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连续6年扭转亏损局面

陕西工业连续6年扭转亏损局面

一、陕西工业扭转连续6年亏损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阮可妹[2](2020)在《强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研究 ——以*ST华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股票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上市公司有序退出股票市场以及在退出市场过程中各参与方关系的制度性安排。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对于形成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化的资本市场和促进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至关重要。我国1994年的《公司法》首次提出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26年以来退市制度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不断得到了充实与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监管层多次对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进行了优化,促进了强监管市场环境的形成。201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退市意见》”),对退市制度作出了一系列的成文规定。2018年7月份证监会对上述《退市意见》作出了修改,出台了《关于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决定》,修改并新增了部分退市标准的情形。2018年11月上交所与深交所还颁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并对《股票上市规则》《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等进行了重新修订与改进。自2018年以来A股市场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正在逐渐增加,特别是2019年,已经或将要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已达12家。本文梳理了A股市场强制退市制度发展的现状并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随后选取了2019年强制退市公司中的*ST华业进行了案例分析。首先,本文简要概况了*ST华业的发展历程、股权结构、财务状况和退市过程,然后通过内部和外部因素分析了其退市的原因,并且描述了其强制退市所带来的后果。最后,对监管层如何完善退市制度、上市公司如何防范退市风险、以及如何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ST华业强制退市的分析和讨论,一方面能够丰富强制退市方面的文献与案例研究,另一方面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投资者信心,促进形成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市场生态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梦琴[3](2020)在《抗战大后方的荣氏企业 ——以李国伟系统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荣氏企业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其在纺织和面粉行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战大后方的荣氏企业是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武汉内迁至重庆和宝鸡的申新第四纺织公司(以下简称申四)和福新第五面粉公司(以下简称福五),是抗战时期以生产民用产品为主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1938年至1945年,荣氏后方的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内迁对申四、福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内迁之后在企业经理李国伟的带领下,申四是大后方第一个复工的纺织厂,其一改连年亏损的局面,业务开始蒸蒸日上。随后企业继续扩展,在成都添设建成面粉厂、创设宝鸡宏文造纸厂、发起组织宝兴煤矿公司、接办复兴铁工场,同时建立宝鸡铁工厂。这些企业在西北工业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内迁、复工和发展,荣氏企业在大后方的重庆、宝鸡、成都等地获得出乎预料的成功。由此,集中管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管理者的面前,李国伟以总经理身份在后方创办五个公司,设立“五公司总管理处”。至此,以李国伟为中心的申四系统在大后方的扩展基本完成,同时也为荣氏企业的分裂埋下了种子。战争造成的地区隔阂,使开工的各厂谋求独立发展已成必然之势,再加上总经理荣宗敬病逝后企业内部矛盾的发展,使荣氏各个企业逐步形成了几个经营系统,各自发展。由此引发了荣氏企业内部核心管理层的调整与融合问题。以往关于战争与企业,总是提到战争对企业的破坏,但实际上荣氏内迁后方的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战争也有促进企业改进经营实现现代化转变的一面。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等关于申四、福五及其附属企业的档案及其他民国时期期刊、报纸、书籍和现代文史资料及当事人回忆录等相关史料,以申四、福五内迁后的发展为主线,对全面抗战爆发后以李国伟为中心的申四、福五的发展及荣氏企业核心层的调整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分析,探讨李国伟系统如何取舍父辈经营经验,并逐渐开始具备部分现代企业特征。

尚子文[4](2020)在《X发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全社会用电量增幅有限,2019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72255亿千瓦时,增速只有4.5%,而与之相对的全国发电设备容量为201066万千瓦,增速5.8%,用电量增速低于发电设备增速,相对而言整体电量需求低迷,装机容量呈现过剩状态。在成本侧,煤炭采购成本是火电企业的主要成本支出,而煤炭价格近年来受供给侧改革影响,一直处于高企状态,导致火电企业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竞争中,新能源发电的崛起对本不充裕的电力市场再次形成冲击,作为清洁能源的新能源企业,在发电优先权上占据优势,这再一次挤占了火电企业的生存空间。2019年全国火电行业亏损面达到43.8%。过剩格局难改、新能源无情挤压、市场化改革逼迫,火电企业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格局。作为火电企业,X公司面临的形势险峻,但同样必须看到,大形势下有威胁同样有机遇。电力市场竞争方面,随着河南省省内电改不断深入,2020年省内将全面实行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化交易,引导各火电企业有偿调峰,各火电企业由原来“以价博量”的无序竞争方式,逐渐转变为“理性定价”的有序竞争方式。