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板神经节切除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板神经节切除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一、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薛同庆[1](2018)在《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引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大约为4.3-8/100000。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疼痛剧烈的特点,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因此,一旦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时有效地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能够同时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和低复发率。药物治疗有效率低,且疗效维持时间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早期,口服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抗癫痫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疼痛,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效果会显着下降,直至无效;同时,增加药物剂量会显着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多患者不能耐受,导致治疗失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创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由于此类患者大多年龄较高,并且体质虚弱,手术风险明显增加,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外科治疗;也有部分年轻的患者因惧怕手术而拒绝外科开颅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是在影像引导下,穿刺靶点,然后对靶点进行物理或化学损毁,如靶点药物注射和靶点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从而达到有效的镇痛作用。靶点通常选择三叉神经半月节,但该技术存在并发症的风险,如:角膜感觉神经功能受损,甚至角膜溃疡,下颌神经运动神经纤维过多的受损导致患者咀嚼肌无力,颅内组织穿刺损伤,以及术后非病变神经分支区域的面部麻木等。尤其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变仅累及三叉神经上颌支时,半月节的治疗难以完全避免损伤到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下颌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累及三叉神经上颌支较为常见,约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65%。微创介入治疗过程中如何避免损伤三神经的眼支和下颌支,对降低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射频热凝治疗,对提高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第一部分: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可行性研究目的:分析颧弓下缘、圆孔及上颌骨之间的毗邻解剖关系及影响穿刺的相关因素,探讨经颧弓下入路经皮穿刺圆孔的可行性,为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采集50例正常成年人头颅骨3D影像信息并作断层重建。在同时显示双侧圆孔中部、双侧颧弓前端下缘的层面上测量数据,并命名此层面为工作层面。在侧位定位像上,命名患者外耳道开口至眼裂连线为听-眦线,测量听-眦线与工作层面夹角α;命名圆孔外口外侧作同侧上颌骨的切线为圆-颧线,测量圆-颧线与中线(命名为M线)的夹角β。分别测量圆孔外口外缘离M线的距离D1、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M线的距离D2以及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记录圆-颧线的反向延长线与圆孔内侧壁是否相交。命名经过圆孔中心M线的平行为圆孔矢状线,记录圆孔矢状线与圆孔内外侧壁是否相交。分析经过圆-颧线穿刺圆孔的可行性与影响穿刺的因素。对比分析不同性别、不同侧别圆孔相关的解剖学差异。结果:圆-颧线上,皮肤至圆孔外口之间均为软组织,无骨性结构阻挡率100%(50/50)。圆-颧线的反向延长线与圆孔内侧壁相交的概率为100%(50/50)。圆孔矢状线与圆孔侧壁相交的概率为0(0/50)。工作层面与听-眦线夹角α的范围为45.23°50.02°,平均为48.30±2.52°;圆-颧线与M线的夹角β的范围为44.06°52.52°,平均为47.14±2.54°。圆孔外口外缘与M线的距离D1为20.01±1.60 mm。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M线的距离D2为58.41±2.47 mm,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为67.81±3.68 mm。不同性别标本的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统计学指标在性别、左右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弓下入路经皮穿刺圆孔是可行性的;参考圆-颧线与中线(β角)角的大小,在圆孔内使穿刺方向变为为沿着圆孔矢状线的方向可以避开圆孔壁的阻挡,从而可增加穿刺的深度;颧弓下-圆孔入路可作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穿刺通道。第二部分:弯针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目的:探讨弯针经皮穿剌圆孔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使用头端塑形成一段弧度的射频穿刺针,以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经翼腭窝穿刺圆孔内口,局麻下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观察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患者成功施行40次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穿刺圆孔内口,并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进行射频热凝治疗;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40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18±1.64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0分。术后6个月以及1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上颌神经痛,复发率为0。术后三叉神经上颌支分布区面部麻木感发生率为100%(40/40)。颜面部肿胀的发生率为35%(14/40),均在术后1周内消失。无角膜感觉神经功能损伤,无咀嚼肌功能受损。结论:1、弯针经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经翼腭窝穿刺圆孔内口技术安全可行。2、初步证实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有效。第三部分:经圆孔穿刺入路与经卵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DSA的3D影像引导下弯针经圆孔穿刺上颌神经干与直针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弯针组:在X线透视图像引导下,使用头端塑形成一段弧度的射频穿刺针,以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穿刺圆孔内口,经电测试及DSA的3D定位证实后,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采用口角外侧入路,经皮穿刺卵圆孔,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后,根据电测试继续进针并且反复调整针尖的方位与深度,达到电测试结果显示针尖位置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上颌神经纤维及其神经元附近;对穿刺靶点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按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统计术前,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患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着下降(P<0.01)。弯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28±5.87 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2.73±8.6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疼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弯针组疼痛完全缓解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弯针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与肿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弯针组术后角膜损伤与咀嚼肌损伤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相比,DSA导引下弯针经圆孔穿刺上颌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理想方法。

