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酶Q_(10)的制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辅酶Q_(10)的制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辅酶Q_(10)的生产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珩[1](2019)在《功能性碳纳米管用作辅酶Q10传递载体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辅酶Q10(CoQ10)是一种无毒性、无致畸作用、无明显副作用的功能性食品。它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具有延缓机体衰老的功效。然而,由于CoQ10分子量大、水溶性差、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较低,从而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而碳纳米管(CNTs)作为食品营养成分的新型载体,尤其是用作口服运载体系,在提高生物利用率和靶向性,以及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对包埋物的保护、缓释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以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CoQ10的传递载体,构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SWCNTs传递系统。进而对SWCNTs负载CoQ10的复合物进行性质表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体外释放和细胞毒性等,为新型的功能性SWCNTs递送食品营养成分系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用浓硝酸纯化SWCNTs,随后将聚乙二醇(PEG)修饰剂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修饰到SWCNTs上。利用π-π共轭及物理吸附作用制备负载CoQ10的SWCNTs,制得SWCNTs-PEG-FITC/CoQ10复合物。利用傅里叶红外(FT-IR)、X射线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DSC)、拉曼光谱、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粒径和Zeta电位等方法对SWCNTs以及处理后的SWCNTs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浓硝酸既可以将SWCNTs截短、增加其表面的缺陷、修饰上大量的含氧基团,又可以将SWCNTs残留的金属催化剂和无定形碳去除,从而提高了SWCNTs的表面功能化程度和分散性;PEG、FITC成功地修饰到了SWCNTs上,从而大大提高了SWCNTs的分散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CoQ10含量的测定方法,即使用色谱柱C18柱(4.6mm×200mm,5μm),柱温:25℃,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甲醇-正己烷(4: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5nm作为色谱条件进行检测。通过专属性考察、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等实验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可准确测定CoQ10的含量。采用体外释放实验来计算SWCNTs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实验结果表明:纯化的SWCNTs和SWCNTs-PEG的体外释放最优拟合模型为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分别为y=0.97191×(1-exp(-0.08294x))(R2=0.99747);y=1.10124×(1-exp(-0.02448x))(R2=0.99421)。它们的包封率分别为80.49%和86.41%,载药量分别为296.10μg/mg和391.36μg/mg。以Caco-2细胞为模型,通过MTT实验可知SWCNTs材料经处理后对细胞的毒性降低。

邱楚群,梁美婷,江文菁,吴海游,吕思敏,吴铁[2](2019)在《辅酶Q10联合Q伴侣对模型大鼠皮肤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辅酶Q10联合Q伴侣对模型大鼠皮肤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等体积0. 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B组,等体积0. 9%氯化钠溶液)、辅酶Q10组(C组,3 m L/kg)、辅酶Q10联合Q伴侣组(D组,3 m L/kg+3 m L/kg),各8只。B组、C组、D组大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150 mg/kg),每天1次,连续14 d,以建立皮肤氧化损伤模型; A组大鼠皮下注射0. 9%氯化钠注射液(150 mg/kg);同时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4 d。光学镜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学;以Image-Pro Plus 6. 0软件测定表皮厚度;测定大鼠皮肤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DNA甲基转移酶(DNM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组大鼠皮肤角质层无脱落,胶原纤维排列均匀整齐; B组大鼠角质层飘起脱落,胶原纤维变粗断裂,排列紊乱; C组上述情况有所改善; D组上述情况改善明显。与A组比较,B组大鼠皮肤表皮厚度显着减小,MDA含量显着增加,SOD活性和GSH-Px活性显着减弱,MMP-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DNM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 <0. 05);与B组比较,D组大鼠表皮厚度显着增加(P <0. 05); C组和D组MDA含量显着减少(P <0. 05),D组SOD活性显着增强(P <0. 05); C组和D组MMP-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D组DNMT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 <0. 05)。结论辅酶Q10联合Q伴侣可改善模型大鼠皮肤氧化损伤,其机制与抗氧化有关。

