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的价值

动态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的价值

一、动态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价值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丽[1](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盛菽洋,程江[2](2021)在《生化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及时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梗死缺血的心肌再灌注、减少梗死心肌的扩展并改善疾病长期预后,因此判断治疗后缺血心肌是否再灌注至关重要。生化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等的检测则是目前评估心肌再灌注情况的最方便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就现临床常用的几类生化标志物对心肌梗死再灌注的临床应用进行以下综述。

马飞虹[3](2021)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有无PAP对急性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后的短期预后、MACE及慢血流CSF发生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633例STEMI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PAP分为有PAP组和无PAP组,并急诊行PCI术,准确记录患者TIMI分级、术后cTFC、病变血管个数、有无CSF等术中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BNP峰值浓度、LVEF、SUM-STR(ST段回落率)及MACE等。结果:有PAP组在室速、室颤、Ⅲ°-AV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术后心绞痛、死亡等MACE例数上较无PAP组数量少(P<0.05),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cTFC、CSF、侧支循环有PAP组也更表现出更大优势(P<0.05),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BNP峰值浓度有PAP组均小于无PAP组(P<0.05),LVEF 值有 PAP 组优于无 PAP 组(P<0.05),PAP 与急诊 PCI术中 CSF 的发生有相关性(OR=0.185,95%C.L.=0.074-0.462,P=0.000)。结论:PAP对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和MACE发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率,保证了有效心肌血流灌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下调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峰值,对临床治疗判断STEMI患者的预后和成功的血运重建(PCI或溶栓)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临床医护人员接诊STEMI患者后的病情评估有极大的指导作用,PAP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图[1]表[13]参[102]。第二部分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血栓抽吸基础上冠脉内选择性应用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可改善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MI患者,按照术中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前经微导管靶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n=55)、替罗非班组(n=55),术后即刻评估患者TIMI分级、cTFC、SUM-STR(ST段回落率),并随访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肌钙蛋白-Ⅰ、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等。结果两组药物干预后TIMI水平、LVEF值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且慢血流发生、MACE发生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例数明显少于替罗非班组例数(P<0.05)。cTFC、肌钙蛋白-Ⅰ、BNP峰值浓度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小于替罗非班组(P<0.05),SUM-STR>70%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多于替罗非班组(P<0.05)。在小出血和微出血表现上,重组人尿激酶原发生例数明显较替罗非班组例数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显着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且出血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更高,更新了传统“易化PCI”方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张晓红[4](2021)在《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健康状况、发病时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方案以及治疗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用药依从性等各种因素,对远期预后会产生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描述和比较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本特征、冠脉病变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以及患者一年、五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索新的预后指标,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指导优化诊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发现,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剩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导致冠心病患者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状态,以剩余Gensini评分量化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反映心肌缺氧程度,探索持续存在的不同程度心肌缺氧对远期预后的影响。3、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α)是细胞适应缺氧的主要转录因子和核心调控器,参与调控能量供给、自噬、凋亡以及其他缺氧适应性反应,对器官组织结构、功能和代谢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根据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针对AMI患者PCI治疗后心肌细胞仍存在不同程度缺氧,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和临床意义。4、通过H9C2大鼠心肌细胞实验,模拟不同临床状态,探索不同缺氧状态下HIF-1α调节心肌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一年及五年的随访结果及预后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基线入组,收集记录人口资料、既往状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情况。全部病例均接受PCI治疗,出院后进行1个月、1年及5年随访,包括生活状况、生活方式改变、运动情况、用药情况、用药依从性及MACE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冠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脑卒中等)。通过单变量分析,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发现,rGS可以量化剩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后五年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第二部分以rGS中位数分组,比较高、低rGS两组之间基线特征、死亡率以及MACE发生率。