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

安全生产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

一、标本兼治安全生产有效之法(论文文献综述)

季佳靓[1](2021)在《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鲍文杰[2](2021)在《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袁昊[3](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提出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杜海龙[4](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张瓷[5](2020)在《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城市化急速推进,但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安全难题。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摸清城市安全风险情况,评估安全现状,极大助力政府部门开展风险防治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S区为例,结合区域具体情况研究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模型对S区开展风险评估,寻找城市安全弱点。首先,通过梳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定义及研究理论,从危险性、脆弱性、应急能力三大方向分析了S区安全风险主要类别及特征。从城市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城市灾害和应急能力四方面确立了城市安全风险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查阅数据建立定量指标无量纲化标准,后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评估指标进行赋权,计算求得各指标权重系数,运用权重累加方式计算生产安全、应急能力风险指数,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社会安全、城市灾害指标风险指数,构建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最终,应用模型对北京市S区开展评估,采用风险矩阵法对区域232家代表性企业开展风险辨识,收集风险数据,同时通过统计年鉴等政府资料收集其他定量指标数据,整理并进行无量纲化后得出各指标风险等级。最终计算得到S区安全风险指数为2.1106,风险等级为一般风险,处于可控制但需加强管理的水平。结果表明:住建委监管企业风险等级、城管委监管企业风险等级、十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经济损失十万分GDP占比、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万人病床配置率6个评估指标风险等级较高。根据模型评估的结果,对S区提出了针对性安全风险治理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杨思佳[6](2020)在《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建设,而安全性又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风险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安全城市的概念,之后在明晰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评估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明确安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要点,更可以为城市规划布局、突发事件处理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不断提升安全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在明确安全城市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估模型,最后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例进行了安全城市评估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文章对风险和能力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二者与安全城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为安全城市评估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际知名度高、城市管理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以及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为研究对象,在列举它们各自的安全城市相关文件资料基础上,结合安全城市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为我国的安全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之后,本文基于安全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前文理论研究,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借鉴ISRS(国际安全评级系统)的理论思想,构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针对评估体系不同部分的指标特点,文章运用G1法、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安全城市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结合经正向化和分级处理的指标数据可获得各级指标得分及相应的安全水平,从而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最后,以指标体系中的“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评估能力”为例,文章利用评估模型对北京市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城市运行系统安全水平逐年递升,风险防范能力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评估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孙礼坚[7](2020)在《常州市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的地位不可动摇。而安全生产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到,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科学监管,以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两大体系搭建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但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居高不下,特别是2019年的响水“3·21”爆炸事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反响。如何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如何更好发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优势,成为了亟需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常州市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践现状为基础,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以政府监管理论、善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为指导,综合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深入挖掘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在监管体系权责分配、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现场隐患执法困境、平台集成整合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水平的对策建议:一是优化职责清单,明确职责分工,减少管理交叉与监管盲区;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共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群众监督热情和第三方机构配合协作;三是着力提升监管水平,通过人员素质的提升和考核体系的完善来实现更加有效的监管;四是加强监管合法性,全面规范监管行为,用制度和证据强化监管力度;五是优化信息平台,整合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网格信息化进程,实现动态监管;六是提升后勤保障水平,完善后勤保障工作机制;最后也针对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给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带来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践时间不长,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对常州市礼嘉镇实践的个例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基础素材,并为类似乡镇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责任,改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措施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张雅欣[8](2020)在《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命脉,社会稳定的根基,人民幸福的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在安全领域暴露出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进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的安全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和挑战,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定,就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安全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安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根据我国社会安全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瞻远瞩地提出建构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社会安全作为重要保障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为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安全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综上,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回应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社会安全工作的现实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诉求,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坚持从整体性研究视角出发,以“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等基本研究方法,在评述学界研究现状、理清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命题的基础上,着重对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渊源、问题原因、维度原则、实践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引言和第一章是前提性研究,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命题。