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一个文人的梦想

“帝师”,一个文人的梦想

一、“帝王师”,文人的迷梦(论文文献综述)

王灿[1](2020)在《《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秘书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秘书实务发轫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起始于夏,草创于商周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各项具体业务、制度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创到完善的过程。到了清朝,我国秘书实务趋于完善,出现了私人秘书,名曰幕客、幕僚,俗称师爷。他们由官员私人聘请,不拿官方俸禄,不占政府编制,主要为主人出谋划策、草拟文稿。在《雍正皇帝》的小说中,辅佐雍正登基的邬思道就曾是雍正的幕僚、师爷,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私人秘书。本文从当代秘书学的层面切入,来解读邬思道形象的秘书元素,为研究二月河“落霞三部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本文首先剖析了邬思道所具有的秘书素养:忠诚可靠、刚强正直、甘居幕后的道德素养;善写文书、洞悉人心、足智多谋的能力素养;在复杂局面中善于搞好关系的交际能力。其次,研究了作者刻画邬思道秘书形象所运用的手法: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用典型环境与细节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最后,总结了邬思道秘书形象的价值和意义:其一,邬思道作为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即邬思道具有匡时济世的家国情怀和功成身退的名士风骨。其二,邬思道秘书形象对当代秘书从业者的启示:秘书工作者不仅要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而且还要有一心辅佐、不图名利的精神境界。其三,邬思道秘书形象研究的文本资料,对于秘书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施欣[2](2018)在《《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上,英敛之是一位着名的民间独立报人,也是一名优秀的报业家与经理人。他让一份起初并不显山露水的普通报纸走向“居津门、观天下”的辉煌道路,并将报纸的言论影响力与思想引导力保持了长达十年之久,成为百年大报新闻影响力、舆论公信力的奠基人与“新记”全盛时期的肇基者。在英敛之的精心主持与掌舵下,《大公报》的早期十年基本上做到了坚持无党无派、坚持大公至上、坚持朴实无华,最终成就它在报刊史、舆论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一段辉煌。英敛之和他的同业诸君坚守经济独立、追求言论自由、传播维新思想,誓言为民族之先觉、为社会之南针、为大众之导师和为知识分子之表率。英敛之报刊实践主要为:早期向《益世报》、《知新报》等维新派、宗教性报纸投稿,传播了改良主义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及天主教思想;亲自参与了《大公报》的实际创建,解决了报馆创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成为该报事实上的总主笔和主要管理者;开展有奖征文活动,探索报社经验与管理的有效途径,等等。英敛之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报纸为社会公器、报人是社会公人,应以“公正”立身、以公议“论政”,有公则兼容并蓄、无私则义无反顾;敢言直行,鞭挞丑恶,直指封建腐朽势力,抨击保守顽固分子,反抗外国势力集团;报馆是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应充当民众的导师;报社必须吸纳和拥有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报纸可以启迪民智、教化风俗;报人需要良好的道德与廉洁的操守,等等。此外,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创办了白话“附件”,对白话报的畅行、白话文章的兴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开风气之先的栏目与举措,有助于白话报章的进步与推广。

张淼[3](2018)在《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帝王师”,指的是士人的一种双重身份:既是君主的臣下,又是君主的导师,着重强调的是后一种身份。“帝王师”形象是指以“帝王师”为主要特点形成的一类人物形象,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神奇能力,与君主之间关系融洽,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涌现出大量的“帝王师”形象,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出的以“帝王师”为特点的“诸葛范型”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形象,成为明清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儒道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特点鲜明,内涵丰富。论文以明清神魔小说为研究文本,以《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孙庞演义》中的孙膑、《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说唐三传》中的徐茂公等七个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主题学、形象学等相关知识,对“帝王师”所呈现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作出系统的分析与论述。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就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范围与方法进行探讨。第二章为明清神魔小说“帝王师”形象概说,主要是对“帝王师”的概念界定、“帝王师”形象的发展概况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论述。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主要探讨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的特点与内涵:从忠心为主、谋略过人、沉着冷静、胸襟开阔、淡泊名利、渐染世俗等六个方面对“帝王师”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从“内圣外王”“以道守身”邪不胜正因果报应等方面对“帝王师”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第四章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阐释了“帝王师”形象塑造的手法。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高度概括全篇。作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中独特的一类,明清神魔小说中的“帝王师”形象展现了中国士人的政治理想,蕴含丰富的儒道文化内涵。对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明清神魔小说的研究成果,推进学界对明清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认识,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李欢[4](2018)在《《史记》中秘书类形象研究》文中提出秘书形象是秘书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历史上各类秘书人物形象的研究,有助于鉴戒历代秘书工作中的经验、得失,弘扬秘书人文精神与道德修养。而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着,《史记》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对后世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司马迁以“实录”手法将众多历史人物纳入《史记》中,尤其是记载了大量在领导者身边参谋辅助的秘书形象群体。