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拒绝和70后的人做朋友吗?

你拒绝和70后的人做朋友吗?

一、你拒绝和70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吗?(论文文献综述)

张津津[1](2020)在《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文中指出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家之一,创作了体裁众多、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尤其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格林是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小说中以编年史家的姿态书写,留下了关于人类罪恶与苦难的深刻印记,启示了在荒诞的世界中获得救赎的可能,他富于严肃哲理性和通俗趣味性、带有生动想象力和深厚历史感的小说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总的特征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法、德存在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的文学作品,对于英国文学中的荒诞谈论不多。荒诞作为格林小说的重要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反复重现,是解读格林小说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格林小说的研究也可以深化对荒诞的认知和理解。本论文即试图从“荒诞”这一角度透视格林及其作品,对格林的生平和作品的意义作出恰当的阐释。全文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格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类综述,继而阐述研究的意义和应用的方法。研究意义在于既可以丰富国内格林研究的维度,又能加深对西方现代文学,特别是荒诞文学的认识。研究方法以文本细读法为主,以荒诞的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发生学、阐释学等方法为辅。在第一章中,厘清了荒诞的概念,从历史文化背景和荒诞性生命体验两方面阐述格林小说荒诞意识的基础。首先,通过追溯起源和用法,梳理内涵流变,分析荒诞所包含的深刻意蕴,界定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生存意义层面上的荒诞。其次,说明格林所处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帝国的瓦解,第三世界的混乱,让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荒诞境遇,作家们如何对这个荒诞世界作出回应。再次,格林早年经历导致自我心灵分裂,造成成年后不忠的信仰和辩证的思想,在多维的身份间逃避,格林无法跳脱时代共性,成为书写荒诞的作家,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笔下的人物。第二章围绕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性主题阐述其形成原因和具体呈现。首先,分析主题的成因。一是植根于文学传统,通过改写和重述与经典形成互文关系。二是受到国际政局影响,紧密结合政治事件,用宗教视角反观人类行为。三是源于私人阅读兴趣,继承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遗产,双方参与了主题的塑造。其次,论述主题的呈现。一是潜意识层面,描绘人物的童年和梦境,以折射西方文明的致病情境,从中寻找荒诞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二是信仰层面,有罪的圣徒试图用信仰克服荒诞,使存在变得有意义,但又不可能得出确定的意义。三是文明层面,借助非西方的“他者”来审视西方的“自我”,发现“自我”是失落的,“他者”是凋敝的。第三章以荒诞为中心,从人物、环境、主题三个方面阐述格林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人物方面,格林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处于悖谬状态的边缘人,表现为孤独无助的失父者,由于对某种信念的信仰,在极限境遇中会转变为主动承担责任的反英雄。二是环境方面,“格林之原”是一个堕落而绝望的空间,具体表现为艾略特式的“荒原城市”和康拉德式的“边缘世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而矛盾。三是主题方面,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悖谬,寓于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中,呈现出矛盾对立统一的样态,同时思想上宗教与荒诞之间相互消解,形式上严肃与通俗之间完美平衡,也有助于这一主题的呈现。第四章从严肃与通俗、政治与审美、现实与梦境三个维度阐述格林小说创作中荒诞的独特性,并从文学史叙事的角度指出格林小说创作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格林的小说创作兼顾严肃主题和通俗结构,坚持政治书写,也不放弃对审美意蕴的追求,通过展现现实和梦境、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交汇融通,深层次挖掘人物心理,并预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格林从荒诞文学的脉络中,积极汲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长处,既有参考和借鉴,也有突破和创新,这种融入了自己生命体验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因而决定了格林小说在具有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格林的荒诞文学书写的特殊性在于,格林本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的小说是他生平经历的映射,由多种复杂元素形成的有机融合。格林提出的超克荒诞的办法带有空想色彩,但是他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朱玉杰[2](2020)在《论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文中研究表明伍绮诗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目前已出版两部小说,分别是《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和《小小小小的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伍绮诗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运用二元对立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图服务。首先,伍绮诗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在主题上体现为两组,分别是理想和现实、传统与反叛。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中,伍绮诗小说中的詹姆斯夫妇、珀尔和贝比在理想和现实的斗争中苦苦挣扎,但不幸的是,经过重重波折,残酷的现实还是战胜了他们内心的理想。在传统与反叛这组对立中,通过玛丽琳与伊奇的反叛斗争,伍绮诗表达了她的价值观念:不管成功与否,每个人都应当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其次,伍绮诗在小说创作中构建了男性与女性、亚裔与白人、父母与子女三对人物冲突。伍绮诗通过对玛丽琳和波林·霍桑两个人物的书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玛丽琳从高中起便与美国男权社会进行抗争,波林·霍桑在传统社会中努力保持着自身特色;通过塑造詹姆斯和贝比两个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亚裔在美国社会的处境。詹姆斯为融入美国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白人始终视他为异类,在抚养权事件中,麦卡洛太太与理查德森先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中国文化与亚裔形象的歧视;通过对莉迪亚与伊奇的塑造,反映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问题。莉迪亚一直背负着父母寄予的期望前行,缺乏自我,最终因为压力过大跳湖身亡,伊奇特立独行,理查德森太太对她的行为进行压制,一直抗争的伊奇最终逃离了充满权力与规训的西克尔。另外,伍绮诗塑造了自身充满矛盾性与双重性的两个人物形象:玛丽琳与理查德森太太,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地立体鲜明。再者,伍绮诗运用自然意象凸显了毁灭与新生的主题,运用空间意象凸显了华裔的精神困境与资本主义的权威性。自然意象主要涉及两组意象:水与火。莉迪亚跳水自杀的行为看似是一种毁灭,实则是一种心灵的救赎。伊奇心中的小火苗帮助她脱离一成不变的生活,走上了寻求自我的道路,而理查德森太太却认为火具有毁灭性质。在白人空间的精神压迫下,詹姆斯逃到了亚裔助理的公寓,获得了短暂的归属感。理查德森太太的家充满了权威,伊奇为了反抗权力烧毁了房子。伍绮诗利用意象成功地衬托了她的创作思想,丰富了人物形象。伍绮诗是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她在创作中运用二元对立原则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加深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族裔、性别、亲子关系的抗争。伍绮诗对二元对立原则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同时,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可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探究伍绮诗作品中的深层内涵。