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一年和五年的死亡与MACE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入组患者血清中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将HIF-1α、Beclin-1以及Bcl-2作为生物标记物,中位数水平分为高、低浓度组。比较高、低浓度组之间基线特征、死亡率以及MACE发生率。探索它们与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利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α=0.10的水准筛选出潜在预后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全部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规定在α=0.05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4、应用H9C2大鼠心肌细胞,通过质粒构建及转染建立过表达HIF-1α的心肌细胞细胞模型。应用RNA沉默技术建立敲减HIF-1α的细胞模型。分别在常氧、低氧、复氧、低复氧等不同缺氧状态下培养,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方法检测细胞蛋白量表达,检测HIF-1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Bax、BNIP3),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研究总共249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一个月随访死亡2人(0.8%),MACE事件发生2人(0.8%);一年随访死亡7人(2.8%),MACE事件发生55次(22.1%);五年随访死亡27人(10.8%),MACE事件发生97人(38.9%)。终点事件为一年MACE时,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EF(P=0.017)、rGS(P<0.001)、delta GS(P=0.005)、完全再血管化(P<0.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0.039)、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2),可能为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4)、EF(HR=0.969,95%CI:0.940-0.999,P=0.040)、delta GS(HR=0.984,95%CI:0.972-0.997,P=0.013)、完全再血管化(HR=0.381,95%CI:0.162-0.898,P=0.027)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终点事件为五年MACE时,单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P<0.001)、EF(P<0.001)、rGS(P<0.001)、完全再血管化(P=0.003)、脑卒中病史(P=0.012)、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2)、BMI(P=0.043),可能为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中,EF(HR=0.972,95%CI:0.950-0.995,P=0.015)、rGS(HR=1.009,95%CI:1.001-1.018,P=0.025)是五年MACE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2、按照rGS中位数分为两组。与低rGS组(rGS≤11)组比较,高rGS组(rGS>11)年龄大(62.0 vs.59.0,P<0.001)、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脑卒中的比例高(16.0%vs.6.2%,P=0.013;18.5%vs.8.5%,P=0.020);单支病变比例低(14.3%vs.67.7%,P<0.001)、完全再血管化的比例低(15.1%vs.81.5%,P<0.001)。分期PCI治疗的比例低(7.6%vs.19.6%,P=0.025)。高rGS组MACE发生高于低rGS组,其中一年MACE、五年MACE、五年死亡率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rGS组一年死亡率高于低rGS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高rGS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于低rGS组,(28.6%vs.16.2%,χ2=6.114,P=0.013);高rGS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于低rGS组,(47.9%vs.30.8%,χ2=8.609,P=0.003);高rGS组五年累计死亡率高于低rGS组,(15.1%vs.6.9%,χ2=4.497,P=0.03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rGS、delta GS,为一年MACE事件独立影响因素;rGS为五年MACE和死亡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4)、EF(HR=0.969,95%CI:0.940-0.999,P=0.040)、delta GS(HR=0.984,95%CI:0.972-0.997,P=0.013)、完全再血管化(HR=0.381,95%CI:0.162-0.898,P=0.027)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EF(HR=0.972,95%CI:0.950-0.995,P=0.015)、rGS(HR=1.009,95%CI:1.001-1.018,P=0.025)是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HR=1.044 95%CI:1.005-1.084,P=0.027)以及EF(HR=0.975,95%CI:0.921-0.994,P=0.027)是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3、两组比较,一年MACE组血清HIF-1α、Bcl-2浓度值低,Beclin-1浓度高,(P<0.001)。五年MACE组血清HIF-1α、Bcl-2浓度值低,Beclin-1浓度高,(P<0.001)。五年死亡组血清Bcl-2浓度值低,(P<0.001);HIF-1α、Beclin-1浓度略低,无统计学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高HIF-1α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5.6%vs.38.4%,χ2=38.032,P<0.001);高Beclin-1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31.5%vs.12.8%,χ2=13.085,P<0.001);高Bcl-2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12.9%vs.31.2%,χ2=12.089,P=0.001)。高HIF-1α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7.3%vs.70.4%,χ2=104.272,P<0.001);高Beclin-1组五年累积MACE发生率高,(50.8%vs.27.2%,χ2=16.227,P<0.001);高Bcl-2组一年累积MACE发生率低,(18.5%vs.59.2%,χ2=41.315,P<0.001)。高HIF-1α组五年累积死亡率低,(3.2%vs.18.4%,χ2=14.596,P<0.001);高Bcl-2组五年累积死亡率低,(4.0%vs.17.6%,χ2=11.51,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终点事件为一年、五年MACE时,HIF-1α、Bcl-2、Beclin-1均为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终点事件为五年死亡时,HIF-1α、Bcl-2为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31,95%CI:1.004-1.058,P=0.022)、rGS(HR=1.036,95%CI:1.019-1.054,P<0.001)、HIF-1α(HR=0.019,95%CI:0.005-0.074,P<0.001)、Bcl-2(HR=0.738,95%CI:0.615-0.085,P=0.001)是一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HR=1.029,95%CI:1.008-1.050,P=0.007)、rGS(HR=1.039,95%CI:1.027-1.052,P<0.001)、完全再血管化(HR=0.533,95%CI:0.307-0.927,P=0.026)、HIF-1α(HR=0.010,95%CI:0.004-0.028,P<0.001)、Bcl-2(HR=0.658,95%CI:0.579-0.747,P<0.001)、Beclin-1(HR=1.376,95%CI:1.045-1.790,P=0.023)是五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rGS(HR=1.026,95%CI:1.009-1.043,P=0.003)、慢性肾功能不全(HR=3.513,95%CI:1.434-8.609,P=0.006)、HIF-1α(HR=0.177,95%CI:0.046-0.673,P=0.011)、Bcl-2(HR=0.667,95%CI:0.509-0.875,P=0.003)是五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4、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HIF-1α的表达程度有显着差异,(P<0.05)。