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品种黑斑病抗性鉴定及遗传趋势

甘薯品种黑斑病抗性鉴定及遗传趋势

一、甘薯品种抗黑斑病鉴定及其遗传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成纪予,陆雅清,汤陈依,王姝,庞林江,陆国权,路兴花[1](2021)在《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长喙壳菌侵染的防控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利用天然植物精油防治甘薯贮藏期间黑斑病的发生,本研究首先通过比较12种常见精油对甘薯长喙壳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筛选作用效果最佳的精油。然后,对"心香"甘薯进行人工接种,28℃下贮藏15 d,探究肉桂精油熏蒸处理对甘薯病变程度和甘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精油的抑菌能力显着强于其他精油(P<0.05)。相比空白组,25μL/L和40μL/L肉桂精油熏蒸处理组显着降低了甘薯的染病程度(P<0.05)。其中,40μL/L肉桂精油熏蒸处理能够有效减轻甘薯贮藏期间的病斑直径、病斑深度,降低失重率,保持更高的硬度,且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均维持较高水平。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40μL/L肉桂精油熏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长喙壳菌的侵染,延缓甘薯贮藏品质的下降,延长贮藏时间。

王波,黄忠勤,丁震乾,常勇,周涧楠,苏在兴,周兴根[2](2018)在《甘薯黑斑病菌快速大量产孢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甘薯黑斑病菌快速大量产孢体系,为甘薯黑斑病品种抗性鉴定以及药剂生物测定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种方法制备甘薯黑斑病菌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孢子悬浮液,研究甘薯黑斑病菌快速大量产孢方法。[结果]洗涤PDA和洗涤薯片培养5~6 d后镜检孢子悬浮液,一个视野内孢子数分别约为93、95个。利用PS培养液培养1、2、4 d后镜检孢子数分别为211、136、137个。[结论]采用PS液体培养基在特定培养条件下摇培1 d即可获得大量高浓度孢子悬浮液,极大地缩短了黑斑病菌产孢时间,显着提高了产孢量,且不易污染。

杨冬静,孙厚俊,张成玲,徐振,赵永强,谢逸萍[3](2018)在《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XZ-1对甘薯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XZ-1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薯病虫害防控课题组从甘薯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生防菌株,本文拟研究该菌株对甘薯黑斑病的室内生物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显微观察法等测定了XZ-1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形态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不同浓度XZ-1发酵液对薯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XZ-1对甘薯黑斑病菌有明显的拮抗活性,其抑菌带平均直径可达25.3 mm;该菌株对黑斑病菌菌丝没有明显的致膨大或致畸作用,但可以导致黑斑病菌产孢类型的改变,同时该菌株发酵液还可以抑制黑斑病菌孢子的萌发。薯块黑斑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分别为12.64,13.84和15.75 mm3,3种不同浓度的XZ-1发酵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均与对照病斑体积35.08 mm3呈极显着水平差异;而多菌灵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为26.00 mm3,与对照薯块发病体积没有显着性差异。防治效果分析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02%,58.19%和54.14%,而多菌灵1600倍液处理对黑斑病防治效果仅为23.99%,XZ-1 3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黑斑病的防效与多菌灵对黑斑病的防效呈极显着水平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XZ-1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储藏期甘薯甘薯黑斑病的防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王连军,雷剑,苏文瑾,柴沙沙,杨新笋[4](2018)在《甘薯优良种质徐薯18的育种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薯18是江苏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稳产、高抗根腐病和适应性广的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新品种,由徐薯18作为直接亲本先后衍生出优良甘薯新品种52个。该种质遗传基础丰富,抗病性好,配合力高,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今后的甘薯遗传改良还应该重视该品种的利用,同时还需利用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和野生种资源,用以拓宽甘薯种质的遗传基础。

禹阳,贾赵东,马佩勇,郭小丁,谢一芝,边小峰[5](2017)在《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中黑斑病菌培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选育抗黑斑病的甘薯品种是防治黑斑病的重要途径之一。黑斑病抗性鉴定是甘薯抗病育种的基础,然而目前采用的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仍存在不足,尤其是病原菌的纯化和准备。利用甘薯液体培养基对黑斑病菌进行扩大培养,成功接种苏薯8号和华东51-93并致病。采用该培养方法连续2年对苏渝303等8个品种进行黑斑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较为稳定一致,能有效反映甘薯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水平。该培养方法科学高效,操作简单,不易污染,从而可为甘薯抗黑斑病品种选育提供高效精准的抗性鉴定方法。

