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坝县畜群结构调整

浅谈阿坝县畜群结构调整

一、阿坝县畜群结构调整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1](2021)在《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资源环境分析》文中提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是各国和地区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和各政府部门致力研究的领域。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起步的初始阶段往往都是资源依赖型,即资源环境禀赋决定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这属于适应性产业结构;在国家经济一体化并实施经济功能区划分与创新协调发展战略的条件下,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是必然趋势,这属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经济结构。新时期,国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和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的这一宏观经济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和探索青藏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原则、方法和路径,使得选题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甘孜州幅员面积达15.37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东麓的主要构成区域,其经济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东麓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创新、协调、生态、开放、共享”的新时期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区域经济学、民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甘孜州产业结构形成过程、现有产业结构的状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原则、方法和路径,提出了“适应性调整优化、存量性调整优化、增量性调整优化、管理性调整优化”的个性化实操思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论文采用“提出问题——理论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研究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如下: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其次,对本论文中所分析的资源环境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区域资源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建构了青藏高原东麓资源环境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关联模型。随后,论文对甘孜州建州60多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该区域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发现,该区域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理念沿袭着对资源型发展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与区域生产力层次对接能力弱,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验证了该区域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作用机理,厘清了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提出了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路径:(1)在遵循可持续发展优先的原则下,盘活存量,优化增量;(2)发展生态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形成经济增长极(3)创新产业的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的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协同效益(4)依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交通枢纽和基础设施建设;(5)明确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强化区域分工,提升产业协同效益;(6)优化区域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本的存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生产层次对接;(7)精准扶持特色产业,突破生产要素瓶颈。

冯俊人,许泽俊,石福孙,孙飞达,陈晓霞,张蔡斌,曹金凤[2](2020)在《川西北典型牧业县牧户受教育程度与放牧强度空间差异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基于2016年川西北5个典型牧业县草食家畜数量及草场面积、生产力水平的实际,通过入户访谈、村社会议、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放牧强度空间与牧户受教育程度差异性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划分为3个梯度:低强度(小于4. 50羊单位/hm2)、中强度(4. 50~7. 50羊单位/hm2)和高强度(>7. 50羊单位/hm2)。(2)放牧强度与牧民户主的受教育程度间差异显着(P<0. 05),在高放牧强度下牧民高中学历和大学学历的比例仅占到5%和7%,而中低放牧强度下均占到10%以上。(3)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数量远大于绵羊,母羊比例在30%~60%之间,母牛比例在50%左右,高放牧强度下牦牛的繁殖率最低。(4)高放牧强度下,绵羊、牦牛出栏时间均比中、低放牧强度高(P<0. 05);牦牛出栏率较中、低放牧强度低(P<0. 05)。

赵丽娜[3](2020)在《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重心轨迹演变》文中指出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力臂肘。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背景下,伴随着消费的转型升级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观光式旅游,旅游个性化需求增加,旅游者的流动轨迹也日显多元性与复杂性。而“4G”时代成熟,使得人们的生活同网络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旅游信息汇聚于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大数据广泛运用于社会研究各个领域,同样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针对旅游流的相关研究一直都是旅游地理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受到国内外广大旅游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丰富成熟。通过对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文献梳理发现,大多针对发达地区城市群旅游流和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薄弱。本文以四川省自助旅游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火车头采集器”采集携程网中2009、2012、2015、2018年四个时间节点的关于四川省自助旅游有效网络游记1240篇,以1240篇游记中旅游者的旅行轨迹作为原始研究数据。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利用Ucinet6.6和ArcGis10.3软件,从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从节点特征、整体网络结构及重心轨迹3个维度探讨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重心轨迹的演变。结果表明:(1)旅游节点增速经历了由快至缓的过程,2012-2015年是四川省旅游高速发展的阶段,2018年旅游范围稳定。通过中心性指标分析发现,节点位置差异明显,分布不均衡,位于中心地位的旅游节点主要有青羊区、武侯区、都江堰市、峨眉山市、乐山市中区,这些节点均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后期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其旅游节点的旅游发展水平提升显着,但川东北、川南、攀西地区始终位于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的边缘区域,严重依赖核心节点的带动。(2)四川省自助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联系逐渐加强,整体网络结构发展趋向均衡,但仍然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多数旅游节点需要依靠核心旅游节点产生旅游流联系。该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内部节点凝聚的特征,并形成三大旅游系统。(3)旅游流网络整体由不均衡性显着向趋向均衡转变,成都市处于强核心的位置,西北部地区重要性凸显,东西部旅游发展空间差异显着,旅游流扩散方向由南—北转向东—西方向,旅游流集聚由趋向分散向趋向集聚转变。基于此,对四川省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优化意见,望对四川省旅游发展规划能提供参考借鉴。

