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区工会加大源头参与

北京宣武区工会加大源头参与

一、北京市宣武区工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肖维[2](2020)在《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劳资矛盾冲突甚至劳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面对当前劳动关系形势,作为职工权益代言人,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好维权这一基本职能比以往更为重要。端州区作为肇庆市中心城区,近年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进程中,经历着传统产业“关、闭、停”、新兴产业落户等发展,劳资纠纷更是频繁,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端州工会维权压力不容忽视。本文选取了端州本地K鞋厂讨薪事件为案例,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反映工会在维权谈判与劳动管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是自身作为“双重代理人”的责任冲突;二是维权效能低下;三是动员能力与整合能力低下;四是与国家的传输结构缺失;五是国家语境下带来的组织支持、资源获取、领袖选举的困难。借助法团主义的分析框架,文章从工会“维权”与“维稳”的责任冲突、自身能力建设、组织体系、工会-国家传输结构、“国家本位”环境等方面探究了端州区工会遇到的问题并分析未能有效发挥维权作用的原因。为进一步提出有效发挥工会维权作用的改进思路,本文介绍了国内工会履行劳动维权职能的先进做法,义乌市“社会化维权”、深圳市源头治理经验,为端州区工会维权的改进提供参考。针对端州区工会劳动维权面临的具体困境,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工会与各方关系的改进逻辑;二是工会引入社会化维权策略;三是工会组织体系建设;四是工会维权传输、“借力”制度的构建与法律支撑的完善;五是重构工会与政府双向流动的对话路径。

赵冬玲[3](2020)在《工会福利在企业雇佣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分析》文中提出雇佣关系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解决雇佣关系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保护员工利益,确保企业与员工利益平衡协调。当前,我国职工队伍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快速增长,新的职工规模不断扩大,矛盾冲突不断爆发甚至升级,更成为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和西方,工会都被视为平衡雇员与雇主双方利益的重要力量。西方理论界对雇佣关系协调的研究中,始终将工会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工会也始终努力适应雇佣关系变化,在雇佣关系协调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我国工会作为职工的重要组织,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及有效管理,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雇佣关系复杂多样的变化,在雇佣关系协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由于传统的雇佣关系已经减弱,随之而来的灵活多样的新就业形式带来的工作不安全和收入不平等现象,对未来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远意义。因此,本文以工会福利为视角,将企业分为传统企业与新型企业,分别对工会在传统企业雇佣关系协调与新型企业雇佣关系协调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工会福利效应,通过数学模型仿真模拟工会福利提升雇佣关系协调效率的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工会福利对工作满意度与劳动关系氛围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结合桑德沃模型所提到的雇佣关系影响因素,根据最终修正后的模型得出结果:员工参与和劳资双赢两种劳动关系氛围都可以显着提升员工的内在满意度;并且,工会福利也可以显着正向调节员工参与和劳资双赢两种劳动关系氛围与内在工作满意度的关系。(2)工会福利对网约车司机工作满意度具有影响。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网约车司机是否为工会会员与四种满意度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显着性的关系,即工会福利可以通过同时调节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网约平台的相关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网约工作的满意度来提升网约车驾驶员的总体满意度。(3)工会福利对雇佣关系协调效率的提升。通过“政府—工会福利—个人”、“企业管理层—工会福利—个人”模型,以迭代模型模拟验证工会福利对雇佣关系协调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在具有工会福利的关系结构下,无论是政府与员工,还是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传递效率能够快速的进入稳定阶段,产生更为稳定的沟通。本文提出了工会福利对于企业雇佣关系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建议。我国工会福利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是加强工会福利自身完善与发展,推动员工工作内外满意度均衡。要克服企业内部工会福利在职工维权中面临的企业管理方的压力以及自身力量薄弱等问题,加强职工服务性福利的针对性。二是进一步扩大工会福利对新型企业雇佣关系协调的覆盖,使各类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享受相关工会福利。三是将“双重性”制度特点转化为协调优势,提升协调效率。工会依靠长期以来与政府形成的合作,通过源头参与、法律政策传递等发挥工会福利协调雇佣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创新之处:第一,工会协调雇佣关系的研究视角众多,本文首次以工会福利为主体开展研究,梳理了工会福利发展历程,对其含义进行了初步界定,展开系统性研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基于桑德沃模型所涉及的因素,构建了工会福利对企业雇佣关系调节作用理论模型,分析了工会福利对于劳动关系氛围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通过迭代模型仿真模拟了工会福利对雇佣关系协调效率提升作用。第三,在研究维度上,对传统企业与新型企业雇佣关系协调展开研究,特别以网约车雇佣关系为主体,系统梳理网约车雇佣关系的特点问题及工会福利的调节作用。

