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光动力疗法

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光动力疗法

一、光动力疗法治疗细菌和病毒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1](2021)在《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型细菌感染等疾病在全球蔓延,增加了健康风险和财政负担。光动力抗菌(aPDI)凭借广谱高效灭菌、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等诸多优点,在消灭病菌、预防感染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实践意义。然而,光动力抗菌存在光敏剂不理想、可重复利用性差、对不同菌种存在抗菌差异等问题,阻碍了自身发展与应用。基于此,本课题将天然光敏剂竹红菌素(Hc)进行固定化处理,制备得细菌纤维素(BC)基光敏材料,对该材料的光动力抗菌能力进行评价并为抗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方案。首先,利用桥联剂三聚氯氰(TCT)将天然光敏剂竹红菌素共价固载于细菌纤维素上,制备得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Hc-BC)纳米纤维膜。随后,测量竹红菌素在纤维素膜上的固载量以评价其固载效果;进行物理学(SEM、TGA、XRD)和光谱学(红外光谱、漫反射紫外光谱)表征,分析比较添加竹红菌素前后纤维膜的基本形貌、物理化学性能变化;检测纤维膜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以考察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相容性。结果显示:竹红菌素固载量达到155 nmol/mg,固载效果良好;固载竹红菌素后,纤维素膜的疏水性有所提高,结晶度稍稍下降,热稳定性略有提高;浸提24 h后,Hc-BC膜无任何有害物质溶出,共价固定效果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其次,在光照/暗室条件下,测试竹红菌素固定化前后纤维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率,考察Hc-BC膜在不同条件(光照时间、浸泡时长、使用次数)下的光动力抗菌能力及耐用性。接着,评价光促/盐促协同作用下纤维膜对不同菌种的抗菌能力,探究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结果表明:在氙灯(光强为65±5 m W/cm2,波长为420~780 nm,光照30 min)照射下,Hc-BC膜对金球菌抗菌率达到了99.5+%,但对大肠杆菌几乎无杀菌作用;增加光照时长至60min,有利于Hc-BC膜提升抗菌效果,但对大肠杆菌来说仍不理想(49.5%);Hc-BC纤维膜上的光敏剂Hc不会溶出于缓冲液中,共价结合力可靠,但是纤维膜在使用四次后,对金球菌的杀菌率仅为43.2%,可重复利用性不佳。在抗菌过程中,添加浓度为20 m M的碘化钾(KI)水溶液后,Hc-BC膜对金球菌的抗菌率提升至99.999%,添加100 m M的KI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提升至99.1%,其中促进抗菌作用的KI氧化产物主要是短寿命的碘自由基I·/I2·?。最后,将抗菌物质壳聚糖加入基材细菌纤维素中,制备得细菌纤维素/壳聚糖(BC/CH)复合抗菌材料,同样利用三聚氯氰将光敏剂竹红菌素共价负载于BC/CH纤维膜上,制备出具有光动力抗菌功能的纳米纤维膜。接着,对纤维膜进行物理学(SEM、TGA、XRD)和光谱学(红外光谱、漫反射紫外光谱)表征,分析壳聚糖和竹红菌素的加入对纤维膜形貌、结晶度、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在光照/暗室条件下,纤维膜对金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在基材中加入壳聚糖后,竹红菌素固载量提升至198 nmol/mg;固载竹红菌素后,纳米纤维膜表面变得不平整,结晶度和热稳定性略有降低。最为重要地,在暗室条件下,壳聚糖的抗菌作用赋予了纤维膜约90%的抗菌效果,可基本满足抑菌要求,在光照条件下,光敏剂竹红菌素与壳聚糖的协同抗菌作用使得纤维膜对金球菌的抗菌率提高到了99.9999%,抗大肠杆菌效率也达到了理想的99.49%;光照条件重复使用四次后,Hc-BC/CH膜对金球菌的杀菌率仍保持在85.42%,说明竹红菌素和壳聚糖的协同作用使得纤维膜的抗菌能力和重复利用性均有所提高,未来在抗菌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渠敏[2](2021)在《设计可释放单线态氧的内过氧化物及生物研究》文中指出在活性氧中,单线态氧是最活泼且寿命最短的。由于它的反应性,它可以与脂质、氨基酸、核酸和大多数细胞成分发生反应。而稠环芳烃已经被验证是一类可与1O2反应生成存储单线态氧的内过氧化物,并且这类化合物在加热时可实现环还原来释放1O2,所以在本文中我们选取结构比较容易修饰且溶解性好的的1,4-二甲基萘为母体来进行修饰。本文针对单线态氧的利用提出了两种构思:1、如今,已经出现了许多对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菌株,甚至还有一些对多种药物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即所谓的“超级细菌”。光动力疗法可以有效地杀死病原菌,对于抗药性菌株,也有较好的作用效果。期望通过设计一种按需可控释放单线态氧的结构,以内过氧化物的形式将单线态氧置于“笼状”结构中。在这种结构中,三甲基甲硅烷基(TMS)基团提供了空间体积,抑制环还原,当通过引入氟离子时,发现氟离子会非常快速地除去TMS基团,内过氧化物就可以不受阻碍地进行环还原,从而释放单线态氧。2、针对一些由于失血造成的细胞缺氧,我们考虑设计一种基于将单线态氧转换为三线态氧的内过氧化物,本文中我们选择的修饰基团是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可以为细胞缺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上述构思设计合成了对应的化合物,主要进行了如下的工作:1、设计、制备了用三甲基氯硅烷来取代1,4-二甲基萘母体的5号位的内过氧化物(5-TMS)。采用1H-NMR与13C-NMR确认化合物结构特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其结构性质。利用1H-NMR分别测试了内过氧化物5-TMS在25℃和37℃的半衰期,结果为:t1/2=97 h(25℃);t1/2=15.6 h(37℃)。核磁图可以观察到加入四丁基氟化铵引入氟离子后环还原速率的变化。2、利用DPBF测试5-TMS在四丁基氟化铵存在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除此之外通过荧光动力学光谱以及溶解氧的相关测试证明:内过氧化物5-TMS在氟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快速释放单线态氧。将5-TMS化合物以及2-TMS化合物作用于大肠杆菌,显微镜数据表明:添加氟化物后的5-TMS抗菌效果要高于单独的5-TMS以及添加氟化物的2-TMS。3、利用DABCO基团来修饰1,4-二甲基萘,合成并分离出一种不常见的5,8-内过氧化物,用1H-NMR与13C-NMR确认化合物结构特征,测试了其在25℃的半衰期,结果为:t1/2=2.3 h。

