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乙肝疫苗注射后血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

婴儿乙肝疫苗注射后血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

一、乙肝疫苗注入后婴儿血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悠[1](2021)在《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研究抗核抗体(ANA)及抗核抗体谱(ANAs)在ITP患儿中的临床特点及其对ITP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经扶正解毒方治疗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的转归。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持续性、慢性ITP诊断标准的90例患儿进行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检测,并统计其临床特点。从中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5例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15例ANA及ANAs阴性患儿,分为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进行动态分析。均予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收集并整理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ANA阳性组治疗后复查ANA及ANAs检测。统计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的各项临床数据,运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0例ITP患儿ANA、ANAs阳性率分别为27.8%、20.0%,两种检验结果存在显着一致性(k=0.201,P<0.05),为低度一致性。ANA阳性者88.0%为低度滴度。ANAs中抗Ro52抗体(38.9%)、抗U1-snRNP抗体(27.8%)、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22.2%)最为多见。2.90例ITP患儿中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年龄、病程、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及女性患儿阳性率分别为32.7%、44.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患儿10岁—14岁组阳性率(87.5%)明显高于≤4岁组与5岁—9岁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岁—14岁组患儿阳性率性别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3.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55.6%,其中治疗1个月与治疗3个月的疗效(33.3%)虽然一致,但是完全反应率不同,表明疗效仍有所波动。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疗效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运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对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主体内效应检验表明不同治疗时间的血小板计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体间效应检验表明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参数估算值表明入组时、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两组之间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ITP患儿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A阳性组多重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A阴性组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差异(P<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ANA阳性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复查ANA与ANAs转阴率为23.1%,治疗前后ANA及ANA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治疗总出血改善率为95%,出血明显改善15%,出血改善80%,出血未改善5%。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出血改善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7.经治疗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痊愈11.1%,显效59.3%,有效29.6%。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总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主症与次症除次症便溏外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改善(P<0.05)。8.随访3个月,ANA阳性组总有效率为40%,复发率为30%,ANA阴性组总有效率为60%,无复发病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持续性、慢性ITP临床疗效确切,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中医证候均有显着改善,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安全性高且疗效稳定。ITP患儿的A NA及ANAs检测结果与AID相比较存在一定相似,但同样存在差异。ITP为排除性诊断,ANA及ANAs检测具有必要性,特别是女性年长的患儿应严格筛查,减少漏诊、误诊。其阳性与否可能会对短期疗效产生负面影响,对长期疗效无显着影响,故ANA及ANAs对于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推测可能是由于其作为一种病理产物,短期内会阻碍扶正解毒方疗效的发挥,通过一段时间扶正解毒方的治疗,病理产物消减,则疗效明显提高,与ANA阴性组疗效无显着差异。且ANA阳性的ITP患儿经扶正解毒方治疗,ANA可以部分转阴,推测扶正解毒方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减少自身免疫反应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但是转阴是否预示疾病预后良好,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2](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提出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3](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Vaccine and Immunology Branch of the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4](2021)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5](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吴昌鸿[6](2020)在《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导致艾滋病这一具有严重危害的慢性传染病的病原体,艾滋病毒可以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引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HIV感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样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黄芪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延缓衰老等各种药理功效,在中医中应用广泛。随着对黄芪研究的深入,明确了黄芪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黄芪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增强免疫能力等多种作用。