陈芳芳[3](2019)在《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全球辅酶Q10技术发展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揭示全球辅酶Q10的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技术布局、技术发展动向、主要申请机构、核心专利等。结果表明,辅酶Q10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技术活跃度和创新程度较高,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辅酶Q10专利在医药和食品方面的应用、微生物发酵合成方法等技术领域的申请量较大;KANEKA公司、NISSHIN公司、EISAI公司和MITSUBISHI GAS公司比较注重辅酶Q10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机构的研发侧重点各有特色,专利保护区域主要为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家或地区,KANEKA公司掌控着发酵生产辅酶Q10的核心专利。

梁玲玲[4](2018)在《辅酶Q10产生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诱变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辅酶Q10是天然抗氧化剂,能消除自由基、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抗衰老,在医疗、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本文以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FM-01-12为出发菌株,通过复合诱变选育技术,获得高产突变菌株,并对高产菌株进行培养条件和培养基优化,最后在50 L发酵罐中优化了补料分批发酵工艺及操作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FM-01-12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LiCl复合诱变,筛选耐对羟基苯甲酸(PHB)和罗红霉素抗性菌株,最终获得一株耐PHB和抗罗红霉素的高产突变菌株,它的发酵效价达到了393μg/mL,比出发菌株提高26.5%了,经过5次传代实验,发现该菌株具有优良的遗传稳定性,可以对其实施工业化生产。(2)在摇瓶工艺上,优化了种子瓶培养时间,确定了最佳转速、最佳装液量、最佳温度及最佳pH值。采取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的最佳浓度对发酵生产辅酶Q10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种子母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23 h,摇瓶优化后的条件为培养温度33℃,pH 7.0,装液量30 mL/250 mL,转速218 rpm,接种量10%。发酵培养基优化后的最佳浓度:酵母提取物0.15%,葡萄糖0.5%,玉米浆干粉1%,硫酸铵0.25%,磷酸二氢钾0.25%,氯化钠0.25%,硫酸镁0.25%,味精0.8%,碳酸钙0.5%,硫酸亚铁0.01%。在上述优化条件的基础上,辅酶Q10的最终效价达到了423μg/mL。(3)最后,在50 L发酵罐中考察了通气量和搅拌速度对辅酶Q10效价的影响,当通气量为2 vvm,搅拌速度为300 rpm时,辅酶Q10的效价明显提高。后续在补料分批发酵控制过程中,通过控制葡萄糖和磷酸二氢钾的浓度,以及通过补加新鲜培养基,使得辅酶Q10的发酵周期延长到了120 h。最终确定发酵条件如下: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培养基装量为30 L,种子母瓶种龄为23 h,接种量10%,通气量为2vvm,搅拌速度为300 rpm,葡萄糖的浓度控制在5-10 g/L左右,磷酸二氢钾浓度控制在50-150μg/mL左右,补加的新鲜培养基与发酵培养基比例为5:5,工艺上采用压差接种法和连消消毒,发酵周期为120 h,最终得到辅酶Q10的效价为3158μg/mL,发酵产量显着提高。

丁文波,杨璐,宫兆奇,李明欣[5](2018)在《辅酶Q10辅助辛伐他汀治疗激素相关性兔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辅酶Q10辅助辛伐他汀治疗激素相关性兔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可能机制。方法向成年新西兰兔的双侧臀大肌交替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20 mg/kg,成功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分别对模型兔以辛伐他汀10 mg·kg-1·d-1灌胃治疗或辛伐他汀10 mg·kg-1·d-1和辅酶Q10 30 mg/kg灌胃治疗。检测各组血清不同时段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乳酸(LA)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骨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基因的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BMP2蛋白水平及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辅酶Q10可以通过抑制骨细胞的氧化损伤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促进BMP和基因表达增加,最终缓解兔股骨头坏死。结论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基础依据和新的可能的治疗靶标。

杨宏博,孙庆弟,谭莹,刘慧浪,廖伟,史新辉,苏敏,包广雷,王京昆[6](2017)在《辅酶Q10中枢神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考察大剂量ig辅酶Q10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紫苏油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氯丙嗪或地西泮)和辅酶Q10低、中、高剂量组(1.5、3.0和6.0 g/kg,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75、150和300倍),每组12只,雌雄各半,40 m L/kg单次ig给药。直接观察小鼠一般行为活动;转棒法观察小鼠运动协调能力;Anymaze动物行为学视频分析系统观察小鼠自发活动和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结果与溶媒对照组、紫苏油对照组比较,辅酶Q10 3个剂量组对小鼠一般行为活动、自发活动、运动协调能力和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均无显着差异。