秦晶晶[3](2020)在《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来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探索研究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价值观教育的培育工作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在继2018年12月8日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又于2019年3月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讲话并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的理念和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的重要政治判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的重要指示精神,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显示了新时代的一个迫切需求—新时代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华少年!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变革给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少年儿童是将来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后备力量,目前我国少年儿童价值观整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呈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多元文化的进入,少年儿童受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影响,其价值观的多元性倾向也比较明显,价值行为中仍存在一些偏差的行为表现,价值观培育工作还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有可改良和优化的空间。本研究以新时代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中的问卷调查法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从实证角度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整体特征,并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影响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和探索。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论文的导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系统梳理了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本次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论文的第一章节分析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价值、价值观和价值观念。还对少年儿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划定了论文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六至十八周岁。论文的第二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阐释了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主客体关系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加强对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甄别和借鉴,为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和探索提供理论支撑。论文的第三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分析。首先介绍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调研程序:问卷设计原则、问卷内容设计和问卷调研的实施和开展。其中问卷内容设计是实证问卷调查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本次问卷内容的设计根据少年儿童的需要以及问卷调查内容的逻辑性,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这七个维度进行规划;然后根据这七个维度再细化为17个层次设计题目,每个层次有若干题目相对应设计保证了问卷调研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章节的第二部分展示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调研结果:从调研数据来看,新时代少年儿童经济价值观趋向理性;政治价值观主流且积极肯定;道德价值观认知积极准确但实践存在偏差;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注重实现自我价值;文化价值观多元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人际价值观中同伴之间价值观相对融洽,代际之间价值观仍有隔阂;生命价值观中整体态势良好但存在漠视生命的行为。在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进行了横向调研后,章节的第三部分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发展进行了时代的纵向比较,通过对比发现新时代少年儿童道德品质更为积极向上;学习动机整体务实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降低;幸福观存在向个人偏移倾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环保优先意识逐渐增强,经济优先意识明显减退。通过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横向研究和纵向对比,章节第四部分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进行了整体性分析,当下少年儿童价值观整体主流且积极向上;个体主体自我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价值观具有比较冲突性和持续发展性,但仍要看到少年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依然存在价值困惑和行为的偏差。论文的第四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这一章节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中观层面的家庭和学校因素、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这三个层面四个因素分析了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影响。在个体影响因素方面,少年儿童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二者之间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职能、家庭情感需求、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行为的榜样示范都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因素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比重失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可待优化、教育模式的单一被动。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都会制约或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及价值行为。论文的第五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与探索。本章节第一部分先关注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中的有机结合点,第二部分着重于提升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人格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并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同时加强生命价值认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第三部分是营造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教育环境,主要从提升家长素养,树立正确成才观和增强了解,促进亲子情感交流这两方面进行。