其中黄芪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十分广泛,对以人为宿主的病毒如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禽畜感染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等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pNL4-3ΔVif/ΔEnv-EGFP和VSVG假病毒包装系统,转染HEK293T细胞制备病毒,研究黄芪组分: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Ⅱ、Cyclocanthoside E和异黄芪皂苷Ⅰ五种黄芪提取物对HIV-1病毒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证实了成功制备了病毒,将病毒感染Magi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能力,结果证实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能够有效抑制HIV-1病毒的感染,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能直接杀死病毒。为了进一步探讨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抑制HIV-1病毒感染的机制,我提取了经不同药物处理的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细胞总D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HIV-1的复制前期、复制后期和整合期的DNA浓度,发现黄芪提取物对HIV-1病毒的整合产生了抑制作用;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并没有直接抑制病毒整合酶的产生。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实验证明了中药黄芪的两类提取物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对HIV-1的感染能力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初步确定了该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HIV-1的整合从而抑制其感染,但具体作用于哪种病毒因子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和验证。

董冲[7](2020)在《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及探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乙肝(HBV)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11月150例儿童亲体肝移植的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供者血清HBcAb检测结果分为HBcAb阳性组和HBcAb阴性组,对两组儿童受者的新发HBV感染情况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感染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统计分析两组供者性别、血清HBcAb检测结果、供肝组织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HBV cccDNA)检测结果、受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血浆量、术中输液总量、供者年龄、供者体重、移植物重量方面的差异。2、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139例接受强化乙肝疫苗免疫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儿童肝移植受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比较两组间供者和受者的特征、手术信息以及移植物和受者的情况,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乙肝疫苗预防治疗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进行分组,分为:A组HBs Ab滴度>1000IU/L;B组HBs Ab滴度200-1000IU/L;C组HBs Ab滴度<200IU/L,观察影响抗体滴度变化的因素。3、儿童受者疫苗反应的强度根据受者术前使用乙肝疫苗支数分为强反应组(≤3支),中反应组(4~6支),弱反应组(>6支),分别在应用疫苗前、疫苗后1周和疫苗后2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比例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差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分泌动态变化;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NK细胞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9(TLR9)和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蛋白表达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水平,明确其与乙肝疫苗反应性的差异。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儿童受者共12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3~31个月),包括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47例和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78例,两组的新发HBV感染例数分别为8例(17.02%)和1例(1.2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余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供肝组织中共检出HBV cccDNA阳性者11例,检出率为8.8%,其中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供肝组织中HBV cccDNA阳性者10例,占比21.3%,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检出1例,占比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接受HBV cccDNA阳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4例,感染率36.4%,其余114例接受HBV cccDNA阴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5例,感染率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HBV组供者血清HBcAb(+)和供肝组织HBV cccDNA(+)例数高于非新发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2.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3.5±15.7月,有5例(3.6%)出现新发HBV感染,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平均时间为11.6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与新发HBV感染的受者相比,新发HBV感染的移植物和受者均存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受者术前抗体滴度<1000 IU/L,移植物HBV-DNA>1000copies、术后3个月HBs Ab下降速度和术中血浆用量大于400 ml是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方案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与术中血浆的用量相关。3.研究发现在应用乙肝疫苗一周后,强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较中反应组和弱反应组明显增高(P<0.05);应用乙肝疫苗两周后,与中反应组和强反应组相比,弱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仍然明显偏低(P<0.05)。结论:1.供者血清HBcAb(+)是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故应用HBcAb(+)供肝需要给予合适的预防治疗;2.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术前快速使HBs Ab滴度达到1000 IU/L以上是降低术后新发HBV的关键因素;3.影响儿童受者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因素与受者NK细胞的比例和功能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TLR3、TLR9及RIG-I相关的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