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高于常氧组,(P<0.05),差异显着。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高于低氧组,(P<0.05),差异显着。低氧复氧组与低氧低复氧组HIF-1α的表达程度无显着差异。常氧组、常氧过表达HIF-1α组、常氧敲减表达HIF-1α组BNIP3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BNIP3的表达程度低于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低氧、低氧复氧、低氧低复氧条件下,过表达HIF-1α,BNIP3的表达无差异,(P<0.05)。常氧组Beclin-1的表达程度与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以及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与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的表达程度无差异。常氧组Beclin-1的表达程度低于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常氧过表达HIF-1α组、常氧敲减表达HIF-1α组LC3的表达程度无差异。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以及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常氧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复氧组、低氧低复氧组p62的表达程度无差异。常氧组p62的表达程度高于常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过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p62的表达程度高于低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有显着差异。常氧组Bcl-2表达程度高于低氧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常氧组Bax表达程度低于低氧低复氧组(P=0.0134)、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P<0.0001)和敲减表达HIF-1α组(P<0.0001),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常氧过表达HIF-1α组Bax表达程度高于低氧复氧组(P=0.0115),低于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P=0.0057)和敲减表达HIF-1α组(0.0185),差异有显着性;与低氧低复氧组无差异(P=0.9568)。常氧组Caspase-3表达程度低于低氧组、低氧复氧敲减表达HIF-1α组、低氧低复氧组、低氧低复氧过表达HIF-1α和敲减表达HIF-1α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与其他组无差异。经Pearson检验相关性,HIF-1α的表达与BNIP3、Beclin-1、LC3、p62相关,(P<0.05);BNIP3的表达与HIF-1α、Beclin-1、LC3、p62相关,(P<0.05);Beclin-1的表达与HIF-1α、BNIP3、p62相关,(P<0.05);LC3表达与BNIP3、Bax、Caspase-3相关,(P<0.05);p62表达与HIF-1α、BNIP3、beclin-1相关,(P<0.05);Bax表达与Caspase-3、LC3相关,(P<0.05);Caspase-3表达与LC3、Bax相关,P<0.05;Bcl-2表达与其他都不相关。结论:1、年龄、EF值、是否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否为冠脉三支病变等常用的临床指标,在本研究中对一年及五年的MACE事件有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决策起到评估和指导作用。是否完全再血管化以及rGS评价了AMI患者PCI治疗后残余动脉粥样硬化负荷,一年及五年的MACE有很好的预测价值。首次发现rGS量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残余负荷,是五年MACE的独立风险因素,rGS可能成为评判心肌缺血缺氧程度的量化标尺,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将有助于做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优化的临床决策。2、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导致冠心病患者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rGS作为测量AMI患者残余动脉粥样硬化负担的新工具,反映心肌持续缺氧的程度,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5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远期的临床转归具有预测价值。3、HIF-1α、Bcl-2、Beclin-1作为生物标记物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存在内在关系,有潜力成为新的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五年MACE和死亡的独立影响因子。缺氧环境下HIF-1α对自噬和凋亡有内在影响,平衡缺氧下心肌细胞的反应状态和代偿能力,决定心肌细胞是否能够存活。急性缺氧下心肌可能通过增加自噬、抑制凋亡的代偿机制存活。4、HIF-1α、BNIP3、LC3、Bax、Caspase-3对缺氧敏感,Beclin-1、p62、Bcl-2对缺氧不敏感。HIF-1α的表达与BNIP3以及自噬蛋白Beclin-1、LC3、p62相关,Bcl-2表达与其他都不相关。缺氧状态下HIF-1α通过调控BNIP3,进一步调控自噬;缺氧状态下自噬与凋亡有交联,互相影响,决定于缺氧持续时间和缺氧程度,缺氧时间长、程度重,凋亡增量更大,细胞活力下降;缺氧时间短、程度轻,自噬增量更大,细胞活力增高。缺氧时,HIF-1α主导调控BNIP3的激活表达,BNIP3、自噬以及凋亡相关蛋白同时受其他因子调控。心肌细胞适应缺氧是一个多途径调控的平衡结果,HIF-1α/BNIP3调控自噬与凋亡是其中途径之一。

邓凯彬[5](2021)在《不同再灌注治疗对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保护作用的量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行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中,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GMPI)等方法对心肌灌注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早期静脉溶栓结合介入治疗两种再灌注治疗方法对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8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行急诊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STEMI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 PCI)组(PP组)34例和静脉溶栓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combined PCI)组(VT组)16例。静脉溶栓后转运至我科拟行介入患者入选VT组,未接受静脉溶栓患者入选PP组,PP组血栓负荷积分为3分及以上的患者,介入治疗前先予尿激酶原冠脉内靶向溶栓。对于未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Ⅲ级,或血流虽达到TIMI Ⅲ级但冠脉存在固定狭窄大于75%患者立即行冠脉介入治疗。对达到TIMI血流Ⅲ级、固定狭窄不足75%且斑块稳定的患者不行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的峰值水平、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单导STR)及R波保留情况、运用CAG量化冠脉血流灌注测定的指标:包括介入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术后3天内心脏超声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术后3个月静息-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半定量测量的射血分数和SSS(负荷总积分)、SRS(静息总积分)、SDS(差值总积分)以及定量测定的静息心肌灌注总缺损(total perfusion defect,TPD)。PCI术后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s)的发生情况等。所有统计学数据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双侧P值<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50例,其中PP组34例,VT组16例。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既往史、梗死部位、killip分级、血肌酐、血红蛋白、GRACE评分、CRUSADE评分以及基础用药情况均无显着差异(all P>0.05)。