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一、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文献综述)

江河,李小梅,张仪,李梅婷,刘海菊,李璟昊,周挥茗[1](2021)在《单中心近5年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328例射频消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特发性VAs患儿328例,其中男205例,女123例;年龄(7.8±3.9)岁;体质量(32.8±17.7) kg。分析儿童不同起源位置VAs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结果 328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为(5.4±4.1)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57.6%,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28.7%,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13.7%;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8例(11.6%,38/328例)。328例患儿中除13例术中未能诱发VAs,315例经标测证实VAs起源于流出道152例(152/328例,46.4%),其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46.1%、左冠窦27.6%、右冠窦18.4%、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7.9%;三尖瓣环55例(55/328例,16.5%);左后分支54例(54/328例,17.4%);左心室后乳头肌39例(39/328例,11.9%);多源性5例(5/328例,1.5%);左前分支3例(3/328例,0.9%);其他7例(7/328例,2.1%)。接受射频消融307例(307/328例,93.6%),即时成功271例(271/307例,88.3%),有效14例(14/307例,4.6%),失败22例(22/307例,7.2%)。随访3~36个月,再发42例(42/271例,15.5%)。手术曝光时间(3.2±5.8) min,曝光量(1.4±2.6) mGy,剂量面积乘积(384.2±42.6) mGy·cm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4例(4/328例,1.2%)。本组资料中≤3岁婴幼儿20例,除1例术中未诱发外,余19例均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8例(18/19例,94.7%),随访复发4例(4/18例,22.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1例(1/20例,5.0%),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及房室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起源于流出道的儿童特发性VAs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最常见;流出道及三尖瓣环起源消融效果较好,左心室分支型及左后乳头肌起源复发率相对较高;婴幼儿特发性VAs射频消融相对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儿科电生理医师操作;三维标测指导射频消融可将辐射量控制在极低的安全范围。

赵永[2](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重要问题。临床上常采用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控制患者症状,但因其有可能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故不宜长期使用。经临床实践证明,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详细熟悉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点,以及具体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及例数、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7.07~2019.07曾就诊于吉大二院心内科且行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各种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以及应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我院心内科在2017.07~2019.07行射频消融术共治疗57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7~93岁,平均年龄55.3±14.8岁。其中房室旁路患者158例,左侧旁路患者120例,右侧旁路3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4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心房扑动18例,心房颤动94例,室性早搏77例,室性心动过速10例,复合心律失常患者16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术总成功率为98.25(560/570),复发率为7.86%(44/560),动静脉瘘、房室传导阻滞及颈部血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3%(3/570)。在左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不同消融功率、不同消融累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与消融累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以及消融累积时间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游离甲状腺素T3和乳酸脱氢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自变量设为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因变量设为术后复发,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消融功率、消融累积时间、单点或多区域消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VNRT以及左侧旁路消融中消融功率≥35W、消融累积时间≥90s可能会降低消融后复发率;在室性早搏消融中选择心室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5ms处作为消融靶点则可能有利于降低消融后复发率;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陈求实,王骋,赵英明,曹克将[3](2021)在《儿童常见心律失常及其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心律失常为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因心脏发育程度、心律失常发生基质、自我表达能力与成人不同,儿童心律失常的发生谱、临床表现,药物选择、导管消融禁忌证及指征等治疗策略也有所差异。