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

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

一、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法(论文文献综述)

汤亚杰,徐剑桥,管宇旻[1](2017)在《基于超分辨图像复原的核孔膜孔径测量》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一种核孔膜的光学显微测量方法,并阐述了PMLE算法的基本原理,利用matlab编程对该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超分辨图像复原理论对6μm核孔膜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处理,较为准确地测量了核孔直径。文章解决了测量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刘延琦[2](2017)在《两种石墨烯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对UO22+、Eu3+、Th4+分离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一直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常见的分离方法有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等,而膜分离法因其具有不发生相变、节能、经济实用等优点而受到关注。石墨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二维网状材料,是一种理想的膜材料。采用两类石墨烯膜:单层纳孔石墨烯膜和氧化石墨烯膜,研究一侧水相中的离子组分通过这两类膜传质渗透到另一侧水相过程中膜功能层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一、制备的单层石墨烯复合膜是由PET核孔膜与单层纳孔石墨烯膜(MNPGM)构成的。PET基底的核径迹与单层纳孔石墨烯膜的孔洞均是利用重离子加速器轰击产生,基底核径迹被强碱蚀刻成不干扰离子穿透的传质通道,孔洞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证明存在。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单层石墨烯上具有孔洞,采用光电子能谱在石墨烯辐照损伤区域附近发现了羟基与羧基,这些直径1nm左右的石墨烯孔洞及其周边的含氧基团被认为对金属离子具有选择性筛分能力。通过进行膜过滤实验发现离子通过膜的速率与离子水合半径、离子价态、驱动液的H+浓度和外加电场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酸性驱动液条件下Eu3+通过MNPGM的速率要快于UO22+,直流电场的加入会显着提高高价态离子的透过速率,扩大两者的透过速率差值。对于价态相同的镧系金属离子、碱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透过速率依赖它们水合离子半径的大小,直流电场对同价态金属离子的透过速率增加倍数一致,对同价态金属离子的分离没有促进作用。温度等因素也影响离子的透过速率与分离性能,提高温度可以提高金属离子通过膜的速率。实验还发现NO3-与有机物分子不能通过MNPGM膜。二、制备的另一类分离膜是氧化石墨烯(GO)、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氨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AFGO)。这三类复合膜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差异体现在金属离子通过膜层的速率上。实验发现GO对混合组分Eu3+、UO22+和K+、Ca2+、Fe3+混合组分有一定的分离效果。RGO是对GO片层上大量含氧基团还原后形成的,导致RGO片层间纳米孔道进一步缩小,与GO相比,RGO提升了对不同混合离子的分离效果。AFGO是将乙二胺通过缩合反应修饰GO得到的,酰胺基团上的O、N共同作用有利于实现UO22+和Th4+之间、Th4+和Eu3+之间的分离。

汤亚杰[3](2016)在《基于超分辨图像复原的显微圆孔孔径测量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微孔器件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在航空、电子、仪表、生物医疗以及纺织等工业领域中。数字显微图像测量是重要的微孔孔径非接触测量方法。受显微镜分辨力影响,直接采用原始图像测量,其精度难以满足直接测量需求。受卷积效应影响,微结构的光学边缘与微结构的物理边缘不一致。建立准确的微结构边缘判据,依据光学图像精确确定微结构的边缘是普通光学显微成像测量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0.550μm单色光作为照明光源对圆孔结构显微成像,然后利用超分辨复原算法处理原始图像,消除衍射效应影响,提高圆孔结构图像分辨力。通过对圆孔显微图像超分辨复原,本文建立了圆孔复原图像的边缘判据IE=0.399,并据此探测圆孔边缘进而测量直径,提高了对微米级圆孔直径的光学显微测量的测量精度。该方法实现了对圆孔结构快速、准确地显微图像测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开发了核孔膜自动检测系统,实现了对核孔膜核孔的精确探测和准确孔径测量,为核孔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检测和产品质量分析提供了低成本、精度满足需要、快捷易用的新方法。本方法也可以用于针孔等样品的直径测量。

