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蛋壳”心态

克服“蛋壳”心态

一、克服“蛋壳”心态(论文文献综述)

薛茹[1](2021)在《创客教育背景下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发展离不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各类学校应重点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学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这凸显出对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发现,目前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中职学校目前使用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根据现有文献研究,了解到以“探究、实践、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创客教育在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我国借助创客教育这一浪潮出台了大量有关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使创新能力教学拥有坚实的大背景支撑。国际上为使创客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了大量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型,其中设计型学习模型与创客教育联系十分紧密。设计型学习是一种以设计为核心、以探究实践为基础,使学习者置身于类似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迭代方式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有效载体。鉴于此,本研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以创客教育为背景,吸收国际上设计型学习模型中“逆向思维模型”和“基于设计的科学探究循环模型”的优点,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创客教育和设计型学习的内涵、教学应用以及两者关系,从四个要素思考构建设计型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教学实验不断反思、修改与完善该教学模式。经过三次实验研究,不断优化与改进,形成最终的设计型教学模式,并分析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最终教学效果表明,设计型教学模式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中职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打破了以往学生模仿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一线中职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参考。同时根据实践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设计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着效果,能够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方式。第二,在设计型教学模式教学下的学生理论知识都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掌握地更牢固,该模式能够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第三,设计型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更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更多学生愿意合作解决问题,该模式强化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尽管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研究时长仅三个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有限,研究样本较少,未有机会开展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研究。设计型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地实践,充分、全面验证其有效性。笔者会持续进行这方面研究,希望本研究对提高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戴名强[2](2021)在《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及屈曲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耐压壳是一种承受海水外压的封闭式壳体结构,作为关键部件和浮力单元,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下海洋工程装备。蛋形耐压壳是一种满足正高斯曲线多焦点、回转型薄壁结构,具有流线型轮廓,无需附加再附加轻外壳即可实现导流减阻的优点,但是蛋形耐压壳结构属于多曲率正高斯回转壳,加工制造问题尚未解决。故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壳体成形技术——无模胀形技术,无模胀形是一种无需使用模具和压力机,壳体内部充满液体介质后内压成形的技术,具有低成本、小难度、短周期、高质量制造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率的壳体成形技术,所以本文将通过理论、数值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特性研究及胀形后外压屈曲特性研究以验证胀形质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封闭壳体胀形原理,提出分段蛋形预制毛坯结构;接着,根据理想蛋形耐压壳轮廓曲线的N-R方程对分段蛋形毛坯的轮廓进行大体设计及几何分析;最后,结合4km水深下蛋形耐压壳研究成果,进行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力学分析,为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数值法对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进行研究。首先确定4km水深下蛋形耐压壳所对应蛋形预制毛坯数学模型及其3种尺寸比例模型并进行网格收敛性分析;接着对其进行一般静应力学分析,模拟胀形过程;最后,研究胀形前后几何参数(壁厚、形状)的变化,分析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精度与质量,建立一种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的数值分析方法。(3)通过比例模型试验对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进行研究。首先加工不同尺寸蛋形预制毛坯比例模型,对其进行轮廓扫描、厚度测试等几何参数测量,随后进行胀形试验;接着,对无模胀形后蛋壳再次进行轮廓扫描、厚度测试等几何参数测试;最后分析胀形前后几何参数(壁厚、形状)变化,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技术的可行性。(4)通过解析法、数值法及试验法对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屈曲特性进行研究。首先推导胀形蛋壳线弹性屈曲理论公式;接着,在无模胀形蛋壳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线弹性和弹塑性屈曲特性数值研究;最后,开展胀形蛋壳比例模型静水压力试验,结果与数值分析一致,得出胀形载荷与胀形蛋壳屈曲之间的规律。

