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和MMPI-2的一致性试验

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和MMPI-2的一致性试验

一、MMPI与MMPI-2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致性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蒋宇超[1](2021)在《基于磁共振的灰白质脑网络分析方法及其精神分裂症应用》文中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具有多样性的病理特征。一直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是个重大的科学难题。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脑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探究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最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本论文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对精神分裂症中特定的难点问题,发展相对应的脑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个角度,脑灰质和脑白质两个层面,验证、补充并修正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通过纵向追踪的干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精神分裂症脑网络的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干预思路。本论文可以被概括为三大部分,共包括七个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退化障碍,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才能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变化。针对此问题,本研究提出和发展了两种脑结构网络方法。利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横断面数据,成功刻画出精神分裂症的脑灰质和脑白质随疾病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退化假说与脑“失连接”假说进行证实、补充和融合。该部分包括以下2个主要内容:1.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影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刻画出大脑灰质结构。但是,传统的脑灰质结构分析方法,比如基于体素水平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 morphometry,VBM)和基于Free Surfer的灰质皮层分析,都只能刻画出单个区域或体素的结构特征,而忽视了脑区之间的关系。此外,脑的结构特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发育、老化、疾病等因素出现变化,而VBM等方法无法刻画出大脑变化时不同区域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本论文发展了一种基于人群协变因果网络的脑灰质分析方法,通过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灰质形态学图像按照病程长短进行排序,在人群水平构建出随疾病发展的灰质结构“时间序列”。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构建因果网络,刻画不同脑区灰质萎缩的前后顺序,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萎缩的渐进模式,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退化假说和“失连接”假说的理论融合提供来自脑影像的灰质证据。2.为了进一步证实精神分裂症脑损伤的渐进模式,本论文提出一种脑影像分析方法——基于排序图像的渐进式大脑动态分析。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弥散张量图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按照病程长短排序后得到白质“时间序列”,利用滑动窗的策略将白质“时间序列”分割为若干个窗口,刻画白质发展的动态性。提出脑发病图谱,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白质结构异常的不同阶段,再次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退化假说和“失连接”假说的理论融合提供来自脑影像的白质证据。第二部分,针对白质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BOLD)的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信号,发展脑白质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努力解决白质BOLD-fMRI信号处理中的难题,从多个层面验证并扩展白质BOLD-fMRI信号潜在的生理基础以及临床价值。并将其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弥补了精神分裂症中脑白质BOLD-fMRI研究的空白,为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提供了来自白质功能信号的证据。该部分包括以下3个主要内容:1.尽管DTI可以很好地揭示白质的结构特征,但是它无法揭露白质中潜在的功能活动,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白质结构损伤和功能异常之间的关联性,本章提出一种DTI-fMRI的融合方法——基于骨架的白质功能分析。通过将白质的DTI信号和fMRI信号(即BOLD信号的时间序列)投射到一个共同的白质骨架上,实现基于骨架的白质低频振荡(low-frequency oscillation,LFO)分析,来反映白质自发活动。并系统性地评测白质LFO的可重复性、白质LFO和结构的耦合性、白质LFO和行为学的关系以及白质LFO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从多种角度证实白质BOLD-fMRI信号的生理意义以及临床价值。2.基于上一部分的研究,利用BOLD-fMRI信号分别构建大尺度白质网络和灰质网络,并采用图论方法分析大尺度脑网络的网络属性包括聚类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小世界度量、局部效率、层级性、同步性以及三个节点属性包括节点效率、节点度和节点介中心性。从网络角度来阐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白质和灰质大尺度功能网络的拓扑性如何发生改变。为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提供来自脑网络层面的证据,并为该假说补充了白质功能方面的解释机制。3.尽管上一研究分别从灰质网络和白质网络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但是并没有直接评估灰质和白质之间的关系。本章采用聚类分析来识别不同的白质功能网络,并且利用功能连接刻画白质网络与灰质网络的功能连接性。通过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白质功能网络的差异,阐明灰-白质功能连接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的关系。从灰-白质连接的角度为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进行补充。第三部分,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两种方式(药物干预和物理干预)进行干预。通过假设驱动的研究探索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影响和潜在的调控机制,试图将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和临床治疗相结合。该部分包括以下2个主要内容:1.虽然前面研究从结构、功能的层面证实了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设,但是这些证据都是来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横断面数据。本部分通过纵向追踪探究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大脑皮层的影响。利用基于皮层表面的形态学分析和结构协变分析,全面评估治疗前后大脑皮层形态学和结构协变网络的变化,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皮层厚度和皮层-皮层连通性的短期影响,通过计算网络的全局效率来表征结构协变网络的整合性,揭示皮层形态学改变和脑网络重构的潜在关系,将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和临床治疗相结合。2.虽然上一部分通过纵向追踪探究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大脑皮层的影响。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个异质性很大的群体,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耐药性,也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特殊的症状急需治疗,这就需要特殊的干预方式,比如ECT干预。针对精神分裂症中的特殊人群,本部分探究ECT干预对脑岛和海马的功能与结构的影响,试图为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提供来自特殊人群、特殊疗法的临床意义和和治疗靶点。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磁共振、结构磁共振在内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个角度,发展相应的脑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灰质、白质两个方面验证并补充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通过干预研究为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提供临床意义。