王洋,曲华,莫丹[4](2016)在《核孔膜孔径测量和过滤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25 MeV·u-186Kr26+离子辐照厚度为12μm和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膜,注量分别为1×106 ions·cm-2和5×107 ions·cm-2。将辐照后的PET薄膜浸入5 mol·L-1、60oC的NaOH溶液蚀刻,制得不同孔径的核孔膜样品。分析了测厚法、光学显微镜观察法和泡点法三种孔径测量法的优劣,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孔径小于1μm的纳米孔径核孔膜,适合利用泡点分析法测量有效截留孔径,测量误差小于5%;对于孔径大于3μm的微米孔径或直筒孔核孔膜,优先选择光学显微镜观察法测量表面孔径,测量误差小于10%。制备孔径为2μm和450 nm的核孔膜样品,用其进行黄河水过滤,探究过滤效果。进一步证明微米孔径核孔膜去除水样中一般颗粒物有明显效果(微粒数目平均减少99.12%),450 nm孔径或更小孔径的核孔膜可绝大部分清除水样中的细菌(微粒数目减少99.90%)。实验结果对今后核孔膜孔径的测量和定标及水质净化具有参考意义。

张用德[5](2015)在《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石油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的探区日益减少、后备储量越来越少,而新探明的地质储量中绝大部分为低渗透油藏储量;另一方面,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较差,使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面临许多困难。低渗透油藏的认识程度和开发水平同中高渗透型油藏相比差距较大,把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充分动用起来,实现高效开发,就要正确认识低渗储层特征和渗流机理,解决制约这些储量难以动用和高效开发的技术难题。本论文研究了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的变形机理、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等,探索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考虑地层的压敏特性,建立了变渗透率产能预测模型;考虑缝面污染,定量分析了影响高压低渗透储层产能的因素和非线性现象、启动压力梯度与油井产量之间的关系,优化了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群;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压低渗透储层的最佳开发和压裂参数,提出了高压低渗透储层剩余油挖潜主导措施。形成了较完善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理论体系,并经中原油田文13西块现场实施,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分别提高4.19和2.22个百分点、日产油上升15.1t、综合含水下降0.24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9.23×104t,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相似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研究储层变形机理、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等基础上,探索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2、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和启动压力梯度的产能预测公式;3、研究了裂缝分布对油井产能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压裂井产能的因素;4、利用油藏模拟方法,确定了不同级别渗透率的最佳井网和压裂匹配参数;5、分析了影响压裂井产能的因素和低渗透油藏的非线性现象、启动压力梯度与油井产量之间的关系,优化了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群;6、提出了文东油田剩余油挖潜主导措施。