袁媛[3](2020)在《正视“蛋壳心理”,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文中认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温室的花朵往往易折,自然生长的小草却有着坚强的生命力。针对当前一些学生存在的"蛋壳心理",亟须开展挫折教育。本文首先对蛋壳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一些教学中的事例,有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学生远离"蛋壳心理"的对策,指出要让学生走出避风港,接受生活的历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活动。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以一定的启发。

赵静丽[4](2020)在《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蛋壳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作为废弃物而丢掉,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残留的蛋清等物质易产生微生物,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造成蛋壳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蛋壳可应用于医药、化工以及营养强化等多种领域,而对蛋壳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了现在的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为了实现蛋壳的资源化利用,以蛋壳为原料,采用固定化细胞发酵技术为基础,探究了不同包埋载体的理化指标及对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包埋载体,同时通过结构表征探究了发酵液中的蛋壳粉对固定化细胞机械强度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摇瓶发酵的工艺条件,并以摇瓶发酵的工艺条件为基础进行5 L发酵罐的扩大培养,初步摸索了在发酵罐中制备蛋壳源乳酸钙的参数设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 研究了海藻酸钠(SA)、海藻酸钠-聚乙烯醇(SA-PVA)和海藻酸钠-活性炭(SA-C)三种包埋载体对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影响。考察并比较了不同包埋载体的机械强度、传质系数、包埋率、产乳酸钙性能以及重复使用稳定性等指标,确定其最适包埋载体,并对最适包埋载体的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C载体为最适的包埋载体,其乳酸钙产量最高达到101.02±1.83 g/L,且在重复发酵18次后仍保持高产率,在重复发酵10次时有缩短发酵周期的趋势。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SA-C包埋载体在重复发酵18次后其内部仍聚集了许多菌体细胞,且内部构造强度仍然很好,维持着高密度细胞发酵,这可能是其在重复发酵10次后有缩短发酵周期趋势的主要原因。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的操作稳定性、温度、p H及储存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都有明显的提高。2. 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探究了SA-C固定化细胞的性能,并测定溶胀率、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能谱(EDS)探究发酵液中的蛋壳粉对固定化细胞机械强度稳定性的影响。TGA的结果显示,活性炭的加入改善了固定化细胞的热稳定。溶胀率的结果显示,发酵液中蛋壳粉的存在有效的防止了固定化细胞吸水溶胀的现象,溶胀率过高,易导致固定化细胞的机械强度变弱。此外,XRD和EDS的测定结果均表明,发酵液中蛋壳粉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提供钙离子(Ca2+),以维持固定化细胞的机械稳定性。3. 以筛选出来的最适包埋载体海藻酸钠-活性炭对蒙氏肠球菌细胞进行包埋,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其生产蛋壳源乳酸钙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响应面实验结果得出其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活性炭浓度为1%,蛋壳粉含量为11 g,接种量为1.6%,且各因素对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的影响依次为:蛋壳粉>接种量>海藻酸钠>活性炭。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的乳酸钙的产量达到105.52±1.07 g/L。4. 以摇瓶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基础进行了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制备蛋壳源乳酸钙的5 L发酵罐的扩大培养,通过探究通气速率、搅拌转速、蛋壳粉含量、接种量及初始葡萄糖浓度等参数对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出最适的发酵罐的参数设置为通气速率1.2 v v-1m-1,搅拌转速为180 rpm,蛋壳粉含量为6%,接种量为4%及初始葡萄糖浓度为80 g/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达到98.38±2.12 g/L,与同一发酵条件下的游离细胞发酵(乳酸钙g/L h:1.32)相比,固定化细胞发酵(乳酸钙g/L h:1.46)的乳酸钙产率较高。

陈诚[5](2020)在《蛋壳裂纹高通量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禽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材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随着国内外禽蛋产销量日益增加,对禽蛋生产加工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禽蛋在产销过程中易产生裂纹,会导致有害细菌侵入并引发禽蛋变质,如不及时检出裂纹蛋,势必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根据对国内外蛋品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蛋壳裂纹检测研究现状的分析可知:蛋壳裂纹快速在线检测技术是制约当前禽蛋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声学响应信号分析技术是当前蛋壳裂纹在线系统研究的主流技术。本研究设计基于声学响应信号分析方法的蛋壳裂纹高通量在线检测系统。提出一种多工位声学响应信号联合分析方法,建立适用于不同品种禽蛋蛋壳裂纹判别的检测模型,裂纹检测模型自适应性好、检测速度快、稳定性高。此外在线系统装置可与禽蛋加工生产线无缝对接,促进禽蛋加工一体化。首先本研究以DSP作为核心控制器开发了蛋壳声学信号自动激励和采集实验装置,分别采集鸡蛋和鸭蛋信号并传输至PC机保存;其次,利用Matlab对信号进行离线处理分析并建立可同时判别鸡蛋和鸭蛋蛋壳裂纹的检测模型;最后开发了禽蛋蛋壳裂纹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以PLC为主处理器的运动控制模块和以DSP为主处理器的声学信号采集与分析模块;系统通过PLC进行输送线和敲击动作的同步协调控制;根据编码器反馈与预设的声学信号响应时机值,向DSP发送外触发命令,实现了禽蛋激励与信号采集的同步性;DSP对音频响应信号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并利用所建立的检测模型进行蛋壳裂纹情况判别。