结论大剂量ig辅酶Q10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荣光[7](2017)在《光合细菌PSB-B发酵生产辅酶Q10及其应用于燃料电池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辅酶Q10,又叫做泛醌,是一种具有脂溶性并且有维生素功能的物质。辅酶Q10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还有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功能,微生物发酵生产辅酶Q10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生产方式。本课题对实验室保藏的产辅酶Q10的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PSB-B(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 PSB)进行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和提取条件的优化,并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诱变处理以期获得一株高产菌株。此外,将光合细菌PSB-B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作用于燃料电池进行研究,以期为该细菌工业化生产辅酶Q10和作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研究了光合细菌PSB-B发酵产辅酶Q10过程中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其代谢活动的影响,得出最佳氮源为(NH4)2SO4,而Mn2+、Fe2+、Mg2+对辅酶Q10的产量有促进作用,Zn2+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同时对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响应面研究,得出添加葡萄糖24.37g/L,硫酸铵5.65g/L,FeSO4 0.32g/L,辅酶Q10的产量可以达到30.55mg/L。。对该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出发酵时最佳的pH为6.5,最佳温度为32-34℃,最佳接种量为6%,最适光照强度为3000-3500lux,最佳提取时间为72h,最后获得的最佳提取量为30.55mg/L。探索了辅酶Q10的几种提取方法,有碱皂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超声波破碎法。结果表明,碱皂化法为最佳的提取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使用石油醚萃取,回流温度为80℃,回流时间为50min时辅酶Q10的提取量最大。用以上方法对辅酶Q10粗提之后使用薄层层析法(简称TLC法)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离提纯,其展开剂最佳比例为乙酸乙酯:石油醚=1:4.5。对于PSB-B进行了简单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的诱变处理,探索出了紫外处理和DES的致死曲线,再使用罗红霉素平板筛选,发现了一株新的诱变株的辅酶Q10产量达到了42.32mg/L,比之前最大产量提升了25.35%。但经过几代培养后,产量略有下降,也达到了35mg/L,产量相较于初始值也略有提升。光合细菌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源泉,在整个体系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类胞外产电菌,正因为它的向体外放电的功能,才使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这一功能得以实现。当给光合细菌以光照,就会产生一定的电压和电流,其中当使用白光照射时,产生的电压功率最大,达到了20mW/m2,而对于阳极菌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膏和乙酸钠时,会对电压造成影响,最适添加量分别为6g/L。最后关于电极表面积的大小和产电量的关系,是成正比的,电极表面积越大,产电量就越大。

魏霞,刘娜,谢强胜,耿雪,祝清芬[8](2017)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辅酶Q10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辅酶Q10氯化钠注射液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二者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将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分别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辅酶Q10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制成临床使用浓度为0.4 mg·mL-1的供试品溶液,放置4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依法测定药物含量和有关物质,考察药物的稳定性;进行两种配伍溶液的过敏性、溶血性、血管刺激性实验研究,考察药物配伍后的安全性。结果主成分含量和有关物质均未出现显着改变;两种溶媒制成的0.4 mg·mL-1的供试品溶液过敏反应、血管刺激性试验均为阴性;两种溶媒制成的0.6、0.24 mg·mL-1两种浓度供试品溶液体外溶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与传统溶媒氯化钠注射液相比,辅酶Q10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对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俞斐[9](2016)在《辅酶Q10软胶囊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辅酶Q10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辅酶之一,是呼吸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体维护细胞膜通透性、清除自由基以及提高免疫力等功能。鉴于其抗衰老、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保护皮肤等多种生理活性,辅酶Q10在医药、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辅酶Q10活跃于国内保健品市场,常与天然维生素E配伍使用,能更好的发挥抗氧化、辅助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功能。辅酶Q10有氧化型辅酶Q10和还原型辅酶Q10之分,虽然还原型辅酶Q10具有更强的活性,由于其易被氧化的特性,国内外销售的辅酶Q10保健品基本为氧化型辅酶Q10。