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解微软已成定局

肢解微软已成定局

一、肢解微软已成定局(论文文献综述)

夏正华[1](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陈邦瑜[2](2018)在《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构成了一幅追求权力政治的图谱。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的考虑,有些国家的权力政治角逐带有明显的防御性思维,而有些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国家宏大战略,彰显着明显利益最大化的进攻性思维,也有些国家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自身进攻性权力政治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形成了有限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思维。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权力(即实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或者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由国家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界定的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的基础,国际环境也是该国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国家权力政治目标是其开展多样化对外行为的动力源,而对外行为是实现国家权力政治目标的手段。在国家的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冲突和武装威慑是其展现对外权力政治目标意志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对于印度而言,独立后,印度历届政府都承袭了“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大国梦成为了历届政府的无形指挥棒。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起伏和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经济实力强弱的不同,印度领导人根据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制定了不同权力政治目标,也采取了目标相适应的对外安全行为。尼赫鲁时期(1947-1966),冷战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印度确立强国目标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较为稳定的印度凭借相对强盛的国家经济实力基础确立了“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不结盟安全外交,积极实施对朝鲜战争的调停外交,同时也因为领土争端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发生军事冲突。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权力政治目标为导向,对外安全外交合作为主,军事斗争为辅。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时期(1966-1990)时期,美苏两国的争霸态势复杂多变,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苏攻美守局面。国际上,多个地区性权力力量的增强挤压了印度的国际力争拓展空间。同期,印度国内的民族、宗教矛盾相比尼赫鲁时期更为尖锐和突出。在维持总体发展的趋势下,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低速增长期。在这种情况整体局面下,印度确立了做实南亚地区霸权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吞并了锡金,出兵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建立和巩固了在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在全球层面上打着不结盟运动的旗号,实施与苏联准结盟政策: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裁军禁核、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而在实际行动上却不断加强军事建设,很少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外行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斗争。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强化军事实力、实施军事打击为主要的实际选择,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的选择和作用明显存在虚化现象。冷战后(1991-2014),全球多极化为多国争当世界性强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印度国内局势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发展也顺利进入了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印度确立了世界性大国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层面突出了与美俄等大国的军事外交与合作,积极寻求对印度海军论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和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等地区性国际机制的主导权,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寻求印巴和解与和平,并且实现了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夙愿。印度这一时期的对外安全行为总体上以推进和平与合作为主,军事斗争行为的选择也明显减少。莫迪上台后,印度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世界第七位,在其第一个五年执政期内(2014-2019),将跃居第六。由于周边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倾向的不断增强,印度洋战略地位凸显催生也加速了“印—太”战略概念的流行,印度将面临着以“印—太”地区为主战场的全球博弈新环境。基于印度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莫迪政府提出了“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莫迪的强国目标可分为南亚地区霸权、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以及扩大全球影响力三个层面。对外安全行为选择上,莫迪政府为了重塑南亚霸权,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同时使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强调以军事实力为基础而开展对外安全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突出更广阔范围的安全外交与合作。这一时期,印度相比冷战后时期(1991-2014)在地区霸权权力的护持上更突出了军事手段,在“印—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的对外安全外交和合作上更加突出军事合作和军事实力的构建。总体而言,印度历届政府在对外战略中体现了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印度的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受到了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为实现其权力政治目标的便利性的限制。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印度相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弱是不同时期权力政治目标形成的基础,两者间形成了一种正相关关系:从阶段对比而言,当相对经济实力越强时,其制定的对外权力政治目标越大。在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上,当印度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其依靠军事武装手段来实现该目标的选择越少,权力政治目标的大小与军事武装手段的选择成反相关关系;相反,当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印度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成选择越多,两者间又成正相关关系。

