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硅谷”迅速崛起

杨凌农业“硅谷”迅速崛起

一、农业“硅谷”在杨凌迅速崛起(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胡冬晴[2](2018)在《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各地区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创新能力。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国家一直以来都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非常重视。201 8年初,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截止到2025年,要在我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对杨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以上国家注重农业科技发展的背景,本论文以首个成立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杨凌创新能力的分析,探寻出适合其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在从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及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定性描述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现状后,运用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杨凌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横纵向对比,同时,针对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专项评价研究;最后提出了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以及相应的方案措施。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纵向来看,2010-2016的7年间来,杨凌的创新能力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角度看,不管是综合来看,还是从创新产出、创新条件、创新绩效各个因子单独看,杨凌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2016年国家统计的106农业科技园区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相对成绩较好,但绝对实力与排名靠前的地区还有很大差距。(2)探寻杨凌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首先,总结国内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提取杨凌创新能力提升的可选路径;其次,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把杨凌与其城市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为什么杨凌适合通过大学城建设的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并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大学促进创新活动的内在机制,为杨凌依靠大学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再次,根据杨凌的城市特征及城市发展方向,确定了其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最后,从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方面,详细阐释了杨凌创新能力提升的方案措施。

梁娟丽[3](2014)在《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凸显问题也越来越多,传统城镇化模式已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顺应时势提出来,在这种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城市空间模式正经历着转变。目前,对于城市空间模式的探索大多停留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研究总结,因此,本文是对新型城镇化空间模式的一次有意义探索。杨凌农业示范区是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主旨是以农业与高科技技术相结合,以转化高科技成果为主要手段,以示范和推广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要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0年,陕西省已确定杨凌农业示范区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区,有力地推动了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基于此,对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城市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空间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梳理了农业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明晰了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空间模式的现状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框架提供了思路。其次,对杨凌农业示范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回顾了杨凌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阶段杨凌农业示范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从路网布局、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四方面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明晰了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方向。再次,研究了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分析了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体,进而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城镇与产业耦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五个方面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空间模式构建的内在要求,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功能结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集约生态发展和彰显文化传承五个方面,进一步对构建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一核、三心、多级、多向、梯度推进”的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最后,文章提出了政府引导、产业联动、质量提升、内涵增长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的具体规划策略,希冀以此推动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王军[4](2010)在《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企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鉴于集群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发展和扶持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青岛农业发展的实际,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对企业集群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共生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农业企业集群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实践进行了对比研究。论文还结合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现状,对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了影响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地域特点和现实条件,构建了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四种模式,并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政府作用和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各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和梳理了企业集群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共生理论,并对农业企业集群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着名集群成长的案例做了比较研究,得出了青岛市发展农业企业集群的启示。第四部分现状与实证分析,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用因子分析法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模式构建,结合青岛市现状和以上分析的结论,提出了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四种模式。第六部分机制构建,针对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模式,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中的政府作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集群成长的政府机制。第七部分构建了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外部支撑体系。