同时常用来配伍使用的天然维生素E也有d-α-生育酚、d-α-生育酚醋酸酯两种,业内对于辅酶Q10与维生素E配伍使用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尚无一致结论。本文以辅酶Q10与两种不同构型的天然维生素E为主要成分的软胶囊为研究对象,建立并验证几种功效成分的检测方法,以加速老化实验为手段,研究辅酶Q10分别与d-α-生育酚、d-α-生育酚醋酸酯、抗氧化成分迷迭香提取物的不同配伍方式软胶囊产品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在加速老化实验条件下,仅以辅酶Q10为主成分的软胶囊,配方稳定,主成分含量未发生变化;以辅酶Q10与天然维生素E(d-α-生育酚醋酸酯)为主要成分的软胶囊,配方稳定,两种主成分均无明显变化;以辅酶Q10与天然维生素E(d-α-生育酚)为主要成分的软胶囊,两种主成分含量都发生明显的降解,色谱图上出现还原型辅酶Q10的吸收峰;以辅酶Q10、天然维生素E(d-α-生育酚)和迷迭香提取物为主成分的软胶囊,d-α-生育酚与辅酶Q10的含量减少的趋势与没有迷迭香提取物的配方相比无明显差异,从而确定胶囊中d-α-生育酚的存在是对辅酶Q10转化为还原型辅酶Q10的主要影响因素。以d-α-生育酚与辅酶Q10两种成分配伍的软胶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d-α-生育酚与辅酶Q10配伍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实验观察,研究d-α-生育酚与辅酶Q10在不同配比、不同储存温度、有无空气作用的情况下两种主要功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同时发现了辅酶Q10与还原型辅酶Q10在适当的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并总量平衡的变化规律。

赵肖寒[10](2016)在《辅酶Q10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文中提出辅酶Q10是一类脂溶性醌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多个行业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辅酶Q10的水不溶性、对光热氧敏感以及在人体小肠内吸收缓慢且不完全等特点,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喷雾干燥法和复合凝聚法两种包埋手段对辅酶Q10进行了微胶囊化处理,以期达到解决其分散性差、贮藏稳定性差和生物可利用率低等限制问题的目标。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以大豆分离蛋白(SPI)、豌豆分离蛋白(PPI)、脱脂乳粉(SMP)、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OSA)四种不同壁材与麦芽糊精(MD)复合对溶于橄榄油的辅酶Q10进行包埋,经喷雾干燥法制备的辅酶Q10微胶囊,并对其理化性质、贮藏稳定性及生物可利用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微胶囊均具有较高的包埋效率和良好的分散性,其中以OSA-MD为壁材的微胶囊包埋率最高(88.76%);各微胶囊均可以有效地提高辅酶Q10抵抗环境的稳定性,减缓因紫外光照及80℃热处理等环境因素而发生的降解,对照试验显示,微胶囊形式的保护效果要明显好于油相形式,SPI-MD壁材的微胶囊的光照稳定性最好,紫外光照射120 min后的辅酶Q10保留率超过80%;在常规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方面,以SPI-MD作为壁材的微胶囊效果最佳,相比之下,SMP-MD微胶囊表现最差。2、利用复合凝聚原理,以SPI和不同多糖[海藻酸钠(SA)、大豆可溶性多糖(SSPS)、壳聚糖(CS)]为壁材制备了辅酶Q10微胶囊,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壁材中,SPI/CS微胶囊凝聚效果最好,凝聚产率最高,所得微胶囊复溶效果最佳,包埋率和生物可吸收率最高,其次是SPI/SA,SPI/SSPS效果最差;不同浓度的SPI/SA对比中,SPI/SA浓度比为5:1时凝聚产率最高,所得微胶囊复溶效果较好,但SPI/SA为3:1时所得微胶囊的包埋效果和生物可吸收率最佳;反应前对乳液进行微射流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所得微胶囊的复溶效果,提高对CoQ10的包埋效率,以及模拟体外消化中的生物可吸收率,但对凝聚产率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通过对辅酶Q10进行微胶囊化处理,达到了提高其分散性和贮藏稳定性的效果。经包埋后的辅酶Q10,在水中的分散性大大提高,贮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也显着改善,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辅酶Q10作为营养保健品的研发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辅酶Q_(10)的生产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辅酶Q_(10)的生产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碳纳米管用作辅酶Q10传递载体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辅酶Q10
        1.1.1 简介
        1.1.2 辅酶Q10 的应用
        1.1.3 辅酶Q10 制剂
    1.2 碳纳米管
        1.2.1 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
        1.2.2 碳纳米管的表征
        1.2.3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修饰
        1.2.4 碳纳米管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2.5 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2.6 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
    1.3 碳纳米管负载辅酶Q10
第二章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化、修饰和负载辅酶Q10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化
        2.3.2 聚乙二醇修饰剂修饰单壁碳纳米管
        2.3.3 异硫氰酸荧光素修饰单壁碳纳米管
        2.3.4 单壁碳纳米管负载辅酶Q10
    2.4 单壁碳纳米管的表征
        2.4.1 傅里叶红外(FT-IR)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3 X射线衍射(XRD)
