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一、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原香[1](2021)在《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

晏琼芬[2](2021)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文中指出文言文作为传达古人智慧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因其丰富的文本特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也被赋予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相应要求,在设计理念、教材选文、编排体例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的选编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感知体验。因此,作为刚投入使用不久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快速把握新教材的设计意旨和选编特点,了解新老教材选文编排异同,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文构成和编排体例,再结合文言文选编特点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提出相应的选编反思和教学建议。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五部分内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进行概述。第二章主要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文构成情况,笔者从选文数量、选文分布、选文内容等方面展开选文研究,最后总结选文特点。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比较对象,梳理两版教材中的同文篇目,并统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增改篇目。第三章在梳理教材选文的基础上,从编排系统和助读系统两个方面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编排情况,并对编排特点进行总结。第四章依据文言文的选编情况,尝试从选文时代、选文文体和选文作者等角度对教材文言文选编状况进行反思。最后从整体把握选文特点,了解各类文本分布;明确选文编排变化,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有效利用助读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重视文言价值意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提出文言文教学建议。结语部分则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并阐述下一步的教学展望。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为研究基点,旨在探究新教材文言文的选文和编排特点,并结合实际选编情况和文言文教学要求,做出相应的选编反思和提出一定的教学建议。希望能为教师全面了解文言文选编变化提供些许参考,以期对今后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魏铭萱[3](2021)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瑶[4](2021)在《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四十年》文中提出

吕仙贤[5](2021)在《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乡土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郑小凤[6](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李雪莹[7](2021)在《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S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指导学生升学选科和生涯规划成为了高中教育关注的重点。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同时指出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以开设专门课程的方式实施生涯教育。在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压力下,部分普通高中学校积极开设并实施了生涯课程。但是从当前普通高中学校生涯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着生涯课程的地位边缘化,课程实施的程度不足,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甚微等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阻碍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本研究基于富兰的教育变革理论,结合实地考察,从课程特征、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影响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推进普通高中生涯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成都市S高中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对该校生涯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S高中的生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生涯内容缺失、资源利用不足、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生涯课程的需求不足、课程开设的目的功利、高中生涯课程标准缺失、生涯课程实施要求不明确;学校内部因素: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建设参与不足、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实施缺乏监管、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师培训机会有限;学校外部因素:学区缺乏对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学区对生涯课程实施缺乏监管、家长“分数至上”的升学观、家长对学校生涯课程期望不高。文章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为:生涯课程需求不足是阻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核心影响因素,专业师资供给不足是制约生涯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校外支持不足是阻碍高中学校生涯课程实施的间接影响因素。对此,学校、学区、家长和社会等相关责任主体之间应形成合力、相互合作,通过加强对生涯课程实施的监管,提高对课程的重视;加快建设高中生涯课程体系,制定生涯课程标准;加强生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养体系;积极构建校内外主体间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等,推动促进高中生涯课程的实施。

赵会辉[8](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乎国民生计之大事,承载着国家、学校、家庭希望和愿景。关系着国家、家庭、子女发展前途和命运。有人曾说“成也教育,败也教育”。教育是实现个人向上攀登的重要一环,而家庭的教育决策又是左右个体教育发展方向之关键所在,家庭教育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掌握每个家庭子女的人生走向和发展境遇,也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凉山彝族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父母低文化水平,家庭多子女规模与结构,使得家庭更会面临教育决策和选择。因此,本文以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来厘清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现状,以期把握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彝族家庭教育决策的优化措施,以望促进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有益发展。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现状如何?研究分析如下,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的必然选择、家庭择校行为崭露头角;高中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放弃行为普遍、子女学业成绩为倚重、家庭性别偏好淡化;高等教育阶段:家庭大学梦的无力、子女教育成本约束显着。第二,家庭教育决策行为特征如何?研究分析如下,家庭教育决策的无计划性;家庭教育决策的风险性;家庭教育决策的利他性。第三,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分析如下,一是教育供给,表现为:教育投资主体易位、学校数量供给学段差异大、学校质量供给难以保障;二是教育需求,表现为:家庭教育购买意愿不明确、家庭教育购买能力不足;三是社会因素,表现为:父母低文化水平、多子女家庭结构与规模、社会群体交往水平。第四,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优化措施。本研究主要从切实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扩大有效、高质的教育供给;优化生育观念、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养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期能促进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有益发展。