通过对训练集鸡蛋和鸭蛋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分别建立时域检测模型和频域检测模型。经验证,时域检测模型对禽蛋样本中完好蛋的综合分类准确率达97.5%,对裂纹蛋分类准确率达99.5%;频域检测模型对完好蛋和裂纹蛋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0%、97%。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时域检测模型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适用于本研究的在线检测系统。由在线装置实验表明系统检测速度可达3.0枚/秒以上,对完好蛋检测准确率达94%,对裂纹蛋检测准确率达97%。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比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发现,采用同一禽蛋时域信号相关性交叉分析方法可实现对不同品种禽蛋蛋壳裂纹的高速检测,并针对性的设计了对应禽蛋裂纹在线检测装置,可满足禽蛋生产加工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促进我国蛋品行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王行[6](2020)在《孙惠芬小说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经验性特征,大部分作品出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和生命体验。孙惠芬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来自于自己的日记,这篇改变孙惠芬命运的作品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也规约了她的创作路线,于是孙惠芬沿着这条经验性的创作道路坚持走了下去,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纵观孙惠芬的整体创作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创作路线,她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没有走出辽南,坚持辽南故事的文学书写。孙惠芬所有的辽南故事几乎都围绕着故乡展开,十里洼、歇马山庄和上塘村都源自孙惠芬故乡山咀子的文学想象,它们共同构成了孙惠芬完整的文学故乡。孙惠芬的文学创作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文学划分依据于作家创作特征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孙惠芬利用的文学创作资源主要来自于童年故乡记忆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作家心灵史的文学源头。童年经验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早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部分中国当代作家也都承认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童年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孙惠芬也曾坦言自己小说创作的念头就源于童年的经历,而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歇马山庄》正是源于对童年故乡的想象。孙惠芬的童年记忆充满了“60后”作家普遍性的苦难记忆,这种苦难感对于乡村出身的孙惠芬而言,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贫乏,而这种苦难体验最终内化成孙惠芬的性格,进而又外化为细腻、琐碎而又悲伤的文学风格。孙惠芬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来自于她的青年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的孙惠芬充满了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心怀青少年叛逆情绪的“怨乡”情结,“逃离”乡村走进城市成为青年孙惠芬的人生理想。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了文学“自叙传”的特征,借助小说抒发个人情感、情绪,很多作品也都取材于青年时期的真实生活经历。《小窗絮雨》《变调》《孤独者之歌》《小镇文化人》《来来去去》等小说,既是她青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她青年时代情感和经历的文学表现。进入新世纪后的孙惠芬来到了人生的中年阶段,同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学习和写作,开始进入文学创作的“中年写作”阶段,这也是她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此时的孙惠芬离开了小城庄河进入大连市文联工作,成为了真正的城里人,但是却失去了身份的自我认同,走上了“精神返乡”的文学之路。孙惠芬的“中年写作”虽然失去了“青春写作”的活力,但是却拥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度。在情感上开始由己及人,扩展了情感关注的对象,将对自我情感和心理的关注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群体。在立场上表现出鲜明的底层立场,坚定地为乡村和农民发声,尤其关注那些进城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境。孙惠芬文学创作进入第四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是《寻找张展》,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现改变了孙惠芬的文学格局,她终于开始创作关于城市和城里人的小说,开始关注城市青年的精神困境。可以说《寻找张展》是孙惠芬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完成从农民到市民身份转变的作家,这部作品也可以视之为孙惠芬文学进城的开篇之作。这部小说的出现也意味着孙惠芬终于从身体进城进入了精神进城,在精神上真正融入了城市,实现了身份的自我认同。孙惠芬这次文学进城的实验性写作,是否意味着城市文学将成为她创作的常态?还有待于我们拭目以待。孙惠芬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叙事和文体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出身于传统乡村的孙惠芬从小就接受到来自母亲和奶奶的言传身教,从而养成了传统女性的道德品质,传统乡村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内化为她人格特征的基本底色。因此我们可以从孙惠芬的小说中看到她的传统特征,经常以传统乡村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审美标准,表现出对乡村传统女性的欣赏和认同,正如《静坐喜床》中那位“坐床”的新嫁娘。这种价值观念最终外化为“圣母”情结,而男性的“圣母”情结最终内化为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自觉地认同了来自男性的带有压抑、强制和霸权色彩的女性角色定位,并将“圣母”形象变成女性的一种人生追求。这种“圣母”形象在《蟹子的滋味》《给我漱口盂儿》《秉德女人》等作品中大量出现,以文学的方式将家庭生活中的那些“母亲”打造成为“圣母”。