近年来,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发展迅速,涉及儿童心律失常治疗的药物及导管消融治疗指征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儿童常见心律失常的表现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童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4](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认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5](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葛俊炜[6](2020)在《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室性早搏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其发病率高,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其临床表现各异,轻者无症状或稍感心悸,重者可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造成黑曚甚至晕厥。除药物治疗外,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心律失常另一重要治疗方法,右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早/室速最常见的起源位置,RFCA对于右室流出道室早治疗的成功率较高,预后较好。然而,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室早/室速的RFCA治疗及长期疗效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RFCA治疗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的室早的近中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和2018年6月期间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上海长海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037例患者,选取右心室流入道室早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RFCA术中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数据,术后遥测心电图、普通12导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随访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延迟效应和短暂复发进行评估。统计分析临床结局和预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的106例右室流入道特发性室早的患者(平均年龄50.3±17.8岁;52%为男性)。93名患者(87.7%)在手术结束时达到即刻手术成功。其中26(28%)术后有室性早搏的早期复发,其中22例为一过性复发,其余4例患者在7天的观察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室早。13例无效的患者中有8例观察到延迟效应(61.5%),其中1例(12.5%)室早消失,其余7例在3个月随访时室性早搏减少(20112±7312 vs 6745±3187,P=0.01),然而,随访结束时室早的数量又回到了消融手术前的水平。平均随访49.8~29.5个月,106例患者的最终成功率为68.9%。不同解剖部位的消融结果也各不相同。延迟效应、短暂复发和不使用导管倒钩术式是最后手术失败预测因子。导管倒钩的消融术式的使用,使最终消融结果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室早并不少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根治。延迟效应和短暂性复发是常见的,并预测长期随访后的最终失败。倒钩消融技术可以帮助减少早期复发和提高最终消融结果。

董潇男[7](2019)在《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三部分:探究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采用反U弯法和压力感知导管技术的意义目的反U弯法和传统方法(非反U弯方法)均可用于肺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但反U弯法对于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似乎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而其中原因尚未得到充分阐述。故本研究将评价两种方法的标测和消融特点,探讨其在治疗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起源于肺动脉窦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7例,所有靶点均通过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明确起源位置。入选患者常规使用反U弯法和(或)传统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比较两种方法的电生理特点、消融导管贴靠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导管头端矢量方向以及靶点电位振幅等信息,分析两种方法对消融的意义。结果所入选的37例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4例为左窦起源,12例为右窦起源,11例为前窦起源。其中,仅有7例(18.9%)左窦起源的患者经传统方法消融成功,其余30例(81.1%)患者全部经反U弯方法消融成功。采用反U弯法标测时,在肺动脉窦底理想靶点处标记到近场尖峰电位和QS波的比例显着高于传统方法(P<0.001);且肺动脉右窦和前窦的导管头端贴靠压力显着高于传统方法,而两种方法的肺动脉左窦贴靠压力变化不大(P<0.001,P<0.001,P=0.18)。此外,采用反U弯法标测得到的靶点双极电位振幅显着较高(1.52±1.75 mV vs.1.02±2.37 mV,P<0.001),并随导管头端贴靠压力增大而升高(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采用反U弯法在肺动脉窦中标测,当左窦、右窦和前窦的导管贴靠压力分别为7g、9g和12g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靶点电位振幅(≥1.0mV)。结论在肺动脉窦内进行标测和消融时,反U弯法比传统方法导管贴靠更好,稳定性更高,提高了对肺动脉窦底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效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肺动脉右窦和前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非反U弯法对标测和消融的临床意义目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经反U弯技术在肺动脉窦底消融成功,但起源于肺动脉窦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探讨和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左-前窦间,右-左窦间,右-前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25例怀疑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明确起源点位置,记录并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共17例患者为肺动脉窦间起源,占13.6%;其中左-前窦间9例,占7.2%;右-左窦间6例,占4.8%;右-前窦间4例,占3.2%。体表心电图分析得出,右-前窦间起源室性早搏的导联振幅显着低于左-前窦间和右-左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在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标测到的最早激动点位于肺动脉窦底以上22.65±2.47 mm处,领先体表QRS波35.7±12.7 ms(P<0.001)。消融导管近远端电位在经反U弯标测时呈现特征性的电位变化:导管头端位于窦底时,近端电位激动早于远端电位;导管头端位于窦中部时,近端和远端电位激动提前时间一致;导管头端位于肺动脉窦间时,远端电位激动显着早于近端电位。