干凹陷砂砾岩体溶蚀孔隙储层测井解释方法[J]. 李风玲,翟芳芳,任杰,陈彬. 测井技术, 2015(03)
  • [10]基于非线性学习理论的非常规储层基本参数测井评价[D]. 郭彦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4)

标签:;  ;  ;  ;  ;  

中子与密度测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