董德波[2](2020)在《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常起于青壮年时期,即使有药物等治疗手段,病症往往相伴一生。其主要心理特征是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紊乱以及精神活动严重不协调。从全球范围来看,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1%,在中国其患病率更是达到了1.5%。由于其高致残性,给患者及其家庭、护理人员和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已成为找到有效的治疗康复办法的关键。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考察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的出发点都着眼于高级认知脑功能系统。对低级的感知觉系统在精神分裂症神经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关注较少。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精神分裂症低级感知觉系统,及其与高级认知功能系统的交互异常对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本研究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功能连接为核心分析手段,系列性的考察了精神分裂症低级感知觉系统,及其与高级认知功能系统的交互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元分析统计技术,对文献中报告的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和基于体素的各向异性(FA)的白质结构连接异常进行了系统性的统计整合。以突显网络功能连接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连接元分析结果提示了精神分裂症对感知和管理周围环境突显性信息功能紊乱,指出了加强精神分裂症感知觉功能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基于无偏的体素FA的结构连接元分析发现了连接大脑后部视觉顶叶皮层的右后扣带纤维以及连接大脑前后部的左侧后上纵束都揭示了精神分裂症在大脑后部信息初级处理及其与大脑前部的高级控制皮层信息交互方面存在功能异常。两个子研究的结果可以有机的整合到精神分裂症的失连接网络模型里面,而且两者可以互为补充和彼此验证,得到精神分裂症大尺度功能连接和结构连接较为一致的结论。重要的是,两个子研究共同指出了加强对低级感知觉以及感知觉和高级认知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研究的必要性。2.采用动态功能连接方法,从体素、脑区到网络三个不同水平较全面考察了精神分裂症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初级感知觉系统在体素、脑区和网络三个不同功能连接水平上都一致的显示了增加的变异性。高级认知网络(如默认模式网和额顶网络)仅在全脑连接水平上而不是局部体素水平显示功能连接可变性的降低。这些发现表明了增强的低级感知觉系统动态交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明在精神分裂症中感知觉输入信息的不稳定性),和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网络对包括对来自低级感觉系统的信息的全脑动态整合能力减弱。这些发现为精神分裂症感知觉和高级认知过程瓦解的假说提供了新颖的神经相关性证据,而且进一步强调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在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中的关键作用。3.基于上述2个研究分别发现精神分裂症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较大范围的改变,我们推测精神分裂症在构成人脑信息加工的基本原则之一的宏观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层级结构组织会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从宏观的功能层级结构组织出发,采用功能连接梯度和逐步功能连接分析的组合分析,互补性的刻画精神分裂症皮层低级感觉运动-高级联合皮层层级结构组织。连接梯度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显示出被压缩的皮层层级结构组织,感觉运动区被压缩的更明显,额顶网络受压缩程度不那么明显,导致低级感知觉和高级额顶认知系统之间的分离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压缩代表的是功能性方面的一种集成性改变,而不是脑结构方面的压缩。逐步连接分析发现这种功能性压缩的宏观模式与低级感知觉系统内整合能力下降、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系统分离下降紧密相关。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症的低级的早期感知觉和高级认知功能的病理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系统水平的神经关联物,即感知觉到多功能联合皮层层级组织的功能性压缩。在压缩的皮层层级组织的框架内,低级的初级感知觉系统所导致的级联损伤,自下而上的感知觉信息与自上而下的注意力需求和执行控制过程的低效整合可能部分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高级认知缺陷。4.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指出小脑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小脑为研究模型,从宏观的功能层级结构出发,采用功能连接梯度分析方法,我们进一步考察了在大脑皮层中观测到的被压缩功能层级模式是否也存在于小脑内以及小脑到大脑的回路间。通过构建小脑内、小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小脑功能连接的功能层级梯度,组间对比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在小脑内、小脑-大脑、大脑-小脑的低级感觉运动-高级认知宏观层级组织均受到了压缩。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内、小脑-大脑、大脑-小脑感觉运动网络-高级认知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加表明了低级功能网络和高级功能网络之间的分离减少,进一步支持了压缩的功能层级结构组织。这种功能性压缩模式在感知运动网络中最为突出,可能表明了存在由低级的感觉运动系统破坏引起的向上的级联损伤,这可能部分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高级认知功能损伤。因此,压缩的功能层级梯度可能代表了一种神经生物学框架,可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中小脑内、小脑-大脑、大脑到小脑皮层回路的低级和高级功能系统异常的共存及其之间的信息交互异常。5.从宏观的功能层级结构和跨诊断观点出发,我们考察了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功能层级结构组织是否可以表征跨疾病临床症状和行为维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以小脑为研究模型,采用多元的偏最小二乘统计技术,构建小脑低级感觉运动-高级认知层级组织与跨诊断精神病理学维度的关联性。分析发现小脑功能层级连接梯度与跨诊断的多种行为维度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可以表征为四个维度:一般精神病理学,一般注意调节能力缺乏,内在化症状和记忆功能障碍。每个行为维度都与一个独特的小脑连接梯度模式相关联,支持低级感知运动-高级认知功能层级结构组织的个体变异性可以捕获跨诊断精神病学的多个行为维度的变异性,暗示了低级脑功能系统和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异常可能是跨诊断精神病理学维度的潜在核心机制。综上所述,本论文为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提供了一个神经生物学框架解释:压缩的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脑功能层级结构。白质结构的改变为功能层级性的改变提供了结构基础。在压缩的功能层级结构中,精神分裂症低级感知觉系统对周围环境突显性信息异常加工和对信息编码的高不稳定性。同时,低级感知觉系统内的损伤会沿着层级结构上传至更高级的脑功能系统,产生级联效应,进一步破坏后续信息处理。此外,高级脑功能系统内部功能结构松散导致其无法正常高效地行使其认知控制的能力,进而对来自低级感觉系统的实时信息的动态整合能力减弱。再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低级感知觉系统和高级认知功能系统之间分离性减弱,导致两系统边界模糊,不同加工阶段处理的信息容易发生混淆。压缩的功能层级结构模式进一步强调了感知觉系统内部损伤,及其与高级认知系统低效的信息整合在理解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性。暗示了在改善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功能的训练中,至少在初期,基于提升受损的低级感知觉训练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本论文把改变的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功能层级结构拓展到了与跨疾病中的多个精神病理学维度相关联,进而验证了该功能层级结构改变具有泛化能力,进一步暗示了低级脑功能系统和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异常可能是跨诊断精神病理学维度的潜在核心机制。

吕蒙蒙[3](2020)在《代谢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心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代谢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并分别探讨其相关因素和促进策略,为不同阶段的干预重点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采用量性研究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胃肠病外科中接受代谢手术、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272名,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于术前采用Kessler10量表(K10)、幸福感指数量表(IWB)测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内在化歧视量表(WBI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分析其相关因素。采用SPSS21.0、AMOS7.0软件进行分析,即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2.代谢手术患者术后心理体验及其相关因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目的抽样选取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胃肠疝外科中进行复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代谢术后患者18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取主题,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梳理其相关因素。结果1.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1)代谢术前患者K10得分(21.79±7.35)分,范围在22~50分(心理状况差)的患者116例(42.6%),均高于常模(P<0.001)。IWB得分(9.23±2.52)分,低于常模(P<0.001);111例(40.8%)患者的幸福感指数较低(≤8.4分)。