张璐[6](2014)在《亚微米孔径PET重离子微孔膜蚀刻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产生的32S和79Br轰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薄膜。辐照后,放置空气中陈化3个月。采用主峰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对32S和79Br轰击PET薄膜正反面敏化3h。使用作者设计加工的小型生产蚀刻装置对薄膜进行化学蚀刻,生产蚀刻装置采用高精度温控系统,并在装置外壁加有保温层,减少温度波动。模拟生产条件,制备出孔径0.2μm至1μm的PET重离子微孔膜,用液氮冷冻重离子微孔膜,制得薄膜横断面,送至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孔截面,再依据实际孔截面照片建立孔锥角计算模型,计算不同蚀刻液浓度、蚀刻温度条件下蚀刻出的薄膜微孔锥角大小。在蚀刻出平均孔径为0.2至1μm的PET重离子微孔膜前提下,研究了NaOH溶液浓度和蚀刻温度对孔型的影响。采用电流法监测添加表面活性剂前后蚀刻过程中电流随蚀刻时间的变化,确定导通时间;计算添加Dowfax2A1表面活性剂前后的体蚀刻速率和孔径随蚀刻时间增加的变化趋势。研究了紫外线敏化和添加Dowfax2A1表面活性剂蚀刻以及紫外线敏化后再进行添加Dowfax2A1表面活性剂对32S和79Br辐照的PET膜的蚀刻影响,研究了添加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均聚物PVP K17和PVP K25对32S辐照的PET膜的蚀刻影响。确定适合用于生产、能提高微孔膜品质的蚀刻条件。得到了孔锥角随着蚀刻温度、蚀刻液浓度和孔径增长的变化趋势。总结了适合于生产的蚀刻条件。得到了在适合生产的蚀刻条件下,蚀刻时间、孔锥角和孔径的参数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微孔锥角随着孔径的增大会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其他蚀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微孔锥角会随着蚀刻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蚀刻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采用低浓度、高温度的碱液蚀刻有利于减小孔锥角。在蚀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选取NaOH溶液浓度0.5mol/L、蚀刻温度90℃做为蚀刻条件,可以得到锥角较小、孔形最接近圆柱形的亚微米孔。敏化前后添加Dowfax2A1表面活性剂蚀刻均能减缓蚀刻速率,减缓电流增加的速率,减缓孔径增加的速率,不改变导通时间;并能减小32S辐照的PET重离子微孔膜的微孔锥角。添加Dowfax2A1表面活性剂能减小体蚀刻速率。紫外线敏化后再添加Dowfax2A1表面活性剂蚀刻能蚀刻出从表面观察不到锥角的孔。添加PVP表面活性剂蚀刻可以减缓蚀刻过程,延长通孔时间,减小微孔锥角。依据大量实验分析得出能适合用于生产的提高亚微米孔径PET微孔膜品质的蚀刻方法,总结了适合生产的蚀刻条件,为亚微米孔径重离子PET微孔膜投入生产提供指导,为投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杜娟[7](2007)在《磁场对膜分离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膜分离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效分离、浓缩及提纯净化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应用上也存在着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问题,有待发掘的潜力还很大。因此将磁场和膜分离技术结合,通过磁场改变水溶液的性能、溶质和溶剂之间的作用力,就有可能提高膜的通量,降低运行成本。本文拟将磁技术与膜分离工艺相结合,以海水和不同磁性的无机盐溶液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外加磁场作用下,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如料液黏度、液体表面张力,电导率、pH值的变化,磁场条件下的膜通量及不同磁性物质分离效率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无论在横向磁场中磁化还是在纵向磁场中磁化,其表面张力和黏度均降低,电导率无变化,而pH值上升,与磁场方向无关;海水经过纳膜处理后,磁化效应仍然延续,透过液的表面张力、黏度、电导率和pH值均较未磁化前有所降低;海水的各种物化参数随磁场强度呈波动性变化;各参数通常在磁场强度为0.3 T处出现最优值;磁化可以增加海水的纳滤膜膜通量,减小膜的衰减速率,与磁场方向无关;不同磁性的无机盐溶液磁化后,各种金属离子的截留率均较磁化前升高;升高幅度依次为:顺磁性物质>铁磁性物质>抗磁性物质;截留率均在0.3 T处出现最高值。文章同时总结了磁场对发酵液膜过滤过程的影响,发现,磁化同样可以增加膜通量,增大蛋白质和COD的去除率。文章从物质的磁性来源、分子间位能和外加磁场的关系,黏度、表面张力和内能的关系以及外加磁场出现多极值的原因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外加磁场影响物质性能的原理,认为外加磁场对物质性能的影响在于外加磁场影响了分子的取向,从而引起了溶液中分子的重排所致。认为膜通量的增加是因为磁化降低了溶液的表面张力,增大了溶液与膜表面的接触角,降低了溶液黏度,增大了溶剂的渗透速率所引起的。依据上述试验结果,本论文认为将磁场引用到膜分离过程中,可以改善膜的分离性能,是一种节能降耗的好方法。

彭良强,巨新,王世成,冼鼎昌,李涛,张宝亭[8](2001)在《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对称蚀刻法的分析表明 ,在灵敏度不变时可以得到小孔径核孔膜。实验显示 ,由于孔径不均匀现象的制约 ,核孔膜的孔径可减小到 1/ 2。温度梯度蚀刻法的分析表明 ,导通时间的减小与膜两面的温度差成正比 ,在实际条件下孔径减小到 1/ 5。模拟计算表明 ,采用该方法可得到柱状孔核孔膜 ,但蚀刻过程很难控制。

二、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分辨图像复原的核孔膜孔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图像超分辨复原基本理论
2 基于泊松分布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PMLE)
3 PMLE算法对圆孔图像复原的有效性验证
4 核孔膜测量实验
5 结语