        2.4.4 拉曼光谱
        2.4.5 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
        2.4.6 粒径、Zeta电位
        2.4.7 差示扫描(DSC)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傅里叶红外(FT-IR)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3 X射线衍射(XRD)
        2.5.4 拉曼光谱
        2.5.5 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
        2.5.6 粒径、Zeta电位
        2.5.7 差示扫描(DSC)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酶Q10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3.4 色谱条件
    3.5 专属性考察
    3.6 线性范围
    3.7 精密度试验
    3.8 准确度试验
    3.9 定量限
    3.10 检出限
    3.11 回收率试验
    3.12 稳定性考察
        3.12.1 室温(25℃)
        3.12.2 冷藏(4℃)
        3.12.3 氧
        3.12.4 冷冻
        3.12.5 反复冻融
        3.12.6 光照
        3.12.7 热(50℃)
    3.13 结果与讨论
        3.13.1 专属性考察
        3.13.2 线性范围
        3.13.3 精密度试验和准确度试验
        3.13.4 定量限和检出限
        3.13.5 回收率试验
        3.13.6 稳定性考察
    3.1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壁碳纳米管负载辅酶Q10的体外释放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测定方法
    4.4 不同载体的释放度对比
    4.5 数学模型拟合
    4.6 结果与讨论
        4.6.1 不同载体的释放度对比
        4.6.2 包封率和载药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壁碳纳米管负载辅酶Q10的细胞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3 MTT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辅酶Q10联合Q伴侣对模型大鼠皮肤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鼠皮肤病理形态学
    2.2 其他观察指标
3 讨论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全球辅酶Q10技术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序言
1 专利数据的采集
    1.1 专利数据来源与数据范围
    1.2 专利检索策略及检索结果
2 辅酶Q10全球专利申请分析
    2.1 专利申请态势分析
    2.2 专利申请国家或地区分布分析
    2.3 专利技术布局分析
    2.4 主要申请人分析
        2.4.1 主要申请人的研发重点分析
        2.4.2 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申请区域分析
    2.5 核心专利挖掘分析
3 结语

(4)辅酶Q10产生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诱变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辅酶Q10的理化性质
    1.3 辅酶Q10各种的应用
        1.3.1 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3.2 化妆品中的应用
        1.3.3 食品中的应用
    1.4 辅酶Q10的研究进展
        1.4.1 辅酶Q10的生产方法及生产概况
        1.4.1.1 生物提取法
        1.4.1.2 化学合成法
        1.4.1.3 微生物发酵法
        1.4.2 辅酶Q10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1.4.2.1 紫外诱变与和LiCl诱变
        1.4.2.2 耐前体突变株选育
        1.4.2.3 利用细胞毒性物质筛选高性能菌株
        1.4.3 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4.3.1 碳氮源
        1.4.3.2 无机盐类及微量元素
        1.4.3.3 前体物质
        1.4.3.4 灭菌方式
        1.4.3.5 pH
        1.4.3.6 发酵温度
        1.4.3.7 溶氧水平
        1.4.3.8 补料分批发酵技术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辅酶Q10产生菌的诱变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方法
        2.3.1.1 菌种保藏方法
        2.3.1.2 斜面培养
        2.3.1.3 种子培养
        2.3.1.4 发酵培养
        2.3.2 检测方法
        2.3.2.1 辅酶Q10提取方法
        2.3.2.2 辅酶Q10分析方法
        2.3.2.3 菌浓的测定
        2.3.3 诱变选育
        2.3.3.1 诱变选育流程
        2.3.3.2 悬浮液的制备
        2.3.3.3 紫外诱变(UV)
        2.3.3.4 LiCl诱变
        2.3.3.5 对羟基苯甲酸(PHB)和罗红霉素对菌株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2.3.4 突变株筛选方法
        2.3.4.1 诱变菌株的初筛
        2.3.4.2 辅酶Q10高产菌株的复筛
        2.3.5 突变株的稳定性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出发菌种的生长特性
        2.4.2 菌株诱变选育
        2.4.2.1 紫外诱变时间对存活率的影响
        2.4.2.2 氯化锂(LiCl)诱变
        2.4.2.3 ULC-8的分离纯化
        2.4.2.4 对羟基苯甲酸(PHB)临界浓度的选定
        2.4.2.5 罗红霉素对出发菌株临界浓度的选定
        2.4.3 ULC-36菌株抗性筛选
        2.4.3.1 PHB抗性筛选
