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和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奥美拉唑和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一、奥美拉唑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论文文献综述)

多布拉,赤列措姆,索朗吉巴,旦增拉姆[1](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应用抗菌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甲硝唑、阿莫西林联合奥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胃肠激素指标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就医的11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奥美拉唑治疗)和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指标、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显着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治疗前比均显着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着下降;而血清胃动素(MTL)水平与治疗前比均显着升高,观察组与对照组比显着升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应用甲硝唑、阿莫西林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分泌,调节胃肠激素水平,疗效显着,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杨恒,杨家越,代耀,赵艳玲,马骁,曾进浩[2](2021)在《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综合评价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随后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筛选胃复春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映射对比后取得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4篇,1885例患者,结果显示,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并降低胃泌素水平。网络药理学共得到64种成分、65个共有靶点与160条相关通路,主要涉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等。结论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可能是通过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

樊彦卿[3](2021)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吸烟、饮酒、胃肠道疾病、糖尿病及依从性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的经电子胃镜检查且胃黏膜活检或者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Breath Test,13C-UBT)证实H.Pylori阳性,同时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或者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者除外)的270例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试验开始时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职业、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吸烟及饮酒情况、合并胃肠道疾病、合并糖尿病情况等信息及联系方式。给予统一的含铋剂的四联根除方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枸橼酸铋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治疗疗程为14天。疗程结束后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记录患者依从性、吸烟、饮酒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停药后4~6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再次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记录病人的复查结果。依据13C-UBT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复查结果阴性者纳入H.Pylori根除成功组,阳性者则为根除失败组。对研究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0例患者。其中4例失访,2例患者治疗后未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排除资料不完整者后剩余264例;其中201例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63例根除失败,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76.14%。单因素分析提示吸烟、糖尿病、BMI及依从性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7.394,95%CI 1.483~36.855,P=0.015)、合并糖尿病(OR 2.707,95%CI 1.049~6.989,P=0.040)及BMI≥25Kg/m2(OR 6.100,95%CI1.257~29.611,P=0.025)是H.pylori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依从性好(OR 0.261,95%CI 0.106~0.641,P=0.003)是H.pylori根除成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76.14%;2.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饮酒及胃肠道疾病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明显影响;3.吸烟、糖尿病及BMI≥25Kg/m2是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依从性好是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的保护性因素。