第四部分为增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力:具体举措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落实“全程育人、全科育人”;教师应真“情”关爱,增强少年儿童对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健全学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管齐下”与载体优化。第五部分是宏观层面社会价值观教育环境的优化,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提升大众传媒信息的公信力和增强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和监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系统地分析,并针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现存的问题探索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新时代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闫槿[4](2019)在《基于调查的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答语”是会话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具体是指在对话进行的过程当中,说话人对他人话语的应答。而否定应答语指针对对方话语发表不同意见的答语。在日常对话中,难免会遇到与他人观点相背的情况。对于预备进入以及已经进入汉语高等教育阶段的留学生来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是在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技能。本研究以在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调查了 60个留学生。在调查中共设计了 4大类话题共80个子话题观点,共收集到留学生否定应答语语料4800条,以考察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表达的能力。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会话分析理论、立场三角理论、对话句法学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并结合上述理论及来自汉语教材和文学剧本中的语料对汉语否定应答语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对教学及教材中与否定表达相关的编写提出建议。第二章简述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的过程及语料筛选的原则,并对汉语本体上争议的概念作出详细界定。第三、四、五章分别描写、统计并分析了调查中不同水平学生对汉语否定应答语中否定项、非否定项小句主语及主位述位构建的使用情况。第六章对与汉语否定项及非否定项小句的主语使用偏误进行了总结。根据尹世超(2004)的研究成果,汉语的否定应答语可分为“否定项”和“续句”两个部分。否定项是指“不”、“没有”等出现在否定应答语的开头,能够亮明说话人否定态度,而续句则能够进一步阐明说话人否定的原因及否定的要点。本文基于真实的留学生否定表达语料,将否定应答语分为“否定项”和“非否定项”两部分,便于话语分析。本文将60名留学生按照来华学习时间、在读学位及通过HSK考试的级别将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两组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进行否定项的表达时,两组学生都很少使用“不”和“没”这两种最基础的否定副词,而是能够根据需要将否定副词与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灵活搭配,有时也会使用含有否定副词的小句,且都有能力使用多个非否定项小句完整详实地阐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第二,在汉语否定项的使用数量上,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组学生平均使用次数显着多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这说明到了到了相对较高的学习阶段,学生倾向于直接切入关键点进行否定。而在汉语非否定项的使用中,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组学生使用单个小句的数量明显多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这说明水平较低的一组学生在明确表达否定要点或陈述否定理由时,依然较为依赖简单的句子。在用两个小句阐述同一主语的否定答语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的使用数量明显多于水平较低的第一组学生。这说明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更希望尝试较为复杂的非否定项结构。由于这类汉语非否定项小句的主语相同,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一些指代、省略等方式将不同的主语进行衔接。这说明至少在用2个小句阐述同一主语的否定应答语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在对衔接的理解和掌握上要好于水平较低的第一组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等级的学生来说,汉语非否定项主语衔接与转换是比否定项使用更为突出的难点。本研究数据显示,汉语否定项表达的偏误在两个等级学生中出现总数为86例,而汉语非否定项的偏误出现总数为525例。且由于高水平的学生更希望尝试较为复杂的非否定项小句表达,因此主语使用及衔接类偏误的数量会随着等级的上升而增多。另外,不同水平学生出现的主语类偏误多集中在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误代上。第四,任何一个否定应答语命题的构建都少不了主位和述位的共同参与。在调查中发现,留学生在绝大多数时能灵活地重复引发语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新信息的产出。不同类型的否定应答语否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否定应答语仅对引发语中的主位或述位进行否定,有些则否定引发语的整个命题。在1个小句类的否定应答语中,水平较低的第一组学生使用否定述位类否定应答语的次数明显多于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而使用全新命题进行否定的否定应答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使用次数明显较多。在2个小句类否定应答语的使用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使用的次数明显较多。第五,虽然一些口语教材中的否定应答语出现次数较少,但是总体来说安排较为合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较为有限的素材加强学生否定应答语的表达练习。例如,在否定项表达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否定项表达,然后在让学生说出这些汉语否定项的不同语义。也可以将语义相同的否定项逐渐扩展,让学生明白它们在语用功能上的不同。而在汉语非否定项小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使用含有不同数量小句及不同主语类型的否定应答语,也可以设计更多可以展开辩论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对话。在学生的对话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对于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使用。当这二者出现时,应该及时让学生明确指出指代的具体对象。第六,两组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否定应答语时都能够做到合理利用他人的话语中的信息,并根据情况合理地产出新信息。两组学生都具备了使用复杂的否定应答语的能力,但在实际交流时均倾向使用较为简单的否定应答语。在进行否定时,也都倾向针对引发语的述位部分。而在否定应答语构建上的最大不同点位,水平较高的学生产出新信息的能力更强,并且更擅长使用较为复杂的否定应答语。

张晗[5](2016)在《走向共同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文中指出纵观古今中外儿童教育思想史,在生活中教育或过完满的教育生活始终是众多教育家的共同追求。在此思想的影响下,珍视生活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也已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幼儿园课程走向生活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成人本位、知识中心、科技至上以及符号崇拜等的影响,造成了儿童异化、生活失魅、课程迷失等困境。深究其根源,不仅是由于人们对儿童潜能、生活价值的重视不够,更是因为人们将成人与儿童、科学与生活、课程符号与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处理。基于此,本研究从关系思维和后现代课程观出发,尝试回答或解决以下问题:(1)“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中的“生活”,到底是指“谁的生活”?(2)幼儿园课程中的不同主体间及其相应的生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共同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致?(3)所谓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到底应该处于何种应然的样态?