赵利华[5](2010)在《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陕西省自上世纪90年代建设高新科技园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高新科技园区已成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新体制的试验区,同时也是陕西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区域。但是与我国发达省份相比,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水平总体还是落后的,本文从实际出发,探索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作机理,研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适合于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战略措施,以便对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过程的调查研究,本文指出了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分析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产业链不完整、风险投资规模小等。紧接着文章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科研教育、工业实力等方面分析陕西省发展高新科技园区的区域优势与区域劣势,以及发展的瓶颈,指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本文归纳总结了陕西省三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同时文章也根据陕西省目前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家大的经济形势,结合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作用、创新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快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战略措施。最后,文章通过对陕西省某高新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该高新科技园区在发展中政策、体制、管理与规划建设方面的做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以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与园区发展中存在具体问题,剖析高新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揭示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如何加快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多方面、综合性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尤其是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王小磊[6](2008)在《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产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被人们赞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业规模上实现了较大的扩张,在产业结构运行的条件、环境和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改变,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许多适合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特有模式。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这使杨凌农科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渐增加,来杨凌参加会展的、休闲度假的、农业科技学习、咨询、访问修学的人络绎不绝,也为杨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杨凌旅游业中的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发展的步伐也在减慢。同时,作为首例,没有模式可循,而且杨凌的旅游业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经验,资源缺乏,因此在现有发展模式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何集中现有资源和力量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成为杨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现有旅游业教材、专着、调研报告、学者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出“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将旅游业发展模式划分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观光旅游发展模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宗教旅游发展模式、商务旅游发展模式、购物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特种旅游发展模式等八类。结合杨凌旅游资源实际情况,确定杨凌旅游业中存在有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观光旅游发展模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商务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等五种,并对它们分别进行SWOT分析,总结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并结合AHP层次分析法进一步进行SWOT分析,得出内外部各因素的权重值和权重分数,即优势略小于劣势,机会大于挑战,相应采取WO改进型发展战略,由此对杨凌旅游业提出建议。作者认为杨凌旅游业的发展应主要从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吸引资金投入、加强职能部门集权、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及吸引旅游人才等几方面入手,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较为合适。论文主要内容分五部分进行: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指出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二章为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界定,对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行定义和分类;第三章为杨凌旅游业概况,为分析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铺垫;第四章为定性、定量分析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是实证基础;第五章为完善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设想与建议。

关娜[7](2007)在《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在国家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都主要是通过城市竞争来实现的,因此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建立已经十年(至2007年),农科城的城市竞争力如何,对全面实现其示范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对农科城的城市竞争力展开研究。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已有的城市竞争力概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通过研究杨凌农科城的发展现状,对原有理论与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发现构建适合农科城的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由此建立了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杨凌农科城进行分项比较,深入分析了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确定了分析杨凌农科城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后,首先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把杨凌农科城与陕西的三个县级市进行比较,进行城市的各单项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和排序,作出对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其次,引入城市化研究中确定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参照各指标确定的标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杨凌农科城竞争力的现实水平估测值。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找出农科城城市竞争力发展的薄弱环节,全方位地明确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的现实状况。本文通过对杨凌农科城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旨在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提出了提升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在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方面有新的创新和突破。