17例肺动脉窦间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3例(17.6%)经反U弯法消融成功,其余14例(82.4%)经反U弯法在肺动脉瓣上消融失败后,最终非反U弯法(传统方法)在瓣下消融成功。结论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虽在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发生率不低,但其起源点位置特殊,且具有独特的心电特征。在导管消融时传统非反U弯法消融可收获较好的效果,比反U弯法更加有效。第三部分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目的越来越多的右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在肺动脉窦消融成功,而肺动脉窦周围毗邻重要血管结构:冠状动脉,已知导管消融可损伤周围5mm范围的心肌组织。因此掌握该区域解剖特点对避免消融致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描述肺动脉各窦与邻近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观察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的100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47±18岁)因胸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通过扫描取得多期相冠状动脉扫描原始数据后传至工作站并重建图像,描述和测量肺动脉各窦与邻近组织结构的最近距离和解剖关系,统计冠状动脉到相应肺动脉各窦的最短距离:肺动脉左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前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右窦与右冠状动脉/右室流出道。根据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的相对位置将左主干与肺动脉左窦分成3个类型进行描述:1型,紧密贴靠型,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紧密相邻;2型,一般贴靠型,左主干开口正对肺动脉左窦,其近端环绕左窦走行;3型,远离型,左主干开口与肺动脉左窦相距较远。结果贴靠类型1,2,3(紧密贴靠型,一般贴靠型,远离型)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占20%),43例(占43%)和37例(占37%)。三种贴靠类型的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分别为1.66±0.53 mm,4.63±1.64 mm和8.24±1.65 mm,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5 mm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00%,87%和9%。右冠状动脉至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的最短距离≤5mm的病例数为71例(占71%)。结论肺动脉左窦和左主干相距较近(尤其是紧密贴靠型和一般贴靠型),同时肺动脉左窦也与左前降支和左冠状动脉窦相邻,而肺动脉前窦到左前降支的距离比到左主干更近,右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毗邻较近。该发现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解剖特点和组织贴靠类型的认识,从而避免在肺动脉窦内消融引起的并发症。

陈成[8](2019)在《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由于其血流动力学影响,按飞行鉴定标准是飞不合格(包括带药飞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射频消融术可以治愈大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外军已经对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特许放飞。我院借鉴外军的经验、严格把握放飞标准,从2004年至今经射频消融术后有很高复飞率。本课题的目的是对已经放飞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为形成放飞标准和最佳放飞时间提供可靠依据,以确保飞行安全和战斗力维护。方法: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被纳入研究。在2018年12月31日之前收集随访,随访指标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血流动力学症状(视物模糊、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胸痛、晕厥或晕厥先兆)、复飞后的飞行小时、飞行状况和航空医学鉴定。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随访年限及飞行时间用中位数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描述。结果:随访了42例患者(37±9岁,全为男性),共接受49次消融手术。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18例、室性早搏(PVC)13例。术后即刻成功41例。术后3个月29例患者术后3月接受随访,22例达到临床心律失常控制。15例达到航空医学标准。术后6个月共随访39例患者,达到临床心律失常控制34例。达到航空医学标准31例。经过长期随访,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组(AF/AFL)平均复发时间21±19月,手术次数1.3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频发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均无近期和远期复发,手术次数1次。37例经过航空医学鉴定放飞,复飞期间后均无各类心律失常复发和特殊并发症影响飞行训练任务和飞行安全。复飞后经过最长随访飞行时间为98个月,中位随访年限为18个月,飞行时间最长1040小时,中位300小时。其中高性能机种飞行人员中位飞行时间400小时,低性能机种飞行人员中位飞行时间100小时,直升飞机飞行时间100小时。有无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血流动力学症状(视物模糊、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胸痛、晕厥或晕厥先兆)等,可以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射频消融术后评估的关键指标。结论:1.射频消融术在治疗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有效控制了心律失常,并发症低,安全有效,术后符合放飞标准可恢复飞行;2.术后6个月作为飞行鉴定放飞的时间点,符合临床术后恢复疗程。3.本研究对形成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评估标准和术后随访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邓盛荣[9](2018)在《Carto3指导下无射线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IOTVA)是对尚不能确定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起源于左、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s)的总称。