但是随着孙惠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她开始关注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期那些身处裂变中的现代农民,那些游走于城乡间的农民工,既失去了乡村的文化之“根”,又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惑。而在那些进城农民工群体中,女性农民工更是身处于社会底层的底层,她们遭受来自城市更为深刻的创伤。而农民工的大量进城造成了乡村的“空巢”,“空巢”乡村里那些留守女性既要承担丈夫离去后的劳动压力,又要承受丈夫缺席后的性压抑和性苦闷。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乡村开始出现了新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在裂变中的乡村寻找新的生存之路。孙惠芬本是一位并不注重小说技巧的作家,但是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也养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孙惠芬的小说叙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叙事立场和叙事视角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女性作家孙惠芬小说叙事经常表现出女性叙事视角,但是却并未表现出偏执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形成了叙事立场和叙事视角的二元悖论关系。孙惠芬在乡土小说创作中坚持的底层立场,使她一直坚定地站在乡村和农民的立场上发声,在作品中则表现出一种乡村叙事视角。进城后的孙惠芬不仅拥有了城市身份,也拥有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开始以知识分子启蒙主义的文学立场观照中国乡村、关心现代农民,以城市叙事视角观察中国乡村的现代性之变。在小说文体上孙惠芬也相继做出过实验性的写作尝试,从最初的散文化乡土小说到后期的方志体小说和“非虚构写作”,孙惠芬表现出自觉的小说文体创新意识。孙惠芬的文学创作深受沈从文和萧红影响,尤其是他们文学创作中的散文化倾向,散文化小说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和文体上,还表现在艺术精神上。孙惠芬以散文体进行小说创作,经常模糊掉个体生活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性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小说中真假难辨。孙惠芬在长篇小说《上塘书》中采用了方志体的文体结构,方志体小说不是孙惠芬的首创,它来源于方志小说,表现出对于真实性的文学追求。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采用的是“非虚构写作”方式,以非虚构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真实感,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揭示出底层农民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绝望,直击“非正常死亡”及其背后隐藏的“自杀遗族”问题。以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文学的边界,具有文学意义和价值。

李行[7](2020)在《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对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幼儿抗挫折能力,是指幼儿忍受和排解挫折,摆脱困难和挫折情境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抗挫折能力成长的关键期,其中中班家长对幼儿抗挫折能力指导的需求较强,因此本研究尝试以绘本为载体,来探究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对于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和作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幼儿园的2个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对两个班级进行前测,之后在实验班开展为期8周的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干预,对照班不进行干预,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通过观察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抗挫折能力无显着差异。(2)实验后,实验班抗挫折能力高于对照班。(3)实验班抗挫折能力和各维度后测结果显着高于前测。此外,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对中班幼儿的学习、交往、运动领域的提升较为显着,这表明通过挫折主题绘本活动能有效促进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

李雨旋[8](2020)在《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存在特殊体质的人越来越多,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的案件中受害人存在特殊体质的情形也变得普遍。当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受害人存在特殊体质时,加害行为可能与特殊体质结合共同导致损害的异常发生或损害范围的扩大,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以及赔偿范围是否包括特殊体质发挥原因力的那部分损害,成为了此类案件的核心争议问题。除此之外,特殊体质还影响了此类案件中的减责、免责事由和赔偿数额。这些争议问题的公正解决,需要完善的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而我国当前的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仍有一些缺陷,因此本文从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概述入手,基于对域外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对我国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完善建议。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与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相关的概念进行论述。对特殊体质进行界定、对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内涵进行分析、对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进行阐释。其次,对域外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研究,阐明英国、美国、德国法中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赔偿范围、减责与免责事由及赔偿数额,并总结出域外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再次,对我国当前的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梳理,结合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出我国的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模糊、构成要件笼统、赔偿范围不明确、减责与免责事由仅有一般规定、赔偿数额不合理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理论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对应的完善建议。