余曼[8](2019)在《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艾滋1号方联合HAART对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探索和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试验探索,观察该方体现的补肾托毒治法对免疫重建不良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对免疫重建的机制,为解决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难题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临床经验、理论及文献研究方法,探索艾滋病中医病名及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提出相应治法并阐述其理论特色,改进制成中药艾滋1号方。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10例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者进行中西医协同临床干预,观察受试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免疫学指标、安全性指标,评估艾滋1号方对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环磷酰胺及环孢菌素A诱导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观察艾滋1号方对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脏器指数及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评估该方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作用。【结果】相关中医理论探索(1)艾滋病的中医病名“艾疠”和病因“艾邪”可作为一种学术探讨;(2)“艾邪损元、毒瘀内生”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其中艾邪侵袭是致病原因,元气亏虚为发病基础,毒、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3)补肾托毒化瘀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基本法则,其中补肾是治疗之根本,托毒是治疗之手段,化瘀则是治疗之目的,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临床探索(1)用药后第24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CD8+T细胞和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用药后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2)免疫重建有效率:用药第24周,脱落1例,有效3例,稳定6例,无效0例;用药第36周,脱落1例,有效4例,稳定5例,无效0例;(3)用药后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前(0周)比较,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有所升高(P>0.05);(4)用药后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CD4+CD45RA+/CD45RO+及CD8+CD45RA+/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出现上下波动(P>0.05);(5)用药后第24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用药后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HLA-DR+CD38+CD4+/CD8+和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6)用药后第12周、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前(0周)比较,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所下降(P>0.05);卡洛夫斯基积分缓慢上升(P>0.05)。动物试验艾滋1号方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各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模型组各剂量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艾滋1号方对环孢菌素A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影响:(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肿胀度、CD4+T细胞量、CD4/CD8比值显着降低(P<0.05);(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大、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耳肿胀度显着增高(P<0.01、0.05);艾滋1号小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各剂量组CD4+T细胞量、CD4/CD8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CD8+T细胞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艾邪损元、毒瘀内生”病机假说反映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本质,补肾托毒化瘀体现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基本治疗法则。艾滋1号方在本组临床探索、动物试验中表现出以下现象:(1)具有下调免疫重建不良患者T细胞免疫激活亚群作用,可以抑制患者的免疫异常激活状态,提示该方可能对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具有潜在优势;(2)可以改善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感冒、腹泻、精神状态、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安全性良好;(3)可显着提高环孢菌素A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水平,且治疗效果与剂量之间存在一定量化关系,同时能够改善环孢菌素A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CD4+T细胞低表达;(4)未显示出提高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CD4/CD8比值的作用;(5)未显示出提高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D4+CD45RA+T细胞、CD8+CD45RA+T细胞、CD4+CD45RO+T细胞、CD8+CD45RO+T细胞百分比的作用,可能艾滋1号方对免疫重建不良者纯真、记忆CD4+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变化的效应机制与艾滋病患者初始接受HAART后的情况并不一致;(6)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周向东[9](2019)在《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肺经穴位体表温度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艾滋病期患者肺经穴位体表红外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肺经穴位相对温度和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探讨艾滋病期患者肺经穴位体表红外温度变化反应病症效应的科学性,为论证肺经相关的针灸理论的科学性提供实验依据。对象与方法:疾病组选取NGO组织提供的MSM人群的42例HIV感染艾滋病期患者,依据受试者是否已接受艾滋病阻断药物治疗,分层分组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其中治疗组25例,未治疗组17例。另选无HIV感染史且无内脏、皮肤感染症状及体征的辽宁中医药大学男性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研究对象的红外热图,采集红外热图上肺经两侧共22个穴位和膻中穴的温度,并计算红外相对温度(穴位温度/膻中温度),分别进行组内双侧同名穴温度比较、组间同侧同名穴红外相对温度比较以及穴位相对温度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值以`x±s表示。结果:1.肘关节以上穴位未治疗组红外相对温度与治疗组比较升高,治疗组红外相对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且未治疗组双侧的中府、云门相对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组比较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肘关节以下穴位治疗组红外相对温度与未治疗组比较升高,未治疗组红外相对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且治疗组双侧的列缺、鱼际、少商相对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未治疗组比较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肘关节以上的穴位相对温度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的显着性>0.05;肘关节以下的穴位相对温度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左侧的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相关系数r的显着性<0.05。结论:1.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肺经经穴体表温度呈现升高趋势,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的经穴温度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表现,说明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肺经经穴体表温度变化具有反应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病症效应的科学性。2.左侧的列缺穴、鱼际穴、少商穴的红外温度变化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发现,为论证肺经经穴反应病症效应的科学性及相关针灸理论的科学性提供实验依据。

