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住宅小区建设环境的优化

论住宅小区建设环境的优化

一、论住宅小区建设的环境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蒋超,方小桃,刘茜茜,王怡[1](2021)在《基于集总参数法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优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该文利用《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 286—2013)中的集总参数法,结合重庆本地设计现状,总结出了适用于改善重庆地区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五个优化设计措施,即提高透水铺装比例、提高建筑首层通风架空率、提高场地遮阳设置比例、提高屋顶绿化比例、降低场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定量研究了各优化设计指标和室外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并得出结论:在重庆地区,改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降低热岛效应,效果显着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降低场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提高场地遮阳覆盖率>提高底层通风架空率>提高屋顶绿化比例>提高透水铺装比例。因此在重庆地区,应优先推荐采用降低场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和提高场地遮阳设置比例这两种优化措施。

熊则鑫[2](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王亮[3](2021)在《青海东部居住区建筑布局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中,场地内的风环境影响着居民室外活动的舒适性。青海东部地区处于高原地带,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当地的居住区对于冬季的场地风环境要求更高。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是青海省发展最快的区域,该地区城镇化的程度高,近年来居住区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加,住宅小区营建舒适的场地风环境尤为重要。居住区的场地是由居住建筑的布局设计形成,不同的建筑排布形式以及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设置会在居住区内形成不同的风场。合理的居住区布局可以在冬季降低主要活动场地的风速,避免冷风侵袭,增加居民室外活动的舒适性,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青海东部地区的建筑类型除海东和西宁的主城区有较多点式高层住宅外,其余区县级区域多以平行式的多层、中高层的板式建筑为主。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该地区住宅区冬季的场地风环境主要存在着冷风侵袭的问题。通过分析气象数据,采用物候季节划分的方法将青海东部地区全年分为过渡季和冬季2种季节,并据此将青海东部地区的主要居住区域分为东南、西南风向2种风况。考虑该区域处于气候分区和建筑热工分区上的严寒地区,提出应主要考虑冬季场地内冷风侵袭的问题,采用可以降低场地风速比减弱场地内风速的建筑布局。在居住街坊的尺度上根据实际居住区建立不同的布局模型,通过模拟对比探究了在高度、间距、位置等不同参数下居住街坊布局产生的场地风速比,继而在青海东部地区2种风况下,在调研的实际居住小区基础上建立了平行式、错列式、斜列式、商业网点围合式等共8种简化布局模型,对阻风效果较好的布局形式进行混合布局并建立4种工况进行细化调整,归纳出冬季防风的布局设计策略。研究发现,在该地区的风况下,商业网点围合式布局在人行高度处的阻风效果最好。对于正南北朝向的建筑群,每列建筑在纵向上进行交替错列的布局防风效果较好,横向上可以选择顺着风向逐排斜列的布置方式;应避免平行式的建筑布局,平行式易形成通风廊道,从而在居住区的道路内产生较大的风速比,但南向迎风的前排建筑应以相邻间距小的平行式布置为宜;东侧或西侧的迎风列建筑应避免布置高层建筑从而缩减日照间距,迎风侧紧凑的建筑行距可有效减弱场地内的风速。此外建立了调研区实际住宅模型进行模拟,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基本一致,保证了模拟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当前对青海东部地区地域性风环境下的居住区室外场地风环境研究还相对较少,可为该领域增添一定的研究基础;青海东部地区有着较为典型的河谷城市气候环境特点,可为河谷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

赵令宽[4](2021)在《张家口市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发展快,其带动各个方面与建筑的发展。而在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城市环境质量问题与人民美好生活正受到巨大挑战。城市居住小区室外风环境作为微气候的重要影响构成要素之一,能够在缓解城市污染、改善室外舒适度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城市风环境的研究已然是气候适应性设计中的一大热点,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首先采用文献阅读等研究方式,对国内国外风环境研究梳理与总结:国内主要研究在不同气候分区下不同的建筑风环境应对对策,国外在城市建设应用具体方法与策略研究较多。通过张家口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总结出研究对象居住小区建筑形态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风环境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界定、自然通风原理与形式、以及风绕建筑的八种风环境特征,并对此次模拟软件进行介绍,以及总结对比分析室外风环境的评价标准与方法,最终汇总分析得出本次研究风环境数值指标。其次对张家口二类建设区夏、冬两季风环境CFD数值模拟分析,行人高度处空间分布特征及风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居住小区风速测点、本文具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风环境相关的建筑布局因素中,概括分析得出三个层面依次深入研究,分别为规划层面、建筑层面、环境层面,为后文风环境模拟研究提供研究方向。最后详细对4个影响因素进行行人高度处风环境分析:居住小区行列式的排列方式、建筑具体朝向,居住小区周边环境及裙房的布局4个方面。针对四个影响因素,对其夏季、冬季行人高度处的风环境风速云图,风速范围概率分别分析、气流对各个建筑布局的风环境特征分析,总结并归纳出各个影响因素形态行人高度处风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与对比,提出本文居住小区风环境优化方法与策略。本研究运用风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张家口居住小区建筑布局与风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旨在城市风环境居住小区概念设计阶段中利用风环境微气候以改善人居环境,以形成健康良好的城市风环境。