姚璐[4](2020)在《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X县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各方面参与进来,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目标。2015年7月,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群团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群团组织之一的工会组织,具有社会影响力深远、覆盖面广泛和组织机构健全的特点,在激发社会活力、整合社会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潜能和优势,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X县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例分析,对江西省X县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借鉴国内外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探索提出了基层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经过调研发现,江西省X县工会主要通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维权帮扶服务、提高基层工会工作水平等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建设边缘化、职能发挥不充分、独立自主性偏弱、协同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经过分析,问题主要由职工参与意识较弱、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不足、干部队伍力量不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撑、协同参与机制不健全等五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借鉴国内外工会在组织建设、维护权益、提供服务方面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明确角色定位、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完善协同参与机制等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乾坤[5](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李海霞[6](2017)在《北京市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加强工会组织管理是我国工人阶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有利于加强党建带工建,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广大会员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改善工会组织在社会公众心中陈旧的形象,实现向“服务型工会”的转型。本文以工会组织理论、非营利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现阶段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进行研究,针对目前A区工会组织存在的工会干部管理、工会经费管理、办事效率和服务四方面的问题,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A区的经济水平及职工需求等情况,分析阻碍A区工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法律政策环境、工会组织体制、服务意识、工会组织地位和公众监督五个维度提出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快“福利型工会”向“服务型工会”转型和加大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力度四方面的有效解决方案,从而摆脱A区工会组织的管理困境,达到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A区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不断扩大A区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凝聚力、提高吸引力,更好地实现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胡晟男[7](2016)在《北京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方法研究 ——以宣南梨园文化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规划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环节,而在历史街区的开发和利用方式问题上则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大栅栏地区作为北京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全国首批三十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北京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本地区的保护和规划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然而,在本地区的规划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以本地区特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梨园文化为中心,挖掘其发展特色和构成要素,梳理梨园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开发中的问题,深入分析资源与梨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梨园文化资源的旅游线路开发方式,策划出三条旅游线路:梨园文化演出场所旅游线路、梨园文化老字号店铺旅游线路和梨园文化名人故居旅游线路。随后进一步探讨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的新方式:以点状资源带动线状旅游线路,辐射至资源周边地区,最终促进具有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整个区域的发展。以此作为对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方式的初步探究,以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提供新思路。

李慧波[8](2012)在《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革是在吸纳苏联相关法规的基础上,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和修改而形成的。从内容上看,婚姻法是以婚姻为主线,涉及到家庭关系等诸多层面,实际上是一部婚姻家庭法。《婚姻法》颁布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以及各种群众组织的巨大的努力,才使得体现着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逐步变为现实。这一实施过程主要依靠国家运用法律的手段自上而下地展开的。这对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运动所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即国家权力直接深入个人,传统的家长制权威对个人的影响逐渐衰落。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婚姻文化中表现出的政治化愈来愈明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北京市不同职业群体择偶模式的分析发现,新时期下的不同群体普遍倾向于在本群体范围内选择配偶,而且人们的婚姻观念还普遍受着“男高女低”择偶模式的影响。