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脑梗死后持续康复早期脑功能活动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单侧脑梗死后持续康复早期脑功能活动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一、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单侧脑梗死早期持续康复治疗后脑功能活动状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21)在《3D PCASL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会导致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在脑缺血的情况下,侧支循环在维持大脑的灌注、代谢和细胞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2个PLD的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和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比较研究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有症状患者与无症状患者的灌注差异及其侧支循环代偿的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在我院行颅脑磁共振检查的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49例,MRA显示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75%,根据近半个月内患者有无与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相关的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有症状组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I平扫、DWI、MRA、3DPCASL(PLD1.5s、2.5s)和t-ASL的扫描,测量患侧与镜像健侧ASL PLD1.5s和PLD2.5s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患侧与健侧MCA供血区域2个PLD的ASLCBF值的差异;t-ASL分别标记双侧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以及同侧颈外动脉,分析两组患者各动脉供血区域的变化,联合MRA比较两组患者患侧MCA供血区域侧支代偿的情况,并分析其代偿来源。结果:1.无症状组ASL PLD1.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26.11±8.26 ml/(100g·min)、48.66±8.92 ml/(100g·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7,P<0.001);ASL PLD2.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46.36±11.20 ml/(100g·min)、48.21±7.89 ml/(100g·min),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P>0.05)。2.有症状组ASL PLD1.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17.22±4.64 ml/(100g·min)、40.60±8.59 ml/(100g·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7,P<0.001);ASL PLD2.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30.02±6.66 ml/(100g·min)、43.36±6.55 ml/(100g·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9,P<0.001)。3.与无症状组相比,有症状组ASLPLD1.5s和PLD2.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均明显较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患侧ASL PLD从1.5s到2.5s MCA供血区域CBF值的增加量无症状组比有症状组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ASL PLD从1.5s到2.5s MCA供血区域CBF值的增加量患侧与健侧相比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6.P<0.001)。5.与无症状组相比,有症状组t-ASL上患侧MCA供血区域的侧支代偿较差,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9,P<0.05);同时无症状组中存在二级侧支代偿的患者较有症状组多,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38,P<0.05)。6.在部分有侧支代偿的患者中,t-ASL示MCA供血区域的代偿多数来源于椎-基底动脉的代偿,部分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的代偿,同时有少数来源于同侧颈外动脉的代偿。结论:与有症状患者相比,无症状患者在2个PLD的3D PCASL上存在更强的侧支灌注,且存在二级侧支代偿开放的患者数量较多。2个PLD的ASL与t-ASL联合应用可以更全面的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的情况。

窦雪桀[2](2021)在《脑氧饱和度监测对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是不是有发生过度灌注分组,记录了烟雾病(MMD)病人行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搭桥(MCA)术前术后脑氧饱和度(rSO2)以及平均动脉压(MAP)数值的变化,记录去甲肾上腺素在整个围手术期的用量以及手术总时间。记录病人术后面部和眼部疼痛、癫痫发作、头痛和(或)局灶性神经体征的发生率。记录术后随访颅脑CT的改变(手术侧是不是有有弥漫性或片状白质水肿、手术侧是不是有有占位效应、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脑沟变浅和(或)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颅内出血),并记录病人的总住院天数。探索MMD病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发生的原因,以期进一步为烟雾病病人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发生提供新的监测指标与干预措施。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的MMD的病人66例。询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并记录;询问病人是不是有近一个月是不是有发生脑梗、是不是有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并记录。病人进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护(ECG)、指脉氧饱和度(SpO2)和无创血压(NIBP)常规监测,桡动脉穿刺并置管在局麻下进行,监测动脉血压(ABP)。酒精脱脂前额叶后,将脑氧饱和度监护仪电极贴贴于额部正中旁开1cm、眉弓上1-2cm处,连接5100C型脑氧饱和度监护仪,监测额部双侧区域脑局部氧饱和度(rSO2)。记录病人术前(T0)、术后第一天(T1)、术后第四天(T2)的rS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去甲肾上腺素在整个围手术期的用量以及手术总时间。记录病人术后是不是有发生头痛、面部和眼部疼痛、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体征。记录术后随访颅脑CT与术前相比的差异(手术侧是不是有有片状弥漫性白质水肿、占位效应在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脑沟变浅和(或)手术侧是不是有存在颅内出血),记录病人的住院总天数。统计软件SPSS23.0用于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否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为了评估烟雾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发生的危险因素,将术前、术后的rSO2和MAP的数据进行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卡方检验对单因素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这些数据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利用SPSS软件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因素和P>0.05但临床上认为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OR值和95%可信区间CI被计算,当P<0.05时认为这些数据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根据是不是有发生过度灌注,绘制MAP和rSO2预测过度灌注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95%的置信区间CI。