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前景广阔的马铃薯杂交种

应用前景广阔的马铃薯杂交种

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论文文献综述)

赵恢[1](2018)在《马铃薯种子实生苗培育体系建立及茎尖脱毒培养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

徐建飞,金黎平[2](2017)在《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世界和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优良品种是支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马铃薯经常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和非生物胁迫,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食物营养的重视,迫切需要选育出更抗病、更耐逆、更高产、更优质和专用的马铃薯新品种。培育一个优良马铃薯品种,种质资源是基础,重要性状的遗传学是理论指导,先进的育种技术是保障,完善的推广和栽培模式是支撑。世界范围内,保存了大约65 00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通过对种质资源抗病、抗逆和品质方面的系统评价,并应用多种资源利用技术,将三大类约17个野生种的种质导入到普通栽培种中,应用于育种和遗传学研究。利用纯合双单倍体材料作为测序对象,马铃薯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揭示,预测出了39 031个蛋白编码基因,目前更多的种质资源正在被重测序以揭示更多的等位变异。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是无性繁殖四倍体作物,具有四体遗传特性,尽管如此,许多植株发育和形态、块茎品质和抗病抗逆等重要性状的遗传特性基本明确,并定位和克隆了大量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目前,马铃薯育种技术主要涵盖传统育种技术、倍性育种技术、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和新兴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中国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品种选育取得了重大进展。荷兰马铃薯遗传育种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合作育种模式推动了商业化育种。不断完善马铃薯综合育种技术,创新育种模式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培育突破性、专用型品种将是未来马铃薯遗传育种发展的主要方向。

聂绍科,龙卫金,龙国,张绍荣[3](2016)在《实生种薯与茎尖脱毒种薯作种对马铃薯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毕薯4号系毕节市农科所用昭绿88作母本、白引3号作父本进行杂交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为了探索杂交实生种子、自交实生种子和茎尖脱毒种薯作种对马铃薯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昭绿88×白引3号杂交实生一代种薯、二代种薯、三代种薯,毕薯4号自交实生一代种薯、二代种薯、三代种薯,毕薯4号茎尖脱毒一代种薯、二代种薯、三代种薯和常规种薯(CK)作种等10个处理进行试验研究,旨为探索马铃薯杂交、自交和茎尖脱毒种薯作种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杂实、自实、茎脱13代种薯作种,产量结果均较常规种薯作种极显着增产,昭绿88×白引3号杂交和毕薯4号是实生种子利用比较理想的杂交组合和品种,可在马铃薯生产上推广应用。杂实、自实、茎脱3类种薯作种,产量均随使用代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繁种过程中应尽量采取相应的防退保种措施。

