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论文文献综述)

邢曙光[1](2021)在《康有为“三世”宪法理论的建构逻辑》文中研究指明康有为认为孔子在《春秋》中已创制有"三世"宪法,分别为据乱世"君主制"宪法、升平世"君民共主制"宪法和太平世"民主制"宪法。康有为将宪法演进置于《春秋》公羊学"大一统"理论框架中,依"元-天-君-民"关系而建构。他认为,天道由"元"的生发而确立,仁爱万物而非一僵硬教条。人性兼有善恶两面,须由以宪法为首要内容的善法良制不断加以提升完善。此宪法制度之主体,以君民关系为核心内容。君主是政治体正义精神的代表,当民众处于蒙昧时期,适用君主掌握主权的"君主制"宪法;在民众逐渐具备自立能力时,适用"君民共主"宪法;待民众完全成熟完善时,适用"民主制"宪法。"三世"宪法因此是适用于人性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本法度。康有为的宪法思想融合中西,既具有创造性转化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杨铭[2](2021)在《从“分野”到“化通”——谈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群己向度》文中指出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关注美育的学者之一,其"善变"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其责任心构成了一条"为变而变"的思想线索。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创构了以成"大我"弃"小我"为导向的美育思想。他倡议小说界革命,以小说为阵地来宣传和激发社会变革,并将杰出人物的传记、故事作为"鼓民气"之武器。当中国完成对专制帝制政体的变革后,社会问题促使梁启超转向了对人之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的思考。于是,他在对传统美育思想进行深入开掘的基础上,提倡化"大我"而通"小我",以传统"修身"思想来化通人之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

苏小秋[3](2021)在《以国建族:康有为建国主张中的夷夏之辨》文中提出在19世纪末,西方"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之际,诸多传统帝国相继瓦解。在列强入侵下,清帝国也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方案。康有为的关注点,是中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全方位延续帝国的疆域和文明,避免陷入肢解、分裂或灭亡局面。有别于章太炎、孙中山,康有为力倡混合清朝疆域内所有种族,在中国固有的领土、人口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族"。这种"以国建族"而非"以族建国"的思想,源自《公羊》学的"夷夏之辨"。在该学说中,"攘夷"只是华夏文明扞卫自身的临时手段,"远近大小若一"则是其终极理想。"夷夏之辨"强调在动态中界定夷夏双方。康有为借助这种动态视角,发挥《公羊》学"夷夏之辨",提出了有别于僵化、静态的现代民族主义的新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启发意义。

余俊[4](2021)在《面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知识产权学科治理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学科体系,是一个以法学学科范式为主干,兼及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范式的二级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包括: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逐步建立;促进了知识产权学术体系的建制化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内在逻辑与规律的共识度不高;知识产权学科体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灵敏度不足;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对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自主发展的支撑度不够。综合学科分类、学科专业、学科交叉等多重视角的思考,由于知识产权与法学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在法学门类下设置知识产权一级学科,难以彰显其独立性,在逻辑上也难以自洽。由于管理学与知识产权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远大于共通性,也不宜将之纳入管理学门类。是否适合纳入新增的交叉学科门类,需要辨析知识产权学科体系是学科交叉,还是交叉学科。

李永强[5](2021)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中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新路径》文中认为国际出版合作在全球经济环境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版业在推动出版"走出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认真分析国际出版合作的新变化、新机遇和新领域,总结出国际出版合作需要搭建出版合作交流平台,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以中外校际合作为纽带,赋能出版合作新内涵;以高端智库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互联互通;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传播长效机制。

周群英[6](2021)在《大学生基层就业实践及选择逻辑——基于职业、阶层与教育框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基层就业类型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非主流就业类型包括常规私人服务、临时就业、频繁跳槽和慢就业四种。就业被创造性的理解为过程而非结果。就业类型的选择逻辑受传统职业尊卑理论、教育强化阶层差异、知识充满阶级意涵的影响。制度化的文凭与等级化的职业生产了社会经济阶层成员的社会边界,阶级社会得以合法化。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通过就业实践得到再生产与延续。

郭湛[7](2021)在《主题与思路:当代公共哲学的探索——评《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共的世界中,需要公共性的普照之光。正是人和社会公共性现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困境,迫切要求从哲学的高度予以分析和破解。而人和社会公共性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创造人类历史更为理想的未来。中日学界普遍认为,公共哲学是一门探索公共性问题的学问。中日学界对中国古代关于"公""私""公共"的观念和西方学者的"公共性"理念进行梳理,深入研究了"谁是公共性的承担者"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学者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性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公共性,作为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表现,是人自身的一种需求;在当前表现为国家及其政府的公共性和非国家及其政府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与现实性。中国政府提倡"服务型政府"理念,从公共哲学向度来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邓绍根,李兴博[8](2021)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纵观新闻学在中国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学科发展步伐始终与时代呼应,在数代学人的努力下逐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科。民国时期,在学习欧美的过程中,新闻学独立成学,并完成学科建构的初步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学在引入苏联新闻学理论知识和自身摸索的过程中,尝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学科体系和新闻教育;改革开放后,新闻学逐步搭建起完整的学科体系,传播学的引入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1世纪以来,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科成为学界共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和核心研究内容成为新闻学科的重要底色。