煤炭市场方面,随着“十三五”煤炭去产能任务接近尾声,以及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已由目前的紧平衡转为相对宽松,供需矛盾将有所缓和,煤炭价格中枢有望逐步下移。国家政策方面,省政府印发《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力争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15%左右,原则上禁止新建、扩建单纯新增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项目,并提出坚决削减非电行业煤炭消费,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三方面因素下,X公司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论文以国内火电企业生存现状为研究背景,对X公司的内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随着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环保政策法规日益严苛,X公司必须利用自身的技术特点,抓住当前环境下所面临的机会,回避所面临的威胁。论文主要针对X公司在当今竞争格局下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结合X公司在扭亏控亏、转型发展中的实践探索,积极思考如何将战略管理理论用于X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中,制定适合X公司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对同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咏双[5](2020)在《湖南省百货公司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百货公司作为“零售革命”的产物,在香港与上海登陆中国。随着百货公司逐渐走向大众市场,其所处的场域中西文化交杂,使其高度现代化的特征与反帝的爱国时代主题之间产生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决定成立中国百货总公司,在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区、县各级设置分支机构,形成统一指挥、统一经营百货的国营公司,以发挥对百货市场的领导作用。1950年建立的湖南百货公司在建立健全公司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运用规章制度与监督检查等约束手段以及培养集体意识、颁发荣誉奖励、提供晋升机会等激励制度,配合福利制度兜底,建构起职工对省百货公司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湖南省百货公司积极响应政策与时局,内部开展了土特产交流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各级各类劳动竞赛运动,在缩小城乡差距与创造国家财富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49年至1956年湖南省百货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其出现的各类问题虽不容忽视,但却不至于严重如西方经济主义逻辑所推导出的企业生产效率持续低下。总的来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湖南省百货公司,其发展状态与内部职工生存状况,均是良好的。

马玉成[6](2020)在《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区域钢铁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先大劣势,特别是与成本相关的主要环节竞争力处于比较弱势状态,本文以成本竞争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焦距于西北区域的钢铁行业,以西宁特钢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上对西北区域钢铁企业的成本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成本管理理论、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介绍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在主要成本指标、能耗指标上处于极大劣势,西北区域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处于粗放的成本节约阶段,离系统性、战略性成本管理尚有很大的距离。在现状的基础上对成本管理的具体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规划设计问题、管理问题进行论述,讨论了成本管理的问题、成本管理问题的背景和导致上述管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研究现象产生的问题。进一步对成本竞争的内外部环境的背景进行讨论,用SWOT方法对成本竞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基于上述问题讨论提出成本竞争力的六维评价体系及具体提升措施,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竞争力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的层次。通过运用六维评价体系理论,通过西宁特钢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依次从西宁特钢的成本竞争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措施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优化成本竞争力的实施效果。最后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余治国[7](2019)在《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文中认为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主要以田赋、盐税等为主,其他收入为辅的中央集权化之财政制度。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等工商税收为主的财税体制,初步建成了现代税收制度。近代财税的现代化变迁过程历经八、九十年,其中的过程复杂曲折而漫长。研究近代税制的过程,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在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过渡税种分别是厘捐与子口税。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多方博弈的视角,通过考察厘捐、子口税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展现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对近代税收体系变迁做细致的考察,以探讨这一嬗变的过程及特征。具体而言,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刚性强,较僵化,财政体系缺乏国债、现代银行等现代融资手段与工具,在实际运作中已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近代在内部战乱与对外战争的财政冲击下,清政府被迫下放财权,来源于传统捐输的厘捐由此产生。