邬锦,吴思睿,袁园,杨友[5](2021)在《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作为重庆市绿色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在绿色建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重庆市已建成的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梳理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的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了高层、别墅以及洋房、高层混合业态等不同业态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技术应用,总结了重庆市生态住宅小区不同业态技术体系方案。可为地产运营、建筑设计以及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依据,便于指导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刘海鸿[6](2021)在《基于CFD的城市中尺度区域风环境模拟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呈现出高密度、高高度、高强度的发展趋势,使城市的空气流动显着弱化,导致热量和污染物聚集,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强化城市通风、提升城市环境的风舒适度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有关城市风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尺度的建筑单体和建筑群的几何形态、建筑布局等因素对风环境的影响方面。然而,真实的城市环境中建筑布局多样、建筑形态各异,建筑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杂,且由于缺乏城市中尺度区域的复杂建筑空间形态对室外行人风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建筑风环境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应用,难以指导城市风环境的优化。针对此问题,本文选取香港荃湾作为案例研究区域,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开展了真实比例(1:1)的城市中尺度区域风环境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行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风环境的优化策略,可为增强城市风舒适性的规划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建立并验证城市中尺度区域的CFD数值模型。基于建筑矢量数据,建立城市建筑空间形态的网格模型;基于风工程最佳实践指南(Best Practice Guidelines,BPGs),确定数值仿真模型、边界条件、求解方法、离散格式等参数。通过与缩尺风洞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CFD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展开城市风环境的CFD数值仿真研究。选取案例区域(香港荃湾)的三个常年盛行风向(东风、北风、东北风),研究了整体风环境和低层、高层、超高层建筑群内部的行人风环境,得到了香港荃湾地区的复杂风场特征以及城市内部较为细致的建筑绕流特征,证明本文建立的CFD数值模型可以细致描述城市中尺度区域的城市风环境。再次,进行了城市行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建筑平均高度、错落度与行人高度处的风速比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建筑密度与行人高度处的风速比之间存在较强负相关关系。最后,从建筑群高度和建筑密度两方面提出并应用风环境优化策略。根据城市建筑空间形态对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采取优化建筑组合高度和降低建筑密度的风环境优化策略,使区域内的行人风速水平和行人风舒适度得到显着提高和改善。经过优化,研究区域内的行人舒适区占比提高了6.21%,低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群内的舒适区占比分别增加了18.42%、9.79%和11.02%。

黄邓楷[7](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杨丹[8](2020)在《长三角地区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多层板式居住建筑形体组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建筑风环境作为控制住区环境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住区环境舒适度与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近年来的绿色生态背景下,建筑风环境越来越得到设计者的重视。本文依托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下的子课题《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传统聚落组织理念的高密度建筑集群设计方法研究》,探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多层居住建筑群体组合设计策略。