陈晓霞,孙飞达,石福孙,刘琳,许泽俊,张蔡斌,李飞,廖礼彬,高娟婷[4](2019)在《川西北4个典型牧业县畜群结构优化管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畜群特征、牧户家庭构成和家畜出栏管理是影响传统牧区畜群结构优化管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8月在川西北典型牧业县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4县,基于20个乡镇,124个牧户的入户调研,开展畜群特征、牧民家庭构成、出栏管理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典型牧业县除若尔盖之外,其他各县的放牧家畜均是以牦牛为主,牦牛和绵羊的能繁母畜比在壤塘县最高,分别为66.63%和68.26%;在若尔盖县最低,分别为48.23%和51.67%。就繁殖率而言,牦牛和绵羊繁殖率较高的是若尔盖县和壤塘县,分别为46.04%、 63.26和35.51%、63.67%;阿坝县和红原县较低,分别为31.36%、46.21%和40.07%、43.30%。牧户家庭放牧劳动力主要以32~38岁的男性为主,家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未受教育和小学学历程度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1.29%和46.51%;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低,为4.96%。出栏管理方面,除阿坝县绵羊出栏时间为1年多,属于正常范围内以外,其他各县牦牛和绵羊的出栏时间均偏长,出栏率偏低;最大的出栏率是红原县,仅为21.08%。因此在牧区鼓励发展教育,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对畜群结构的优化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牛晓宇[5](2019)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藏区城镇生境质量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四川藏区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机制研宛”(批号:51578454)下的子项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镇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四川藏区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发展必须走生态化与可持续化的道路。然而该区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历史发展因素,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文基于对四川藏区代表性城镇区域发展历史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利用GIS软件与InVEST模型,对其生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探索各时期生境质量变化的具体原因,以期对四川藏区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对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寻找论文切入点,即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四川藏区研究现状、国内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城镇化及生境质量评价研究作综述。2)针对四川藏区现状,选取适宜的生境质量评价模型,即InVEST模型。对模型评价原理、模型设置过程、优点与不足进行说明,并在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四川藏区代表性城镇区域作为研究对象。3)以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高原型城镇区域代表,以康定县县、德格县、稻城县为河谷型城镇区域代表,研究其历史发展、经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并对该县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做初步分析。4)以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作为区分,探讨四川藏区代表性城镇区域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变化的内在关系,对四川藏区可持续、健康化城镇发展提出建议,并总结全文不足之处。