王巍[3](2017)在《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 ——《南方周末》个案研究(2006-2016年)》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现代报业百余年良好的发展格局己告终结,而且迅速进入衰退期。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新媒介总是与旧媒介在时间、金钱、注意力以及它所进入的文化忠诚度上展开竞争”,“旧技术或媒介或者经过激烈的变革之后存活下来,或者成为过旧之物,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下来”。①那么,作为旧媒介重要代表的报纸要谋求继续存活,它该如何变革?在与新媒体展开的竞争中,它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本论文以《南方周末》为研究个案,适度引入中国另外三家纸媒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南方周末》自2006年以来10年期间竞争战略的规划、变革及其效果。力图通过这项研究,揭示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复杂境况及战略变迁的相关逻辑,并对仍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报业的价值链重建提出了建议。全文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主要视角,结合传播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采取深度对话、实地记录、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分析《南方周末》在转型实践中对竞争战略的决策与调整、成效与不足,并从宏观背景和比较研究两个角度进行透视,对个案中有普遍性或公共价值的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与评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提出了核心问题,论述了《南方周末》作为研究个案的理由,并说明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第二章阐述了《南方周末》在报业领域持续领先后遭遇的行业衰退困境;第三章阐述了《南方周末》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转型发展,并分析了其实现转型的潜在优势;第四章选取了中国报业三家既有代表性又与《南方周末》在某些方面相类似的纸媒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竞争战略和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意义;第五章详细描述了《南方周末》在10年转型发展中对竞争战略的两次大的调整以及相关实践;第六章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对《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战略的成效与不足进行了述评;第七章(结语)把《南方周末》这一个案放回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提炼这一案例的普遍性,并对报纸转型发展如何重建价值链进行了深度思考。

楚雪[4](2014)在《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麦克卢汉主义(McLuhanism)是法国学界用来概括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及相关学派学术思想的特有术语;语言哲学是关于“语言”的哲学思考;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是指欧美麦克卢汉学派关于“语言”媒介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功能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终极目标,其一在于探究“语言”媒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二在于透过“语言”媒介与人类的自然关系来探究“语言”媒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人与媒介之间所蕴含的社会关系。本文研究的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是指欧美麦克卢汉学派关于“语言”媒介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进化论四个维度上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与一般的“语言哲学”相比,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即以“语言”媒介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进而在“本体论”层面探讨人类与“语言”本源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论”层面探讨“语言”对人类认知的功能和作用;在“价值论”层面探讨“语言”的价值属性和意义构成;在“进化论”层面探讨“语言”的进化历程。由此可见,这“四论”也是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框架体系中的四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一)麦克卢汉主义语言本体论。麦克卢汉主义语言本体论的核心观点是:在“互动延伸”的相互关系中,“语言”媒介与人类分别确立了各自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构成。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经典命题“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基础上,媒介与人的“互动延伸”一直是欧美麦克卢汉学派深入考察和探求的问题,而“语言”作为所有媒介的源头、媒介形态的典型代表,它与人之间的关系从麦克卢汉的研究开始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语言与人的互动延伸”这一命题,以期通过梳理麦克卢汉学派对“语言”这一“元媒介”的剖析,充分展示该学派掩藏在媒介背后的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关怀,同时也希望有助于“语言哲学”体系的建构。(二)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认识论。认识论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认知本原”,“如何认知”则必然要借助“认知工具”,而作为人类认知能力延伸的“语言”媒介自然首当其冲。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认识论探讨的正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认知主体”如何借助“认知工具”——“语言”媒介——完成对“认知客体”的认知使命,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一“认知工具”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部分将从各阶段“语言”媒介不同的形态(分为言语媒介、书面媒介、电子媒介)着手,探析各阶段人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方式,从而反映出“语言”这一“认知工具”发挥作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语言认识论中也隐含着麦克卢汉式“媒介决定论”的意味,因而它在突出“语言”媒介对“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决定作用时,淡化了“认知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三)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价值论主要探究的是被考察对象能否以及如何满足主体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被考察对象的价值属性和意义构成;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即以此为基石,探究“语言”媒介如何满足人类认知的需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蕴含的“语言”媒介的价值属性和意义构成。具体来说,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是关于“语言”媒介的功能性价值定位的哲学学说,该价值论主要包括语言媒介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认识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本部分将从“语言”媒介对个人、国家及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入手,考察和评价“语言”媒介对人类及整个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政治性、文化性、认识性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效用。(四)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进化论。进化论原本是生物学上一套用以阐释生物亲代与子代间变异现象的理论,而实际上,媒介形态的演进也是进化的一种表现。该部分将进化论的对象设定为媒介演进中的典型——“语言”媒介,以期通过对“语言”媒介每个发展阶段的剖析来展示“语言”媒介的整个进化历程。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媒介技术进化的源头,甚至可以说语言是“媒介的媒介”,是“元媒介”;“语言”的形态有“有声语言”(“言语”)和“有形语言”(“文字”),这两者可以说是一切媒介的内容,也就是说“语言”的进化存在于语言出现之后的一切媒介之中——从书籍到电脑、从广播电视到超文本、网络等等。可见,语言是一切媒介的内容,是“媒介的媒介”,这也正是进化论的集中体现。