本文的基本设计研究思路为首先对长三角地区居住建筑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长三角地区既有多层居住建筑的布局模式,作为后文建立通风模拟模型分类的基础。本文从三个层面入手来设计并建立通风模拟模型,利用airpark软件模拟不同组合方式所形成的风环境特征,希望以此总结出利于改善通风的设计策略。第三章讨论第一个层面,群体布局层面,以4排3列(约为150m*150m)的群体组合形式来探讨不同群体布局形式下的室外风环境状况,并以平均风速比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来进行模型比选,总结出利于群体通风的布局形式。第四章讨论第二个层面,建筑组合层面,以2排2列的建筑组合形式来探讨4栋建筑所形成的院落间的室外风环境状况,同样以平均风速比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来进行比选,总结出利于通风的建筑组合模式。第五章讨论第三个层面,建筑单体层面,探讨建筑单体平面形式,建筑单体开洞位置,建筑单体屋顶形式等不同因素对建筑室内风环境的影响,以建筑表面风压差作为评价室内风环境状况的指标来比选出利于室内通风的建筑单体形式。第六章运用前文研究成果进行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本文以从大到小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建筑风环境影响因素,希望以此提出的设计策略在今后的多层高密度居住建筑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正文共约42000字,图表148幅

胡炜[9](2020)在《基于回归分析的广州地区大学校园空间形态与室外风环境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环境宜居”理念,绿色建筑的研究不在局限于环境与能源,逐渐向绿色生态城区、低碳城市、绿色校园等方向转变。打造绿色校园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许多大学校园却缺乏气候舒适性设计,关键在于场地设计与布局阶段缺乏绿色设计理念。本文拟通过验证广州地区大学校园空间形态与风环境的耦合关系,将“环境宜居”与校园空间、功能等结合,探究了一套空间与微气候关联性的研究方法。在完善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室外环境的“风环境舒适性”,成为绿色设计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探究大学校园城市肌理形态参数与风环境的耦合关系,建立一套广州地区大学校园城市设计与风环境适应性的要素体系及其作用机制,作为计算模型可作为动态调试的基准。提出风环境导向下的广州地区大学校园城市设计策略体系,作为土地开发强度的确定原则,和规划师与建筑师应对风环境优化的大学校园设计指南。本文重点通过文献研究、GIS数据收集、3D模型绘制、PHOENICS软件模拟和SPSS软件数据后处理,目标对广州地区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进行科学分类,明确其特征属性;从舒适区和静风区面积比作为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广州大学校园室外空间风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并归纳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线性回归关系拟定出风环境导向下的城市设计策略,为设计师提供一系列绿色设计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理论研究,主要论述研究背景、对象、内容、目的及意义,并综述了微气候与风环境、空间形态与微气候、城市肌理形态参数与微气候、以及相关性与线性回归的理论研究现状。这四个“与”的关系也贯穿了全文对于空间与绿色之间的思考,为选题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章为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城市设计对微气候改善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空间形态的关键点。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后,简单阐述了广州地区大学的发展趋势,针对空间形态特点,提出了10个重要的城市肌理形态参数。运用GIS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数据收集和相关参数的函数运算,利用SPSS软件的双变量皮尔森相关系数,明确了不同的城市肌理形态参数相对应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第三章首先论述了广州地区风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风环境舒适性和健康性的基本要求,结合CFD的基本原理,确定了PHOENICS作为本文的风环境模拟软件,完成了42所大学校园案例样本的风环境模拟实验,得到平均风速、舒适区面积比和静风区面积比的相关数据,确定了风环境优选条件。第四章是先将42个案例样本按照不同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类型进行分类,通过风环境优选条件得到推荐类建议。再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将不同类型的案例样本分别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相应的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公式,解读出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相应的优化类设计方法。推荐类建议和优化设计方法是下文制定城市设计策略的前提条件。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标三个国家级绿色设计相关标准,从前期策划、场地设计、建筑布局三个层面构建了19条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广州地区大学校园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并在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展望。