王丹[4](2016)在《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系选育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为粮菜兼用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目前国内育成的专用型品种甚少,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了培育适宜全粉、高淀粉、炸条炸片等加工专用的马铃薯优良新品种,我们将国外引进的具有优质高产特性的马铃薯材料‘1867’和‘MB09’与国产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和‘陇薯7号’相组配,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得到‘1867×陇薯7号’、‘MB09×陇薯7号’和‘MB09×陇薯6号’3个杂交组合的F1实生种子,并经温室育苗获得其杂种F1无性系一代单株群体。本试验重点开展了这3个杂交组合杂种F1无性一代单株真实性的SSR鉴定、无性二代优良杂种株系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花粉育性分析、无性三代优良杂种株系选育与产量品质等性状分析、无性四代优良杂种株系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5个专用型优异新品系产量品质评价与黑痣病抗性和耐贮性鉴定共5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筛选出的S25、S118、C57和STI047共4对SSR适宜引物,鉴定出3个马铃薯杂交组合‘1867×陇薯7号’、‘MB09×陇薯7号’和‘MB09×陇薯6号’共76个杂种F1无性一代单株均为真实杂交种。2.明确了3个杂交组合共27个无性二代优良株系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和花粉育性程度,以及二价体频率大小与其花粉可育率高低的关系。花粉可育率低于50%的株系(A4、A10、A12、A14、A19、A23、A30、B1、B13、B14、B15、C2、C21、C22)适宜作母本材料进一步杂交改良利用,高于50%的株系(A2、A3、A5、A9、A11、A20、A21、A26、A29、B2、B7、B11、B20)适宜作父本材料杂交改良利用。3.试验从27个无性优良杂种株系中选育出薯形好、芽眼浅、结薯集中整齐、营养品质较好、产量和商品薯率较高的无性三代杂种优良株系共17个,分别是‘1867×陇薯7号’组合的杂种株系A10、A12、A14、A21、A23、A26和A29、‘MB09×陇薯7号’组合的杂种株系B1、B2、B7、B13、B14、B15和B20、‘MB09×陇薯6号’组合的杂种株系C2、C21和C22。4.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主茎数、单株结薯数、平均薯重和商品薯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分枝数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平均薯重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块茎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还原糖含量分别和蛋白质、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5.利用筛选出的10对AFLP适宜引物对17个无性四代优良杂种株系及其亲本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77个AFLP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87.2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5617、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3623、shannon指数0.5407。6.17个优良杂种株系及4个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GD)为0.528,以GD值0.51为基准将其分成4类:株系A10、A12、A21、A29及母本‘1867’为一类;株系A14、A23、A26、B13、B14及父本‘陇薯6号’和‘陇薯7号’为一类;株系B1、B2、B7、B15、B20、C22及母本‘MB09’为一类;株系C2和C21为一类。7.从17个优良株系中选育出目标性状突出的5个专用型马铃薯优异新品系A14、A21、A29、B2和C21,其薯形好、芽眼浅、产量和商品薯率高。品系A29为高淀粉新品系,品系A14和A21为全粉加工型新品系,品系B2为薯条加工型新品系,品系C21为薯片加工型新品系。8.薯片接菌法鉴定结果表明,新品系A14、A21、A29和B2均继承了其父本‘陇薯7号’抗黑痣病能力强的特性,品系C21继承了其父本‘陇薯6号’抗黑痣病能力较强的特性。9.新品系块茎贮藏5个月后,其发芽率均较低,且淀粉含量和干物质含量下降幅度及还原糖含量上升幅度均较小,继承了其父本耐贮性强的优良特性。10.块茎发芽率与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还原糖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块茎贮藏后其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高低可作为不同马铃薯材料耐贮性强弱评价的重要指标。

倪石建,王跃翔,马仲飞,游昭雁,杜魏甫,巩晨,张红骥,于德才[5](2016)在《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及冬作区应用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育苗移栽技术因具有调节作物种植时间,节约用种,抵御不良环境危害,提高复种指数等优势而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概述了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方法及研究进展,并深入阐述了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的优势,同时提出了马铃薯育苗移栽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分析了冬作区应用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的前景。该研究为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娟,李德明,潘晓春,罗磊,姚彦红[6](2011)在《用杂交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新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马铃薯种薯生产现状,国内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研究进展及利用状况:介绍了用杂交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的主要技术及研完和示范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李启立,蒋慧玲[7](2011)在《我国马铃薯杂交实生籽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杂交实生籽中选育出抗性强、产质量高的马铃薯新品种是防止马铃薯退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到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实生籽的相关性状、杂交育种技术、种质资源状况、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详述了目前我国马铃薯杂交实生籽选育的情况。

魏明,朱维贤,刘卫民,邹万君,张丽芳,蒋瑜,汪忠明[8](2010)在《云南高原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制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引进CIP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组合在云南省应用成功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高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引进现有组合的亲本材料开展了马铃薯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于云南高原地区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的制种技术。结果表明,杂交制种时,应选择母本适当的花期,并进行重复授粉,可有效提高结果率;昆明地区79月份温湿度适中,较适宜马铃薯杂交制种。而一天中早上温湿度更适宜马铃薯杂交制种,下午则温度偏高,湿度较低,因此上午授粉的平均结果率高于下午的平均结果率。开花数、结果率、果实大小以及产籽量等,从母本的第一台花序到第四台花序依次减少;母本天然结果是传媒昆虫引起的,母本本身属雄性不育,因此可以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杂交制种。