陈科宇[6](2018)在《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养殖业是西部高原牧区的支柱产业,麦洼牦牛又是列入《中国牛品种志》的优良地方牦牛品种,大力发展麦洼牦牛养殖业对推动当地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川西北地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麦洼牦牛在春冬两季不同养殖方式(舍饲补饲、传统放养)的经济效益和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四川省龙日种畜场开展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试验处理)与纯放牧育肥(对照)的对比试验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从2016年11月开始至2017年3月结束,试验期120 d;试验牛只为该场选取的40头3岁麦洼牦牛公牛,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头。测定试验牛始重、末重、采食量,育肥期结束时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等指标。采用Duncan法对育肥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试验组试验期增重(58.90±2.5)kg,对照组为(-51.30±3.16)kg,试验组增重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牦牛屠宰性能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通过会计成本法核算饲养成本、收益和利润,统计和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出,按当地当时市场价格牦牛带骨肉50.00元/kg计算,试验组每头牦牛通过120d的舍饲补饲时间平均能多获利1375.40元,已接近2017年当地每月最低工资1380.00元;而对照组平均每头亏损193.45元。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影响麦洼牦牛冷季养殖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麦洼牦牛冷季养殖净利润影响最大的是牦牛屠宰性能的高低。通过以上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冷季采用舍饲的饲养方式不仅可以满足麦洼牦牛在饲草贫乏的冷季的营养需要,缩短牦牛养殖周期,提高牦牛出栏率;还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收益,促使牧民增收;同时也加快了牦牛牛群周转,有利于畜群结构优化。本研究对推广牦牛舍饲半舍饲技术,解决冷季牦牛掉膘制约养殖效益的瓶颈问题、促进当地牧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陈晓霞,石福孙,孙飞达,李飞[7](2019)在《川西北典型牧业县放牧家畜数量及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家畜数量、放牧强度和畜群结构直接影响草地状况,为了解并促进协调好畜牧经济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2016年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5个典型牧业县主要放牧家畜的存栏数、放牧强度和基础母畜百分比为基础,利用属性数据空间化技术,构建家畜空间分布格局图,分析川西北牧区主要放牧家畜牦牛及绵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川西北典型牧业县的放牧家畜主要分布于若尔盖县与红原县,并且具有从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若尔盖县西部牦牛和绵羊的总存栏数最多在113 870以上,壤塘县和松潘县相对较少,大部分区域存栏数在30 166以下.放牧家畜放牧强度与存栏数在空间上关联性不明显,放牧强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在若尔盖县和阿坝县,其中阿坝县的哇尔玛乡放牧强度最大,值为8.55羊单位/hm2(0.57羊单位/亩),其次为壤塘县和红原县,松潘县放牧强度最低.就畜种结构而言,绵羊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北部,而牦牛主要分布在红原县大部、阿坝县东北部及若尔盖县南部;畜群结构中基础母畜比例最高的县主要是红原和壤塘,平均为62.5%以上.本研究明晰了川西北典型牧业县放牧家畜的空间分布特征、畜牧结构和载畜情况,可为实现川西北草地草畜平衡及促进畜牧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牟学红,李昌和[8](2017)在《阿坝州农牧业产业结构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本文对于川西北阿坝州农业畜牧结构调整的推进现状及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后期如何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措施。

