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在水泥体系深度搅拌法中的应用

石灰在水泥体系深度搅拌法中的应用

一、石灰在水泥系深层搅拌法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路晓宇[1](2021)在《大连海相软土固化强度试验研究及其神经网络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在沿海地区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海相软土处理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海相软土具有含水高、压缩性大、强度低等特点,工程性质差,无法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加之我国基础建设工程规模巨大,相应的海相软土数量亦非常庞大,如不加以处理,将会出现占用大量土地、产生淤泥地基甚至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等严重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好海相软土,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现实意义,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在软土中添加无机固化剂和工业废料是改善其性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水泥相对丰富、廉价且高效,是良好的固化剂材料;而硅灰作为添加剂可以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水泥土的性能,有助于工业废物回收;氢氧化钙作为常见的碱性激发剂,也可用于软土固化的研究中。本文以大连某工程场地海相软土为研究对象,以水泥、硅灰、氢氧化钙作为固化剂,对海相软土固化强度进行研究。首先简述了固化剂加固软土的固化机理,然后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获取固化软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研究固化剂掺量、含水率、养护龄期等因素对固化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极差、方差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固化剂对固化软土强度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固化剂的最优配比。进一步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试验结果中,通过Matlab软件建立起固化剂(水泥、硅灰、氢氧化钙)掺量、含水率、养护龄期与固化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利用单掺和正交试验数据训练出性能优良的固化软土强度预测的BP、RBF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海相软土固化后的强度,取代部分试验,减少试验工作量,节约了人力物力,方便工程人员对整体质量的把控;同时,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水泥掺量预测模型,提高了软土固化剂设计工作效率,为软土固化剂配比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杨萌[2](2020)在《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其道路沿线常常会经过一些天然地质条件不满足要求的软土区域,其间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是工程完工后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湖北、湖南等地势平坦、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星罗的多河湖地区,存在大量河湖相软土区域使得高速公路的建设面临质量及工程成本等问题,其中以湖北武穴地区河湖相软土更为明显。论文以正在修建的麻阳高速武穴长江大桥北岸接线工程为依托,研究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方法及处理后路面工后沉降的规律,并进行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以所依托工程项目地质勘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数据,较好地反映了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工程特性,为多河湖地区软土地基的研究提供参考。(2)以K150+465K150+495段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为例,对最佳水泥掺入比、搅拌桩机轴转速、施工钻机下钻和提升速度等影响成桩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水泥搅拌桩中较大的水泥掺入比、较大的搅拌轴转速可以有效的增加其强度。(3)分析水泥搅拌桩处理试验段工后效果,对K150+480、K150+576、K150+671断面的沉降进行跟踪观测,其中观测时段主要为水泥搅拌桩处理完成后,路堤填筑及其完成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分析水泥掺入比分别为15%、18%、20%三个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结果认为在同等路堤荷载下水泥搅拌桩中水泥掺入比越高,控制地基沉降量的效果越好,工后相同时期内沉降量更小。(4)以K156+875处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观测数据与各模型的预测数据,结果显示双曲线法和星野法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更为接近,指数曲线法则误差更大。

陆阳[3](2020)在《重金属污染作用下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化学相容性及防渗截污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中存在着大量废弃工业场地,导致严重的地下水土污染,制约了场地的再开发利用。作为原位竖向隔离技术的一种,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适用于大体量、高污染的工业场地修复工程,但是现阶段对于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技术在污染场地隔离工程中应用不够,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缺乏合理经济,环境友好的成墙材料配比设计方法;(2)重金属污染作用下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的化学相容性和其防渗截污性能尚待明确。因此,本文以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外掺剂对水泥系屏障材料工程性能的影响,阐明典型重金属污染作用下水泥系屏障材料的化学相容性和防渗截污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盐城大丰某原位隔离工程现场取样的测试结果,设计了三组材料优选试验,通过优选试验研究了不同(GGBS)掺量、膨润土掺量和固化剂掺量对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的物理性质、强度性能和防渗性能的影响。明确了(GGBS)和膨润土改善材料强度性能和防渗性能的作用机理。综合考虑成墙质量和经济效益,优选出了固化剂掺量为20%(PC:GGBS:B=8%:8%:4%)的最优配比,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化学相容性研究。(2)通过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锌、铅污染作用下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渗透系数的化学相容性。不同重金属溶液作用下试样的渗透系数为自来水作用下试样的渗透系数的1.49-10.10倍之间。溶液种类对试样渗透特性的不利影响:硝酸锌-硝酸铅溶液>硝酸锌溶液>硝酸铅溶液。当硝酸锌溶液浓度达到(100mmol/L)和硝酸锌-硝酸铅复合溶液浓度达到(50mmol/L)时,试样的渗透系数超过规定的防渗要求下限(10-9m/s)。重金属溶液作用下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防渗性能的下降由溶液中重金属种类、重金属浓度以及试样孔隙液pH值三者共同决定。(3)通过土柱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锌、铅运移通过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的运移参数(水动力弥散系数和阻滞因子),明确了其随重金属浓度的变化规律。重金属锌运移通过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的速度快于铅。采用(van Genuchten)解分析了渗流速度、水动力弥散系数、阻滞因子和污染物阈值对屏障击穿时间的影响规律,给出了不同屏障厚度和水头下屏障的服役时间以及满足临时和长期服役条件下的屏障厚度取值。

