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原因吗?

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原因吗?

一、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成因吗?(论文文献综述)

曾联波,吕文雅,徐翔,田鹤,陆诗磊,张洺菁[1](2022)在《典型致密砂岩与页岩层理缝的发育特征、形成机理及油气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致密砂岩油气和页岩油气储层中普遍发育近水平层理缝,层理缝是致密砂岩和页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砂岩和页岩中油气的富集、单井产能和开发效果。岩心、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的系统对比分析表明,致密砂岩和页岩中的层理缝具有相似的发育特征,其层理缝呈顺层理面发育,具有随微层面弯曲、断续、尖灭、分叉和转折等形态。与构造裂缝相比,层理缝的发育程度高,但规模相对较小、横向连续性和连通性相对较差,部分层理缝中可见方解石、石英、泥质或沥青充填。层理缝在地质成因上可分为压溶型、收缩型和异常高压型3种基本类型。其中,致密砂岩储层的层理缝主要在沉积成岩过程中由压实压溶作用和收缩作用形成,而页岩层理缝的形成主要与压实压溶作用、收缩作用和异常高压作用有关。层理缝的发育程度受纹层类型、纹层数量与厚度、TOC含量、黄铁矿含量等因素影响,凝灰岩中层理缝的发育程度还与刚性玻屑含量密切相关。溶蚀作用和构造抬升-剥蚀作用虽然不是影响层理缝形成的主要机理,但对于层理缝的开度、规模、横向连续性与连通性及其发育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何盼情[2](2021)在《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岩心分析等资料,根据钻井测试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分布特征,运用超压成因地质条件理论,结合以测井曲线综合分析为基础的超压成因判识实证方法,对马海东及周缘地区超压成因进行精细判识;结合研究油气分布特征,探讨了地层压力分布与油气分布的关系。马北凸起东段MB8—MB301井区为常温常压系统,马海东构造带MB3—SG1井区E31为常压系统,E1-2—Pt为异常(高)压力系统,压力系数范围为1.2—1.36;在E1-2地层异常压力是欠压实和油气充注传导叠加的结果,Pt储层中油气充注传导是异常压力的主要成因,粘土矿物转化作用增强了上覆地层的封闭性,对异常压力保存有一定促进作用,构造作用对异常压力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区及周缘油气主要来源于尕西凹陷侏罗统烃源岩,马海东构造带目的层位主要发育元古界基岩裂缝、风化壳与其上致密/不整合、E31储盖组合,中生界侏罗系J2d储层及顶部局部性储盖组合和古近系E1-2、E31砂泥岩互层储盖组合;圈闭形成时间早,油气大量生成与充注时间与断层活动性强烈时期匹配,“下源上圈”配置、“多层楼”复式成藏,多层系、多类型油气藏,存在构造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和基岩(断块)油气藏三种类型的油气藏。成藏模式总结为生烃早期(E32末)古凸起油气远源原生成藏模式,生烃高峰(N1)二次充注、近源叠合成藏模式,以及湿气远源运聚(N2后)、圈闭改造成藏模式;研究区超压分布与油气分布匹配关系良好,超压主要分布在埋深大的MB303井、MB3井基岩(Pt)以及SG1井和SG101井路乐河组(E1-2),其中MB3井基岩(Pt)与SG1井路乐河组(E1-2)实测异常超压所在层位均是研究区的主要产层。