结果1、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1.1病人的性别、年龄、BMI与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无关(P>0.05)。1.2病人术前一个月是不是有发生脑梗、是不是有患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与发生脑过度灌注无关(P>0.05)。2、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显着相关因素有:术后第一天MAP较术前升高 10-15%(P<0.001),OR(95%CI)为 30.667(5.236,179.621);术后第一天患侧rSO2比术前升高超过5%(P<0.001),OR(95%CI)为24.293(1.215,485.730);术后第四天MAP较术前升高超过15%(P=0.004),OR(95%CI)为6.840(1.871,25.005);术后第四天患侧rSO2比术前升高超过5%(P<0.001),OR(95%CI)为26.000(4.928,137.178)。3、根据是不是有发生过度灌注,绘制MAP变化与rS02变化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第一天MAP变化的阈值为10.84%时,敏感度为0.714,特异性为0.604,曲线下面积(95%CI)为0.683(0.521-0.845);第一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时,敏感度为0.857,特异性为0.833,曲线下面积(95%CI)为0.822(0.680-0.965);第四天MAP变化的阈值为16.33%时,敏感度为0.643,特异性为0.792,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5(0.535-0.875);第四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时,敏感度为0.786,特异性为0.854,曲线下面积(95%CI)为0.863(0.761-0.965)。4、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病人相较于未发生过度灌注的病人的住院天数显着延长(P<0.05)。结论烟雾病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第一天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的阈值为10.84%、第一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第四天MAP变化的阈值为16.33%、第四天患侧rSO2变化的阈值为6.5%均是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显着相关因素。因此,术后应该严格控制血压,密切监测rSO2,降低预防烟雾病病人搭桥术后过度灌注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改善病人的预后。

蔡立新,陈佳,陈倩,陈述花,关宇光,金丽日,李云林,梁树立,林华,林一聪,刘爱华,任连坤,邵晓秋,王湘庆,王雪原,王玉平,徐翠萍,杨冬菊,遇涛,张凯,张夏婷,周健[3](2020)在《癫痫外科治疗术前评估规范(草案)》文中提出癫痫外科是癫痫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50%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适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是癫痫灶切除手术,手术能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前评估的完整和可靠,目前可开展癫痫灶切除手术的癫痫中心明显增多,有必要明确评估措施的价值,确定评估技术的选择标准,规范癫痫中心术前评估流程,确保术前评估过程严谨、技术可靠、措施合理。为达到上述目的,特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制定标准,请全国癫痫工作者对本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反馈

江澜[4](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陆梦馨[5](2020)在《针刺对于脑梗死后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的脑效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观察不同运动程度功能损伤后运动相关脑区运动前区(premotor area,PMA)与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cortex,M1)之间的脑功能连接变化,探究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后脑效应机制和针刺治疗效应靶点,为针刺促进脑梗死运动功能损伤后脑功能重塑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左侧运动功能障碍者31例,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分为轻中度(50-99分)运动功能损伤组22例、重度(0-49分)运动功能损伤组9例,进行临床量表评价、静息态、针刺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选取双侧背侧运动前区(dorsal premotor area,PMd)、腹侧运动前区(ventral premotor area,PMv)、初级运动区(M1)为种子点,计算并比较针刺患侧阳陵泉前后对这15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变化的影响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1.受试者基础数据对比: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针感、针感等级、MMSE评分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基线可比性,并可配合完成相关试验及评价。2.两组间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对比:(1)在静息态时,两组15对种子点对之间均呈增强的功能连接强度,其中,重度运动功能损伤组病灶侧PMv与健侧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明显强于轻中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4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针刺态时,两组15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内静息态与针刺态两种状态下各对种子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对比:(1)全组内静息态与针刺态时,各对种子点对之间均呈增强的功能连接强度,其中针刺状态时健侧PMd与病灶侧M1之间、双侧PMv之间功能连接强度较静息态时明显增强,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3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轻中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中,针刺态时健侧PMd与病灶侧M1之间、双侧PMv之间功能连接强度较静息态时明显增强,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3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在静息态与针刺态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全组数据变化相一致。(3)在重度运动损伤组中,针刺态时病灶侧PMv-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较静息态时明显减弱,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4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全组数据变化不一致。4.FMA评分与15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的相关性分析:(1)在静息态时,全组中FMA评分与病灶侧PMv-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关系(r=-0.371,P<0.05);在重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中,FMA评分与健侧PMd-M1、双侧PMv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r=0.704及r=0.845,P<0.05)。(2)在针刺态时,重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中FMA评分与健侧PMv-M1、病灶侧PMd-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r=0.691及r=0.747,P<0.05)。结论:脑梗死后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的脑效应机制在脑功能重塑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形式和相应的脑区,损伤程度越重的患者,其大脑健侧M1与病灶侧PMv之间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针刺在双侧PMd、PMv与M1之间选择特定的效应靶点,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通过抑制异常功能连接,加强健侧及双侧半球间的连通性,补偿患侧受损的功能,从而促进脑梗死后偏瘫的脑功能恢复与重塑。