熊兴耀,宋勇,何长征,刘明月,秦玉芝[9](2009)在《能源型马铃薯品种的育种目标与技术体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次提出了能源型马铃薯品种的概念,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高产、高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高以及良好的适应性是能源型马铃薯品种必须的特性。并就能源型马铃薯品种的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能源型马铃薯品种的选育是马铃薯育种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在育种技术上除了常规的杂交育种方法外,应重视杂种优势利用以及马铃薯实生种子的利用,并加强分子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张丽芳,蒋瑜,朱维贤,魏明,刘卫民,邹万君,王艺[10](2008)在《马铃薯杂交实生籽在云南的应用潜力》文中指出马铃薯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全省常年种植面积超过33万hm2,总产量超过600万t,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五位,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近10年来,在农业、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及

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2)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
    1.1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技术
    1.2 种质资源的评价
    1.3 种质资源的利用
2 马铃薯基因组学研究
3 马铃薯重要性状遗传学和决定基因
4 马铃薯育种技术
    4.1 传统育种技术
    4.2 倍性育种技术
    4.3 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4.4 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
    4.5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5 中国马铃薯遗传育种现状
    5.1 育种单位和育种历史
    5.2 种质资源和育成品种
    5.3 育种目标和品种轮换
6 荷兰马铃薯育种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分析
    6.1 参与育种模式(participatory plant breeding)
    6.2 公立科研机构在育种体系中的角色
    6.3 有机育种体系
7 展望
    7.1 基因组学数据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7.2 种质资源收集和改良重要性凸显
    7.3 综合育种技术逐渐形成
    7.4 专用型品种选育需求持续增大
    7.5 商业化育种模式的尝试

(3)实生种薯与茎尖脱毒种薯作种对马铃薯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杂实一代、杂实二代、杂实三代。
        1.1.2 自实一代、自实二代、自实三代。
        1.1.3 茎脱一代、茎脱二代、茎脱三代。
        1.1.4 常规种薯。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2.2 地下部主要性状
        2.2.1 葡匐茎个数。
        2.2.2 块茎增重。
        2.2.3 单株结薯、大中薯率及淀粉含量。
    2.3 地上部植株长势及杂株率
        2.3.1 株高、茎粗、分枝、茎叶增重。
        2.3.2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
3 结论与讨论

(4)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系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专用型马铃薯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马铃薯专用型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1.2 马铃薯淀粉、还原糖合成关键酶调控研究进展
    1.2 马铃薯育种技术研究概况
        1.2.1 品种间杂交育种技术
        1.2.2 天然实生苗育种方法
        1.2.3 诱变育种技术
        1.2.4 生物技术育种
    1.3 杂种后代鉴定方法
        1.3.1 形态学标记鉴定
        1.3.2 细胞学标记鉴定
        1.3.3 同工酶鉴定
        1.3.4 DNA分子标记鉴定
    1.4 马铃薯黑痣病研究概况
        1.4.1 马铃薯黑痣病症状
        1.4.2 马铃薯黑痣病的危害
    1.5 马铃薯窖藏后品质指标变化研究
        1.5.1 马铃薯采后还原糖与淀粉含量变化
        1.5.2 马铃薯采后维生素C含量变化
        1.5.3 马铃薯采后干物质含量变化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2 马铃薯杂交种F_1单株真实性的SSR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2.1.2 DNA提取与检测
        2.1.3 SSR引物来源及筛选
        2.1.4 SSR扩增体系及反应程序
        2.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2.1.6 杂种F_1单株真实性SSR鉴定标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材料DNA纯度检测
        2.2.2 1867×陇薯7号杂种F_1优良单株无性系一代的SSR鉴定
        2.2.3 MB09×陇薯7号杂种F_1优良单株无性系一代的SSR鉴定
        2.2.4 MB09×陇薯6号杂种F_1优良单株无性系一代的SSR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3 杂种F_1无性二代优良株系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867×陇薯7号的16个优良株系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花粉育性·
        3.2.2 MB09×陇薯7号的8个优良株系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花粉育性·
        3.2.3 MB09×陇薯6号的3个优良株系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育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杂种F_1无性三代优良株系选育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杂交组合F_1无性三代株系的表型性状表现
        4.2.2 各杂种株系的产量性状表现
        4.2.3 株高、主茎数、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和薯重与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4.2.4 各杂种株系的营养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4.2.5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2.6 17个杂种优良株系的综合性状表现
    4.3 讨论
    4.4 小结
5 优良杂种株系遗传差异性的AFLP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DNA提取与纯度检测
        5.1.3 AFLP适宜引物筛选
        5.1.4 AFLP反应体系及程序
        5.1.5 电泳及银染
        5.1.6 AFLP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材料基因组DNA检测
        5.2.2 AFLP预扩增产物检测分析
        5.2.3 AFLP适宜引物筛选
        5.2.4 AFLP选择性扩增及多态性分析
        5.2.5 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产量品质评价与黑痣病抗性和耐贮性分析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产量性状评价
        6.2.2 新品系块茎营养品质性状的评价
        6.2.3 新品系的黑痣病抗性鉴定
        6.2.4 新品系块茎耐贮性分析
        6.2.5 5个加工专用型马铃薯优异新品系的主要特性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5)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及冬作区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起源及应用现状
    1.1 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起源
    1.2 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应用状况
2 马铃薯育苗移栽的技术优势
3 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方法
    3.1 实生种子育苗移栽技术
    3.2 整薯育苗掰苗移栽技术
    3.3 掰芽育苗移栽技术
    3.4 切块育苗移栽技术
4 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育苗环节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4.2 移栽环节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4.3 应用推广环节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5 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冬作区应用前景分析