患者虽无器质性心脏病存在,但发生IOTVA时仍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当室性心律失常数量达到一定负荷时可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引起心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部分IOTVA患者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和2017年《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均推荐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类推荐)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或患者难以耐受或患者主动优先选择的左室流出道(L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Ⅱa类推荐)给予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与此同时,在依赖X射线的射频消融时,电离辐射对电生理医师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及临床工作中特殊患者(恶性肿瘤后、血液病、免疫力低下、孕妇、儿童以及备孕期的医患人员等要求全面避免X射线)也对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提出了挑战。目前,已有少数对需要避免X射线的IOTVA患者在三维标测引导下成功进行无射线射频消融治疗的报道,但尚缺乏“完全无射线”条件下对IOTVA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在“完全无射线”条件下对IOTVA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探讨其技术难点,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为“完全无射线”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实践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研究设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IOTVA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根据导管消融术中是否使用X射线照射分为有射线组和无射线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起源分布、X射线曝光时间、靶点标测时间、射频消融放电时间、术后即时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成功率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等指标,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103例患者,其中有射线组53例(年龄19-76岁),无射线组50例(年龄13-76岁)。有射线组53例患者中,男19例(35.8%),女34例(64.2%),患者平均年龄50.06±13.98岁,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6岁;无射线组患者50例,其中男16例(32.0%),女34例(68.0%),患者平均年龄为43.74±15.28岁,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76岁。有射线组与无射线组比较:体重指数24.04±1.68vs 23.74±1.63、动态心电图提示24h PVCs数量23601.00±11053.78(次/24h)vs24617.96±11747.27(次/24h)、PVCs负荷0.23±0.10 vs 0.23±0.98、术前左房(LA)内径(34.91±4.25mm vs 34.24±5.07mm)、左室舒张末期(LVED)内径(49.83±5.91mm vs 48.60±5.33mm)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57.62±9.56(%)vs 60.98±7.6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射线组0例为单纯室速,6例为室早合并室速,无射线组4例为室速,2例为室早合并室速。(2)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分布本研究103例IOTVA患者中,起源于RVOT者69例(67.0%),起源于LVOT者26例(25.2%),另8例(7.8%)证实起源于RVOT间隔部和左冠窦之间,需要在两处都消融方能终止心律失常。两组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分布趋势相近:射线组53例患者中起源于RVOT者31例(58.5%),具体分布为RVOT间隔部16例、游离壁8例、室上嵴(含希氏束旁)6例及肺动脉瓣上1例;起源于LVOT者19例(35.8%),具体分布为左冠状动脉窦(LCC)6例、右冠状动脉窦(RCC)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处(AMC)10例、LCC与RCC之间1例;另3例(5.7%)有RVOT间隔部和CC两处起源。无射线组50例患者中起源于RVOT者38例(76%),具体分布为RVOT间隔部30例、游离壁2例、室上嵴(含希氏束旁)4例及肺动脉瓣上2例;起源于LVOT者7例(14%),具体分布为LCC5例、AMC1例、LCC与RCC之间1例;另有5例(10%)起源于RVOT间隔部和CC之间。(3)两组患者消融结果及术中射频消融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经导管消融术中即刻成功率均为100%,术后3天Holter结果显示有射线组与无射线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6.2%(51/53)与98%(49/50),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射线组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为0.00±0.00min,明显优于射线组的16.19±8.44min,且靶点标测时间(19.38±10.36min vs25.20±13.25min)、成功消融时间(9.10±6.17min vs 13.11±7.72 min)、手术总时间(74.50±33.31min vs 92.64±43.80min)均显着短于有射线组(P<0.05)。(4)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Holter,结果显示:两组患者24小时PVC数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01),所有患者均未记录到VT发作。射线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3天Holter记录的PVC次数虽较术前(43594次/24h与38514次/24h)有所减少,但PVC次数仍高达39977次/24h和26765次/24h。至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Holter结果显示PVC几乎完全消失(24小时PVC分别为0次和3次、12次和0次)。而无射线组患者中,也有1例术后3天Holter记录到PVC次数仍高达18355次/24 h(术前40149次/24h),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Holter时见PVC分别为589次/24h和182次/24h。上述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治疗IOTVA可能具有延迟效应。结论:(1)在Carto三维标测引导下,采用“完全无射线”条件进行IOTVA导管射频消融与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导管射频消融具有相同的即刻成功率。出院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无射线组和射线组的成功率也相似。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表明不用X线投照与借助X线进行操作具有相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2)与Carto三维标测结合X线投照进行IOTVA导管消融相比较,“完全无射线”条件下进行IOTVA消融的靶点标测时间、放电消融时间及总手术操作时间均显着缩短。表明不借助X线进行操作更加简便,可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推广应用。