刘影[6](2020)在《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脑血管发生意外概率也越来越高,急性脑梗死以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已经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在临床上,一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选择性的静脉溶栓治疗已经对脑梗死患者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急性脑梗死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在发病4.5小时以内,大部分的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的早晚决定了预后的关键。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个体化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目的运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通过分析溶栓治疗前后缺血半暗带区的参数改变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1日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发病的4.5小时以内完成头颅CT平扫、CT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检查,均由256排螺旋CT进行扫描,CT平扫排除脑出血,CTA证实为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所有的患者都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CTP检查筛选出存在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患者36例,通过CT血管造影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将存在IP的患者分为良好侧支循环组与不良侧支循环组,其中良好侧支循环组20例,不良侧支循环组1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肥胖、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等危险因素有无显着差异;分析侧支循环对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性;于静脉溶栓第7d用同样的机器及扫描条件进行CTP检查,记录缺血区脑组织溶栓治疗后各个参数值,分析及探讨侧支循环开放状况对溶栓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性。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后7d、14d NIHSS评分、溶栓后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在常规平扫CT中,只有21例的发病症状和体征与平扫的异常区相符合,阳性率是42.0%,有42例患者的CTP数据显示异常,阳性率是84.0%,所有CTP参数为异常的患者都与第1次常规CT或复查证实而得到的新发梗死的病灶区域相对应,并且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相符。CTA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都是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对侧大脑中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根据CTA-MIP图像分成良好循环组及不良侧支循环组。两组分别在年龄、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h lipoprotein,LDL)和高血压、吸烟等因素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均P>0.05);而良好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后的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均高于不良侧支循环组(均P<0.05),不良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后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值明显的延长(均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CBV和CBF都升高,良好组CBV、CBF值更高一些,MTT、TTP的值明显降低,良好侧支循环组更接近对侧健康组的数值。对入院时、溶栓治疗7d、14d的NIHSS评分及出院90d的MRS评分进行比较,良好组较不良组明显更低(均P<0.05)。结论(1)CTA和CTP能够早期诊断ACI,后处理图像及各个参数能够发现IP,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依据。(2)CTA联合CTP能够有效的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侧支循环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

李彦橙[7](2020)在《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电针水沟、足三里干预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学情况,用影像学观察脑组织梗死、血流情况,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的改善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4只和造模组136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分组为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电针组取穴水沟、足三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非经非穴处,于手术后六小时开始干预,采用频率1-20Hz的疏密波,20min/次,每日一次,连续7天。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4小时、3天、7天,分别采用Zea-longa方法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3小时、3天、7天行小动物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观察脑梗死情况;以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sit time,MTT),观察电针水沟、足三里后MCAO大鼠脑梗死区的脑血流情况;在第7天通过心脏灌注方法固定大鼠脑后取材行HE染色和TTC染色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三组大鼠第1天、第3天、第7天行为学分值逐渐降低。电针组神经评分优于模型组和非穴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形态层次清楚、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大小正常,核仁清晰、核质染色均匀。锥体细胞有明显突起,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周围间隙正常,未见细胞肿胀,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与非穴组脑组织神经元有大片坏死细胞,细胞排列混乱,形态不规则,呈菱形或三角形等,多数区域为红染颗粒状,核固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细胞溶解,细胞浆水肿,崩解,坏死区域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坏死区泡沫样细胞增多;细胞和血管周围间隙疏松水肿明显。电针组也可见脑组织神经元有坏死,亦可见红染颗粒状区域,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缩小,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组织形态较之模型组和非穴组有改善,排列较为有序,崩解细胞数量少。