高鑫悦[9](2021)在《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弘扬劳动精神在大中小学生中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小学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作用的重要阶段,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小学生劳动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较单一、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等问题。新时代如何在小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开发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路径。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围绕小学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社会要求、现实动因以及理论基础出发,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教学目标割裂、教学内容零散以及教学过程浅表的现象,导致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度性,结合社会要求和理论分析发现,融入课堂教学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挥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在性质、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分析劳动教育存在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基于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挖掘不同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在分类分析了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后,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第四部分在前面现实问题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根本路径、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根据大量课堂教学案例,提出学科实践育人的根本融入路径以及课题化学科实践和项目化学科实践两种基本融入模式,探索出自然渗透、有机整合以及灵活生成的融入策略。

朱淑鸣[10](2021)在《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提出,使环境教育迈入新的阶段;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纳入立德树人范围,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成为促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优化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建立为融合提供了实践基地。研究首先分析现行课标与教材,从人地协调观的四级分级水平入手,通过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呈现当前高中地理教育模式下,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现状。研究发现,现行教材中多处从生态环境教育的环保知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三大角度融合,现行新课标的顶层设计关注生态文明的培养。整体而言,教师的融合认可度较高,但由于对生态环境教育理解的不全面、融合多源于感性自发性认知,同时受到应试背景影响及考核机制、时间、空间、经费的多重限制,使得出现融合方式单一、差异度较大、内容局限,仅作为课堂延伸与拓展内容等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认知,接受度较高,但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高于人文政策,对抽象逻辑的认知高于具体事实,且基础概念不扎实;学校能够提供一定的融合支持。针对现状,探索出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三大策略。第一,从核心素养落实、课标与教材分析两方面,紧跟课改发展,依托新课标与教材实施融合,提高教师的融合理解、确保系统的融合设计。第二,从课程体系、校园环境、交流合作三个角度,借助校级平台,优化利用校内外资源实施融合,突破时间、空间与经费限制。第三,从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三个维度,躬耕日常课堂,采用多样教学理论方法实施融合,协调培育抽象逻辑与具体事实认知。其中,重点关注情境认知理论,提出分类知识内容,教学因课制宜;抓住时事热点,塑造真实情境;提供实际数据,培养分析能力;抽象知识落地,触发情感共鸣三条具体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与表现性评价。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背景资源,以太浦河流域为例,使用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串联教学活动,探索生态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依据
    第一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理论依据
        一、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总体指导要求
        二、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要求
        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要求
    第二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实践要求
        一、体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二、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要
第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构成分析
    第一节 文言文选文数量分析
        一、选文总量及占比分析
        二、选文各册篇目及数量分析
        三、选文背诵篇目及数量分析
        四、选文同文篇目及数量分析
        五、选文增改篇目及数量分析
    第二节 文言文选文分布分析
        一、选文的时代分析
        二、选文的作者分析
    第三节 文言文选文内容分析
        一、选文的文体分析
        二、选文的题材分析
    第四节 文言文选文特点分析
        一、选文篇目占比高,经典与创新相结合
        二、选文时代跨度大,作家群体分布广泛
        三、选文文体类型广,内容题材丰富多元
第三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编排分析
    第一节 选文系统编排分析
        一、教材编排结构
        二、选文教材定位
        三、单元组合方式
        四、课文构成要素
    第二节 助读系统编排分析
        一、单元导语分析
        二、学习提示分析
        三、注释分析
        四、插图分析
        五、单元学习任务
    第三节 文言文编排特点分析
        一、编排框架契合教学需要
        二、组合方式趋向灵活多样
        三、助读系统重视自主建构
第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反思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编反思
        一、选文时代分布广而不均,应兼顾各个时代作品
        二、选文文体繁而不全,应统筹各类文体作品
        三、选文作者性别比例不均,应适当均衡女性作者
    第二节 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选文特点,了解各类文本分布
        二、明确选文编排变化,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三、有效利用助读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四、发挥语文课程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S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生涯
        1.2.2 生涯课程
        1.2.3 课程实施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生涯教育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生涯课程的研究
        1.3.3 国内外关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富兰教育变革理论与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1 富兰教育变革理论
        2.1.1 富兰教育变革理论概述
        2.1.2 影响变革实施的因素:地方特征、环境特征、外部因素
    2.2 高中生涯教育改革与生涯课程实施
    2.3 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3.1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特征、学校内部、学校外部
        2.3.2 影响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3 基于成都市S高中生涯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
    3.1 成都市S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3.1.1 生涯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