杨会桥[4](2019)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深层搅拌法是目前加固软土地基的一种常用方法,水泥稳定土深层搅拌桩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化学加固地基法,在建筑行业中有广泛应用。本文首先针对深层搅拌法用于软基处理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加固地基的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加固地基的强度形成机理,提出了影响水泥土深层搅拌桩的强度影响因素和强度提高措施,最后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水泥土深层搅拌桩质量的检测方法。论文对于特殊路基处治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士钊[5](2019)在《水泥-碱渣加固软土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及滨海区域,由于具有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透水性低、触变性和蠕变性等不良物理力学特征,在此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或者修筑道路,对土体进行处理是一项很有必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利用水泥作为外加剂进行土体的加固来改变原有不良的性质。而为了减轻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水泥中掺入部分碱渣,除了可以明显提高土体的性能,还可以解决碱渣的堆放及污染问题。为了研究水泥碱渣加固土体的工程性能,本文首先通过室内试验得到土体的一些基本物理力学指标,然后对不同水泥碱渣掺入比的土样进行7d、28d、60d和90d的标准养护,随后对试样进行0次、3次、5次、10次和20次干湿循环并对循环后的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干湿循环0次的压缩试验。土体的微观结构影响了土体力学特性的宏观表现,本文选取了所选最优水泥碱渣掺入比,即外加剂总掺量为15%,水泥碱渣掺入比为7:3时的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对水泥碱渣土的结构形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水泥碱渣比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不同,强度随着碱渣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根据试验结果,选取水泥稳定土和工业废渣稳定土作为路面基层填料的最优比例。(2)压缩性随着水泥碱渣掺入比的增加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降低;当外加剂总掺量15%,水泥碱渣掺入比为7:3时,土体养护到7d后降为低压缩性土,外加剂总掺量15%,水泥碱渣掺入比为0:10时,养护7d降为中压缩性土,掺入外加剂明显降低了土体的压缩性。(3)在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试样呈现出了较一致的规律,即在干湿循环的前期,强度呈现出了增大的趋势,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进行,强度逐渐减小。但是,干湿循环3次、5次、10次以及20次所选最优比例均能满足规范中对路面基层填料强度的要求。(4)利用XRD、SEM及MIP试验分析技术对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发现CSH、CAH以及CASH等水化凝胶体大量分布于固化后的土体中,并填充了一部分孔隙,也使土团粒胶结在一块。从而使试样的强度增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不断增加,土体出现结构松散,水化产物减少的情况;水化产物以及孔径的变化与土体宏观性质的改变相互印证。

汪秋建[6](2016)在《有机质浸染砂室内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沿海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是中国经济中长期阶段的持续发展的保障。海南岛有68个大小海湾,对其中12个海湾进行现场调研,发现有8个海湾存在有机质浸染砂,占调研海湾数的2/3。通过调查显示有机质浸染砂的存在在实际工程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水泥土搅拌桩难以成桩、复合地基失效、降低止水效果等,这不仅延缓了工程进度,而且增加了工程成本,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相反,若对有机质浸染砂进行室内改性试验研究,其成果可广泛使用于地基处理、加固工程、堤防加固工程、填海工程和道路工程等,实现“变害为利”,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有机质浸染砂进行室内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本文首先通过土工试验了解有机质浸染砂的基本特性,分析有机质浸染砂的改性机理;然后进行正交试验,分析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接着进行有机质浸染砂室内改性试验,全面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找出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最优配合比,并对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试块进行单轴应力应变分析;最后基于室内改性试验的结果,建立强度预测公式,供实际工程使用。(1)通过土工试验了解海湾相有机质浸染砂的基本特性,得出了有机质浸染砂的最小、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颗粒级配等工程特性,并对有机质浸染砂进行了改性机理研究,分析有机质的存在对砂样与水泥水化反应的影响及有机质浸染砂颗粒与水泥的其它作用。(2)通过正交试验发现P·042.5组水泥土强度明显高于P·C32.5组试验;对两组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来说,掺合料种类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水泥掺入比次之,水灰比影响最小,掺合料效果最好的为熟石灰,水泥掺入比为20%,水灰比为0.45。(3)室内改性试验的两组(P·C32.5和P·042.5)试验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P·042.5组试验强度明显高于P·C32.5组;掺合料种类的影响效果最明显,其中,熟石灰最好,石灰石粉次之,粉煤灰最差;水泥掺入比越大,抗压强度越高,但是增长幅度减小;水灰比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掺加熟石灰的试验中,最优的水灰比为0.45~0.60;熟石灰作为掺合料的最优掺入量都是7.5%。通过单轴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发现强度高的试样,破坏时的破坏形式一般为脆性剪切破坏,试样有明显的倾斜破坏面,应变较小,相反,对于强度低的试样,破坏时的破坏形式一般为塑性剪切破坏,试样呈鼓状,没有明显的破坏面,应变较大。(4)建立强度预测公式,可以通过水泥掺入比和水灰比两个影响因素预测有机质浸染砂水泥土 28d的抗压强度,也可以为工程需要达到的强度调试出经济合理的水泥掺入比和水灰比,减少有关工程项目试验周期和数量,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成本。