陶亚东,柳雪,霍峰,陈喜波,王敬[3](2019)在《TBO-PDT介导光动力疗法抑菌作用对牙体及牙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以甲苯胺蓝O(toluidine blue O,TBO)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抑制大鼠混合菌生物膜内主要致龋菌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嗜酸性乳杆菌和粘性放线菌为实验菌株,建立牙菌斑生物膜模型。实验分为5组,将40只大鼠随机分配, 8只大鼠为一组:A组用生理盐水处理,作为阴性对照;B组用洗必泰处理,作为阳性对照组;C组单纯激光组,选择波长为630 nm,应用输出强度为105 mW/cm2,照射时间为9 min。D组单纯光敏剂组,光敏剂浓度100 mg/L避光孵育5 min。E组TBO-PDT组,光敏剂浓度为100 mg/L然后避光孵育5 min后,应用波长为630 nm,输出强度为105 mW/cm2进行激光照射。每只大鼠口腔分为4个区,均选择每区内最后2个磨牙,每只大鼠共计8个样本牙。平板菌落计数观察牙菌斑生物膜活性,组织病理切片观察PDT对实验动物口腔软组织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PDT作用前后牙齿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处理组,洗必泰处理组相比,TBO-PDT处理组牙菌斑内致龋菌存活的数量(CFU/mL)明显减少(P<0.05),其抑菌率为89.07%;而C组与D组无明显抑菌效果。扫描电镜显示TBO-PDT组的磨牙表面比较光滑,脱矿孔表浅。病理切片示TBO-PDT组牙周组织无明显损伤。结论:实验表明光动力疗法有明显的防龋效果,且对牙体硬组织及牙周组织无明显损伤。