当然这种模式存在一个“阈限”。新时期下,通过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企图打破传统的“男高女低”模式,但是总体来看,效果似乎不是十分明显。从婚龄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男女的结婚年龄在逐渐增大,男女的婚龄差距在逐渐缩小。20世纪60年代初期宣传的晚婚主要是为了减轻生育。国家在对晚婚积极教育和提倡的同时,把爱情革命理想化,并且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而政治取向作为一种潜在的、隐形的社会财富无形中渗入了物质利益和社会利益等成分。其中,女性尽力向社会权力圈子的中心移动,这种流动趋势对男性而言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给那些与本群体范围内成员相比条件较差的男性提供了择偶机会,另外一个结果是造成一种失衡状态,即给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弱势男性群体造成择偶的困境。这一时期,自由恋爱的比重在逐渐增多,但是各种观念仍然阻碍着男女的交往。社会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条件和机会让青年男女自由结识和相处。国家一方面宣传自由恋爱,一方面又对恋爱做出种种限制,既反对早恋,又提倡青年为国家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种种话语和思想价值观,排除了个体,否定了自我。经过国家的大力宣传与倡导,旧式的婚礼程序和仪式基本上被取消或者简化。人们也不用花时间来作太多的准备,婚礼与日常生活已经没有太大的脱节,不再具有人生独特的体验。因为婚姻是社会行为,所以民众利用并通过婚礼积极扩展社会关系,建构社会网络,将社会网络作为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他们一方面承袭已有的社会资源,比如亲戚,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扩展资源,如老乡、同学、战友、朋友、同事等。由以情感为主逐渐向以理性和情感共同支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主过渡。把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发生关系的人都要拉进来。所以这种仪式整合了家庭关系与家庭外部关系,使得婚礼在符合民众自身需要的状态下进行。在婚礼逐渐从家庭权威向国家权威转换,婚礼仪式越来越简单化和政治化的同时,男女两性形成了新的性别特征,即传统对女性的角色分工和社会期望在逐渐消失,女性的地位开始上升,男女更趋向于平等。这一时期,婚姻当事人打破了禁忌,在离婚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是离婚原因非常复杂,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和情感方面,既与婚前的择偶和恋爱相关也与婚后婚姻的经营密不可分。既有强迫包办、买卖婚姻、重婚纳妾、童养媳等无感情而破裂的婚姻,也有喜新厌旧、另有新欢,故意制造裂痕而破裂的婚姻,还有的虽然属于自主自愿的婚姻,但由于对待婚姻、家庭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与经验,不懂得或不善于培养夫妻感情而使婚姻破裂的,甚至还存在本来有感情基础,但偶而因小事争吵,一时感情冲动而轻率提出离婚的。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一方长期无音讯、生理缺陷、患不治之症或犯罪判刑等而提出离婚的。种种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婚前的不对等交易如文化差异、社会地位差异、年龄差异使得整个婚姻陷入不平等的过程而引起离婚的。二是婚后对冲突和预期差距没有做出及时调整和适应而引起离婚的。其实引起离婚的原因不仅仅限于夫妻之间,而是家庭和社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总的趋势是,因包办、虐待而离婚的越来越少,而情感不和引起离婚的越来越多。说明人们对婚姻的追求也逐渐由婚姻最基本的需求转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但是,离婚率在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的性别当中有所不同。在离婚率较高的男性中,基本摆脱了物质需求,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在离婚率较高的女性中,还有一部分女性很大程度上处于解决和改善物质生存条件的状态,精神和情感需求则较低。从年龄上来分析,年龄与离婚率、婚后年数与离婚水平均成反比例关系。离婚方式中以协议离婚为主,而且以女方最先提出离婚的请求为主,说明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降低。这一时期,每一个人无论在私人生活还是在工作上,始终是处于组织监督之下。民众的离婚问题同样也是如此,当时国家对离婚问题给予了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以强调国家的集体利益,突出婚姻的阶级性。婚姻的执行情况也较为复杂,执法者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执法程序还有待严密、执法内容也有待完善。由于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无论是寡妇再嫁、鳏夫再娶、或者离异一方再婚都逐渐冲破了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干涉。当然这一过程要比初婚时择偶的情况复杂得多,须经过多方而的慎重考虑。即使再婚后,也还要面对新的婚姻关系和新的问题,还要处理好先前未彻底断绝的婚姻家庭关系。可见,婚姻经历复杂而永无止境。

周静,王颖,曹海英,王琳,李睦,原菱,卢琪荣,周世杰,万玉藻[9](2009)在《发挥工会特点和优势 增强工会凝聚力》文中认为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首都职工和工会干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二大报告中的一组组数字,是过去五年工作的真实写照,面对十二大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希望,各与会代表深感肩负重任,信心倍增。在会议期间,部分代表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围绕更好地学习十二大精神畅谈了体会,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北京市宣武区工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宣武区工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关于工会作用的研究
        2.关于劳动维权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重点
一、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一)核心概念
        1.工会
        2.劳动维权
    (二)理论基础
        1.法团主义的基本概述
        2.法团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政策依据
        1.职工劳动维权现状
        2.工会应有职能及履行职能情况
        3.工会履行劳动维权职能的政策依据
二、案例描述:端州区K鞋厂讨薪事件
    (一)事件出场:多方主体各执一词
        1.工人:想方设法都要追讨到工资!