周烨[10](2017)在《Carto Univu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与X线二维影像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对比研究目的:Carto Univu模块将传统的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两者的优势,但Carto Univu指导下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即刻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了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患者共99例,男44例,女55例,平均年龄49±12.9岁(1876岁)。根据指导手术方法将其分入三维Carto Univu组(51例)和二维X线组(48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放置导管曝光时间、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总曝光剂量、放置导管DAP(Dose Area Product)、标测及消融DAP、总DAP、每次手术的放电消融次数、功率、总放电消融时间、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rto Univu组与二维X线组在手术时间(76.5±29.6min对77.9±24.9min,P>0.05)、放置导管曝光时间(373.8±255.5s对358.8±255.9s,P>0.05)、放置导管曝光剂量(63.2±55.6m Gy对60.7±55.4m Gy,P>0.05),放置导管DAP(782.7±681.1μGym2对782.6±679.4μGym2,P>0.05)、放电消融次数(2.9±2.3次对2.7±1.6次,P>0.05)、术中放电消融功率(33.0±4.8W对31.8±6.7W,P>0.05)和总放电消融时间(155.9±94.0s对147.2±83.6s,P>0.05)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Carto Univu组与二维X线组在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78.4±113.3s对654.5±498.1s,P<0.01)、总曝光时间(457.1±280.4s对1051.7±581.0s,P<0.01)、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13.9±21.7m Gy对143.9±178.9m Gy,P<0.01)、总曝光剂量(77.1±68.0m Gy对204.6±199.9m Gy,P<0.01)、标测及消融DAP(215.0±386.1μGym2对1793.5±2217.2μGym2,P<0.01)和总DAP(952.3±825.4μGym2对2576.2±2487.0μGym2,P<0.01)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左侧旁道中Carto Univu组较二维X线组放置导管曝光时间为长(418.6±243.6s对283.4±168.8s,P<0.05),右侧旁道和房室结双径路中两组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无明显差异(284.2±192.5s对488.3±246.2s,P>0.05和373.8±290.1s对393.3±323.1s,P>0.05)。Carto Univu组有7例在标测和消融时射线暴露时间和剂量为零,两组即刻成功率都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安全有效指导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并能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甚至在标测和消融时可以达到“零射线”。第二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消融的临床研究目的: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期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会导致患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且符合指南适应症的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应推荐射频消融术治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指导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并且能降低X线的暴露量,从而使患者和术者减少潜在地辐射伤害。Carto Univu模块充分结合了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的优点,但在其指导下进行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早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了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药物治疗无效且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总数超过10000次/24h行室早射频消融术患者共10例,男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5±13.9岁(2869岁)。术前病史及心脏彩超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观察手术时间、放置导管曝光时间、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总曝光剂量、放置导管DAP(Dose Area Product)、标测及消融DAP、总DAP、每次手术的放电消融次数、功率、总放电消融时间、术前动态心电图、术后一周动态心电图、即刻成功率、短期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rto Univu指导下室性早搏手术时间:64.5±19.8min;标测消融时间:30.0±14.0min;放置导管曝光时间(s):168.3±337.8s;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s):45.1±59.4s;总曝光时间:213.8±336.2s;放置导管曝光剂量(m Gy):48.9±112.5m Gy;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m Gy):11.3±15.4m Gy;总曝光剂量(m Gy):60.2±113.1m Gy;放置导管DAP(μGym2):568.8±1274.3μGym2;标测及消融DAP(μGym2):139.0±190.3μGym2;总DAP(μGym2):707.7±1282.8μGym2;放电次数:2.5±0.7次;放电功率:28.3±3.3W;放电总时间:138±37.3s;术前室性早搏总数33193.1±17914.8次/24h,术后一周室性早搏总数184.1±425.9次/24h。术后一周较术前明显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259<0.01);有1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性早搏标测消融曝光时间为0。术后一周复查动态心电图有4例室性早搏数量为0,其中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例为左室二尖瓣环偏前壁室性早搏。手术即刻成功率达100%,短期成功率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早,并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其靶点总放电次数减少且不延长手术总时间,对于部分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消融能达到“零射线”。

二、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提纲范文)