这为研究先秦至汉初的秘书人物形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为现代秘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本文以《史记》中的秘书类人物为研究对象,从概念范畴、类型、特征及启示意义等方面,对《史记》中的秘书类人物群体进行研究。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界定古代秘书类形象的概念和筛选《史记》中的秘书人物。由于在古代“秘书”一词“名不符实”且出现较晚,所以确定《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范围时,我们无法找到以“秘书”为称谓的人物,只能从《史记》中做过秘书工作的人员中筛选,并将他们整理、列表。第二章:对《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类型进行分类和分析。因历史原因和社会地位而将《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分为秘书类简笔形象和秘书类繁笔形象。其中,秘书类简笔形象分为三种:原始辅佐大臣、早期史官形象和随从类型人员。秘书类繁笔形象也分为三种:帝王师形象、辩士形象和门客形象。第三章:对《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身条件,包括出身背景、才学能力、内在品质;第二是塑造手法,包括对比描写、重点描写、细节描写。第三是人物命运,包括入仕途径、仕途命运、悲剧审美。第四章:探究《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对秘书学的研究价值,一方面是为研究古代秘书人物提供了文献价值,另一方面给现代秘书工作深远的启示。总之,秘书类形象在《史记》中占据重要笔墨。研究《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一方面是《史记》人物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补充,另一方面拓展了秘书形象研究的视野。

范明心(PH(?)M MINH T(?)M)[5](2018)在《越南慧忠上士与中国苏东坡禅诗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这篇论文主要从禅诗的比较、分析、评论、审视,研究慧忠上士和苏东坡其两大文豪的禅诗作品,深讲及比较他们创作诗歌与佛禅的密切关系。同时,笔者全面考察他们的人生、禅学思想,禅诗代表作品,通过比较禅诗,考查两大诗人及其作品的异同点。同时为陈宋两代中越两国佛禅、诗歌及宗教接受研究添砖加瓦。佛禅在印度古代出现时,已经具有丰富涵容诗歌性,传到东土之后,在中越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佛教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古到今,禅诗是人类高美的文字与哲学合成体,是文学艺术与佛禅思想的美妙结合。慧忠上士(1230-1291)是越南陈代非常着名的禅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等。在越南陈代的越南化佛禅思想、文化语言等的风潮运动,慧忠上士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他经过两次跟’兴道王陈国峻’ ①率领大越②的军民打退蒙古大军五十万多官军入侵,越南陈代与蒙古大军三次战争之后,慧忠上士是直接参战的人,目睹人类为战争异常痛苦。所以他劝陈朝的皇帝及官军与交战国和谈。从此,陈代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都是清平盛旺时代。两国和好结交,经济、文化、文学、宗教等方面的交流都很可观,使两国的社会积极发展,百姓安乐太平。虽然慧忠上士在越南佛禅历史上的很着名的禅家,但是在世界上的学术方面,笔者很少看见谈到慧忠上士的资料。在研究中越两国佛禅的过程中,笔者考察过《慧忠上士语录》作品及他的性格、文才、禅学思想、生平时代及教导禅生等方面。通过考察及研究初步,笔者发现越南陈代慧忠上士禅诗与中国宋代的文化大家苏东坡禅诗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这本博士论文,笔者认真及细腻考察《慧忠上士语录》(版本:法螺③编撰—李越勇译解,金欧:金欧出版社,2002年)和《李陈诗文》(阮慧之主编,河内:人文社会出版社,1978年)收集得50多首禅诗来分析及评讲。对于苏东坡的禅诗研究,笔者根据《苏轼诗集》(全八册,[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出本,1982年版)细腻考察及收集出200多首诗有深浓禅意的作品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同时将慧忠上士和苏东坡的禅诗进行比较、分析、评点等,按内容的不同共分为八种禅诗:一、直感心灵禅诗,二、悟佛法印④禅诗,三、悟理本体禅诗,四、典故典迹禅诗,五、山村落照禅诗;六、水月田园禅诗,七、林泉野趣禅诗,八、风云花雪禅诗。另外,笔者还比较了两大文豪的生平家世、禅学思想、禅宗派脉、写作风格、艺术审美、在文学诗歌史上的价值及其影响。全文分为六章展开,运用分析、评论、深解、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呈现禅诗作品及表达两大文豪的独特艺术性。第一章:绪论,概述禅与诗结合的姻缘——中越研究禅诗综述;研究动机及意义;研究范围和方法;学术界关于《慧忠上士禅诗与苏东坡禅诗比较研究》的研究现状;学术界关于慧忠上士禅诗的研究现状;学术界关于苏东坡禅诗的研究现状;小结(选题价值)。第二章:概述慧忠上士的生平及禅学思想;皇族家园;禅学的根源;慧忠上士的代表禅诗;章末笔者讲论慧忠上士的禅诗在越南禅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及小结。第三章:概述苏东坡的生平及禅学思想;禅学的根源;苏东坡的环境家园,苏东坡的禅诗作品也分成以上的八种类;章末评论苏东坡的禅学诗歌在中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及小结。第四章:进行比较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的相同点,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学思想的相同:一、相同与本心论禅诗;二、相同与开悟论禅诗:三、相同与迷失论禅诗;四、相同与境界论禅诗。呈现慧忠上士与苏东坡写作题材的相同,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的人生相同,小结章笔者概述慧忠上士已多少接受中国佛禅文学诗歌的影响,同时指出两大文豪的相同点。第五章:呈现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的相异点;背景历史及社会人生;题材内容与形式结构;艺术审美及写作风格;境界禅心及悟道思想,章末是简略评论两大文豪的文学诗歌在世界文学诗歌史上的价值及其影响。最后是结论,笔者使用归纳、分析、论解及总结方法来结束这本论文,笔者运用自己的观点及客观的资料,同时通过以上的五章资料来深论中越两国在宋代和陈代的两大文豪的相同点及相异点。从上所知笔者通过在佛禅思想的主要学说及大乘佛教的各部经典、典故、典迹来进行分析及辩解,呈现慧忠上士和苏东坡的禅诗作品的异同点,特别是据两大文豪的作品文风及写作手法的相异。通过比较相关材料,笔者总结及提出越南陈代接受了中国宋代文学诗歌及禅学思想的影响,同时得出结论:在中越两国悠久的交往历史中,中国唐宋的佛禅思想、文学、诗歌、文化等,对越南李陈两代文化语言及佛禅思想等各方面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冯瑾[6](2017)在《《儒林外史》小人物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塑造各种人物380多个,其中小人物就有200多个,占人物总数的52.6%,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除科举人物、官宦人物、豪门子弟和盐商外,广泛存在于社会底层,饱受苦难压迫和排挤歧视,无力跻身上层社会,精神上也极度苦闷压抑的无产者或小生产者。由于小人物在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以之为研究对象。根据作品中小人物的实际情况,论文主要从小人物类型、文本意义、塑造特点和在小说史上的文学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儒林外史》中,小人物根据身份归属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劳动者、奇人、社会怪胎和势利小人四类,其中,劳动者的具体特征是善良淳朴、自食其力,奇人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技之长、蔑视功名,而社会怪胎则沉迷科举、不可自拔,势利小人则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由于小人物形象的特征差别比较大,因而在作品中所起的文本作用也不同,大致来说,劳动者和奇人这类正面人物,主要从反面衬托作品批判八股取士制弊端的主题,而社会怪胎和势利小人这类反面人物,则从正面强化了作品的这一主题。