首诊医院和时间节点分析,VT组患者首诊于胸痛中心医院比例高于PP组[16(100%)vs26(76.5%)],差异显着(P=0.043)。两组患者症状发作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总缺血时间比较,VT组较PP组总缺血时间明显缩短[200(170,380)min vs 300(267,391)min],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37)。心肌微循环灌注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TIMI血流3级比例以及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比例相似(all P>0.05),但VT组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平均帧数(CTFC)明显小于PP组[25(24,28)帧vs 28(24.5,32)帧],且差异显着(P=0.026)。两组患者行PCI[29(85.3%)vs 11(68.8%),P=0.256]和PTCA[5(14.7%)vs 2(12.5%),P=1.000]治疗比例差异不显着,但VT组中有3名溶栓再通患者,仅行冠脉造影,无需PCI或PTCA治疗,PP组患者均需行冠脉介入治疗。两组患者支架植入个数、对比剂用量、胸痛症状缓解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峰值水平VT组较PP组(151.8±98.0 vs 216.4±108.8)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P=0.103)。两组患者c Tn I峰值水平以及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和R(r)波保留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心脏超声测得LVEF和术后3个月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检查静息以及负荷状态下测量的LVEF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all 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门控心肌灌注测定的静息LVEF数据,较术后3天心脏超声测得的LVEF两组均存在改善趋势。两组患者静息TDP值比较,VT组平均静息TDP值明显小于PP组(22.0±3.2%vs 25.4±4.2%),差异显着(P=0.006)。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以及术后3个月,PP组和VT组发生心力衰竭分别有7例和3例,只有PP组发生再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两组均无心源性死亡患者出现,MAC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轻度出血事件出现比例VT组高于PP组[7(43.8%)vs 4(16.7%)],但差异不显着(P=0.082)。结论:早期静脉溶栓结合冠脉介入治疗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心肌总缺血时间,提高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肖春,秦淑国,胡恒贵[6](2021)在《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白细胞介素6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102例AMI患者作为AMI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胸痛(CP)、胸闷(CD)患者60例作为CPCD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nI、CKMBmass、IL-6、FDP对AMI的诊断价值。AMI组均给予溶栓治疗,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水平变化,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指标及疗效的关系。结果三组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水平最高,其次为CPCD组、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CKMBmass、IL-6、FDP联合诊断CPCD、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98、0.926,均高于单一诊断。治疗有效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糖尿病、入院时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患者入院时、治疗6 h、12 h、24 h、48 h、72 h后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水平低于无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与DBP、SBP、LVESV、LVESD、LVEDD、LVEDV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水平与疗效显着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外周血cTnI、CKMBmass、IL-6、FDP水平升高,联合检测对AMI诊断及治疗监测具有指导性意义。

王飞[7](2020)在《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并分析胸痛患者2型心肌梗死(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T2MI)发生的临床特征,验证及探讨T2MI诊断预测评分实际的急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ICU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院内预后的关系;探索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方法:1.连续性观察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胸痛中心的患者5514例,根据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纳入临床拟诊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2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随访患者至出院,记录患者预后(死亡或存活)。根据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1型心肌梗死(Type 1 myocardial infarction,T1MI)组(n=1001)和2型心肌梗死组(n=628),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肌梗死患者中T2MI的独立危险因素;验证T2MI诊断预测评分与T2MI发生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2.延续研究的第一部分,连续性观察405名收住ICU的急重症患者,在排除相关患者后,最终22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记录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87)和存活组(n=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分为2型心肌梗死发生组(T2MI,n=54)和未发生组(Non-T2MI,n=169),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病死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院内死亡的生存分析。3.构建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对miR-542-5p过表达、qPCR检测、细胞活力检测、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总体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33.8%(1862/5514),总的院内病死率为2.8%(45/1629)。总体临床诊断为2型心肌梗死的人群占胸痛就诊人群的11.4%(628/5514),院内病死率为1.6%(10/628)。2型心肌梗死的比例随着就诊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相对于1型心肌梗死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在老年、女性、无典型放射性胸痛的患者中的比例显着增高(P均<0.05)。同时,年龄(69.8±13.0vs66.8±13.9,P<0.001)、慢性心衰(14.2%vs.6.1%,P<0.001)、房颤(18.2%vs.8.0%,P<0.001)及 T2MI 诊断预测评分[2(1~2)vs.1(1~2),P<0.001]显着增高,同时,吸烟史比例(4.9%vs.9.8%P<0.001)、糖尿病(23.1%vs.33.3%,P<0.001)、陈旧性心梗(1.6%vs.4.2%,P=0.004)、典型症状的比例(32.0%vs.57.7%,P<0.001)、肌钙蛋白水平[30(20~80)vs.150(30~1110),P<0.001]及eGFR水平[77.1(60.0~93.1)vs.84.8(64.5~97.9),P<0.001]均显着降低。