封其坚[7](2010)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地基水泥搅拌桩处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行政辖域上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佛山市、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698km2。从软土分布面积来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平原区分别为7969.28、6554.88km2,各占相应陆地总面积的18.98%和58.11%。由于其独特的地质、地理成因而形成的明显的区域性,使得珠江三角洲软土成为全国所报道过的工程中遇见的最软的软土,具有承载力低、受荷后变形大、时间效应明显、与建筑物共同作用能力强等特性。目前珠江三角洲软土地基主要采用排水固结法(包括堆载预压法或真空预压法)、水泥搅拌桩法及少部分工程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土地基。对于水泥土搅拌桩法来说,软土中的有机质显然会对水泥土强度产生影响。同时,目前关于水泥土搅拌桩的检测方法还没有完善,规范中也没有推荐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不利于工程应用。因此作者结合实践工程经验,首先深入分析有机质含量对水泥土搅拌桩强度的影响,指出了有机质中影响水泥土强度的主要成分,并从水泥水化过程及其水泥土微结构角度分析了其影响机理,并提出工程可行的处理办法。根据水泥土搅拌桩的特性及工程实践经验,综合评价当前各种水泥土搅拌桩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于水泥搅拌桩应检测桩身强度、均匀性及桩长才能全面评价搅拌桩质量,因此本论文建议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钻芯试验辅以室内强度试验作为水泥搅拌桩检测的规范方法;同时为了真实合理反应桩身强度,本论文建议今后规范应对芯样的取样、制作、养护及强度取值做出统一技术规定;作者结合工程经验,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芯样测试方法。最后,作者结合某水泥土搅拌桩检测工程实例,表明了本论文建议的合理性。

周丽萍[8](2009)在《寒区复合水泥加固土的力学性质及损伤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当地的土壤资源、矿产资源及工业废料,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复合水泥土,发展“绿色”建材是本文研究课题的宗旨。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配制了一种针对寒冷地区粉质粘土的复合水泥材料,提出了它的最佳配合比。并进行了该种复合水泥土的强度、耐久性、损伤、微结构等试验研究,分析了复合水泥材料与土、水、水泥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复合水泥土的固化机理,最后分析了复合水泥土的损伤特性。为复合型水泥土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数据。本文首先对普通水泥土进行了抗压、间接抗拉等力学性质及抗冻、抗渗等耐久性方面的试验,找出影响普通水泥土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多方案比较,选择了八种材料作为水泥土外掺剂,进行了每种外掺剂水泥土的单掺试验,从考查寒区水泥土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强度和抗冻性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试验对比,总结了每种外掺剂对水泥土的影响及改性效果,然后通过正交试验,找出了影响水泥土强度和抗冻性的主要因素及因素水平,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及补充试验,得出一组性价比较高的复合型材料最优配合比方案,即水泥:石灰:硅粉:Na2SO4:表面活性剂=10:1:3:0.5:0.1,将该复合型材料与土、水按一定比例拌制而成的材料称为复合水泥土。为了验证研制的复合水泥土的强度特性和耐久性,通过室内试验,对复合水泥土进行了不同掺量、不同养护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抗冻性、冻胀量试验,并与普通水泥土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水泥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均明显优于普通水泥土。建立了综合考虑各因素影响的普通水泥土和复合水泥土的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变形特性,推导了普通水泥土及复合水泥土的应力应变上升段和下降段本构方程。结合SEM试验探讨了复合水泥土的微结构特点,分析了复合水泥材料与土、水、水泥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合水泥土的固化机理,从本质上的找出了复合水泥土强度特性优于普通水泥土的合理解释。最后,通过室内变形及损伤试验,分析了复合水泥土的细观损伤机制及其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弹塑性损伤模型。

姜鹏[9](2006)在《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发育机理及其工程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对泻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区域地质情况,研究了里下河古泻湖形成机制,进而得出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发育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整理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工程性质并从地质成因角度进行解释,针对该地区高含水量、高有机质含量、高压缩性泻湖相软土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水泥水化机理研究成果,系统的研究了粉煤灰水泥搅拌法加固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的作用机理,然后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并用前边得出的软土发育机理和化学机理对其中的力学成果进行解释,最后建立了适合泻湖相软土沉降规律的灰色理论沉降预测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总结前人对泻湖研究的成果,结合江苏区域地质历史,研究里下河地区泻湖形成过程,得出里下河古泻湖为海侵海退复合型泻湖-砂坝沉积体系,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正是在这个沉积环境下发育的,并经过黄河数次泛滥冲积影响,因而形成了高含水量、高有机质、高压缩性,工程性质极差的典型泻湖相软土。2.总结前人对水泥水化机理、粉煤灰水化机理研究成果,进而研究粉煤灰-水泥-土体系相互作用机理,并由此得出水泥加固土强度增长的机理。3.通过大量室内试验,进一步研究水泥加固土强度、含水量及电阻率发展规律及其化学机理,以及粉煤灰、有机质、盐分对水泥加固土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含量提高,水泥加固土强度降低,但是加入氯化钠强度反而增加;水泥加固土结合水率、无侧限抗压强度及电阻率三者的增长都是水泥水化物不断发生结晶、重结晶作用的结果。4.通过对现场检测数据分析,用数学方法证明评价指标的可靠性,进而对单个桩体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整体加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得出掺加粉煤灰的水泥搅拌桩单桩优良率高于不掺加粉煤灰的水泥搅拌桩,在龄期超过80天以后,整体加固效果趋于一致。5.针对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沉降特点,寻找适合泻湖相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的方法,结果得出了采用改进的灰色理论沉降预测模型。