同时,小人物对组织作品的情节结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小人物或阻隔延宕情节发展来满足叙事需要,或为情节需要做铺垫,或充当线索以连缀情节,使得作品情节曲折多样、圆融贯通;在架构结构上,小人物及其故事的对称设置、关于小人物的求贤情节和小人物叙写呈现的圆形结构,都对支撑小说结构有重要作用。除深化主题表达和组织情节结构外,小人物群体又多角度、多侧面地为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发挥作用,主要通过烘托渲染展现了其他小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通过对比映衬的方式使得科举人物、官宦人物、豪门子弟、盐商等大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小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上,小人物的设置具有鲜明的时空性,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维,主要通过时间上的纵深发展和空间上的广泛分布展现了立体、多面的小人物群像图。时间上,二百五十多年的叙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败趋势,众多父子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社会现状。空间上,小人物分布广泛,遍布12个省份,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又多集中在南方地区,尤以南京人口密度最大,同时,小人物的生活空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流动变化的状态,某些小人物的籍贯设置含义隽永。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小人物和大人物的塑造手法同而不同,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前后呼应和补叙手法,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人物的语言和生活环境上。在其他传统小说塑造人物的基础上,吴敬梓塑造小人物形象的手法有重大突破,在小说史中独树一帜。众多的小人物形象在中国小说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刘睿[7](2017)在《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词是生长在城市的娱乐文学这一命题出发,最迫切的问题是弄清楚词与城市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一命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概念问题,是将城市仅仅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物质存在,还是将城市以空间的概念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这是本文城市空间视角的基础。由城市空间出发,人类在构建和改造自身聚居地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城市空间的滋养和反馈,这一现象不仅作用于人类自身,也作用于生长于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文学等人类文明成果。由此来展开对词之运行和演进机制的观察,并通过这一视角来寻找现实与文学所呈现的同中有异的真实面貌,不失为一条新鲜的道路。将城市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感知空间三种,既照顾到城市空间的物质现实,也重视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还注意到前述两者合力的感知结果,这是在充分考虑到人类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分类。同样,每个空间之下又有自成体系的同样三个空间存在,层层分级下去,最终得到城市空间最详细完整的构建组成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宋词处于什么地位、如何与每一层级的城市空间内涵产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双向互动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总之,通过城市空间这一视角来看宋词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以及探询其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原因,这是解决词是城市文学这一命题的一个新尝试。所谓三个空间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界限分明的划分,而是以这一空间的主要展现内容为考量标准,因为事实上三个空间中都贯穿了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改造成果,那么空间之间的互动以及空间与词之间的互动也就成为了可能。首先,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内容中,宋词虽不是以展现城市物质现实为主要目的,但作为情感表达背景而出现的城市物质空间样貌,在帮助展现其时城市以富裕繁华为主的物质空间内涵上却是功不可没。宋朝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在经济上的发展却是不可小视的。城市空间繁盛的物质现实不仅为宋词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词人的创作欲望。宋词中清晰展现了包括公共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公共游乐空间以及连接城市具体物质景观的街巷道路等内容,这些都是词的生存环境的物质要素,是与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另外,宫廷空间的内容是另一个分支,在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中,由从上往下的方向来了解其时城市空间中关于统治阶级、普通文人以及市井百姓等的生活,也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物质现实的冲击下,宋词的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和体制上的改革,为词更好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面貌作好了文体上的准备。宋词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展现由于与现实城市空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些描写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其次,城市精神空间的内涵以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容为主,因而可以超越物质城市的界线而形成有条件的外延,相比起男女恋情这一传统主题来说,这部分更靠近“诗言志”的内容可以说是后来者。在文人加入词的创作阵营后,诗性题材也随之逐渐进入词的书写范围,包括政治情怀的表达、道德伦理的规范以及哲学命题的思考等都成为了词的书写题材,这在传统词的范围是没有的。在与政治空间有关的表达中,爱国思想、科举仕途、政治态度以及一部分有条件的外延等内容是较为突出的。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是贯穿整个宋代的政治大事件,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南渡将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词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展现是尤为珍贵的。