王鹏,刘录祥,纪瑞瑞,隋炯明,乔利仙,郭宝太,孔祥远,王晶珊[6](2015)在《60Co-γ射线辐照对甘薯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甘薯品种‘徐薯22’和‘烟薯25’刚萌芽的薯块为辐照材料,采用60Co-γ射线(0、10、20、30和50 Gy)辐照处理后进行催芽。结果表明,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发芽薯苗的数量和薯苗长度逐渐减少。萌发的薯苗移栽田间后,50 Gy辐照的仅有少数成活,并且生长严重受抑制,最终未得到薯块。10 Gy辐照的与对照无明显差异,未得到变异植株。20和30 Gy辐照的薯苗移栽田间后,在叶片颜色、叶片形状、感病性、薯形和单株结薯重等方面发生变异。其中‘烟薯25’有一变异体,薯皮暴筋现象极轻,克服了亲本‘烟薯25’薯皮暴筋严重的弱点,并且单株结薯重达2.75 kg。

赵琳,詹生华,葛忠德,骆乐谈,石江[7](2014)在《甘薯抗黑斑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甘薯根部及茎部。因其传播途径多,彻底根除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大多是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以控制,其中培育抗病能力强的甘薯品种仍然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该文主要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菌、致病机理、抗性遗传方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今后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后猛,李强,张允刚,王欣,唐忠厚,唐维,李秀英,马代夫[8](2014)在《‘徐薯25’与‘徐22-5’杂交F1薯块品质性状遗传倾向》文中提出以‘徐薯25’与‘徐22-5’及其正反交F1为材料,研究甘薯薯块品质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徐薯25’与‘徐22-5’F1薯块品质性状大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1鲜薯块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变小的趋势,正反交遗传传递力仅分别为39.72%和62.61%,变异系数却高达119.24%和87.18%;鲜薯淀粉含量呈趋中遗传,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6.66%;F1还原糖含量介于双亲间的比例较低,超高亲与低于低亲的比例较高,出现向两级分化遗传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趋中变小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2.25%和21.93%;粗蛋白含量呈超中趋高遗传变异,正反交后代超高亲率分别为15.53%和16.28%。

孙厚俊,刘美艳,宗玮玮,赵永强,陈晓宇,谢逸萍[9](2011)在《黑斑病对甘薯体内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对甘薯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烟252感染黑斑病后三种保护酶活性的测定,了解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块根感病后POD、SOD和CAT的变化,探明甘薯品种抗黑斑病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接种黑斑病菌后,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升高,且抗病品种的酶活变化速度和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南京92第4d POD、SOD活性值分别达536U/min.mg、856U/gFw;感病品种第4d POD、SOD活性值分别达348U/min.mg、568U/gFw;抗感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着降低,抗感品种的下降幅度分别为73.17%、63.64%。POD、SOD和CAT的活性的变化表明,甘薯品种的酶活变化与黑斑病抗性存在相关性,且抗感品种的酶活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嵇小琴,谢一芝[10](2011)在《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甘薯黑斑病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致病机理,甘薯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抗性遗传特点和防治方法,并展望了甘薯黑斑病的研究前景。

二、甘薯品种抗黑斑病鉴定及其遗传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薯品种抗黑斑病鉴定及其遗传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长喙壳菌侵染的防控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设备
    1.3 体外抑菌实验
        1.3.1 甘薯长喙壳菌菌悬液的配制
        1.3.2 不同植物精油对甘薯长喙壳菌的抑制活性
        1.3.3 最低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1.4 体内抑菌实验
    1.5 取样
    1.6 甘薯病变部位相关指标检测
        1.6.1 病斑直径的测定
        1.6.2 病变深度的测定
        1.6.3 失重率的测定
        1.6.4 硬度的测定
        1.6.5 总酚含量的测定
        1.6.6 PPO活性的测定
    1.7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精油对甘薯长喙壳菌的抑制效果
    3.2 肉桂精油对甘薯长喙壳菌的体外熏蒸抑制效果
    3.3 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黑斑病病斑直径的影响
    3.4 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黑斑病病变深度的影响
    3.5 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影响
    3.6 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3.7 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总酚含量的影响
    3.8 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PPO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2)甘薯黑斑病菌快速大量产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甘薯黑斑病菌最佳产孢方法筛选。
        1.2.2 不同培养时间PS液体培养法产孢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产孢方法筛选
    2.2 不同培养时间PS液体培养法产孢量
3 结论与讨论

(3)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XZ-1对甘薯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生防细菌
        1.1.2 病原真菌
        1.1.3 培养基
    1.2 XZ-1发酵液对甘薯黑斑病菌的拮抗活性测定
    1.3 XZ-1对黑斑病菌菌丝形态和产孢的影响
    1.4 XZ-1发酵滤液对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5 XZ-1对薯块黑斑病的防治
        1.5.1 薯块的获得
        1.5.2 黑斑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3 防治效果方案设置
        1.5.4 薯块黑斑病的接种及发病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XZ-1发酵液对甘薯黑斑病菌的拮抗活性测定
    2.2 XZ-1发酵液对黑斑病菌菌丝形态及产孢的影响
    2.3 XZ-1发酵液对黑斑病菌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XZ-1发酵液对薯块黑斑病的防治
3 讨论
4 结论