孙翔[10](2012)在《不同剂量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呈世界性流行,其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而HBV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产期。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若不采取任何免疫预防措施,约85%90%可成为慢性HBV感染者,HBsAg单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约30%40%可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成为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本研究拟通过建立长期随访队列,研究乙肝重组酵母疫苗联合不同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佳乙肝母婴阻断策略。(1)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不同剂量HBIG对HBV母婴阻断的效果,探讨有效经济的联合免疫阻断方法、分析阻断失败原因。(2)了解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eAg状态与HBsAg,HBV-DNA含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有效筛选HBV母婴传播高危人群的血清学指标。(3)探讨江苏泰兴和楚州地区HBsAg阳性孕妇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及对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随机分为100IU HBIG免疫组和200IU HBIG免疫组,分别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100IU或200IUHBIG,同时新生儿都按0、1、6的程序接种10μg乙肝疫苗,在婴儿7月龄和12月龄时比较两组间HBV母婴阻断效果,分析HBV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2)采用雅培化学发光试剂定量检测HBsAg,并用雅培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系统m2000定量检测HBV-DNA水平,分析这些定量指标的相关关系,探讨指标替代的可行性。(3)应用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对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DNA进行基因型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分析HBV-DNA的分布特征及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1)905例新生儿经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后,在7月龄时有10例阻断失败,HBV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8.7%,其中100IU HBIG组有4例阻断阻断失败,阻断成功率98.9%;200IU HBIG组有6例阻断阻断失败,阻断成功率98.5%,两组的阻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婴儿12月龄的表面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水平较7月龄的抗体已有显着降低,从457.09±4.79IU/ml下降到144.54±5.50IU/ml。经单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母亲HBeAg阳性、HBsAg>5000IU/ml、HBV-DNA>7LogIU/mL为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RR值(CI95%)分别为17.42(2.21137.47)、11.78(1.4992.94)、25.71(3.27203.52),未发现母亲ALT水平、母亲TB水平、母亲体重等因素及婴儿的体重、体长等因素与阻断失败有关。(2)901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eAg阳性299例,占33.2%, HBeAg阴性601例,占66.8%。HBeAg阳性孕妇中,99.7%(297/298)可检测到HBV-DNA,其中74.8%(223/298)的样本HBV-DNA>7LogIU/mL。HBeAg阳性孕妇的血清中HBV-DNA水平与HBsAg呈正相关(r=0.53,P<0.01)。而在601例HBeAg阴性孕妇中,553(92.3%)例检测到HBV-DNA,其中0.5%的样本HBV-DNA>7LogIU/mL。HBeAg阴性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HBsAg无相关性(r=-0.05,P>0.05)。(3)本研究中楚州地区B型47例(14.3%),B+C型8例(2.4%),C型270例(82.3%),D型3例(0.9%);而泰兴地区B型42例(15.6%),B+C型8例(3.0%),C型215例(79.9%),D型4例(1.5%),两个地区孕妇感染的病毒型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基因型的HBV母婴阻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感染者的HBe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和B+C型HBeAg阳性率显着高于C型(P<0.05);B型和B+C型的HBV-DNA载量与C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新生儿HBV母婴阻断中,100IU HBIG或200IU HBIG联合10ug乙肝疫苗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可获相似的阻断效果。HBeAg阳性、HBsAg>5000IU/ml、HBV-DNA>7LogIU/mL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2)在HBeAg阳性孕妇中,血清的HBsAg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HBsAg定量检测可用于监测HBeAg阳性孕妇的DNA水平。(3)江苏泰兴和楚州地区HBsAg阳性孕妇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本次研究未发现不同基因型对阻断效果有影响。

二、乙肝疫苗注入后婴儿血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肝疫苗注入后婴儿血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综述
        1. 概述
        2. 中医对ITP的认识
        3. ITP的临床治疗
        4. 扶正解毒方治疗ITP
        5. 小结
        参考文献
    二、西医综述
        1. 概述
        2. 病因研究
        3. 病机研究
        4. 抗核抗体与ITP
        5. 治疗方案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结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
        2. 讨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生物学性状
    1.2 致病机制
    1.3 实验室检查
2 临床学
    2.1 PD
    2.2 诊断
    2.3 治疗
    2.4 抗生素的耐药性
3 流行病学
    3.1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2 疾病负担
        3.2.1 全球疾病负担
        3.2.2 中国疾病负担
        3.2.3 血清型分布
        (1)全球血清型分布
        (2)中国血清型分布
4 疫苗
    4.1 疫苗研发进展
        4.1.1 多糖疫苗
        4.1.2 多糖结合疫苗
        4.1.3 未来疫苗
    4.2 疫苗免疫原性
        4.2.1 PCV免疫原性
        (1)PCV7和PCV13“3+1”免疫程序能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
        (2)PCV7和PCV13“2+1”免疫程序诱导的免疫应答亦较好