(2)单因素分析显示,代谢术前患者K10得分的人口学相关因素是不同童年总体感受;IWB得分的人口学相关因素是不同自评性格、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3)代谢术前患者中心理状况差者的内在化歧视(55.46±9.81)分、面对应对(19.79±3.07)分、屈服应对(11.00±3.47)分的得分均高于心理状况好者(P<0.05),心理弹性总分(59.08±13.74)分、社会支持总分(33.79±6.64)分均低于心理状况好者(P<0.05)。代谢术前患者中低度幸福感者的内在化歧视(53.75±10.70)分、屈服应对(10.21±3.10)分的得分均高于高度幸福感者(P<0.05),心理弹性总分(58.21±12.78)分、社会支持总分(33.86±6.55)分均低于高度幸福感者(P<0.05)。(4)结合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对代谢术前患者K10得分、IWB得分进行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在化歧视、屈服应对、自强、面对应对进入K10得分模型,共解释37.4%的总变异;坚韧、社会支持利用度、内在化歧视、屈服应对进入IWB得分模型,共解释41.6%的总变异。(5)路径分析显示,自强、内在化歧视对K10得分既有直接又有间接效应。坚韧、内在化歧视、屈服应对对IWB得分既有直接又有间接效应。2.代谢手术患者术后心理体验及其相关因素:(1)访谈结果显示,代谢手术患者心理变化历程包括兴奋期、煎熬期、蜜月期、忧虑期、适应期、重生期,共析出了 13个亚主题。(2)根据访谈资料结合社会生态系统,将代谢术后患者心理变化历程的相关因素归纳为3大主题,即微观因素、中观因素、宏观因素,并包含8个亚主题。结论1.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待改善。建议特别关注童年感受一般和较差、性格内向、未婚、低收入、初中及以下和大专学历的代谢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从降低内在化歧视水平、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尤其是激发自强、坚韧品质、并帮助充分利用其社会支持,调整面对压力时的心态,减少屈服应对方式等方面提高代谢术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代谢手术患者术后心理体验历程波动起伏,需随访追踪,适时干预。建议可从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帮助其适应饮食调整、提升术后减重效果、丰富外在支持网络、引导患者自我心态调整、普及社会大众对代谢手术认知等方面提高代谢术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黄微[4](2019)在《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无论未来战争样式如何变化,人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从军事心理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军人心理选拔一直是军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兵役制度和征兵体制的特殊性,以自陈式人格问卷为主的心理检测方法仍然是我国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的主要形式。虽然人格自评量表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人格检测手段之一,广泛用于大规模的心理选拔中,但是其主观性强、受自我知觉的不准确性和社会赞许性等因素对检测效度影响的缺点一直都是心理选拔应用领域努力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外军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弥补人格自评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心理选拔的准确性。为此,基于生理、心理信号的多质融合方法应运而生,成为心理选拔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精神分裂症会严重影响军队的作战训练与安全稳定,损害部队战斗力。随着我国征兵心理检测的应用与发展,精神分裂症在部队中的发病率已有大幅的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高危人群,在军事特殊环境下转化为现症患者。作为全国征兵心理检测技术中心,我们在200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及标准,并一直致力于提高心理选拔效果的应用研究。将征兵心理检测关口前移,瞄准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在“兵之初”环节采用多质融合的技术,提高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淘汰率是现阶段增强我军兵员心理素质的重要研究方向。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疾病组,以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作为家族高危组,以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第四部分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疾病组,以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第一部分采集了三组人群短时(30s)和长时(3min)静息态脑电信号,探索短时静息态脑电监测是否可用来提取三组人群脑电差异指标,并投入征兵心理检测应用。第二部分采集征兵心理检测系统中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的自评任务态的脑电信号,提取作答量表整体状态及特定量表内容诱发的三组人群脑电差异指标。第三部分将这些异常指标进行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计算出一个多质融合指标体系,用来对三组人群进行较准确的识别和分类,从而为提高我国应征公民心理选拔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第四部分采用人格词语的自我评价记忆任务,通过对事件相关电位(ERP)和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同步化(ERD/ERS)指标的分析,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自评量表时脑电异常可能的原因——自我评价功能受损,从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自评量表时的脑电异常改变作初步解释。结果:研究一通过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组(35例)、家族高危组(35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发现3个主要结果:1.短时(30s)睁眼静息态条件下脑电指标可以用来区分三组人群。睁眼静息条件下,短时与长时(3min)静息态脑电功率的组间差异模式一致,均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头皮中央线位置的delta、theta和alpha波段功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上述指标显着低于精神分裂症组,但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而在闭眼短时和长时静息态下,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脑电指标均无差异,以上结果提示,短时睁眼静息态可诱发出三组人群的脑电功率差异,说明了短时睁眼静息态脑电检测加入征兵心理检测流程的可行性。2.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异常可以作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病高危风险的指标。在3min长时睁眼静息态条件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左侧中央顶区位置的gamma1波段功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的gamma1波段功率介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但与两组无差异;而在gamma1功率双侧大脑分布对称性上,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在头皮双侧中央顶区呈对称分布,而正常对照组左侧中央顶区gamma1功率显着大于右侧,组间与对称性间交互作用显着,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中央顶区gamma1功率不对称性消失的脑电特征;对脑电功率与疾病的症状和分裂型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探索发现,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的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与其分裂型人格特质呈显着负相关,gamma1波段功率越小,其具有的分裂型人格特质越明显;以上3个结果表明,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异常可以作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病高危风险的有效指标。3.长时静息态的3min过程中,alpha和gamma1波段功率变化随时间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睁眼静息态下,三组人群alpha波段功率均随时间呈增高趋势,增高直线斜率均有差异: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家族高危组;在闭眼静息态下,正常对照组及家族高危组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下降直线斜率有差异: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但患者组随时间呈增高趋势。对于gamma1功率,在睁眼静息态下,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斜率:家族高危组>精神分裂症组,而正常对照组在前30s静息态内gamma1功率已开始迅速下降。以上数据说明,从脑电功率的变化角度可以看出,正常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弱,而家族高危人群介于二者之间。研究二通过分析作答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内的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任务态的脑电数据,得到4个主要结果:1.三组人群作答该量表的整体脑电功率差异与睁眼静息态差异相似,但作答量表任务更好的诱发出了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脑电功率差异,具体表现为家族高危组的额区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患者组的该波段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将30s静息态脑电功率作为协变量来消除三组间基线脑电功率差异后的协方差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作答量表所诱发的头皮中央线位置gamma1功率显着高于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可能提示了家族高危组在作答量表时的认知负荷最重。