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 1.365,95%CI 1.044~1.786,P=0.023)、慢性心衰(OR 1.735,95%CI 1.153~2.610,P=0.008)、房颤(OR 2.240,95%CI 1.547~3.244,P<0.001)及肌钙蛋白I<40.8ng/l(OR 1.881,95%CI 1.478~2.393,P<0.001)是T2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0.577,95%CI 0.442~0.753,P<0.001)、有放射性胸痛症状(OR 0.242,95%CI 0.186~0.315,P<0.001)患者T2MI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在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相对于简易心梗评分为0分的患者,评分为3分(OR 10.898,95%CI 6.590~18.022,P<0.001)、2 分(OR4.301,95%CI2.942~6.287,P<0.001)及 1 分(OR 1.821,95%CI 1.253~2.648,P<0.001)诊断为T2MI的风险显着增加。另外,T2MI的发生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加(17.8%vs.29.6%vs.48.8%vs.71.2%,P for trend<0.001),且以 T2MI诊断预测评分评估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 0.656~0.708,P<0.001),约登指数最大为0.296,此时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2分,灵敏度为0.640,特异度为0.656。2.在所有纳入分析人群的入住ICU的病因中,肺部疾病是入住ICU的最主要的病因;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47.5%)、快速型心律失常(40.4%)和休克(13.5%)。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肌钙蛋白的基线水平[0.07(IQR 0.04,0.15)vs.0.04(IQR 0.02,0.08),P<0.001]、严重低氧血症(83.3%vs.36.1%,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59.3%vs.34.3%,P=0.001)以及严重心动过缓(13.0%vs.2.4%,P=0.005)的比例显着增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相关因素后,严重低氧血症(β=0.412,95%CI 0.259-0.448;P<0.001)、快速型心律失常(β=0.300,95%CI 0.375-0.812;P<0.001)、休克(β=0.213,95%CI 0.130-0.405;P<0.001)、严重心动过缓(β=0.184,95%CI 0.064~0.257;P=0.001)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β=0.163,95%CI 0.063-0.305;P=0.003)是2型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对于未发生2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显着增高(59.3%vs.32.5%,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存活者,死亡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39.1%vs.25.7%,P=0.035)、严重低氧血症(56.3%vs.41.9%,P=0.036)、2 型心肌梗死发生(36.8%vs.16.2%,P<0.001)、需要机械通气(64.4%vs.44.1%,P=0.003)的比例、APACHE II 评分(23.8 ±7.4 vs.21.1±8.2,P=0.017)、肌钙蛋白 T[0.08(0.04~0.16)vs.0.03(0.02~0.06),P<0.001]均显着增高,同时,死亡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41.1(18.7~86.6)vs.81(51~102.4),P<0.001]显着降低,而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11(10)vs.9.5(17),P=0.9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发生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累积生存率显着降低(log rank test,P=0.013);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2 型心肌梗死(OR3.015,95%CI 1.604-5.667,P=0.001),慢性心力衰竭(OR 1.851,95%CI 1.039-3.297,P=0.037),严重的低氧血症(OR 1.787,95%CI 1.038-3.078,P=0.036),需要机械通气(OR 2.288,95%CI 1.315-3.982,P=0.003),APACHE Ⅱ评分(OR 1.044,95%CI 1.006-1.084,P=0.022)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11-1.027,P<0.001)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校正相关因素后,2型心肌梗死(OR 2.412,95%CI 1.106-5.263,P=0.027),需要机械通气(OR2.377,95%CI 1.184-4.772,P=0.01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 1.019,95%CI 1.009-1.028,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进行细胞缺氧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过H/R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542-5p在H9c2细胞缺氧后处理后表达差异最显着,且miR-542-5p在缺氧处理后1小时即显着上调;CCK-8检测H9c2细胞活力发现,H/R处理导致了细胞活力降低,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抑制了 H9c2细胞的存活,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细胞活力恢复;H/R处理导致了 LDH释放率提高,miR-542-5p表达上调进一步提高了 LDH的释放率,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LDH的释放率降低;流式细胞凋亡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发现,miR-542-5p过表达进一步增加了 H9c2细胞的凋亡,而经过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缓解了 H9c2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iR-542-5p抑制了 H9c2细胞的自噬活性,促进了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542-5p过表达增强了 H9c2中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降低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而miR-542-5p的抑制剂处理降低了 cleaved caspase 3与P62的蛋白表达,增强LC3II/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iR-542-5p抑制后,H9c2细胞暴露于H/R,增强了细胞活力,抑制了 LDH的释放及减轻了 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而自噬抑制降低了 miR-542-5p的抑制在H/R损伤中的部分保护作用,且进一步降低了 LDH的释放及增加了细胞凋亡;miR-542-5p与自噬通路中的4个基因(ATG9B,ATG7,ATG4B,ATG14)有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miR-542-5p可特异性抑制ATG7-3’UTR-LUC的荧光素酶表达,但并不影响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miR-542-5p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H92c细胞中ATG7蛋白的表达。结论:1、在急诊胸痛中心就诊的胸痛人群中,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院内病死率为1.6%;其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女性、低的肌钙蛋白I水平及无放射性胸痛外,无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及房颤亦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MI诊断预测评分有潜在筛选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但效能偏低。2.