刘江俊[4](2019)在《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治疗急性MRSA型假体周围感染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手术后最灾难性的并发症。急性PJI的治疗因为创伤小、花费少、远期疗效好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出现给PJI的治疗带来了灾难性后果。MRSA感染的PJI治疗失败率很高,目前主要依靠万古霉素治疗,然而万古霉素强效治疗细菌感染的同时,给患者身体健康也带来了较大的毒副作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即利用一定波长的光激发已存在于细胞内的光敏剂而引发光化学效应,与周围的氧发生反应产生活性氧,作用于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姜黄素本身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同时近来有研究发现姜黄素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光敏剂。但是姜黄素的激发波长在200-230nm和410-450nm,组织穿透能力较低。尽管像980nm的近红外光的组织穿透深度远大于可见光(400-700nm)的穿透深度,但因为其不在姜黄素的吸收波长范围内,所以不足以激发姜黄素产生光动力作用。掺杂有稀土的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具有将980nm的近红外光转换成400-500nm波长区域光的特性,同时纳米颗粒也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且能够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和提高靶向部位药物浓度,现已成为姜黄素输送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本文拟主要研究(1)体外检测姜黄素在450nm激光的激发下产生活性氧情况以及对MRSA杀伤情况。(2)合成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并构建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检测其理化性能以及细胞毒性。(3)体外检测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对MRSA的杀伤情况。(4)构建急性感染MRSA型PJI动物模型,体内探索研究980nm近红外光作用下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对急性MRSA型PJI的治疗情况。方法:1.体外检测姜黄素在450nm激光的激发下产生活性氧情况以及对MRSA杀伤情况。首先利用活性氧绿色荧光探针(singlet oxygen sensor green,SOSG)检测450nm激光激发下姜黄素产生的活性氧的情况;其次对MRSA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麦氏浊度仪进行分离将菌液浓度0.5麦氏浊度单位(McFarland,MCF),冷藏待用;将实验组分为单纯姜黄素组、单纯光照组、姜黄素-激光照射组、空白对照组四组,分别用450nm激光照射5min,辐照强度为1 W/cm2;利用稀释平板法检测MRSA。2.合成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并构建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检测其理化性能以及细胞毒性。通过水热法制备上转换纳米颗粒,利用激光粒径分析仪检测合成的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应用X射线衍射手段检测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组成成分;利用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对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形态学进行鉴定,并利用荧光光度计检测其在980nm波长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利用二氯甲烷气化法通过分子间离子键及氢键等作用构建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利用透射电镜以及扫描电镜对共轭复合物形态学进行鉴定;利用热重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共轭复合物组成成分;根据光漂白现象,利用SOSG绿色荧光探针检测共轭复合物可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产生活性氧的情况;利用鼠前成骨细胞的CCK-8实验检测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的细胞毒性。3.姜黄素-上转换发光颗粒共轭复合物体外杀菌实验。首先进行MRSA菌株培养及含量测定,对拟定采用MRSA标准菌株进行分离和培养,并通过麦氏浊度仪进行分离将菌液浓度0.5MCF,冷藏待用;第二,测定姜黄素-上转换纳米发光共轭复合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的以及最适宜980nm近红外光照射时间,为进一步的体外杀菌实验探索适宜条件。第三,姜黄素-上转换纳米发光共轭复合物体外杀菌评价。向各组MRSA菌液中分别加入了磷酸缓冲盐溶液、单纯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单纯姜黄素、以及低浓度姜黄素-上转换纳米发光共轭复合物和高浓度姜黄素-上转换纳米发光共轭复合物,分别进行无光照和有光照处理,处理完毕之后,再将对各组处理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4.构建急性感染MRSA型PJI动物模型,体内探索研究980nm近红外光作用下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对急性MRSA型PJI的治疗情况。首先构建大鼠关节急性MRSA型PJI模型,并将模型动物分组,将生理盐水,姜黄素以及不同浓度的共轭复合物分别经关节腔注射入动物模型体内,之后给予980nm近红外光照射,3天之后处死动物,滑膜组织取出后,一部分组织称重匀浆,进行细菌含量测定,另一部分滑膜组织进行组织学进行HE染色和革兰染色,评价组织中细菌情况以及炎症反应情况;同时通过应用XFA6030血液分析仪检测动物血液中感染相关炎症因子情况。结果:1.姜黄素在450nm激光照射下可产生活性氧,相同时间内呈现浓度依赖性,所有姜黄素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姜黄素浓度一定时,产生活性氧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大约5 min后趋于稳定。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杀伤MRSA作用明显,呈现浓度依赖性,以30μg姜黄素组在光照条件下对MRSA的杀伤作用最佳,MRSA菌存活率减少至(0.28±0.16)%。2.1我们通过水热法合成的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到纳米颗粒的粒径约为25nm,尺寸分布集中,基本为球形。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能够产生450nm和475nm有两个发射峰。此外,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X射线衍射图显示示,在17°,29°,30°,43°的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主峰分别对应于NaYF4的标准卡片(JCPDS:16-0334),说明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成功合成,而且没有任何的杂相。姜黄素通过聚乙烯亚胺连接到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上所形成的共轭复合物,尺寸约为200nm,粒径分布集中。此外,我们测试了姜黄素-上转换发光颗粒共轭复合物的Zeta电位为+19mV,MRSA细菌的Zeta电位是负值-32mV。2.2我们测得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450nm和475nm。与纯纳米颗粒的荧光谱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连接姜黄素之前和之后,荧光谱的轮廓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是荧光发射强度发生明显减弱。再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连接上姜黄素之后共轭复合物的荧光寿命衰减变短,从纯颗粒的276.13μs到共轭复合物的186.83μs,同时进一步看出纯颗粒的荧光衰减为单指数衰减,而连接上姜黄素之后其衰减呈现为多指数衰减。这些实验结果证实姜黄素已经连接上在PEI上,而且激发态能级的能量是以能量传递的方式被姜黄素所接收,并且计算出能量传递效率为32.3%。2.3我们发现在相同980nm近红外光照射时间下,单线态氧的产生量随着姜黄素-上转换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产生的单线态氧浓度一开始迅速增加,在20min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并趋于平缓。同时鼠前成骨细胞细胞的CCK-8实验显示24h共轭复合物组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状,与空白对照物相比无显着差异,48 h照片显示的细胞密度相对24 h时要高,同样细胞呈现为长梭形,生长状态良好。并且将24 h、48 h测定的CCK-8吸光度OD值换算成RGR值,所得的RGR分级均为“0”或“1”级。2.4我们发现随着姜黄素-上转换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浓度的增加,对MRSA细菌的杀伤比例也随之增加。同一姜黄素-上转换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浓度下,随着照射时间增加,细菌杀伤比例也随之增加。共轭复合物浓度大于200μg/mL时,20min和30min所产生的细菌杀伤效果均接近100%。经计算得出姜黄素-上转换发光颗粒共轭复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0μg/mL,后续照射时间采用20分钟。3.我们发现含有姜黄素的几个实验组对MRSA细菌均有杀伤效果,与阴性对照组区别明显,而且高浓度组(200μg/mL)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加980nm近红外光光照时具有最好的杀菌效果。4.我们发现,在血液学以及滑膜细菌计数检测中,将阴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所有三种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以及MRSA数量均显着增加,有980nm近红外光照射组的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的治疗组细菌计数以及炎症因子情况均显着降低,尤其是在高剂量组(200μg/mL)中尤为明显。同时单纯姜黄素组也对MRSA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并且它也可以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组织学检测表明,在阴性组中发生大量炎性细胞,并且几乎在组织的同一部位也大量发现MRSA。相比于阴性对照组,单纯姜黄素组组织中细菌含量和炎症细胞聚集情况也有所减少,同时在两种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组中,MRSA的量显着减少,炎细胞聚集明显减少,特别是在高剂量组(200μg/mL)中这种效果尤为明显。结论:(1)在450nm激光照射下,姜黄素能够产生活性氧,并且介导的光PDT作用能够对MRSA悬浮菌产生有效的清除作用,清除率接近100%(2)我们成功合成了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颗粒粒径分布均匀,结构稳定,元素组成纯正,带正电,更有利于被吸附到细菌表面,有利于光动力产生的单线态氧更好的发挥杀伤作用。同时我们通过共轭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和姜黄素的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寿命衰减测定,发现连接上姜黄素之后,上转换发光颗粒能将吸收的近红外光传递给姜黄素使其发挥光-化学作用,为姜黄素发挥光动力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实验也说明我们合成的姜黄素-上转换发光颗粒共轭复合物细胞毒性低,能够应用于动物实验。(3)在体外实验中,我们的结果发现姜黄素本身对MRSA菌能够产生一定的杀伤作用,同时姜黄素-上转换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在980nm近红外光照射下介导PDT作用能够导致MRSA菌的大量杀伤,说明姜黄素在近红外光照射下能够通过双重抗菌作用对MRSA菌进行杀伤。(4)在动物体内实验中,我们发现980nm的近红外光能够有效穿透大鼠关节组织,激发关节腔内的姜黄素-上转换发光颗粒共轭复合物产生PDT作用,对MRSA进行清除,组织炎症情况也明显减轻,同时合并姜黄素本身的对MRSA的清除作用以及组织抗炎作用,急性MRSA型PJI动物在姜黄素-上转换发光颗粒共轭复合物的双重抗菌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这为为假体周围感染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治疗方法,并且为光动力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