(4)甘薯优良种质徐薯18的育种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数量与类型分布
    2.2 品种选育方法
    2.3 选育省份分析
    2.4 薯块特征特性分析
    2.5 抗病性分析
3 讨论
    3.1 甘薯根腐病研究概况及杂种后代抗性遗传趋势
    3.2 甘薯茎线虫病研究概况及杂种后代抗性遗传趋势
    3.3 甘薯黑斑病研究概况及杂种后代抗性遗传趋势
    3.4 核心亲本的利用过多, 导致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降低, 选育出的突破性品种较少

(5)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中黑斑病菌培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病原菌分离和纯化
    1.3 黑斑病菌的培养和孢子悬浮液制备
    1.4 病原菌接种与薯块处理
    1.5 发病情况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甘薯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黑斑病菌的活力鉴定
    2.2 利用液体培养黑斑病菌进行品种抗性鉴定
3 讨论与结论

(6)60Co-γ射线辐照对甘薯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辐照方法
        2.2辐照甘薯后代性状观察
实验结果
    160Co-γ射线辐照对甘薯萌发的影响
    260Co-γ射线辐照对甘薯田间茎蔓生长的影响
    360Co-γ射线辐照后的甘薯性状变异
讨论

(7)甘薯抗黑斑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生物及其致病机理
    1.1 致病菌类型及最适生长温度
    1.2 致病机理
2 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抗性遗传特性及生理机制
    2.1 抗病性鉴定方法
    2.2 抗性遗传特性
    2.3 抗病生理机制
3 抗性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
4 分子标记在甘薯抗黑斑病上的应用
5 展望

(8)‘徐薯25’与‘徐22-5’杂交F1薯块品质性状遗传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徐薯25’与‘徐22-5’正反交F1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遗传变异
    2.2‘徐薯25’与‘徐22-5’正反交F1薯块淀粉含量的遗传变异
    2.3‘徐薯25’与‘徐22-5’正反交F1薯块还原性糖含量的遗传变异
    2.4‘徐薯25’与‘徐22-5’正反交F1薯块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变异
    2.5‘徐薯25’与‘徐22-5’正反交F1薯块粗蛋白含量的遗传变异
3 讨论

(9)黑斑病对甘薯体内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菌株
    1.2 试验方法
        1.2.1 黑斑病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和接种
        1.2.2 测定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2.2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2.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3 讨论

(10)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生物及其致病机理
    1.1 病原菌
    1.2 危害症状
    1.3 传播途径
    1.4 致病机理
2 甘薯黑斑病的抗性鉴定
    2.1 抗病性鉴定
    2.2 甘薯抗黑斑病的机制
3 甘薯对黑斑病的抗性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
4 甘薯抗黑斑病的抗性遗传特性
5 综合防治
    5.1 建立无病留种田
    5.2 消灭菌源, 杜绝传染
    5.3 合理轮作
    5.4 化学药剂防治
    5.5 适时收获, 安全贮藏
    5.6 选用抗病品种
6 展望

四、甘薯品种抗黑斑病鉴定及其遗传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肉桂精油对甘薯贮藏期间长喙壳菌侵染的防控效果[J]. 成纪予,陆雅清,汤陈依,王姝,庞林江,陆国权,路兴花. 中国粮油学报, 2021(05)
  • [2]甘薯黑斑病菌快速大量产孢方法研究[J]. 王波,黄忠勤,丁震乾,常勇,周涧楠,苏在兴,周兴根.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4)
  • [3]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XZ-1对甘薯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J]. 杨冬静,孙厚俊,张成玲,徐振,赵永强,谢逸萍.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4)
  • [4]甘薯优良种质徐薯18的育种价值分析[J]. 王连军,雷剑,苏文瑾,柴沙沙,杨新笋.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4)
  • [5]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中黑斑病菌培养方法研究[J]. 禹阳,贾赵东,马佩勇,郭小丁,谢一芝,边小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2)
  • [6]60Co-γ射线辐照对甘薯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J]. 王鹏,刘录祥,纪瑞瑞,隋炯明,乔利仙,郭宝太,孔祥远,王晶珊.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7)
  • [7]甘薯抗黑斑病研究进展[J]. 赵琳,詹生华,葛忠德,骆乐谈,石江. 安徽农学通报, 2014(22)
  • [8]‘徐薯25’与‘徐22-5’杂交F1薯块品质性状遗传倾向[J]. 后猛,李强,张允刚,王欣,唐忠厚,唐维,李秀英,马代夫.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4)
  • [9]黑斑病对甘薯体内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孙厚俊,刘美艳,宗玮玮,赵永强,陈晓宇,谢逸萍. 广西农学报, 2011(03)
  • [10]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嵇小琴,谢一芝.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标签:;  ;  ;  ;  ;  

甘薯品种黑斑病抗性鉴定及遗传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