王战和[8](2006)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级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它也因此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然而从城市空间属性的视角对高新区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正是从高新区建设发展催生带动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入手,剖析高新区与城市内在的经济、社会、政治联系及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表现,从而揭示高新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理,为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空间理论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九章是结语,第二~八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基本理论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经济社会大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并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作了总结。第三章是对世界科技园区及其发展的研究。回顾了世界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总体情况,对科技园区的概念内涵、发展机理、发展阶段作了分析和归纳。第四章是对高新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高新区在城市空间选址、内部功能组织、规划设计上都有特殊的要求,通过具体的空间建构实践,为城市的空间扩展提供了新的方式,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形态。第五章是对高新区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围绕着创新、生产与服务,高新区与城市之间产生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使相关经济活动及关系在空间上发生迁移与重组,带来了城市空间经济效益的提高。第六章是对高新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首先对高新区创新网络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剖析,其次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最后研究了高新区建设与城市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隔离及社会空间演变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七章是对城市政府在高新区与城市空间演变中作用的研究。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干预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主要通过规划、投资、政策、法律等干预手段,来优化空间资源分配、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第八章是对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杨凌等5个高新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每个城市及高新区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优化空间结构、集聚创新规模、构建创新网络的问题。

孙养学[9](2006)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特质的现代生物物质不仅体现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高级能动关系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正在被应用于更多的产业领域。但是作为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产品生产和营销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AHTE)却未得到充分扩张和快速成长。因此,如何实现AHTE持续成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AHTE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论文以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为技术路线,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通过对AHTE生成背景、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揭示其生命周期特征;抓住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分析影响其成长因素,探讨成长培育的着力点,构建科学的成长模型,并通过杨凌AHTE样本资料进行成长性度量,提出了AHTE成长的战略对策。论文由八章构成,摘要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从农业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农业发展呼唤AHTE和农业科技企业家追求成长的大背景下,论证了AHTE成长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和AHTE成长理论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第二章AHTE成长的立论之基。即生命论、资源论和方式论。生命是成长的支点,没有生命就无从成长。AHTE的生命性表现在技术、产品和生产系统的生命性,从生命遗传、延续和成长的本质上看,其成长的生命基因就是难以模仿的农业高新技术及产品;资源是成长的动力,没有资源就缺失了成长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冗余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资源聚集、配置和利用是企业资源成长的三个关键环节;方式是成长的路径,方式不当便找不到成长的通道。AHTE的成长方式表现出三种成长形态和五种成长路经。通过“三论”阐明了AHTE成长的规律性。第三章AHTE生成与现状剖析。本章着重探讨AHTE的六大特点、生成的四大类型和五大技术分类,并通过袁隆高科、锦绣大地、大连韩伟三个典型案例论述了AHTE生成过程和技术基础。通过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国内有关企业调研,提出了AHTE存在主要问题是企业成长不足。第四章影响AHTE成长的主要因素。本章深入分析了影响AHTE成长的五大因素。技术是AHTE成长的第一影响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长曲线。环境与AHTE成长具有高度相关性,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更表现为外部环境因素通过企业自身组织机制的传导,转变为企业内部成长的动力或阻力。资本与

刘永彪[10](2006)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二、农业“硅谷”在杨凌迅速崛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硅谷”在杨凌迅速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2.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区域创新能力
        2.1.2 农业科技创新
        2.1.3 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
        2.1.4 大学城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三螺旋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
        2.3.2 国内外关于大学城的研究
        2.3.3 大学与城市创新活动关系研究
    2.4 本章小结
3.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3.1 杨凌示范区创新基础
        3.1.1 经济发展
        3.1.2 政策支持
        3.1.3 教育资源
    3.2 杨凌示范区创新主体
        3.2.1 政府
        3.2.2 企业
        3.2.3 高校和科研机构
    3.3 杨凌示范区创新投入
    3.4 杨凌示范区创新产出
    3.5 本章小结
4.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4.1 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4.1.3 评价方法选取
        4.1.4 评价结果分析
    4.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横向对比
        4.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4.2.2 数据处理过程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5.1 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可选路径
        5.1.1 国内典型创新型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模式分析
        5.1.2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可选路径
    5.2 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的依据
        5.2.1 大学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成功案例
        5.2.2 基于博弈论的大学促进创新活动的内在机制分析
        5.2.3 总结
    5.3 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确定
        5.3.1 杨凌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5.3.2 杨凌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确定
    5.4 本章小结
6.杨凌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
    6.1 方案总体思路
    6.2 方案建设目标
    6.3 现阶段主要任务
    6.4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6.4.1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6.4.2 健全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
        6.4.3 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6.4.4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融资能力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文章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杨凌示范区2010-2016 年创新能力原始数据
    附录2 146个国家级高新区原始数据
    附录3 纵向数据标准化结果
    附录4 2016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原始数据

(3)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城市化的趋势
        1.1.2 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1.1.3 “三农”问题解决的立足点
        1.1.4 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