        2.4.3.2 ULP-52的分离纯化
        2.4.3.3 ULP-175菌株的抗罗红霉素筛选
        2.4.3.4 ULR-68的分离纯化
        2.4.4 菌株的传代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酶Q10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出发菌株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方法
        3.3.1.1 菌种保藏方法
        3.3.1.2 斜面培养
        3.3.1.3 种子培养
        3.3.1.4 发酵培养
        3.3.2 分析方法
        3.3.2.1 辅酶Q10的分析方法
        3.3.3 种子母瓶培养时间的优化
        3.3.4 发酵摇瓶实验
        3.3.4.1 摇瓶装量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3.3.4.2 培养温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3.3.4.3 摇床转速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3.3.4.4 接种量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3.3.4.5 pH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3.3.5 碳源最佳浓度的确定
        3.3.6 氮源最佳浓度确定
        3.3.6.1 硫酸铵的优化
        3.3.6.2 酵母抽提物的优化
        3.3.7 无机盐优化
        3.3.7.1 硫酸镁的优化
        3.3.7.2 氯化钠的优化
        3.3.7.3 硫酸亚铁的优化
        3.3.7.4 磷酸二氢钾的优化
    3.7 结果与讨论
        3.7.1 种龄优化
        3.7.2 装量对发酵的影响
        3.7.3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3.7.4 转速对发酵的影响
        3.7.5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3.7.6 pH对发酵的影响
    3.8 碳源对辅酶Q10的影响
        3.8.1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发酵的影响
    3.9 氮源对辅酶Q10的影响
        3.9.1 硫酸铵不同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3.9.2 不同浓度酵母提取物对发酵的影响
    3.10 无机盐的影响
        3.10.1 不同浓度硫酸镁对发酵的影响
        3.10.2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对发酵的影响
        3.10.3 不同浓度氯化钠对发酵的影响
        3.10.4 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对发酵的影响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辅酶Q10发酵工艺的优化与放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仪器和设备
        4.2.4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液OD660的检测
        4.3.2 pH控制
        4.3.3 发酵样品中还原糖浓度测定
        4.3.4 发酵液氨基氮的测定
        4.3.5 发酵样品磷浓度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辅酶Q10分批发酵
        4.4.2 发酵罐通气比优化
        4.4.3 搅拌速度优化
        4.4.4 补加葡萄糖对辅酶Q10效价的影响
        4.4.5 补加新鲜培养基对辅酶Q10的影响
        4.4.6 发酵培养基流加磷酸二氢钾浓度对辅酶Q10产量的影响
    4.5 工艺操作优化
        4.5.1 传统火焰接种法与压差接种法对辅酶Q10生产的影响
        4.5.2 消毒方法的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辅酶Q10辅助辛伐他汀治疗激素相关性兔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药物
    1.2 构建兔SANFH模型
    1.3 一般情况观察及骨细胞凋亡检测
    1.4 实验兔血清乳酸 (LA) 含量的测定
    1.5 实验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的测定
    1.6 实时定量PCR测定BMP2的基因表达
    1.7 Western印迹法测定BMP2蛋白及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 (Caspase) -3的表达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2.2 SOD活性
    2.3 LA含量
    2.4 BMP2 mRNA和蛋白水平
    2.5 Caspase-3蛋白水平
3 讨论

(6)辅酶Q10中枢神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剂量设置及依据
    2.2 药物的制备
        2.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2.2.2 对照药物的制备
    2.3 一般行为观察 (直接观察法) [7]
    2.4 自发活动的影响[7]
    2.5 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 (转棒法) [7]
        2.5.1 动物训练及选择
        2.5.2 分组及指标观测
    2.6 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7]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行为观察 (直接观察法)
    3.2 自发活动的影响
    3.3 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 (转棒法)
    3.4 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的观察
4 讨论

(7)光合细菌PSB-B发酵生产辅酶Q10及其应用于燃料电池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辅酶Q10简介
    1.2 辅酶Q10的物化性质