2.作答量表过程中alpha和gamma1波段功率变化随作答进程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正常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组alpha波段功率均随作答进程呈增高趋势,增高速度相同,而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不随作答进程呈一元线性关系。正常对照组和家族高危组gamma1波段功率均随作答进程呈下降趋势,斜率: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而患者组呈增高趋势,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量表的过程中认知加工方式和进程与其他两组不同。3.量表的不同条目内容能诱发出三组人群不同的脑电反应模式。家族高危组在分离维度(DIT)的量表得分增高,并且在作答DIT条目时gamma1功率也增高,提示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人群对DIT维度条目的敏感性;家族高危组作答反向题时gamma1功率高于作答正向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作答正向题时theta和alpha功率高于作答反向题,而正常对照组作答正反向题时各波段脑电功率无差别。以上数据说明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内的特定条目可以诱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族高危人群特异的脑电反应。4.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作答“否”比作答“是”呈现更大的额叶theta波段功率,家族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没有此差异,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检索、提取与加工自我相关信息时的自我参照功能异常。研究三基于前两个研究的结果,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取特征指标,据此指标体系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对人群进行识别和分类,识别率可达70.9%。基于前两部分研究结果,初步挑选进入机器学习的指标总计7056个。首先,这些指标通过留一交叉验证(LOOCV)方法进行三类人群间的两两比较,提取了3组34个特征指标;其次,将特征指标通过SVM方法对人群进行三分类,识别率从随机33.3%提升到70.9%,提示了这些指标对3类人群的较高区分力。对3组34个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对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正常人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睁眼静息态及量表任务态的头皮中央线位置和两侧中央顶区的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额叶位置的alpha波段功率、30s睁眼静息态gamma1功率的回归直线斜率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总分、DIT维度和SET维度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人群和健康正常人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作答量表特定条目时的额叶及中央顶叶位置的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对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族高危人群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睁眼静息态额叶区域的delta、theta和alpha波段功率和量表任务态大部分头皮位置的delta、theta和alpha功率。以上指标初步构成了征兵心理检测多质融合系统的鉴别指标体系。研究四通过分析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8例正常被试的人格词语的自我参照记忆任务的脑电数据,发现2个主要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自我参照记忆得分显着下降,提示其自我参照功能受损,并且其作自我评价时,ERP的P3成分振幅相对降低,低beta波段(13-15H)功率去同步化程度相对减弱,提示P3振幅和低beta波段功率是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脑电指标。2.正常人在自我评价时,负性人格词语会诱发更大的正电位漂移(600-1000ms),评价他人时正负性词语诱发的ERP无差异,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做自我评价时,正负性人格词语不能引起ERP各成分的差异,但在评价他人时却出现负性人格词语诱发更大的正电位漂移现象,这与正常人反应模式截然相反,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区别自我与他人的能力下降。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验证了在征兵心理检测流程中加入30s的睁眼静息态脑电检测的可行性,并基于静息态和量表态脑电特征指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具备较高识别率的多质融合指标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征兵心理检测的对精神分裂症及其高危人群的筛查力;二是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现象,并找到了提示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脑电指标。

古丽娜尔·汗克孜[5](2019)在《新疆南北、维汉两族MMPI测查结果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新疆南疆与北疆地区,维、汉两族人格特征的概况与差异。方法:将新疆划分为南疆(以喀什市为代表)、北疆(以乌鲁木齐市为代表,简称“乌市”)进行抽样,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针对维吾尔族(简称“维族”)、汉族普通人群进行测试,得到有效问卷585份,其中乌市地区295人[维族160人,汉族135人;男141人,女154人;平均年龄(38±10)岁];喀什地区290人[维族165人,汉族125人;男84人,女206人;平均年龄(35±9)岁]。结果:(1)维吾尔族不同地区间的比较,在[F、Hs、Hy、Pd、Pt、Sc、Ma(P<0.001),L、D、Pa(P<0.05)]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L分外,均为乌市地区分值高于喀什地区;汉族不同地区间的比较,在F(P<0.001),Pd、Mf、Sc(P<0.01),Pa、Ma(P<0.05)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Mf分外,均为乌市地区分值高于喀什地区。(2)乌市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比较,在[F、Pd(P<0.05),Hs、Hy、Mf(P<0.01),D(P<0.001)]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s、D、Hy、Mf为维族显着高于汉族,F、Pd因子分上汉族显着高于维族。喀什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比较,在[D(P<0.001)、L(P<0.01),Pd(P<0.05)]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L、D分维族显着高于汉族,Pd因子分汉族显着高于维族。(3)维族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在F、Ma(P<0.05),Si(P<0.01),Pd(P<0.001)]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F、Ma、Pd因子分上维族男性显着高于女性,Si因子分维族女性高于男性。汉族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在[F、Sc(P<0.01),Pd、Ma(P<0.05)]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汉族男性在F、Pd、Sc、Ma因子分上均显着高于女性。结论:(1)维、汉人群人格特征在南、北疆地区间有差异。北疆乌鲁木齐地区的维、汉人群MMPI各项因子分显着高于南疆喀什地区。维族人群地区间差异大于汉族人群。(2)维吾尔族人群与汉族人群间人格特征有差异。维吾尔族群体存在更多的焦虑、紧张、神经过敏、情绪不稳定、躯体化症状,尤其更高的抑郁水平,但结果还需其他外部指标佐证。(3)针对MMPI所测查的人格特征,南北疆地区间差异大于维、汉民族间差异。

廉志凯,史占彪,刘玉山,杨柳,李贺,乐祎,何玲[6](2015)在《人格在精神分裂症和前瞻记忆间的中介效应》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前瞻记忆差异,探讨人格在精神分裂症和前瞻记忆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用颜色匹配任务测两组的前瞻记忆成绩,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量表简体中文版(MMPI-2)测量两组人格差异。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前瞻记忆成绩为(19.29±2.30),(44.74±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P<0.01)。在对人格的中介效应检验中,MMPI-2中的社会内向量表(Si)和焦虑紧张量表(ANX)的回归系数在依次检验中都显着(P<0.05),即中介效应显着;对依次检验中只有一个系数有显着的量表采用sobel检验,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抑郁量表(D)、精神衰弱量表(Pt)和分裂症量表(Sc)的检验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中介效应也显着。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瞻记忆低于正常对照;MMPI-2所测量的抑郁、精神衰弱、分裂症、社会内向、焦虑紧张的人格特征在精神分裂症和前瞻记忆成绩间起着中介作用。