王欢,马立元,罗清清,陈纯芳,韩波,李超,郑晓薇[3](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压力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压力演化特征及异常压力形成机理,基于现今储层压力状态分析,结合泥岩压实研究及包裹体测试古压力恢复结果,采用盆地数值模拟系统,定量分析了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异常压力演化史。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储层现今处于异常低压状态,目的层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埋深,泥岩剩余压力最大值集中在上石盒子组中下部—下石盒子组盒3段,不同区带最大剩余压力大小有所差异,西部区带剩余压力最大(15~20 MPa),东部区带剩余压力居中(10~15 MPa),北部区带剩余压力最小(5~10 MPa)。地层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具有同步性,三叠纪末印支运动时期,剩余压力开始形成,中侏罗世早期燕山运动时期,剩余压力略微下降,白垩纪晚燕山运动时期,剩余压力达到最大,随后发生大规模构造抬升剥蚀,剩余压力迅速下降,形成现今储层异常低压和盖层残余不同程度剩余压力的状态。杭锦旗地区现今储层异常低压形成主要原因是天然气扩散,其次为构造抬升引起的温度降低和剥蚀卸载。烃源岩层、盖层及储层古异常高压成因有所差异,烃源岩层以生烃作用为主,盖层以泥岩欠压实作用为主,储层古异常高压形成与砂泥岩配置关系有关,盒3段以泥包砂沉积为主,受泥岩欠压实作用影响较大,下部以砂泥互层或砂包泥为主,泥岩欠压实作用影响减弱甚至消失,以构造挤压作用为主。

王刚[4](2020)在《脆性-脆塑性岩石孔隙流体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油气运聚意义 ——以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为例》文中提出构造挤压增压作用是形成沉积盆地地层超压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挤压型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驱动力,控制着该类盆地油气的富集部位。前人对岩石构造应力与孔隙异常流体压力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模型。但这些模型或求解参数多,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或在岩石的变形过程、变形机制及压力演化方面考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岩石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建立了构造挤压增压(即应力-压力耦合)的地质力学新模型。新模型将构造挤压增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体变增压阶段、形变增压阶段、破裂解耦阶段。进一步在地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构造挤压增压的数学模型,该新模型考虑了岩石在最大、最小水平和垂直应力状态下的体变和形变过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库车坳陷是研究构造挤压增压的理想地区。以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为例,首先在重建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规律经验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平衡深度法得到构造挤压前(最大埋深期)的流体压力;而后,以岩石声发射实验数据为约束,在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建立的基础上,利用ANSYS17.0应力模拟软件重建了库车坳陷最大褶皱期水平最大有效应力场和水平最小有效应力场,并将其代入构造挤压增压新模型,得到构造挤压后流体压力;之后,通过构造挤压前后的流体压力对比,得到构造挤压增压量;最终,利用应力-压力耦合作用下的流体势、自定义的变形程度系数η等,评价了构造挤压增压的油气运聚意义。取得的成果与认识为:1.在充分考虑挤压变形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实用性和可行性较高的脆性-脆塑性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新模型。2.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量特征显示:大北地区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增压趋势,压力范围为45-78 MPa;克深地区西部和东南部增压高达56-80 MPa,东北部增压低至30-56MPa。3.应力-压力耦合下构造挤压增压可使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平面气势梯度增加1.1-2.8倍,显着提高了天然气的侧向运移动力。4.应力-压力耦合下构造挤压增压作用促进了岩石变形、断裂活动及圈闭的形成,是库车坳陷克拉2、大北、克深等大气田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

胡黎明[5](2020)在《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机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与储集层排水特点,从油气"充注"动力、异常高压的定量计算、异常高压的保存与释放等方面,对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在生储交界处,油气运移进入储集层的主要动力为毛管压力,生油层孔隙毛管半径越小,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充注"的动力也越大,生油层孔隙毛管半径是影响储集层中地层压力系数最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只要运移进入储集层的油气量略大于储集层排出的水量,即可形成较大的异常高压;储集层中的异常高压由盖层通过毛管压力封堵而得以保存;在油气聚集区域之外的储盖交界处不存在毛管压力,储集层可通过盖层向外排水释放压力。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理论,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油气藏的压力高于相同深度的静水液柱压力,地层压力系数略大于1.0,但非常高的异常高压油气藏却很少的客观现实;也能够合理解释较高的异常高压的形成原因。