另外,儒家思想中家国天下的理想以及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使得文人们拥有了赴试应举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在入仕之后的种种政治遭遇和态度,都是组成政治空间内涵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生存法则中道德伦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词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词的雅俗之辨以及词品与人品两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表现。而文人精神世界里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有如理学、宗教等精深复杂的内容,也有如时间、生命、自我等哲学本原性问题,也都影响到了词的创作。城市精神空间内涵在宋词中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词走向雅化的最主要区域,也是文人精神世界在诗文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再次,城市感知空间作为物质现实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在表现人类城市生活轨迹的同时赋予了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包括宋词在内的多种文学样式都有反映这部分内容的优秀作品。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内涵,风俗、歌妓以及审美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风尚习俗又是市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词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节序风俗,都为宋词书写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机会。歌妓作为宋词创作、表演、传播、欣赏和改革的参与者,其地位不言而喻,但歌妓与文人这两个不同阶层成员交往的原因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作为文学样式的宋词,其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因为涉及到人的精神力量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尤其强烈的表现出城市感知空间的特征来。上述内容因为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双向特质,更适宜在本身就归属于城市感知空间的宋词中来表现。最后,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既具有物质现实内容又具有精神世界内涵的综合存在,在人的参与下与自身所包含的下层级内容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表现为各城市空间内涵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都与人类的参与有关,尤其是创作主体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认同和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都最终决定了宋词接纳城市空间影响和回馈城市空间内涵方面的路径和结果。以城市空间的视角来观照宋词,在重视人类力量重要性的前提下,揭示宋词作为城市娱乐文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在城市空间影响下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轨迹,是本文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邓桂英[8](2016)在《屠隆“自况”戏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是各种文学样式兼备的时期,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时期的文坛出现了大量多栖型文人,他们不仅擅长诗文写作,亦在戏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屠隆便是晚明时期一位全能型文人,其在诗文方面成就斐然,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与此同时,屠隆也进行戏曲创作。至今流传下来的戏曲共三部,按其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昙花记》、《彩毫记》、《修文记》,总名《凤仪阁乐府》。这三部戏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自况”性质尤为突出,作品融入了屠隆的人生境遇和佛道思想,并以此来反映自我,寄托个人的情感、理想。透过对屠隆“自况”戏曲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剧作家屠隆,同时也能以点带面地了解到这一时期文人们的普遍生存境遇和复杂内心世界。论文的绪论部分就前人对屠隆戏曲所做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了解前人研究的热点及薄弱之处,明确了结合时代背景及作家经历两方面对作家作品进行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晚明的时代背景和屠隆的人生经历出发,围绕仅存的三部戏曲作品的“自况”特性展开论述,探析屠隆“自况”戏曲的创作缘由、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力求能对屠隆戏曲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原一个真实的剧作家屠隆。第一章:从“自况”看屠隆的戏曲创作。本章从明代“自况”戏曲入手,再进一步走进屠隆的“自况”戏曲。首先对明代“自况”戏曲作出了定义,清楚了“自况”戏曲的概念;继而对屠隆的“自况”戏曲进行了概况梳理,明确了屠隆与其笔下的戏曲之间的“自况”关系。第二章:屠隆“自况”戏曲及其创作背景。任何作品的产生都与作家本人及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屠隆“自况”戏曲的创作背景主要源于两大方面。其一是晚明时期激烈的政治环境导致了屠隆坎坷的仕途经历,故他要借戏曲作品来揭露黑暗的现实、抒发内心的愤懑;其二是明代三教融合的盛行促进了屠隆佛道思想的逐步形成,故其剧作中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佛道思想。不幸的仕途经历和对佛道的浓厚兴趣,共同影响着屠隆“自况”戏曲的创作。第三章:屠隆“自况”戏曲的思想内涵。本章着重分析论述屠隆“自况”戏曲的丰富内涵,首先作品宣扬了屠隆三教融合的思想,在屠隆看来儒释道看似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本,三者是有着同源之本的。而在对待佛道的态度上,屠隆本人更倾向于佛家,故其思想和作品中的“尊佛”意识较突出;其次,由于个人不幸的仕途遭遇及对佛道世界的深切向往,屠隆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怀疑与批判,并借助佛家因果报应说和虚幻说来寻求内心的安慰;最后,屠隆对那些像自己一样胸怀报国救世,却因各种阻碍而无法施展才华的文人才士们表示了深深地同情。第四章:屠隆“自况”戏曲的艺术技巧。此章主要分题材选择、结构艺术、人物形象和曲词宾白四个部分去探究。在题材选择方面,屠隆选择了那些能突出反映自我的典型题材,诸如能表现个人佛道思想的修仙成佛题材,还有与自身人生经历相似的仕途遭谗罢官等题材。在结构艺术方面,因“自况”戏曲是为剧作家个人写心抒怀服务的,故而在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上都以能更好地“自况”为己任,力图展示一个最真实可信的“自况”主体。在人物形象方面,文章选择了较为突出的家眷群体来分析,剧作中寄托了个人理想的家眷群体主要由妻妾、子女组成,是屠隆对家人的影写和期盼,符合作家“自况”的要求。在曲词宾白方面,运用了符合文人审美趣味的语言,曲词诗意浓郁、骈丽工整、广泛用典且富含哲理,唱曲则采用了具有多功能表达效果的南北合套模式,张弛有度。总的说来,曲词与宾白二者互为补充、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了曲词各自的优势。第五章:屠隆“自况”之剧在戏曲发展中的影响及意义。屠隆的“自况”戏曲是文人写心得有利实践,是文人群体主体性意识增强的表现,且文人参与戏曲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戏曲的欣赏水平和文学品味,是戏曲的“文人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推动力。