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2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接近1/4,其氧供需失衡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快速型心律失常和休克,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显着增加,且其发生会显着增加是院内死亡风险;同时,在除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者外,2型心肌梗死发生率亦显着增加。3.对于H9c2细胞,自噬在H/R损伤中发挥了保护作用,而miR-542-5p的抑制通过自噬的调控作用减轻了 H/R损伤。这些结果证实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对miR-542-5p/自噬途径进行药理学干预可能是治疗H/R相关心脏病的有效途径从实验的角度为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王书凡[8](2020)在《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金丝桃苷(Hyperoside,Hyp)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与心肌组织PKC(Protein kinase C)/mitoKATP(mitochondrial ATP channel)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1.在体实验: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随机分为9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IRI)、金丝桃苷组(Hyp,50 mg/kg)、Hyp+PKCα阻断剂BisI组(50 mg/kg+2.5 mg/kg)、Hyp+PKCε阻断剂CHE组(50mg/kg+8 mg/kg)、Hyp+mitoKATP阻断剂5-HD组(50 mg/kg+10 mg/kg)、PKCα抑制剂BisI组(2.5 mg/kg)、PKCε抑制剂CHE组(8 mg/kg)、mitoKATP抑制剂5-HD组(10 mg/kg)。除Sham、MIRI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灌胃外,Hyp组及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均给予Hyp 50 mg/kg,灌胃10天。于第10天灌胃结束后,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及各单用抑制组于术前1 h腹腔注射上述各相应抑制剂。采用BL-420生物机能采集系统记录仪记录在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注2 h的大鼠心电图;再灌注2 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运用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以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采用HE、TTC及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运用蛋白印迹免疫分析法(Western blot,WB)分别观察Hyp及PKCα、PKCε、mitoKATP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Caspase-3、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2.离体实验:体外细胞培养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9组,分别是正常组(Normal)、缺氧复氧组(Model)、Hyp组(50μmol/L)、Hyp+PKCα阻断剂BisI组(50μmol/L+1μmol/L)、Hyp+PKCε阻断剂CHE组(50μmol/L+4μmol/L)、Hyp+mitoKATP抑制剂GB组(50μmol/L+3 nmol/L)、PKCα抑制剂BisI组(1μmol/L)、PKCε抑制剂CHE组(4μmol/L)、mitoKATP抑制剂格列本脲(GB)组(3 nmol/L)。运用ELISA法检测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上清ATP和MDA含量及SOD和CK-MB活性。采用蛋白印迹免疫分析法分别观察Hyp及PKCα、PKCε、mitoKATP信号通路抑制剂对H9c2心肌细胞中Nrf2、Caspase-3、PKC?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yp及PKC/mitoKATP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Hyp及PKC/mitoKATP信号通路阻断剂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Ca2+浓度的变化。结果:1.在体实验:(1)与Sham组相比,MIRI组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ST明显抬高(P<0.01),肉眼可见结扎区心室壁呈灰白色,再灌注后ST段逐渐回落,表明造模成功。(2)ELISA检测法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IRI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CK-MB活性显着升高,SOD活性与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MIRI组比较,Hyp可显着降低血清MDA含量和CK-MB活性,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和CK-MB活性下降,SOD活性及ATP含量上调(P<0.01)。(3)HE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心肌前壁可见大面积白色区域,嗜酸性变明显,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质充血,淡染;TUNEL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TTC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心肌梗死面积较大。而用药后,与MIRI组比较,Hyp组及Hyp联合各阻断剂组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均明显好转,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少。与Hyp组比较,Hyp联合各阻断剂组病理损伤仍较明显。(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Sham组,MIRI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PKCε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Kir6.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IRI组,Hyp组大鼠心肌细胞中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的Nrf2、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上调(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的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调(P<0.01)。2、离体实验:(5)ELISA检测法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Model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显着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Hyp可显着降低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显着降低,SOD活性及ATP含量明显升高(P<0.01)。(6)相比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中Nrf2、PKCε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Kir6.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odel组,Hyp组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中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Hyp组相比,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下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上调(P<0.01)。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Nrf2、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7)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相较于Model组,Hyp组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与Hyp组比较,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均显着提高(P<0.05,P<0.01);相比于各相应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P<0.01)。