影像学观察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清晰且左右对称,脑室居中,灰质无水肿、无坏死、无结构紊乱,图像无异常信号改变;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右侧额叶、顶叶、纹状体区高信号改变,部分相应区域脑组织水肿、肿胀;脑室水肿明显,波及对侧脑室。3.脑梗死体积:TTC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呈红色,梗死区为白色。电针组梗死体积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梗死体积率无明显差异(P=0.086>0.05)。4.脑血流量变化:CBF:第三天,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0.05,P=0.564>0.05,)。第七天,电针组与假手术组CBF值相比,无显着差异(P=0.114>0.05);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电针组CBF值高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CB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18>0.05,P=0.512>0.05,P=0.155>0.05)。CBV:第三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CBV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假手术、模型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4>0.05,P=0.842>0.05)。MTT:第三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00<0.05);模型组MTT值低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11<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MTT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MTT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0.05,P=0.861>0.05,P=0.209>0.05)。结论:电针水沟、足三里可以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减轻MCAO大鼠脑水肿,降低MCAO大鼠模型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提高MCAO大鼠梗死病灶周围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积,降低局部血流平均通过时间,有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的损伤,改善MCAO大鼠脑低灌注状态,促进脑组织修复。

李若阳[8](2020)在《基于7T-MRI初探苍艾挥发油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及神经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MRI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及灌注成像技术研究经鼻吸入苍艾挥发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的神经及微循环改善作用。方法:实验一:3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假手术组、模型(MCAO)组、苍艾挥发油(CAVO)组和阳性对照组。CAVO组大鼠在造模后2小时进行20分钟CAVO经鼻吸入给药,之后每天干预20分钟,连续给药7天。通过7.0T磁共振对4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3小时、3天、7天行冠状位DSC扫描,对最大梗死层面的纹状体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测量然后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观察4组大鼠在造模后3h、3d、7d的脑微循环变化。实验二: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假手术组、中动脉阻闭再灌注(MCAO)组和苍艾挥发油(CAVO)组。CAVO干预同实验一。采用Zea Longa评分于造模后即刻和造模后第7天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用7.0T磁共振对3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3 h、3 d、7d行冠状位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对最大梗死层面的纹状体区和运动平层区DT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进行测量,然后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和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7 d后采用TTC染色法对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对rFA、rADC与神经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一:经7T-MRI扫描后发现MCAO组大鼠在造模后3h、3d、7d时rCBF、rCBV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rMTT在3h时高于假手术组,后2个时间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AVO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在造模后3h、3d和7d时rCBF均明显高于MCA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第3天最为明显(P<0.01)。在造模后给药第3天和第7天时,CAVO组和阳性对照组纹状体rCBV均明显高于MCAO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CAVO组以第3天最为明显(P<0.01),阳性对照组以第7天最为明显(P<0.01)。造模后给药3小时,MCAO组大鼠纹状体rMTT值均高于CAV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给药3小时,MCAO组大鼠纹状体rMTT值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3天与7天,MCAO组大鼠纹状体rMTT值虽然稍高于CAVO组和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假手术组苏醒后无神经功能缺损,MCAO组与CAVO组均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 d时CAVO组神经功能评分小于MCAO组(P<0.05)。DTI扫描结果显示,造模后3 h以及3 d,CAVO组大鼠纹状体rADC值均高于MCAO组(P<0.05),7 d时3组无明显差异(P>0.05)。CAVO组运动皮层区rADC值在造模后3 h高于MCAO组(P<0.01),3 d、7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VO组纹状体rFA值在造模后3 d和7 d均高于MCAO组(P<0.05)。MCAO组与CAVO组大鼠运动皮层区rFA值在3个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无梗死区,CAVO组脑梗死体积小于MCAO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CAO组和CAVO组大鼠纹状体rFA值(r=-0.847)、运动皮层rADC值(r=-0.647)、运动皮层rFA值(r=-0.660)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首次探索CAVO对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VO经鼻给药后能调节梗死病灶区的微循环,改善预后并且能有效通过降低缺血区细胞的毒性水肿及加快神经纤维束恢复来保护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