韩晓洁[6](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1段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范围内异常低压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低压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受到了石油地质学家和油田工程专家的重视。深入分析和定量评价油气藏异常低压,有助于低压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丰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为低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多个层段钻获工业气流,发现了多个异常低压页岩气藏,这些气藏内异常低压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其形成过程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不明。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山1段页岩气为例,针对异常低压形成过程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等问题,首先通过确定水势面划分现今异常压力体系,然后利用加载与卸载曲线图解、PetroMod盆地模拟、构造抬升降压模型、覆压孔隙度测量、三轴应力测试以及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等手段,量化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水势面起算的真实异常压力显示:山1段地层以异常低压为主,局部存在常压或小幅超压。(2)构造抬升和孔隙回弹是山1段异常低压形成的主要因素。(3)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欠压实增压、生烃增压和抬升降压三个阶段,其中欠压实基本发生于三叠纪后期,增压量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8-29.7MPa);生烃增压开始于三叠纪末期,在早白垩世末达到峰值(0-2MPa);晚白垩世开始发生构造抬升,流体超压逐渐降低至静水压力,欠压实增压及生烃增压消失;之后由于孔隙回弹,地层压力继续减小(3.23-18.9MPa),最终形成现今的异常低压。(4)异常低压形成过程中,页岩气脱附量微弱增大,降压量越大,脱附量越大;压力的降低对页岩气溶解度的影响较大,异常低压形成过程中,山1段页岩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2.51-5.2。(5)早白垩世末,最大埋深生烃期,纵向上过剩压力与输导介质存在四类匹配关系:泥-泥叠置高过剩压差页岩气部分泄露型、泥-砂叠置高过剩压差页岩气完全泄露型、泥-砂叠置低过剩压差页岩气部分滞留型和泥-砂叠置负过剩压差页岩气完全滞留型,其中后两种类型有利于在山1段页岩层形成烃类滞留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部。受地层纵向过剩压力差与平面气势和输导介质(裂缝与粉砂岩夹层)的联合控制,页岩气的侧向运移聚集量大于纵向逸散量,山1段页岩气在研究区西北部形成动态聚集区。(6)晚白垩世及之后的构造抬升降压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包括:使山1段泥页岩内水平层理缝发育,促进页岩气发生侧向运移;北缘中部低气势区变为相对高气势区,页岩气发生运移,含气量减小,东南部气势降低速度较快,形成低气势区,页岩气向东南部发生侧向运移;纵向上石盒子组的异常压力较低,对页岩气的源内滞留不利。

张鑫[7](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王志宏,郝翠果,李建明,冯真芝,黄昌武[8](2019)在《川西前陆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文中认为地层超压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研究川西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超压体系的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开展了以岩石综合压实模型和差应力模型为基础的成因机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的超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4种形式:钟形、纺锤形、阶梯形和复合型,分别分布于推覆体前缘、川西南、川西北和中部地区,前2种对流体的保存能力较弱,而后2种对流体具有较强的封存能力。②中部、北部为上三叠统的超压中心,而侏罗系的超压中心位于中部地区,超压强度向四周递减,龙门山前缘地区维持静水压力。③川西地区地层压力的发展经历了沉积超压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始新世)和构造超压发展阶段(渐新世—现今),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为沉积超压增压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为沉积超压消散阶段。④现今的超压由残余沉积超压和构造挤压增压叠加而成,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超压成因中,构造挤压增压的贡献占比为30%~60%,而南部则大多由构造挤压增压所致。残余沉积超压主要由燕山中、晚期的生烃作用形成。该研究成果对寻找超压型油气藏具有指导意义。

刘伟[9](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文中指出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除一般型沉积盆地常发育的沉积型超压和可能的传递型超压外,还发育有构造挤压型超压。本文综合考虑沉积型超压、传递型超压和构造挤压型超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成果对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有间接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以现今实测压力数据以及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研究区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构造演化历史以及超压识别图版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下组合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然后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基础,结合相关计算方法,对构造挤压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机制形成的超压量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超压传递则主要是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实测地层压力以及地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获得。最后利用上述几种超压形成机制得到的增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耦合,定量表征出研究区各超压机制的演化特征。研究区下组合侏罗系储层中超压强度整体上呈南弱北强分布。垂向上大部分背斜构造之间过剩压力与压力系数的大小差异很大,为不同的压力系统。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欠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以及超压传递作用;超压传递增压的超压源来自于烃源岩地层中的生烃增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第一排构造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弱超压主要是由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基本没有产生弱超压;第二、三排构造带以及四棵树凹陷东部地区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是形成强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分别占过剩压力的50%和30%,超压传递作用产生的超压量较小,大部分在10MPa左右,所占过剩压力的比例相差很大。整体上,新生代以来较大的沉积速率导致了研究区欠压实作用的出现,进而产生异常高压。新近系开始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北天山迅速隆升,发生了最为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较高的构造挤压增压作用。塔西河组沉积末期到独山子组沉积早期,准南前陆冲断带开始形成圈闭,超压通过断裂等通道传递形成超压传递增压。新近系末期到第四纪时期,部分地区地层的抬升剥蚀作用使得超压逐渐降低,最终仅保存了微弱的超压且接近于常压,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沉降使得超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