李永强[9](2021)在《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是落实党在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础。大学出版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力军,要把教材建设作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服务高等教育教学的根本地位不动摇,在导向把关、队伍建设、内容形式、质量管理等方面完善机制,努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实现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复兴,李清煜[10](2021)在《从延安走出来的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文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是从延安走出来的。历经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初建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与教育学院复建五个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家与理论家们的思想理论,以及我们党创办以陕北公学为代表的新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正规化教育学院,迄今已有81年的历史。80多年来,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文化,手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科的火炬,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值此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建院81周年与教育学院复建10周年之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贯彻与落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为探索世界教育学科前沿理论与实践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作为"老树新芽"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论文提纲范文)

(2)从“分野”到“化通”——谈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群己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二、以成“大我”弃“小我”为导向的美育思想
三、以化“大我”通“小我”为导向的美育思想
四、结语

(5)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中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的新变化、新机遇和新领域
    1.国际书展数字化,催生线上线下融合型书展新模式
    2.国际出版合作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
    3.大数据引领,版权贸易精准化
二、搭建出版合作交流平台,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1.国际出版合作平台成为推动各国出版合作的“加速器”
    2.国际出版合作平台成为国际化版权人才的“孵化器”
    3.国际出版合作平台助力国际人际交流
三、以学术交流为纽带,赋能出版合作新内涵
    1.不忘初心,坚持学术出版“走出去”之路
    2.以重点问题、热点问题为导向,加强国际学术出版的选题策划
    3.发挥学术出版合作体的平台功能,拓展出版成果的宣传推广路径
四、 以高端智库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互联互通
    1.形成智库、出版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智库人才培养与积累
    2.加速智库科研成果整合,积极服务智库研究项目
    3.搭建智库科研成果交流平台,提升智库国际交流水平
五、 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传播长效机制
    1.产学结合,开拓国际化视野
    2.广结朋友,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互动
    3.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4.以人为本,关注员工成长

(6)大学生基层就业实践及选择逻辑——基于职业、阶层与教育框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理论框架:职业、阶层与教育
    (一)劳动/工作的分类
    (二)职业与阶层的关系
    (三)教育的本质:换取职位的通货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四、基层就业类型与选择逻辑
五、小结与讨论

(7)主题与思路:当代公共哲学的探索——评《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学者对“公共哲学”的探索
二如何理解西方学者所说的“公共性”
三中国古代的“公”“私”“公共”观念
四关于“谁是公共性的承担者”问题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公共性研究

(8)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成学:民国时期新闻学的起步
二、学科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建构
三、搭建体系:改革开放后新闻学科的传播转向
四、彰显中国特色:21世纪以来新闻学科的繁荣发展

(9)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教材体系建设的新使命
二、打造高质量教材是新时代大学社的首要任务
三、大学社教材建设的现状和瓶颈
四、新时代大学社高校教材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内容把关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保障
    (三)强调选题质量,不断创新形式
    (四)严格过程把控,做好流程监管
五、结语

(10)从延安走出来的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一、陕北公学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的源头
二、华北联合大学时期:教育学院的建立及教育学科建设的正规化与体系化
    (一)教育学院的建立
    (二)教育学院在边区辗转办学、独撑危局
    (三)教育学科建设的正规化与体系化
三、华北大学时期:与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二部(教育学院)
四、中国人民大学初建时期:建设新型正规化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科与组织机构
五、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发展时期: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的复建与快速发展

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论文参考文献)

  • [1]康有为“三世”宪法理论的建构逻辑[J]. 邢曙光. 原道, 2021(01)
  • [2]从“分野”到“化通”——谈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群己向度[J]. 杨铭. 中国美学研究, 2021(02)
  • [3]以国建族:康有为建国主张中的夷夏之辨[J]. 苏小秋. 原道, 2021(01)
  • [4]面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知识产权学科治理现代化[J]. 余俊. 知识产权, 2021(12)
  • [5]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中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新路径[J]. 李永强. 出版广角, 2021(23)
  • [6]大学生基层就业实践及选择逻辑——基于职业、阶层与教育框架的探讨[J]. 周群英. 社会治理, 2021(12)
  • [7]主题与思路:当代公共哲学的探索——评《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J]. 郭湛.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 2021(00)
  • [8]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发展研究[J]. 邓绍根,李兴博.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1(04)
  • [9]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J]. 李永强. 现代出版, 2021(06)
  • [10]从延安走出来的教育学科与教育学院[J]. 刘复兴,李清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04)

标签:;  ;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