但是,屠隆“自况”戏曲就舞台表演而言也存在不利的因素。过于文人化的戏曲作品,反而不太适合在舞台上搬演,这就让原来本应该向“场上之曲”发展的吸取异化为了“案头之曲”,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流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总体而言,屠隆的“自况”戏曲在文人写心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剧作所展示的生活境遇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是屠隆个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晚明时期文人群体的普遍状态。本为立足于“自况“戏曲,从戏曲的文本和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把握和分析。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对屠隆及其“自况”戏曲有一个全面深入地呈现,力求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为屠隆戏曲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伍昆[9](2015)在《李白苏轼诗歌化用《庄子》人物述论》文中指出李白苏轼受庄子影响都颇深,他们都有许多诗歌化用了《庄子》人物之典,由于个人不同的理解和用意,化用时会在庄子原意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含义。甚至脱离庄子本来之思想内涵。他们的诗歌分别作为唐型诗和宋型诗的代表,诗歌中在化用同一《庄子》人物形象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既是个人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同诗歌范式之间的差异。论文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主要对李白诗歌中化用的《庄子》人物之典进行研究,第一节论述该典在《庄子》中的原意,以及李白化用此人物典故的变意。第二节概述了李白诗歌中《庄子》人物的艺术形象为:志士形象、隐士形象、仙人形象;第三章主要对苏轼诗歌中化用的《庄子》人物之典进行研究,第一节论述该典在《庄子》中的原意,以及苏轼化用此人物典故的变意。第二节概述了苏轼诗歌中《庄子》人物的艺术形象为:儒士形象、达者形象、高士形象;第四章为李白苏轼诗歌化用《庄子》共同人物差异,第一节为同一人物形象在二者诗中的差异:情感态度差异:李白沉迷,苏轼跳脱;塑造手法差异:李白抒情,苏轼议论;风格特征差异:李白气高,苏轼意远。第二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个人原因和时代原因两方面分析,个人原因则以二者人生经历的不同和思想性格的不同为主,时代原因则是唐宋不同的时代性格以及诗歌转型结果所致。

王玉珠[10](2015)在《“现代评论派”与中国现代转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评论派”得名于综合性周刊《现代评论》,是19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论坛上的一个重要的自由主义同人团体,也是1920——1930年代以胡适为首的“英美派”自由主义文人的重要一翼。在20世纪初新式学堂和留学生教育兴起的背景之下,“现代评论派”同人大多曾留学英美,他们不仅通过潜心研修形成了英美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与知识系统,并且也受到英美文化与社会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了“英美派”绅士的气质风度。凭借优越的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在回国后主要集结于全国最着名的知识与教育中心——北京大学,并成为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具备话语权威的知识精英。在1920年代中后期,面对古老中国的现代转型何去何从的宏大历史命题,“现代评论派”以同人刊物《现代评论》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积极的言说。他们以英美自由主义为共同的精神信仰,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了自由主义的理想图式以及相应的实现路径,在其时相对宽松、自由的思想文化论坛上呈现出独树一帜之处。“现代评论派”探求中国现代转型的图式与路径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他们主要从人格精神、思想空间、政治秩序以及生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人格精神的塑造上,“现代评论派”既着力于倡导人的独立性与自主精神,也特别地提倡容忍异己的雅量,独立与容忍成为有机统一的理想化人格要素。在思想空间的创设上,“现代评论派”既呼吁思想的自由与多元,又倡导以理性对之进行规范和引导。在政治秩序的建构上,旨在保障人权的民主与法治成为该派所理想的政治运行机制。在生命方式的选择上,该派同人在物质与精神、艺术与自由的相互融合中,展示了一种真挚、舒展的心境与自然自在的生命状态。为实现这一理想图式,“现代评论派”设计出长远而具体的渐进主义路径。其中,以反传统为基础、以价值重建为目标的“启蒙”是根本性的路径;同时他们还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中渐进地实现政治改良。在文化问题领域,“现代评论派”主要在教育、文艺、学术等方面展开批评指导与实际的创作,从而为中国现代转型提供相应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政治问题领域,该派则在善后会议、“金佛郎案”等舆论干政实践中,试图直接推进社会政治革新。“现代评论派”以及整个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现代转型方案最终并不被历史所选择。与激进思潮和社会革命风起云涌的现实国情的相互错位,以及与缺失自由的中国文化传统的难以接榫,是其悲剧性际遇的根本原因;同时欧陆政治文化传统对中国现实与历史的亲和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英美派”的生存空间;而在主观上,“现代评论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绝少投身实际政治活动的保守姿态、远离“大多数”的精英立场及其仕途情怀与自由人格的相互冲突,使其自由主义学说缺乏实践性的品格,因而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较大的实际效用,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话语影响力在知识群体之外是较为微弱的。不过,“现代评论派”的现代化方案作为中国历史转型期的一种参与和建构,又有着合理的地位与意义,尤其是其启蒙理想,不仅是对“五四”的继承,更是在价值理性上对“五四”的超越。而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内部,“现代评论派”不仅是新文化阵营分化后自由主义运动正式兴起阶段的重要一环,并且也成为后起自由主义社团的重要精神源头。在现代性的整体视域中,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启蒙理念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感召力,因而能够与社会主义精神在现代性的追寻上实现互动与对话。同时,超越政治对抗的思想,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法治化民主政治理念,以及其渐进主义的政治改良路径,也对当今朝着现代化行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时过境迁,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反而散发出了烛照现实的思想光芒,而其本身也理应被“照亮”。

二、“帝王师”,文人的迷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帝王师”,文人的迷梦(论文提纲范文)

(1)《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秘书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一章 邬思道秘书形象的界定
    第一节 秘书概念的界定
        一 秘书概念的历史流变
        二 当代秘书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邬思道秘书形象的界定