江镇[9](2019)在《敬天惜物 修器修身 ——金缮美术课程建设与中学生情操的培养》文中提出金缮是一种传统修复手段,流传于民间,近年来在我国十分的流行,是基于破碎的器物的二次创作,其意义一方面是惜物爱物情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自我内在体认的过程和环保可持续的当代社会要求。技艺的高超需以形而上的理念为指导,物质的繁荣更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当前物质大发展的背景下,金缮技艺的传播和推广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中学美术课程丰富,涵盖的知识面广泛,以美术鉴赏为主,主要承担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价值,将以“金缮”为代表的器物修复活动引入中学美术课程,不仅是对中学美术课程内容的丰富,同时是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做一个全新的解读,更是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理念巧妙的结合,为当下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广泛的人文基础。本文正是着眼于以上几点,全文分为四个章节,从情感道德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金缮作为民间修复手段的必要性和将金缮课程引入中学美术教育的合理性并设计出相应的修复课程。第1章主要论述金缮在培养惜物情感方面的作用。第2章分析金缮对审美品格的完善。第3章则是从自身的修复案例入手,设计构思金缮课程的开发。第4章则是金缮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并针对实践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赵君香[10](2019)在《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二、克服“蛋壳”心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服“蛋壳”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1)创客教育背景下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创客教育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
        2.设计型学习推动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学科课程
        3.中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2.设计型学习模式研究现状
        3.创客教育理念与设计型教学模式适配性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验研究法
        4.访谈法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创客教育
        2.设计型学习
        3.设计型教学模式
        4.创新能力
    (二)理论基础
        1.情境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教学实验前期问卷调查
    (一)问卷的编制
        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问卷
        2.教师问卷编制
    (二)问卷信度和效度检测
        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教师问卷信效度分析
    (三)问卷施测
        1.调查对象
        2.问卷数据分析
四、设计型教学模式(DBTM)的构建
    (一)设计型教学模式(DBTM)的要素
        1.教学模式的目标
        2.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3.教学评价
        4.教学环境
        5.设计型教学模式(DNTM)的初步框架
    (二)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1.迭代循环设计
        2.营造真实问题情境
        3.强调协作学习
        4.关注显性作品
五、设计型教学模式(DBTM)教学实验
    (一)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
        2.实验对象
        3.控制变量
        4.实验教学内容
        5.实验安排设计
    (二)教学实验实施
        1.第一次教学实验--绘制蛋壳表情包
        2.设计型教学模式第一次修改
        3.第二次教学实验--沙发广告设计
        4.设计型教学模式第二次修改
        5.第三次教学实验--明信片设计
        6.最终的设计型教学模式
    (三)设计型教学模式整体效果评价
        1.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2.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分析
        3.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分析
        4.设计型教学模式效果总结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结论
        3.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问卷
    附录2:中职学校创客教育现状调查(教师版)
    附录3:学生作品评价表
    附录4:理论知识考试试卷
    附录5:访谈提纲
    附录6:成绩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及屈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板壳成形研究现状
    1.3 正高斯回转壳体无模胀形研究现状
        1.3.1 球壳无模胀形研究现状
        1.3.2 椭球壳无模胀形研究现状
        1.3.3 其他壳体无模胀形研究现状
    1.4 外压壳体屈曲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理论研究
    2.1 无模胀形原理
        2.1.1 平衡方程
        2.1.2 屈服方程
        2.1.3 强度方程
        2.1.4 趋球原理
    2.2 无模胀形几何分析
        2.2.1 轮廓曲线
        2.2.2 曲率半径
        2.2.3 体积及表面积
    2.3 无模胀形力学分析
        2.3.1 等效应力
        2.3.2 屈服载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数值研究
    3.1 蛋壳无模胀形数值模型
        3.1.1 网格模型
        3.1.2 网格收敛性
        3.1.3 载荷与边界条件
    3.2 蛋壳无模胀形前后力学分析
        3.2.1 中尺寸比例模型
        3.2.2 大尺寸比例模型
    3.3 蛋壳无模胀形前后几何分析
        3.3.1 壁厚对比
        3.3.2 形状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模型加工