(2)两种石墨烯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对UO22+、Eu3+、Th4+分离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核燃料后处理
        1.2.1 燃料元素回收利用
        1.2.2 裂片元素的去除
        1.2.3 镧锕元素分离
    1.3 元素分离
        1.3.1 常见分离方法
        1.3.2 膜分离法
    1.4 石墨烯纳米碳材料
        1.4.1 单层石墨烯
        1.4.2 单层纳孔石墨烯
        1.4.3 氧化石墨烯
        1.4.4 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单层纳孔石墨烯膜与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材料
        2.2.4 标准溶液配置与测量方法
        2.2.5 待分离溶液与其他溶液配置
    2.3 单层纳孔石墨烯膜的制备
        2.3.1 光刻胶旋涂
        2.3.2 铜基单层石墨烯基底转移
        2.3.3 铜基单层石墨烯辐照靶件制备
        2.3.4 离子辐照
        2.3.5 PET基底核孔电极蚀刻
    2.4 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膜的制备
        2.4.1 氧化石墨、GO、RGO、AFGO的合成
        2.4.2 微孔膜基复合膜的制备
    2.5 实验装置设计与实验方法
        2.5.1 分离装置设计加工
        2.5.2 分离取样方法
第三章 单层纳孔石墨烯膜的表征与其对UO_2~(2+)、Eu~(3+)等离子分离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单层纳孔石墨烯表征
        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2.2 拉曼光谱(Raman shift)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3 PET核孔膜基底表征
        3.3.1 蚀刻电流监控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 金属离子分离结果与讨论
        3.4.1 单层纳孔石墨烯对UO_2~(2+)、Eu~(3+)以及镧系元素间的分离
        3.4.2 基底空白参照实验
        3.4.3 有机物对H~+过滤的影响
        3.4.4 同化合价金属离子过滤
        3.4.5 不同化合价金属离子过滤
        3.4.6 直流电压对离子分离性能影响
        3.4.7 驱动液pH对离子过滤速率影响
        3.4.8 温度对离子分离性能的影响
        3.4.9 阴离子过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的表征与其对UO_2~(2+)、Eu~(3+)、Th~(4+)的分离
    4.1 引言
    4.2 复合膜的表征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2 固液表面张力测试
        4.2.3 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分析(XRD)
        4.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vis)
        4.2.5 GO元素分析与AFGO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X)
        4.2.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4.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3 金属离子分离结果与讨论
        4.3.1 GO与RGO对K~+、Ca~(2+)、Fe~(3+)的分离
        4.3.2 GO与RGO对La~(3+)、Eu~(3+)、Lu~(3+)的分离
        4.3.3 GO与RGO对UO_2~(2+)、Eu~(3+)的分离
        4.3.4 GO与AFGO对UO_2~(2+)、Th~(4+)的分离
        4.3.5 GO与AFGO对Th~(4+)、Eu~(3+)的分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与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超分辨图像复原的显微圆孔孔径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孔测量技术现状
        1.2.1 直接测量方法
        1.2.2 间接测量方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小结
第2章 圆孔显微光学成像理论
    2.1 引言
    2.2 显微光学成像原理
        2.2.1 透镜的成像性质
        2.2.2 非相干成像系统成像的物像关系
    2.3 圆孔显微成像分辨率分析
        2.3.1 圆孔显微成像模型
        2.3.2 圆孔图像分辨率影响因素分析
    2.4 圆孔图像边缘响应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分辨力图像复原及圆孔边缘判定
    3.1 引言
    3.2 PMLE圆孔图像复原算法
        3.2.1 图像超分辨复原基本理论
        3.2.2 PMLE算法
        3.2.3 PMLE圆孔图像复原特性
    3.3 圆孔边缘判据
        3.3.1 基于超分辨复原图像的圆孔边缘判据
        3.3.2 圆孔边缘判据准确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孔膜微孔显微自动检测系统
    4.1 引言
    4.2 核孔膜简介
    4.3 核孔膜自动检测系统
        4.3.1 核孔膜成像显微镜
        4.3.2 核孔膜自动检测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孔膜自动检测实验
    5.1 核孔孔径准确值
    5.2 核孔膜光学显微测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与标记(附录1)
图表清单(附录2)
程序清单(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核孔膜孔径测量和过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方法
    1.1辐照
    1.2化学蚀刻
    1.3过滤实验
2结果与讨论
    2.1孔径测量分析
    2.2过滤效果分析
3结语