景虹梅[5](2012)在《黑色幽默小说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色幽默小说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一般认为,它的兴起是以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于1965年编辑出版的一本小说选集《黑色幽默》为标志的。在这本小说集里收入了自1960年以来发表在美国报刊杂志上的若干小说的片段。这些小说片段典型地体现了被编选者命名为“黑色幽默”的艺术特点。自此,黑色幽默小说被当作一个不甚严密的文学流派在60年代的美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日益壮大:作家成员不断扩充,富于黑色幽默特色的作品不断涌现。随着其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黑色幽默小说形成了美国60、70年代声势浩大的一股文学潮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黑色幽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它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黑色幽默手法——独具开创性而令入耳目一新;这也成为其最受瞩目的文学成就。自60年代起,有关黑色幽默小说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但是,相当多的研究热衷于探讨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色或美学风格,其中尤其突出了其“反英雄(主角)”、“反情节”、“反线性(逻辑)结构”等小说形式上的创新,在“反传统”的意义上,确立了其先锋实验的品格与性质(因此,历史上的黑色幽默小说也曾一度被称作60年代美国文学中的“先锋派小说”或“实验小说”),并由此彰显出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如果要客观、全面地来衡量或重新评估黑色幽默小说的价值与意义,那么,黑色幽默小说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黑色幽默小说的贡献,说到底,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而深刻地反映了60年代、乃至“二战”以来的美国社会现实。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黑色幽默小说研究恰恰在主题方面显出薄弱。大多数的主题研究局限于对具体作品的个案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从整体上对黑色幽默小说这一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宏观上的思想把握或主题概括,从而不利于对其思想价值的全面发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黑色幽默小说——以上世纪60、70年代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为具体研究对象——的主题研究(对具体作品作主题分析,对由其共同凸现出的主题类型进行梳理),发掘其常常被(为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采用的)表现手法所遮蔽的思想内涵;并透过其对现实的观照态度与表现方式,揭示出黑色幽默小说的思想价值。可是,由于黑色幽默小说的表现手法所造成的人物多、事件杂、结构混乱的文本特点,通常建立在这些元素基础之上、主要借由人物和情节来表达的“主题”在黑色幽默作品中显得模糊游移,不易捕捉;再加上黑色幽默小说常常在一部作品中涉及或设置了多个主题(黑色幽默小说的“多主题”特征),也令主题的梳理和归纳变得更加繁复、困难。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结合历史研究的方法,尝试在(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与(社会现实的)整体观照中找到某种平衡,以获得尽量客观而准确的剖析、解读。全文以“专题”的形式,列出了凸现于黑色幽默小说中的6个重要主题——战争、政治、财富、科技、宗教、精神危机;在每一个相应的主题下,选择1-2部具有典型性的、对该主题有着较为主要、充分的表达的作品为重点分析对象,兼及其他涉及到这一主题的作品,来共同达成对此一主题的深度阐释,以及对它作为黑色幽默小说代表性的主题类型之可成立性的论证。依照这样一种思路,从黑色幽默小说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主题,恰好对应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种种社会现实,有力地证明了黑色幽默作家广泛关注现实、关注人的处境的创作视野和人文关怀立场,也更深刻地洞见了黑色幽默作家隐藏在幽默背后的深切的批判意识和悲观态度。由于在作品中这些主题几乎都是以“混乱”的方式加以表达和呈现的,更由于其自觉或不自觉的哲学意识观,所以,在更加抽象或深层的意义上,可以提炼出黑色幽默小说更具隐喻性质的一个主题——“混乱”。在黑色幽默小说中以“混乱”写“混乱”,或者说,以“混乱”表现“混乱”,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思想观——“熵”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继牛顿机械论的现代世界观之后提出的新的世界观模式主张,受现代物理学“熵定律”启发而来的“熵”的世界观,更好地解释了当代世界日益走向混乱无序,日益显出各个方面的衰亡之气的现实。黑色幽默小说在表达“混乱”、从不同角度呈现或揭示一个处于各种“混乱”中的世界(“乱世”)等方面,在世界观上与“熵”的理论有着高度的契合和相当的自觉。鉴于“熵”的世界观于1981年方有专门的论着问世,因此,20世纪60、70年代的黑色幽默小说实践实际上体现出思想上的某种前瞻性或先导性;这也又一次证明:艺术忠于真实可能使作品具有的潜在超越性。这或许正是黑色幽默小说所具有或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价值!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研究视野上,对黑色幽默小说的主要作品做了整体性的“收纳”和统一的把握,实现了对黑色幽默小说基本主题类型的梳理与总结,弥补了以往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二、研究方法上,对具体作品展开的尽可能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使其显露出以往研究所不具备的阐释深度:比如像《第22条军规》、《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公众的怒火》、《冠军早餐》、《囚鸟》、《上帝知道》等作品,过去或是较少单独的个案研究,或是即使已有数量可观的作品分析,但是囿于文章规格、篇幅等因素的限制而在具体进入文本时难免产生浮而不入或不尽透彻之嫌,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使其相应地在各自的主题呈现上都出现了新的阐释纬度与空间,对于丰富和深化黑色幽默小说的个案研究有所增进。三、研究结果上,结合“熵”的世界观考察和论证黑色幽默小说的思想价值,这样的角度和观点似乎尚属新见。以往尽管在个别作家或作品(主要是品钦的作品)的研究中,涉及“熵主题”的讨论时有所见;但从格局上来看,都未能超出个案研究,也并没有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来审视主题的思想价值。黑色幽默小说在美国大约盛行了20年左右的时间,其创作高峰期公认在20世纪60-70年代;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作为一支流派或一股文学潮流的创作规模和声势渐弱。但其影响——包括“黑色幽默”的概念——业已波及到更大范围、更广的领域:不仅在许多国家出现了深受其影响的小说创作,而且“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也被借鉴到了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中(例如黑色幽默电影);甚至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黑色幽默”一词已经成为一个日常词汇,参与到当代文化(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建设中。诚如学者钱满素所言,“黑色幽默小说虽然巅峰已过,但它在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还保持着深远的影响”①。因此,黑色幽默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犹未过时。

聂婴智[6](2012)在《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垄断法的法益平衡问题研究是一个突破以往反垄断法研究范式的全新视角的法律问题解析。借鉴刑法的法益理论,从反垄断法所保护的对象——法益为论题的研究起点,以市场中存在的参与竞争的主体不同为法益的类型划分标准,明确反垄断法的法益类型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竞争者法益和消费者法益。通过来自法经济学和法哲学的相关学说的理论分析,比较考察相关反垄断法国家和地区的法益保护模式,着眼于垄断类型的制度运行分析,论证落实于实践的我国反垄断法的法益保护应该采取平衡保护的策略应用。以国家法益为核心保护对象,社会法益为略后于国家法益的优先保护类型,在保证前两类法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竞争者法益和消费者法益给予平等保护,确立实现反垄断法法益理想的保护模式是用平衡的方法追求平衡状态的实现与维持,最终归位于对法之正义价值理念的终极追求。本文采用从理论探讨到规范解读再到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就反垄断法的法益平衡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在肯定了反垄断法法益平衡论题设计的合理性基础上,以该论题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基础,明确了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为法益概念学说的系统梳理;反垄断法法益的具体界定;反垄断法对不同类型法益保护的顺位选择与理性判断问题;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立法,吸收经验与教训,论证我国反垄断法在制度运行中应坚持的法益保护的平衡策略选择与平衡状态的追求。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取的法学研究方法为围绕核心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平衡论述所惯用的理论推导、规范解读和制度分析方法。第二章为反垄断法法益的客观性证成。通过对几百年的刑法法益理论的准确而系统的梳理归纳,在考察了宾丁法益状态说和李斯特的法益利益说后,结合现代学者对法益的综合理解,吸收借鉴德国学者罗克辛和艾玛隆的观点,承认法益的前实证的价值或利益为其本质,同时坚持法益的保护需落实为利益或价值的真实存在的实证界定;虽然法益本身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本源,但今天的法治社会下所有法部门的法益都必须以宪法为基础,以宪法所确立的基本价值为指导。在反垄断法领域,立法者应当依据得到宪法认可的,形成公众共识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价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建立在公平、自由竞争秩序基础之上的价值共识——以此为指导和基础来制定反垄断规范,该规范应竭力为市场中各方主体的不同利益提供保护,保护不同利益客观的真实存在,强调法所保护的法益具有利益内核和客观外壳的双重属性与范畴特征。反对纯粹主观的精神层面的心态思想成为具体的法益类型,正所谓“法不诛心”,只有是各种利益的具体表达抑或客观载体才能使反垄断法的法益保护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意义。反垄断法保护的法益,根据市场参与主体的类型,可以分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消费者法益和竞争者法益。