作为工商税种,厘捐具有相当的弹性,弥补了传统财税体系弹性不足的缺点。而地方督抚在战时掌控了军政、人事及财政等各种权力,并着力推动厘捐征收的长期化与制度化,清王朝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之间此消彼长。洋务新政时期所创办的各种企业,逐渐脱离了奏销制度的约束,巩固了地方督抚对厘捐等财权的控制,地方财政呈现半独立的状态,清政府的中央财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承认了地方税权与地方税,并引入西方预算制度替代传统的奏销制度,暂时划分了国地两税。袁世凯政权最终于1914年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地方税制度。与此同时,厘捐的出现刺激了子口税制度的产生,子口税制度反过来又对厘捐征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厘捐是近代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子口税完全归中央所有,地方政府试图采取了各种办法以抵消子口税的影响,如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以传统税种的落地税作为抵制进口子口税的主要厘捐。这些表现出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的诸多特点。而清末民初铁路货捐的演变历程,则充分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中外之间在财政关系上多元博弈的特点。税收在本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其运作基础是政治权力。概而言之,近代税制变迁是在条约制度的夹缝中获取生存的空间。税制需求存在着多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中外、央地、政商之间的利权、财权,因时因地,或存在着一致利益,或存在着冲突及妥协。税收制度的制定与实际执行的税收体系须考虑到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妥协性。税制的有效变革依赖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具有必要威权性之中央政府。以军事镇服与政治集权为支撑,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裁厘加税政策,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税制。但国民政府的现代税收制度未能避免变相厘捐的继续存在,尤其在县级仍延续着晚清以来无序而混乱的局面。总的来看,近代税制变迁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变”与“不变”始终这一论题的焦点所在。多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则对这一焦点的实际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又基于近代各种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从而使得近代税收体系的变迁过程具有若干鲜明的特点与性质。

李攀[8](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指出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汪钰婷[9](2019)在《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成因及防范研究 ——基于*ST柳化的公司债违约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我国债券市场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后,渐趋成熟,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出现第一起正式的公募债券违约事件,即“11超日债”发生利息兑付实质性违约,打破了我国债券市场“零违约”和“刚性兑付”的局面。近三年来,我国债券违约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债券违约的范围已经从民营企业,蔓延至地方国企甚至央企。面对债券违约事件日益频繁化,我国的监管机构也加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以期进一步规范债券的发行和风险管控。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尤其在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若其面临大规模债务集中到期,可能因为流动性不足而暴露出极大的信用风险。化工行业是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行业,行业内多家企业均出现巨额亏损。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柳化”)是传统的具有国企背景的上市化肥化工企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化工生产企业之一。2017年2月,*ST柳化因连续亏损而被实施了退市风险预警,2018年1月进入重组程序,同时公司已发行的债券“11柳化债”视为提前到期,剩余未兑付金额555.4万元存在不能全额清偿的风险,同时公司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的风险。我国的债券市场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相对落后,违约的情况也较发达国家少,因此从理论上看,针对我国债券市场违约的文献较少。而从实践层面上看,如何减少债券违约发生的概率,对债券发行公司、监管部门、债券投资者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有以下两个研究目的:(1)探究*ST柳化公司债券违约的成因。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力图回顾*ST柳化债券违约的过程,站在多个角度探究诱使*ST柳化发生债券违约的原因。(2)探讨公司债券违约的防范手段。本文旨在通过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归纳大多数出现债券违约的公司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对*ST柳化案例的分析,从企业、监管部门、投资者三个层面来提出对公司债券违约的防范手段,以期为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产生借鉴意义。三、主要内容一方面,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债券违约领域的研究现状,归纳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债券违约的理论基础,明确公司债以及公司债违约风险的特点,分析公司债违约的成因、影响,完成本文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部分。另一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违约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选取*ST柳化的公司债违约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债券违约的成因和防范手段,完成论文的案例分析部分。