        4.1.2 无模胀形
        4.1.3 无损测厚
        4.1.4 母材测试
        4.1.5 形状扫描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厚度分析
        4.2.2 形状分析
        4.2.3 试验与数值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模胀形蛋壳屈曲特性研究
    5.1 无模胀形蛋壳屈曲分析
        5.1.1 屈曲理论分析
        5.1.2 屈曲数值分析
    5.2 无模胀形蛋壳试验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正视“蛋壳心理”,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蛋壳心理”形成原因
    1.“温室的花朵”,未经历过风吹雨打
    2.不恰当的赏识教育
    3.学生的自卑心理
二、帮助学生远离“蛋壳心理”,培养抗挫能力
    1.撒开双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2.正确的批评与鞭策,促进学生进步
    3.挫折中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4)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蛋壳源乳酸钙
        1.1 蛋壳源乳酸钙的制备
        1.2 实验室已有研究情况
    2 固定化细胞技术
        2.1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2.2 固定化细胞的主要载体
        2.3 固定化细胞发酵的优缺点
    3 固定化细胞生产乳酸钙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主要技术路线
        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定化蒙氏肠球菌载体的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蒙氏肠球菌的生长曲线
        2.2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的机械强度、传质系数和包埋率
        2.3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生产乳酸钙产量的比较
        2.4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的重复使用稳定性
        2.5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的微观结构
        2.6 温度和pH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7 固定化细胞的贮存稳定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壳粉对固定化细胞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 热重分析(TGA)
        2.3 溶胀率分析
        2.4 外貌形态的变化和机械强度
        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6 X射线能谱分析(EDS)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糖加入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2 蛋壳粉添加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3 海藻酸钠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4 活性炭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5 氯化钙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6 接种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7 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扩大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通气速率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2 搅拌转速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3 蛋壳粉含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4 接种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5 初始葡萄糖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蛋壳裂纹高通量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学检测技术
        1.2.2 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
        1.2.3 声学响应信号分析技术
        1.2.4 课题组研究概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蛋壳声学信号自动采集试实验系统设计
    2.1 机械结构设计
    2.2 硬件系统设计
        2.2.1 主控模块设计
        2.2.2 敲击驱动模块设计
        2.2.3 外触发中断模块设计
        2.2.4 音频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2.2.5 通信模块设计
    2.3 软件程序设计
        2.3.1 外触发程序模块
        2.3.2 音频采集程序模块
        2.3.3 串口程序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信号时域分析
    3.1 实验样本及方法
    3.2 采样信号分析及波段选择
        3.2.1 原始信号分析
        3.2.2 信号一致性分析
        3.2.3 有效信号选取
    3.3 多因素方差分析
    3.4 时域特征提取和计算
    3.5 时域判别模型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信号频域分析
    4.1 信号频域分析
    4.2 频域特征提取和计算
    4.3 频域判别模型建立
    4.4 时域和频域模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禽蛋裂纹在线检测系统设计
    5.1 机械装置搭建
    5.2 电气控制设计
        5.2.1 电路总体设计
        5.2.2 软件程序设计
        5.2.3 系统工作流程
    5.3 在线系统实验及结果
        5.3.1 在线装置调试
        5.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课题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6)孙惠芬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孙惠芬小说主题的研究
        (二)关于孙惠芬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孙惠芬小说叙事策略的研究
        (四)跨领域(学科)研究以及同其它他作家比较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作家的“心灵史”与文学创作的互构