刘畅,薛志敏,刘哲宁,谭伟象,王玉[7](2014)在《诈病症状定式访谈中文版的信效度》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验诈病症状定式访谈(SIRS)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为我国司法鉴定和诈病临床评估应用提供一个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采用仿真模拟设计和已知团体组设计两种方法。仿真模拟设计中,选择按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的住院患者共40名(普通精神病例组)及正常大学生80名(模拟诈病组40名,正常诚实组40名);已知团体组设计中,选择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的司法鉴定被试共80名(非诈病组)及可疑诈病者20名(可疑诈病组)。由1名接受过培训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使用SIRS中文版进行评估,并对其中80名正常大学生同时评定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2)。采用相关分析和Cronbachα系数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以MMPI-2中的说谎(L)、稀有回答(F)、校正/防卫(K)3个效度因子为效标。以不同组SIRS中文版的得分差异检验量表的实证效度。结果:SIRS中文版的Cronbachα系数为0.660.98。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70.85(P<0.05)。SIRS中文版的诈病维度(不一致的症状与夸大症状)得分与MMPI-2的F分呈正相关(r=0.330.48,P<0.05),与L和K分呈负相关(r=-0.23-0.52,P<0.05)。仿真模拟设计中,除SIRS中文版的评价诚实度的症状、防御性症状、过于特定症状3个因子外,模拟诈病组SIRS中文版10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诚实组和普通精神病人组[如罕见症状因子分(10.2±3.3)vs.(0.7±1.3),(2.4±1.9);P<0.05)];已知团体组设计中,可疑诈病组SIRS中文版1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诈病组[如罕见症状(7.4±1.7)vs.(2.8±2.6),P<0.05)]。SIRS中文版在仿真模拟设计和已知团体组设计中的敏感度分别为20%和85%,特异度分别为83.75%和87.5%。结论:诈病症状定式访谈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为诈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龚俊[8](2011)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福建修订版(MMPI-FJ)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国内外MMPI主要的修订策略皆从条目等值性翻译、建立本土常模和合理的标准分算法等入手,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巨大,这些流行的修订策略均不能解决MMPI在中国效度明显衰减的问题。为了提高MMPI在中国的跨文化效度,本研究借鉴MMPI早期编制方法,在中国正常人与标准组病人之间进行条目区分度分析,建立全新的MMPI中国记分系统和福建省常模(简称MMPI-FJ),进一步比较中美两套记分系统的效度及其他测量学特征。方法:收集标准组病人数据,有效样本224人。另将既往所采集的常模样本取样比例数据与2005年福建省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有效样本906人,男性467人,女性439人。12个基本量表(除F量表)构建是采用经验效标法;而F量表是统计“是”或“否”应答率低于10%的条目来构建。选用重测信度检验MMPI-FJ的信度;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剖析图比较等方法对比MMPI-FJ与MMPI的结构效度、实证效度、诊断效度等。结果:1.MMPI-FJ和MMPI在13个基本量表计分键上有少部分重叠,但多数条目不同(MMPI-FJ计分键是在1-566题库中被筛选出的269个条目,其中115个条目与MMPI计分键相同;而MMPI计分键是在前399题内筛选出的397个条目)。2.重测信度:MMPI-FJ的13个基本量表重测相关系数介于0.542(Pd量表)~0.77(Si量表),平均相关系数为0.668。3.相关分析:分别以MMPI-FJ和MMPI按常模男、女分开进行13个基本量表间的相关分析并对比结果。采用MMPI-FJ,男、女性F量表主要与Pa、Pt、Sc、Pd、D、Ma量表正相关较高,男、女性Hs均与D、Pt量表正相关较高,男、女性Hy与Hs量表正相关相对偏高等。采用MMPI,男性F量表主要与Pt、Sc、Pd、Ma量表正相关较高,与Pa量表呈低度正相关;女性F量表与Pt、Sc量表正相关较高,与Pd、Pa、Ma量表均低度正相关;男、女性Hs与D、Hy量表正相关较高等。4.因子分析:分析MMPI-FJ的结构效度提取6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91.678%.因子1负荷在F、Pa、Sc、Ma量表,命名为精神质因子;因子2负荷在D、Pt、Si量表,命名为情绪稳定性因子;因子3负荷在Hs、Hy量表,命名为神经质因子;因子4负荷在L、K量表,命名为过度控制因子;因子5负荷在Mf量表,命名为男性化/女性化因子;因子6负荷在Pd量表,命名为社会判断和适应性因子。5.Fisher判别分析:7个标准病人组与正常组的两类判别:采用MMPI-FJ,回顾性考核的总体正确率介于98.1%~100%,交互验证的总体正确率介于96.7%~100%;采用MMPI,回顾性考核的总体正确率介于94.3%~100%,交互验证的总体正确率介于92.2%~100%。8组多类判别:MMPI-FJ平均划组正确率为83.8%(回顾性考核)和78.9%(交互验证);MMPI平均划组正确率为59.4%(回顾性考核)和47.3%(交互验证)。6.ROC分析MMPI-FJ划界标准分为65分。7.剖析图对比:①MMPI-FJ的标准病人组与常模组之间平均T分的总体差距明显高于MMPI;②MMPI-FJ的各标准病人组剖析图的最高点均在相对应的量表上,且最高点总体高于MMPI;③在MMPI-FJ所算的剖析图中在8个临床量表上均是相对应的标准病人组T分最高,而在以MMPI所算的剖析图中仅Hs、D、Pa、Ma量表上均是相对应的标准病人组T分最高,但在Hy、Pd、Pt、Sc量表上T分最高的分别是Hs组、Pz组、BD组、Ps组;④10个标准病人组的MMPI-FJ剖析图仅在Mf、F量表上重叠,其他量表上均不重叠,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结论:1.在本研究中MMPI-FJ比MMPI相对更适合于中国人,但还需要进一步在临床中进行检验。2.建立了MMPI-FJ福建省等值性男、女常模及确定了划界分。3.MMPI-FJ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4.通过实证法发现了东西方文化对“症状群”的巨大塑形差异。

蒋令朋[9](2010)在《诉讼与非诉讼颅脑外伤患者伪装记忆缺损的心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精神损伤或精神伤残的民事案件或工伤、交通事故伤残鉴定的案例中,往往涉及到颅脑损伤的问题,这类案件大多要求对被鉴定人记忆和智力损伤的性质及程度进行评定。由于案件大多涉及到经济赔偿、或获得某种社会福利等问题,记忆和智力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被鉴定人的切身利益。有相当一部分被鉴定人在记忆和智力评估的过程中表现出夸大损伤的程度,其记忆和智力测验结果往往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本课题通过对颅脑外伤诉讼组、颅脑外伤非诉讼组及神经症组三组的神经心理学研究,验证对颅脑外伤后伪装记忆缺损诈病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对伪装记忆缺损的甄别水平,为记忆相关障碍的司法鉴定和临床评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象和方法对颅脑外伤诉讼组(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及汕头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的颅脑外伤患者,共入组40例)、颅脑外伤非诉讼组(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共入组40例)、神经症对照组(汕头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省安康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神经症患者,共入组40例)三组受试者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格拉斯格昏迷量表(GCS)、脑震荡后综合症症状问卷(Rivermead问卷)评定及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BFDMT)、智力测验(WAIS)及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第二版(MMPI-2)等工具的心理学测试,并记录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优势手等),于伤后6个月跟踪随访诉讼组,进行RPQ、RHFUQ测试及认知、社会功能调查。结果(1)三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诉讼组与非诉讼组在受教育年限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诉讼组在受教育年限方面稍低于神经症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诉讼组与非诉讼组在Scl-90结果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均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分值的均分则低于神经症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诉讼组Rivermead问卷总分与非诉讼组、神经症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总分高于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4)诉讼组在BFDMT总分、困难条目得分及容易条目得分均值低于非诉讼组和神经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三组伪装比例分别为32.5%、5%及12.5%;诉讼组伪装比例高于非诉讼组及神经症组( P<0.05)。(5)诉讼组与非诉讼组、神经症组智力测验的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诉讼组智商在正常范围的有17例与非诉讼组31例、神经症组35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诉讼组智商大部分为边缘状态,仅有2例为轻度智力障碍,无中度、重度智力障碍。(6)MMPI-2测验中,诉讼组的TTRIN量表、TK量表及S量表分值低于非诉讼组,TF量表、TFB量表、TDS量表、TFP量表、O量表的分值低于神经症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TDS量表、O量表分值高于非诉讼组,TK量表分高于神经症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7)MMPI-2测验中,诉讼组的掩饰量表、癔病量表、精神病态量表及男性/女性化量表的分值均高于常模,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效度量表、疑病量表、精神衰弱量表、精神分裂症量表及轻躁狂量表分值则低于常模,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8)MMPI-2测验中,诉讼组的K(掩饰)量表与智力测验的言语因子、记忆因子、言语分、操作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分及总智商呈正相关;而F-K指数与言语因子、记忆因子、言语分及总智商呈负相关。(9)MMPI-2测验中,诉讼组的TRIN量表与偏因商数呈正相关,与BFDMT的容易条目得分呈负相关;而F-K指数与BFDMT的容易条目得分呈正相关,与偏因商数呈负相关。(10)MMPI-2测验中,诉讼组的L量表与HS量表、D量表、HY量表、PT量表、SC量表、MA量表;F量表、FB量表、FP量表与HS量表、D量表、HY量表、PD量表、PT量表、SC量表、MA量表;DS量表与HY量表、PD量表、MF量表、PT量表、SC量表、MA量表偏因商数均呈正相关。结论(1)BFDMT测验是辨别伪装的有效心理测查工具,有助于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中提高对被鉴定者伪装的识别率,其总分、容易条目及困难条目得分可以作为鉴别伪装记忆缺损的有效指标,特别适用于临床评定有困难的被鉴定患者。(2)诉讼组在智力测验中表现为明显的不合作或伪装记忆缺损,与临床评定结果不相符,其数字广度分测验及图形拼凑分测验可以作为鉴别伪装记忆缺损的参考指标,在鉴定实践中其结果的采用应持谨慎态度。(3)随访结果说明颅脑损伤后6个月症状才有较好的改善,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中应引起重视。(4)MMPI-2测验中掩饰量表及F-K指数与总智商有关,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有伪装能力的患者其智力损害不会太严重,真正的中度及重度智力障碍患者是不具备伪装能力的;掩饰量表及F-K指数可以作为鉴别伪装记忆缺损的有效指标。(5)BFDMT、智力测验合并MMPI-2测验可以作为鉴别伪装记忆缺损的有效评定工具。