        3.1.2 生涯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3.2 S高中生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3.2.1 教学目标模糊
        3.2.2 生涯内容缺失
        3.2.3 资源利用不足
        3.2.4 评价流于形式
4 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课程特征因素
    4.1 生涯课程自身方面
        4.1.1 生涯课程的需求不足
        4.1.2 课程开设的目的功利
    4.2 生涯课程标准方面
        4.2.1 高中生涯课程标准缺失
        4.2.2 生涯课程实施要求不明确
5 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学校内部因素
    5.1 校长方面
        5.1.1 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建设参与不足
        5.1.2 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实施缺乏监管
    5.2 教师方面
        5.2.1 教师专业不对口
        5.2.2 教师培训机会有限
6 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学校外部因素
    6.1 学区方面
        6.1.1 学区缺乏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
        6.1.2 学区对生涯课程实施缺乏监管
    6.2 家长方面
        6.2.1 家长“分数至上”的升学观
        6.2.2 家长对学校生涯课程期望不高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生涯课程需求不足是阻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核心影响因素
        7.1.2 专业师资供给不足是制约生涯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7.1.3 校外支持不足是阻碍高中学校生涯课程实施的间接影响因素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强对生涯课程实施的监管,提高对课程的重视
        7.2.2 加快建设高中生涯课程体系,制定生涯课程标准
        7.2.3 加强生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师资培养体系
        7.2.4 积极构建校内外主体间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2 生涯课程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班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生涯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8)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彝族学生辍学之间的现实矛盾
        1.1.2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宏观与微观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家庭教育决策
        1.1.3 研究者的教育实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育决策研究的综述
        1.2.2 各少数民族教育决策研究的综述
        1.2.3 教育需求研究的综述
        1.2.4 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的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5.1 选题上的创新
        1.5.2 理论上的创新
        1.5.3 实践上的创新
    1.6 研究的可行性
2 相关理论及其基本情况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彝族农村
        2.1.2 彝族农村家庭
        2.1.3 家庭教育决策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需求理论
        2.2.3 理性选择理论
    2.3 调查基本情况
        2.3.1 调查地基本情况
        2.3.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2.4 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新态势
        2.4.1 新时代的教育
        2.4.2 能上学到上好学的殷殷期盼
        2.4.3 进入工厂到进入“象牙塔”的思想转变
        2.4.4 “潜力股”受教育到入学机会均等
3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现状及其行为特征
    3.1 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决策
        3.1.1 子女入学必然选择
        3.1.2 家庭择校行为兴起
    3.2 高中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决策
        3.2.1 家庭教育放弃行为普遍
        3.2.2 子女学业成绩为侧重
        3.2.3 家庭性别偏好淡化
    3.3 高等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决策
        3.3.1 家庭大学梦的“无力”
        3.3.2 子女教育成本约束显着
    3.4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行为特征
        3.4.1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无计划性
        3.4.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风险性
        3.4.3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利他性
4 教育供给对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
    4.1 教育供给与家庭教育决策的关系
        4.1.1 教育供给的基本概念
        4.1.2 教育供给变化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变化
    4.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中的教育供给因素分析
        4.2.1 教育投资主体易位
        4.2.2 学校数量供给学段差异大
        4.2.3 学校质量供给难以保障
5 教育需求对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
    5.1 教育需求与家庭教育决策的关系
        5.1.1 教育需求的内涵
        5.1.2 教育需求变化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变化
    5.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中教育需求因素分析
        5.2.1 家庭教育购买意愿不明确
        5.2.2 家庭教育购买能力不足
6 社会因素对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
    6.1 社会因素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6.1.1 社会因素的内涵
        6.1.2 社会因素的具体表现
    6.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中的社会因素分析
        6.2.1 父母低文化水平
        6.2.2 多子女的家庭规模与结构
        6.2.3 社会群体交往水平
7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家庭经济状况仍是制约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因素
        7.1.2 宏观制度、政策等外生性资源间接影响家庭教育决策
        7.1.3 子代学业成绩对家庭教育决策制约随学段升高而增强
        7.1.4 父母低文化水平对家庭教育决策的负向影响
        7.1.5 多子女家庭规模与结构对家庭教育决策的负向影响
    7.2 政策性建议
        7.2.1 切实提高彝族农村家庭经济收入
        7.2.2 扩大有效、高质的教育供给
        7.2.3 优化彝族农村家庭生育观念、提高人口质量
        7.2.4 提升彝族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与教养实践
8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Z 乡问卷调查表
附录2 Z 乡访谈提纲
致谢

(9)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新时代需要统整的大劳动教育观
        1.1.3 谋求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劳动
        1.2.2 劳动教育
        1.2.3 课堂教学
        1.2.4 融入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劳动的相关研究
        1.3.2 “教劳结合”思想相关研究
        1.3.3 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1.3.4 劳动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
        1.3.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价值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方法
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2.1 社会要求