        2.人社局: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稳定
        3.工会:无执法权,“维权”困难重重
        4.资方:生意亏本,工资能拖就拖
    (二)矛盾升级:补偿金方案引工人不满
    (三)事件尾声:政府对事件高度警惕
三、案例分析:K鞋厂讨薪事件中工会维权的困境探析
    (一)责任:“维权”与“维稳”的冲突
        1.政府工会行动目标的差异
        2.工会“双重角色”的矛盾
        3.工会的代表性危机
    (二)队伍:维权能力的不足
        1.专业人才缺乏
        2.工作方式简单
    (三)组织:内部结构的失衡
        1.组织动员力弱化
        2.组织内关系松散
        3.组织建设基础薄弱
    (四)机制:常态化参与的受阻
        1.意见传达机制缺乏
        2.“借力”机制缺乏
        3.向上传输体制缺乏
        4.法律支撑机制缺失
    (五)环境:“国家本位”的影响
        1.组织支持程度低
        2.领袖选举“行政化”
        3.资源获取受限制
四、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劳动维权的经验和启示
    (一)义乌模式:社会化维权
        1.组建合法性的维权载体
        2.构建维权网络体系
        3.特点与启示
    (二)深圳经验:源头治理劳资纠纷
        1.建立社区工联会
        2.改变“头重脚轻”工作模式
        3.提供精准化服务
        4.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和常态化预警机制
        5.特点与启示
五、端州区工会发挥劳动维权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工会责任冲突的改进逻辑
        1.理顺工会与各方的关系
        2.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转型
    (二)工会维权策略的优化
        1.加快工会干部人才培育建设
        2.加强工会维权能力建设
    (三)工会组织的体系建设
        1.普遍实行工会主席直选
        2.重构科层管理模式
        3.加强建会组织基础
    (四)工会维权制度框架的构建
        1.基层工会意见传输机制
        2.县级工会“借力”运作机制
        3.维权法律法规强化机制
    (五)工会与政府的双向流动路径
        1.重构政府工会对话机制
        2.完善工会领导班子结构
        3.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手段
结论与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工会福利在企业雇佣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际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雇佣关系
        2.1.2 工会组织
        2.1.3 工会福利
    2.2 劳动关系理论和桑德沃模型
        2.2.1 劳动关系理论
        2.2.2 桑德沃模型
    2.3 工作满意度和劳动关系氛围理论
        2.3.1 工作满意度
        2.3.2 劳动关系氛围
        2.3.3 工作满意度与劳动关系氛围
    本章小结
3 工会福利及企业雇佣关系协调分析
    3.1 雇佣关系协调
        3.1.1 雇佣关系协调分析
        3.1.2 雇佣关系协调机制
    3.2 工会福利与雇佣关系协调
        3.2.1 工会福利演变
        3.2.2 工会福利对雇佣关系的协调
        3.2.3 工会福利参与雇佣关系协调的困境
    3.3 雇佣关系协调分类
        3.3.1 传统企业雇佣关系协调
        3.3.2 新型企业雇佣关系协调
    3.4 雇佣关系协调效率
    本章小结
4 工会福利对传统企业雇佣关系协调的调节作用研究
    4.1 传统企业雇佣关系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4.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1 模型构建
        4.2.2 假设提出
    4.3 模型验证
        4.3.1 数据的收集
        4.3.2 变量的测量
        4.3.3 数据分析及模型修正
    4.4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5 工会福利对新型企业雇佣关系协调的调节作用研究——以网约车为例
    5.1 新型企业雇佣关系协调中面临的问题
    5.2 网约车雇佣关系问题分析
        5.2.1 网约车驾驶员群体特点
        5.2.2 网约车雇佣关系中的矛盾与问题
    5.3 模型构建
        5.3.1 数据来源及指标确定
        5.3.2 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5.4 模型修正与拟合优度测度
        5.4.1 模型修正
        5.4.2 拟合优度的测度
    5.5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6 工会福利与企业雇佣关系协调效率分析
    6.1 雇佣关系协调效率问题
    6.2 雇佣关系协调效率迭代模型验证
        6.2.1 模型构建及验证
        6.2.2 结果分析
    6.3 工会福利对雇佣关系协调效率的提升
        6.3.1 工会福利对政府参与效率的提升
        6.3.2 工会福利对企业内部协调效率的提升
    本章小结
7 政策建议与结论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工会组织
        2.1.1 工会组织的内涵及性质
        2.1.2 工会组织的职能
        2.1.3 工会同党、政府的关系
    2.2 社会治理
        2.2.1 社会治理的含义
        2.2.2 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
    2.3 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
        2.3.2 协同治理理论
    2.4 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分析
第3章 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X县为例
    3.1 问卷调查情况介绍
        3.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对象对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作用的评价
    3.2 江西省X县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
        3.2.1 紧扣时代主题,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3.2.2 紧扣职工民生,强化维权帮扶服务
        3.2.3 紧扣基层基础,扎实提高基层工会工作水平
    3.3 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3.3.1 角色定位不明确
        3.3.2 组织建设边缘化
        3.3.3 职能发挥不充分
        3.3.4 独立自主性偏弱