张思依[4](2021)在《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 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TNF-?,IL-4,IL-10,IL-17a,TGF-?的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TNF-?、IL-1?、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着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张丽香[5](2021)在《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基于艾司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的效果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选出最优疗法,并指出不良反应最严重的的方案。方法:依据检索策略对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包括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和OVID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索的文献涉及基于艾司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和铋剂的四联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抗生素和铋剂均参照我国历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的抗生素等组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检索相关文献,以及进行筛选。对最终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评价工具选用的是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版本。借助Review Manager 5.4.1软件进行传统Meta异质性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1.16.8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50篇RCT研究,共计患者7611人。传统meta分析纳入文献共计27种直接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EAM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2,95%CI(0.08,0.58)],EAF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39,95%CI(0.25,0.62)],EAC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6,95%CI(0.18,0.38)],EMTB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3,95%CI(0.14,0.38)],EAC疗法优于ECM疗法[OR:1.71,95%CI(0.65,4.49)],ECL疗法优于EAC疗法[OR:0.21,95%CI(0.21,0.94)],EAFB疗法优于EAMB疗法[OR:0.22,95%CI(0.08,0.57)],EALB疗法优于EAMB疗法[OR:0.33,95%CI(0.15,0.73)],EAFB疗法优于EAF疗法[OR:0.33,95%CI(0.17,0.63)],EALB疗法优于EAL疗法[OR:2.47,95%CI(1.34,4.54),EALB疗法优于EFTB疗法[OR:4.68,95%CI(2.11,10.40)],ELTB疗法优于EAL疗法[OR:0.05,95%CI((0.01,0.36)],ECL疗法优于ECM疗法[OR:2.60,95%CI(1.26,5.39)],ECMB疗法优于ECM疗法[OR:2.60,95%CI(1.26,5.39)];EMTB疗法优于EALB疗法[OR:0.35,95%CI(0.17,0.74)]。其余13种疗法的直接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包括EAC疗法与ECM疗法、EAF疗法、EALB疗法和EAL疗法之间的比较,EACB疗法与EAMB疗法、EAFB疗法、EALB疗法和EAL疗法之间的比较,EAMB疗法与EAM疗法的比较,EAFB疗法与EALB疗法的比较,EMTB疗法与EAL疗法和ELTB疗法的比较,EAL疗法优于ECM疗法。3网状meta分析结果: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具有稳定的网络meta关系群体中,EAFB疗效显着好于EAF(OR:3.36,95%CI:1.50,7.79)、EAC(OR:3.17,95%CI:1.88,5.43)、EAMB(OR:2.80,95%CI:1.50,7.79)、EAL(OR:2.23,95%CI:1.11,4.42)、ECM(OR:4.52,95%CI:1.81,12.0)、(OR:6.36,95%CI:2.03,21.2);EMTB效果好于EAC(OR:3.80,95%CI:2.14,6.85)、EAF(OR:4.11,95%CI:1.41,12.4)、EAMB(OR:3.57,95%CI:1.37,10.4)、EFTB(OR:7.52,95%CI:2.37,24.3)。关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EFTB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EAC、EACB,EAF、EAFB、EAL、EALB、EAM、EAMB、ECL、ECM、ELTB和EMTB,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依次为6.91(2.74,17.7)、5.97(2.32,15.3)、4.17(1.23,12.8)、4.85(1.70,13.1)、9.46(3.64,23.2)、6.85(2.90,16.5)、7.09(1.73,27.8)、7.78(2.23,27.9)、8.86(1.87,62.3)、5.12(1.44,20.3)、5.55(1.65,17.7)和5.41(2.04,13.7);而EFTB与ECMB相似,OR值及95%CI为4.47(0.85,28.9);EMTB略高于EAL,OR及95%CI为1.72(1.13,2.72),其余疗法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在抗生素组合相同情况下,联合铋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增加。结论:1.EAFB疗效显着好于EAF、EAC和EAMB。2.甲硝唑敏感人群中EMTB疗效显着好于EAC、EAF、EAL、EAMB、ECM和EFTB方案。3.非特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EFTB相对最高,ECL相对最轻。4.相同抗生素组合联合铋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增加。