邵玉芳[10](2006)在《含腐殖酸软土的加固研究》文中认为含腐殖酸软土的加固是地基处理工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样涉及土壤固化技术的其它应用领域,如路基填筑、水系治理等。普遍认为软土中的腐殖酸通过阻碍水化反应,分解水化产物等,使水泥、石灰等固化材料几乎失效,但是含腐殖酸固化土特性的研究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且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深入地研究腐殖酸对土壤固化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含腐殖酸软土的加固提供依据。 在论述了土壤的固化机理、材料,以及腐殖酸的结构、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腐殖酸对土壤固化的影响,其中富啡酸是由于其盐类还原能力和络合能力较强,易形成络合物,从而具有高度的吸附活性;胡敏酸是由于其所含官能团多,能解离出较多的氢离子,因此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两种腐殖酸都能通过延缓水化反应、分解水化产物来影响土壤固化。 进行了含腐殖酸水泥固化土和OL-1固化土的强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胡敏酸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大于富啡酸,QL-1固化剂能显着改善胡敏酸的影响;水泥掺入比对QL-1固化土的影响较大,只有当水泥掺入比大于10%时,OL-1固化剂才表现出明显的增强效果;胡富比对两种固化土的影响都较小;含腐殖酸水泥固化土的强度随龄期的增长缓慢,而QL-1固化土的后期强度与早期强度相比有较大的提高。 通过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OL-1固化土各影响因子的显着程度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各因子显着性的排列次序是:胡敏酸含量>水泥掺入比>富啡酸含量>生石膏掺入比;富啡酸含量对固化土的早期强度影响较大,而胡敏酸含量对固化土的后期强度影响较大,随着龄期的增长,两种腐殖酸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逐渐减弱;较高的生石膏掺入比有利于提高含腐殖酸固化土的早期强度,而不利于其后期强度的增长。 通过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含腐殖酸固化土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富啡酸和胡敏酸含量较高时,固化土中的针状、网络状水化产物晶体不可见或很少;水泥掺入比太低时,即使是腐殖酸含量较低的土,其水化产物的生成也很少:当腐殖酸含量较高,而水泥掺入比较低时,生石膏掺入比对固化土几乎不产生影响。 通过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含腐殖酸固化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一个本构模型,该模型摆脱了传统流动法则的束缚,经试验验证更加符合固化土的实际情况。 最后结合水系疏浚废土经固化后用作路基填料的两个工程,进行了土壤固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水系疏浚废土中一般含有机质,需要在固化剂中添加消除有机质影响的特殊成分或使用专门用于加固有机质土的土壤固化剂。两种含有机质的疏浚土,经改良后,均可用作地基填料;经估算,采用固化疏浚废土用作路基填料,比采用传统材料可以降低造价20%左右,不但解决了填料的来源,而且进行了废物利用,避免了废土的占地堆放及环境污染,是一种具有多种效益的方法。

二、石灰在水泥系深层搅拌法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灰在水泥系深层搅拌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海相软土固化强度试验研究及其神经网络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固化剂固化机理
        1.3.1 水泥固化机理
        1.3.2 硅灰固化机理
        1.3.3 氢氧化钙固化机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软土固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软土
        2.1.2 固化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样制备及养护
        2.2.2 试验设备及内容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水泥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2.3.2 硅灰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2.3.3 氢氧化钙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2.3.4 含水率对强度的影响
        2.3.5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2.4 试验应力应变曲线结果及分析
        2.4.1 水泥含量的影响
        2.4.2 硅灰含量的影响
        2.4.3 氢氧化钙的影响
        2.4.4 含水率的影响
    2.5 小结
3 软土固化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
    3.1 正交试验概述
    3.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2.1 正交表设计
        3.2.2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3.3.2 方差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BP神经网络软土固化研究
    4.1 概述
    4.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2.1 人工神经元模型
        4.2.2 激活函数
        4.2.3 BP神经网络学习规则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固化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4.3.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4.3.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
    4.4 固化软土强度预测模型输入特征权重分析
    4.5 基于BP神经网络软土固化剂水泥含量预测模型
        4.5.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模方案
        4.5.2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预测
    4.6 小结
5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固化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
    5.1 概述
    5.2 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及原理
    5.3 基于RBF神经网络固化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5.3.1 RBF神经网络模型建模及训练
        5.3.2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
        5.3.3 RBF网络模型与BP网络模型的比较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泥搅拌桩发展研究现状
        1.2.1 水泥搅拌桩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1.2.2 水泥搅拌桩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1.3 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河湖相软土的勘察方法