    1.3 辅酶Q10的研究简史
    1.4 辅酶Q10的应用
        1.4.1 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1.4.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4.3 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1.5 辅酶Q10的发展现状与生产方法
        1.5.1 化学合成法
        1.5.2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
        1.5.3 微生物发酵法
        1.5.4 定性检测法
        1.5.5 定量测定
    1.6 光合细菌的应用
    1.7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产辅酶Q10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曲线的绘制
        2.3.2 氮源、碳源对辅酶Q10产量的影响
        2.3.3 无机盐对辅酶Q10产量的影响
        2.3.4 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2.3.5 发酵条件的优化
    2.4 讨论
3 辅酶Q10提取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主要仪器
        3.2.3 培养基的配制
        3.2.4 CoQ10含量的测定
        3.2.5 辅酶Q10粗提取方法
        3.2.6 薄层层析法提纯辅酶Q10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粗提辅酶Q10方法的比较
        3.3.2 碱皂化法中有机溶剂的选择的影响
        3.3.3 提取温度和回流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4 薄层层析法展开剂的选择
    3.4 讨论
4 产辅酶Q10菌株的诱变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菌株
        4.2.2 实验仪器
        4.2.3 培养基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紫外诱变的致死曲线
        4.3.2 DES的致死曲线
        4.3.3 柔红霉素平板的筛选
    4.4 讨论
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
        5.2.2 培养基
        5.2.3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4 实验方法
        5.2.5 信号采集软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光源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效能的影响
        5.3.2 微生物培养基添加物对于产电量的影响
        5.3.3 几种不同物质做阳极电极的影响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辅酶Q10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及饲养环境
2 方法
    2.1 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
    2.2 过敏反应实验
    2.3 体外溶血实验
    2.4 血管刺激性实验
3 结果
    3.1 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
    3.2 过敏反应实验
    3.3 体外溶血实验
    3.4 血管刺激性实验
4 讨论

(9)辅酶Q10软胶囊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辅酶Q_(10)的研究进展
        1.2.1 辅酶Q_(10)概述
        1.2.2 辅酶Q_(10)的发展历程
        1.2.3 辅酶Q_(10)的功能与应用研究
    1.3 维生素E的研究现状
        1.3.1 维生素E概述
        1.3.2 天然维生素E的抗氧化功能及与辅酶Q_(10)配伍的意义
    1.4 抗氧化性植物提取物——迷迭香提取物
        1.4.1 主要功能成分
        1.4.2 抗氧化性植物提取物与辅酶Q_(10)配伍的意义
    1.5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辅酶Q_(10)软胶囊中不同配伍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加三氯化铁处理的检验方法
        2.3.2 加三氯化铁处理的检测方法
        2.3.3 d-α-生育酚醋酸酯的检测方法
        2.3.4 迷迭香提取物中鼠尾草酚与鼠尾草酸的检测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酶Q_(10)软胶囊不同配伍方式的稳定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辅酶Q_(10)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
        3.3.2 辅酶Q_(10)天然维生素E(d-α-生育酚醋酸酯)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
        3.3.3 辅酶Q_(10)天然维生素E(d-α-生育酚)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
        3.3.4 辅酶Q_(10)与d-α-生育酚软胶囊添加抗氧化性成分的加速稳定性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Α-生育酚与辅酶Q_(10)配伍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与意义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软胶囊中辅酶Q_(10)与d-α-生育酚不同配比的软胶囊稳定性研究
        4.3.2 储藏温度对辅酶Q_(10)与d-α-生育酚配伍软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4.3.3 空气对辅酶Q_(10)与d-α-生育酚配伍的软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4.3.4 辅酶Q_(10)与还原型辅酶Q_(10)的相互转换关系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辅酶Q10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辅酶Q10的概述