林天烨[9](2020)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及其拓展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构建基于54例健康人供血区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的按照Willis环分类的正常脑血管灰质灌注范围模板目的脑供血动脉的灌注范围是脑血管病影像学研究常需要用到的感兴趣区。现有的脑供血动脉的灌注范围多是手绘的解剖图谱,目前开源可用的脑供血范围模板很少。本研究旨在以供血区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erritory ASL,tASL)的方法,制作基于国人正常人群的灰质脑动脉灌注范围模板。方法研究纳入54例无脑血管病变的健康志愿者,扫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tASL,3DASL和三维等体素T1加权像。根据3DTOFMRA的Willis环类型将志愿者分为Willis环无变异型、单侧A1段缺如型、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型和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型。因为tASL标记每支血管时标记效率不同,首先需要将tASL三支血管供血区的平均CBF调整到统一的水平。然后将经过标准化的tASL三支血管灌注范围组合到一起成为全脑CBF图,再以此图为中介将CBF值校准后的左、右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和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artery,VBA)的供血范围配准到MNI标准空间。根据tASL图像制作不同Willis环类型的脑主要供血动脉皮层灰质脑灌注范围图谱:①单侧Al段缺如型被试的A1段缺如同侧的ICA灌注范围可以认为是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②单侧A1段缺如型被试缺如对侧较大的ICA灌注范围减去刚刚计算出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就是双侧ACA供血区。③采用Willis环无变异的VBA取平均后可得到后循环的灌注模板。然后将各血管供血范围蒙片到标准灰质图上,得到灰质内的灌注范围。灌注范围边界的确定:因为各血管灌注区的平均CBF已经矫正到了同一水平,我们定义任意体素的血供归属为在该体素上CBF值最高的血管。深部灰质核团的灌注边界根据上述生成的灰质灌注范围由手绘补充完成。结果制作并发布tASL脑血管灰质灌注范围模板。结论基于tASL的正常脑血管灰质灌注范围模板为脑血管病影像研究的感兴趣区划分提供了新的选择。第二部分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基于动脉自旋标记信号的侧枝循环评分与术后颈动脉供血范围及认知水平变化关系的研究目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各脑供血动脉的灌注范围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但恢复程度因人而异。脑侧枝循环建立不充分可能增加CEA术中脑缺血的风险。目前已明确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而CEA和认知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是一种以磁化标记的动脉血为内源性对比剂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本研究基于ASL的信号强度和特点对CEA前患者各脑区内的侧枝循环进行评分,利用供血区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y ASL,tASL)评估CEA后脑主要供血动脉灌注范围的变化,研究侧枝循环评分和灌注范围恢复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后认知水平和灌注范围变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22例接受CEA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和54例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在术前一个月和术后一周内接受3D ASL和tASL的头部MRI扫描。两读片人基于术前3D ASL上的动脉通过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efact,ATA)和低灌注情况评价侧枝循环水平。按Willis环形态对正常对照组被试的tASL图像进行分类,制作正常脑供血范围参照模板。患者术后的tASL血流灌注范围如果和相同Willis环类型的健康对照组供血范围模板一致则被认为灌注范围恢复正常,并以此分为灌注范围恢复正常组和灌注范围未恢复正常组,研究两组间侧枝循环评分的差异。患者术前和术后一周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MMSE、MoCA等6项),研究认知水平和灌注范围恢复情况的关系。2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间隔两周进行认知量表的测评。认为患者术后认知分数增高大于对照组均数+2×标准差为认知水平显着提高。结果两读片人对ASL侧枝循环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62)。术后灌注范围恢复正常组的患者基于ASL的侧枝循环评分明显高于灌注范围未恢复正常组(P<0.0001)。对于术后灌注范围恢复正常的患者,术后1周MMSE和MoCA的分值都有提高(患者分数提高与对照组均数+2×标准差比较,1.36>1.35,1.18>1.02),而灌注范围未恢复正常的患者术后MMSE和MoCA未见显着提高(0.8<1.35,0<1.02),其他单领域神经心理学测试改变不显着。结论CEA后tASL显示的脑供血动脉灌注范围恢复程度与CEA前基于ASL显示的脑侧枝循环水平相关,并且灌注范围恢复好的患者术后认知的改善更明显。第三部分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特征和脑Willis环形态对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价值目的脑过度灌注是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需高度警惕的并发症,其虽然罕见,但可导致脑出血等严重后果。预防是脑过度灌注最重要的应对措施,术前或术后早期预警高危患者是重要的预防手段。本研究旨在探索术前临床一般情况、手术前后Willis环形态、术前ASL灌注特征(脑血流量空间变异系数、灌注容积比等)与脑过度灌注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48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2周内和术后3天内均采集单标记后延迟动脉自旋标记(single-PLD 3D ASL,3D ASL)灌注成像,供血区ASL(territory ASL,tASL)和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用 3DASL计算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的空间变异系数(CBF-CoV)、正常脑灌注容积比(PV/BV),用tASL分别计算颈内动脉和后循环的灌注体积占比。根据MRA上Willis环中大脑前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是否可见将患者分为不同的Willis环类型:完整型和缺失型。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出现过度灌注的患者和未出现过度灌注的患者ASL的灌注特征、Willis环类型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以寻找上述影像及临床特征中脑过度灌注的预测指标。讨论未纳入统计的两位过度灌注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发现。结果术后,和脑灌注正常组相比,脑过度灌注组具有较高的脑血流量空间变异系数CBF-CoV(P=0.005),较低的正常脑灌注容积比RatioPV(P=0.012),Willis环中大脑前动脉A1段或前交通动脉缺失的比例更高(术后MRA:P=0.002,术前MRA:P=0.004),更高比例的大血管卒中史(P=0.028)。两例出现过度灌注综合症的患者因病情过重无法术后早期磁共振复查未纳入统计,他们的ASL灌注和血管影像特征符合上述统计学结果,一例患者术前ASL-CBF图像上存在明显低灌注区域,另一例患者术前MRA显示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结论单延迟时间ASL的特定灌注特征和TOF MRA显示的Willis环形态对于颈动脉血运重建后脑过度灌注的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第四部分 长标记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目的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是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label delay,PLD)。当动脉通过时间(arterial transit time,ATT)小于PLD时ASL会低估脑血流量,可在老年人和脑血管病患者中采用较长的PLD。但是,延长PLD也会减低图像的信噪比,这可以通过延长标记时间,即增加被标记的水分子数量来解决,并且延长标记时间也间接延长了 PLD。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标准的标记时间(LD=1500ms)和长标记(LD=3500ms)的pCASL在全脑、脑叶和脑供血区内的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研究纳入20例被试(13例存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7例健康人,年龄56.6±17.2岁),在一台3.0T磁共振上采集标记时间(labeling duration,LD)为1500ms和3500ms的pCASL,两序列除标记时间外其他参数相同,间隔一小时后重复采集。通过计算LD=1500ms和LD=3500ms的pCASL在全脑灰质、脑叶、脑血管供血区灰质内CBF的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被试内变异系数(within-subjec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wsCV)、随机噪声和信号的变异系数,绘制相关散点图和Bland-Altman图比较不同标记时间的pCASL两侧测量的信度和可重复性。