        1.1.5 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
        1.1.6 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探索的前沿阵地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化和城镇化
        1.3.2 新型城镇化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2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2.2 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研究
        2.2.1 凡河新城建设的实践
        2.2.2 宝鸡市东岭村建设的实践
        2.2.3 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启示
    2.3 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2.3.1 农业与城镇化
        2.3.2 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
        2.3.3 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2.4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研究
        2.4.1 国外城市空间模式研究
        2.4.2 国内城市空间模式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杨凌农业示范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杨凌农业示范区发展历程
    3.2 杨凌农业示范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1 发展机遇
        3.2.2 困难和挑战
    3.3 杨凌农业示范区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3.3.1 路网布局特征分析
        3.3.2 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3.3.3 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3.3.4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导向
    4.1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
        4.1.1 城镇化水平指标
        4.1.2 基本公共服务指标
        4.1.3 基础设施指标
        4.1.4 资源环境指标
    4.2 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体
        4.2.1 中央政府
        4.2.2 地方政府
        4.2.3 龙头企业
        4.2.4 大学
        4.2.5 专家
        4.2.6 民众
    4.3 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导向
        4.3.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3.2 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4.3.3 加强城镇与产业耦合发展
        4.3.4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4.3.5 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4.4 本章小结
5 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选择
    5.1 空间模式构建的内在要求
        5.1.1 人的全面发展
        5.1.2 城镇功能结构协调发展
        5.1.3 城乡统筹发展
        5.1.4 集约生态发展
        5.1.5 彰显文化传承
    5.2 空间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自然条件
        5.2.2 交通区位
        5.2.3 内部推力
        5.2.4 外在拉力
        5.2.5 政府行为
    5.3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选择
        5.3.1 总体思路
        5.3.2 一核
        5.3.3 三心
        5.3.4 多极
        5.3.5 多向
        5.3.6 梯度推进
    5.4 本章小结
6 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策略
    6.1 政府引导策略
    6.2 产业联动策略
    6.3 质量提升策略
    6.4 内涵增长策略
    6.5 民生保障策略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深化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4)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者对农业企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1.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基础理论
    2.1 企业集群理论
        2.1.1 企业集群的概念
        2.1.2 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2.1.3 企业集群的分类
    2.2 企业成长理论
        2.2.1 国外企业成长理论
        2.2.2 国内企业成长理论
    2.3 企业共生理论
        2.3.1 共生的内涵
        2.3.2 企业共生的经济效应
    2.4 农业企业集群概念界定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企业集群成长的比较研究
    3.1 国内企业集群成长分析
        3.1.1 集群成长案例——广东企业集群
        3.1.2 广东企业集群成长的经验
        3.1.3 广东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国外企业集群成长分析
        3.2.1 集群成长案例——硅谷企业集群
        3.2.2 硅谷企业集群的成长经验
    3.3 国内农业企业集群成长分析
        3.3.1 集群成长案例——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园区
        3.3.2 杨凌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经验
        3.3.3 杨凌农业企业集群成长存在的问题
    3.4 对青岛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1.1 青岛市农业企业发展概况
        4.1.2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特点
    4.2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影响因素的评价
        4.2.1 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因素
        4.2.2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评价的程序
        4.2.4 评价方法
        4.2.5 评价步骤
    4.3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4 影响因素评价
        4.4.1 因子分析的条件检验
        4.4.2 因子提取
        4.4.3 因子命名
        4.4.4 因子得分模型及评价结果
        4.4.5 农业企业集群成长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分析
    4.5 实证分析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构建
    5.1 模式构建的目的与原则
    5.2 模式构建
        5.2.1 资源禀赋挖掘模式
        5.2.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5.2.3 特色产业集聚模式
        5.2.4 农业园区依托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政府作用分析与机制构建
    6.1 企业集群成长的政府作用理论依据
    6.2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政府作用分析
        6.2.1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政府作用
        6.2.2 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政府作用缺失
    6.3 以政府导向为内容的作用机制构建
        6.3.1 为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提供制度支持
        6.3.2 创新区域内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条件
        6.3.3 搭建知识流动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6.4 本章小结
7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外部支撑体系
    7.1 金融服务体系
        7.1.1 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7.1.2 企业与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结合
    7.2 财税支持体系
        7.2.1 建立农业企业集群的财税政策总体规划
        7.2.2 配套的财税支持政策内容
    7.3 法律保护体系
        7.3.1 国外有关企业法律支持体系的总结
        7.3.2 建立与完善青岛市企业集群成长的法律支持体系
        7.3.3 依法规范集群企业的竞争环境
    7.4 中介组织支持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2 高新科技园区的形成与发展
    2.1 高新科技园区的内涵
        2.1.1 高技术、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2.1.2 高新科技园区
    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2.1 国外发展现状
        2.2.2 国内发展现状
    2.3 高新科技园区相关理论综述
        2.3.1 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理论
        2.3.2 高新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