本研究首先从“儿童的特点”、“生活的特征”以及“师幼关系的主体间性”等三个维度着手,阐明幼儿园课程走向共同生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确认“共同生活”乃是幼儿园课程的本质特征。具体而言:第一,儿童是社会生活中具有依赖性的独特个体,其发展是自我和社会双向建构的结果。因此,儿童在共同生活中发展成长;第二,生活具有共同性。每个人都在自我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交往来拓展自我的生活世界,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第三,从幼儿和教师是平等主体的前提出发,论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必然性,论证了幼儿园课程中师幼关系的主体间性。这些都是显现出,幼儿园课程以共同生活为本质特征。紧接着,本文立足发生认识论、文化历史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等理论视野,阐述了幼儿园课程“需要共同生活”、“为了共同生活”、“源自共同生活”以及“经由共同生活”的内在属性。这一阐述,进一步确证了幼儿园课程共同生活的本质特征。此外,还需要认识到,教师是更具能力的专业教育者。、幼儿园课程需要教师主动进入幼儿的生活世界之中与之共同生活,并且,教师要积极观察、欣赏或融入幼儿与自我、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生活幸福、自我建构的重要引导力量。最后,本研究尝试建构出以共享幸福为目标、以多维生活为内容、以多元对话为实施过程及策略、以双向融合为生成路径的共同生活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其一,幸福是教育的内在目的和终极追求,幼儿园课程目标必然指向共同幸福。其中,儿童幸福是核心,成人幸福源于、指向、影响幼儿的幸福;其二,儿童的生活蕴含教育,儿童的教育就是儿童的生活。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并在师幼共同生活中实现幼儿经验、教师经验、种族经验的碰撞与融合;其三,幼儿园课程实施不是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而是师、幼以及与环境之间多元对话,实现师幼“互学共生”的过程;其四,幼儿园课程具有显着的生成特征。其生成路径在于,课程的“符号本文”经过教师的解读和幼儿多感官的实践,转化为可理解、可经验的“意义文本”。总之,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并不是对儿童生活的简单回归,而是通过师幼及其他参与者的共同生活,来实现对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双重回归。幼儿园教师素质是“儿童中心”的保障,教师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幼儿主体地位实现和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前提。因此,幼儿园课程应成为师幼及其他参与主体共同生活、互学共生、共享幸福的过程。

陈辉[6](2013)在《“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文中指出本文在叙述关中黄炎村农民生活故事的同时,阐释农民“过日子”的一般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民的生活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论文主要回应以下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首先,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一直是小农经济的主要家庭形态,小农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理论命题。其次,以古代哲人为代表的生活哲学具有很强的精英主义色彩,小农的生活观和生活方法论更能反映中国最广大群体的生活哲学。再次,农民意识并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农民生活方式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具有正面作用。最后,农村社会转型研究不仅应该关注“变”,还应该关注“不变”,正是人们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使社会转型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研究发现:家庭主义是对农民生活哲学的高度概括,集中表达了农民“过日子”的各项原则、策略和方法。在家庭生活方面,当家权不是集权,而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基础的分权。家庭和睦的前提是成员间形成稳定的强弱对比关系并达成力量均衡。吵架是化解矛盾和怨气的方式之一,更有效的策略是“凑和”。“凑合”减少了争执,搁置了争议,使家庭成员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继续生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方面,基本交往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农民在处理家族、邻居、朋友三重社会关系时的基本原则是“通情达理讲良心”。其中,“理”是基于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地方性规范,“情”包括人之常情和人情往来,“良心”是人的内在道德体验。在人神关系方面,家庭是农民宗教行为的基本单位,祭拜家族神以男性为主,日常性祈福以女性为主。“有所求”是农民求神拜佛的基本动力。基于现实生活的多样需求,农民信仰具有多神论和实用主义取向。农民获得宗教感的方式不是皈依神灵,而是在“过日子”同时,将世俗与神圣统一起来,升华生命体验。在人生意义方面,“过日子”就是农民的事业,几乎不存在家庭之外的人生意义和归属感。人生任务以养育孩子为中心层层展开,核心是代际责任。农民的人格不是个体本位,而是家庭本位,家庭是农民人格的依托。农民的人格不是“自我实现”,而是在“过日子”时通过完成人生任务得以安身立命。在家庭经济方面,农民以家庭为中心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通过兼业的方式力求家庭收入最大化。勤俭持家是农民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紧张关系的基本原则。小农的家庭经济是一种生存经济,“过日子”即是对农民生存理性的概括。综合以上五个方面,进一步将农民生活哲学抽象为“过日子精神”,特指农民在经营家庭生活过程中所表现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在生产方面,不计成本地投入劳动,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在家庭生活方面,节俭、顾家,轻个人享受,重子代培养;在人生意义方面,注重现实生活和现世生活,把经营生活作为基本人生目标。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小农在漫长农耕社会中历练而成的生存伦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农民载着它进入现代社会,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汪洋[7](2012)在《洋嫁》文中提出一浴室的氤氲还未散尽。谢桥打量着镜中的自己,湿漉漉的面颊和嘴唇,红艳得有些鬼魅。比脸色更鬼魅的是身上这条用料极为节省的裙子。前胸还算正经,小V领,尺度有限。对于谢桥这种胸前坡度平缓的亚洲女人来说,既然没什么本钱好显摆,非要掏出来昭告天下就叫自曝其短。乾坤在背

邓金霞[8](2012)在《美国性教育课程标准和初中通用版教材《Health&Wellness》(性教育部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在摸索中缓慢发展,但随着青少年发育年龄的提前和社会开放度的增大,性教育的缓慢发展与青少年对性教育的急切需求形成强烈的对比。2008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可将此视为我国性教育课程标准的雏形。新政策的出台必将引领性教育新的发展,性教育教材必将成为性教育发展的核心。综观目前我国的性教育教材,要么多以课外读物的形式出现,要么就只是在个别省市小范围内试用,且其后续使用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目前尚无可广泛投入使用的系统规范的性教育教材问世。文献分析发现,美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完善的性教育课程体系,本研究选取美国不同层次的性教育课程标准和美国初中通用版教材《Health&Wellness》中性教育部分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本研究,为我国性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性教育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用文献分析法对美国的性教育现状及发展史进行了研究。然后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综合性教育课程标准《综合性学校性教育指导纲要》和禁欲教育标准《性与人格指南》进行了分析解读。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国初中通用版教材《Health&Welllness》中的性教育部分从内容和结构维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美国不同层次的性教育课程标准各具特色,《国家健康教育标准》逻辑性强且注重技能发展,《综合性学校性教育指导纲要》内容详尽参考性强,《性与人格教育指南》案例充实说服力强。2.《Health&Wellness》教材模块多样化、特色化,且各模块之间配比恰当。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但缺少避孕方法等教育,以禁欲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教材内容深度与《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大体吻合,但存在部分差异。教材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笔者根据本次研究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对我国性教育、性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及性教育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如下:1.对我国性教育的建议:在提倡性节欲的同时,进行综合性教育;实现青少年性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青少年性教育。2.对我国性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建议:坚持以《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制定各级性教育课程标准;以性知识教育为基础,性道德教育为核心,进行全面的性教育。3.对我国性教育教材编写的建议: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高实践活动在教材中的比例,注重对学生生活技能的训练。