代维[6](2021)在《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会导致许多胃内及胃外疾病。中国是Hp高感染率、胃癌高发的发展中国家。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根除Hp不仅可以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还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尽管指南推荐的有铋剂四联疗法、伴随疗法、序贯疗法等,但由于抗生素耐药性、依从性、患者个体基因多态性导致的药物代谢差异,仍有3%~24%的患者初治失败。新近研究发现,Hp感染和根除诱导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辅助治疗可减轻根除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但益生菌对Hp补救治疗人群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尚无统一定论。故本研究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两个部分,初步探索补救治疗前辅助益生菌对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0年12月因既往根除Hp失败再次来我院根除的患者。从门诊数据系统及对患者的问卷调查中获取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数据、既往根除史、胃镜表现、药敏结果、CYP2C19基因多态性、本次治疗方案及治疗结局。根除失败定义为:既往经历过1次及以上根除Hp失败,根据根除前是否开具过益生菌制剂分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统计补救治疗患者耐药率、根除率,电话回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补救治疗根除率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前瞻性纳入40例因既往根除Hp失败再次来我院根除的患者。根除失败定义为:我国第五次共识推荐的标准铋剂四联根除失败≥1次或其余方案失败≥2次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完善Hp药敏试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分别在根除治疗前给予含/不含培菲康的30天辅助治疗,随后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耐信)40mg Bid+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220mg Bid+阿莫西林胶囊(阿莫仙)1g Bid+呋喃唑酮(痢特灵)100mg Bid口服14天根除,随访患者不良反应及根除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于益生菌治疗前(T0)、根除治疗前(T1)、根除治疗后(T2)、根除后4周(T3)收集粪便标本,存放于-80℃冰箱。试验结束将粪便标本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第一部分观察性研究: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纳入根除失败的患者143例。益生菌组53例,非益生菌组90例。有66例患者进行了Hp药敏检测,34例患者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补救治疗患者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利福平、呋喃唑酮、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7%、80.3%、60.6%、3.0%、3.0%、0、0;最常见的耐药模式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多重耐药(48.5%),其次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双重耐药(24.2%)、甲硝唑单耐药(12.1%)、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双重耐药(6.1%)。绝大部分根除失败患者表现为快、中代谢型,分别占50%(17/34)、47.1%(16/34);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四环素的铋剂四联14天补救治疗根除率分别为89.5%(85/95)、89.6%(43/48)。治疗前无论是否辅助益生菌对根除率没有显着影响(92.5%vs.87.8%,p=0.378),但益生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非益生菌组(5.7%vs.14.7%,p=0.019)。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生菌组22例,非益生菌组18例。ITT分析总根除率87.5%,PP分析总根除率89.7%。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根除率无显着差异(p=1.000)。培菲康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但物种组成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分析根除治疗对其影响,发现在根除结束时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包括Chao1指数、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在根除后4周基本恢复至根除前水平。PLS-DA分析显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在根除结束时肠道菌群组成较根除前具有显着差异,但根除后4周益生菌组较非益生菌组更接近于根除前状态。物种组成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根除结束时肠道内条件致病菌Escherichia-Shigella、Klebsiella和Enterobacter相对丰度较根除前升高,根除4周后有所下降;而有益菌如Bifidobacterium、Blautia和Romboutsia则在根除结束时明显减少,根除4周后有所恢复,其中益生菌组有益菌的上升较非益生菌组更显着。结论:补救治疗根除前补充益生菌虽不能提高疗效,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四环素的铋剂四联14天疗法对于Hp补救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补救治疗患者阿莫西林、利福平、呋喃唑酮、四环素耐药率仍稳定维持在低水平;补救治疗患者最常见的耐药模式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多重耐药。