本文总共有7个章节,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重点阐述在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增长、违约事件频发的环境下,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预期贡献。第2章,文献综述,围绕债券违约的界定、成因和防范三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评述。第3章,理论分析,从债券违约的理论基础出发,从理论上界定公司债的特点以及公司债违约风险的特点,并就公司债违约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第4章,上市公司债券违约现状分析,对公司债发行规模以及违约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发生债券违约企业的普遍特征,进而为后续的案例分析奠定基础。第5章,*ST柳化公司债券违约情况,介绍*ST柳化、“11柳化债”的基本情况以及“11柳化债”的偿付资金来源,回顾公司债券的违约进程。第6章,*ST柳化债券违约成因分析,从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公司管理因素三个方面对*ST柳化债券违约的成因进行剖析。第7章,公司债券违约防范手段,针对*ST柳化出现的债券违约风险,分别从债券发行人、监管者和投资者三个层面上分析应该如何防范风险,以期为如何更好地维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提供参考。四、主要贡献本文意在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达到以下的预期贡献:(1)深入剖析*ST柳化发生债券违约的成因。目前,我国现有文献中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公司债券违约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大部分的文献是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的债券市场进行定量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环境及经济制度上。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法,探究具体公司发生债券违约的原因。(2)总结针对公司债券违约的防范手段。针对债券违约的防范建议上,目前的已有文献多从发行债券的企业和市场监管者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如何防范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提出的建议也较为宏观。站在投资者角度提出建议的文献数量较少。因此本文在总结公司债券违约的防范手段时,旨在加入投资者视角来总结公司债券违约的防范手段,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理论和观点。

吕韦康[10](2019)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绩效研究 ——基于中联重科和建设机械的对比》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1月20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第三批31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名单,加上前两批共有50家国有企业参加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背景,以中联重科和建设机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绩效影响进行研究探讨。本文研究与现有文献的主要区别在于,本文对两家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的财务绩效的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专注于理论探索、宏观数据分析以及单个企业案例的探讨,鲜有人对多个企业开展案例比较研究。首先,本文首先介绍了混合所有制和财务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和理论背景,并依据本文案例对比的需要,针对国有企业机械行业的特点,以国资委发布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标准值》为参考,对现有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做出调整。之后,介绍了中联重科和建设机械两家企业的背景、动因和改革过程。然后,根据新的评价体系,对中联重科和建设机械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的表现进行评价,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选择、企业经营状况、公司治理状况等因素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业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最后,汇总上述研究,得出本文结论。本文研究发现了以下结论:1、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明显的正面作用。2、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的选择与企业经营状况息息相关,两者都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企业财务绩效具有影响作用。3、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对公司治理的改革,简单的改变企业所有制而不涉及公司治理,将会得到较差的企业财务绩效反馈。本文研究的启示:1、企业在选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时,应利用所有制改革带来的股权结构变革,侧重公司治理方面的改革。2、应当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3、非国有资本在挑选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对象时,需要考虑投资对象的企业经营状况、公司治理状况、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与动因等因素。

二、陕西工业扭转连续6年亏损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工业扭转连续6年亏损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强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研究 ——以*ST华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影响因素研究
        1.2.2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实施效果研究
        1.2.3 强制退市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研究