杨瑶瑶,赵洪岩,张志民[5](2018)在《变形链球菌生物膜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所依赖的微环境,是龋病的始动因子。变形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寻找有效的对抗变链菌生物膜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在物理、化学及生物三个层面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清除方法加以综述,旨在为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李淼[6](2016)在《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苯二腙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动力疗法是治疗癌症很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把光敏剂注射到患者体内,当光敏剂在肿瘤细胞内聚集一定浓度时,用适当波长的光进行照射,产生单线态氧,进而杀死肿瘤细胞并且对周围健康组织没有影响。本文概述了光动力疗法的概念、作用机理和应用,介绍了光动力疗法中的光敏剂、理想光敏剂的特点及光敏剂的发展还有叶绿素类光敏剂的种类。重点介绍了以叶绿素-a为原料提取分离得到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在氢氧化钠和硫酸的作用下得到焦脱镁叶绿酸-a,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还可以与苯肼盐酸盐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多种中间产物,最终得到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苯二腙衍生物7a和7b,最大吸收波长从原来的668 nm分别增加到682 nm和689 nm,分别增加了14 nm和19nm。对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苯二腙衍生物7a和7b进行光谱性质的研究,分别在二氯甲烷、甲醇、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正己烷和在pH=2、3、4、5、6、7、8、9、10条件下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试。结果发现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溴苯二腙在极性溶剂中有很强的紫外吸收,强酸性环境下,最大吸收波长出现轻微蓝移弱酸和碱性条件下波长基本保持不变;同时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溴苯二腙Soret峰与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的Soret峰相比,出现轻微红移现象。在极性溶剂中该物质的荧光发射光谱强度较强;由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溴苯二腙在410 nm和688 nm处对应的荧光发射强度与pH值的关系图可知,两张图的变化趋势相似,pH由2增大至7,荧光强度呈增强趋势,其中pH由2至3,荧光强度急剧增强,pH由3至7,荧光强度增强趋势稍缓,;pH由7至10,荧光强度减弱。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三氟甲基苯二腙在极性溶剂中有很强的紫外吸收,强酸性环境下,最大吸收波长出现轻微蓝移,弱酸和碱性条件下波长基本保持不变;同时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三氟甲基苯二腙Soret峰与脱镁叶绿酸-a甲酯的Soret峰相比,出现轻微红移现象。在极性溶剂中对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三氟甲基苯二腙的荧光发射光谱强度较强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三氟甲基苯二腙在411 nm处对应的荧光发射强度与pH值的关系图可知,pH值由2至6,荧光强度增强,pH值由6至10,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三氟甲基苯二腙在683 nm处对应的荧光发射强度与pH值的关系图可知,pH值由2-6,荧光强度急剧增强,pH值由6-7,荧光强度减弱,pH值由7至10,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综上所述,这两种物质最大吸收波长增大,并且荧光强度都较强,可以应用于光动力治疗和医学生物成像。本文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都经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的表征。