张光志,杨森,张波,李圣洪,董庆鹏,周小军,张传汉[2](2018)在《三叉神经节温控射频术与无水乙醇毁损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温控射频热凝术和无水乙醇化学毁损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水乙醇组(n=47)和温控射频组(n=50),其中无水乙醇组患者行无水乙醇半月神经节化学毁损术,温控射频组患者行半月神经节温控射频热凝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7 d、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及面部感觉减退和咀嚼肌无力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 0.05);治疗后3 d及6个月时,温控射频组患者VAS评分(1.6±1.2、1.3±1.4)显着低于无水乙醇组(2.8± 2.0、2.7 ± 2.0)(P<0.05);疼痛缓解率温控射频组(96.0%、94.0%)高于无水乙醇组(74.5%、72.3%)(P< 0.05);治疗后7 d及3个月时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温控射频组(54.0%、40.0%)显着低于无水乙醇组(97.9%、74.5%)(P<0.05);治疗后3 d、7 d及3个月时咀嚼肌无力发生率温控射频组(18.0%、18.0%、10.0%)显着高于无水乙醇组(2.1%、4.3%、0)(P<0.05)。治疗后7 d及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和疼痛缓解率,治疗后3 d及6个月时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治疗后6个月时咀嚼肌无力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温控射频热凝术较无水乙醇毁损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起效快,并发症相对较少,远期效果亦优于无水乙醇化学毁损术。

樊永冠[3](2017)在《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青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CT引导下脉冲射频作用于半月神经节对青年及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并对通过脉冲射频作用的半月神经节在治疗青老年三叉神经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这段时间就诊于天津二附属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这些患者一般都是原发性或者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患者各脏器功能正常,脉冲射频治疗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GCS)。青年三叉神经患者20例(A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B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脉冲射频治疗(60秒、3周期)。告知相关风险后,自愿行介入治疗,治疗前均签属手术同意书。入手术室之后让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一薄枕高,使头度轻后仰,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上肢静脉通路。目标靶点为患侧的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先用直尺测出颧弓长度,并且通过刻度尺标记出中点,刻度尺量取患侧口角外侧2.5cm处并且向上1cm作为进针点,相当于上颌臼齿之上的颞弓下缘处,或相对第二上磨牙为穿刺点,0.5%利多卡因皮下局部麻醉后,7号10cm长穿刺针穿刺,针尖的方向在正面上观察对准瞳孔稍内侧,针尖的方向从侧面观察对准颧弓中点,缓慢进针,在CT引导下针尖到达卵圆孔半月神经节,给予局麻药试验,未发生局麻药无中毒反应。A组(青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患者进行脉冲射频(60秒、3周期),B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患者进行脉冲射频(60秒、3周期)。脉冲射频治疗后让患者保持平卧位3h。A、B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后各时间段进行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详细对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计算出脉冲射频治疗的有效率。同时把后的并发症记录,并跟踪随访这些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A组(青年患者):男性患者占7例,女性患者占13例;疼痛的病程在1.05.0个月,平均病程为2.6个月,患者年龄范围为3040岁,平均患者年龄为32岁,疼痛范围为三叉神经Ⅱ支、Ⅱ和Ⅲ支或Ⅲ支。B组(老年患者):男性患者占8例,女性患者占12例;疼痛的病程在1.05.0个月,平均病程为2.65个月,患者年龄范围为6070岁,平均患者年龄为63岁,疼痛范围为三叉神经Ⅱ支、Ⅱ和Ⅲ支或Ⅲ支。2两组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前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A组(青年患者)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前疼痛评分为7.10±0.79,睡眠质量评分为6.15±0.59;B组(老年患者)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前疼痛评分为7.00±0.73,睡眠质量评分为6.20±0.62;A组和B组脉冲射频治疗前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后疼痛评分及睡眠评分3.1两组脉冲射频治疗后疼痛评分A组(青年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分别为4.10±0.64、2.75±0.72、2.35±0.59、2.10±0.64,脉冲射频治疗后各时间段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B组(老年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分别为4.25±0.63、2.80±0.77、2.50±0.76、3.65±0.49,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着性降低(P<0.01)。A、B两组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A组治疗后6个月较B组治疗后6个月显着性降低(P<0.01)。3.2两组术后SIS评分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SIS评分分别为4.20±0.62、2.34±0.49、2.05±0.69、2.05±0.61,脉冲射频治疗后各时间段睡眠质量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着性降低(P<0.01)。B组术后各时间点的SIS评分分别为4.30±0.66、2.45±0.59、2.15±0.59、2.75±0.62,术后各时间段SI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着性降低(P<0.01)。A、B两组脉冲射频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显着性降低(P<0.01),A组治疗后6个月较B组治疗后6个月显着性降低。(P<0.01)。4 A组、B组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有效率比较A组(青年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91%、88%、83%、74%,B组(老年患者)脉冲射频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89%、86%、80%、70%。A、B两组T1、T2、T3有效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A组治疗后6个月时有效率较B组治疗后显着性升高(P<0.01)。5术中及术后不良在脉冲射频治疗后患者出现高血压,经过降压等对症处理,心电监护实时监测,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没有发生其他不适症状,其中A组(青年患者)有1例,B组(老年患者)2例。术后随访过程中穿刺部位局部肿胀的患者有3例,指导患者间断冰敷,肿胀常在术后很快的消除;手术治疗之后存在2为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考虑神经刺激引起,经过止吐治疗不适感觉得到改善。有1例患者出现患侧上眼睑上抬轻度受限,治疗后1月,上眼睑无力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3个月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血肿、感染、咀嚼肌无力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青年及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患者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3月之内缓解疼痛方面两者未见明显差异,但治疗后6月青年患者优于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方面3月之内两组未见明显差异,但治疗后6月青年患者优于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作为青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方法。