        3.3.5 协同作用不明显
    3.4 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3.4.1 职工参与意识较弱
        3.4.2 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3.4.3 工会干部队伍力量不强
        3.4.4 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撑
        3.4.5 协同参与机制不健全
第4章 国内外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途径
        4.1.1 英国工会的实践经验
        4.1.2 德国工会的实践经验
        4.1.3 新加坡工会的实践经验
    4.2 国内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途径
        4.2.1 北京市工会的实践经验
        4.2.2 上海市工会的实践经验
        4.2.3 深圳市工会的实践经验
    4.3 国内外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启示
第5章 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明确角色定位,发挥维护职能作用
    5.2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职工参与意识
    5.3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锻造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
    5.4 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切实服务职工群众
    5.5 完善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各项机制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情况的调查》

(5)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北京市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4.2 研究方案的分析、选择
        1.4.3 实施研究方案所需的条件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与研究相关的理论
        2.1.1 非营利组织理论
        2.1.2 治理理论
    2.2 工会组织理论
        2.2.1 工会组织性质
        2.2.2 工会组织地位
        2.2.3 工会组织职能
第3章 A区工会组织管理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3.1 A区工会组织的现状
        3.1.1 A区工会组织基本情况
        3.1.2 A区工会组织管理现状
    3.2 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
        3.2.1 工会干部管理无序
        3.2.2 工会经费管理不规范
        3.2.3 工会组织办事效率低
        3.2.4 工会组织服务不到位
    3.3 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法律政策支撑不足
        3.3.2 工会组织体制不健全
        3.3.3 服务意识不强
        3.3.4 工会组织地位尴尬
        3.3.5 公众监督乏力
第4章 加强A区工会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国外工会组织管理的借鉴
        4.1.1 中外工会组织比较
        4.1.2 外国工会组织管理经验的借鉴
    4.2 A区工会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4.2.1 健全规章制度
        4.2.2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4.2.3 加强信息化管理
        4.2.4 加快“福利型工会”向“服务型工会”转型
        4.2.5 加大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区工会组织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北京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方法研究 ——以宣南梨园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调查法
        1.3.2 比较调查法
        1.3.3 现场调查法
    1.4 现有相关研究梳理
        1.4.1 对北京及宣南地区梨园文化历史的研究
        1.4.2 对大栅栏地区的历史沿革及保护开发的研究
        1.4.3 对历史街区资源整合方法的研究
        1.4.4 对梨园名人与特定地点关系的研究
    1.5 研究框架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对“梨园”概念的界定
        1.6.2 对历史文化资源概念的界定
第2章 大栅栏地区概况
    2.1 大栅栏地区地理区位
    2.2 大栅栏地区历史沿革
    2.3 街道空间肌理与风貌特色
    2.4 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分类
第3章 大栅栏地区梨园文化资源分析
    3.1 大栅栏地区梨园文化历史沿革简述
        3.1.1 京剧产生前大栅栏地区戏曲发展概况
        3.1.2 大栅栏地区京剧发展沿革概述
    3.2 大栅栏地区梨园文化分析
        3.2.1 大栅栏地区梨园文化特色分析
        3.2.2 大栅栏地区梨园文化构成要素分析
    3.3 大栅栏地区现存主要梨园文化资源整理
    3.4 本地区梨园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地区梨园文化资源保护方法探究
        3.5.1 整合环境资源
        3.5.2 加大保护力度和开放力度
        3.5.3 维护原住民利益,提高居民参与度
第4章 大栅栏地区梨园文化资源整合方法探究
    4.1 大栅栏地区梨园文化资源整合方法初探
    4.2 现存梨园文化资源与名人关系挖掘
        4.2.1 名人故居
        4.2.2 老字号店铺
        4.2.3 演出场所、行业工会
    4.3 旅游线路概述
    4.4 梨园文化旅游线路开发
        4.4.1 梨园文化名人故居旅游线路
        4.4.2 梨园文化老字号店铺旅游线路
        4.4.3 梨园文化演出场所旅游线路
    4.5 梨园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思路
第5章 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方法探究
    5.1 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目标
    5.2 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思路初探
        5.2.1 深挖街区及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
        5.2.2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系统性整合