周智翔[9](2017)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背景下阿坝州暖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阿坝州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气候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前因为过度放牧及开发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我国自2011年开始在广大牧区推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划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并对牧民发放补奖资金。随着该政策逐步实施,可放牧草场面积减少,为实现减畜不减产的目标,针对寒冷的秋冬季节饲草匮乏问题,牧民们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空间来对牲畜进行补饲,牲畜暖棚建筑的建设在青藏高原地区逐渐得到重视与加强。本研究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针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牲畜暖棚建设的情况及存在问题开展分析,通过现场调研、走访座谈、问卷调查与试点建设等研究方法,提出阿坝州地区牲畜暖棚建设管理制度优化与生态化设计策略建议。本研究基于对阿坝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从补奖资金发放情况及政策满意度调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川西北生态环境恢复状况三个方面着手,调查牧民对现有施行政策满意程度,对目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施行过程中所存在着问题进行探讨。牲畜暖棚作为提高农牧民畜牧业生产效率最重要的载体,对于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提高牧民家庭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对牲畜暖棚之类的生产设施改善关注尚不足。现金补助为主的方法不利于引导牧民主动改进畜牧业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应提高补奖标准并大力推进包含暖棚建筑建设的生产资料配套补助,引导牧民通过提高畜牧业的生产率来实现增收。阿坝州等川西北牧区使用牲畜暖棚的历史由来已久,传统的牲畜暖棚多以“敞圈”的形式呈现,使用石块和土壤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两者相互混合夯筑形成墙体,但是其保温隔热性能相当有限。随着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步,陆续出现了采用玻璃、塑料薄膜等透光材料作为屋面采光系统的牲畜暖棚,该种牲畜暖棚的保温隔热性能与以前的“敞圈”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玻璃等屋面材料易于损坏,很难大面积推广。随着国家对高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视,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牲畜暖棚的建设得到了政府层面的支持。但是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阿坝州现有牲畜暖棚存在着市场需求量大、供应量跟不上,使用的建筑技术落后、建筑材料不环保,补奖标准单一化,建造指导标准未充足考虑实际需求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牲畜暖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笔者认为新型牲畜暖棚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应当以生态建筑理论为支撑,融入当地的建筑文脉、选用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运用装配式建筑的思路。笔者和研究团队开展牲畜暖棚生态建造的示范性建设,并对建成的示范性牲畜暖棚跟踪进行了物理性能测试。延续阿坝州“夯土”民居的建造文脉,示范性暖棚建设中采用土壤作为维护结构墙体的主要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牲畜暖棚的主体结构采用工厂全预制薄壁轻钢材料,各组件间采用螺栓进行连接,使暖棚安装变得更加便捷,将来也方便牧民进行异地重建和循环利用。对建成后投入使用的新型牲畜暖棚,进行了室内外环境温度、湿度及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来考察新型牲畜暖棚的实际功效,测试表明即使在阿坝州冬季极端寒冷的夜晚,新型牲畜暖棚仍然能够提供一个适合于牦牛等牲畜居住的环境。综合本论文研究,笔者最后提出了阿坝州地区牲畜暖棚建设管理制度优化建议,并结合示范性项目提出了暖棚的生态化设计策略。本文建议今后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应当提高补奖标准并逐步实现由单纯的资金补贴向生产资料补贴方向发展,让牧民通过提高畜牧业生产率从而实现增产增收。采用“政府补助+牧民自筹”的方式在高原地区推广生态化设计的新型装配式暖棚,辅以“放牧+舍饲”相结合的科学养殖方式进行牲畜饲养。本文对促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更有效的实施,改善广大青藏高原片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牧民增收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杨思远,宋志娇[10](2015)在《玛曲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玛曲县高寒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的物质承担者,既有草场和独特的畜种资源,又有高寒草原生态,还有藏族牧民人口。自牲畜私有化和草场承包后,牧户家庭固定草场与放牧方式的矛盾开始产生,过度放牧造成草场沙化、退化和黑土滩化,导致草原生态恶化,高寒草原特有的畜种资源也出现退化。从化解定牧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来观照,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对维系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阿坝县畜群结构调整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坝县畜群结构调整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资源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创新、协调、生态、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1.1.2 青藏高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1.3 青藏高原东麓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
    1.2 研究对象
        1.2.1 理论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3 实证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和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
        1.4.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研究
        1.4.3 资源、环境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
        1.4.4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研究
        1.4.5 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研究
        1.4.6 青藏高原东麓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及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法
        1.6.2 学科综合研究法
        1.6.3 田野调查法
        1.6.4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7 论文的创新之处
        1.7.1 对民族地区典型区域(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的优化理论有所创新
        1.7.2 提出了典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
        1.7.3 提出了典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观点
第二章 产业结构优化与资源环境相关性的基础理论
    2.1 产业发展理论
        2.1.1 产业发展理论的内容
        2.1.2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 资源配置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的重要基础