(6)用杂交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种薯生产现状分析
2 国内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研究进展
3 用杂交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的主要技术
    3.1 亲本选配
    3.2 杂交
    3.3 培育实生苗和移栽
    3.4 实生薯及种薯生产
4 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4.2 展望

(7)我国马铃薯杂交实生籽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实生籽的特性
    1.1 生物学特性
    1.2 休眠特性
    1.3 萌发特性
    1.4 实生苗特性
    1.5遗传特性
2 杂交育种技术
    2.1 杂交育种的意义
    2.2 亲本选配
    2.3 制种技术
    2.4 播种技术
3 种质资源利用状况
4 结语

(8)云南高原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杂交制种各亲本花期间隔观察
        1.2.2 杂交制种亲本的育性鉴定
        1.2.3 重复授粉对杂交结果率的影响
        1.2.4 不同授粉时机对结果率的影响
        1.2.5 制种母本开花及结果情况观察
        1.2.6 杂交制种各级花序结果情况观察
        1.2.7 灌水前后对杂交结果的影响
        1.2.8 不同授粉时间对马铃薯杂交结实的影响
        1.2.9 露地与保护地的制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制种各亲本花期间隔观察
    2.2 杂交制种亲本的育性鉴定
    2.3 重复授粉对马铃薯杂交结实的影响
    2.4 不同授粉时机对结果率的影响
    2.5 制种母本开花及结果情况观察
    2.6 杂交制种各级花序结果情况观察
    2.7 灌水对杂交结果的影响
    2.8 不同授粉时间对马铃薯杂交结实的影响
    2.9 露地制种与保护地制种比较
3 讨 论

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种子实生苗培育体系建立及茎尖脱毒培养条件优化[D]. 赵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
  • [2]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 徐建飞,金黎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6)
  • [3]实生种薯与茎尖脱毒种薯作种对马铃薯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聂绍科,龙卫金,龙国,张绍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4)
  • [4]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系选育研究[D]. 王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3)
  • [5]马铃薯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及冬作区应用前景分析[J]. 倪石建,王跃翔,马仲飞,游昭雁,杜魏甫,巩晨,张红骥,于德才. 中国马铃薯, 2016(01)
  • [6]用杂交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新技术的研究[J]. 王娟,李德明,潘晓春,罗磊,姚彦红. 中国种业, 2011(05)
  • [7]我国马铃薯杂交实生籽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李启立,蒋慧玲. 农技服务, 2011(02)
  • [8]云南高原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制种技术研究[J]. 魏明,朱维贤,刘卫民,邹万君,张丽芳,蒋瑜,汪忠明.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6)
  • [9]能源型马铃薯品种的育种目标与技术体系探讨[A]. 熊兴耀,宋勇,何长征,刘明月,秦玉芝. 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 2009
  • [10]马铃薯杂交实生籽在云南的应用潜力[J]. 张丽芳,蒋瑜,朱维贤,魏明,刘卫民,邹万君,王艺. 中国马铃薯, 2008(05)

标签:;  ;  ;  ;  

应用前景广阔的马铃薯杂交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