吴优[7](2021)在《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道内外多种疾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2015年的京都胃炎全球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随后,国内外共识指南根除Hp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扩大,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2017年将“证实有Hp感染”作为治疗指征,美国休斯顿共识在2018年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日本Hp感染共识在2019年指出“Hp感染是治疗的指征”。抗生素作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抗生素相关耐药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激增。现今临床上提出了多种补救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其中的治疗策略之一,多个指南指出:如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但目前药敏培养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取样过程要求高,培养周期较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因此需探索新的药敏技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收集了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取其胃黏膜进行Hp新型药敏培养,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益生菌辅助治疗是目前Hp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也有探讨,有临床研究提出适时的添加益生菌能使Hp感染后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于根除Hp,支持者认为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包括分泌抗菌物质、竞争抑制、干扰黏附过程、增强黏膜屏障或调节免疫等方式。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对益生菌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相对于此,对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却很少,既往我们认为胃内极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益生菌对胃内微生态的影响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我们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预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其可否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以达到调整胃内微生态并且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另外,据统计,89%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中国作为胃癌的高负担国家,有必要推行“Screen and treat”策略,然而中国个别城市人群的报道显示Hp筛查率偏低,普通民众对Hp的认知防治情况尚不明确,也尚缺乏来自不同专业医生防治认知的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医师和一般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调查,对现状进行了展示,并尝试阐述民众筛查的影响因素及医生根除治疗的抗衡因素。第一部分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目的:研究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临床感染耐药Hp菌株培养的成功率及对根除率的影响;探讨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根据结果评估上海地区多次Hp根除失败患者对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3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第0天)对其行胃镜检查,取1块胃窦粘膜组织进行药敏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将胃黏膜组织直接放进新型肉汤培养基(含马血清、布氏肉汤)中,置于环境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培养箱中,培养时长为3-5天;待液体浑浊后,滴2滴尿素溶液和2滴酚红溶液至八排管孔内,加20μl菌液吹打混匀,观察颜色变化情况,若10分钟内液体由淡黄色变成红色或者紫罗兰色,则证明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若10分钟内没有颜色变化,则培养结果为阴性。药敏鉴定:取10u L菌液接种至新型药敏测试板微孔中,微孔中包含:阿莫西林(0.5mg/L和1mg/L)、克拉霉素(0.5mg/L和1mg/L)、甲硝唑(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0.5mg/L和1mg/L)、呋喃唑酮(0.5mg/L和1mg/L),将药敏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培养条件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培养3天后,用12孔排枪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μl底物反应液,通常10分钟内即可辨别出微孔中的变色情况,如果液体颜色变蓝色,表明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Hp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果不变色,表明Hp对该抗生素敏感;如果低浓度孔变色,而高浓度孔未变色,则为中敏。治疗方法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方案口服治疗10天,然后停药1月后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统计药敏培养成功率、根除率、抗生素耐药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耐药率有无关联。结果:药敏培养共纳入51人,33人药敏培养成功,培养成功率64.7%,克拉霉素耐药率81.8%,左氧氟沙星耐药率78.8%,甲硝唑耐药率45.5%,阿莫西林耐药率33.3%,呋喃唑酮耐药率9%;上海地区Hp对抗生素单一耐药率12.1%,双重耐药率36.4%,多重耐药率48.5%;根除率按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为87.9%和93.5%;不同性别、年龄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和呋喃唑酮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药敏培养技术培养成功率为64.7%,上海地区对多种抗生素单一耐药率及双重耐药率均较高,根据药敏结果对难治性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除率高,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目的:在分子水平探究益生菌是否可以调控Hp感染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并探讨是否可以达到辅助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至少2次的患者。在益生菌干预前(第0天)和干预后(第15天)分别胃镜下取胃窦黏膜2块,提取DNA,进行16s DNA高通量测序,以检测益生菌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并统计益生菌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1例患者,胃微生态测序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包括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l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goods 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没有发生改变;(2)Beta多样性分析:Uni Frac热图分析、Anosim分析、物种Adnois分析、物种MRPP分析、NMDS分析和PCOA分析等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相似,没有明显分离,表明乳酸杆菌干预前后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3)LEf Se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后属水平Dorea、Faecalibacterium、Corynebacterium,科水平Corynebacteraced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4)临床症状:益生菌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P<0.001)。结论:乳酸杆菌预干预2周对胃内各菌群相对丰度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胃内某种特定菌群和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状。方法:2019年1月至2月利用互联网调研平台定量调研方式,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城市、县城、农村所有居住地区展开针对中国医生及普通民众调查问卷,均包含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知识、观念及实践的研究,普通民众问卷共计28个问题,医生问卷共计30个问题。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招募3211名普通民众和546位医生,公众问卷的回应率为12.4%,医生问卷的回应率为4.1%。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知识了解的总体正确率仅为16%,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分别为35%和43.6%。医生对幽门螺杆菌知识的掌握(83.9%)高于其他人群,对于Hp传染途径及中国Hp感染现状了解欠佳(13.0%),可能是由于最新的幽门螺杆菌相关共识反馈不佳(14.3%)。绝大多数普通民众(87.0%)和医生(82.2%)支持国家幽门螺杆菌筛查计划从而预防胃癌,且支持率与Hp知识水平相关。消化内科医生对Hp感染知识(25.3%vs10.5%,P<.001)以及相关共识(31.9%vs 10.8%,P<0.001)的掌握高于非消化内科医生,但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支持率低于非消化内科医师(58.2%vs.84.2%,P<0.001),其中可能与沉重的医疗负担(67.3%)有关。结论:中国民众对Hp知识的知晓率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应加强对Hp知识的健康教育。全民对Hp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中国各科医师对Hp知识掌握水平高,普遍支持Hp全民筛查,但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