栗波[9](2011)在《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文中指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逐渐增多,而且越来越趋于暴力型犯罪。本研究透过内隐偏好判断实验来测量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使用中文版的EMBU和五因素人格问卷分别调查被试的人格特质和父亲教养方式,运用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探讨了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领域普遍存在攻击性倾向,并且存在性别上的显着差异,中学男生在偏好选择攻击者的内隐方面比中学女生要更为严重;父亲教养的参与度、父亲的学历和职业对于子女的内隐攻击性均无显着影响;性格外向,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与人交朋友,心思细腻,内心体验深刻的中学生,更容易累积内隐攻击性;简单粗暴、直接、控制、独裁的父亲容易与子女形成敌对局势,也更容易增加子女的内隐攻击性;善于倾听、更乐意理解子女行为的父亲更能降低子女的紧张感和压力指数,这样会有效降低子女的内隐攻击性。当然适当的攻击性也是有利的,攻击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进取,积极的进取能够给个人的发展带来无穷的动力,给集体带来无穷的凝聚力。对于内隐攻击性方面的研究,提示我们应该对中学生暴力犯罪和攻击性的行为进行提前预防和干预。鼓励家长参加亲职教育培训,同时改变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教养方式,学习多元家庭家养策略,并且协助女子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鼓励学校善用学校心理辅导策略,坚持朋辈同学问的正向引导,关注每个中学生的全面成长,采用多元教育教学策略。

富伟丽[10](2010)在《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富民强,人们的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传统的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摆在我们这些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团体辅导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有百年的历史,理论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学校教育也较早的采用了这一教育方式,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充分认识到团体辅导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把它应用于学校的心理辅导及各个方面。本文就初中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试图把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初中德育工作中,以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本文从团体辅导与初中德育工作的相关性入手,重点对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尝试从团体辅导的角度为进行初中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可行性的方式方法。

二、你拒绝和70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拒绝和70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吗?(论文提纲范文)

(1)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
    第一节 “荒诞”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第二节 格林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人类“荒诞”的境遇
        二、文学的呈现与回应
    第三节 格林生命体验的独特之处
        一、失落的童年
        二、不忠的信仰
        三、身份的多维
第二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主题
    第一节 格林小说荒诞性主题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资源的借鉴
        二、生命内外的探求
        三、阅读接受的独特
    第二节 荒诞主题的具体呈现
        一、梦境:在逃离努力中的“荒诞”境遇
        二、信仰:寻找自我拯救中的“荒诞”再次构成
        三、旅行:关照“荒诞”命运过程中的“荒诞”强化
第三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艺术
    第一节 格林笔下不同人物的荒诞性
        一、格林创作中的人物群像
        二、格林人物书写的典型类别
    第二节 格林之原:格林小说荒诞的环境
        一、何为“格林之原”
        二、“荒原城市”:荒诞性的城市书写
        三、“边缘世界”:荒诞性的他者想象
    第三节 荒诞——格林小说创作的底色
        一、悖谬: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
        二、通俗与严肃交融——格林式荒诞的栖息之所
第四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意义
    第一节 格林小说创作荒诞的独特性
        一、行走在严肃与通俗之间
        二、挣扎在政治和审美之间
        三、徘徊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第二节 格林小说荒诞的文学史意义
        一、荒诞流变中的继承
        二、生命与创作融为一体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论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缘由及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二元对立原则及伍绮诗创作中的二元对立
    (一)二元对立原则探析
    (二)伍绮诗的小说创作及二元对立
二、伍绮诗小说中主题的二元对立
    (一)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
    (二)传统与反叛的二元对立
三、伍绮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
    (一)人物形象之间的二元对立
    (二)人物形象自身的二元对立
四、伍绮诗小说中意象的二元对立
    (一)自然意象的二元对立
    (二)空间意象的二元对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少年儿童价值观概述
    一、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二)价值观与价值观念
    二、少年儿童概念的界定
        (一)自然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二)学理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三)法律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四)本文研究意义上少年儿童概念的确定
    三、少年儿童的价值观
        (一)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历史时代性
        (二)少年儿童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评价
第二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基础
        (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
    四、对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甄别和借鉴