        2.1.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2.1.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2.2.3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2.3 现实动因
        2.3.1 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
        2.3.2 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
        2.3.3 问题的成因分析
3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3.1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内在联系
        3.1.1 性质
        3.1.2 目标
        3.1.3 内容
        3.1.4 方式
    3.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外部保障
        3.2.1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政策支撑
        3.2.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标准”支撑
4 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分析
    4.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4.1.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
        4.1.2 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
    4.2 劳动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
        4.2.1 根据资源的来源分类
        4.2.2 根据资源的性质分类
        4.2.3 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分类
        4.2.4 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分类
    4.3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机制
        4.3.1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依据
        4.3.2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原则
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模式
    5.1 “融入”的根本路径:学科实践育人
        5.1.1 学科实践的融合价值
        5.1.2 学科实践的基本类型
    5.2 “融入”的基本模式
        5.2.1 课题化学科实践
        5.2.2 项目化学科实践
6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6.1 自然渗透
        6.1.1 目标渗透:立足学科目标寻找契合点
        6.1.2 内容渗透:深入学科教材挖掘落脚点
        6.1.3 过程渗透:找准时机方式探索切入点
    6.2 有机整合
        6.2.1 知识符号层面的整合
        6.2.2 逻辑形式层面的整合
        6.2.3 意义价值层面的整合
    6.3 灵活生成
        6.3.1 基于真实问题灵活生成
        6.3.2 基于实践活动灵活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
        1.1.2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科发展需求
        1.1.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地方发展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4 技术路线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环境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环境教育
        2.1.2 生态环境教育
    2.2 地理教学中体现生态环境教育的已有研究
    2.3 相关教学理论与方法
        2.3.1 情境认知理论
        2.3.2 支架式教学
        2.3.3 表现性评价法
第3章 当前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途径
    3.1 当前高中地理现行教材与新课标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3.1.1 现行教材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内容
        3.1.2 现行新课标关注生态文明培养的顶层设计
    3.2 当前高中学校及地理教师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
        3.2.1 针对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人的访谈设计
        3.2.2 基于访谈的当前生态环境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3.2.3 基于访谈的当前高中学校与教师实施融合的问题分析
第4章 当前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效果
    4.1 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高中生生态环境认知问卷设计
    4.2 基于调查的当前生态环境教育融合效果分析
        4.2.1 普遍听说过“生态环境”,地理学科是重要认知途径
        4.2.2 日常生产和生活情境中,对生态环境关注较少,认知在自然环境表现较优
        4.2.3 给定的简单地理事物和现象下,对生态环境各要素间关联的分析停留在表面,认知在自然环境表现较优
        4.2.4 给定的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下,缺乏基于客观事实的生态环境认知,易忽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强度
        4.2.5 现实中的各种地理问题中,对生态环境的因果逻辑认知较为薄弱
        4.2.6 基本认同在地理等各学科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对多样的形式与内容期望较高
    4.3 基于调查的当前高中生体现出的融合效果问题分析
        4.3.1 对生态环境的抽象逻辑认知高于具体事实认知
        4.3.2 缺少主观能动性,具体事实认知程度受等级考影响显着
第5章 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策略探索
    5.1 紧跟课改发展,依托新课标与教材实施融合
        5.1.1 落实核心素养,明确融合育人价值,提高教师的融合理解
        5.1.2 分析课标教材,梳理可融合内容,确保系统性融合设计
    5.2 借助校级平台,优化利用校内外资源实施融合
        5.2.1 搭建课程体系,基础拓展结合,突破时间限制
        5.2.2 打造校内外平台,培育生态文化,突破空间限制
        5.2.3 促进交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突破经费限制
    5.3 躬耕日常课堂,采用多样教学理论方法实施融合
        5.3.1 采用情境认知理论,突破时空限制,自然融入日常教学设计
        5.3.2 借助“脚手架”搭建,关注分析过程,使融合可迁移可应用
        5.3.3 选取表现性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挂钩考核与拓展内容
第6章 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策略实践
    6.1 对标课标要求的课程重构
        6.1.1 滞后于课改与新课标要求的现有教学方式
        6.1.2 基于融合系统性梳理的教学目标与流程设计
    6.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背景下的案例选取
        6.2.1 结合时事政策的内容选取
        6.2.2 增加学生代入感的区域选取
    6.3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情境创设
    6.4 搭好“脚手架”的教学活动设计
    6.5 关注四级分级水平的表现性评价尝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B 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高中生生态环境认知问卷
附录C 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策略实践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D]. 杨原香. 西南大学, 2021
  • [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D]. 晏琼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D]. 魏铭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四十年[D]. 吴瑶.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5]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乡土中国》为例[D]. 吕仙贤. 鲁东大学, 2021
  • [6]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7]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S高中为例[D]. 李雪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 赵会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高鑫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D]. 朱淑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