从整体上分析了新时代社会安全的内涵及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基础,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的社会安全思想、建国以来党的社会安全战略思想是推进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考察了新时代推进社会安全建设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立足于我国社会安全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国内外发展形势、现代化发展进程、社会矛盾的转化等方面集中阐释了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先对社会安全的主要维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公共安全、社会治安、城乡社区治理、心理服务与舆论环境等方面,又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维护人民安全的建设宗旨、坚持公平正义的目标等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第四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推动社会安全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创新社会安全建设的思想理念、健全社会安全建设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安全建设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安全格局等;结论部分是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要观点,也是本文始终阐述和反复强调的核心论点,同时对深化本研究作出了进一步展望。

刘长军[9](2020)在《天津海域内河船舶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随着我国水上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同时也暴露出新时期内河船舶非法参与海上运输这一全国性水上公共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的行政案例和引发相关事故汲取的教训分析,同时借鉴国外内河航运发展和海上执法经验,结合沿海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相关治理的具体情况,查找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的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内河船舶非法参与海上运输都是我国水上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内河船舶违法参与海上砂石建筑材料运输造成自沉、碰撞事故频发,已成为影响沿海各港口城市水上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也是全国性海上执法的难题。这篇文章采用了公共管理领域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新公共管理、政府治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系统分析全国范围和天津海域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发展情况及各地政府治理状况,研究内河船舶发生的相关事故及造成的损失并提出相关解决的对策,达到提高内河船舶非法参与海上运输等活动治理工作水平的目的。同时,文章也通过对国内其他地区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治理工作的研究和相关公共政策措施进行分析,找出他们的做法对天津海域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治理工作借鉴之处,包括相关政策法规、海上执法方式、联合治理模式等,推进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不断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执法队伍培养,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各部门联合执法手段,推动天津海域内河船舶非法参与海上运输的治理。从而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促进天津海域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治理取得显着成效,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确保天津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王磊[10](2019)在《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在政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如何在确保党的纪律检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有效防范权力滥用,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当前,党的纪律检查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具体实践及法规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解决。对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进行研究,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是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纪律是由党制定或认可、适用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具有党内强制力、旨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完成党的任务的义务性行为规则。党的纪律检查,是党的特定组织及其成员为维护党的纪律,依照确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情况实施的专门监督活动,具有政治性、监督性、纪律性、专属性等特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检查思想,为新时代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历史来看,纪律检查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随着党对法治认识的深化和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具有逻辑必然性:政党与党员间的“特殊契约关系”为党的纪律检查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党的纪律检查具有鲜明的公权力属性,需要以法治方式加以规范;党的纪律检查以党内法规体系和国家法律体系为共同遵循,而这二者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时,实行法治化有助于强化和保障党的纪律检查的权威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不是片面的“法律化”,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诸要素融入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构建,推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纪律检查实践中得以充分运用,其要件包括政治正当性、实质正当性、形式正当性和程序正当性等四个方面。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应当以规范权力行使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遵循,以党内法规体系为对照,具体包括机构建设、职权配置、程序设定、监督机制构建等4个方面的内容,前三者侧重于制约,后者侧重于监督,共同致力于有效规范党的纪律检查权。实现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前提是实现机构建设法治化,即机构建设要符合法治理念,做到职责清晰、机制顺畅、制约有效。依据“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界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和专责机构两大类,前者应通过健全党的基层领导机构、优化党的派出机关设置等措施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确保责任落实;后者应通过优化内设机构、完善派驻机构设置等措施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强化内部制约。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应从党委对纪委的领导、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派驻纪检机构运行等方面予以完善。加强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工作队伍建设,应当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培育法治信仰与法治理念,建立职业准入及退出机制,完善职业保障机制等。科学合理的职权配置是党的纪律检查在强化自我约束前提下权威高效运行的基础。党的纪律检查权是指党的纪律检查机构为履行党内职责、维护党的纪律而享有的,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和执行纪律情况实施专门监督的权力,该权力来自于全体党员合意形成全党共同意志基础上的党内科层制授权。明确“党的纪律检查权”的概念有利于增强纪律检查的权威性、边界感、规范性和透明度。只有根据法治精神对权力进行过程性和功能性的分解,才能从内部实现对权力的有效控制。遵循权力法定、权力适当、权责一致和分权制约原则,党的纪律检查权可分检查督促权、线索处置权、执纪审查权、执纪审理权、纪律处置权等5个类别进行配置。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离不开法定的正当程序。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定应遵循如下标准:一是独立价值标准,包括参与性、合理性、中立性与对等性、及时性与终结性;二是工具价值标准,包括强化结果的权威性、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增进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三是效率价值标准,包括纪律检查程序迅速有效,纪律检查资源配置合理。当前,党的纪律检查应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重点关注管辖、回避、辩护、证据及证明标准、期间等要素存在的问题,从法治化视角健全相应程序,对日常监督进行规范,对执纪审查进行制约,对“四种形态”转化进行规制,对党员权利进行保障,从而更加有效地制约权力。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监督属性及其滥用的危害性决定了对其进行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对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监督应坚持充分性与必要性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应重点从上级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同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内部监督、党内民主监督等方面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着力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完善党外监督体系。