施山山[10](2019)在《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莺琼盆地温压条件极为恶劣,在钻探过程中经常发生井眼坍塌、井底气侵、井下漏失等复杂情况。在测试过程中由于孔隙压力高且储层低渗致密,造成测试压差大,地层稳定性差,测试难度大。目的层位孔隙压力异常高,甚至会出现涌漏同存的情况,导致现场钻完井作业难度极大、作业风险极高、作业成本极高。本文针对该区块的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地层孔隙压力计算方法及钻井、测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性开展研究,为乐东区块的钻探作业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议。本文基于莺琼盆地乐东区块现场的地质、测井、钻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室内岩石声学实验,分析乐东区块异常高压成因机制;结合目标区块的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分析结果,基于已钻井现场地震层速度资料及声波时差资料,分别利用Eaton法、Bowers法、等效深度法、差值法对探井地层孔隙压力进行分析,并根据实测地层压力结果与模型计算曲线进行对比,优选差值法用于乐东区块地层孔隙压力计算;基于各井的测井数据及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建立各井地应力及强度参数剖面;并基于前文地应力、强度参数、邻井作业工况及实际的孔隙压力资料,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别模拟了目标井泥岩段在钻井工况及砂岩段在生产测试工况下的井壁稳定性情况。通过调研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案例分析、理论计算等方法,明确了乐东区块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机制,优选了差值法用于乐东区块地层压力精确预测,并建立了LD10-X区块两口井的地层孔隙压力剖面。根据计算结果与两口井的实测地层孔隙压力结果可知,优选出的计算模型计算精度较高,最大误差仅有2.56%。

二、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成因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成因吗?(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致密砂岩与页岩层理缝的发育特征、形成机理及油气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层理缝的发育特征
    1.1 致密砂岩
    1.2 页 岩
2 页岩层理缝与顺层剪切裂缝的区别
3 层理缝的成因机理
    3.1 压溶成因
    3.2 收缩成因
    3.3 异常高压成因
4 油气意义
5 结 论

(2)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压成因及分类研究现状
        1.2.2 超压成因判识方法研究现状
        1.2.3 柴达木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及演化
        2.1.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岩性特征与沉积演化
        2.2.1 地层岩性与沉积特征
        2.2.2 古近系-新近系沉积演化
    2.3 油气地质条件
        2.3.1 油源分析
        2.3.2 储盖组合
        2.3.3 成藏要素配置关系
第三章 地层压力特征
    3.1 地层压力的划分
        3.1.1 压力相关概念
        3.1.2 压力类型划分
    3.2 实测地层压力特征
        3.2.1 马北凸起东段地层压力特征
        3.2.2 马东构造带地层压力特征
第四章 超压成因机制
    4.1 超压地质条件分析
        4.1.1 欠压实分析
        4.1.2 构造作用分析
        4.1.3 粘土矿物分析
    4.2 异常压力成因分析
第五章 压力分布与油气分布关系
    5.1 油气藏特征
        5.1.1 油气分布
        5.1.2 油藏类型
        5.1.3 油气成藏模式
    5.2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压力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上古生界基本地质特征
2 现今储层压力特征
3 古流体压力特征
    3.1 泥岩压实研究与最大埋深时期泥岩剩余压力
        3.1.1 平衡深度法的理论基础
        3.1.2 泥岩压实曲线特征
        3.1.3 最大埋深时期泥岩剩余压力
    3.2 流体包裹体古压力分析
4 压力演化数值模拟
    4.1 异常压力演化史分析
    4.2 异常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的同步性
5 异常压力形成机理
    5.1 现今储层异常低压形成机理
        5.1.1 剥蚀卸载
        5.1.2 温度降低
        5.1.3 天然气扩散
    5.2 古异常高压形成机理
        5.2.1 泥岩压实作用
        5.2.2 构造挤压作用
        5.2.3 生烃作用
6 结 论