第三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分析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程序
        (一)问卷设计的原则
        (二)问卷内容的设计
        (三)问卷调研的实施和开展
    二、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结果
        (一)经济价值观趋向理性独立
        (二)政治价值观主流端正,政治参与意识积极主动
        (三)道德价值观认知积极准确但实践存在偏差
        (四)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五)文化价值观多元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人际价值观中同伴关系相对融洽,代际关系仍有隔阂
        (七)生命价值观中整体态势良好,但存在漠视生命的行为
    三、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纵向变迁
        (一)道德品质更为积极向上
        (二)学习动机整体务实明确,社会责任感降低
        (三)幸福观存在向个人偏移倾向
        (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双赢并重
        (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价值判断更为明晰
    四、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总体分析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特点
        (二)成长中的价值困惑和行为偏差
第四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个体因素分析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三)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家庭因素分析
        (一)家庭结构和职能的转变
        (二)家庭情感关怀需求的增强
        (三)家庭教育方式改善的需要
        (四)家长行为的榜样示范
    三、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学校因素分析
        (一)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应协同开展
        (二)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待完善和优化
        (三)教育方式单一且缺乏主动性
    四、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社会因素分析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发展
        (二)现代化建设成就激励少年儿童价值观提高
        (三)经济全球化引起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碰撞
        (四)“互联网+”时代加速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更新
第五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与探索
    一、关注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二)内在的本质性与外在的愉悦性结合
        (三)价值理想的进步性与现实进程的曲折性结合
    二、增强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魅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二)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内容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
        (四)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教育环境
        (一)提升家长素养,树立正确成才观
        (二)增强了解,促进亲子情感交流
    四、增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力
        (一)价值观教育应落实“全程育人、全科育人”
        (二)真“情”关爱,增强少年儿童对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
        (三)健全学校价值观教育评价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创新
        (五)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管齐下”与载体优化
    五、优化社会价值观教育环境
        (一)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二)提升大众传媒信息的公信力
        (三)增强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和监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

(4)基于调查的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过往研究的优点及不足
    四、本研究主要章节及研究方法
    小结
第一章 会话分析视角下的汉语否定应答语研究
    第一节 Sacks的会话分析理论及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一、会话分析的主要发现
        二、会话分析学派的主要概念及研究方法
        三、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Sacks的会话分析理论的支撑
    第二节 Du Bois的立场三角、对话句法学及对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作用
        一、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简介
        二、本研究的问题及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对本文的支撑作用
        三、Du Bois对话句法学的主要观点
        四、本研究遇到的问题及对话句法学的理论支撑
    第三节 立场三角及对话句法学视野下的否定应答语本体研究
        一、关于汉语否定项的本体研究
        二、汉语否定答语中非否定项话轮间及话轮内部衔接
        三、汉语否定应答语构建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否定应答语调查设计、过程及语料转写原则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及过程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过程
    第二节 语料转写筛选原则及其它问题的界定
        一、留学生否定应答语语料转写原则
        二、否定应答语语料筛选原则
        三、句子结构的争议问题处理
第三章 留学生汉语否定项的使用研究
    第一节 留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种类总结
        一、留学生评价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二、留学生评价+立场客体(联结成分)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三、留学生对立场主体+评价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四、留学生对立场主体十评价+立场客体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第二节 留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统计
        一、不同水平留学生对汉语否定项的使用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均值比较
    第三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数据总结及讨论
        一、不同水平留学生正确使用汉语否定项的类别总结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倾向性排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留学生对非否定项小句的使用研究
    第一节 留学生非否定项小句使用种类总结
        一、留学生对主语相同类非否定项使用
        二、留学生对2个主语类的非否定项的使用
    第二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统计
        一、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使用均值比较结果
    第三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使用调查结果讨论
        一、不同水平学生对非否定项的使用分析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使用数量特点分析
        三、不同水平学生主语使用丰富性特点分析