刘赛,刘哲鹏,符雯[7](2015)在《5-氨基酮戊酸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5-氨基酮戊酸作为第二代光敏剂用于光动力治疗,尤其在肿瘤诊治和皮肤科疾病领域应用广泛。5-氨基酮戊酸可以口服给药,注射给药,以及皮肤局部给药,但是由于5-氨基酮戊酸易溶于水,在皮肤局部给药时皮肤吸收差,而在固体制剂、凝胶剂等剂型使用过程中作用时效短。因此该文结合5-氨基酮戊酸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研发的5-氨基酮戊酸新剂型,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宋莉[8](2015)在《非损伤微测技术用于口腔鳞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实验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ique,NMT)是一种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可以在不损伤活体样品的情况下获得进出样品的各种离子或分子的多维信息,能够实时选择性测定进出活体材料离子和小分子流速,该技术具有非损伤性、长时间、多电极、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角度测量等优点,可在不接触细胞、不干扰细胞活动、不影响细胞内、外环境稳态和调节机制的条件下,获得其他技术难以测到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从而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产生实质性的突破,对活体材料进行实时、动态的测定和研究。将现用于植物生理学研究的非损伤微测技术用于人体细胞生理学研究。应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在不接触细胞、不干扰细胞活动、不影响细胞内、外环境稳态和调节机制的条件下,实时测定进出单个口腔鳞癌细胞的离子和小分子流速,获得肿瘤细胞凋亡时的02和Ca2+流的跨膜变化的动态信息;应用非损伤微测技术了解孟加拉红在光动力干预下与口腔鳞癌细胞相互作用时O2和Ca2+流的跨膜特征,以对孟加拉红在口腔癌诊疗机制有所了解,有助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评估。并为探索非损伤微测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方法:1.非损伤微测技术实时动态观察和记录单个活的口腔鳞癌细胞Ca127的O2和Ca2+的跨膜流动。2.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孟加拉红对口腔鳞癌细胞Ca127的细胞毒性,不同浓度的孟加拉红介导的光动力干预下对口腔鳞癌细胞Ca127的细胞毒性;以及检测了相同浓度相同激发光源的条件下,孟加拉红(10μM)介导的光动力干预下对口腔鳞癌细胞Ca12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非损伤微测技术实时动态检测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干预下诱导的单个口腔鳞癌细胞凋亡时的O2和Ca2+流速变化,以及响应光动力疗法诱导的口腔鳞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研究。(1)荧光探针DCFH-DA检测孟加拉红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激发的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2)荧光探针罗丹明123检测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疗法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3)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孟加拉红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的细胞凋亡率。(4)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疗法诱导细胞内细胞色素C、Caspase-3、Caspase-9、PARP蛋白的表达水平。(5)非损伤微测技术检测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疗法诱导的单个口腔鳞癌细胞凋亡时的02和Ca2+跨膜流动的实时动态变化。结果:1.非损伤微测技术实时动态检测了单个口腔鳞癌细胞Ca127的O2和Ca2+的跨膜流动,结果表明Cal27细胞中02在24小时实验观察期内均为内流跨膜移动,分子流的移动速率在16.26 pmole/cm2.s -23.99 pmole/cm2.s之间波动;但Ca2+的跨膜转运动力学特征则表现不同,离子流方向有波动,既有向内又有向外的跨膜移动,外流最大移动速率为5.84 pmole/cm2.s,内流最大移动速率为3.22pmole/cm2.S。2.实验结果显示孟加拉红能够被口腔鳞癌细胞Ca127摄取,进入细胞核和细胞质;低浓度的孟加拉红对口腔鳞癌细胞Ca127没有细胞毒性;但低浓度的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疗法对口腔鳞癌细胞Ca127有显着的细胞毒性,并且对细胞的增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疗法导致口腔鳞癌细胞Ca127细胞内释放大量活性氧,细胞ROS水平显着增加比未处理组高出2.46倍;细胞内产生的ROS水平在RB-PDT处理后2小时显示为最高峰,比未处理组高出2.84倍;ROS的释放导致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降低,24小时观察期结束时仅为39.21%;同时,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凋亡,凋亡持续发生,在RB-PDT处理后2小时,凋亡率出现一个小高峰,达到18.55%:之后逐渐增加,在RB-PDT处理后24小时,达到了30.57%。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内细胞色素C在光动力激发后立即释放出现蛋白表达,Caspase-3、Caspase-9、PARP在观察期2小时均开始出现蛋白高水平表达。4.非损伤微测技术实时动态检测到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疗法诱导的单个口腔鳞癌细胞Ca127凋亡时的02和Ca2+跨膜流速变化,02流在实时动态检测的早期(实验观察期的0-2小时)与未处理组、纯RB和PDT+NAC处理组的细胞相比较,其分子内流移动速率降低,2小时观察时间点的02流移动速率(6.43pmole/cm2.s)是最小值,后期O2分子内流移动速率加大;而Ca2+离子流无论是内流还是外流,移动速率都明显高于未处理组和、纯RB和PDT+NAC处理组,2小时观察时间点的Ca2+离子移动速率(9.53 pmole/cm.s)是Ca2+离子流由外流转变为内流的高峰值。这一结果与上述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的细胞凋亡率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蛋白表达的实验结果所表达的凋亡时间趋势是相一致的;2小时是一个关键和值得关注的观察时间点。结论:1.非损伤微测技术可以用于人体细胞生理学研究,是在不接触细胞、不干扰细胞活动、不影响细胞内、外环境稳态和调节机制的条件下研究细胞病理生理学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对细胞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2.成功检测到Ca127细胞在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O2、Ca2+的跨膜转运动力学特征,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3.发现孟加拉红在光动力干预下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凋亡的机制中:内活性氧大量释放、破坏线粒体细胞膜,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并造成细胞损伤,细胞色素C释放,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细胞内细胞色素C、Caspase-3、Caspase-9、PARP蛋白均相续出现高表达。通过上述发现,推测O2和Ca2+流的变化响应了光动力作用后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可以作为检测肿瘤细胞凋亡信号的指标;