3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调研
    3.1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历程
    3.2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3.3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3.4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分析
    4.1 陕西省发展高新科技园区的区域环境分析
        4.1.1 区域优势分析
        4.1.2 区域劣势分析
    4.2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瓶颈分析
    4.3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3.1 面临的机遇
        4.3.2 面临的挑战
    4.4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4.4.1 发展模式的选择
        4.4.2 创新与孵化型发展模式(西安)
        4.4.3 科教兴农型发展模式(杨凌)
        4.4.4 研究与开发型发展模式(宝鸡)
    4.5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现阶段发展策略研究
        4.5.1 政府引导推动
        4.5.2 完善创新体制
        4.5.3 构建服务型管理体制
        4.5.4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4.5.5 加强企业组织建设
5 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实证研究
    5.1 园区概况
        5.1.1 园区基本情况
        5.1.2 园区建设情况
        5.1.3 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5.2 园区发展策略
        5.2.1 指导思想
        5.2.2 发展目标
        5.2.3 发展原则
        5.2.4 主要做法
    5.3 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5.3.1 制约园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5.3.2 园区科技型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5.4.1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5.4.2 构建园区人才支撑体系
        5.4.3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5.4.4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5.4.5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5.4.6 发展飞地经济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6)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界定
    2.1 旅游业界定
        2.1.1 旅游业的概念与构成
        2.1.2 旅游业的特征
    2.2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
        2.2.1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含义
        2.2.2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2.3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划分
        2.3.1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2.3.2 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分类
第三章 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现状
    3.1 杨凌基本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杨凌旅游资源情况
        3.2.1 旅游资源概况
        3.2.2 旅游资源评价
    3.3 杨凌旅游业现有模式
        3.3.1 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
        3.3.2 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3.3.3 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3.3.4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
        3.3.5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3.6 关于对杨凌旅游业各发展模式划分的说明
第四章 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SWOT 分析
    4.1 杨凌旅游业中各发展模式的SWOT 分析与比较分析
        4.1.1 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见表4-1)
        4.1.2 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见表4-2)
        4.1.3 观光旅游发展模式(见表4-3)
        4.1.4 商务旅游发展模式(见表4-4)
        4.1.5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见表4-5)
    4.2 对杨凌旅游业总体发展模式的SWOT 分析
        4.2.1 杨凌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STRENGTH)
        4.2.2 杨凌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WEAKNESS)
        4.2.3 杨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4.2.4 杨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THREAT)
        4.2.5 SWOT 分析的结论
    4.3 基于AHP 法对杨凌旅游业总体发展模式的SWOT 分析
        4.3.1 权重的确定
        4.3.2 旅游业发展模式SWOT 分析综合评分图及发展态势分析
第五章 完善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设想与建议
    5.1 新形势下杨凌旅游业开发战略设想
        5.1.1 盘活现存资源
        5.1.2 增量开发
        5.1.3 杨凌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初步构想
    5.2 促进杨凌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杨凌农科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的迫切性
    1.4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2 城市竞争力研究理论综述
    2.1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
    2.2 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
    2.3 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与模型
    2.4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简要回顾
3 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确立
    3.1 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评价方法的确立
4 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杨凌与陕西三个县级市经济发展指标的比较分析
    4.2 杨凌与陕西三个县级市社会发展指标的比较分析
    4.3 杨凌与陕西三个县级市环境指标的比较分析
    4.4 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4.5 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的水平评价
5 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调整农科城的产业结构
    5.2 积极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5.3 建立特色化的农科城
    5.4 努力创新农科城城市功能
    5.5 树立经营农科城的理念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8)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理论
        一、城市空间结构
        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一、农业经济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二、工业经济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第三节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二、信息化及知识经济的发展
        三、世界不平衡发展与空间转移
        四、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协调
    第四节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一、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二、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三、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四、中国未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第三章 科技园区的时空发展
    第一节 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
        二、硅谷的诞生、发展
        三、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
    第二节 科技园区的内涵
        一、“技术学者共同体”
        二、“产业区”或“新产业区”
        三、其他领域的认识
        四、小结
    第三节 科技园区的发展机理
        一、集聚发展机理
        二、扩散发展机理