王栋梅,雷军荣,朱玲,王琴[4](2017)在《三维CT辅助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消融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维CT精确定位下经皮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盲探下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在三维CT定位下实施射频消融治疗,对所有患者门诊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整体临床效果,统计2组定位三叉神经时间及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个月)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定位穿刺部位至给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观察组发生咀嚼肌无力、听力减退、面部肿胀淤血及角膜麻痹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辅助经皮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治疗三叉神经痛对卵圆孔定位准确,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更好地缓解患者疼痛,提高了整体治疗效果。

杨立强,李博,赵丹,倪家骧,何亮亮,郭玉娜,曹国庆[5](2017)在《CT引导下半月节热凝射频术延长时间对老年复发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CT引导下增加半月节射频时间对老年复发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0月2015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70例复发的单支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术中给予75℃热凝射频180 s,对照组(34例)给予75℃热凝射频120 s。评估患者术后24 h、7 d、3个月及1年的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分级、疼痛缓解满意度、面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实验组疼痛缓解满意度为8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实验组麻木评分[(8.88±0.98)分]较对照组[(6.36±0.45)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3个月及1年的麻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任何严重的不可逆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加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时间能提高老年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短期及长期疗效,短期内面部麻木程度稍有加重,但仍是安全的。

郑彬,沈正林,王江涛,江海星,王龙[6](2016)在《CT三维重建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穿刺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顽固的、异常痛苦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症状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本病治疗棘手,是多学科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影像介入引导下(如C形臂X线机、CT、MRI等)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条件,经皮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1]。该项治疗技术的关键在于准确的穿刺及定

李艳,左欣鹭,秦红军,杨立强,武百山,岳剑宁,杨惠婕,倪家骧[7](2015)在《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分支定位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指导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TN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C型臂X光机扫描下确定卵圆孔,根据患者疼痛反应以及X线影像,调整射频针方向与深度,直至达卵圆孔内约3 mm。对照组根据给予电刺激时患者出现病变部位强烈的疼痛或感觉异常、肌肉抽动,确定针尖部位位于病变支。试验组分别于眶上孔、眶下孔、颏孔连接经皮记录电极,分别给予高、低频电刺激,多功能电流记录仪记录各支电位。以波幅较其他支波幅显着增高,确定针尖位置位于病变支。记录术后即刻、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VAS及范围、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第1周及第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疼痛VAS评分、麻木范围及复发情况。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完整随访53、47例。结果试验组术后即刻疼痛消失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1周及1、3、6个月疼痛消失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麻木VAS分别为(7.3±1.4)、(8.5±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0,P<0.001)。对照组术后即刻、48 h、1周及1、3个月麻木超出预期范围患者比例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后48 h呕吐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恶心、复视、皮肤麻木及咀嚼肌无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例患者于术后2周复发,试验组随访期间无复发患者。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电刺激患者反应引导穿刺技术比较,C型臂X光机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指导射频卵圆孔穿刺,病变支定位准确性较好,术后麻木超出预期范围的风险降低。