罗雪晴[9](2014)在《孟加拉红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光动力疗法(PDT)是光敏剂和特定波长激光之间的非热能光化学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单线态氧及氧自由基,从而对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毒性作用。本研究通过在体外环境下利用菌悬液及构建细菌生物膜模型,初步检测及观察RB介导的PDT(RB-PDT)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抑制作用,从而为RB-PDT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不同浓度的RB在波长为490nm的LED光源激发作用下,观察其对P.g菌悬液的抑制效果。实验分成两组:对照组(0.9%生理盐水)和PDT组(RB浓度分别为50μM,20μM,10μM,5μM,1μM,共培养5分钟,LED灯光照3分钟)。处理完成后采用十倍稀释法稀释菌悬液后继续培养48小时。菌落计数法得出原菌液的菌落形成单位,并进行统计分析。(2)利用96孔板建立P.g的48小时成熟生物膜模型,采用MTT法检测RB-PDT组(50μM),单纯光照组,单纯RB组及生理盐水组作用后P.g生物膜的吸光度值,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3)使用激光共聚焦专用培养皿建立P.g的48小时成熟生物膜模型,采用SYT09/PI荧光染色剂使细菌着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各药物处理组(RB-PDT组(50μM),单纯光照组,单纯RB组及生理盐水组)生物膜中细菌染色情况及死菌活菌比例。结果:(1)菌落平板计数法显示RB-PDT组(RB浓度分别为50μM,20μM,10μM,5μM,1μM)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P.g菌落数(CFU/ml)有显着减少(P<0.05),且五个不同浓度的RB-PDT组之间相互比较发现P.g的菌落数随着RB浓度的增加而减少;(2)MTT检测结果显示RB-PDT组(50μM)与单纯光照组,单纯RB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单纯光照组,单纯RB组及生理盐水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CLSM图像显示RB-PDT组可见P.g菌体染色以红色(死菌)荧光为主,仅少量菌体染色为绿色(活菌)荧光,同一视图叠加后以红色荧光为主,而单纯光照组,单纯RB组及生理盐水组镜下菌体菌体染色以绿色(活菌)荧光为主,仅少量菌体染色为红色(死菌)荧光,同一视图叠加后以绿色荧光为主。结论:(1)RB-PDT对P.g菌悬液具有明显的抑制和破坏作用,且RB-PDT的抑制作用有浓度相关性;(2)P.g的菌斑生物膜构建成功,RB-PDT对P.g菌斑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和破坏作用;单纯光照组和单纯RB组对P.g生物膜无明显抑菌作用。

沈兰花,孟玲娜[10](2013)在《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疗法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笔者概述了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疗法(HMME-PD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1光动力疗法与光敏剂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型临床治疗方法。它通过光敏剂的光动力反应产生细胞毒素而作用于靶组织产生组织效应。作为一种光激发化学疗法,PDT将激光技术、光纤技术、光电机械技术与