周世鹏[10](2020)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旧菜市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深圳招商蛇口片区旧菜市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菜市场是市民购买蔬菜及其他食品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市民提供新鲜食材的重要任务,是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在城市中所见到的菜市场,是从传统的街市或集市发展而来的。在城市高速发展、土地价格不断上涨,以及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崛起的背景之下,城市之中菜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新兴技术的普及、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让以传统的空间形式和古老的经营理念为特点的菜市场与之显得格格不入,加上菜市场自身存在的管理松懈、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导致菜市场在现代城市之中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更新建设的背景下,深圳作为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以其作为案例的研究选择地,将使得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深圳市招商蛇口片区的三个菜市场为样本,从菜市场环境和使用人群的角度,结合文献阅读、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三个样本市场的内外环境现状、以及不同人群对菜市场的使用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对,来探索菜市场的空间价值,以及对于菜市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策略与措施。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城市中的菜市场虽然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增多、消费者的流失、空间价值的下降等诸多的困难。但一个经营状态良好的菜市场,不仅能为周边的街区带来活力,还能以自身为中心,带动周边街区商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菜市场周边街道的尺度和开放程度,对于菜市场的生存有很大的影响;菜市场空间目前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菜市场的公共空间及设施的老化;消费者在选择菜市场的时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该从多方面提升市场的整体服务能力,才能提高菜市场的竞争力;赋予菜市场空间或者周边的街道更多的功能,是提升菜市场空间活力的重要手段。

二、论住宅小区建设的环境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住宅小区建设的环境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总参数法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优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原理
2 研究方法
    2.1 模拟法
    2.2 模拟研究对象
    2.3 室外热环境设计指标选取
    2.4 设计指标选取原则
3 模拟及结果分析
    3.1 透水铺装比例
    3.2 建筑底层通风架空率
    3.3 场地遮阳覆盖率
    3.4 屋顶绿化比例
    3.5 场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4 总结及讨论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青海东部居住区建筑布局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海东部地区发展现状
        1.1.2 建筑风环境对居民舒适性的影响
        1.1.3 建筑布局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青海东部居住区建筑特征与环境
    2.1 自然环境特征
        2.1.1 地理简介
        2.1.2 气候特征
        2.1.3 风环境特征
    2.2 调研住宅区布局特征
    2.3 场地风环境问卷调查
    2.4 场地风环境测试
    2.5 本章小结
3.建筑布局与风环境评价理论
    3.1 建筑布局形式
    3.2 建筑风效应
    3.3 室外风环境评价指标
        3.3.1 国外风环境评价标准
        3.3.2 国内风环境评价标准
    3.4 青海东部地区场地风环境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风环境CFD模拟理论与验证
    4.1 CFD模拟技术简介
        4.1.1 计算流体力学原理及其特点
        4.1.2 基本控制方程与求解方法
    4.2 CFD数值模拟步骤与设置
        4.2.1 模拟流程
        4.2.2 建筑模型
        4.2.3 计算域的设置
        4.2.4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4.2.5 大气条件与边界属性
        4.2.6 计算模型及收敛条件
    4.3 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数据对比
    4.4 本章小结
5.居住街坊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5.1 实测数据与验证模拟
    5.2 气候风况设置
    5.3 分析指标
    5.4 居住街坊建筑布局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5.4.1 单体模型
        5.4.2 布局控制指标
        5.4.3 建筑高度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5.4.4 活动区位置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5.4.5 错列形式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5.4.6 建筑间距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5.4.7 变形布局场地风环境分析
        5.4.8 混合建筑布局场地风环境分析