        5.2.3 完善资源的配套设施建设
        5.2.4 深度开放网络宣传共享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介绍
    四、理论与方法
    五、相关界定
    六、研究框架
    七、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近代以来北京市的婚姻状况
    第一节 建国前北京市的婚姻状况
        一、晚清时期北京婚姻制度的特点
        二、维新思想家的婚姻主张
        三、晚清时期的婚礼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北京市的婚姻状况
        一、婚姻制度的改革
        二、新社会阶层对传统婚姻的抨击和修正
        三、民国时期的婚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
        一、苏联的婚姻立法内容
        二、革命根据地婚姻立法内容
    第二节 《婚姻法》的颁布
        一、《婚姻法》的颁布
        二、《婚姻法》的实施
        三、成效与问题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初步实施
        一、《婚姻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委员会”的建立
        三、检查和处理情况
        四、宣传形式与方法
        五、成效与问题
    第四节 1953年“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一、“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前的准备
        二、“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开展
        三、成效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择偶的社会模式
    第一节 不同群体的择偶模式
        一、不同群体择偶模式的比较
        二、不同群体择偶模式的特点
        三、新时期下择偶模式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婚龄与择偶模式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婚龄状况
        二、男女配偶的婚龄差
        三、婚龄与职业的关系
        四、民众的早婚现象以及国家对晚婚的提倡
    第三节 文化程度与择偶模式
        一、婚配男女的文化程度概况
        二、文化程度“差额”
        三、传统婚恋模式的变异
    第四节 择偶的政治取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婚姻的确立方式
    第一节 恋爱的经历和特征
        一、初恋年龄
        二、恋爱的场所和方式
        三、约会的频度和恋爱时长
        四、初恋成功率
    第二节 婚姻的结合途径
        一、包办婚姻
        二、介绍婚姻
        三、自由婚姻
    第三节 恋爱中的迷茫与困惑
        一、个人对自由恋爱的认识
        二、社会对自由恋爱的认识
    第四节 国家倡导的恋爱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冲突下的婚礼仪式
    第一节 国家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批判
        一、对彩礼的批判
        二、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批判
    第二节 婚礼时间的选择
        一、婚礼日期的选择规律
        二、个体对结婚日期的选择
    第三节 新时期下的婚礼仪式
        一、茶话会形式的婚礼
        二、农村的新式婚礼
        三、集体婚礼
        四、家庭举办的简约婚礼
        五、旅行结婚
    第四节 婚礼文化的生活化
        一、婚礼中的食品
        二、婚礼上的穿着
        三、婚礼中的运输工具
    第五节 婚姻文化中的社会网络
        一、婚礼参与者的社会网络
        二、婚后的居住模式形成的社会网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婚姻的变异
    第一节 离婚申诉理由
        一、离婚申诉理由的定量分析
        二、离婚申诉理由的定性分析
    第二节 社会阶层特征与离婚率
        一、职业与离婚率
        二、文化程度与离婚率
    第三节 婚姻基础与离婚率
        一、离婚申请者年龄与离婚率
        二、初婚年龄与离婚率
        三、婚后年数与离婚率
        四、婚姻结合方式与离婚率
    第四节 离婚案件的处理
        一、处理离婚的方式
        二、离婚案例解析
        三、执法机构处理离婚案件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国家对离婚问题的教育和引导
    第六节 再婚和复婚
        一、“再婚”者的基本情况
        二、寡妇再嫁
        三、复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婚姻文化嬗变的评价
        一、婚姻文化变化中的权力转移
        二、男女两性的社会权益逐渐趋向于平等
        三、婚姻文化的动态特性
    第二节 婚姻文化嬗变的启示
        一、规范性社会文化的形成
        二、规范性社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三、规范性婚姻文化的良性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京市宣武区工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D]. 肖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工会福利在企业雇佣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分析[D]. 赵冬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基层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X县为例[D]. 姚璐. 南昌大学, 2020(01)
  • [5]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北京市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D]. 李海霞.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7]北京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方法研究 ——以宣南梨园文化为中心[D]. 胡晟男.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8]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D]. 李慧波. 首都师范大学, 2012(12)
  • [9]发挥工会特点和优势 增强工会凝聚力[J]. 周静,王颖,曹海英,王琳,李睦,原菱,卢琪荣,周世杰,万玉藻. 工会博览, 2009(03)

标签:;  ;  ;  ;  ;  

北京宣武区工会加大源头参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