反垄断法在对以上类型的法益进行保护时,需要采取一种合理的策略或态度来解决不同主体类型的法益可能出现的冲突问题,以保证法规范的妥当实施。第三章为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的学理解析。通过对“平衡”的多学科解析,明确“平衡”是一种各方势力在相互博弈之下获得某种动态稳定的相对静止状态。反垄断法对法益的保护过程就是反垄断法在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寻找平衡,实现平衡并维持平衡的螺旋上升、不断前进的过程。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作为反垄断法法益平衡保护的经济根源的理论支撑,市场中多类主体法益的冲突是源于经济人的理性自利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冲突的结果不是鱼死网破的惨烈而是在衡量各自法益的基础上实现的选择均衡;从法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法益平衡则是运用分配正义、矫正正义的理论和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理论作为法益平衡的基础指导,证明法益平衡是具有思想根源的合理性和对策性意义上的制度运行设计。第四章为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的域外考察。选取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反垄断立法例展开比较分析,验证法益平衡是对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的各国经济都有实质性保护作用的策略设计,各国认同的没有实质性差异的反垄断法基础价值——自由、公平的竞争,依循此基础价值所确立的法益平衡保护方式对所有的反垄断法国家的法制运行都是具有普适性的功用和效能的。强调理论模型的设计需要实证规范来进行检验和改善,理论到理论的推导只是限于纸面上的逻辑结构演示,深入生活的制度运行才更具有实际价值。第五章为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的制度探寻。立足于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强调在反垄断法的制度运行中,法益平衡必须保证对合宪性原则、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功能激励原则和合理克制原则的遵守与贯彻,才有机会实现实质性的保护各类主体的法益。通过对自然垄断、特权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的实体制度的展开研究,说明制度规范设计运行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垄断状态,存在不同的规制态度,而这不同的规制态度就是对法益平衡保护策略的具体制度映射,是反垄断法基本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第六章为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的实践检验。通过对我国反垄断法立法过程和短期实施现状的客观评价,认识到我国的反垄断立法过程艰辛和具体实施推行不利的局面是因为竞争文化不发达,立法技术不完善,部门利益存冲突等客观情况造成的。但是究其根源,却是法益保护的选择与取舍问题,坚持法益保护的平衡策略,贯彻并落实国家法益的至上地位,社会法益的优先考虑,竞争者法益和消费者法益的平等保护,这既是反垄断法制度运行的策略需要,更是反垄断法制度运行的不变追求,是法之永恒的正义价值理念的客观真实反映。经过上述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结论是确立一个保障反垄断法体制运行顺畅平稳的规范策略势在必行,且法益平衡的策略设计就应当为反垄断法体制运行的妥适选择,不仅因为其平衡的真谛可以消弭反垄断法主体法益间有时势不两立的对垒,更是因为该设计可以融会贯通整个法运行系统,使其反垄断法规范更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更能妥善解决市场当中的各种竞争问题,保障整体经济的平稳上升,实现市场中各方主体法益的全面保护。

乔亚兰[7](2011)在《移动电话与社会互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移动电话作为20世纪一项重要发明于1973年首次面世。与人类社会早期的通讯方式相比,移动电话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等显见特点,加之使用门槛低、功能多、人性化、多媒体化因而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此,移动电话的发展极为迅速,成为普及广、信号覆盖率高的移动通讯工具。同时,这一特殊的技术载体与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日趋紧密,而且呈现不断变化、加快发展的趋势。移动电话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给人类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给人类社会管理贡献了新的工具。移动电话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变革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加快了其价值观念更新;移动电话有力促进人类社会生产,不仅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移动电话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互动,它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的变革。然而,移动电话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问题。移动电话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失范现象,造成了对公共领域的干扰,产生了时间空间观念的混淆,出现了社会交往的混乱,引发了道德、伦理及法律问题,还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本文以当代社会为现实语境,结合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时代特点,运用科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跨学科的视角,对广泛使用移动电话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移动电话与社会互动问题,包括移动电话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移动电话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移动电话发展的社会控制,并提出了有利于我国移动电话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移动电话技术发展现状,阐明了移动电话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并综述其相关理论基础。第二章回顾了移动电话技术发展的历史,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移动电话发展的特点,包括移动电话的诞生、技术的革新到功能的拓展。研究移动电话在技术、生产和服务领域的不断创新,结合中国当代社会移动电话生产、运营、使用发展的特点,对移动电话的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预示移动电话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第三章分析移动电话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从生产、生活、文化、军事,社会管理等方面研究移动电话与社会互动,分析其中的社会现象。首先,分析了年长人群、青少年及特殊人群使用移动电话的原因和需求。其次,分析了移动电话对办公、工农业生产、物流发展带来的影响。由于移动电话的运用对人类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助于缓解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利于政府与民众进行有效沟通。因此,有必要对移动电话与社会管理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在第三节中从促进沟通、提高效率、树立形象、参与管理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不同国家与文化的人们,在移动电话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分析了以山寨手机为起始点的山寨文化现象。最后,概述了战争对移动通讯技术的催化作用,以及移动电话技术对国防军事的影响。第四章探索移动电话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分析了移动电话带来的一系列失范现象和社会问题,诸如侵犯个人隐私问题、手机出版物版权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垃圾信息问题、手机广告侵权问题、手机传播色情淫秽信息问题等,并从法理的角度对这些失范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移动电话给人类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模式,造成了人类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以及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模糊,对公共领域形成了无形的干扰。文中还提到了移动电话的使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分析了移动电话的使用与社会发展的道德和伦理、礼仪与礼节以及生态伦理问题。第五章研究移动电话发展的社会控制。立足于我国移动电话技术发展现状,着眼于移动电话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研究了移动电话在信息传播及媒体监管方面产生的有关法律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措施。移动电话的发展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良性循环,离不开法律法规建设和政府及行业部门的监管,同时也离不开技术发展的支持以及人类自身意识的提高。