    5.5 本章小结
6.住宅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
    6.1 建立建筑模型
        6.1.1 模型设置
        6.1.2 日照检验
    6.2 测点设置
    6.3 地区一(平安、民和、西宁、化隆)场地风环境分析
    6.4 地区二(互助、湟中)场地风环境分析
    6.5 地区一与地区二场地风环境对比
    6.6 居住区建筑布局防风设计策略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风环境问卷调查表
致谢

(4)张家口市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1.1.2 居住区风环境舒适的重要性
        1.1.3 寒冷地区居住小区风环境研究不足
        1.1.4 新技术CFD科学性在设计领域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5.1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张家口居住小区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理论基础研究
    2.1 张家口地理气候特点
    2.2 张家口居住小区建筑布局调研分析
        2.2.1 模拟研究对象
        2.2.2 居住小区调研情况
        2.2.3 调研成果总结与分析
    2.3 居住小区风环境相关理论基础
        2.3.1 相关概念与成因
        2.3.2 风环境研究范围与界定
        2.3.3 自然通风原理与形式
        2.3.4 建筑物周边风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张家口居住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与评价
    3.1 风环境数值模拟方法
        3.1.1 研究软件介绍
        3.1.2 模拟基本流程
    3.2 室外风环境评价策略
        3.2.1 国内外常用室外风环境评价方法
        3.2.2 总结适用于本文评价标准
    3.3 张家口二类建设区居住小区夏、冬季风环境数值模拟
        3.3.1 风环境模拟参数选取
        3.3.2 二类建设区居住小区夏冬季风环境数值模拟
        3.3.3 夏季行人高度处风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3.4 冬季行人高度处风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4 基于小区范围的行人高度处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4.1 居住小区主要行人道路行人高度处风速测点设置
        3.4.2 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总结本文风环境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小区行列式的排列方式
        4.1.1 居住小区行列式的排列方式分析
        4.1.2 同一小区不同排列方式行人高度处风环境结果分析
        4.1.3 排列方式对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4.2 建筑朝向
        4.2.1 居住小区建筑朝向分析
        4.2.2 主导风向与建筑朝向夹角行人高度处风环境结果分析
        4.2.3 建筑朝向对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4.3 周边建筑环境
        4.3.1 周边建筑环境的分类
        4.3.2 周边建筑高度对目标建筑行人高度处风环境影响分析
        4.3.3 主导风向下的周边建筑对目标建筑影响分析
        4.3.4 周边建筑距目标建筑间距影响分析
    4.4 裙房
        4.4.1 裙房的分类
        4.4.2 四边有裙房居住小区行人高度处风环境影响分析
        4.4.3 西北向有裙房影响分析
        4.4.4 东南向有裙房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居住小区风环境优化策略
    5.1 规划层面优化策略
        5.1.1 城市通风
        5.1.2 街道空间
        5.1.3 周边建筑环境
    5.2 建筑层面优化策略
        5.2.1 排列方式
        5.2.2 建筑朝向
        5.2.3 裙房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标准发展
    1.1 评价指标体系
    1.2 评价方式更新
2 不同业态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通用技术措施
    2.1 安全耐久
    2.2 健康舒适
    2.3 生活便利
    2.4 资源节约
    2.5 环境宜居
3 不同业态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应用
    3.1 高层
    3.2 别墅
    3.3 洋房、高层混合业态
4 结语

(6)基于CFD的城市中尺度区域风环境模拟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风环境研究综述
        1.2.1 城市风环境研究方法
        1.2.2 城市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2.3 城市风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1.2.4 城市风环境评价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CFD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研究区域
    2.2 风洞试验
    2.3 CFD数值模型的建立
        2.3.1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2.3.2 数值仿真条件
        2.3.3 流场的水平匀质性检验
    2.4 模型验证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中尺度区域风环境的CFD数值仿真研究
    3.1 整体风环境特征分析
        3.1.1 东风风向条件下的风环境分析
        3.1.2 北风风向条件下的风环境分析