        (3)PCV13在较大年龄儿童中也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4)既往接种过PCV7者接种PCV13免疫原性
        (5)PCV13在成人中的免疫原性
        4.2.2 PPV23免疫原性
        4.2.3 PCV13与PPV23免疫原性比较
        4.2.4 PCV和PPV23序贯程序的免疫应答
        4.2.5 同时接种的免疫原性
        4.2.6 在特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
        (1)PCV在特殊人群的免疫原性
        (2)PPV23在特殊人群的免疫原性
        (3)两种疫苗序贯接种在特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
    4.3 疫苗的效力或效果
        4.3.1 PCV7
        4.3.2 PCV13
        (1)预防IPD的效果
        (2)预防CAP的效果
        (3)预防其他非侵袭性疾病效果
        (4)降低Spn携带率的效果
        4.3.3 PPV23
        4.3.4 同时接种效果
        4.3.5 特殊人群效果
    4.4 免疫持久性
    4.5 疫苗安全性
        4.5.1 局部反应
        (1)PCV7和PCV13
        (2)PCV10
        (3)PPV23
        4.5.2 全身反应
        (1)PCV7和PCV13
        (2)PPV23
        4.5.3 上市后研究发现的罕见事件或安全性信号
        (1)热性惊厥风险
        (2)急性严重过敏反应
        (3)其他罕见事件
        4.5.4 不同疫苗比较
        (1)临床试验
        (2)上市后研究和Meta分析等
        4.5.5 不同疫苗同时接种
        4.5.6 PPV23复种
        4.5.7 特殊人群疫苗接种
        (1)器官移植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3)早产儿
        4.5.8 新疫苗
    4.6 成本效果
        4.6.1 PCV
        4.6.2 PPV23
5 WHO、ACIP和英国接种建议
    5.1 WHO接种建议[35]
    5.2 ACIP接种建议[393-397]
    5.3 英国接种建议[398,399]
        5.3.1 ≤2岁儿童PCV13免疫程序
65岁成年人'>5.3.2 ≥2岁高危人群和>65岁成年人
        5.3.3 高风险人群接种建议
6 中国接种PCV13和PPV23的建议[168,400-403]
    6.1 接种对象
        6.1.1 PCV13
        6.1.2 PPV23
    6.2 接种程序
        6.2.1 PCV13
        6.2.2 PPV23
    6.3 接种途径和剂量
        6.3.1 PCV13
        6.3.2 PPV23
    6.4 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6.5 不同厂家产品的替换使用
7 非疫苗预防措施
8 后续有待研究的相关问题
    8.1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8.2 致病机制
    8.3 致病起始年龄人群的差异
    8.4 致病菌血清型谱分布随年龄的变化
    8.5 抗生素耐药随着年龄、地理区域等变化
    8.6 预防带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8.7 疫苗应用后非疫苗血清型成为优势菌株的潜力
    8.9 抗体持久性与发病的关系
    8.10 理想的肺炎球菌疫苗
    8.11 结合蛋白与含有同类蛋白疫苗间的影响
    8.12 PPV23接种率的提高
    8.13 中国PCV13适应症人群
    8.14 中国PPV23上市后说明书涉及的问题
    8.15 中国PD疾病负担
    8.16 中国肺炎球菌疫苗应用成本效益

(6)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1.1.1 艾滋病流行现状
        1.1.2 艾滋病毒简介
        1.1.3 艾滋病毒检测
        1.1.4 艾滋病治疗研究进展
        1.1.5 中医药与艾滋病治疗
    1.2 中药黄芪的研究进展
        1.2.1 黄芪主要化学成分
        1.2.2 黄芪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研究
        1.2.3 黄芪提取物其他药理作用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黄芪提取物对HIV-1 抑制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所用菌种和细胞系
        2.2.2 常规质粒
        2.2.3 抗体
        2.2.4 实验仪器
        2.2.5 化学试剂
        2.2.6 相关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3.2 细胞冻存及复苏
        2.3.3 药物处理细胞
        2.3.4 MTT实验
        2.3.5 贴壁293T细胞PEI转染法
        2.3.6 病毒收集和保存
        2.3.7 蛋白质免疫印迹
        2.3.8 病毒感染实验
        2.3.9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黄芪提取物细胞毒性检测
        2.4.2 HIV-1 病毒包装及加药处理
        2.4.3 不同药物处理后HV-1 病毒感染能力检测
    2.5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黄芪提取物对HIV-1 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所用细胞系
        3.2.2 抗体
        3.2.3 实验仪器
        3.2.4 化学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总DNA提取实验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3 蛋白质免疫印迹
        3.3.4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影响HIV-1 的整合
        3.4.2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直接抑制HIV-1 的病毒活性
        3.4.3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直接抑制整合酶的合成
    3.5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亲体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供受者资料
        1.1.2 实验材料
        1.1.3 血清学及病毒学测
        1.1.4 肝脏组织HBV-DNA及HBV cccDNA的检测
        1.1.5 肝脏组织活检及HBsAg检测
        1.1.6 HBV-YMDD测序分析
        1.1.7 新发HBV感染标准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根据供者HBcAb检测结果进行分组
        1.2.3 供者HBcAb阳性组及阴性组术后新发HBV感染情况
        1.2.4 HBV cccDNA与受者新发HBV感染的关系
        1.2.5 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2.6 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性分析
        1.2.7 儿童受者新发HB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结局
    1.3 讨论
        1.3.1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对儿童肝移植的必要性
        1.3.2 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受者新发HBV感染的风险性
        1.3.3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受者新发HBV感染的机制
        1.3.4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儿童受体术后新发HBV感染的预防治疗
    1.4 小结
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方案的一般情况
        2.2.2 供受者特征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3 受者手术情况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4 受者术后HBsAb滴度下降速度对乙肝疫苗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5 术后并发症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6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2.2.7 新发HBV感染案例的特点及诊断、治疗