(8)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odel组,Hyp组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显着下降(P<0.01);相较于Hyp组,Hyp联用各阻断剂组H9c2心肌细胞的Ca2+荧光强度明显上升(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显着降低(P<0.05,P<0.01)。结论:Hyp具有改善MIRI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大鼠心肌组织PKC/mitoKATP信号通路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可能一方面是直接激活PKCα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是通过激活PKCε,继而开放mitoKATP通道,调节多种心肌细胞及其亚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清除氧自由基,维持线粒体功能,恢复能量代谢,抑制Ca2+流向胞内,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改善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9](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韦汐[10](2000)在《血液检测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动态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价值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四) 钙稳态异常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中药复方汤剂
        2.中成药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4.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4 研究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2)生化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酶
    1.1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1.2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 Form,CK-MB)及其亚型
    1.3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
2 蛋白质
    2.1 肌红蛋白(myoglobin,Mb)
    2.2 心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T)
    2.3 心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
    2.4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

(3)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我院胸痛中心诊疗流程
        1.3.2 急诊PCI情况
        1.3.3 纳入分析指标
        1.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1.4 结果比较
        1.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4.2 PCI术中情况比较
        1.4.3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1.4.4 两组术后短期MACE比较
        1.4.5 二元Logistic分析两组影响CSF发生的相关性因素
    1.5 讨论
        1.5.1 心肌RIC研究现状
        1.5.2 RIC中神经元和体液因子的保护性信号传递
        1.5.3 RIC在临床中应用
        1.5.4 PAP对于STEMI预后的影响
    1.6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PCI术前和术中
        2.3.2 PCI成功的定义
        2.3.3 TIMI分级标准
        2.3.4 观察指标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2.4.2 PCI术中情况
        2.4.3 PCI术后SUM-STR情况
        2.4.4 PCI术后随访
        2.4.5 术后MACE情况
        2.4.6 术后出血情况
    2.5 讨论
        2.5.1 微循环障碍病理机制
        2.5.2 微循环障碍检测方式
        2.5.3 冠脉微循环障碍处理现状
        2.5.4 微导管给药新型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
    2.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队列研究一年及五年预后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流程图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基线调查方法
        2.3.2 基线观察指标
        2.3.3 随访方法
        2.3.4 终点事件定义
        2.3.5 相关概念定义
        2.4 统计方法
        2.5 主要研究变量的赋值说明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及人口学特征
        3.2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
        3.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结局事件的发生率
        3.2.2 按年龄分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数及MACE分布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的生存分析
        3.3.1 一年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3.3.2 一年MACE为结局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
        3.3.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3.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3.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五年MACE为结局事件的生存分析
        3.4.1 五年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3.4.2 五年MACE为结局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
        3.4.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4.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剩余Gensini评分评价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基线调查方法
        2.2.2 基线观察指标
        2.2.3 随访方法
        2.2.4 终点事件定义
        2.2.5 相关临床指标定义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特征及比较
        3.1.1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特征
        3.1.2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基线比较
        3.2 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结局事件比较
        3.3 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3.3.1 一年是否发生MACE的 Gensini评分比较
        3.3.2 一年MACE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3.3.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3.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3.4 一年死亡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3.4.1 一年是否发生死亡的Gensini评分比较