        1.2.1 辅酶Q10的理化性质
        1.2.2 辅酶Q10的生理功能
        1.2.3 辅酶Q10的应用
        1.2.3.1 辅酶Q10在医学上的应用
        1.2.3.2 辅酶Q10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1.2.3.3 辅酶Q10在功能性食品方面的应用
    1.3 微胶囊技术
        1.3.1 微胶囊技术的概述
        1.3.2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1.3.2.1 碳水化合物
        1.3.2.2 蛋白质
    1.4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4.1 喷雾干燥法
        1.4.1.1 基本概述
        1.4.1.2 在食品微胶囊中的应用
        1.4.2 复合凝聚法
        1.4.2.1 基本原理
        1.4.2.2 不同复合壁材的组成
        1.4.2.3 在食品微胶囊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喷雾干燥包埋辅酶Q10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原料
        2.2.1.2 主要试剂
        2.2.1.3 仪器与设备
        2.2.2 方法
        2.2.2.1 乳液的制备
        2.2.2.2 初始乳液的表征及稳定性
        2.2.2.3 界面蛋白含量(Г)
        2.2.2.4 喷雾干燥制备微胶囊
        2.2.2.5 微胶囊的包埋率
        2.2.2.6 扫描电镜(SEM)
        2.2.2.7 微胶囊的溶解性
        2.2.2.8 微胶囊的重分散性
        2.2.2.9 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
        2.2.2.10体外模拟消化
        2.2.2.11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壁材的乳化性
        2.3.1.1 乳化能力
        2.3.1.2 絮凝指数及凝结稳定性
        2.3.1.3 脂肪上浮稳定性
        2.3.2 界面蛋白含量 Г
        2.3.3 不同壁材微胶囊的理化性质
        2.3.3.1 包埋率
        2.3.3.2 颗粒形态SEM
        2.3.3.3 溶解性
        2.3.3.4 重分散性
        2.3.4 辅酶Q10在微胶囊中的储存稳定性
        2.3.4.1 光照稳定性
        2.3.4.2 热稳定性
        2.3.4.3 常规条件下的储存稳定性
        2.3.5 辅酶Q10在模拟消化液中的释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凝聚包埋辅酶Q10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原料
        3.2.1.2 主要试剂
        3.2.1.3 仪器与设备
        3.2.2 方法
        3.2.2.1 荷载辅酶Q10的蛋白乳液的制备
        3.2.2.2 原始乳液粒度
        3.2.2.3 凝聚产率的测定
        3.2.2.4 微胶囊的制备
        3.2.2.5 微胶囊重分散性
        3.2.2.6 显微镜观察形态
        3.2.2.7 微胶囊的包埋率
        3.2.2.8 微观结构观察(SEM)
        3.2.2.9 体外模拟消化
        3.2.2.10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样品凝聚产率
        3.3.2 微胶囊的复溶性
        3.3.3 包埋率
        3.3.4 微胶囊的微观形态(SEM)
        3.3.5 体外模拟消化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辅酶Q_(10)的生产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碳纳米管用作辅酶Q10传递载体的应用研究[D]. 李璐珩.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2]辅酶Q10联合Q伴侣对模型大鼠皮肤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J]. 邱楚群,梁美婷,江文菁,吴海游,吕思敏,吴铁. 中国药业, 2019(10)
  •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全球辅酶Q10技术发展状况研究[J]. 陈芳芳.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9(02)
  • [4]辅酶Q10产生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诱变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D]. 梁玲玲.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5]辅酶Q10辅助辛伐他汀治疗激素相关性兔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可能机制[J]. 丁文波,杨璐,宫兆奇,李明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05)
  • [6]辅酶Q10中枢神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J]. 杨宏博,孙庆弟,谭莹,刘慧浪,廖伟,史新辉,苏敏,包广雷,王京昆. 药物评价研究, 2017(07)
  • [7]光合细菌PSB-B发酵生产辅酶Q10及其应用于燃料电池的初步探究[D]. 荣光.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4)
  • [8]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辅酶Q10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和安全性[J]. 魏霞,刘娜,谢强胜,耿雪,祝清芬. 药学研究, 2017(04)
  • [9]辅酶Q10软胶囊配伍稳定性研究[D]. 俞斐.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10]辅酶Q10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D]. 赵肖寒.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辅酶Q_(10)的制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