        1.2.4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退市及退市制度
        2.1.2 强制退市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4 公司治理理论
        2.2.5 舞弊三角理论
3 我国A股市场强制退市制度现状分析
    3.1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建设历程梳理
        3.1.1 第一阶段:萌芽期(1994-2000 年)
        3.1.2 第二个阶段:初步建立期(2001-2011 年)
        3.1.3 第三个阶段:逐步完善期(2012 年至今)
    3.2 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发展现状
        3.2.1 上市公司IPO、*ST及退市情况比较
        3.2.2 上市公司退市原因的统计分析
    3.3 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退市标准方面
        3.3.2 退市程序方面
        3.3.3 退市制度配套设施方面
4 *ST华业公司概况及退市过程
    4.1 *ST华业的发展历程
    4.2 *ST华业的股本结构
    4.3 *ST华业的财务状况
    4.4 *ST华业的退市过程
5 *ST华业退市原因及后果分析
    5.1 内部因素分析
        5.1.1 遭遇巨额债权投资业务合同诈骗
        5.1.2 控股股东利用优势地位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5.1.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
        5.1.4 公司战略转型失败
    5.2 外部因素分析
        5.2.1 所处行业环境不景气
        5.2.2 强制退市监管环境加强
    5.3 *ST华业强制退市产生的后果
6 *ST华业强制退市的启示
    6.1 对监管层完善强制退市制度实施的建议
        6.1.1 制定多元化退市标准,提高退市指标的可操作性
        6.1.2 优化退市程序,逐渐取消*ST制度与暂停上市制度
        6.1.3 完善中小投资者司法救济途径,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6.1.4 加大对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6.2 对上市公司防范退市风险的建议
        6.2.1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防止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6.2.2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合规进行信息披露
        6.2.3 夯实上市公司主业,稳健进行公司战略转型
    6.3 对强化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建议
        6.3.1 上市公司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减少误导投资者决策的信息
        6.3.2 投资者提高对风险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抗战大后方的荣氏企业 ——以李国伟系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起与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资料来源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荣氏企业与内迁企业的创办
    一、战前荣氏企业简况
        (一)从保兴粉厂到“面粉大王”
        (二)从振新纱厂到“棉纱大王”
        (三)荣氏企业组织形式
    二、荣氏内迁企业的发轫
        (一)申四、福五的创办
        (二)战前企业的经营发展
    三、小结
第二章 战时李国伟系统的产生与形成
    一、李国伟系统的产生
        (一)抗战爆发企业内迁
        (二)申四、福五的重建
    二、李国伟系统的扩展及正式形成
        (一)后方荣氏企业附属事业的扩展
        (二)总管理处及其成立
    三、小结
第三章 战时李国伟系统的经营活动
    一、李国伟系统的困境
        (一)国家环境与日军轰炸
        (二)预防与应对措施
        (三)小结
    二、李国伟系统的经营活动
        (一)总管理处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二)内迁企业的经营活动
    三、小结
第四章 战争后期荣氏企业管理核心层的调整
    一、李国伟与荣氏企业各系统的复杂关系
        (一)申四、福五股金变化
        (二)企业各系统间的复杂关系
    二、企业内部调整的艰难历程
        (一)荣宗敬时代的荣氏企业
        (二)调整的艰难历程
    三、融入企业管理核心
        (一)后荣家时代的荣氏企业
        (二)融合与变革
第五章 结束语
    一、李国伟系统的主要贡献
    二、李国伟系统的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X发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工具与方法
第二章 X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公司的内部资源分析
        一 生产能力分析
        二 盈利能力分析
        三 安全生产能力分析
        四 人力资源分析
第三章 X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 政策环境分析
        二 经济环境分析
        三 社会文化分析
        四 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节 竞争环境分析
        一 潜在进入者
        二 替代品研究
        三 供应商议价能力
        四 购买者议价能力
        五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第四章 X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一节 SWOT分析
        一 优势
        二 劣势
        三 机会
        四 威胁
        五 SWOT模型
    第二节 X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一 公司层战略
        二 业务层战略
第五章 X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
    第一节 X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 抓好安全基础
        二 降低成本费用
        三 开拓供热及新能源业务
        四 做好市场营销
    第二节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 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
        二 鼓励技术创新
        三 严格费用管理