        四、不同水平学生主语衔接方式特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第一节 留学生不同类型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一、1个小句类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二、2个小句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第二节 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构建种类统计
        一、不同水平学生不同类型否定应答语命题构建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命题构建方法均值比较
    第三节 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构建方式的数据分析
        一、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命题构建的相同点分析
        二、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构建方式不同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留学生否定应答语使用偏误研究
    第一节 不同水平留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的偏误
        一、 汉外直译误代
        二、语义偏误
        三、语体偏误
        四、可导致他人理解歧义的偏误
        五、汉语否定项中部分误代
        六、否定项部分缺失
        七、汉语否定项中的冗余
        八、汉语否定项中部分错序
        九、汉语否定项中的杂糅型偏误
    第二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偏误
        一、主语的误代类偏误
        二、主语缺失
        三、主语冗余类偏误
        四、主语错序类偏误
    第三节 不同水平留学生否定答语相关的偏误统计
        一、不同水平留学生汉语否定项表达偏误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偏误统计
    第四节 不同水平学生否定答语中的偏误分析
        一、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偏误分析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小句主语使用偏误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否定应答语的编排及相关教学建议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研究的不足及能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5)走向共同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五、研究的原则、方法与思路
    六、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 儿童: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个体
    一、儿童就是儿童:具有存在的独特价值
    二、儿童是有能力的个体,又是未成熟和非特定化的人
    三、儿童是兼具个体差异性和共性的“完整人”
    四、儿童是社会生活中具有依赖性的个体
第二章 “此在”“在之中”:儿童教育中的生活
    一、生活世界的本质
    二、生活的特性
    三、儿童生活的特点
    四、儿童教育与生活
第三章 主体间性:幼儿园课程中的师幼关系
    一、何为主体间性
    二、师生关系的演变:从单一主体、多主体到主体的衰落
    三、主体性的危机:师幼关系主体间性的确立
    四、主体间性的师幼关系需要和实现着共同生活
第四章 共同生活:幼儿园课程的本质特征
    一、生活取向:教育思想史的持续追求
    二、幼儿园课程的共同生活特征
    三、走向共同生活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共享幸福: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一、幸福和幸福生活
    二、教育即幸福生活
    三、共享幸福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目的
    四、幼儿园课程共享幸福目的的关系
    五、幼儿园课程实现共享幸福的条件
第六章 多维生活: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内涵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特征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
    四、多维生活在幼儿园课程内容中的关系
    五、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原则
第七章 多元对话: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一、何为对话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及其对话取向
    三、多元对话: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四、幼儿园课程实施“多元对话”的条件
    五、“多元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关注的问题
第八章 双向融合:幼儿园课程的生成
    一、课程的生成转向
    二、幼儿园课程的生成特征
    三、双向融合:幼儿园课程的生成路径
    四、双向融合生成幼儿园课程的策略
结语 追寻心中的“理想国”:让幼儿园课程走向共同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过日子”概念考析
    2.1 出处考证
    2.2 词素分析
    2.3 语料分析
    小结:“过日子”的含义
第3章 家庭生活中的秩序与冲突
    3.1 爱情故事
    3.2 媳妇当家
    3.3 父子之间
    3.4 分家立户
    小结:家庭生活艺术
第4章 社会交往中的情与理
    4.1 贵在自立
    4.2 礼尚往来
    4.3 善邻敬友
    4.4 以理服人
    小结:社会交往之道
第5章 世俗生活中的神圣感
    5.1 庙与庙会
    5.2 求神拜佛
    5.3 祖先崇拜
    5.4 信仰天主
    小结:农民的宗教感
第6章 人生意义与心理调适
    6.1 人生任务
    6.2 人生动力
    6.3 人生态度
    6.4 人生体验
    小结:农民人格及其实现方式
第7章 家庭经济与小农的谋生之道
    7.1 土地改革
    7.2 集体经济
    7.3 分田到户
    小结:生存经济与勤俭持家
第8章 生活转型
    8.1 从过日子到赚钱花
    8.2 亲密关系的变革
    8.3 通往社会之路
    8.4 关起门来过日子
    8.5 无聊的闲暇
    小结:人心之变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过日子”与农民的家庭生活再生产
    9.2 家庭主义与农民的生活哲学
    9.3 当代农民生活中的“个体化”与“家本位”
    9.4 “过日子”与农民的宗教感
    9.5 “过日子精神”与社会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卷内备考表

(7)洋嫁(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8)美国性教育课程标准和初中通用版教材《Health&Wellness》(性教育部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论题确定
    1.1 研究缘起
        1.1.1 我国性教育现状
        1.1.2 美国性教育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性教育教材研究现状
        1.2.2 国外性教育教材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美国学校性教育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解读
    3.1 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剖析
    3.2 《综合性学校性教育指导纲要》剖析
    3.3 《性与人格教育指南》剖析
    3.4 综合性教育与禁欲教育的比较
第四章 《Health&Wellness》初中版教材中性教育章节分析
    4.1 《Health&Wellness》教材简介
    4.2 教材结构框架
    4.3 《Health&Wellness》内容维度分析
        4.3.1 教材中性教育内容提取
        4.3.2 《Health&Wellness》内容广度分析
        4.3.3 《Health&Wellness》内容深度分析
        4.3.4 《Health&Wellness》中重点内容解读
    4.4 教材结构维度分析
        4.4.1 横向结构
        4.4.2 纵向结构
    4.5 使用者对《Health&Wellness》教材的反馈
        4.5.1 调查问卷编制
        4.5.2 调查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美国性教育课程标准特色分析
        5.1.2 《Health&Wellness》教材特色分析
        5.1.3 教材总体评价
    5.2 建议
        5.2.1 对我国性教育的启示
        5.2.2 对我国性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启示
        5.2.3 对我国性教育教材编写的启示