        2.2.1 钻探及钻孔取样
        2.2.2 现场原位测试
        2.2.3 室内试验
    2.3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
        2.3.1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工程特性
        2.3.2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数据分析
        2.3.3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方向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搅拌桩处理公路软土地基
    3.1 水泥搅拌桩施工
    3.2 水泥搅拌桩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
        3.2.1 水泥掺入比
        3.2.2 搅拌桩机轴转速
        3.2.3 搅拌轴钻进提升速度
        3.2.4 搅拌遍数
    3.3 试验段场地选取
    3.4 工艺性试桩方案及结果分析
    3.5 水泥掺入比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及预测
    4.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2 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4.3 断面沉降观测
        4.3.1 沉降观测要求
        4.3.2 断面沉降观测数据
    4.4 断面沉降预测分析
        4.4.1 双曲线法预测
        4.4.2 指数曲线法预测
        4.4.3 星野法预测
        4.4.4 三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金属污染作用下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化学相容性及防渗截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废弃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状况
        1.1.2 原位竖向隔离技术简介
    1.2 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1.2.1 养护龄期、掺入比和养护条件的影响
        1.2.2 外掺剂种类的影响
    1.3 水泥系竖向隔离材料化学相容性研究现状
        1.3.1 对工程特性的影响
        1.3.2 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1.4 水泥系竖向隔离材料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4.1 设计依据
        1.4.2 施工技术
    1.5 存在问题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优选试验方法
    2.1 现场成墙试验
    2.2 优选试验方案
    2.3 试验材料
    2.4 试样制备与养护
    2.5 试验方法
        2.5.1 柔性壁渗透试验
        2.5.2 无侧限抗压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强度和防渗性能研究
    3.1 GGBS掺量的影响
        3.1.1 物理性质
        3.1.2 力学特性
        3.1.3 渗透特性
    3.2 膨润土配比的影响
        3.2.1 物理性质
        3.2.2 力学特性
        3.2.3 渗透特性
    3.3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3.3.1 物理性质
        3.3.2 力学特性
        3.3.3 渗透特性
        3.3.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材料化学相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重金属污染物
        4.1.2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柔性壁渗透试验
        4.2.2 物理化学试验
    4.3 重金属污染作用对隔离屏障材料渗透特性的影响
        4.3.1 重金属锌溶液作用
        4.3.2 重金属铅溶液作用
        4.3.3 重金属锌-铅复合溶液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金属污染物在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中的运移特性研究
    5.1 重金属污染物在隔离屏障材料中运移特性研究
        5.1.1 运移参数测定方法
        5.1.2 运移参数测定结果分析
    5.2 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服役时间分析研究
        5.2.1 服役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5.2.2 服役年限和屏障厚度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水泥-碱渣加固软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软土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1.1.2 公路软基处理的措施
    1.2 土体加固的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2.2 加固软土作路基填料的研究现状
        1.2.3 碱渣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土
        2.1.2 普通硅酸盐水泥
        2.1.3 碱渣
    2.2 试验方案
        2.2.1 设计配合比
        2.2.2 试样制备
        2.2.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水泥碱渣加固软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1.1 养护龄期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1.2 不同水泥碱渣比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1.3 不同外加剂掺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土的压缩试验
        3.2.1 土的压缩性
        3.2.2 土的压缩试验与压缩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循环下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
    4.1 概述
    4.2 干湿循环次数对强度的影响
        4.2.1 养护7d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
        4.2.2 养护28d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
        4.2.3 养护60d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
        4.2.4 养护90d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
        4.2.5 不同外加剂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4.2.6 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对累计质量损失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观性质研究
    5.1 概述