周杨,朱俊博,李向阳[8](2021)在《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不仅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还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糖尿病等多种非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目前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益生菌及中药等。然而,面对我国基数庞大的感染人口,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却在逐年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联合用药方案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将从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联合用药方案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宋玉莹[9](2021)在《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评估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对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旨在探求一种不含抗生素治疗Hp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64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人。治疗组予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疗程均为14天。停药4-8周后行13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判。记录服药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1)根除率方面,治疗组根除率为68.97%,对照组根除率为70.00%,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根除效果相当;(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改善口干口苦、大便溏或黏腻症状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外,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后组间对比中,两者在胃脘胀满、口干口苦、嗳气、肢体困重及大便溏或黏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胃脘疼痛、口中异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效果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中,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经检验,P<0.0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检验,P<0.05,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与标准三联治疗方案相当,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标准三联,并有更高的安全性,提示新蒲饮2号有较好的抗Hp作用,在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的大环境下,提供了新的根除Hp方向及思路。

叶倩婕[10](2020)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甲硝唑、雷尼替丁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治疗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幽门螺杆菌完全根除38例(95.0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完全根除30例(75.00%);观察组幽门螺杆菌完全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治疗,可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且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二、奥美拉唑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美拉唑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应用抗菌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胃肠激素指标
    2.3 炎性因子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2)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Meta分析方法
        1.1.1 文献检索策略
        1.1.2 文献纳入标准
        1.1.3 文献排除标准
        1.1.4 结局指标
        1.1.5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网络药理学方法
        1.2.1 胃复春化学成分的收集
        1.2.2 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库和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库的构建
        1.2.3 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1.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生物分析
2 结果
    2.1 Meta分析结果
        2.1.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1.2 偏倚风险评价
        2.1.3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Meta分析结果
        2.1.4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
        2.1.5 胃泌素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
        2.1.6 安全性评价
        2.1.7 发表偏倚分析
    2.2 网络药理学结果
        2.2.1 胃复春化学成分的筛选
        2.2.2化学成分靶点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的检索结果
        2.2.3 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结果
        2.2.4 GO生物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3.1 研究意义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作用机制分析
    3.4 不足与局限性
4 结论

(3)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1.1 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1.2 适应性免疫
        1.3 菌群与免疫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学理论研究
        2.1 Hp相关性胃炎病名认识
        2.2 Hp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认识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连朴饮的现代研究
        4.1 连朴饮的来源及组方
        4.2 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3 连朴饮相关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胃内菌群及炎症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材料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幽门螺杆菌联合湿热因素构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讨论与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筛选与质量评价
        1.3.1 资料筛选
        1.3.2 文献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直接比较及传统meta分析的异质性检验
    2.4 网络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诊断及定义
        2.2.2 临床资料收集
        2.2.3 药物信息及服用方法
        2.2.4 肠道菌群分析
    2.3 分析方法
        2.3.1 临床数据统计
        2.3.2 DNA测序数据优化
        2.3.3 OTU聚类
        2.3.4 分类学分析
        2.3.5 多样性分析
        2.3.6 物种差异性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观察性研究
        3.1.1 基线资料
        3.1.2 补救治疗患者抗生素耐药率及耐药模式
        3.1.3 根除率
        3.1.4 不良反应
        3.1.5 补救治疗根除率的单因素分析
    3.2 干预性研究
        3.2.1 基线资料
        3.2.2 药敏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
        3.2.3 根除率
        3.2.4 不良反应
        3.2.5 益生菌及根除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选择与进展
    参考文献

(7)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
    一、研究背景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Hp药物
    1.1 抗生素
        1.1.1 高耐药率抗生素
        1.1.2 低耐药率抗生素
    1.2 质子泵抑制剂(PPI)
        1.2.1 不可逆PPI
        1.2.2 可逆PPI
    1.3 铋剂
    1.4 其他
2 联合用药方案
    2.1 二联用药
    2.2 三联用药
    2.3 四联用药
3 药物相互作用
    3.1 PPI对其他药物的影响
    3.2 抗生素对其他药物的影响
4 展望

(9)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2 西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2.1 Hp的微生物特性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Hp致病因子
        2.4 致病机制
        2.5 临床表现及相关疾病
        2.6 Hp诊断方法
        2.7 Hp的治疗
        2.8 Hp疫苗
        2.9 Hp的预防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统计学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1.1 目前治疗方案的不足
        1.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2 新蒲饮2号组方分析
    3 结果分析
    4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情况对比
3 讨论

四、奥美拉唑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应用抗菌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J]. 多布拉,赤列措姆,索朗吉巴,旦增拉姆.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22)
  • [2]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J]. 杨恒,杨家越,代耀,赵艳玲,马骁,曾进浩. 中草药, 2021(21)
  • [3]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D]. 樊彦卿.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思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艾司奥美拉唑三联与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网状Meta分析[D]. 张丽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代维. 南昌大学, 2021(01)
  • [7]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吴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抗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研究进展[J]. 周杨,朱俊博,李向阳. 药学研究, 2021(04)
  • [9]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宋玉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J]. 叶倩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20)

标签:;  ;  ;  ;  ;  

奥美拉唑和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