        一 亦真亦幻的邬思道
        二 邬思道形象的秘书元素
第二章 邬思道所具备的秘书素养
    第一节 邬思道的秘书职业道德
        一 忠诚可靠的邬思道
        二 刚强正直的邬思道
        三 甘居幕后的邬思道
    第二节 邬思道的能力素养
        一 文书写作的能力
        二 洞悉人心的能力
        三 出谋划策的能力
    第三节 邬思道的人际关系处理
        一 处理与雍正的关系
        二 处理与田文镜的关系
        三 处理与李卫等人的关系
第三章 邬思道秘书形象的刻画手法
    第一节 用典型环境和细节刻画人物
        一 典型环境
        二 典型细节
    第二节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一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第三节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一 对比手法
        二 衬托的手法
第四章 邬思道秘书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邬思道秘书形象的文学典型意义
        一 匡时济世的家国情怀
        二 功成身退的名士风骨
    第二节 邬思道秘书形象对秘书从业者的启示
        一 知识渊博,德才兼备
        二 只求辅佐,不图名利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英敛之的生平及其时代
    第一节 英敛之的生平
        一、英敛之的童年时期(1867-1881)
        二、英敛之的青年时期(1882-1896)
        三、英敛之的中年时期(1897-1916)
        四、英敛之的晚年时期(1917-1925)
    第二节 英敛之所处的时代
        一、救亡图存与启蒙大众成为时代的“母题”
        二、《大公报》创立时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启示
第二章 英敛之新闻实践
    第一节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的经历
    第二节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大公报》的版面设计、栏目布局与出版安排
第三章 英敛之新闻思想
    第一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内容
        一、报纸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二、重视报纸、广设报馆是强国的根本
        三、报纸要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
        四、改进报刊水平及报章言论的途径
        五、报馆等同于学堂、报人等同于导师
        六、报纸要做到舆论明是非、言论正公理
        七、对报馆蝇营狗苟、报人不学无术的谴责
    第二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
        二、获益于考察游历及友朋交往
        三、西方政治思潮与社会学说的影响
        四、天主教教理、教义的熏陶
第四章 英敛之对白话报(文)的贡献
    第一节 晚清时期大众化思潮及新闻大众化
        一、大众化的传媒表现
        二、文学大众化及其对新闻大众化的影响
        三、新闻大众化及其思潮
    第二节 《大公报》开创了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一、白话文是启蒙民众、开启民众的最佳途径
        二、《大公报》引领了中国近代新闻大众化的潮流
        三、关于白话报(文)的反思与讨论
第五章 英敛之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英敛之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一、奠定《大公报》基业、扩大报纸社会声望及报界地位
        二、开创了大报的一代文风
    第二节 英敛之对后世的影响
        一、英敛之开创了《大公报》“敢言”传统与批判的风格
        二、英敛之开启了《大公报》文人论政和言论报国先河
        三、英敛之办报实践对当代报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明清神魔小说“帝王师”形象概说
    2.1 “帝王师”概念界定
    2.2 “帝王师”形象发展概况
    2.3 明清神魔小说“帝王师”形象成因
第三章 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的特点与内涵解析
    3.1 “帝王师”形象特点
        3.1.1 忠心为主
        3.1.2 谋略过人
        3.1.3 沉着冷静
        3.1.4 胸襟开阔
        3.1.5 淡泊名利
        3.1.6 渐染世俗
    3.2 “帝王师”形象内涵解析
        3.2.1 “士以天下为己任”
        3.2.2 精通道法,运筹帷幄
        3.2.3 仕隐徘徊,功成身退
        3.2.4 守正厌邪,顺承天命
第四章 明清神魔小说“帝王师”形象的塑造手法
    4.1 肖像描写
    4.2 语言描写
    4.3 动作描写
    4.4 心理描写
    4.5 细节描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4)《史记》中秘书类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秘书形象研究现状
        (二)《史记》秘书类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三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一章 《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概念
    第一节 秘书类形象概念界定
        一 什么是秘书类形象
        二 如何界定《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
    第二节 《史记》中秘书类形象概览
第二章 《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类型
    第一节 秘书类简笔形象
        一 原始辅佐大臣
        二 早期史官形象
        三 随从类型人员
    第二节 秘书类繁笔形象
        一 功冠群公的帝王师
        二 纵横捭阖的辩士
        三 良莠不齐的门客
第三章 《史记》中的秘书类形象分析
    第一节 自身条件分析
        一 出身背景
        二 才学能力
        三 内在品质
    第二节 塑造手法分析
        一 对比描写
        二 典型描写
        三 细节描写
    第三节 人物命运解读
        一 入仕途径
        二 仕途命运
        三 悲剧审美
第四章 《史记》中秘书类形象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秘书史研究方面的文献价值
        一 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二 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三 加强了古今秘书工作对比
    第二节 现代秘书工作方面的启示意义
        一 主张客观全面的态度
        二 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三 掌握必备的沟通技能
        四 提供优秀秘书的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越南慧忠上士与中国苏东坡禅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所谓“禅诗”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动机、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范围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慧忠上士的生平、禅学思想、禅诗类型
    第一节 慧忠上士的生平及其禅学思想
        一、越南陈代佛禅面貌及背景社会概述
        二、慧忠上士的生平
        三、慧忠上士的禅学思想