        2.4.2 可持续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2.4.3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5 产业生态化理论
    2.6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藏高原东麓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
        3.1.1 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1.2 产业结构优化将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3.2 区域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分析
        3.2.1 资源环境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3.2.2 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效应分析
    3.3 青藏高原东麓地区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3.3.1 青藏高原资源东麓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3.3.2 青藏高原资源东麓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甘孜藏族自治州资源环境分析
    4.1 自然资源的界定和特征
        4.1.1 自然资源的界定
        4.1.2 自然资源的特征
    4.2 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概述
        4.2.1 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概况
        4.2.2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生态环境概况
    4.3 .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
        4.3.1 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
        4.3.2 生态保护基础好
        4.3.3 环境生态质量保持良好状态
        4.3.4 生态工程发展良好
        4.3.5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退化严重,恢复能力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分析: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5.1 甘孜州经济发展概述
        5.1.1 甘孜州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过程
        5.1.2 甘孜州三次产业发展分析
        5.1.3 甘孜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5.2 甘孜州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5.2.1 甘孜州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5.2.2 甘孜州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5.3 甘孜州第二产业发展情况评价
        5.3.1 甘孜州第二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5.3.2 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5.3.3 甘孜州工业化水平评价
    5.4 甘孜州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5.4.1 第三产业产值变迁分析
        5.4.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5.4.3 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相比较
    5.5 甘孜州三产业结构分析
    5.6 甘孜州资源型产业发展分析
        5.6.1 对资源型产业的界定
        5.6.2 资源型产业发展情况
    5.7 甘孜州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分析
        5.7.1.产业结构变动对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
        5.7.2.对区域资源和环境效益的分析
    5.8 甘孜州基于资源环境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5.8.1 产业发展受资源的制约大
        5.8.2 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问题突出
        5.8.3 产业发展受环境的制约强
        5.8.4 绿色能源产业开发程度较低
        5.8.5 区域生产力层次结构,产业对接不强,产业协同能力弱
        5.8.6 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呈现“五缺乏”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6.1 青藏高原东麓资源环境分析
        6.1.1 青藏高原东麓资源情况概述
        6.1.2 青藏高原东麓资源环境评价
    6.2 青藏高原东麓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6.3 青藏高原东麓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SWOT分析
        6.3.1 优势分析
        6.3.2 产业结构优化的劣势
        6.3.3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遇
        6.3.4 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挑战
    6.4 青藏高原东麓地区产业结优化的原则
        6.4.1 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友好原则
        6.4.2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原则
        6.4.3 产业集中入园原则
        6.4.4 生态红线下的依法关停并转原则
        6.4.5 精准扶持特色产业原则
    6.5 青藏高原东麓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路径
        6.5.1 遵循可持续发展优先原则,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6.5.2 发展生态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形成经济增长极
        6.5.3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协同效益
        6.5.4 加快交通枢纽和基础设施建设
        6.5.5 明确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强化区域分工
        6.5.6 强化区域人才支撑作用,着重力打造人才振兴工程
        6.5.7 精准扶持特色产业,突破生产要素瓶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五原则”
        7.1.2 遵循可持续发展优先原则,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7.1.3 发展生态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形成经济增长极
        7.1.4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协同效益
        7.1.5 加快交通枢纽和基础设施建设
        7.1.6 明确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强化区域分工
        7.1.7 强化区域人才支撑作用,着重力打造人才振兴工程
        7.1.8 精准扶持特色产业,突破生产要素瓶颈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川西北典型牧业县牧户受教育程度与放牧强度空间差异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见图1)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放牧强度下牧民家庭的受教育、收入情况
    2.2 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家畜的畜种结构
    2.3 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和绵羊的生产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3.1 家畜生产情况存在差异
    3.2 家畜畜种结构不完善
    3.3 高放牧强度下牧民受教育程度、收入低