第六章分析了本研究的重难点,并指明了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苏俊涛[8](2011)在《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精博深邃,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同时,《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在管理学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军事活动就包含着管理,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管理活动。反之,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以至于一切管理,都类似于军事活动。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部门都可以视为一支军队,它们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亦如军队夺取胜利,因此,兵法(军事活动的管理方法)也应当适用于这些部门。人类的一切活动当然都是有组织的活动,并且都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因此,是管理的活动。各种特定的管理活动之间都有相通之处,故此,古代的军事管理、家族的管理等等,与今天的企业管理,也都会有相通之处,它们的理论实践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学也会有借鉴的意义。在古代的一切活动中,军事活动最具有组织性,竞争最为激烈,目的性也最强。因此,在古代的各种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以兵法的内容最丰富,最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以上升到历史哲学、历史辩证法的高度而有哲学的意义,可以为当代企业管理学所借鉴和继承。《孙子兵法》以其独特的凝练、抽象和意会的方式揭示战略本质,给人以更深刻的启迪和更广泛的联想,为战略家提供更为贴近实际的方法论指导。本文着重通过对《孙子兵法》该书的军事战略研究,在与企业战略研究结合起来,得出军事战略与企业战略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把《孙子兵法》中所含有的辩证的军事战略思维应用的企业中去。《孙子兵法》用十分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略整体全貌,揭示了战略最本质的逻辑结构。受国内外研究的启发,本文试图探索把《孙子兵法》的一些科学思想与方法引用到企业战略管理中来,正如人们所主张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中国古代思想与西方的管理学相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科”。孙子兵法所蕴涵的丰富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在军事以外的广阔领域有着广泛的、超越时空的应用,必将走向世界和未来。本文提供探索军事理论尤其是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范例,以供大家参考。

成殷姬[9](2010)在《人际关系中的“和”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和”文化(即“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和”文化中的全部思想理念,如:真理、价值、发展、审美、道德、理想等,都是以和谐为前提,建立在和谐内涵的基础之上。用“和”文化培养人,是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从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以人际关系中的“和”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探讨构建“和”文化的各种技巧。这三门学科十分相近,关系也极为密切,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都是从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冲突的产生和调解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对中西方历史文献和国际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其成因作出分析,通过对“和”文化的历史考证、中西方发展的对比,努力探索阻碍和谐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对“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做了较充分的研究。不仅探讨了冲突的定义,还从冲突的类型、造成冲突的原因和反应着手,挖掘减少冲突之技巧——沟通协调技巧。重点在分析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提供构建“和”文化所需要的技巧。通过一系列诸如认错、和解和磋商、相互原谅等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认知和训练,以充足的论点和例证阐述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如何做到良好、有建设性和肯定性的沟通,减少冲突,由个人到家庭、由点及面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和”文化。本论文第一次试图以民族学的视野探讨“和”文化,为建构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提供民族学、社会学的实践模式。通过对人际冲突进行社会学解读,研究探讨解决人际冲突之实践课题在学界较为普遍。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大量引入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中外不同的文化基础、信仰背景,分析各种社会的构建模式。坚持中国悠久的“和”文化传统,进而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弘扬和发展中国现阶段正大力推广的“和谐文化”。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励人们心中的忧患意识、和解意识、利他意识,使“和谐”的内涵从意识和理念的认同,迅速转变为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更新。这一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希望能够以此为当今中国社会“和谐社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张翔[10](2010)在《泛娱乐化·草根晋级·符号扩张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中国原创网络视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梳理原创网络视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明确界定原创网络视频内涵和外延的起点上,从宏观传播现象、中观文化资本、微观符号策略的三个层面对原创网络视频的发展进行了由表及里的深入剖析,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即泛娱乐化、山寨晋级和符号扩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了其泛娱乐化对公共领域的侵蚀将伴随技术手段的革新而加剧、原创群体文化资本的晋级将不断推动山寨文化的发展、视频内容符号的扩张既控制大众又为大众所主导等观点。文末结合了当下时新的传播语境,如三网融合和3G技术的发展,对原创网络视频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呼应前文提出的问题,希望其未来的发展既能维护商业逻辑和公共领域的平衡,又能进一步推动原创群体自主品牌的成长和更好的激发大众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二、肢解微软已成定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肢解微软已成定局(论文提纲范文)

(1)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议题与假设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关于印度对外战略的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印度外交关系的研究
        (三) 国内外关于对外(安全)行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五、全文结构内容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一、概念解析
        (一) 权力、政治权力与权力政治
        (二) 国家行为、国家对外行为与国家对外安全行为
    二、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一) 现实主义的四种权力政治观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三、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对外行为的关联性
        (一)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关联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独立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的演变
    一、尼赫鲁时期印度争做“第三权力大国”(1947-1966)
        (一) 平衡于美苏之间,谋求与美苏同等的权力地位
        (二) 谋求第三世界领导权
    二、“英-拉·甘地”时期印度要做实地区权力霸主( 1966-1990)
        (一) 谋求对巴基斯坦的绝对权力优势
        (二) 推行“印度版的门罗主义”,谋求南亚霸权
        (三) 觊觎印度洋的海洋霸权
    三、冷战后印度争做世界性权力大国(1991-2014)
        (一) 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二) 获取公开的核威慑权
        (三) 增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力