        四 树立企业文化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湖南省百货公司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中国近代百货公司的研究
        (二) 关于国营企业的研究
        (三) 建国初期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目标
    五、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湖南省百货公司的建立
    (一) 国营百货系统的建立
    (二) 湘省商业传统
    (三) 湖南省百货公司基本情况与选址问题
    (四) 公司组织机构
        1. 建国初组织机构设置
        2. 计划经济建设时期的组织调整原因及影响
    (五) 公司管理制度
        1. 经理联席会议
        2. 系统内部检查机制——以湘潭百货商店为例
二、湖南省百货公司的业务与业绩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三、百货公司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
    (一) 在劳动中的日常表现
        1. 尽职尽责工作
        2. 工作的制度规范问题
    (二) 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1. 荣誉奖励
        2. 人才培养
        3. 干部升迁
    (三) 对“单位人”的身份认同
四、政策与时局下的内部频繁运动
    (一) 稳定农村金融市场
    (二)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
    (三) 商业部门中的增产节约运动
        1. 加速与节约流动资金:“清产核资”
        2. 合理化建议运动
        3. 增产节约运动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四) “三反”运动与后期经济恢复
        1. 腐败违法现象的处理
        2. 销货竞赛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1.4 框架结构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研究文献及现状综述
        2.2.1 文献综述
        2.2.2 现状综述
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现状
        3.1.1 成本竞争力统计数据
        3.1.2 成本竞争力现状分析
    3.2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存在问题
    3.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原因分析
4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环境分析
    4.1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的外部背景
    4.2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的内部背景
    4.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SWOT分析
5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
    5.1 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5.2 西北区域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分析
6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提升对策
    6.1 成本竞争力“六维”提升措施
        6.1.1 生产供应维度提升措施
        6.1.2 物流维度提升措施
        6.1.3 人力维度提升措施
        6.1.4 资本维度提升措施
        6.1.5 规模维度提升措施
        6.1.6 文化维度提升措施
    6.2 建立现代化成本竞争力提升理念
    6.3 “六维”提升措施和现代化理念的决策分析
7 案例分析
    7.1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现状评价
    7.2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存在问题
    7.3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提升举措
8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文章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文章结构
        (四)制度与体系
第一章 厘捐的产生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的财税制度与特点
        一、财税制度与法外之法
        二、财税体系的刚性化回归
        三、财政制度内含的潜在危机
    第二节 晚清的内外财政冲击与厘捐的肇始
        一、内外冲击对财税体系的动摇
        二、厘捐之缘起
        三、民间自愿捐输的近代变异:厘捐
    第三节 地方财权的兴起过程
        一、战时中央财政集权化制度的削弱
        二、洋务新政对地方督抚厘捐控制权的巩固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央地税权之争及地方税的初步成型
    第一节 清廷清理财政得失及地方税的孕育
        一、中央集权化的财政清理
        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厘捐
    第二节 预备立宪与央地税权分配的角逐
        一、各省对地方税权的意见
        二、混乱的税捐及税收支配权的多方竞力
        三、央地税权分配的各方争论与清廷的尝试
    第三节 北洋时期的央地税权胶葛
        一、袁世凯政府的税权分配方案
        二、赣宁之役后袁世凯政权的财税中央集权化
        三、地方税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厘捐盛行背景下子口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
    第一节 子口税制度的设立
        一、厘捐兴盛对开办子口税的刺激
        二、子口税制度的初步建立及效果
        三、复进口税制度对地方税权的侵蚀
        四、修约谈判与子口税制度的调整
    第二节 子口税制度引起的央地纠纷
        一、海关的划一管理与子口税的中央控制
        二、地方争夺子口税控制权的失败
    小结
第四章 子口税与厘捐之间的此消彼长
    第一节 三联单制度与厘捐
        一、土货出口三联单制度的不统一
        二、三联单制度之修订及其结果
        三、对三联单制度的整顿及挫败
    第二节 产地税对三联单制度的抵制
        一、土货出口产地税的举办
        二、行商包税形式的产地税
        三、假名落地税的产地税
    第三节 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对厘捐的保护