贡京京,张微微,张焱,魏亚洲[10](2010)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认同量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认同量表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认同量表及分数解释,分析认同量表与精神病理的关系,回顾认同量表条目的修订和条目分析,以及认同量表再分析的必要性。

二、MMPI与MMPI-2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致性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MPI与MMPI-2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致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磁共振的灰白质脑网络分析方法及其精神分裂症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1.2.1 结构磁共振成像
        1.2.2 弥散磁共振成像
        1.2.3 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1.2.4 脑白质的功能磁共振信号
    1.3 脑网络研究方法
        1.3.1 结构脑网络
        1.3.2 功能脑网络
        1.3.3 网络属性分析方法
    1.4 精神分裂症概述
        1.4.1 精神分裂症的脑“失连接”假说
        1.4.2 精神分裂症的磁共振研究现状
        1.4.3 精神分裂症的干预研究
    1.5 本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基于人群协变因果网络的脑灰质形态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图像采集
        2.2.3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2.2.4 灰质体积的统计分析
        2.2.5 人群结构协变因果网络分析
    2.3 结果
        2.3.1 精神分裂症的灰质萎缩
        2.3.2 不同病程阶段的灰质萎缩模式
        2.3.3 人群结构协变因果网络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滑动窗动态分析的脑白质微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被试信息
        3.2.2 图像采集
        3.2.3 图像处理
        3.2.4 体素水平的白质微结构分析
        3.2.5 基于排序图像的渐进式大脑动态分析
        3.2.6 层级聚类
        3.2.7 相关性分析
    3.3 结果
        3.3.1 精神分裂症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3.3.2 脑白质异常的渐进模式
        3.3.3 脑白质的层级聚类结果
        3.3.4 脑白质与病程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TI-fMRI的白质骨架自发活动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被试数据集
        4.2.2 基于骨架的白质LFO分析
        4.2.3 白质LFO可重复性分析
        4.2.4 白质LFO和精神分裂症分析
        4.2.5 白质LFO和结构耦合性分析
        4.2.6 白质LFO和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4.3 结果
        4.3.1 白质LFO的空间分布图谱
        4.3.2 白质LFO的可重复性
        4.3.3 白质LFO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改变
        4.3.4 白质LFO和FA的耦合性
        4.3.5 白质LFO和行为学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白质结构异常:广泛的FA降低
        4.4.2 白质功能异常:LFO的增高和降低
        4.4.3 白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4.4.4 白质功能结构耦合性和临床变量的关系
        4.4.5 基于骨架的白质功能分析方法
        4.4.6 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白质fMRI的大尺度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被试信息
        5.2.2 图像采集
        5.2.3 图像预处理
        5.2.4 大尺度功能网络构建
        5.2.5 基于图论的网络属性分析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大尺度脑网络的拓扑属性
        5.3.2 大尺度脑网络的节点属性
        5.3.3 网络属性与临床变量的关系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白质功能分割的灰-白质网络连接性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被试信息
        6.2.2 图像采集
        6.2.3 图像预处理
        6.2.4 头部运动分析
        6.2.5 白质体素的聚类分析
        6.2.6 白质团块功能连接分析
        6.2.7 白质团块自发活动分析
        6.2.8 白质团块与临床变量的相关分析
        6.2.9 评估灰质对白质信号的潜在影响
    6.3 结果
        6.3.1 聚类分析的白质功能团块
        6.3.2 白质团块之间的功能连接
        6.3.3 白质团块与灰质团块的功能连接
        6.3.4 白质团块的自发活动
        6.3.5 白质团块与临床变量的关系
        6.3.6 灰质对白质信号的潜在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大脑皮层厚度和结构协变网络的药物干预研究
    7.1 引言
    7.2 方法
        7.2.1 被试信息
        7.2.2 图像采集
        7.2.3 图像处理与皮层厚度估计
        7.2.4 统计分析
        7.2.5 结构协变网络分析
        7.2.6 结构协变与皮层厚度的关系
        7.2.7 补充分析
    7.3 结果
        7.3.1 皮层厚度分析结果
        7.3.2 结构协变网络
        7.3.3 皮层厚度降低的TOP-N脑区的协变性
        7.3.4 补充分析结果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脑岛功能和结构融合的ECT干预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研究对象
        8.2.2 实验设计
        8.2.3 电休克治疗参数
        8.2.4 症状评估
        8.2.5 扫描参数
        8.2.6 数据预处理
        8.2.7 脑岛功能分割
        8.2.8 脑岛亚区结构分析
        8.2.9 脑岛亚区功能连接分析
        8.2.10 脑岛变化与症状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8.3 结果
        8.3.1 研究被试
        8.3.2 脑岛分割结果
        8.3.3 脑岛结构变化
        8.3.4 脑岛功能连接变化
        8.3.5 脑岛变化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
    8.4 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海马结构分割和功能连接的ECT干预研究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研究数据
        9.2.2 海马分割
        9.2.3 海马结构分析
        9.2.4 海马功能连接分析
        9.2.5 海马变化和症状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9.3 结果
        9.3.1 海马分割
        9.3.2 海马体积变化
        9.3.3 海马功能连接变化
        9.3.4 海马改变与症状缓解的相关性
    9.4 讨论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文总结
    10.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JHU白质模板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功能连接
        1.2.1 成像原理
        1.2.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1.2.3 功能连接
    1.3 精神分裂症的功能连接研究
    1.4 本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和结构连接元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种子点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元分析
        2.2.1 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3 基于各向异性的脑白质结构连接元分析
        2.3.1 方法
        2.3.2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4.1 精神分裂症紊乱的大尺度脑网络功能连接
        2.4.2 精神分裂症紊乱的结构连接