(4)脆性-脆塑性岩石孔隙流体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油气运聚意义 ——以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模型
    2.1 岩石挤压变形的地质过程
        2.1.1 体变增压阶段
        2.1.2 形变增压阶段
        2.1.3 破裂解耦阶段
    2.2 岩石挤压变形的物理过程
        2.2.1 应力-应变曲线
        2.2.2 岩石的破裂曲线
    2.3 岩石挤压变形的增压过程
    2.4 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模型
    2.5 模型讨论
第三章 库车坳陷超压特征及成因
    3.1 研究区位置
    3.2 构造特征
        3.2.1 构造演化特征
        3.2.2 构造挤压特征
    3.3 地层和沉积特征
    3.4 现今地层压力场特征
        3.4.1 平面压力场分布特征
        3.4.2 剖面应力场特征
    3.5 超压成因及演化
        3.5.1 欠压实增压
        3.5.2 构造挤压增压
        3.5.3 超压传递性增压
        3.5.4 生烃增压
        3.5.5 超压的演化
第四章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前的压力场特征
    4.1 构造挤压前泥岩压实规律重建
        4.1.1 地质条件
        4.1.2 正常段泥岩压实规律的时-深关系
        4.1.3 泥岩压实规律的影响因素及数学模型
        4.1.4 构造挤压前正常段泥岩压实规律
        4.1.5 欠压实段泥岩压实规律
    4.2 构造挤压前压力分布特征
第五章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场特征
    5.1 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岩石变形特征
        5.1.1 Mohr-Coulomb破裂准则
        5.1.2 Byerlee摩擦定律
        5.1.3 Goetze准则
        5.1.4 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脆塑性转化深度厘定
    5.2 大北地区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场特征
        5.2.1 大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5.2.2 抬升剥蚀降压量
        5.2.3 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分布特征
    5.3 克深地区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场特征
        5.3.1 克深地区构造应力场
        5.3.2 抬升剥蚀降压量
        5.3.3 构造挤压后的压力分布特征
第六章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6.1 构造挤压增量的分布特征
    6.2 现今油气分布特征
    6.3 构造挤压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6.3.1 构造挤压增压与油气运聚的时间关系
        6.3.2 构造挤压增压与油气运移动力的关系
        6.3.3 构造挤压增压与油气聚集部位的关系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1段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
        1.2.2 异常低压成因的定量评价
        1.2.3 压力演化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沉积背景
        2.3.1 地层发育特征
        2.3.2 沉积特征
第三章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3.1 地层压力系统
    3.2 水势面的分布
        3.2.1 水势面的确定模型
        3.2.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水势面的分布
    3.3 异常低压的分布特征
        3.3.1 异常低压的平面分布
        3.3.2 异常低压的垂向分布
第四章 异常低压的成因
    4.1 异常低压的地质条件分析
        4.1.1 早白垩世末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4.1.2 天然气扩散及其他因素分析
    4.2 异常低压成因鉴别
        4.2.1 鉴别模型
        4.2.2 孔隙回弹系数
    4.3 加载曲线的重建与降压成因的识别
第五章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
    5.1 欠压实
        5.1.1 欠压实形成的地质条件
        5.1.2 欠压实产生的过剩压力
    5.2 生烃增压
        5.2.1 主要模型
        5.2.2 主要参数
        5.2.3 模拟结果
    5.3 构造抬升降压
        5.3.1 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5.3.2 降压量计算
    5.4 天然气扩散降压
    5.5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6.1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赋存相态的关系
        6.1.1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吸附相的关系
        6.1.2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溶解相的关系
    6.2 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6.2.1 最大埋深期纵向上的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分布
        6.2.2 最大埋深期横向上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分布
        6.2.3 异常压力演化与天然气分布
        6.2.4 异常低压形成过程中页岩气的富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川西前陆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超压的分布
3 成因机制
    3.1 超压阶段划分
    3.2 构造挤压增压原理
    3.3 残余沉积超压
    3.4 压力成因与分布
4 超压与油气藏分布
5 结论