    5.2 X射线衍射分析试验(XRD)
    5.3 扫描电镜试验(SEM)
    5.4 压汞试验(MIP)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有机质浸染砂室内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有机质土室内改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有机质对水泥加固软土的影响
        1.2.2 有机质软土加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2.3 有机质土加固试验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质浸染砂的基本特性及改性机理
    2.1 概述
    2.2 有机质浸染砂的基本特性试验
        2.2.1 颗粒分析实验
        2.2.2 最小最大干密度试验
        2.2.3 击实试验
    2.3 有机质浸染砂改性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交试验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仪器和材料
        3.2.2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3.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4 试验方案设计
    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3.3.2 正交试验结果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改性试验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4 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4.4.1 单轴应力—应变全曲线特征
        4.4.2 单轴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土强度预测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MATLAB建立强度预测公式
        5.2.1 MATLAB简介
        5.2.2 强度预测公式的建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地基水泥搅拌桩处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软土成因类型
    2.2 我国的软土分布
    2.3 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的形成与分布
    2.4 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的工程性质
    2.5 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3.1 堆载预压法
    3.2 真空预压法
    3.3 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法的对比分析
    3.4 水泥搅拌桩法
        3.4.1 水泥搅拌桩技术概述
        3.4.2 干法与湿法的对比分析
    3.5 水泥搅拌桩与排水固结法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
    4.1 水泥搅拌桩加固机理
    4.2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理论
    4.3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4.3.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4.3.3 复合地基变形模量的确定
        4.3.4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
    4.4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
        4.4.1 喷浆深层搅拌桩施工
        4.4.2 喷粉深层搅拌桩施工
    4.5 水泥土桩身强度的影响因素
    4.6 软土有机质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6.1 软土中有机质的成因
        4.6.2 软土有机质的主要成分
        4.6.3 有机质对水泥搅拌桩的作用影响机理
        4.6.4 水泥搅拌桩处理有机质软土的对策
第五章 水泥搅拌桩的工程检测
    5.1 桩体质量检测
    5.2 复合地基检测
        5.2.1 慢速载荷试验法
        5.2.2 慢速试验结合跑桩法
    5.3 研究现状和规范方法的不足
        5.3.1 水泥土桩身检测
        5.3.2 水泥土桩试块检测
    5.4 检测方法建议
第六章 水泥搅拌桩工程检测实例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检测
    6.3 检测结论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今后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寒区复合水泥加固土的力学性质及损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水泥土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泥土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泥土研究现状
    1.3 水泥土外加剂研究现状
    1.4 水泥土固化机理研究现状
    1.5 外掺剂水泥土固化机理研究现状
        1.5.1 石灰对水泥土作用机理
        1.5.2 硅粉对水泥土的作用机理
    1.6 水泥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
    1.7 损伤力学在岩土力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研究目标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主要研究目标
    1.9 技术路线
    1.10 本章小结
2 试验材料、内容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土样
        2.1.2 试验用水泥
        2.1.3 试验用外掺剂
    2.2 试样的制备及养护方法
        2.2.1 试样的制备
        2.2.2 试件的养护方法
    2.3 试验内容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2 冻融循环试验
        2.3.3 冻胀量试验
        2.3.4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
        2.3.5 SEM 电镜扫描
3 普通水泥加固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普通水泥土的强度特性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2.3 强度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3.3 普通水泥土变形特性的研究
        3.3.1 普通水泥土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特征
        3.3.2 普通水泥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本构方程
        3.3.3 水泥土的变形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外掺剂对水泥土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外掺剂在水泥土中的单掺试验
        4.2.1 单掺试验方案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2.3 方差分析
    4.3 外掺剂在水泥土中复掺试验
        4.3.1 正交试验基本原理
        4.3.2 正交试验方案