        3.1.3 东北风风向下的风环境分析
    3.2 建筑群内部的行人风环境分析
        3.2.1 低层建筑群内部各风向下的行人风环境分析
        3.2.2 高层建筑群内部各风向下的行人风环境分析
        3.2.3 超高层建筑群内部各风向下的行人风环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行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建筑群高度分布
        4.1.2 建筑群和街道的迎风面朝向
        4.1.3 建筑群的密度分布
    4.2 建筑群高度对行人风环境的影响
        4.2.1 平均高度对行人风环境的影响
        4.2.2 错落度对行人风环境的影响
    4.3 建筑密度对行人风环境的影响
        4.3.1 建筑密度分布情况
        4.3.2 建筑密度对行人风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
        4.3.3 建筑密度对行人风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环境的优化策略及应用
    5.1 风环境的优化策略
        5.1.1 建筑高度优化策略
        5.1.2 建筑密度优化策略
    5.2 风环境优化策略的应用
        5.2.1 整体行人风环境的优化结果分析
        5.2.2 低层建筑群内部行人风环境的优化结果分析
        5.2.3 高层建筑群内部行人风环境的优化结果分析
        5.2.4 超高层建筑内部行人风环境的优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2.4 结语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获取
        3.2.3 研究方法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3.6 结语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内容
        4.2.2 问卷设置
        4.2.3 数据获取
        4.2.4 研究方法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4.5 结论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4.6 结语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实景照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5.2.3 研究方法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5.4.1 绿视率
        5.4.2 环境可视性
        5.4.3 环境管理程度
        5.4.4 环境美观程度
        5.4.5 他人的存在
        5.4.6 土地利用类型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5.6 结论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5.7 结语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6.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长三角地区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多层板式居住建筑形体组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室外风环境相关研究
        1.2.2 室内风环境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设计研究框架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居住区现状与风环境
    2.1 长三角气候状况及风环境评价标准
        2.1.1 长三角气候
        2.1.2 风环境评价指标
    2.2 长三角地区住宅现状
    2.3 长三角多层住宅案例分析与类型总结
        2.3.1 长三角多层住宅案例选取与分析
        2.3.2 长三角多层住宅类型总结
        2.3.3 多层建筑的标准单元模型确定
    2.4 模拟软件与模拟条件
        2.4.1 模拟软件
        2.4.2 模拟条件
第三章 建筑群体通风设计策略研究
    3.1 不同平面布局形式下的住宅群体通风性能研究
        3.1.1 建筑不同面宽组合对住宅群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3.1.2 建筑错列布局对住宅群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3.1.3 建筑斜列布局对住宅群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3.2 公共绿地位置对住宅群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3.3 建筑高度对住宅群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3.4 建筑围合对住宅群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3.4.1 长三角住宅建筑围合现状
        3.4.2 不同围合形式下住宅群体通风性能模拟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建筑组合通风设计策略研究
    4.1 一字型板式住宅行列式组合
        4.1.1 建筑面宽对住宅组合通风性能的影响
        4.1.2 建筑朝向对住宅组合通风性能的影响
        4.1.3 建筑错动对住宅组合通风性能的影响
        4.1.4 建筑高度对住宅组合通风性能的影响
        4.1.5 小结
    4.2 含转角单元的行列式住宅组合
        4.2.1 转角住宅长度对住宅组合通风性能的影响
        4.2.2 转角住宅位置对住宅组合通风性能的影响
        4.2.3 转角住宅错动对住宅组合通风性能的影响
        4.2.4 转角住宅改变朝向对住宅通风绿色性能的影响
        4.2.5 小结
第五章 建筑单体通风设计策略研究
    5.1 住宅单体通风性能基本情况
        5.1.1 建筑单体长、宽、高变化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5.1.2 建筑物面宽与高度变化对室内通风的影响