结果两种pCASL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都较好(ICC,0.88~0.98,wsCV,0.03~0.10)。所有脑区LD=3500ms pCASL两次测量的ICC均高于LD=1500ms的pCASL,wsCV、随机噪声和信号的变异系数更低。在所有的感兴趣区,LD=3500mspCASL两次采集的Pearson相关系数r都高于LD=1500ms pCASL两次采集的相关系数。在所有的感兴趣区,Bland-Altman图显示LD=3500ms pCASL的一致性界限相对于LD=1500ms pCASL更小,在一致性界限外的点更少,平均差异(mean difference%)和可重复性系数的百分数(reproducibility coefficient%,RPC%)更低,提示长标记pCASL两次测量的差异更小。两种pCASL测量CBF的可重复性在前循环都要好于后循环供血区。结论长标记pCASL测量CBF值的信度和可重复性在全脑及前循环供血区高于常规标记时间的pCASL,在后循环供血区两者差异不大。两种pCASL在大脑前循环供血区CBF定量的信度和可重复性均高于后循环供血区。第五部分流入饱和技术在多标记后延迟动脉自旋标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的灌注图像上有时会看到血管内的高信号,称为动脉通过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ATA),出现这种伪影提示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label delay,PLD)小于实际的动脉通过时间(arterial transit time,ATT),ATA对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多标记后延迟动脉自旋标记(multi-PLD ASL)可以根据多个PLD的灌注信号计算出ATT和ATT矫正的CBF。多PLDASL可以通过顺序标记或更节省时间的Hadamard编码实现,并常采用single-shot FSE采集。然而,ASL灌注图像上的动脉内高信号并不都能用ATA解释。本研究的目的是证明1.single-shot的多PLD ASL各期PLD的灌注加权图像中可出现类似ATA的伪影,影响ATT和总CBF的计算;2.流入饱和技术能将该伪影抑制。方法三位健康受试者(年龄40.3±17.1岁)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使用32通道的头线圈进行了扫描。采集了 3个PLD的sequential-ASL(SASL)和延迟时间完全相同的Hadamard 编码的 3 个 PLD(1000ms,2000ms,3000ms)的 Hadamard-encoded ASL(HASL)。SASL和HASL都分别采集了使用流入饱和及不使用流入饱和的图像。本研究中ATT采用信号加权延迟法计算。研究者肉眼观察SASL和HASL各期PLD的灌注图像和ATT图像,比较使用流入饱和前后动脉内异常信号出现的频率。结果在各期PLD的灌注图像上可以同时看到血管内高信号和血管内低信号,在不含流入饱和的HASL中,血管内异常信号出现在12/15(80%)的图像中;在不含流入饱和的SASL中,血管内异常信号出现在14/15(93.3%)的图像中。使用流入饱和后,大部分伪影被削弱。一名年龄为60岁的受试者在PLD=1000ms的灌注图像上始终存在不被流入饱和技术抑制的血管内高信号,考虑为ATA。结论流入饱和技术可以减少或消除Hadamard编码和顺序采集多PLD ASL中的因为流入效应引起的动脉内异常信号,该信号容易与ATA混淆,故流入饱和技术有助于多PLDASL数据的临床解读。

张坤[10](2020)在《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亚型及相关脑梗死的预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亚型及特点目的:明确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AC-LAO)的不同亚型,分析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可使AC-LAO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卒中或更严重后果,以期针对这些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1199例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存在颈内动脉颅(ICA)内段和/或大脑中动脉(MCA)单一或多根主干闭塞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从医院内部数据库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依据颅内前循环闭塞累及的动脉可分为八个亚型:单侧MCA(UMCA,46.5%,n=558)闭塞是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最常见的类型,其他依次为单侧ICA(UICA,27.9%,n=334)闭塞、ICA/MCA连续(TICA/MCA,11.2%,n=134)闭塞、双侧MCA(BMCA,5.2%,n=63)闭塞、双侧ICA合并双侧MCA(BICA/BICA,4.3%,n=51)闭塞、双侧MCA合并单侧ICA(BMCA/UICA,2.3%,n=28)闭塞、双侧ICA(BICA,1.5%,n=18)闭塞和双侧ICA合并单侧MCA(BICA/UMCA,0.3%,n=3)闭塞。对各个亚组间差异应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性别(P<0.001)、吸烟史(P=0.001)、心脏病史(P<0.001)、Apo B(P=0.018)及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P<0.001)在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在AC-LAO的1199名患者中,共有184名(15.3%)患者从未经历过缺血性卒中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在进一步的逻辑回归模型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625;95%CI1.8-3.8)是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遭受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AC-LAO患者罹患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并无相关性。结论:不同AC-LAO亚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心脏病史、Apo B、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及伴发急性梗死等方面有显着性差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AC-LAO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遭受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并不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而增加。第二部分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目的:本部分研究伴有不同亚型AC-LAO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 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分析AC-LAO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787例连续住院的伴有AC-LAO的ACI患者。AC-LAO被定义为基于CTA和/或MRA检查至少一条ICA颅内段或MCA完全闭塞。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从医院内部数据库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侧MCA闭塞(49.8%,n=392)是ACI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单侧ICA闭塞(24.1%,n=190),ICA/MCA连续闭塞(12.7%,n=100),双侧MCA闭塞(5.3%,n=42),双侧ICA合并双侧MCA闭塞(4.2%,n=33),双侧MCA合并单侧ICA闭塞(2.7%,n=21),双侧ICA闭塞(0.9%,n=7)和双侧ICA合并单侧MCA闭塞(0.3%,n=2)。在年龄(P<0.001)、性别(P=0.006)、吸烟史(P=0.002)、缺血性卒中病史(P<0.001)、并发症(P=0.014)、单发或多发梗塞(P=0.006),ASPECTS评分(P<0.001)、NIHSS评分(P<0.001)和m RS评分(P<0.001)方面各组存在差异。与单侧MCA闭塞(P=0.016)、单侧ICA闭塞(P=0.008)及双侧ICA闭塞(P=0.047)相比,BICA/BMCA合并ACI患者的预后差。与单侧MCA闭塞(P=0.001)、及单侧ICA闭塞(P=0.004)相比,TICA/MCA合并ACI患者预后差。