        2.4.3 精神分裂症紊乱的功能和结构连接概念上的整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动态功能连接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
        3.2.3 区域体素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构建
        3.2.4 脑区域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构建
        3.2.5 脑网络内和网络间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构建
        3.2.6 统计分析
        3.2.7 改变的功能连接时间变异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结果
        3.3.1 精神分裂症的区域体素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改变
        3.3.2 精神分裂症的脑区域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改变
        3.3.3 精神分裂症的脑网络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改变
        3.3.4 改变的功能连接时间变异性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大脑皮层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层级结构的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数据采集和图像预处理
        4.2.3 功能连接梯度分析
        4.2.4 逐步功能连接分析
        4.2.5 统计和控制性分析
        4.2.6 改变的层级结构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结果
        4.3.1 精神分裂症大脑皮层的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4.3.2 精神分裂症逐步功能连接的改变
        4.3.3 控制性分析
        4.3.4 改变的层级结构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沿感知觉-认知连续过程的早期感知觉缺陷的级联效应
        4.4.2 自下而上的感知觉信息与自上而下的过程的整合效率下降
        4.4.3 高级认知功能的“自下而上”失调的整体神经科学观点
        4.4.4 对未来治疗研究的意义
        4.4.5 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小脑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层级结构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
        5.2.3 功能连接梯度分析
        5.2.4 统计分析
        5.2.5 基于网络的功能连接分析
        5.2.6 改变的功能连接梯度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结果
        5.3.1 精神分裂症的小脑内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5.3.2 精神分裂症的小脑-大脑皮层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5.3.3 精神分裂症的大脑-小脑皮层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5.3.4 压缩的功能连接梯度模式及其背后改变的功能连接结构
        5.3.5 改变的功能连接梯度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5.4 讨论
        5.4.1 小脑功能连接梯度感觉运动部分的突出功能性压缩
        5.4.2 感觉运动网络与认知网络之间的超连接性
        5.4.3 对跨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异常的暗示
        5.4.4 局限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级-高级脑功能层级结构与跨诊断的精神病理维度的关联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行为评估
        6.2.3 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
        6.2.4 功能连接梯度分析
        6.2.5 偏最小二乘分析
        6.2.6 控制性分析
    6.3 结果
        6.3.1 连接功能连接梯度和行为的四个稳健的潜在维度
        6.3.2 LV1: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
        6.3.3 LV2:一般注意调节能力缺乏
        6.3.4 LV3:内在化症状
        6.3.5 LV4:记忆功能失调
        6.3.6 控制性分析
    6.4 讨论
        6.4.1 功能连接梯度与跨诊断的精神病理学维度相关联
        6.4.2 潜在维度的功能意义
        6.4.3 局限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代谢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心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代谢手术概述及治疗效果
        1.2 代谢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对术后效果的影响
        1.3 代谢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1.4 代谢手术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5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一、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代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状况
        3.2 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水平
        3.3 代谢手术患者内在化歧视、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状况
        3.4 不同特征的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水平
        3.5 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7 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4 讨论
        4.1 代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4.3 代谢术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4.4 内在化歧视对术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与间接负效应
        4.5 自强、坚韧对术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与间接正效应
        4.6 社会支持利用度对术前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正效应
        4.7 面对应对、屈服应对对术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和间接负效应
二、代谢手术患者术后心理体验及其相关因素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代谢手术患者术后的心理体验历程
        3.2 代谢手术患者术后心理体验历程的相关因素
    4 讨论
        4.1 需随访关注代谢术后患者心理变化
        4.2 从微观因素改善代谢术后患者心理
        4.3 从中观因素改善代谢术后患者心理
        4.4 从宏观因素改善代谢术后患者心理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手术患者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对术后体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以及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界定
        1.1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1.2 .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界定
    2.精神分裂症的人格测验量表及完成量表涉及的认知加工过程
        2.1 .精神分裂症及其高危群体的人格测验
        2.2 .完成自评量表时的认知加工过程
    3.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相关脑电研究进展
        3.1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电生理内表型
        3.2 .精神分裂症的语义加工功能受损及其脑电特征
        3.3 .精神分裂症及高危人群自我评价功能受损及其脑电特征
    4.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在征兵心理检测上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4.1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在征兵心理检测上的应用
        4.2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作为心理选拔面临的挑战
        4.3 .脑电技术应用于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的认知监测
        4.4 .基于脑电数据的机器学习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分类
研究设计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静息态脑电异常改变的验证及指标提取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答征兵心理检测自评量表时的脑电特征及指标提取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静息态及自评量表任务态行为学及脑电特征的机器学习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四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异常——作答自评量表时脑电异常的潜在机制探索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新疆南北、维汉两族MMPI测查结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维吾尔族概述
