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巨大脂肪瘤一例

肺巨大脂肪瘤一例

一、肺巨大脂肪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钊,向晓星,刘军,邓登豪,王璐,陈娟,陈炜炜,柴海娜,孙超,吴莹莹,徐庆成,陈功,韩维维,陈超伍,倪修凡,任天棋[1](2021)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背景随着目前医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微创化,已成为疾病诊疗新趋势,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首选手段之一,但是,当胆胰疾病合并消化道狭窄时,行ERCP难度往往较大,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目的分析ERCP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01/2019-01我院ERCP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例特点、狭窄处理方式、ERCP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成功率及预后.结果 4216例接受ERCP患者中,共有消化道狭窄(食管、胃、十二指肠狭窄)患者134例,其中食管胃吻合口狭窄13例(食管癌术后)、胃窦部狭窄1例(胃窦部巨大脂肪瘤)、十二指肠狭窄120例(恶性狭窄113例,良性狭窄7例).共有106例患者ERCP成功,整体成功率79.10%,包括11例食管吻合口狭窄,1例胃窦狭窄,94例十二指肠狭窄(良性7例,恶性87例).其中42例狭窄较轻患者经变换体位及上腹部压迫后通过狭窄段完成ERCP; 31例通过更换JF十二指肠镜或胃镜进镜及导丝引导下完成手术; 33例通过柱状气囊扩张后完成ERCP,其中9例在术后同时留置肠道支架;共有28例狭窄较重患者未能完成ERCP, 2例为食管胃吻合口狭窄, 26例为十二指肠球降部恶性狭窄.术中一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扩张后出血较多停止手术;术后6例患者在3-6 mo内因肿瘤浸润并十二指肠梗阻行肠道支架置入, 2例因术后同时留置的肠道支架阻塞行肠道支架内清理扩张;无穿孔、重症胰腺炎等重大并发症.结论胆胰疾病合并消化道狭窄时,选取合适方法通过狭窄段后行ERCP仍是安全可行的:(1)对于食管癌术后狭窄,经食管扩张通过狭窄后常可完成ERCP,但需警惕食管狭窄扩张出血;(2)十二指肠球、降部狭窄较重患者ERCP难度大,尤以降部狭窄难于球部,球囊扩张可作为通过狭窄段的有效手段,经扩张后短期内易再发侵犯并狭窄,此类患者术后应选择性留置肠道支架;(3)对于扩张后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以及浸润严重者,需考虑直接置入肠道支架或选取非ERCP方式解决患者胆道梗阻问题.

赵如涵,周鑫,王田田,吕喜英[2](2020)在《纵隔巨大脂肪瘤1例》文中研究说明脂肪瘤主要发生于成人,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脂肪瘤好发于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皮下组织,外观常为分叶状,有被膜,质地柔软,切面呈黄色,似脂肪组织。本文报道1例纵隔巨大脂肪瘤的诊治经过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表现、影像特点、鉴别诊断、治疗等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对纵隔脂肪瘤的认识。

李二龙,周兴丽,丁丽[3](2020)在《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用于背部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缝合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所组成的常见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位于项背部的巨大脂肪瘤后切除后使用传统间断垂直褥式缝合后由于皮肤外翻时切口容易形成血块,以及较大包块切除术后可能遗留死腔导致皮下血肿,切口不易恢复,且局部外形不良,我科治疗1例背部巨大脂肪瘤老年男性患者,手术切除后采取改进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术后患者切口恢复情况良好,同时达到美容修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李晓林,韩兴文,王文己[4](2020)在《肋骨旁巨大脂肪瘤骨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脂肪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的亚型,起源于中胚层,常见于成人,几乎占所有软组织肿瘤的50%[1],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脂肪瘤常混合分化有不同种类间充质成分,根据其组成组织及部位来源可分为很多子类型,如纤维组织(纤维脂肪瘤)、血管(血管脂肪瘤)或肌肉(肌脂肪瘤)均为较为常见脂肪瘤亚型[2]。