    5.2 进风角度对住宅单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5.3 单体形态变化对住宅单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5.3.1 单元错动对住宅单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5.3.2 平面凹凸对住宅单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5.3.3 立面开洞对住宅单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5.3.4 屋顶形式对住宅单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5.3.5 底层架空对住宅单体通风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居住建筑设计实践
    6.1 设计准备
    6.2 方案比选与生成
    6.3 方案深化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设计策略总结
    7.2 问题与反思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及附表
附录 环境性能导向的居住建筑群体组合设计图集(长三角地区)

(9)基于回归分析的广州地区大学校园空间形态与室外风环境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微气候与风环境
        1.2.2 空间形态与微气候
        1.2.3 城市肌理形态参数与微气候
        1.2.4 相关性与线性回归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5.1 论文整体技术路线
        1.5.2 软件应用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空间形态与城市肌理形态参数
    2.1 城市设计中的空间形态
        2.1.1 城市可持续发展
        2.1.2 城市设计中的绿色理念
        2.1.3 城市设计改善微气候
        2.1.4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构建
    2.2 广州地区大学发展趋势
        2.2.1 研究对象
        2.2.2 广州地区大学总体策划发展趋势
        2.2.3 广州地区大学规划布局发展趋势
        2.2.4 广州地区大学建筑形态发展趋势
    2.3 城市肌理形态参数
        2.3.1 城市肌理形态参数的概念
        2.3.2 GIS软件计算参数
        2.3.3 城市肌理形态参数对应空间形态
    2.4 相关性
        2.4.1 相关性与皮尔森相关系数
        2.4.2 SPSS软件计算皮尔森相关系数
        2.4.3 城市肌理形态参数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地区大学校园室外风环境模拟
    3.1 大学校园风环境设计原则
        3.1.1 风环境舒适性
        3.1.2 风环境健康性
    3.2 风环境软件模拟与参数设置
    3.3 风环境评价标准
        3.3.1 常用的室外风环境评价方法
        3.3.2 本文风环境评价标准
    3.4 风环境模拟结果
        3.4.1 静风区面积比和舒适区面积比
        3.4.2 风环境优选条件
    3.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1 线性回归概念
        3.5.2 线性回归的方法与过程
        3.5.3 以风环境评价结果数据为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回归分析的空间形态与风环境耦合
    4.1 利用回归分析解答耦合数据结果
        4.1.1 建议类(定性分析)
        4.1.2 优化类(量化分析)
    4.2 用地规模
        4.2.1 用地规模分类
        4.2.2 最优用地规模
        4.2.3 较小规模用地的风环境优化
        4.2.4 较大规模用地的风环境优化
        4.2.5 小结
    4.3 场地形状
        4.3.1 场地形状分类
        4.3.2 最优场地形状
        4.3.3 正方形和组合型场地的风环境优化
        4.3.4 方形场地的风环境优化
        4.3.5 小结
    4.4 场地朝向
        4.4.1 最优场地朝向
        4.4.2 非优选其他朝向的风环境优化
        4.4.3 小结
    4.5 开发强度
        4.5.1 开发强度分类
        4.5.2 最优开发强度
        4.5.3 较低强度开发的风环境优化
        4.5.4 中等强度开发的风环境优化
        4.5.5 较高强度开发的风环境优化
        4.5.6 小结
    4.6 路网关系
        4.6.1 路网关系分类
        4.6.2 最优路网关系
        4.6.3 网格式路网的风环境优化
        4.6.4 环形式路网的风环境优化
        4.6.5 小结
    4.7 布局模式
        4.7.1 布局模式分类
        4.7.2 最优布局模式
        4.7.3 品字型布局的风环境优化
        4.7.4 组团型布局的风环境优化
        4.7.5 带型布局的风环境优化
        4.7.6 小结
    4.8 建筑群组合
        4.8.1 建筑群组合类别
        4.8.2 最优建筑群组合
        4.8.3 小结
    4.9 体育场设置
        4.9.1 最优数量
        4.9.2 最优位置
        4.9.3 最优围合程度
        4.9.4 小结
    4.10 风环境评价导向下的空间形态优选结果
第五章 基于空间形态与风环境耦合分析的广州地区大学校园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
    5.1 风环境导向下的大学校园设计策略基本原则
        5.1.1 设计策略的技术路线流程
        5.1.2 设计策略的风环境优化目标
        5.1.3 设计策略的基本内容范畴
        5.1.4 设计策略的实施者
        5.1.5 设计策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5.2 前期策划
        5.2.1 土地利用低强度开发
        5.2.2 场地用地面积不宜过小