        3.4.2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3.4.3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4.4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3.5 五年MACE为结局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3.5.1 五年是否发生MACE的 Gensini评分比较
        3.5.2 五年MACE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3.5.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5.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3.6 五年死亡为结局事件高rGS 组和低rGS 组的比较
        3.6.1 五年是否发生死亡的Gensini评分比较
        3.6.2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剩余Gensini评分Kaplan-Meier曲线
        3.6.3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6.4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血清HIF-1α、Bcl-2、Beclin-1 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血样采集
        2.2.3 检测HIF-1α、Beclin-1、Bcl-2 生物标记物
        2.2.4 数据计算
        2.2.5 终点事件定义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浓度
        3.1.1 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标准曲线
        3.1.2 基线血清HIF-1α、Beclin-1、Bcl-2 浓度
        3.2 一年MACE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2.1 一年是否发生MACE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2.2 一年MACE为结局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3.2.3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2.4 一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3.3 一年死亡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3.1 一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3.2 一年死亡为结局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3.4 五年MACE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4.1 五年是否发生MACE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4.2 五年MACE为结局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3.4.3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4.4 五年MACE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3.5 五年死亡为结局事件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5.1 五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比较
        3.5.2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HIF-1α、Beclin-1、Bcl-2 浓度Kaplan-Meier曲线
        3.5.3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单因素分析
        3.5.4 五年死亡为结局的Cox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HIF-1α在缺氧状态下调节心肌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机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1.1 细胞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H9C2 心肌细胞培养
        2.2.2 构建关于大鼠HIF-1α沉默H9C2 细胞
        2.2.3 H9C2 细胞过表达模型构建
        2.2.4 心肌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2.2.5 实验分组
        2.2.6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方法检测细胞蛋白量表达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H2C9 心肌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情况
        3.2 H2C9 心肌细胞BNIP3 蛋白表达情况
        3.3 H2C9 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以及p62 蛋白表达情况
        3.4 H2C9 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以及Caspase-3 蛋白表达情况
        3.5 HIF-1α表达与BNIP3、自噬、凋亡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HIF-1 调控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不同再灌注治疗对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保护作用的量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及T2MI预测评分的有效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心肌梗死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与院内预后的关系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542-5P/自噬途径在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心肌梗死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内容
        2.1 体内实验
        2.2 体外实验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动态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价值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D]. 宋欣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生化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临床应用[J]. 盛菽洋,程江. 农垦医学, 2021(03)
  • [3]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D]. 马飞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4]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 张晓红.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不同再灌注治疗对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保护作用的量化对比研究[D]. 邓凯彬.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白细胞介素6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 肖春,秦淑国,胡恒贵.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01)
  • [7]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iR-542-5p/自噬途径在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飞. 苏州大学, 2020(06)
  • [8]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书凡.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10]血液检测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的诊断价值[J]. 韦汐. 蛇志, 2000(01)

标签:;  ;  ;  ;  ;  

动态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