(3)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重心轨迹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3 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思路
    3.2 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体系
    3.3 旅游流重心模型
4 案例地概况
    4.1 四川省概况
    4.2 四川省旅游发展现状
    4.3 研究区域和节点的界定
5 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5.1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5.2 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节点特征演变分析
    5.3 四川省自助旅游流整体网络特征演变分析
6 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重心轨迹演变分析
    6.1 重心移动距离与方向
    6.2 标准差椭圆
    6.3 偏心距离与方向
7 分析总结、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
    7.1 分析总结
    7.2 影响因素
    7.3 优化建议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藏区城镇生境质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的爆发式发展
        1.1.2 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日益严重
        1.1.3 生态化城镇发展的政策要求
        1.1.4 本章小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四川藏区研究现状
        1.3.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理论(LUCC)研究进展
        1.3.3 城镇化与生境质量评价
        1.3.4 本章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模型原理及设置
    2.1 InVEST模型简介
    2.2 模型评价原理
    2.3 模型设置
    2.4 模型优点与不足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对象选取
    3.1 四川藏区城镇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
    3.2 四川藏区城镇历史演变
        3.2.1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沿革
        3.2.2 建国前影响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3.2.3 近代影响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3.3 四川藏区城镇分布规律
        3.3.1 城镇靠近川中发达城市地区
        3.3.2 城镇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3.3.3 城镇沿河流分布
    3.4 研究对象选取
第四章 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区域生境质量评价
    4.1 若尔盖县生境质量评价
        4.1.1 若尔盖县历史沿革
        4.1.2 若尔盖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4.1.3 若尔盖县城镇发展
        4.1.4 若尔盖县土地利用变化
        4.1.5 若尔盖县生境质量变化
        4.1.6 若尔盖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4.2 阿坝县生境质量评价
        4.2.1 阿坝县历史沿革
        4.2.2 阿坝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4.2.3 阿坝县城镇发展
        4.2.4 阿坝县土地利用变化
        4.2.5 阿坝县生境质量变化
        4.2.6 阿坝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五章 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区域生境质量评价
    5.1 康定县生态空间质量评价
        5.1.1 康定县历史沿革
        5.1.2 康定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5.1.3 康定县城镇发展
        5.1.4 康定县土地利用变化
        5.1.5 康定县生境质量变化
        5.1.6 康定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5.2 德格县生境质量评价
        5.2.1 德格县历史沿革
        5.2.2 德格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5.2.3 德格县城镇发展
        5.2.4 德格县土地利用变化
        5.2.5 德格县生境质量变化
        5.2.6 德格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5.3 稻城县生境质量评价
        5.3.1 稻城县历史沿革
        5.3.2 稻城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5.3.3 稻城县城镇发展
        5.3.4 稻城县土地利用变化
        5.3.5 稻城县生境质量变化
        5.3.6 稻城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六章 四川藏区代表城镇区域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6.1 各城镇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影响对比分析
    6.2 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 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1 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2 城乡建设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3 环境保护策略实施与监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4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验证分析
        6.4.1 若尔盖县叠图分析
        6.4.2 康定县叠图分析
        6.4.3 稻城县叠图分析
    6.5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麦洼牦牛
        2.1.2 牦牛养殖
        2.1.3 冷季舍饲补饲
        2.1.4 牦牛养殖业经济效益
    2.2 理论基础
        2.2.1 成本收益理论
        2.2.2 经济效益理论
第三章 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现状分析
    3.1 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技术概况
        3.1.1 麦洼牦牛分组
        3.1.2 防疫驱虫
        3.1.3 补饲饲料
        3.1.4 饲养管理
    3.2 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现状
第四章 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经济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选择
        4.1.1 会计核算法
        4.1.2 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法
        4.1.3 收支平衡法
    4.2 麦洼牦牛经济效益分析指标构建
        4.2.1 分析指标构建原则
        4.2.2 经济效益分析指标
    4.3 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4.3.1 成本的确认
        4.3.2 成本的计量
    4.4 经济效益分析
        4.4.1 麦洼牦牛活体重分析
        4.4.2 麦洼牦牛胴体和牦牛屠宰性能分析
        4.4.3 试验收入对比分析
        4.4.4 试验成本对比分析
        4.4.5 试验经济效益分析
第五章 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5.1 设定函数模型
        5.1.1 研究指标
        5.1.2 设定函数模型
    5.2 回归分析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1.1 舍饲育肥可以显着提高冷季麦洼牦牛的生产性能
        6.1.2 舍饲育肥对冷季当地牧民家庭收入增长的具有明显效果
        6.1.3 牦牛屠宰性能、出售价格和材料费用是影响冷季舍饲补饲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6.2 建议
        6.2.1 加强技能知识推广和培训
        6.2.2 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川西北典型牧业县放牧家畜数量及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川西北放牧家畜牦牛与绵羊的总存栏数及空间分布
    2.2 2016年川西北放牧家畜牦牛与绵羊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2.3 2016年川西北放牧家畜牦牛与绵羊的基础母畜比例及空间分布
3 讨论与结论