        2.2.8 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HBsAb滴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2.3 讨论
        2.3.1 应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意义
        2.3.2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的方案及效果
        2.3.3 肝移植术后HBsAb滴度变化速度的影响
        2.3.4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2.4 小结
三、儿童受者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差异性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分组情况及各组受者的特征
        3.2.2 受者NK细胞比例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3 受者NK细胞的功能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4 NK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5 受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对乙肝疫苗反应速度的作用
    3.3 讨论
        3.3.1 研究影响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因素的必要性
        3.3.2 影响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强度的机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相关中医理论探索
    1 对艾滋病病名的探索
    2 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
        2.1 艾邪侵袭是致病原因
        2.2 元气亏虚是发病基础
        2.3 毒瘀内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4 邪、虚、毒、瘀之间的关系
    3 消托补三原则与免疫重建不良“异病同治”
    4 相关补肾托毒化瘀治法的探索
        4.1 补肾
        4.2 托毒
        4.3 化瘀
    5 补肾托毒化瘀理论特色
        5.1 通补结合,以平为期
        5.2 缓中补虚,气血以流
        5.3 辨病论治,遵法守方
第二部分 文献探索
    1 西医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认识
        1.1 免疫重建与免疫重建不良的概述
        1.2 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
        1.3 胸腺再生与免疫重建
        1.4 免疫重建成功的评价指标
        1.5 免疫重建不良的干预措施
    2 中医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认识
        2.1 中医对免疫的认识
        2.2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2.3 中医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探索
第三部分 临床探索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数情况
        2.3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用药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价标准
        3.5 安全性评价
        3.6 药物不良反应分级
        3.7 质量控制
        3.8 统计学分析
        3.9 伦理学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基本情况
        4.2 临床疗效
        4.3 免疫重建的疗效评价
        4.4 症状体征总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的变化情况
        4.5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试验结果分析
        5.2 中药处方的组方依据
        5.3 脾肾相赞理论的构想
    6 典型病例
        6.1 典型病例1
        6.2 典型病例2
        6.3 典型病例3
        6.4 典型病例4
    7 小结
第四部分 试验探索
    第一节 艾滋1 号方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艾滋1号对DNFB所致正常及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3.2 艾滋1 号对正常及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 试验分析
        5 试验小结
    第二节 艾滋1 号方对环孢素A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影响
        试验1 对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2.4 对小鼠耳肿胀的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试验2 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2.4 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4 试验分析
        5 试验小结
    第三节 讨论
        1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
        1.1 动物模型的筛选
        1.2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评价指标
        2 胸腺肽肠溶片与人参总皂苷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艾滋1 号方对DNFB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3.2 艾滋1 号方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 试验药物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肺经穴位体表温度的红外热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及原始数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不同剂量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 HBIG 联合乙肝疫苗阻断 HBV 母婴传播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HBsAg 阳性孕妇的 HBsAg,HBeAg 和 HBV-DNA 关系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我省 HBsAg 阳性孕妇 HBV 基因型分布及与 HBV 母婴传播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乙肝疫苗注入后婴儿血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D]. 徐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 [3]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12)
  • [4]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Vaccine and Immunology Branch of the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1)
  • [5]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 [6]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昌鸿. 天津大学, 2020(02)
  • [7]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D]. 董冲.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D]. 余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肺经穴位体表温度的红外热成像研究[D]. 周向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不同剂量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D]. 孙翔.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婴儿乙肝疫苗注射后血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