    第一节 童年、故乡与土地:作家文学创作的源泉
        一、童年记忆的文学转换
        二、文学故乡的建构和超越
        三、农民作家的土地情怀
    第二节 文学的“自叙传”:逃离故乡与初进文坛的精神困境
        一、“走出去”的执着与“走向哪里”的精神困境
        二、城市身份与乡村立场的二元关系
        三、从心灵写作到心理描写的文学转型
    第三节 “中年写作”的危机与精神还乡的痛楚
        一、作为“现象”存在的“中年写作”
        二、“中年写作”:在焦虑和沉思中走向岁月的积淀
        三、“重返故土”的精神升华与文学超越
第二章 孙惠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过日子:中国传统女性的“圣母”形象
        一、过日子:中国传统乡村道德伦理的养成
        二、中国传统乡村的“圣母”情结与文学的“圣母”形象
        三、走下神坛的“圣母”:中国传统女性最后的挽歌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乡村女性形象
        一、留守女性的生命痛感
        二、中国乡村社会转型期的新女性形象
        三、进城女性的生命之殇
    第三节 孙惠芬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
        一、成为历史景观、进入文学视野内的农民工
        二、土地的逃离和故乡的叛逆
        三、农民工的“伤痛城市”
        四、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精神徘徊
第三章 孙惠芬小说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多元化的叙事立场与位移的叙事视角
        一、小说的叙事立场与叙事视角
        二、非女权主义叙事立场下的女性叙事视角
        三、底层立场与乡村叙事视角
        四、知识分子的叙事立场与城市叙事视角
    第二节 “自语式”的文学叙事策略
        一、女性絮语式的文学自叙传
        二、传统家族意识下的“家族叙事”
        三、家庭观念与“家庭叙事”
    第三节 辽南地域文化下的“辽南叙事”
        一、辽南民风民俗与“辽南叙事”
        二、基于辽南乡村的日常生活叙事
        三、辽南鬼神文化下的“鬼神叙事”
        四、作为文学故乡的上塘与上塘叙事的延伸
第四章 孙惠芬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散文化乡土小说:从文体的自发到自觉
        一、散文化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和文体传承
        二、语言的散文化和地方性
    第二节 方志体小说:从文体的自发到自觉
        一、从方志小说到方志体小说
        二、方志体小说的结构特征
        三、方志体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实验
        一、虚构文学的“非虚构写作”
        二、中国乡村自杀遗族的“非虚构”写作
        三、对于“底层之痛”的非虚构式呈现
        四、文学性的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对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绘本
        2.1.1 概念界定
        2.1.2 相关研究
    2.2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2.2.1 概念界定
        2.2.2 相关研究
    2.3 绘本和幼儿抗挫力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1.1 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现状
        3.1.2 绘本对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干预研究
    3.2 研究地点和对象
        3.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幼儿园
        3.2.2 某幼儿园中班181 班和182 班
    3.3 研究方法
        3.3.1 实验法
        3.3.2 问卷法
        3.3.3 观察法
        3.3.4 访谈法
    3.4 研究工具
        3.4.1 《幼儿抗挫折能力教师问卷》
        3.4.2 《幼儿抗挫折能力家长调查问卷》
    3.5 研究进度安排
    3.6 研究实践过程
        3.6.1 集体教学活动实践
        3.6.2 挫折绘本应用于班级图书区
4 研究结果
    4.1 量化结果
        4.1.1 教师问卷的量化结果
        4.1.2 家长问卷的量化结果
    4.2 质性研究结果
        4.2.1 幼儿的交往和合作的行为增多
        4.2.2 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动手能力提升
        4.2.3 幼儿情感表达和自理能力提高
        4.2.4 幼儿的运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
5 讨论
    5.1 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对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有效性
    5.2 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对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幼儿园
        6.2.2 教师
        6.2.3 家长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概述
    2.1 特殊体质的界定
        2.1.1 体质的概念
        2.1.2 特殊体质的含义
        2.1.3 特殊体质的分类
    2.2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内涵
        2.2.1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概念
        2.2.2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特征
    2.3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2.3.1 加害行为
        2.3.2 损害
        2.3.3 因果关系
        2.3.4 过错
第3章 域外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及启示
    3.1 英国法上的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
        3.1.1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3.1.2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范围
        3.1.3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减责与免责事由
        3.1.4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数额
    3.2 美国法上的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