(8)阿坝州农牧业产业结构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畜牧结构调整推进现状
    1.1 种植业强化基地建设, 努力调优产业结构
        1.1.1 蔬菜产业
        1.1.2 特色水果产业
        1.1.3 酿酒葡萄产业
        1.1.4 马铃薯产业
        1.1.5 食用菌产业
        1.1.6 道地中药材产业
    1.2 畜牧业配置要素, 努力构建现代草原畜牧
2 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2 农牧业结构调整缓慢, 产业化程度低
    2.3 草原功能退化, 畜牧超载严重
3 对后期结构调整的应对措施
    3.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3.2 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 着力构建规模集约型农产品基地
    3.3 以草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推进牧草产业发展
    3.4 构建现代农牧产业发展体系, 确保生态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3.5 加快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 转变生态农业发展方式
    3.6 加快农牧业标准化生产, 增强这农产品竞争力

(9)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背景下阿坝州暖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研究框架
    1.1 研究背景
        1.1.1 草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1.1.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缘起
        1.1.3 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设计趋势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
        1.3.1 研究区域——阿坝州高原牧区
        1.3.2 研究对象——牲畜暖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草原生态问题研究
        1.4.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1.4.3 生态建筑理论研究
        1.4.4 牲畜暖棚设计与建造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7 小结
第2章 阿坝州高原牧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2.1 阿坝州高原牧区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2.1.1 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及综合政策满意度情况
        2.1.2 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1.3 牧区生态环境恢复情况
    2.2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中存在问题分析
        2.2.1 政策落实
        2.2.2 产业发展
        2.2.3 保障措施
    2.3 小结
第3章 阿坝州高原牧区暖棚建设现状调查
    3.1 阿坝州高原牧区暖棚建设现状调查
        3.1.1 阿坝州高原牧区牲畜暖棚的建造背景
        3.1.2 阿坝州高原牧区牲畜暖棚的发展历程
    3.2 现有牲畜暖棚建造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牲畜暖棚供需矛盾突出
        3.2.2 建造技术粗放,使用非环保建筑材料
        3.2.3 补奖标准单一化
        3.2.4 牲畜暖棚的建造指导标准单一化
    3.3 小结
第4章 暖棚生态化设计策略研究及实验建造分析
    4.1 生态建筑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暖棚生态化设计指导原则
        4.1.1 生态建筑理论
        4.1.2 基于生态建筑理论的牲畜暖棚生态化设计指导原则
    4.2 暖棚生态化设计与建造策略研究
        4.2.1 传承地域文脉的基础理念
        4.2.2 节约造价与运行管理成本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4.2.3 低技术施工水平下的建筑质量控制方案
        4.2.4 面向未来可回收利用的设计策略
    4.3 新型生态暖棚的方案设计及实验建造
        4.3.1 方案设计
        4.3.2 建造过程
    4.4 示范性牲畜暖棚的实验数据监测与分析
        4.4.1 红原地区历史气象数据分析
        4.4.2 暖棚环境物理数据监测
    4.5 小结
第5章 关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及暖棚设计建造的建议
    5.1 推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转型升级
        5.1.1 提高草原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补助标准
        5.1.2 推动现金补奖为主逐步向生产资料补奖转化
        5.1.3 暖棚建设可采用“政府补助+牧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
        5.1.4 加强草原牧区发展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5.2 新型生态暖棚推广中应充分采用生态化设计与建造策略
        5.2.1 向地域文脉学习,应用生态化设计策略
        5.2.2 结合科学养殖要求,完善暖棚功能设计
        5.2.3 未来可回收利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5.3 装配式生态暖棚的未来展望
        5.3.1 结构更优化
        5.3.2 棚内部机械化程度低
        5.3.3 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
附件二:青藏高原草畜平衡调查问卷
附件三:入户调查牧户信息表

(10)玛曲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玛曲县高寒草原畜牧业的自然基础与成就
二高寒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的物质承担者
三牧户家庭固定草场与放牧方式的矛盾
四家庭固定草场放牧对草原的破坏作用
五家庭固定草场放牧造成高寒草原生态的退化
六家庭固定草场放牧造成牲畜品种的退化
七玛曲县牧民人口的增加与牧户贫富分化
八牧户专业合作社兴起对畜牧业可持续性的意义

四、阿坝县畜群结构调整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资源环境分析[D]. 张琪.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川西北典型牧业县牧户受教育程度与放牧强度空间差异成因分析[J]. 冯俊人,许泽俊,石福孙,孙飞达,陈晓霞,张蔡斌,曹金凤. 草学, 2020(02)
  • [3]四川省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重心轨迹演变[D]. 赵丽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川西北4个典型牧业县畜群结构优化管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陈晓霞,孙飞达,石福孙,刘琳,许泽俊,张蔡斌,李飞,廖礼彬,高娟婷. 草业科学, 2019(09)
  • [5]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藏区城镇生境质量变化研究[D]. 牛晓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麦洼牦牛冷季舍饲育肥经济效益分析[D]. 陈科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川西北典型牧业县放牧家畜数量及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J]. 陈晓霞,石福孙,孙飞达,李飞.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01)
  • [8]阿坝州农牧业产业结构及应对措施[J]. 牟学红,李昌和. 中国畜禽种业, 2017(04)
  • [9]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背景下阿坝州暖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 周智翔. 西南民族大学, 2017(02)
  • [10]玛曲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考察[J]. 杨思远,宋志娇. 政治经济学报, 2015(02)

标签:;  ;  ;  ;  ;  

浅谈阿坝县畜群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