        四、慧忠上士禅学的根源
        五、慧忠上士的家世
    第二节 慧忠上士的禅诗之类型
        一、直感心灵禅诗
        二、悟佛法印禅诗
        三、悟理本体禅诗
        四、典故典迹禅诗
        五、山村落照禅诗
        六、水月田园禅诗
        七、林泉野趣禅诗
        八、风云花雪禅诗
    第三节 慧忠上士的禅诗在越南佛禅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苏东坡的生平、禅学思想、禅诗类型
    第一节 苏东坡的生平及其禅学思想
        一、中国宋代佛禅的面貌及背景社会概述
        二、苏东坡的生平
        三、苏东坡的禅学思想
    第二节 苏东坡禅诗之类型
        一、直感心灵禅诗
        二、悟佛法印禅诗
        三、悟理本体禅诗
        四、典故典迹禅诗
        五、山村落照禅诗
        六、水月田园禅诗
        七、林泉野趣禅诗
        八、风云花雪禅诗
    第三节 苏东坡禅诗在佛禅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四章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相同
    第一节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论入诗相同
        一、本心论禅诗相同
        二、开悟论禅诗相同
        三、迷失论禅诗相同
        四、境界论禅诗相同
    第二节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主题类型相同
        一、直感心灵禅诗相同
        二、悟佛法印禅诗相同
        三、悟理本体禅诗相同
        四、典故典迹禅诗相同
        五、山村落照禅诗相同
        六、水月田园禅诗相同
        七、林泉野趣禅诗相同
        八、风云花雪禅诗相同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相异点比较
    第一节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的体裁相异
        一、慧忠上士禅诗的体裁
        二、苏东坡禅诗的体裁
    第二节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的内容主题相异
        一、慧忠上士禅诗内容主题
        二、苏东坡禅诗的内容主题
    第三节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的艺术风格相异
        一、慧忠上士禅诗艺术风格
        二、苏东坡禅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慧忠上士与苏东坡禅诗表现禅心境界相异
        一、慧忠上士禅诗表现的禅心境界
        二、苏东坡禅诗表现的禅心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慧忠上士禅诗
附录(二) 苏东坡禅诗
附录(三) 《慧忠上士语录》
后记

(6)《儒林外史》小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历史和现状
    “儒林”和“小人物”之概念界定
1 小人物形象概况
    1.1 勤劳善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2 有一技之长、无视功名的奇人
    1.3 沉迷科举、光怪陆离的社会怪胎
    1.4 见风使舵、追名逐利的势利小人
2 小人物形象的文本意义
    2.1 小人物形象与主题表达深化之关系
    2.2 小人物形象与情节结构之关系
    2.3 小人物形象与人物塑造之关系
3 小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3.1 小人物形象设置时空特点
    3.2 《儒林外史》小人物与主要人物塑造手法之比较
    3.3 《儒林外史》小人物对其他传统小说人物塑造手法之突破
4 小人物形象的地位和影响
    4.1 小人物形象之地位
    4.2 小人物形象之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7)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编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章 宋词得以展现城市物质空间的背景
        第一节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物质空间内涵的丰富
        第二节 娱乐场所的兴盛为宋词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三节 前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物质空间的传统
    第二章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节 宫廷空间
        第二节 市井空间(一)
        第三节 市井空间(二)
        第四节 市井空间(三)
        第五节 公共游乐空间
    第三章 宋词中城市物质空间展现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景”与“境”
        第二节 铺叙
        第三节 联章组词
第二编 宋词中的城市精神空间
    第四章 政治空间
        第一节 爱国情感
        第二节 求仕之路
        第三节 政治态度
        第四节 城市政治空间的有条件延伸
    第五章 道德伦理空间
        第一节 雅俗之辨的道德伦理根源
        第二节 人品与词品
    第六章 哲学宗教空间
        第一节 宋词与理学
        第二节 宋词中的哲学内容
        第三节 宗教空间
第三编 宋词中的城市感知空间
    第七章 宋词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 宋词里风尚习俗的展现
        第二节 宋词与节序风俗的关系
    第八章 宋词与歌妓
        第一节 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原因
    第九章 宋词与审美
        第一节 宋词的审美风貌
        第二节 审美认知的层次
第四编 双向互动与身份意识
    第十章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各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十一章 身份意识与现实选择
        第一节 宋词中城市空间类型与创作主体身份意识的关系
        第二节 创作主体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城市空间在宋词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8)屠隆“自况”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屠隆“自况”戏曲研究的选题意义
    第二节 屠隆戏曲研究的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自况”看屠隆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关于明代“自况”戏曲的界定
    第二节 屠隆“自况”戏曲创作的概况
第二章 屠隆的“自况”戏曲及其创作背景
    第一节 隆万政治与屠隆的仕途生活
        一、党争之下举步维艰
        二、仕途之路坎坷曲折
    第二节 三教融合的盛行与屠隆的佛道思想
        一、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成长坏境的熏陶
        三、佛道活动的作用
第三章 屠隆“自况”戏曲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宣扬儒释道融合的哲学思想
        一、张扬三教合一的思想
        二、表明以佛为尊的立场
    第二节 表现对社会及人生的批判思想
        一、写奸邪受罚,宣扬佛家因果有报应
        二、叙世事无常,抒发人生祸福皆虚幻
    第三节 寄寓对文人才士悲惨命运的同情
        一、才华横溢,空怀报国济世之心
        二、个性疏狂,终究不为世俗所容
第四章 屠隆“自况”戏曲的艺术技巧
    第一节 反映自我的题材选择
        一、撰传奇,阐佛理为写心
        二、叙往事,托他名因喻己