二、标本兼治安全生产有效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本兼治安全生产有效之法(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5)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城市风险评估研究背景
        1.1.2 城市风险评估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关系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分析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城市安全风险主要特征
        2.1.3 城市风险评估理论分析
        2.1.4 城市安全危险性
        2.1.5 城市安全脆弱性
        2.1.6 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2.2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2.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2.2.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2.3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2.3.1 生产安全指标选择
        2.3.2 社会安全指标选择
        2.3.3 城市灾害指标选择
        2.3.4 应急能力指标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3.1 评估指标的量化处理
        3.1.1 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
        3.1.2 定量指标的量化处理
    3.2 评估指标体系赋权
        3.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
        3.2.2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3.3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等级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
    4.1 评估内容分析
        4.1.1 S区基本状况
        4.1.2 S区生产安全调研状况
        4.1.3 S区应急能力调研状况
    4.2 评估结果计算
        4.2.1 数据的收集处理
        4.2.2 风险等级的确定
    4.3 评估结果分析
    4.4 针对措施及建议
        4.4.1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建议
        4.4.2 区域安全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6)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 风险
        2.1.1 风险概念和内涵
        2.1.2 风险管理
    2.2 能力
        2.2.1 概念
        2.2.2 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内涵
        2.2.3 具体能力
    2.3 风险、能力与安全城市的关系
        2.3.1 关系图
        2.3.2 内涵
    2.4 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
        2.4.1 概念
        2.4.2 内涵
第三章 国外安全城市战略文件对比分析
    3.1 基本情况介绍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日本—以东京为例
        3.1.4 经济学人智库EIU
    3.2 对比分析
        3.2.1 纵向对比
        3.2.2 横向对比
        3.2.3 特点与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体系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典型性原则
        4.1.2 客观性原则
        4.1.3 层次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ISRS概述
    4.3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 评估指标内容
        4.4.1 城市运行系统
        4.4.2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4.4.3 能力
第五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
    5.1 分级标准
        5.1.1 分级原理
        5.1.2 分级标准值
        5.1.3 指标分级
    5.2 基于G1法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2.1 基本原理
        5.2.2 群组判断的情形
        5.2.3 综合评估模型
    5.3 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PCA
        5.3.3 综合评估模型
    5.4 安全城市指数计算模型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指标评分计算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北京市综合概况
    6.2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2.1 数据获取
        6.2.2 数据处理
        6.2.3 相关性分析
        6.2.4 主成分分析
        6.2.5 结果分析
    6.3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二: 基于G1法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3.1 权重计算
        6.3.2 数据获取
        6.3.3 数据处理及评分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对策建议
        6.4.1 城市运行系统部分
        6.4.2 风险防范能力部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显着性检验的t分布临界值表
附录2 “风险防范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附录3 “应急准备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常州市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2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相关基础概念
    2.2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现状及分析
    3.1 礼嘉镇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3.2 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践
4 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存在的问题
    4.2 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推进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安全生产网格职责清单
    5.2 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共治
    5.3 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5.4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行为合法性
    5.5 优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
    5.6 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保障工作
    5.7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发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内涵及理论来源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内涵
    (二) 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来源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安全建设的相关思想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关于社会安全建设的相关思想
二、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现状
        1. 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 国家安全总体布局的构建对社会安全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
        3. 新时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二) 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我国的社会安全建设理念相对滞后
        2. 重点领域的社会安全问题不断增多
        3. 部分地区基层公共行政冲突时有激化
    (三) 当前我国社会安全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1.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安全建设面临的各种风险隐患不断凸显
        2. 转型时期我国面临的深层次社会矛盾问题逐渐增多
        3. 部分领域存在公平正义缺失、道德秩序失守的现象
        4. 当前我国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三、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主要维度和基本原则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主要维度
        1.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2.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 构建城镇社区治理新格局
        4. 培育健康和谐稳定的公众心态与舆论氛围
    (二)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基本原则
        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原则
        2.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3. 坚持维护人民安全的宗旨
        4. 坚持公平正义的目标
四、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 以科学的社会安全建设理念为指导
        1. 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的理念
        2. 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理念
        3. 坚持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理念
    (二) 以健全社会安全建设机制为着力点
        1. 建立和完善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
        2. 建立和完善公平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