    第四节 科技园区发展的时空特征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第一节 高新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区位
        一、高新区在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
        二、现实中的几种区位类型
    第二节 高新区空间功能结构的构建
    第三节 高新区的土地开发实践
        一、土地开发的高投入
        二、土地开发中的“异化”
        三、空间功能的完善
        四、空间拓展的多样化
    第四节 高新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第一节 高新区与城市经济相互关系的作用机理
        一、围绕研发活动的相互作用
        二、围绕生产制造活动的相互作用
        三、围绕服务活动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高新区与城市经济相互关系的空间表现
        一、高新区和城市不同经济空间的不均衡增长
        二、高新区和城市中心商务区与中心商业区的分离
        三、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与成品制造业基地的分离
        四、高新区和城市区县园区建设及功能整合
        五、高新区和城市经济空间重组
    第三节 经济空间重构带来的城市空间效益提高
        一、有机疏散
        二、集约发展
        三、旧城保护
    第四节 开放型国际化的城市经济空间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第一节 高新区创新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个全新的城市社会空间
        一、创新的行为主体
        二、创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创新的社会规则系统
    第二节 转变中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第三节 高新区建设发展影响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一、高新区建设发展影响下的城市社会阶层分化
        二、高新区建设发展影响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三、高新区建设发展带来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矛盾与冲突
第七章 城市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第一节 城市政府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城市政府在高新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一、城市政府建构高新区的动力根源
        二、城市政府在高新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第三节 多方利益冲突与城市政府的干预和平衡
第八章 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杨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一节 北京中关村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二节 上海科技园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三节 深圳高新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四节 西安高新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五节 杨凌高新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1 企业成长理论
        1.3.1.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1 企业成长理论
        1.3.2.2 高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1.3.2.3 AHTE 成长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思路的内在逻辑
        1.4.3 研究框架
        1.4.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立论之基
    2.1 AHTE 成长生命论
        2.1.1 AHTE 的生命性
        2.1.2 AHTE 成长的生命特征
        2.1.3 AHTE 成长的生命基因
    2.2 AHTE 成长资源论
        2.2.1 资源与AHTE 经营资源
        2.2.2 经营资源对AHTE 的作用
        2.2.3 AHTE 成长的资源效果
    2.3 AHTE 成长方式论
        2.3.1 AHTE 的成长形态
        2.3.2 AHTE 成长方式
        2.3.3 AHTE 成长路径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生成与现状剖析
    3.1 AHTE 的生成
        3.1.1 AHTE 的生成基础
        3.1.2 AHTE 的特性
        3.1.3 当今AHTE 生成的类型
        3.1.4 AHTE 技术类型
    3.2 AHTE 生成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袁隆高科:30 年农业科研的历史积淀
        【案例二】锦绣大地:用高科技舞起农业龙头
        【案例三】大连韩伟:打造中国高科技绿色产业航母
    3.3 AHTE 发展现状
        3.3.1 全国AHTE 简况
        3.3.2 杨凌AHTE 的现状
    3.4 AHTE 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4.1 技术与AHTE 成长
        4.1.1 AHTE 成长的技术动因
        4.1.2 AHTE 成长的技术“瓶颈”
    4.2 环境与AHTE 成长
        4.2.1 AHTE 成长的环境支持
        4.2.2 影响AHTE 成长环境体系
    4.3 资本与AHTE 成长
        4.3.1 AHTE 成长的资本力量
        4.3.2 AHTE 成长的资本约束
    4.4 市场与 AHTE 成长
        4.4.1 AHTE 成长的市场拉力
        4.4.2 AHTE 成长的市场障碍
    4.5 管理与 AHTE 成长
        4.5.1 AHTE 成长的管理创新
        4.5.2 AHTE 成长的管理难点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解悟
    5.1 AHTE 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和特点
        5.1.1 创业期
        5.1.2 成长期
        5.1.3 成熟期
        5.1.4 衰老期
    5.2 AHTE 生命周期曲线及其关键点
        5.2.1 AHTE 与一般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比较
        5.2.2 AHTE 生命周期曲线的转折与陷阱
    5.3 AHTE 生命周期的危机和蜕变
        【案例一】秦丰农业危机重组
        【案例二】丰乐种业蜕变重生
    5.4 AHTE 生命周期的管理变革
        5.4.1 决定AHTE 生命周期的因素
        5.4.2 成长管理是生命周期延续的核心
        5.4.3 AHTE 生命周期延展的“五部曲”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着力点培育
    6.1 打破惯例:营造AHTE 成长点
        6.1.1 AHTE 的成长点的涵义和价值
        6.1.2 AHTE 成长点的寻找
        6.1.3 AHTE 成长点的培育
    6.2 塑造企业家:培育 AHTE 成长核
        6.2.1 AHTE 成长核的构成
        6.2.2 AHTE 成长核的特质——异质型人力资本
        6.2.3 AHTE 成长核的培育
    6.3 整合资源:提升 AHTE 成长力
        6.3.1 企业成长力系结构概念
        6.3.2 AHTE 成长的力系结构
        6.3.3 AHTE 成长力的培育
第七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度量
    7.1 AHTE 成长性度量的理性认识
        7.1.1 单一产品成长率
        7.1.2 多元化成长率
        7.1.3 联合并购成长率
    7.2 AHTE 成长性分析的 GEP 模型
        7.2.1 GEP 模型含义
        7.2.2 AHTE 成长性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7.2.3 AHTE 成长性指标的设计
        7.2.4 AHTE 成长性评价模型
    7.3 杨凌 AHTE 成长现状分析
        7.3.1 杨凌20 家AHTE 筛选与调查
        7.3.2 杨凌20 家 AHTE 总量成长性分析
        7.3.3 杨凌20 家 AHTE 产业成长性分析
    7.4 杨凌20 家AHTE 成长性评价
        7.4.1 指标数据处理程序
        7.4.2 几点说明
        7.4.3 计算结果分析
        7.4.4 杨凌 AHTE 成长性分析启示
第八章 AHTE 的外延成长和政府驱动
    8.1 AHTE 成长的外延战略
        8.1.1 AHTE 国际化成长经营
        8.1.2 AHTE 成长上市运作
        8.1.3 AHTE 成长联盟策略
        8.1.4 AHTE 成长并购策略
    8.2 AHTE 成长的政府驱动战略
        8.2.1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8.2.2 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8.2.3 国家科技计划向AHTE 倾斜
        8.2.4 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平台作用
        8.2.5 强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
        8.2.6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高新区实践呼唤关于高新区的“高新”理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党史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
        二、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高新区研究尚不够“高新”
        一、研究现状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文旨趣:立意高,视角新
        一、立意高在哪里
        二、视角新在何处
    第四节 两个四重奏:四个部分与四种方法