        4.3.3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
        4.3.4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4.3.5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水泥土强度及耐久性的试验研究
    5.1 前言
    5.2 复合水泥土强度特性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5.2.3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5.3 复合水泥土耐久性试验
        5.3.1 试验方案
        5.3.2 抗冻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3.3 冻胀量试验
    5.4 强度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5.4.1 回归模型的建立
        5.4.2 回归预测模型的选择
        5.4.3 回归预测模型的验证
        5.4.4 强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水泥土微结构及固化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6.3 固化土固化过程
    6.4 复合水泥土微结构研究
        6.4.1 扫描电镜技术简介
        6.4.2 SEM 扫描电镜试验
        6.4.3 SEM 试验结果分析
        6.4.4 电子能谱分析
    6.5 复合水泥土的固化机理分析
        6.5.1 水泥土中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
        6.5.2 水泥与土的相互作用
        6.5.3 复合水泥材料与水泥、土的相互作用
    6.6 本章小结
7 复合水泥土变形特性及损伤特性研究
    7.1 引言
        7.1.1 损伤理论的研究方法
        7.1.2 损伤的分类
    7.2 复合水泥土损伤的宏观试验研究
        7.2.1 单轴受压条件下复合水泥土破坏全过程试验
        7.2.2 反复载荷作用下复合水泥土损伤试验
    7.3 复合水泥土细观损伤机制探讨
        7.3.1 复合水泥土在反复荷载下的变形发展规律
        7.3.2 复合水泥土损伤扩展机理分析
    7.4 复合水泥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7.4.1 损伤变量
        7.4.2 损伤演化规律
        7.4.3 单轴压缩下复合水泥土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12,13,97]
        7.4.4 复合水泥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本构方程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设想和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发育机理及其工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形成过程及工程性质研究
    2.1 概述
        2.1.1 里下河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2 “相”的含义
        2.1.3 泻湖环境沉积模式
    2.2 第四纪以来里下河古泻湖沉积环境变化
    2.3 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形成过程
        2.3.1 砂坝岛的成因分析
        2.3.2 关于苏北砂坝-泻湖海岸体系形成模式的讨论
        2.3.3 里下河地区古泻湖相软土的形成机制
    2.4 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的工程性质
        2.4.1 里下河地区地层岩性
        2.4.2 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沉积特性
        2.4.3 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水泥加固土强度增长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水泥加固软土的作用机理
        3.2.1 水泥水化反应
        3.2.2 水化产物的结晶状态
        3.2.3 水泥水化机理
        3.2.4 水泥水化胶凝系统抗压性能分析
    3.3 软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
    3.4 粉煤灰对水泥水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粉煤灰化学成分及其对水泥化学反应能力的影响
        3.4.2 粉煤灰的水化
        3.4.3 粉煤灰对水泥水化反应的影响
    3.5 粉煤灰水泥深层搅拌法加固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粉煤灰对水泥加固土的增强机理
        3.5.2 里下河地区粉煤灰水泥(泻湖相)土固化机理分析
    3.6 水泥加固土基本特性及其化学机理分析
        3.6.1 水泥加固土的力学特性
        3.6.2 水泥加固土的物理特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水泥搅拌法加固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室内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内容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样制备
        4.2.3 试验方案
        4.2.4 试验内容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其化学机理分析
        4.3.2 电阻率变化规律及其化学机理分析
        4.3.3 水泥加固土含水量变化规律及其化学机理分析
        4.3.4 扫描电镜结果及其化学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水泥搅拌法加固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效果评价
    5.1 概述
    5.2 淮盐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质量评价与标准
        5.2.1 淮盐高速公路盐城段采用的检测及评判标准
        5.2.2 淮盐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评判标准确立的依据
    5.3 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加固效果评价
        5.3.1 桩身合格率
        5.3.2 深度对桩身质量的影响
        5.3.3 龄期对桩身质量的影响
        5.3.4 土性指标对桩身质量的影响
        5.3.5 标贯击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
        5.3.6 SPT 概率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沉降预测方法及其在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地区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6.1 概述
    6.2 由实测沉降观测数据预测地基后期沉降的方法
        6.2.1 常用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综述
        6.2.2 问题的提出
    6.3 灰数等维递补动态预测方法在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及其改进
        6.3.1 灰数等维递补动态预测的基本概念
        6.3.2 模型的建立
        6.3.3 模型检验