        3.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4. 建立健全安全事故的责任监管机制
    (三) 以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安全建设体系为重要保障
        1. 建立健全社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2.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 完善社会安全建设的法律体系
    (四) 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安全治理格局为关键支撑
        1. 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
        2. 切实发挥政府的作用
        3. 抓好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
        4.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天津海域内河船舶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内河船舶
        2.1.2 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
        2.1.3 内河船舶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政府治理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3. 天津海域内河船舶治理现状分析
    3.1 天津海域内河船舶治理措施和成效
        3.1.1 事故统计分析
        3.1.2 采取的举措
        3.1.3 取得的成效
    3.2 内河船舶治理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缺乏治理目标和工作长效机制
        3.2.2 治理工作相关法治保障不足
        3.2.3 海上与陆上执法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3.2.4 内河船治理综合执法队伍尚不健全
    3.3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3.1 公共投入不足导致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3.3.2 法律法规未能完全适应安全形势的发展
        3.3.3 职能部门信息交流和管理沟通存在不足
        3.3.4 执法队伍建设与海上执法实际存在差距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内河船舶治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内河船舶治理举措
        4.1.1 欧洲注重源头扶持,内河船舶治理相关制度健全
        4.1.2 美国管理机制健全,海上执法力量强大
    4.2 国内其它地区内河船舶治理举措
        4.2.1 渤海海域四省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4.2.2 山东滨州采取源头管控疏堵结合措施
        4.2.3 浙江台州形成合力强化对内河船打击力度
    4.3 经验借鉴
        4.3.1 积极融入国家治理方针和地方发展需要
        4.3.2 加强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治理的法治建设
        4.3.3 重视与涉海各管理部门的区域联动
        4.3.4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资源
5. 加强天津海域内河船舶治理相关对策
    5.1 提升内河船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5.1.1 明确治理目标和推进步骤
        5.1.2 积极推进建立治理专项资金保障
        5.1.3 完善源头管控和属地治理的衔接举措
    5.2 推动地方立法解决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乱象
        5.2.1 推进地方政府和港航企业参与综合治理
        5.2.2 思考疏导解决内河船舶非法参与海上运输的问题
        5.2.3 推动内河船舶责任主体纳入地方征信平台
    5.3 完善内河船舶治理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模式
        5.3.1 建立完善联合执法体系
        5.3.2 加强部门之间执法联动和信息交流
        5.3.3 强化事故应急保障能力
    5.4 打造稳定高素质的海上综合执法队伍
        5.4.1 建立简洁高效的海上执法干部队伍
        5.4.2 建立先进便捷的执法装备保障体系
        5.4.3 建立科学长效的执法队伍保障体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背景及主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党的纪律检查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的内涵及外延
        一、党的纪律的概念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内涵
        三、党的纪律检查的外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检查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纪律检查思想
        二、列宁的纪律检查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纪律检查的论述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的历史进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纪律检查
第二章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逻辑基础
        一、党的纪律检查的理论前提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公权力属性
        三、党的纪律检查的依“法”运行
        四、党的纪律检查实行法治化的逻辑必然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基本意蕴
        一、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
        三、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要件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体系构成
        一、构建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的考量因素
        二、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建设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设置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确定依据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组织体系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法治化改革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运作模式建设
        一、党的纪律检查的领导体制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工作机制
        三、党的纪律检查运作模式的法治化完善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工作队伍建设
        一、法治信仰与法治理念的培育
        二、职业准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
        三、职业保障机制的完善
第四章 党的纪律检查职权配置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权的法治界定
        一、党的纪律检查权的定义
        二、党的纪律检查权的内涵
        三、党的纪律检查权的配置原则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科学配置
        一、检查督促权
        二、线索处置权
        三、执纪审查权
        四、执纪审理权
        五、纪律处置权
第五章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定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的设定标准
        一、独立价值标准
        二、工具价值标准
        三、效率价值标准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置的重点要素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辩护
        四、证据及证明标准
        五、期间
    第三节 完善党的纪律检查程序的法治路径
        一、日常监督的程序规范
        二、执纪审查的程序制约
        三、“四种形态”转化的程序控制
        四、党员权利的程序保障
第六章 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制构建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制构建相关问题
        一、对党的纪律检查权进行监督的特殊重要性
        二、监督的基本原则
        三、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对党的纪律检查的党内监督体系
        一、上级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
        二、同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监督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内部监督
        四、党内民主监督
    第三节 对党的纪律检查的党外监督体系
        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二、国家司法机关监督
        三、民主监督
        四、群众监督
        五、舆论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标本兼治安全生产有效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为例[D]. 季佳靓.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研究[D]. 鲍文杰. 山东大学, 2021
  • [3]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4]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5]北京市S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张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D]. 杨思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常州市礼嘉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问题研究[D]. 孙礼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D]. 张雅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天津海域内河船舶治理对策研究[D]. 刘长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D]. 王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标签:;  ;  ;  ;  ;  

安全生产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