(2)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综述
    2.1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2 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3 RFCA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2.4 RFCA治疗心房颤动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
    3.2
        3.2.1 入选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3.3.1 术前准备
        3.3.2 术中处理
        3.3.3 术后处理
    3.4 心内电生理检查
    3.5 标测和消融
    3.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射频消融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4.2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分析
    4.3 RFCA治疗具体心律失常类型的疗效分析
    4.4 RFCA并发症
第五章 讨论
    5.1 RFCA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
    5.2 RFCA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3 RFCA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5.4 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儿童常见心律失常及其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缓慢性心律失常
    1.1 心肌炎或心肌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进行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
2 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
    2.1 无结构性心脏病的窄QRS波心动过速
        2.1.1 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
        2.1.2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1.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1.4 房性心动过速
        2.1.5 交界性心动过速
        2.1.6 心房扑动和房颤
    2.2 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2.2.1 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2.2.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2.2.3 特发性多形性室速和特发性室颤
    2.3 常见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
        2.3.1 心肌病与心律失常
        2.3.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
3 常见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3.1 缓慢性心律失常
    3.2 无结构性心脏病的窄QRS波心动过速治疗
        3.2.1 无结构性心脏病急性窄QRS波心动过速治疗策略
        3.2.2 不同类型室上速的预防或长期治疗策略
    3.3 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宽QRS波心动过速治疗
        3.3.1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
        3.3.2流出道室速
        3.3.3左室特发性室速
        3.3.4 经房室旁路前传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宽QRS波心动过速
        3.3.5 特发性多形性室速和特发性室颤
    3.4 结构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治疗
        3.4.1 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
        3.4.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

(5)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6)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目的
    二、对象和方法
结果
    一、基本数据和心电图特征
    二、标测和消融结果
    三、一过性短暂复发和延迟效应
    四、随访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Carto3指导下无射线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Carto3 指导下无射线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人员的电离辐射损伤与放射防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Carto Univu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与X线二维影像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消融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四、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近5年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328例射频消融分析[J]. 江河,李小梅,张仪,李梅婷,刘海菊,李璟昊,周挥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9)
  • [2]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D]. 赵永. 吉林大学, 2021(01)
  • [3]儿童常见心律失常及其治疗策略[J]. 陈求实,王骋,赵英明,曹克将.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1(01)
  • [4]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5]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6]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D]. 葛俊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D]. 董潇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D]. 陈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9]Carto3指导下无射线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D]. 邓盛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10]Carto Univu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周烨.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