并且长期住院(OR=1.04;95%CI 1.01-1.07)、较高的NIHSS评分(OR=1.37;95%CI 1.30-1.45)、较低的ASPECTS评分(OR=0.87;95%CI 0.81-0.93)和合并并发症(OR=1.84;95%CI 1.11-3.05)是不良临床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年龄(P=0.001)、吸烟史(P=0.017)、Apo A1水平(P=0.048)、缺血性卒中史(P<0.001)、ASPECTS评分(P<0.001)、NIHSS评分(P<0.001)、m RS评分(P<0.001)、并发症(P<0.001)及梗死亚型(P=0.007)等方面AC-LAO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中存在差异。并且年龄(OR=1.022,95%CI 1.007-1.036)是AC-LAO患者趋向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o A1(OR=0.453;95%CI 0.235-0.953)是独立保护因素。UICA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因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而发生脑梗死。U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而发生梗死,而BICA/B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载体动脉阻塞穿支而发生梗死。结论:相较于UMCA闭塞患者,BICA/BMCA闭塞组及TICA/MCA闭塞组发生ACI的话,预后最差;UICA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因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而发生脑梗死。U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而发生梗死,而BICA/B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载体动脉阻塞穿支而发生梗死;年龄促进了AC-LAO从单支血管闭塞向多支血管闭塞的进展,而Apo A1则抑制了这一病程。第三部分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及复发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我们对上述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伴有ACI的AC-LAO患者1年的长期预后以及脑梗死复发情况,收集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对AC-LAO患者长期预后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的相关因素,旨在对合并AC-LAO的ACI患者在二级预防方面提供新的重要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伴有ACI的AC-LAO患者。从医院内部数据库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上述患者进行发病后中位期1年的电话问卷随访。结果:共随访患者87名,其中70名患者预后良好(m RS评分<4分),另外17名患者预后欠佳(m RS评分≥4分)。预后良好与预后欠佳患者在年龄(p=0.001)、是否伴有房颤(p=0.036)、入院期间有无并发症(p=0.028)、入院后ASPECTS评分(p=0.033)、出院后是否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p<0.001)及出院后是否规律口服抗血小板类药物(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OR=1.123,95%CI=1.042-1.227)是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OR=0.023,95%CI=0.002-0.266)是预后欠佳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年龄(OR=1.115,95%CI=1.042-1.194)是伴有ACI的AC-LAO患者长期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OR=0.018,95%CI=0.003-0.104)是预后欠佳的独立保护因素。

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单侧脑梗死早期持续康复治疗后脑功能活动状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单侧脑梗死早期持续康复治疗后脑功能活动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D PCASL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脑氧饱和度监测对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效果的监测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设计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4. 针刺疗程方案
        5. 临床信息采集
        6. 质量控制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5)针刺对于脑梗死后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的脑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中风后偏瘫的认识
        2.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梗死运动功能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的fMRI研究进展
        1. 运动相关脑区
        2. 脑功能重塑的机制
        3.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与评定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二、研究方案
        1. 研究设计
        2. 分组方法
        3. 试验方案
        4. 临床评估指标及方法
        5. 质量控制
        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结果
        1. 病例收集情况
        2. 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3. 主要评价指标
        4. 病灶图
        5. 两组相关种子点功能连接强度对比
        6. 针刺前后相关种子点功能连接强度对比
        7. 相关性分析
        8.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中风后偏瘫的脑功能重塑机制
        1. 中风后偏瘫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2. PMA与M1在脑功能重塑中的作用机制
        3. 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的比较
        4. 本研究相关小结
    二、针刺阳陵泉治疗中风后偏瘫的脑功能效应机制
        1. 针刺对脑功能效应机制的分析
        2. 针刺阳陵泉的脑效应机制
        3. 本研究相关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附录3 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SE)
    附录4 针感评价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改进计划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改善的影像学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针刺改善脑微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磁共振技术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8)基于7T-MRI初探苍艾挥发油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及神经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一:苍艾挥发油经鼻吸入给药后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微循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工具及试剂
        1.3 动物
        1.4 药物
        1.5 分组、造模、给药
        1.6 造模成功判断标准
        1.7 fMRI检查
        1.8 数据分析
        1.9 大鼠脑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
        1.10 统计学方法
        1.11 技术路线图(一)
    2.结果
        2.1 死亡率
        2.2 CAVO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纹状体区域微循环的影响
        2.3 HE染色