        一、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新区理论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经典论述
        一、马克思:从“蒸汽大王”到“电力火花”
        二、恩格斯:震撼旧世纪的伟大杠杆
        三、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
    第二节 中共四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科技情怀
        一、毛泽东:争取自由的武装
        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江泽民: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是本世纪的创举
        四、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节 高新区主要理论流派概述
        一、增长极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创新理论
        四、三元参与理论
    第四节 本文的两大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
        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势:高新区创办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球范围的高新区发展
        一、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二、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动因
        三、世界高新区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世界高新区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一、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
        二、班加罗尔—印度的软件之都
        三、新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向标
        四、成功者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国情
        一、基本判断: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技环境: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第三章 从无到有:高新区的孕育与诞生
    第一节 以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经济特区
        二、特区经验的辐射: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创办高新区经过
        一、中关村民营科技—高新区创办前的酝酿
        二、“863计划”与火炬计划—高新区发展的推进器
    第三节 水到渠成—高新区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一、科技体制改革与中国高新区诞生
        二、布局成型—高新区的初期发展
        三、高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要探索
        四、中国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与时俱进:高新区的成长与崛起
    第一节 随改革发展而来的高新区崛起
        一、高新区形成的四种类型
        二、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及短暂过热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新区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二、高新区在体制创新中的历史贡献
        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碰撞调整中形成的中国高新区模式
        一、形成不同—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模式
        二、探索与创新—中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
        三、政策鼓励—中国高新区的运作模式
    第四节 中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研究
        一、基于区位选择的高新区类型
        二、沿海集中—高新区的地域布局
        三、中国高新区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五章 跨越发展:高新区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一、创新探源
        二、技术创新概揽
        三、探寻制度创新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创新认识的深化
        二、高新区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高新区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制度创新分析
        一、高新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
        二、高新区制度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难题
    第四节 自主创新: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二、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
        四、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五、自主创新: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六章 典型示范:中国高新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本情况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成功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深圳高新区:中国高新区的先行者
        一、深圳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深圳高新区的渐进式改革之路
        三、深圳高新区的“六张王牌”
    第三节 苏州高新区:长三角重镇
        一、苏州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苏州高新区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三、来自苏州高新区的经验
    第四节 西安高新区:风景这边独好
        一、西安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西安高新区:三秦大地的发展引擎
        三、西安高新区的成功启示
第七章 持续创新:中国高新区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WTO给高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WTO协议中的相关内容
        二、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三、以创新应对入世挑战
    第二节 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
        二、企业盈利能力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
        三、立法工作滞后,羁绊产业区深入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差
        五、管理差距凸现,体制优势弱化,向旧体制回归的压力增大
        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成为发展瓶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强化高新区的宏观调控机制
        二、二次创业: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健全法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长效保护
        四、转变职能:建立符合国际管理和市场准则的管理体制
        五、锐意创新:探索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六、面向世界:推进高新区国际化进程
附录 中国高新区大事记(1985-200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农业“硅谷”在杨凌迅速崛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杨凌示范区创新能力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D]. 胡冬晴.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3]杨凌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梁娟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4]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研究[D]. 王军.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5]陕西省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 赵利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6]杨凌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D]. 王小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7]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研究[D]. 关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8]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王战和.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9]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 孙养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10]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

标签:;  ;  ;  ;  ;  

杨凌农业“硅谷”迅速崛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