丁梁[5](2020)在《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道脂肪瘤(gastrointestinal lipomas,GIL)是可发生在全消化道各部位的由纤维囊包裹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形成的粘膜下良性病变。该病变相对少见,人群总体发病率约在0.035%-4.4%,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通常难以提供诊断线索,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内镜与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EUS相比普通内镜而言具有可以清楚地观察粘膜下肿物起源层次,病灶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回声特点等功能,是GIL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无系统评价EUS对于GIL诊断价值的文献报道。无症状的GIL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或肿块较大时则可考虑内镜或外科切除,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然而由于该疾病的相对少见性,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大样本GIL病例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同时对于GIL的诊治亦尚缺乏共识意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7年GI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我院对GIL的诊治经验,分析GIL的临床特征,探讨EUS在GIL中的诊断价值,为合理诊治GIL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由普通内镜、超声内镜、CT检查初诊为消化道脂肪瘤或病理确诊为消化道脂肪瘤的病例,检索时间为2007.1-2017.12。回顾分析GIL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病灶特点,超声内镜表现、CT影像表现、诊治经过和随访结局等。采用Stata SE1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病理确诊患者198人,其中女性患者112人,男性患者86人,比值为1.3。患者年龄分布在25-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12.4岁。其中一名患者为食管合并胃窦脂肪瘤,因此共观察脂肪瘤病灶199个,其上中下消化道脂肪瘤病灶数分别为69(34.7%)、36(18.1%)、94(47.2%)例。共有180(90.5%)个病灶具有大小信息,其长径平均大小为2.4±1.6cm,短径平均大小为1.8±1.1cm,长径超过2cm的病灶数为83个。2.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上消化道脂肪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UGIL)患者以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就诊为主;中消化道脂肪瘤(middle gastrointestinal lipoma,MGIL)患者几乎均因继发肠套叠,肠梗阻就诊;下消化道脂肪瘤(low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LGIL)患者就诊原因可大致分为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排便异常、消化道出血,部分也可因发生肠套叠或梗阻就诊。MGIL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14.6岁,显着高于UGIL(55.1±1.0岁,P<0.001);MGIL平均长径3.5±1.4cm,显着大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2.0±1.2cm、2.7±1.9cm,P<0.001);MGIL平均短径2.4±0.9cm,显着大于UGIL(1.6±0.9cm,P<0.001);MGIL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低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贫血和OB(+)发生率则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01)。3.GIL前三位实验室指标异常率为OB阳性率(32.2%),高甘油三酯血症(24.6%),贫血(21.2%)。另GIL患者有42.1%的脂肪肝发生率。4.EUS显示脂肪瘤通常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95.6%)、高或偏高回声(88.2%)、回声均匀(88.2%),边界清(100%)的圆或类圆形肿块,平均截面长径为1.3±0.6cm,截面短径为0.8±0.5cm;有8例脂肪瘤超声内镜回声表现为非高回声,其中6例产生误诊,误诊率为75%;EUS诊断脂肪瘤的正确率为87.1%高于CT检查的5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长径值是CT诊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比为2.0,95%置信区间为1.1-3.6,P=0.026。5.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在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96.7%UGIL患者采取内镜治疗,50.0%LGIL选择内镜治疗,但所有MGIL均选择外科治疗;内镜治疗与外科治疗均具有较高成功率(98.9%vs 100%),但内镜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1.8±4.9ml vs 56.6±35.9ml)、手术时间(44.9±33.4min vs 113.5±52.1min)、禁食时间(2.4±1.9天vs 7.1±3.0天)、住院时间(9.2±4.0天vs 15.9±7.2天)、住院费用(14880.2±7329.2元vs34893.0±17465.2元)、术后体温(37.5±0.5℃vs 38.0±0.5℃)6项指标中均拥有显着优势(P<0.0001),且该优势在剔除26例中消化道病例时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内镜治疗抗生素使用量明显少于手术治疗(p<0.001)。6.尼龙绳勒扎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0.3±0.1ml、手术时间为12.3±11.6min、禁食时间为0.9±0.6天、住院时间为6.2±2.3天、术后体温为37.1±0.3℃、住院费用为5812.5±3311.0元,6项指标均为内镜治疗中最低,但该治疗技术失败率为8.1%,且通常难以获得病理验证。7.远期随访发现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内镜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第148天复查内镜时显示手术部位有伴活动性炎症的溃疡存在,大小为0.4*0.4cm;外科治疗组有1例偶发病例发现脂肪瘤复发,1例形成窦道;尼龙绳勒扎治疗有1例可见脂肪瘤残留;EUS随访脂肪瘤自然病史,平均随访间隔666±550.5天,长径增长值0.03±0.38cm,短径增长值0.02±0.23cm,前后大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增长缓慢的良性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女性略多,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EUS作为消化道脂肪瘤主要诊断手段,其诊断正确率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脂肪瘤的治疗以切除为主,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几乎无复发可能,内镜切除相比外科切除更微创经济,可作为消化道脂肪瘤切除的首选手段。