附录:网络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文献探讨
    (一) 内隐攻击性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1 内隐攻击性的内涵
        2 攻击性的理论
        3 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二) 人格特质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1 人格的内涵
        2 人格特质的内涵
        3 人格理论学派
        4 人格特质学派
    (三) 父亲教养方式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1 教养方式的内涵
        2 教养方式的分类
    (四) 人格特质、内隐攻击性、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1 内隐攻击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2 内隐攻击性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3 人格特质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二 实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1 已往研究的局限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假设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实施程序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现状研究
        2 不同背景变量的中学生内隐攻击性上的差异分析
        3 中学生人格特质、父亲教养方式与其内隐攻击性的相关分析
三 研究讨论
    (一) 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现状特点的讨论
    (二) 不同背景变量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相关性讨论
        1 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性别特点
        2 知觉父亲参与教养与知觉非父亲教养的内隐攻击性特点
        3 父亲受教育水平、职业不同的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
    (三) 人格特质与知觉父亲教养方式对内隐攻击性相关性之综合讨论
        1 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内隐攻击性之相关性讨论
        2 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之相关性讨论
        3 父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格特质之相关性讨论
    (四) 父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格特质对内隐攻击性预测性之综合讨论
        1 中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对内隐攻击性的预测
        2 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格特质对内隐攻击性的预测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1 对家庭的建议
        2 对学校的建议
五 价值与展望
    (一) 应用价值
    (二) 不足和展望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变量
        3 研究方法
        4 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团体辅导的理论概述
    (一) 团体辅导的含义、种类和功能
        1、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2、团体辅导的种类
        3、团体辅导的功能
    (二)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4、人际沟通理论
        5、个人中心治疗理论
二、初中德育与团体辅导的相关性
    (一) 目前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初中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2、初中德育内容滞后,德育实效性不强
        3、初中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渗透力不强
        4、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二) 团体辅导对开展初中德育工作的弥补和促进作用
        1、团体辅导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理念
        2、团体辅导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方法
        3、团体辅导丰富了德育工作内容
        4、团体辅导创造了良好的德育环境
    (三) 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开展的适用性
        1、学校中团体存在的客观性是进行团体辅导的前提
        2、共同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是进行团体辅导的基础
        3、对社会认识与了解的渴望是进行团体辅导的动因
        4、友好的同伴关系是进行团体辅导的条件
        5、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是进行团体辅导的重要内容
三、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一) 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应用的原则
        1、专业原则
        2、平等原则
        3、共同原则
        4、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5、保密原则
    (二) 初中德育工作中可运用的团体辅导方法
        1、团体讨论
        2、角色扮演
        3、行为训练法
四、团体辅导在初中生德育工作中的实践路径
    (一) 团体辅导的前期准备
        1、确定主题
        2、确定团体规模和成员
        3、明确团体活动的时间及频率
        4、安排团体活动的场所
    (二) 团体活动方案的设计
        1、制定团体辅导目标
        2、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3、设计团体活动内容
        4、确定评估方法
    (三) 团体辅导的启动与运作
        1、导入阶段
        2、实施阶段
        3、巩固终结阶段
    (四) 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五、反思与启示
    (一) 团体指导者是团体辅导效果的关键
    (二) 团体活动是载体,活动后的分享是关键
    (三) 德育工作者与团体指导者的角色冲突与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你拒绝和70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D]. 张津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论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D]. 朱玉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D]. 秦晶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4]基于调查的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使用研究[D]. 闫槿.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5]走向共同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 张晗.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6]“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D]. 陈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
  • [7]洋嫁[J]. 汪洋. 中国作家, 2012(13)
  • [8]美国性教育课程标准和初中通用版教材《Health&Wellness》(性教育部分)的研究[D]. 邓金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9]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D]. 栗波.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6)
  • [10]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 富伟丽. 苏州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你拒绝和70后的人做朋友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