(5)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技术关键
    1.4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敏感性分析
    2.1 油藏敏感性概述
    2.2 油藏压力系统
    2.3 异常高压油藏成因、类型
        2.3.1 异常高压油藏成因
        2.3.2 异常高压油藏类型
    2.4 异常高压油藏地质、开发特征
        2.4.1 异常高压油藏的地质特征
        2.4.2 异常高压油藏的开发特征
    2.5 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特征
        2.5.1 有效应力变化引起的压敏效应
        2.5.2 应力不均匀引起的压敏效应
        2.5.3 钻井应力变化引起的井筒附近压敏效应
    2.6 文13西块油藏孔、渗特征研究
        2.6.1 文13西块油藏孔隙结构特征
        2.6.2 文13块储层孔、渗变化研究
        2.6.3 文13西储层的压敏性
        2.6.4 开采过程中孔、渗损失的不可逆性
        2.6.5 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可动流体评价
    2.7 低渗透油藏渗透率模型建立
        2.7.1 低渗透油藏压敏系数与渗透率的关系
        2.7.2 低渗透油藏变渗透率方程的建立
3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研究
    3.1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理论基础
        3.1.1 边界层研究
        3.1.2 微尺度流动效应
        3.1.3 微尺度流动效应判别
    3.2 低渗透油藏的非达西特征与非线性渗流规律
        3.2.1 低渗透油藏的非达西特征
        3.2.2 低渗透岩心中的低速非线性渗流规律
    3.3 启动压力梯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3.1 启动压力梯度与驱替速度之间的关系
        3.3.2 启动压力梯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3.3 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3.3.4 低渗透储层压敏效应基本应用
        3.3.5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的稳态产能
        3.3.6 启动压力梯度与井网之间的关系
        3.3.7 启动压力梯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4 裂缝分布规律及其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
    4.1 天然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4.1.1 露头裂缝地质分析方法
        4.1.2 岩心裂缝地质分析方法
        4.1.3 常规成像测井裂缝分析方法
        4.1.4 地震资料预测储层裂缝技术
        4.1.5 数值模拟方法预测裂缝技术
        4.1.6 动态资料裂缝分析方法
    4.2 人工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4.2.1 岩心实验测定方法
        4.2.2 地质力学方法
        4.2.3 微地震监测方法
        4.2.4 示踪剂监测方法
    4.3 文东油田裂缝分布规律
        4.3.1 裂缝岩芯薄片观察
        4.3.2 压力恢复试井研究裂缝
        4.3.3 岩石应力研究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
    4.4 文东油田裂缝对渗流的影响
    4.5 油水井间压力分布特征及其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4.5.1 不同时间不同渗透率开发压力分布
        4.5.2 不同井距油水井间压力场分布
        4.5.3 超前注水压力场分布
        4.5.4 超前注水产量变化
5 低渗透油藏井网井距研究
    5.1 低渗油藏井网现状
        5.1.1 发展历程
        5.1.2 存在问题
    5.2 低渗透油藏的井网型式
    5.3 低渗透油藏油水井间压力分布
        5.3.1 井距不同时的压力场分布
        5.3.2 渗透率不同时压力场分布
        5.3.3 裂缝延伸附近地层压力场分布
    5.4 低渗透油藏井排距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5.4.1 不同级别低渗油藏排距和井距的确定方法
        5.4.2 正交设计法优化井网压裂参数基本原理
    5.5 低渗透油藏井排距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5.5.1 模拟单元的选取
        5.5.2 模拟处理技术
        5.5.3 油水井的工作制度
        5.5.4 相渗曲线
        5.5.5 评价指标
    5.6 不同渗透率下井排距优化研究
        5.6.1 菱形反九点井网不同方案数值模拟
        5.6.2 五点井网不同方案数值模拟
    5.7 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下井排距优化研究
        5.7.1 反九点井网整体压裂参数优化
        5.7.2 五点井网整体压裂参数优化
        5.7.3 区块整体压裂设计中井网压裂最优参数
6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应用研究
    6.1 文东油田挖潜措施
        6.1.1 缩小井距
        6.1.2 细分层系
        6.1.3 超前注水
    6.2 文东油田总体压裂优化
    6.3 注采系统调整
        6.3.1 压力现状
        6.3.2 油井采油(液)指数随含水的变化
        6.3.3 注水井吸水能力随含水上升的变化
        6.3.4 合理压。力界限的确定
        6.3.5 合理油水井数比
        6.3.6 低渗油藏的注采井距
        6.3.7 注意防止中盐析出对油层的污染
    6.4 综合应用典型单元分析—文13西块
        6.4.1 区块概况
        6.4.2 注采调整依据
        6.4.3 注采调整思路
        6.4.4 注采调整部署
        6.4.5 实施情况
        6.4.6 区块开发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亚微米孔径PET重离子微孔膜蚀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原因及目的
第二章 相关原理及研究现状分析
    2.1 发展历史简介