丁卫华[8](2015)在《经皮下颌角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疼痛剧烈且顽固,口服卡马西平有效但易复发。国内外比较公认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髓区(Root entry zone, REZ)存在血管压迫和脱髓鞘改变,微血管减压术效果满意。但对于部分心肺功能较差或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的患者开颅手术风险较大,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开颅手术的依从性欠佳,对于此类患者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段。射频热凝治疗TN一般采用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入颅后结合电生理测试寻找射频治疗的靶点,文献报道存在4%的穿刺失败率且术中常伴随一定的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远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为进一步降低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经皮下颌角入路颅底卵圆孔穿刺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大于或等于8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H组(n=30)以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卵圆孔穿刺;G组(n=30)以患侧下颌角为穿刺点进行颅底卵圆孔穿刺,两组以同样的参数进行半月神经节内靶点测试和射频热凝。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术后Id、7d、1m、6m、12m、24m,36月VAS评分和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疼痛分级(BNI pain score)评估比较两组镇痛治疗效果。结果H组穿刺的成功率为96.7%,G组为93.3%(P>0.05),H组穿刺时出现血肿3例,G组血肿1例(P>0.05);H组射频热凝累及正常三叉神经分支11例(36.7%),三叉神经运动纤维损伤8例(26.7%);G组无一例累及正常三叉神经分支,三叉神经运动纤维损伤3例(1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H组各时点有效率为96.7%、96.7%、96.7%、93.3%、83.3%、73.3%、70%,G组各时点有效率为96.7%、96.7%、96.7%、96.7%、96.7%、93.3%、86.7%;两组术后12月,24月和36月的有效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下颌角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穿刺径路合理、并发症少、更高的靶点选择性和更低的远期疼痛复发率等优势。

丁卫华,陈淑萍,汪荣,张洪海[9](2013)在《经皮颅底卵圆孔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经皮颅底卵圆孔(foramen ovale)穿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并克服了开颅手术固有的风险,在国内外被大量文献报道,因颅底卵圆孔形态多变且与周围解剖结构毗邻复杂,其内侧有破裂孔、外侧有棘孔、后内侧有咽鼓管、前上方有眶下裂,故经皮卵圆孔穿刺时具有较大的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大量临床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影像设备在卵圆孔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力求最大限

丁辉有,罗苹,曹志德,李有辉,叶月利[10](2012)在《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双侧三叉神经痛14例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自2003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治疗13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4例为双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行选择性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RFE)治疗14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在我科就诊的13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为双侧者共14侧,所占比例为1.04%,其中男

二、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可行性研究
    设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弯针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圆孔穿刺入路vs.经卵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对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综述: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青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三维CT辅助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消融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效果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定位三叉神经时间比较
    2.2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比较
    2.3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2.4 2组临床效果比较
3 讨论

(5)CT引导下半月节热凝射频术延长时间对老年复发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随访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治疗效果
        1.4.2 麻木程度及范围
        1.4.3 其他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度比较
    2.2 两组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麻木评分比较
    2.3 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6)CT三维重建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穿刺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一般资料
    2.检查方法与步骤
结果
讨论

(7)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分支定位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经皮下颌角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双侧三叉神经痛14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方 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过程
    3. 疗效评定
    4.统计学处理
结 果
讨 论

四、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D]. 薛同庆. 苏州大学, 2018(12)
  • [2]三叉神经节温控射频术与无水乙醇毁损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J]. 张光志,杨森,张波,李圣洪,董庆鹏,周小军,张传汉.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2)
  • [3]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青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D]. 樊永冠. 承德医学院, 2017(01)
  • [4]三维CT辅助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消融术治疗三叉神经痛[J]. 王栋梅,雷军荣,朱玲,王琴.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01)
  • [5]CT引导下半月节热凝射频术延长时间对老年复发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J]. 杨立强,李博,赵丹,倪家骧,何亮亮,郭玉娜,曹国庆. 中国医药导报, 2017(02)
  • [6]CT三维重建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穿刺中的临床应用[J]. 郑彬,沈正林,王江涛,江海星,王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7)
  • [7]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分支定位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J]. 李艳,左欣鹭,秦红军,杨立强,武百山,岳剑宁,杨惠婕,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2015(32)
  • [8]经皮下颌角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D]. 丁卫华. 浙江大学, 2015(09)
  • [9]经皮颅底卵圆孔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丁卫华,陈淑萍,汪荣,张洪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12)
  • [10]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双侧三叉神经痛14例疗效分析[J]. 丁辉有,罗苹,曹志德,李有辉,叶月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2(11)

标签:;  ;  ;  ;  ;  

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板神经节切除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