二、光动力疗法治疗细菌和病毒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动力疗法治疗细菌和病毒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动力抗菌
        1.2.1 抗菌机制
        1.2.2 光敏剂的特点及种类
        1.2.3 竹红菌素简介
    1.3 光动力抗菌的应用进展
        1.3.1 光敏剂基材与固定化
        1.3.2 提升光动力抗菌性能的主要手段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细菌纤维素的制备
        2.2.4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
        2.2.5 表征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光谱
        2.3.2 竹红菌素固载量
        2.3.3 形貌及亲疏水性
        2.3.4 纤维膜的结晶度
        2.3.5 红外光谱
        2.3.6 热稳定性
        2.3.7 纤维膜的细胞毒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的抗菌性能及盐促增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抗菌性能测试
        3.2.4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抗菌性能
        3.2.5 Hc-BC纤维膜的耐用性
        3.2.6 Hc-BC纤维膜对碘化钾的氧化性能
        3.2.7 碘化钾氧化产物对抗菌性能的促进作用
        3.2.8 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菌性能分析
        3.3.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抗菌性能
        3.3.3 Hc-BC纤维膜的耐用性
        3.3.4 Hc-BC纤维膜对碘化钾的氧化性能
        3.3.5 碘化钾氧化产物对抗菌性能的促进作用
        3.3.6 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抗菌组分协同增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壳聚糖材料的制备
        4.2.4 表征及测试
        4.2.5 抗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光谱及竹红菌素固载量
        4.3.2 形貌观察
        4.3.3 纤维膜的结晶度
        4.3.4 红外光谱
        4.3.5 热稳定性
        4.3.6 抗菌性能分析
        4.3.7 Hc-BC/CH纤维膜的耐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设计可释放单线态氧的内过氧化物及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细菌感染的危害及耐药背景
        1.1.1 细菌感染的危害
        1.1.2 细菌耐药及其发展
        1.1.3 耐药性出现的原因
    1.2 抗菌策略现状
        1.2.1 噬菌体法
        1.2.2 金属抗菌
        1.2.3 抗菌肽
        1.2.4 CRISPR系统
        1.2.5 其他
    1.3 光动力疗法
        1.3.1 光动力疗法机制
        1.3.2 单线态氧
        1.3.3 抗菌光动力疗法
    1.4 内过氧化物及其应用
    1.5 本课题选题依据及意义
2 TMS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内过氧反应条件探索
        2.3.1 反应溶剂的探索
        2.3.2 反应光源的探索
    2.4 内过氧化合物5-TMS的合成及表征
        2.4.1 内过氧化合物5-TMS的合成
        2.4.2 内过氧化物5-TMS的表征
    2.5 内过氧化合物2-TMS的合成
    2.6 内过氧化合物5-TMS与 2-TMS半衰期测试及计算
        2.6.1 半衰期计算方法
        2.6.2 内过氧化合物5-TMS与 2-TMS半衰期测试
    2.7 结果与讨论
        2.7.1 产物的合成以及谱图解析数据
        2.7.2 UV-vis吸收与荧光发光光谱测试结果
        2.7.3 内过氧化物半衰期的计算结果
    2.8 本章小结
3 内过氧化物5-TMS和2-TMS与氟化物作用效果及其抗菌性能
    3.1 引言
    3.2 氟化物作用于内过氧化物5-TMS的验证实验
        3.2.1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氟化物对内过氧化物5-TMS环环原速率的影响
        3.2.3 紫外可见光谱测量氟化物对单线态氧~1O_2释放速率的影响
        3.2.4 溶氧计测量氟化物对单线态氧~1O_2释放速率的影响
    3.3 内过氧化物 5-TMS与内过氧化物 2-TMS的抗菌性能
        3.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3.3.2 培养基及测试溶液配制
        3.3.3 抗菌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氟化物对内过氧化物5-TMS的作用效果讨论
        3.4.2 内过氧化物 5-TMS与内过氧化物 2-TMS的抗菌活性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DABCO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4.1 引言
    4.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DABCO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的合成及表征
        4.3.1 DABCO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的合成
        4.3.2 DABCO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的分离及相关表征
        4.3.3 DABCO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半衰期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5,8-内过氧化物的确认与谱图解析
        4.4.2 DABCO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半制备色谱分离结果
        4.4.3 UV-vis吸收与荧光发光光谱测试结果
        4.4.4 DABCO修饰的1,4-二甲基萘内过氧化物半衰期计算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化合物的部分表征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TBO-PDT介导光动力疗法抑菌作用对牙体及牙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光敏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细菌复苏与扩增
        1.2.2 建立致龋模型
        1.2.3 分组
        1.2.4 处理方法
        1.2.5 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处理组混合菌菌斑生物膜内细菌存活数目
    2.2 各组大鼠磨牙表面形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3 各组大鼠牙周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3 讨论