        (四) 提高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四、莫迪时期“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2014-2017)
        (一) 实施“邻国优先”政策,强化地区霸权
        (二) 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权力范围
        (三) 借力大国外交,扩大全球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实力是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基础
        (一) 尼赫鲁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1947—1966)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1966—1990)
        (三) 后冷战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成就(1991-2014)
        (四) 莫迪时期印度经济的新发展(2014-2017)
    二、国际环境是印度确立权力政治目标的外部条件
        (一) 尼赫鲁时期的国际环境(1947-1966)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国际环境(1966-1990)
        (三)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1991-2014)
        (四) 莫迪时期的国际环境(2014-201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权力政治目标下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
    一、争做“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47-1966)
        (一) 以全球层面的安全外交与合作为主
        (二) 以地区层面的领土军事斗争为辅
        (三) 尼赫鲁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二、做实地区权力霸主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66-1990)
        (一) 以地区军事斗争与武装威慑为主导
        (二) 以跨地区的准军事结盟为支撑
        (三) 全球层面安全外交与合作的弱化
        (四) “英—拉·甘地”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三、争当世界性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91-2014)
        (一) 提升全球层面的军事外交与合作
        (二) 努力主导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
        (三) 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开展地区和平外交
        (四) 建立核武装,提升本国军事实力
        (五) 后冷战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四、“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2014-2017)
        (一) 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并用,重塑南亚霸权
        (二) 突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合作
        (三) 以安全合作为重点,深化拓展全球外交
        (四) 莫迪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本研究的发现
        (一) 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主导着独立后印度的对外战略
        (二) 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路径遵循“实力--目标--对外安全行为”的逻辑
        (三) 印度国家实力的强弱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成正相关关系
        (四) 印度对外权力政治目标与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武装手段的运用成反相关关系
        (五) 地区霸权是印度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目标的“底线”
        (六) 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实现全球权力政治目标的关键
    二、本研究未尽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一) 对外安全行为对促进印度实力增长和权力政治目标实现的有限作用论述尚浅
        (二) 国内政治因素对权力政治目标制定与对外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论述不足
参考文献
    着作类
        一、中文着作(含译着、研究或咨询报告)
        二、外文着作(含研究或咨询报告)
    论文类
        一、中文论文(含学位论文)
        二、外文论文(含网络和报刊文章)
    网站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 ——《南方周末》个案研究(2006-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框架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的方法
        1.2.3 研究的理论框架
    1.3 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对报业转型的研究
        1.3.2 对报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2 《南方周末》的现实困境:一直在领先,行业却衰退
    2.1 《南方周末》是传统报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功者
        2.1.1 《南方周末》在传统报业始终保持着领先优势
        2.1.2 《南方周末》在传统报业的成功是坚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功
    2.2 传统报业在本世纪整体进入衰退期
        2.2.1 新进入者威胁巨大直接拉低行业价值
        2.2.2 替代品威胁巨大已成实质性主流产品
        2.2.3 买方议价能力大增并快速向替代品转移
        2.2.4 供应商形势艰难且成本居高难下
        2.2.5 现存竞争者大量退出行业加速萎缩
    2.3 加速中国报业衰退的特殊因素
        2.3.1 政策因素
        2.3.2 体制机制因素
        2.3.3 人力资源因素
3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力分析
    3.1 转型发展是《南方周末》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3.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竞争劣势
        3.2.1 在传统报业的竞争中从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
        3.2.2 参与互联网媒体行业竞争面临的主要挑战
    3.3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劣势的形成原因
        3.3.1 传统惯性思维强大,产业布局过于单一
        3.3.2 体制机制建设严重滞后,发展阻碍既多又大
    3.4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潜在优势
        3.4.1 “美的品牌+小的规模”是独特优势
        3.4.2 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是坚实基础
        3.4.3 多元化布局的数字化建设有一定经验
4 对三家有代表性纸媒的比较研究
    4.1 人民日报社:发挥中国报业第一品牌影响力
        4.1.1 人民日报转型发展思路沿革
        4.1.2 人民网概况及其竞争战略
        4.1.3 人民网的主要竞争实践
        4.1.4 人民网的成效与不足
        4.1.5 人民日报社的转型发展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价值
    4.2 《东方早报》:内容依旧为王
        4.2.1 澎湃新闻概况
        4.2.2 澎湃新闻的竞争战略
        4.2.3 澎湃新闻的主要竞争实践
        4.2.4 澎湃新闻的成效与不足
        4.2.5 《东方早报》的转型发展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价值
    4.3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多元化典范
        4.3.1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概况
        4.3.2 浙报集团转型发展的竞争战略
        4.3.3 浙报传媒的主要竞争实践
        4.3.4 浙报传媒的成效与不足
        4.3.5 浙报集团的转型发展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价值
5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战略与实践
    5.1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战略
        5.1.1 第一次调整:进入替代行业,开发系列新产品拓展竞争领域
        5.1.2 第二次调整:全面融合,品牌成为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支点
    5.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主要竞争实践