(9)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深层的界定
        1.2.2 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生、储、盖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组合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1 压力的相关术语
        3.1.1 静水压力
        3.1.2 地层压力
        3.1.3 静岩压力
    3.2 准南下组合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2.1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平面分布
        3.2.2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纵向分布
    3.3 泥岩层内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3.3.1 平衡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
        3.3.2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4.1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
    4.2 不均衡压实作用
    4.3 构造挤压作用
    4.4 超压传递作用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超压的演化特征
    5.1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1.1 选取模拟参数
        5.1.2 模拟约束条件
        5.1.3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历史
    5.2 构造挤压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5.2.1 流体系统封闭系数的确定
        5.2.2 评价参数的取值
        5.2.3 构造挤压应力模拟
        5.2.4 构造挤压增压的演化特征
    5.3 超压传递作用形成超压的演化特征
    5.4 储层过剩压力演化特征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分析
    2.1 异常高压成因类型
        2.1.1 地层欠压实成因机制
        2.1.2 构造挤压机制
        2.1.3 水热增压机制
        2.1.4 矿物转化机制
        2.1.5 生烃增压机制
        2.1.6 渗透增压机制
        2.1.7 压力传递机制
    2.2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概况
    2.3 乐东区块异常高压成因分析
        2.3.1 压力传递成因分析
        2.3.2 地层欠压实成因分析
        2.3.3 构造挤压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
    3.1 地层孔隙压力
    3.2 基于地震资料的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3.2.1 地震法预测地层压力原理
        3.2.2 基于地震层速度计算地层孔隙压力
    3.3 基于邻井测井资料的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3.3.1 Eaton法
        3.3.2 Bowers法
        3.3.3 等效深度法
        3.3.4 差值法
    3.4 模型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莺琼盆地乐东区块井壁稳定性分析
    4.1 岩石强度参数研究
        4.1.1 室内岩石强度实验
        4.1.2 地层岩石强度剖面建立
    4.2 乐东区块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4.2.1 上覆岩层压力
        4.2.2 水平地应力
        4.2.3 乐东区块地应力剖面建立
    4.3 塑性泥岩地层安全钻井周期分析
        4.3.1 安全钻井周期
        4.3.2 井眼变形模拟
        4.3.3 乐东区块中深部塑性泥岩地层模拟
    4.4 深部砂岩段井眼裸眼测试稳定性分析
        4.4.1 邻近区块高温高压井裸眼测试工况分析
        4.4.2 乐东区块深部砂岩地层裸眼测试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乐东10-X区块应用案例分析
    5.1 乐东10-X区块已钻井概述
        5.1.1 地质概况
        5.1.2 钻完井概况
        5.1.3 已钻井基础资料
    5.2 乐东10-X区块地层压力预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成因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致密砂岩与页岩层理缝的发育特征、形成机理及油气意义[J]. 曾联波,吕文雅,徐翔,田鹤,陆诗磊,张洺菁. 石油学报, 2022
  • [2]马海东及周缘地区Pt-E3g下地层压力特征及超压成因[D]. 何盼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压力演化研究[J]. 王欢,马立元,罗清清,陈纯芳,韩波,李超,郑晓薇. 现代地质, 2020(06)
  • [4]脆性-脆塑性岩石孔隙流体构造挤压增压定量评价及油气运聚意义 ——以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为例[D]. 王刚. 西北大学, 2020(02)
  • [5]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机理初探[J]. 胡黎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6]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1段异常低压的形成过程及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D]. 韩晓洁. 西北大学, 2020(02)
  • [7]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8]川西前陆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J]. 王志宏,郝翠果,李建明,冯真芝,黄昌武. 岩性油气藏, 2019(06)
  • [9]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D]. 刘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10]莺琼盆地乐东区块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 施山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原因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