(4)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治疗急性MRSA型假体周围感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作用以及对MRSA杀伤的体外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姜黄素在光动力条件下ROS的产生
        2.2 MRSA的培养
        2.3 姜黄素光动力疗法在液体培养基中抗MRSA作用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姜黄素在光动力条件下ROS的产生情况
        3.2 姜黄素光动力疗法对MRSA悬浮菌的杀伤作用
    4 讨论
第二部分 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的构建以及对MRSA菌清除作用的体外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
        2.2 上转换纳米颗粒-姜黄素共轭复合物的制备
        2.3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及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姜黄素共轭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形貌以及组成成分
        2.4 姜黄素-上转换发光共轭复合物产生单态氧情况检测
        2.5 姜黄素-上转换发光颗粒共轭复合物体外杀菌实验
        2.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合成的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UCNPs)以及姜黄素-UCNPs纳米共轭复合物的表征以及组成成分
        3.2 姜黄素-UCNPs在近红外照射下单线态氧的产生情况
        3.3 姜黄素-UCNPs在近红外照射下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3.4 姜黄素-上转换发光共轭复合物安全性
        3.5 共轭复合物产生的PDT效应对体外培养MRSA的杀伤作用
    4.结论
第三部分 姜黄素-UCNPS纳米共轭复合物治疗关节假体周围MRSA感染的体内评价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关节假体周围MRSA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体内抗菌实验
        2.3 血液学检测
        2.4 组织学检测
        2.5 动物实验伦理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及讨论
        3.1 MRSA型 PJI动物模型建立情况
        3.2 共轭复合物体内抗菌效果以及实验动物血液学和组织学检测
    4.结论
总结与展望
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5)变形链球菌生物膜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清除
2 化学清除
    2.1 天然成分
        2.1.1 抑制生物膜形成
        2.1.2 促进生物膜脱落
    2.2 酶类和小分子物质
3 生物清除
4 结束语

(6)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苯二腙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动力疗法的概述
        1.2.1 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
    1.3 光动力疗法的应用
        1.3.1 巴雷特食管癌
        1.3.2 食管癌
        1.3.3 胆管结石癌
    1.4 光动力疗法中的光敏剂
        1.4.1 理想光敏剂的特点
        1.4.2 光敏剂的发展
    1.5 叶绿素类光敏剂
第2章 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苯二腙衍生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脱镁叶绿酸-a甲酯(1)的制备
        2.2.3 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2)的制备
        2.2.4 焦脱镁叶绿酸-a(3)的制备
        2.2.5 3~1-Br3去乙烯基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4),3~1-OH-3去乙烯基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5)的制备
        2.2.6 3-乙酰基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6)的制备
        2.2.7 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苯二腙(7a)和(7b)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的反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溴苯二腙光谱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溴苯二腙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测试及其测试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三氟甲基苯二腙光谱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3~1-13~1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对三氟甲基苯二腙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测试及其测试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5-氨基酮戊酸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制剂的研究
    1. 1 脂质体
    1. 2 纳米粒
    1. 3 微球
    1. 4 衍生药物
    1. 5 其他制剂
2 展望

(8)非损伤微测技术用于口腔鳞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实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引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非损伤微测技术实时动态检测口腔鳞癌细胞的O_2和Ca~(2+)流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附图
    第二部分 孟加拉红介导光动力疗法抑制口腔鳞癌细胞增值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附图
    第三部分 O_2和Ca~(2+)流的变化响应光动力疗法诱导的口腔鳞癌细胞凋亡信号的
        1 材料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附图
参考文献
发表的研究相关论文
附件
致谢

(9)孟加拉红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不同浓度 RB 介导的 PDT 对 P.g 菌悬液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器材
        2.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菌悬液的制备
        2.2.3 RB-PDT 对菌悬液作用的测定
    2.3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第3章 RB-PDT 对 P.g 菌斑生物膜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器材
        3.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菌悬液的制备
        3.2.3 96 孔培养板上 P.g 菌斑生物膜模型的建立
        3.2.4 MTT 法检测 RB-PDT 对 P.g 菌斑生物膜的作用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第4章 CLSM 观察 RB-PDT 作用下 P.g 菌斑生物膜中细菌生存状态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器材
        4.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分组
        4.2.2 菌悬液的制备
        4.2.3 激光共聚焦专用培养皿上 P.g 菌斑生物膜模型的建立
        4.2.4 P.g 菌斑生物膜的荧光染色
        4.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P.g 菌斑生物膜的条件
    4.3 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光敏剂 RB 与光源
    5.2 RB-PDT 对菌悬液的作用
    5.3 RB-PDT 对 P.g 菌斑生物膜的影响
    5.4 CLSM 观察 RB-PDT 作用下 P.g 菌斑生物膜细菌中生存状态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光动力疗法治疗细菌和病毒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婷婷. 江南大学, 2021(01)
  • [2]设计可释放单线态氧的内过氧化物及生物研究[D]. 渠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TBO-PDT介导光动力疗法抑菌作用对牙体及牙周的影响[J]. 陶亚东,柳雪,霍峰,陈喜波,王敬. 应用激光, 2019(05)
  • [4]姜黄素-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共轭复合物治疗急性MRSA型假体周围感染的实验研究[D]. 刘江俊. 青岛大学, 2019(07)
  • [5]变形链球菌生物膜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杨瑶瑶,赵洪岩,张志民. 口腔生物医学, 2018(04)
  • [6]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苯二腙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D]. 李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7]5-氨基酮戊酸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 刘赛,刘哲鹏,符雯.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5(04)
  • [8]非损伤微测技术用于口腔鳞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实验探索[D]. 宋莉. 武汉大学, 2015(07)
  • [9]孟加拉红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作用的研究[D]. 罗雪晴. 南昌大学, 2014(01)
  • [10]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疗法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 沈兰花,孟玲娜. 中国基层医药, 2013(03)

标签:;  ;  ;  ;  ;  

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光动力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