        5.2.1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5.2.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三项重点工程
6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6.1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成效
        6.1.1 品牌逐渐成为转型发展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石
        6.1.2 内容优势在融合传播中差异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6.1.3 营销结构发生质变经营转型初获成功
    6.2 《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的不足
        6.2.1 传统路径依赖过于强大
        6.2.2 缺乏重量级的互联网媒体拳头产品
        6.2.3 技术能力后劲不足
    6.3 进一步提升《南方周末》转型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6.3.1 构建品牌生态圈
        6.3.2 以付费墙理念提升优质内容经济价值
7 结语:报纸转型发展的价值链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4)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本体论
    第一节 语言是人的延伸
        一、语言是对人体本身的延伸
        二、语言是对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延伸
    第二节 人是语言的延伸
        一、人是语言媒介进化的“生殖器”
        二、人是语言媒介进化的“持存物”
第二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认识论
    第一节 言语媒介时期的口语文化
        一、口语媒介创生的通感时代的口语文化
        二、文字对“部落化”的动摇
    第二节 书面媒介时期的书面文化
        一、手抄文本中呈现的书面文化的雏形
        二、印刷文本构建偏向视觉的书面文化
    第三节 电子媒介时期的电子文化
第三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价值论
    第一节 语言的政治价值
        一、有序的语言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
        二、语言是政治力量的体现
        三、言语行为与政治权利的运作
    第二节 语言的文化价值
        一、语言是最基本的文化构成因素
        二、语言的文化殖民
        三、媒介全球化的实现
    第三节 语言的认识价值
第四章 麦克卢汉主义语言进化论
    第一节 前文字时代
        一、语言大脑机能的实现
        二、口语词的产生
    第二节 文字时代
        一、文字的发明
        二、书面词的形成
        三、印刷词的延伸
    第三节 后文字时代
        一、后文本时代:计算机技术中“语言”媒介的技术革新
        二、“语言”的全面数字化:信息技术下语言媒介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黑色幽默小说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黑色幽默小说家的创作观念与由来
    第一节 作为社会背景的“黑色”现实
    第二节 作为思想基础的反理性主义思潮与存在主义哲学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的自营养:时代的文学取向与喜剧观之渗透
第二章 战争:恐怖的幽灵
    第一节 《第22条军规》:死亡世界的乱相
    第二节 《五号屠场》:毁灭的梦魇
    第三节 《万有引力之虹》:被阴谋操纵的世界
第三章 政治:残酷的游戏
    第一节 《公众的怒火》:公开焚烧的“信念”
    第二节 《茫茫黑夜》:在政治的“黑洞”中
    第三节 《囚鸟》:权力游戏的“买单者”
第四章 财富:追逐与幻梦
    第一节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美国梦”的谎言与罪恶
    第二节 《拍卖第49批》:“美国”的遗产
第五章 科技:魔咒或双刃剑
    第一节 《自动钢琴》《泰坦的海妖》:科技时代的“黑色想象”
    第二节 《猫的摇篮》:致命的“科学”
    第三节 《熵》:科学的“黑色定律”
第六章 宗教:神祗的“新装”
    第一节 《上帝知道》:祛魅的“上帝”
    第二节 《猫的摇篮》:被驱逐的“宗教”
    第三节 《羊童贾尔斯》:“救世”的寓言
第七章 精神危机:“出了毛病”的世界倒影
    第一节 《出事了》:在“焦虑”的炼狱中
    第二节 《冠军的早餐》:当“空虚”遭遇“悲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的问题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法益学说的简要整理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2章 反垄断法法益的客观存在——刑法法益的理论借鉴
    2.1 法益的历史梳理
        2.1.1 法益理论的萌芽期
        2.1.2 法益理论的成形期
        2.1.3 法益理论的重患期
        2.1.4 法益理论的修复期
        2.1.5 综合分析
    2.2 反垄断法法益的部门法界定
        2.2.1 反垄断法法益的论证前提
        2.2.2 反垄断法法益的界定
        2.2.3 反垄断法法益与其他部门法法益的关联
    2.3 反垄断法法益的基本分类
        2.3.1 类型分析的意义
        2.3.2 类型划分的标准
        2.3.3 具体类型的展开
第3章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学理解析——法经济学、法哲学的基础支撑
    3.1 法益平衡的解读
        3.1.1 “平衡”的释义
        3.1.2 “平衡”的特点
        3.1.3 法益平衡的价值
    3.2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法经济学考量
        3.2.1 公共选择理论与法益平衡
        3.2.2 博弈论与法益平衡
        3.2.3 制度变迁理论与法益平衡
    3.3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法哲学考量
        3.3.1 分配正义、矫正正义与法益平衡
        3.3.2 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与法益平衡
第4章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比较考察——域外制度的法治述评
    4.1 美国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法治考察
        4.1.1 本身违法原则的形成和实践
        4.1.2 合理原则的形成和实践
    4.2 欧洲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法治考察
        4.2.1 欧盟反垄断制度述评
        4.2.2 德国反垄断制度述评
        4.2.3 法国反垄断制度述评
        4.2.4 英国反垄断制度述评
        4.2.5 匈牙利反垄断制度述评
        4.2.6 小结
    4.3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法治考察 .
        4.3.1 日本反垄断制度述评
        4.3.2 我国台湾地区反垄断制度述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制度运行——我国规制对象的实态分析
    5.1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制度运行原则
        5.1.1 法益平衡的合宪性原则
        5.1.2 法益平衡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
        5.1.3 法益平衡的功能激励原则
        5.1.4 法益平衡的合理克制原则
    5.2 规制自然垄断之法益平衡的制度运行
        5.2.1 自然垄断概说
        5.2.2 基于法益平衡之自然垄断的合理规制
    5.3 规制特权性垄断之法益平衡的制度运行
        5.3.1 特权性垄断概说
        5.3.2 保障法益平衡之行政垄断的严厉打击
    5.4 规制经济性垄断之法益平衡的制度运行
        5.4.1 经济性垄断概说
        5.4.2 实现法益平衡之经济性垄断的重点规制
    5.5 垄断豁免之法益平衡的制度运行
        5.5.1 垄断豁免制度概说
        5.5.2 适度豁免有助于法益平衡的制度运行
第6章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实践检验——我国制度运行的反思前瞻
    6.1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立法目标检验
        6.1.1 立法进程中多方博弈状态的现实作用
        6.1.2 立法进程中法治目标的始终如一
    6.2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的实施效果检验
        6.2.1 初显成效的反垄断法实施
        6.2.2 实质性进展不足的反垄断法运行
    6.3 反垄断法法益平衡之制度运行的协调策略构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移动电话与社会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移动电话发展及其技术创新
    第一节 人类社会早期的通讯方式
    第二节 移动电话技术发展轨迹
        一、移动电话的诞生
        二、从模拟到数字信号移动电话
    第三节 移动电话及其技术发展
        一、移动电话特点
        二、移动电话技术创新特点
第三章 移动电话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移动电话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移动电话与人际交往
        二、移动电话与青少年使用者