    第二节 独特巧妙的结构艺术
        一、挫折与补偿的情节设置
        二、循例与新变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寄托个人理想的家眷群体
        一、随夫修行的贤良妻妾
        二、孝顺忠义的木清泰之子
        三、仙骨天成的蒙曜之女
    第四节 符合文人审美趣味的曲词
        一、曲美词雅,诗意浓郁
        二、白多曲少,各尽其能
        三、南北合套,张弛有度
第五章 屠隆“自况”之剧在戏曲发展中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屠隆“自况”戏曲对“戏曲文人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屠隆“自况”戏曲对舞台演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李白苏轼诗歌化用《庄子》人物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李白诗歌中的《庄子》人物研究
    第一节 李白诗歌中《庄子》人物的原意和变意
        一 庄周
        二 任公子
        三 郢人、匠石(质)
        四 轩辕黄帝、广成子
    第二节 李白诗歌中《庄子》人物的艺术形象
        一 志士形象
        二 隐士形象
        三 仙人形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轼诗歌中的《庄子》人物研究
    第一节 苏轼诗歌中《庄子》人物的原意和变意
        一 庄周
        二 任公子
        三 郢人、匠石(质)
        四 轩辕黄帝
    第二节 苏轼诗歌中《庄子》人物的艺术形象
        一 儒士形象
        二 达者形象
        三 高士形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李白苏轼诗歌化用《庄子》共同人物差异比较
    第一节 同一人物形象在二者诗中的差异
        一 情感态度差异:李白沉迷,苏轼跳脱
        二 塑造手法差异:李白抒情,苏轼议论
        三 风格特征差异:李白气高,苏轼意远
    第二节 二者差异的原因
        一 个人原因
        二 时代原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现代评论派”与中国现代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缘由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三、研究历史与现状
    四、研究理路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背景
    第一节 民族危亡之际
        一、政治秩序的败坏与崩溃
        二、文化秩序的式微与瓦解
        三、不同面向的建构路径
    第二节 “五四”知识者的路向选择
        一、现代知识者群体的形成
        二、文化空间与舆论环境
        三、路向与方略上的大论战
        四、路径拓展与思想分野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滥觞与兴起
        一、晚清自由主义的滥觞
        二、“五四”自由主义的兴起
        三、“现代评论派”的集结
第二章 “别求新声于异邦”——以英美自由主义为思想资源
    第一节 英美自由主义传统
        一、英美古典自由主义
        二、英美现代自由主义
        三、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留学英美与英美派群体
        一、留英旅美的教育经历与体验
        二、英美式的价值理念与角色意识
        三、移植: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第三章 “现代评论派”的自由主义图式与路径设计
    第一节 舆论平台:《现代评论》
        一、创办:行使与争夺话语权
        二、原则:独立、理性、务实
        三、宗旨:公共论坛的建立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理想图式
        一、人格精神:独立与容忍
        二、思想空间:多元与理性
        三、政治秩序:民主与法治
        四、生命方式:自然自在
    第三节 路径设计:启蒙与改良
        一、启蒙:反传统与价值重建
        二、改良:温和渐进的社会变革
第四章 “现代评论派”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实践
    第一节 教育改革的探讨
        一、改良大学教育
        二、提倡社会教育
        三、追求教育自由
    第二节 自由主义文艺批评
        一、印象式的审美批评
        二、宽容合度的绅士批评
        三、《西滢闲话》的文艺短评
        四、《现代评论》的新文学广告
    第三节 自由主义文艺创作
        一、以人为本的创作立场
        二、健康纯正的艺术追求
        三、“现代社文艺丛书”
        四、新进作家的创作
    第四节 超越的学术研究
        一、学术传播与学理输入
        二、着力倡导科学研究
第五章 “现代评论派”对政治改良的学理探讨——以舆论干政为主要方式
    第一节 公共关怀意识的凸显
        一、书生论政的传统情怀
        二、超然议政的现代意识
    第二节 舆论干政及其效用
        一、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
        二、庚款与“金佛郎案”
        三、关税自主与关税会议
        四、民众运动与“三·一八”惨案
第六章 “现代评论派”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困境及其成因
    第一节 悬隔于现实国情及文化传统
        一、与现实国情的根本错位
        二、与文化传统的难以接榫
    第二节 欧陆政治文化传统的适应性
        一、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亲和性
    第三节 主观维度的缺失与不足
        一、“坐而言”而非“起而行”
        二、远离“大多数”的精英立场
        三、仕途情怀与自由人格的冲突
结语
    一、作为一种转型方案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二、对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推手意义
    三、自由主义的思想遗产与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帝王师”,文人的迷梦(论文参考文献)

  • [1]《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秘书形象研究[D]. 王灿. 郑州大学, 2020(02)
  • [2]《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D]. 施欣.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研究[D]. 张淼. 延边大学, 2018(12)
  • [4]《史记》中秘书类形象研究[D]. 李欢. 郑州大学, 2018(01)
  • [5]越南慧忠上士与中国苏东坡禅诗比较研究[D]. 范明心(PH(?)M MINH T(?)M).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6]《儒林外史》小人物形象研究[D]. 冯瑾.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7]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D]. 刘睿. 浙江大学, 2017(12)
  • [8]屠隆“自况”戏曲研究[D]. 邓桂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9]李白苏轼诗歌化用《庄子》人物述论[D]. 伍昆.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10]“现代评论派”与中国现代转型[D]. 王玉珠. 兰州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帝师”,一个文人的梦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