        6.3.4 对灰色模型参数计算的一些改进
        6.3.5 工程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研究课题

(10)含腐殖酸软土的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土壤固化的研究现状
        1.2.1 固化材料及配方的研究
        1.2.2 固化土力学性质和本构模型的研究
    1.3 有机质土固化的研究现状
    1.4 扫描电镜(SEM)技术在有机质和固化土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土壤的固化理论及腐殖酸的影响
    2.1 土壤的固化理论
        2.1.1 土壤固化的历史
        2.1.2 土壤固化的机理
        2.1.3 土壤固化的材料
    2.2 腐殖酸及其对土壤固化的影响
        2.2.1 土壤中的腐殖酸
        2.2.2 腐殖酸对土壤工程性质的影响
        2.2.3 腐殖酸对土壤固化的影响
第3章 含腐殖酸水泥固化土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1 土样
        3.1.2 其它材料
        3.1.3 试验仪器及用具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中各因素的取值
        3.2.2 试验方案
    3.3 含腐殖酸水泥固化土的强度影响试验
        3.3.1 腐殖酸总量对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2 富啡酸含量对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3 胡敏酸含量对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4 胡富比对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5 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6 水灰比对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7 龄期对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腐殖酸固化土的改良试验研究
    4.1 固化剂选择试验
        4.1.1 选择的主要固化剂介绍
        4.1.2 固化剂的强度对比试验
    4.2 QL-1固化土的强度影响试验
        4.2.1 QL-1固化土的腐殖酸总量影响试验
        4.2.2 QL-1固化土的富啡酸含量影响试验
        4.2.3 QL-1固化土的胡敏酸含量影响试验
        4.2.4 OL-1固化土的胡富比影响试验
        4.2.5 QL-1固化土的水泥掺入比影响试验
        4.2.6 QL-1固化土的QL-1掺入比影响试验
        4.2.7 QL-1固化土的水灰比影响试验
        4.2.8 QL-1固化土的龄期影响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QL-1固化土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及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及用具
    5.2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
        5.2.1 旋转性条件
        5.2.2 非退化条件
    5.3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的统计分析
        5.3.1 因素水平编码及试验计划
        5.3.2 统计分析
    5.4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分析
        5.4.1 Z_3、Z_4在最优值时,固化土强度随Z_1、Z_2的变化
        5.4.2 Z_2、Z_4在最优值时,固化土强度随Z_1、Z_3的变化
        5.4.3 Z_2、Z_3在最优值时,固化土强度随Z_1、Z_4的变化
        5.4.4 Z_1、Z_4在最优值时,固化土强度随Z_2、Z_3的变化
        5.4.5 Z_1、Z_3在最优值时,固化土强度随Z_2、Z_4的变化
        5.4.6 Z_1、Z_2在最优值时,固化土强度随Z_3、Z_4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腐殖酸软土的加固机理研究
    6.1 腐殖酸对土壤固化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
        6.1.1 固化土的水化反应过程
        6.1.2 腐殖酸对固化过程的影响
        6.1.3 生石膏对土壤固化的作用
    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研究
        6.2.1 仪器设备
        6.2.2 样品制作与处理
        6.2.3 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含腐殖酸固化土的模型研究
    7.1 试验简介
        7.1.1 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7.1.2 直接剪切试验
    7.2 试验结果分析
        7.2.1 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7.2.2 直接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7.3 含腐殖酸固化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含腐殖酸软土加固的应用研究
    8.1 土壤固化剂改良无锡太湖淤泥的试验研究
        8.1.1 工程概况
        8.1.2 土壤固化剂土质改良试验
        8.1.3 改进固化剂配方试验
        8.1.4 结论与建议
    8.2 杭甬运河绍兴段淤泥质土固化及用于公路路基填筑的试验研究
        8.2.1 工程地质条件
        8.2.2 土壤固化剂配比试验
        8.2.3 结论与建议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四、石灰在水泥系深层搅拌法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海相软土固化强度试验研究及其神经网络预测[D]. 路晓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D]. 杨萌.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3]重金属污染作用下水泥系竖向隔离屏障化学相容性及防渗截污性能研究[D]. 陆阳. 东南大学, 2020(01)
  • [4]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A]. 杨会桥. 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9
  • [5]水泥-碱渣加固软土的试验研究[D]. 许士钊.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有机质浸染砂室内改性试验研究[D]. 汪秋建. 海南大学, 2016(01)
  • [7]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地基水泥搅拌桩处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D]. 封其坚.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寒区复合水泥加固土的力学性质及损伤特性研究[D]. 周丽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09)
  • [9]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发育机理及其工程特性研究[D]. 姜鹏. 东南大学, 2006(04)
  • [10]含腐殖酸软土的加固研究[D]. 邵玉芳. 浙江大学, 2006(06)

标签:;  ;  ;  ;  

石灰在水泥体系深度搅拌法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