        三、移动电话与老年使用者
        四、移动电话与特殊人群使用者
    第二节 移动电话对人类社会生产的影响
        一、移动电话与办公
        二、移动电话与工农业生产
        三、移动电话与物流
    第三节 移动电话对人类社会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沟通
        二、提高效率
        三、树立形象
        四、参与管理
    第四节 移动电话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手机称呼的文化
        二、手机使用文化差异
        三、手机与山寨文化
    第五节 移动电话对国防军事的影响
        一、战争是移动电话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二、移动电话技术给现代军事带来的影响
        三、移动电话使用与国家信息安全
第四章 移动电话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
    第一节 移动电话使用的失范现象及法律问题
        一、移动电话使用的失范现象
        二、移动电话使用的信息传播乱象
    第二节 移动电话对公共领域的干扰问题
        一、移动电话带来的时空观念混淆
        二、移动电话带来的社会交往混乱
    第三节 移动电话带来的道德及伦理问题
        一、移动电话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
        二、移动电话带来的生态伦理问题
    第四节 移动电话带来的健康与安全问题
        一、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辐射
        二、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病菌
        三、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依赖
        四、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伤害
第五章 移动电话发展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 强化法规建设
        一、明确移动电话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加快移动电话发展的立法
    第二节 强化政府监管
        一、全面履行政府监管职责
        二、尽快建立独立监管机构
    第三节 强化技术安全
        一、提高技术安全标准
        二、开展技术安全研究
        三、实施技术安全过滤
    第四节 强化生产者责任
        一、坚持绿色生产
        二、发展循环经济
        三、倡导生产与服务伦理
    第五节 强化消费者意识
        一、建设生态文明
        二、引导理性消费
        三、维护自身权益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孙子兵法》简介
    1.2 《孙子兵法》研究的意义
    1.3 《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孙子兵法》战略思想及原则
    2.1 孙子兵法与军事战略
    2.2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2.3 《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
    2.4 《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管理
第三章 《孙子兵法》在企业战略管理当中的应用
    3.1 以全胜为核心指导的战略研究
    3.2 以称胜为目的战略指导研究
    3.3 以谋胜为目的的战略筹划研究
第四章 《孙子兵法》在企业战略分析中的运用
    4.1 以知胜为手段的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4.2 以先胜为原则的企业战略重心选择
    4.3 以战胜为原则的企业战略资源运用
第五章 《孙子兵法》在企业战略中实施与控制
    5.1 以奇胜为关键的企业战略实施
    5.2 以变胜为重点的企业战略控制
    5.3 以将胜为主题的企业战略领导
    5.4 以治胜为根本的企业文化战略
第六章 《孙子兵法》在X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实证研究
    6.1 X企业简介
    6.2 X企业追求全胜的战略目标
    6.3 X企业以称胜为目的战略优势体现
    6.4 以知胜为手段的企业战略分析
    6.5 X企业上下同欲的团队管理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人际关系中的“和”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一章 中西文献中"和"的探讨和发现
    第一节 中国文献中"和"文化研究
        一、"和"一词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和"文化——音乐之"和"、饮食之"和"、礼乐之"和"
        三、中国现代"和"文化的演变探讨
    第二节 西方文献中"和"文化研究
        一、在西方文化中的"和"
        二、基督教的和谐观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冲突与和好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
        一、对冲突的了解
        二、分析冲突的反应
    第二节 摆脱冲突而走上和好的步骤
        一、和好的第一步——"忽视对方的过错"
        二、和好的第二步——分析实际问题和人际问题
        三、与他人和好的必备条件——认错
第三章 与他人建立"和"文化的核心实践——饶恕
    第一节 从中国传统角度来分析"饶恕"
        一、中国传统"饶恕"的概念
        二、体现"饶恕"之例
        三、不得饶恕之罪
    第二节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分析"饶恕"
        一、基督教"饶恕"的概念
        二、基督教的核心是"和好"
        三、饶恕的原理
        四、饶恕的技巧
第四章 推动"和"文化的有效沟通技巧
    第一节 有效沟通的第一要素——倾听
        一、对倾听的探讨
        二、体现"倾听"之例
        三、倾听的步骤
    第二节 有效沟通的第二要素——沟通
        一、对"沟通"的探讨
        二、在家庭和职场上的有效沟通技巧
第五章 创建"和谐"高效环境的技巧
    第一节 推动"和"文化的催化剂——提问(以组织为中心分析)
        一、提问的重要性
        二、害怕提问的理由
    第二节 推动"和"文化的润滑剂——称赞和鼓励
        一、非难(批评)和抱怨对人际关系起的消极作用
        二、称赞和鼓励的积极作用
        三、称赞具体的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泛娱乐化·草根晋级·符号扩张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中国原创网络视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原创网络视频综述
    第一节 国内原创网络视频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原创网络视频的内涵和分类
    第三节 原创网络视频的特征
第二章 来自传播现象的宏观反思:原创网络视频的泛娱乐化
    第一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起点: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
    第二节 反思:原创网络视频的泛娱乐化与公共领域
第三章 对于文化资本的中观诠释:原创网络视频的草根晋级
    第一节 布尔迪厄与文化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原创网络视频中的文化资本和场域
    第三节 诠释:原创网络视频中的山寨现象
第四章 针对符号策略的微观批判:原创网络视频的符号消费
    第一节 鲍得里亚与符号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原创网络视频中的符号消费
    第三节 批判:消费社会中原创群体的反抗与合谋
第五章 对原创网络视频的展望
    第一节 商品化、空间化的加剧,公共领域与商业逻辑的博弈
    第二节 专业化、品牌化的晋级,山寨不再山寨
    第三节 全面化、立体化的合谋,大众崛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肢解微软已成定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2]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D]. 陈邦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3]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 ——《南方周末》个案研究(2006-2016年)[D]. 王巍. 武汉大学, 2017(07)
  • [4]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D]. 楚雪. 兰州大学, 2014(10)
  • [5]黑色幽默小说主题研究[D]. 景虹梅. 山东大学, 2012(05)
  • [6]反垄断法法益平衡问题研究[D]. 聂婴智. 吉林大学, 2012(03)
  • [7]移动电话与社会互动研究[D]. 乔亚兰. 武汉大学, 2011(04)
  • [8]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 苏俊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9]人际关系中的“和”文化研究[D]. 成殷姬.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10]泛娱乐化·草根晋级·符号扩张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中国原创网络视频研究[D]. 张翔.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肢解微软已成定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