        3.2.1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3.2.2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范围
        3.2.3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减责与免责事由
        3.2.4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数额
    3.3 德国法上的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
        3.3.1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3.3.2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范围
        3.3.3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减责与免责事由
        3.3.4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数额
    3.4 域外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的启示
第4章 我国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4.1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模糊
        4.1.1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模糊
        4.1.2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排除情形模糊
    4.2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笼统
        4.2.1 加害行为要件笼统
        4.2.2 因果关系要件笼统
        4.2.3 过错要件笼统
    4.3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范围不明确
    4.4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减责与免责事由仅有一般规定
        4.4.1 减责事由仅有一般规定
        4.4.2 免责事由仅有一般规定
    4.5 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数额不合理
第5章 我国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建议
    5.1 确定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5.1.1 确定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
        5.1.2 确定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排除情形
    5.2 细化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5.2.1 细化加害行为要件
        5.2.2 细化因果关系要件
        5.2.3 细化过错要件
    5.3 明确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范围
    5.4 增加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减责与免责事由的特殊规定
        5.4.1 增加减责事由的特殊规定
        5.4.2 增加免责事由的特殊规定
    5.5 合理确定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数额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敬天惜物 修器修身 ——金缮美术课程建设与中学生情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创新点
    1.3 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理论研究
        1.4.2 应用研究
第2章 敬天惜物:金缮对中学生惜物情感的培养
    2.1 塑造敬天爱物的中学生价值观
        2.1.1 格物致知
        2.1.2 人的尺度
        2.1.3 本质的回归
    2.2 惜物情感的传统美德
        2.2.1 惜物即爱人
        2.2.2 惜物的情感表征
第3章 抱残守缺:金缮对中学生审美品格的完善
    3.1 金缮赋予“残物新态”对中学生的影响
        3.1.1 破镜重圆——二次创作
        3.1.2 巧夺天工——工艺之美
        3.1.3 涅盘重生——审美升华
        3.1.4 抱朴守拙——回归平静
    3.2 金缮实现“知行合一”的环保理念
        3.2.1 束修自好
        3.2.2 节俭自律
        3.2.3 环保友好
第4章 修器修身:金缮修复实践探研
    4.1 器物美学与金缮修复
        4.1.1 金缮修复释义
        4.1.2 工艺材料分析
        4.1.3 修复案例及心得
    4.2 金缮美术课程建构
        4.2.1 金缮课程的目标原则
        4.2.2 金缮课程建构理论
第5章 冶陶与髹漆:金缮与中学美术教学实录
    5.1 《金缮修复基础入门》教案
    5.2 《金缮修复基础入门》课程实施效果分析与反思
    5.3 《金缮修复基础入门》课程教学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克服“蛋壳”心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创客教育背景下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D]. 薛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蛋形耐压壳无模胀形及屈曲特性研究[D]. 戴名强.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3]正视“蛋壳心理”,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J]. 袁媛. 中小学班主任, 2020(07)
  • [4]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研究[D]. 赵静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蛋壳裂纹高通量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 陈诚. 江苏大学, 2020(02)
  • [6]孙惠芬小说创作研究[D]. 王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挫折主题绘本活动对中班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干预研究[D]. 李行.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特殊体质受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 李雨旋.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9]敬天惜物 修器修身 ——金缮美术课程建设与中学生情操的培养[D]. 江镇. 集美大学, 2019(03)
  • [10]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 赵君香.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克服“蛋壳”心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