        一、镇江关土货名目限制办法的形成
        二、镇江关《土货限制章程》的局部推广
        三、区域性零星土货的名目限制办法
    第四节 华洋合伙对厘捐与子口税的双重规避:以新泰兴案为例
        一、华洋合伙与新泰兴羊毛贸易网的建立
        二、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起因
        三、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结局
    第五节 满足地方财政之需的区域性厘捐
        一、广东台炮经费引发的中外交涉
        二、吉林省七四厘捐与九厘捐的征收与改办
        三、江西省九九商捐的征收
    小结
第五章 落地税的演变及其与子口税的冲突
    第一节 近代之前传统落地税的构成与特点
        一、州县落地税
        二、税关落地税
        三、边疆落地税
    第二节 清代后期落地税的延续与变动
        一、传统落地税的存续
        二、落地税与厘捐的合流
        三、工业产品的落地税
    第三节 洋货落地税的形成与普遍化
        一、洋货落地税的产生
        二、中外续订商约的影响
        三、清末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第四节 落地税的分化与裁撤
        一、落地税在北洋时期的变化
        二、北洋时期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三、落地税之消亡及余波
    小结
第六章 多方之间的财权博弈:以津浦货捐为个案
    第一节 铁路货捐的兴办与多方角力
        一、铁路货捐的起始及中外交涉
        二、铁路路权与货捐税权之内在矛盾
    第二节 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的制度确立之曲折过程
        一、苏皖直鲁四省津浦货捐局的设而复废
        二、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三节 津浦线厘捐征收的外国干涉
        一、津浦货捐的外交纠葛
        二、津浦铁路沿线厘捐征收之中外纷争
    第四节 地方军阀对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一、地方军阀对津浦货捐的截留
        二、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小结
第七章 厘捐与子口税的裁撤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加税的过程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裁厘加税的延滞
        二、中原大战后裁厘加税政策的推行
        三、裁厘加税政策的成效
    第二节 现代税制的初见雏形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制变革
        二、国地税的划分及地方税的现代化进展
        三、变相厘捐的长期存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成因及防范研究 ——基于*ST柳化的公司债违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预期贡献
2.文献综述
    2.1 债券违约的界定研究
    2.2 债券违约的成因研究
        2.2.1 环境因素
        2.2.2 公司治理因素
        2.2.3 公司管理因素
    2.3 债券违约的防范研究
    2.4 文献述评
3.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代理理论
        3.1.2 财务困境理论
        3.1.3 破窗理论
        3.1.4 风险管理理论
    3.2 公司债的特点
        3.2.1 融资规模大
        3.2.2 融资期限长
        3.2.3 对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资金管理要求高
    3.3 公司债违约风险的特点
        3.3.1 可预测性低
        3.3.2 负面影响广泛
        3.3.3 出现频率趋于常态化
    3.4 公司债违约的成因
        3.4.1 环境因素
        3.4.2 公司治理因素
        3.4.3 公司管理因素
    3.5 公司债违约的影响
        3.5.1 对发行主体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3.5.2 对发行主体发展战略的影响
        3.5.3 对发行主体经营管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上市公司债券违约现状分析
    4.1 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分析
        4.1.1 总体情况分析
        4.1.2 发债企业类型分析
        4.1.3 发债企业主体评级分析
    4.2 公司债券违约情况分析
        4.2.1 按上市交易所统计
        4.2.2 按行业分布统计
        4.2.3 按地区分布统计
    4.3 公司债违约主体特征分析
        4.3.1 资产负债率高
        4.3.2 盈利状况不佳
        4.3.3 经营性现金流不足
        4.3.4 信用评级降低
    4.4 本章小结
5.*ST柳化公司债券违约情况
    5.1 公司简介
        5.1.1 基本情况
        5.1.2 股权结构
        5.1.3 债务结构
    5.2 “11柳化债”简介
        5.2.1 “11柳化债”发行情况
        5.2.2 “11柳化债”回售情况
        5.2.3 “11柳化债”暂停交易情况
    5.3 “11柳化债”偿付资金来源
        5.3.1 “11柳化债”偿付资金安排
        5.3.2 “11柳化债”增信保障措施
    5.4 债券违约进程
        5.4.1 业绩下滑
        5.4.2 评级下滑
        5.4.3 机构投资者退场与大股东、高管减持
        5.4.4 行政处罚与诉讼缠身
        5.4.5 破产重组与发生违约
    5.5 本章小结
6.*ST柳化债券违约成因分析
    6.1 环境因素
        6.1.1 宏观环境因素
        6.1.2 行业环境因素
    6.2 公司治理因素
        6.2.1 内部治理因素
        6.2.2 外部治理因素
    6.3 公司管理因素
        6.3.1 关联方违规占用非经营性资金
        6.3.2 信息披露不当
        6.3.3 控股股东及担保人无法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
        6.3.4 财务状况分析
    6.4 本章小结
7.公司债券违约防范手段
    7.1 债券发行人层面的防范手段
        7.1.1 制定合理的经营战略
        7.1.2 制定适当的财务战略
        7.1.3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7.1.4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7.2 监管者层面的防范手段