        2.4 磁共振指标与神经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二章 :实验二:基于扩散张量成像初探苍艾挥发油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动物
        1.4 药物
        1.5 分组、造模、给药
        1.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7 MRI检查
        1.8 数据分析
        1.9 TTC染色及梗死体积测定
        1.10 统计学方法
        1.11 技术路线图(二)
    2 结果
        2.1 CAVO对 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2 CAVO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纹状体区域rADC值的影响
        2.3 CAVO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运动皮层rADC值的影响
        2.4 CAVO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纹状体rFA值的影响
        2.5 CAVO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运动皮层rFA值的影响
        2.6 TTC染色结果
        2.7 磁共振指标与PDM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经鼻给药治疗中风
        1.1 中风的中西医概述
        1.2 经鼻给药的优势
        1.3 CAVO治疗中风的理论依据
    2 脑微循环的变化
        2.1 DSC的概述
        2.2 脑微循环的改善
        2.3 磁共振数据与PDM体积相关性分析
    3 DTI
        3.1 rADC的变化
        3.2 rFA值的变化
        3.3 磁共振数据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性分析
    4.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存在问题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综述:功能磁共振技术与中医中风
    1.中医与脑卒中的关系
    2.fMRI技术与中医干预脑缺血
        2.1 弥散成像在中医中风领域内研究进展
        2.2 灌注成像在中医中风领域内研究进展
        2.3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中医中风领域内研究进展
        2.4 BOLD-fMR在中医中风领域内研究进展
        2.5 其它技术
    3.fMRI与中风分型的关系
    4.总结与期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课题申请
专利
致谢

(9)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及其拓展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构建基于54例健康人供血区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的按照Willis环分类的正常脑血管灰质灌注范围模板
    引言
    1 方法与结果
        1.1 健康被试
        1.2 MRI
        1.3 图像评估
        1.4 数据处理及结果
    2 讨论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基于ASL信号强度及ASPECTS定位的侧枝循环评分与术后颈动脉供血范围及认知水平变化关系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I图像采集
        1.3 数据分析
        1.4 图像评估分析
        1.5 神经心理学测评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线特征比较
        2.2 侧枝循环和灌注范围正常化的关系
        2.3 神经心理学测评结果和脑灌注的关系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SL灌注特征和Willis环形态对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价值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
        1.2 MRI检查
        1.3 图像评估
        1.4 数据处理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及脑过度灌注临床危险因素
        2.2 脑过度灌注分型
        2.3 脑过度灌注综合症典型病例分析
        2.4 脑过度灌注影像危险因素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长标记pCASL技术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图像采集
        1.3 CBF定量
        1.4 数据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流入饱和技术在多延迟动脉自旋标记中的应用价值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图像采集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白皮书时代”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进展及应用
    1 ASL基本原理
    2 ASL标记方式
    3 ASL灌注成像面临的挑战
    4 ASL灌注成像改进方案
        4.1 多期延迟 ASL (multi-delayASL)和长标记长延迟 ASL(丨ong-labe丨丨ong-delayASL)
        4.2 速度选择 ASL(velocity selective ASL,VS-ASL)和加速度选择ASL(acceIeration selective ASL, AccASL)
    5 ASL血管成像
        5.1 加速度选择 ASL MRA (AccASL MRA)
        5.2 4D MRA
    6 ASL fMRI
    7 ASL的其他拓展技术及应用
        7.1 血管选择性供血区成像
        7.2 心动触发 pCASL (cardiac-triggered pCASL)
        7.3 ASL 指纹识别技术(fingerprinting)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亚型及相关脑梗死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亚型及特点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及复发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颅内侧支循环与大动脉狭窄/闭塞性脑梗死的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单侧脑梗死早期持续康复治疗后脑功能活动状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D PCASL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D]. 李娟. 山东大学, 2021(12)
  • [2]脑氧饱和度监测对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脑过度灌注的预测[D]. 窦雪桀. 山东大学, 2021(12)
  • [3]癫痫外科治疗术前评估规范(草案)[J]. 蔡立新,陈佳,陈倩,陈述花,关宇光,金丽日,李云林,梁树立,林华,林一聪,刘爱华,任连坤,邵晓秋,王湘庆,王雪原,王玉平,徐翠萍,杨冬菊,遇涛,张凯,张夏婷,周健. 癫痫杂志, 2020(04)
  • [4]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针刺对于脑梗死后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的脑效应机制研究[D]. 陆梦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D]. 刘影.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 李彦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7T-MRI初探苍艾挥发油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及神经改善作用[D]. 李若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及其拓展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研究[D]. 林天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亚型及相关脑梗死的预后研究[D]. 张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单侧脑梗死后持续康复早期脑功能活动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