王大路,葛洋,闫兆鹏,曹献馗,刘宝林[6](2016)在《多学科联合治疗巨大脂肪瘤部分肉瘤变1例》文中认为脂肪瘤和脂肪肉瘤均为临床常见肿瘤,然而腹膜后巨大脂肪瘤部分肉瘤变病例报道却较少,本治疗中心治疗1例腹膜后巨大脂肪瘤部分肉瘤变病例,反复发作并手术治疗,保留资料保存完整。现对此病例进行简要汇报并讨论。

孙秀静,王燕斌,朱东,吕栋,徐有青[7](2014)在《巨大结肠脂肪瘤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巨大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近期诊治的1例及既往文献报道的8例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回顾性分析病例的影像学与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总结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而判断巨大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诊疗措施。结果 9例患者中7例在术前检查中均诊断为结肠脂肪瘤,2例患者在手术病理实验后获得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获手术成功,术后随访复查中腹部超声与立体腹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同时未发生切口感染、肿块残余等不良事件,均获得良好的治愈效果。结论巨大结肠脂肪瘤相对少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最终依赖术后病理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

李群[8](2014)在《大网膜巨大脂肪瘤1例》文中指出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躯干及四肢,但大网膜巨大脂肪瘤极为罕见。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脂肪瘤都有较明确的定位价值。但是腹腔器官种类较多,组织来源广泛,大网膜脂肪瘤仍需要与腹腔畸胎瘤、脂肪肉瘤等鉴别。术中冷冻和石蜡病理是诊断金标准。

徐美东,李亮,王小云,陈巍峰,张轶群,周平红,马丽黎,钟芸诗,姚礼庆[9](2012)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脂肪瘤》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 007年8月至2010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采用ESD方法切除的32例消化道巨大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脂肪瘤中位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回盲瓣7例、结肠15例、直肠1例。术前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为93.8%(30/32)。肿瘤最大径为3.0至8.0 cm,平均4.2 cm。结果 32例脂肪瘤均在内镜下成功剥除,成功率为100%(32/32)。ESD手术时间为25至110 min,平均3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未出现穿孔和术后出血。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脂肪瘤。随访率为90.6%(29/32),随访时间为6至36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赵少坚[10](2012)在《4例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4例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行后路椎板减压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准备、术后体位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功能锻炼等。[结果]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0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未见症状加重。[结论]加强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预后。

二、肺巨大脂肪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巨大脂肪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实验动机
    实验目标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展望前景

(2)纵隔巨大脂肪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3)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用于背部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缝合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5)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 仪器与试剂
    2.4 检查与诊断
    2.5 消化道脂肪瘤的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消化道脂肪瘤的病灶及患者特点
    3.2 消化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3.3 消化道脂肪瘤的诊断
    3.4 消化道脂肪瘤的治疗
    3.5 消化道脂肪瘤的随访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多学科联合治疗巨大脂肪瘤部分肉瘤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
    2.2 诊断与分析
    2.3 治疗方法

(7)巨大结肠脂肪瘤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文献复习
讨论

(8)大网膜巨大脂肪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10)4例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及结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2 术前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2.3 观察腰部及双下肢感觉、运动
        2.2.4 观察伤口负压引流量并做好记录
        2.2.5 饮食护理
        2.2.6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
        2.2.7 功能锻炼
        2.2.8 出院指导
3 小结

四、肺巨大脂肪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王维钊,向晓星,刘军,邓登豪,王璐,陈娟,陈炜炜,柴海娜,孙超,吴莹莹,徐庆成,陈功,韩维维,陈超伍,倪修凡,任天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15)
  • [2]纵隔巨大脂肪瘤1例[J]. 赵如涵,周鑫,王田田,吕喜英.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0(06)
  • [3]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用于背部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缝合1例[J]. 李二龙,周兴丽,丁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0(05)
  • [4]肋骨旁巨大脂肪瘤骨化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李晓林,韩兴文,王文己.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0(05)
  • [5]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D]. 丁梁. 浙江大学, 2020(02)
  • [6]多学科联合治疗巨大脂肪瘤部分肉瘤变1例[J]. 王大路,葛洋,闫兆鹏,曹献馗,刘宝林. 现代肿瘤医学, 2016(16)
  • [7]巨大结肠脂肪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 孙秀静,王燕斌,朱东,吕栋,徐有青.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22)
  • [8]大网膜巨大脂肪瘤1例[J]. 李群. 中国当代医药, 2014(14)
  • [9]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脂肪瘤[J]. 徐美东,李亮,王小云,陈巍峰,张轶群,周平红,马丽黎,钟芸诗,姚礼庆. 中华消化杂志, 2012(08)
  • [10]4例腰椎管内巨大脂肪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 赵少坚. 全科护理, 2012(10)

标签:;  ;  

肺巨大脂肪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