        7.2.1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7.2.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7.2.3 健全信用评级制度
        7.2.4 完善违约处理机制
        7.2.5 增加债券违约风险分担渠道
    7.3 投资者层面的防范手段
        7.3.1 调整心态,正确树立风险意识
        7.3.2 组合投资,做好投资规划
        7.3.3 加强投后跟踪管理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绩效研究 ——基于中联重科和建设机械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混合所有制文献综述
        1.2.2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1.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历史与影响财务绩效的因素
    2.1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历史
        2.1.1 计划经济阶段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2.1.3 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
    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2.2.2 企业所属行业性质
        2.2.3 国有资源占有率和行业集中度
        2.2.4 公司治理
        2.2.5 股权结构
3 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调整
    3.1 现有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3.1.1 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3.1.2 EVA评价体系
        3.1.3 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
    3.2 现有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3.3 对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调整
        3.3.1 调整原则
        3.3.2 财务指标调整
    3.4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与权重
        3.4.1 主成分分析法
        3.4.2 信息熵法
        3.4.3 选用信息熵法确定权重
    3.5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调整效果
4 中联重科与建设机械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概况
    4.1 中联重科
        4.1.1 中联重科企业背景
        4.1.2 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
    4.2 建设机械
        4.2.1 建设机械企业背景
        4.2.2 建设机械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
5 基于财务绩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对比分析
    5.1 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指标分析
        5.1.1 中联重科改革前后财务指标对比
        5.1.2 案例讨论
    5.2 建设机械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指标分析
        5.2.1 建设机械改革前后财务指标对比
        5.2.2 案例讨论
    5.3 中联重科与建设机械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绩效计算
        5.3.1 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绩效计算
        5.3.2 建设机械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绩效计算
    5.4 中联重科与建设机械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差异原因分析
        5.4.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改革路径差异引发的财务绩效差异
        5.4.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公司治理差异引发的财务绩效差异
        5.4.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股权结构差异引发的财务绩效差异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改革路径差异对绩效的影响
        6.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公司治理差异对绩效的影响
        6.1.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股权结构差异对绩效的影响
    6.2 研究启示
        6.2.1 政府层面
        6.2.2 国有企业层面
        6.2.3 其他利益相关者层面
    6.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陕西工业扭转连续6年亏损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强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研究 ——以*ST华业为例[D]. 阮可妹.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3]抗战大后方的荣氏企业 ——以李国伟系统为中心[D]. 李梦琴. 西南大学, 2020(01)
  • [4]X发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尚子文. 郑州大学, 2020(02)
  • [5]湖南省百货公司研究(1949-1956)[D]. 吴咏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 马玉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D]. 余治国.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 [8]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上市公司债券违约成因及防范研究 ——基于*ST柳化的公司债违约案例分析[D]. 汪钰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绩效研究 ——基于中联重科和建设机械的对比[D]. 吕韦康.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陕西工业连续6年扭转亏损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