    1.3 新疆地区概述
        1.3.1 南疆区域概述及特点
        1.3.2 北疆区域概述及特点
    1.4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量表
    1.5 国内外MMPI跨文化比较研究
        1.5.1 国外不同族群MMPI比较概况
        1.5.2 国内不同民族MMPI比较概况
        1.5.3 维吾尔族MMPI相关研究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抽样
        2.1.1 入组标准
        2.1.2 筛选标准
        2.1.3 施测过程
    2.2 样本构成
    2.3 工具
        2.3.1 一般资料
        2.3.2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量表(MMPI)
        2.3.3 量表的翻译
    2.4 数据处理
    2.5 信效度检验
        2.5.1 重测信度
        2.5.2 效度检验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信度与效度
        3.1.1 重测信度
        3.1.2 因子分析
    3.2 MMPI分值结果比较分析
        3.2.1 不同地区间MMPI分值比较
        3.2.2 不同民族间MMPI分值比较
        3.2.3 不同民族性别间MMPI分值比较分析
        3.2.4 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间MMPI分值比较分析
        3.2.5 不同民族不同受教育程度间MMPI分值比较分析
    3.3 MMPI剖析图特征比较
        3.3.1 不同民族男性MMPI剖析图特征比较
        3.3.2 不同民族女性MMPI剖析图特征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问卷信效度检验
        4.1.1 重测信度
        4.1.2 结构效度
    4.2 南、北疆(喀什与乌市地区)间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4.3 汉族与维吾尔族间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4.4 不同民族性别间人格特征差异
    4.5 不同年龄段间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4.6 不同受教育程度间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诈病症状定式访谈中文版的信效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1. 2 工具
        1. 2. 1 诈病症状定式访谈 ( SIRS)[2]65-67
        1. 2. 2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 Minnesota Mul- 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2)[9]
    1. 3 研究方法
    1. 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 1 效度
        2. 1. 1 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
        2. 1. 2 效标效度
        2. 1. 3 实证效度
        2. 1. 4 判别函数分析
    2. 2 信度
3 讨 论
4 未来研究方向

(8)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福建修订版(MMPI-FJ)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MMPI 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1.2 问题的提出
    1.3 问题探析
        1.3.1 中美条目应答率比较
        1.3.2 精神病理学跨文化比较
    1.4 国内外MMPI 修订策略比较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方法
    2.1 量表的结构
    2.2 量表修订策略
    2.3 采样
    2.4 标准分转换法
    2.5 信效度检验
    2.6 剖析图比较
第三章 结果
    3.1 常模样本构成
    3.2 各基本量表标准组人口学特征和计分键
    3.3 信度和效度结果
    3.4 各基本量表标准分转换
    3.5 各组疾病的各量表平均T 分及剖析图
第四章 讨论
    4.1 常模样本的代表性
    4.2 标准组病人的等价性
    4.3 各基本量表标准组和对照组人口学特征对比及相应计分键
    4.4 重测信度
    4.5 效度
    4.6 标准分的算法
    4.7 划界分的确定
    4.8 剖析图对比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MMPI 修订策略及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9)诉讼与非诉讼颅脑外伤患者伪装记忆缺损的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表(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课题的经费来源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诉讼组
        2.1.2 非诉讼组
        2.1.3 神经症对照组
    2.2 诊断标准
        2.2.1 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
        2.2.2 CCMD-3 制定的神经症诊断标准
    2.3 方法
        2.3.1 一般情况评定
        2.3.2 影像学检查
        2.3.3 心理学测试
第三章 研究工具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工具
        3.1.1 调查问卷
        3.1.2 神经心理学测验
        3.1.3 临床评定
        3.1.4 统计方法
    3.2 技术路线和流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三组一般资料结果比较
        4.1.1 三组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结果比较
        4.1.2 三组Scl-90的结果比较
        4.1.3 三组Rivermead 问卷总分及诉讼组伤后6 个月随访结果比较
    4.2 三组 BFDMT 结果比较
        4.2.1 三组的总分、容易条目得分及困难条目得分结果比较
        4.2.2 三组 BFDMT 的伪装比较
    4.3 三组智力测验结果比较
        4.3.1 三组的总智商、言语智商及操作智商结果比较
        4.3.2 三组智力测验等级结果比较
        4.3.3 三组智力测验分量表结果比较
        4.3.4 三组智力测验量表分及因子分结果比较
    4.4 三组 MMPI-2 结果比较
        4.4.1 三组基本量表分值比较
        4.4.2 O 量表及S 表结果比较
        4.4.3 诉讼组 MMPI-2 基本量表分结果与常模比较
    4.5 心理学测验的相关研究
        4.5.1 诉讼组 MMPI-2 基本量表分与智力测验因子的相关研究
        4.5.2 诉讼组MMPI-2 基本量表与BFDMT 因子的相关研究
        4.5.3 诉讼组MMPI-2 基本量表与临床量表的相关研究
第五章 讨论
    5.1 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的研究
    5.2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研究
    5.3 MMPI-2 测验的研究
    5.4 随访结果的研究
    5.5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第6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伪装识别技术在司法精神病学中的应用
综述二 MMPI-2 的相关研究及其在伪装诈病鉴定中的应用
论文二 项必选数字记忆及智力测验在脑外伤患者中伪装记忆缺损的鉴别应用
个人简介
致谢

(10)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认同量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量表简介及分数解释
2 F量表与精神病理的关系
3 F量表条目的修订
4 F量表的条目分析
5 F量表再分析的必要性

四、MMPI与MMPI-2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致性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磁共振的灰白质脑网络分析方法及其精神分裂症应用[D]. 蒋宇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研究[D]. 董德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代谢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心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吕蒙蒙. 郑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D]. 黄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新疆南北、维汉两族MMPI测查结果比较研究[D]. 古丽娜尔·汗克孜.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人格在精神分裂症和前瞻记忆间的中介效应[J]. 廉志凯,史占彪,刘玉山,杨柳,李贺,乐祎,何玲.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5(03)
  • [7]诈病症状定式访谈中文版的信效度[J]. 刘畅,薛志敏,刘哲宁,谭伟象,王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02)
  • [8]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福建修订版(MMPI-FJ)研究[D]. 龚俊. 福建医科大学, 2011(10)
  • [9]诉讼与非诉讼颅脑外伤患者伪装记忆缺损的心理学研究[D]. 蒋令朋. 汕头大学, 2010(05)
  • [10]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认同量表研究进展[J]. 贡京京,张微微,张焱,魏亚洲.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4)

标签:;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和MMPI-2的一致性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