        5.2.3 正方形用地注重建筑单体绿色设计
        5.2.4 方形场地的界面推荐垂直主导风向
    5.3 场地设计
        5.3.1 小用地校园采用较低密度
        5.3.2 大用地校园采用较高密度
        5.3.3 低强度开发校园注重高低错落
        5.3.4 中等强度开发校园多采用之字形组合
        5.3.5 高强度开发校园注重建筑单体绿色设计
        5.3.6 设置室外体育场加大通风效率
        5.3.7 提高室外体育场的公共开放性
    5.4 建筑布局
        5.4.1 不采用网格式路网注重人车分流
        5.4.2 环形式路网采用较低密度
        5.4.3 街区式路网可灵活设计
        5.4.4 注重功能分区
        5.4.5 不采用带型布局
        5.4.6 品字型采用低密度高强度开发
        5.4.7 组团型注重分散式单体设计
        5.4.8 建筑群形态组合方式推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后续研究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42所大学校园的城市肌理形态参数数据表
    附录二 42所大学校园的城市肌理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附录三 42 所大学校园的PHOENICS风环境模拟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旧菜市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深圳招商蛇口片区旧菜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关键词释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菜市场空间的发展来源
        二、菜市场在城市中的处境及面临的问题
        三、政策背景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七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样本的选择及其基本环境概况比较
    第一节 样本的选择
    第二节 样本市场外部环境对比
        一、城市区位
        二、街道环境
    第三节 样本市场内部环境对比
    第四节 样本市场环境现状及问题总结
第三章 不同人群对样本市场的使用状况分析
    第一节 消费者的分布和选择样本市场的原因
        一、样本市场的人流及其消费者分布半径
        二、消费者选择样本市场的原因
        三、消费者对样本市场改进的期望
    第二节 经营者的行为需求和对市场改进的期望
        一、售卖行为与售卖装置的改造
        二、生活行为
        三、经营者对样本市场改进的期望
    第三节 管理者的工作难点和对市场改进的期望
    第四节 样本市场的使用现状总结
第四章 菜市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菜市场外部空间环境优化
        一、宜人的街道尺度和开放的街道环境有利于市场的生存
        二、丰富菜市场周边街道空间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第二节 菜市场内部空间环境优化
        一、针对不同类别的摊位售卖设施进行分类优化设计
        二、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设计手法
        三、标识系统的分类管理
    第三节 关于菜市场的特色
        一、菜市场的特色与品牌化
        二、策划特色的活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内容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未来展望
第六章 设计实践——蛇口市场摊位设施设计
    1.面对不同类型菜品的摊位设施,应该有针对性的设计
    2.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3.标准化的设计,装配的方式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四、论住宅小区建设的环境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总参数法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优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 蒋超,方小桃,刘茜茜,王怡. 重庆建筑, 2021(10)
  •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青海东部居住区建筑布局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研究[D]. 王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张家口市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D]. 赵令宽.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5]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技术体系研究[J]. 邬锦,吴思睿,袁园,杨友. 重庆建筑, 2021(05)
  • [6]基于CFD的城市中尺度区域风环境模拟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刘海鸿. 兰州大学, 2021(11)
  • [7]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长三角地区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多层板式居住建筑形体组合设计研究[D]. 杨丹. 南京大学, 2020(12)
  • [9]基于回归分析的广州地区大学校园空间形态与室外风环境耦合研究[D]. 胡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旧菜市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深圳招商蛇口片区旧菜市场为例[D]. 周世鹏. 深圳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论住宅小区建设环境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