    2.2 重离子微孔膜相关原理
        2.2.1 PET 重离子微孔膜制备基本原理
        2.2.2 重离子产生方式
        2.2.3 核径迹与辐射化学
        2.2.4 PET 微孔膜特性
        2.2.5 表面活性剂及其特性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辐照
        2.3.2 敏化
        2.3.3 蚀刻
        2.3.4 PET 膜表面修饰和孔形改善
第三章 实验
    3.1 辐照
    3.2 紫外线敏化
    3.3 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化学蚀刻
        3.3.1 电导法监测孔生长过程
        3.3.2 称重法测量体蚀刻速率
    3.4 无添加试剂的 NaOH 溶液蚀刻
    3.5 锥角计算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蚀刻条件对孔锥角的影响
        4.1.1 孔锥角随蚀刻时间增加的变化趋势
        4.1.2 孔锥角随平均孔径增加的变化趋势
        4.1.3 蚀刻液浓度对孔锥角的影响
        4.1.4 蚀刻温度对孔锥角的影响
    4.2 紫外线敏化对锥角的影响
    4.3 添加表面活性剂对 PET 膜蚀刻的影响
        4.3.1 添加 Dowfax 2A1 表面活性剂对体蚀刻速率的影响
        4.3.2 添加 Dowfax 2A1 表面活性剂对孔径的影响
        4.3.3 添加 Dowfax 2A1 表面活性剂对电导法监测电流的影响
        4.3.4 添加 Dowfax 2A1 表面活性剂对孔型的影响
        4.3.5 添加 PVP 表面活性剂对电导法监测电流的影响
        4.3.6 添加 PVP 表面活性剂对孔型的影响
    4.4 最佳蚀刻条件探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7)磁场对膜分离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膜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
        1.2.2 磁化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
        1.2.3 磁化和膜分离技术的结合研究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来源
        1.3.2 本课题的前期工作
        1.3.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第2章 磁场条件下海水纳滤前后性能变化的研究
    2.1 纳滤在海水淡化中的作用
        2.1.1 海水淡化的分类方法
        2.1.2 膜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作用
        2.1.3 纳滤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作用
        2.1.4 磁化在纳滤中的意义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2.1 研究的内容
        2.2.2 实验装置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的修正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海水表面张力的研究结果和讨论
        2.3.2 海水黏度的研究结果和讨论
        2.3.3 电导率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2.3.4 海水pH值的研究结果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场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1 膜分离性能的表达
        3.1.1 膜通量
        3.1.2 分离效率
    3.2 磁场对膜通量的影响
        3.2.1 磁场对海水膜通量的影响
        3.2.2 磁场对发酵液膜通量的影响
        3.2.3 磁场引起的通量衰减系数变化
    3.3 磁场对金属离子截留率的影响
        3.3.1 实验方法
        3.3.2 金属离子的实验结果和讨论
        3.3.3 发酵液的实验结果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场影响膜分离机理的探讨
    4.1 磁场对物质理化性质影响机理的研究现状
        4.1.1 磁力键理论
        4.1.2 三重态理论
        4.1.3 自由基对理论
    4.2 外加磁场影响物质性能的原理
        4.2.1 物质的磁性来源
        4.2.2 分子间位能和外加磁场的关系
        4.2.3 黏度、表面张力和内能的关系
        4.2.4 外加磁场出现多极值的原因分析
    4.3 磁场影响膜分离性能的机理
        4.3.1 膜通量和表面张力
        4.3.2 膜通量和黏度
        4.3.3 膜在外加磁场条件下对金属离子、药物截留率的变化
        4.3.4 磁场和膜分离结合研究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1.1 不对称蚀刻法
    1.2 温度梯度蚀刻法
2 实验与模拟
    2.1 不对称蚀刻法
    2.2 温度梯度蚀刻法
3 小结

四、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分辨图像复原的核孔膜孔径测量[J]. 汤亚杰,徐剑桥,管宇旻. 上海计量测试, 2017(04)
  • [2]两种石墨烯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对UO22+、Eu3+、Th4+分离性能的研究[D]. 刘延琦. 兰州大学, 2017(08)
  • [3]基于超分辨图像复原的显微圆孔孔径测量方法[D]. 汤亚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核孔膜孔径测量和过滤效果研究[J]. 王洋,曲华,莫丹. 核技术, 2016(01)
  • [5]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D]. 张用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6]亚微米孔径PET重离子微孔膜蚀刻工艺研究[D]. 张璐. 南华大学, 2014(03)
  • [7]磁场对膜分离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杜娟. 河北科技大学, 2007(06)
  • [8]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法[J]. 彭良强,巨新,王世成,冼鼎昌,李涛,张宝亭. 核技术, 2001(01)

标签:;  ;  ;  ;  ;  

核孔膜的非常规蚀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