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材《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的编写特点

高职教材《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的编写特点

一、高职教材《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的编写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翁柳青[1](2019)在《泉州市土建类职业教育与装配建筑产业契合度的提高》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泉州市土建类职业教育与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对区域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成熟度、相关的校政企合作与人才技术培训比例、职业教育与产业契合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校政企合作未成规模,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时间与空间受限,装配式技术培训不足,职业教育装配式教学相对产业发展滞后。提出校政企联动强效合作、建立产业与职业教育线上对接平台、加强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的措施。

袁瑞鑫[2](2018)在《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衔接个案研究 ——以某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扮演着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要角色,它们各自承担着自身角色中的任务和责任,尽管都在用心经营和努力规划发展蓝图,但它们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及相互独立的状态阻塞了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无法切合中高职学生可持续的生涯发展理念。本文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在研究准备阶段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国外已发展成熟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和国内在此领域内的探索成果,以中高职建筑施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对中高职课程衔接本体特征、问题症结、整体功能和主要意义展开机理探析,将教育理论渗透融合于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属性分析。为精准聚焦案例学校中高职课程衔接特点,选用个案研究法对贵州建设学校中高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展开专业核心课程在设置、目标、内容、结构、实施的衔接满意度调查,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将数据导入Amos教育统计软件以构建分析模型,目的是有效提取影响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并进行具体分析案例学校在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衔接值得推广的做法和需要改善的对策。本文由案例学校调查数据分析得到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着重关注课程设置、内容、实施三个维度的衔接设计,并重点分析了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路径:1、基于专业岗位(群)定位的中高职能力衔接路径2、基于专业能力追溯的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路径。详细分析及阐述了案例学校的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衔接方法与实践过程:1、基于“岗位定位”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衔接2、基于“能力分级”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衔接3、基于“任务分层”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衔接,并针对调查分析结论对需要改善的方面进一步追踪调查担任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及专业顶岗实习学生,为优化中高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框架并为其他同类型学校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提供参考素材。

官仁珍[3](2018)在《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教学确保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实践证明,TAFE学院实践教学对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以及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主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企业参与以及资金来源五方面比较分析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为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TAFE学院实践教学特色在于教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以及多元化资金来源。本文以实践教学作为主导,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按照“调查现状—比较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基本思路比较分析了澳大利亚TAFE以及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并得出了澳大利亚TAFE对我国实践教学的启示。笔者通过到被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示范性专业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校外实习进程及效果、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以及实践教学资金来源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并加入到该校建筑工程学院教研室,就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与校领导及各位专、兼职教师进行具体讨论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改进计划。而建筑工程是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的优势专业。本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两所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以及实践教学资金来源等内容,得出我国高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本论文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及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以及澳大利亚TAFE,高等职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澳大利亚TAFE实践教学研究——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为例。该部分主要从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用性强,以实践课为主,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以及资金来源五部分研究澳大利亚TAFE实践教学。第三章,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研究——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部分主要从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资金来源五部分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第四章,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较研究。该部分主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企业参与以及资金来源对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进行比较研究。第五章,澳大利亚TAFE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该部分指出我国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实践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课程设置实践,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孔祥刚,江怀雁[4](2017)在《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即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类建筑力学课程改革: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

龚雯[5](2017)在《“对接”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证书”课程模式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基础。本研究旨在从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视角,建构应用于职业院校教育实践的新型“双证书”课程模式,以此作为实现“直接式双证书”的基础。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为手段,全面分析了“双证书”教育实施现状。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从职业教育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根本目标出发,研究了建构“双证书”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从提高课程模式的普适性出发,研究了课程模式的本体性价值、手段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根据结构功能理论,建构了由课程、教学实施、评价和价值关系四个子系统组成的课程模式框架,设计了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理想与现实对比,本研究认为新的“双证书”课程模式,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要覆盖国家职业标准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课程学习过程要在职业认同感培养、情境设计、学习方式设计等方面,符合职业工作过程的要求;课程评价方式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一致。实现上述三个方面“对接”的措施是:在提升“双证书”课程模式本体性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手段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建设。手段性价值的实现途径是,提供“双证书”职业能力等效性评价的“中介物”,唤起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意愿,提升“双证书”课程的社会认知度。工具性价值的实现途径是,提供规范化的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评价等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本研究提出了规范国家职业标准分析路线和职业能力要求提取的方法;规范“双证书”课程开发步骤、开发流程、规范“双证书”课程开发主体职责的方法;在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中,采用“双证书”课程认证环节,作为课程得到利益相关者认可的手段;提出了以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实施方式要素的联系方法和交互式学习思想设计“双证书”课程教材,提升教材使用性的方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研究认为实施“双证书”课程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学校外部和内部的保障条件。在外部环境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联动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关系,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在内部环境中,要以保障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质量以及提升“双证书”课程模式实施条件和环境为工作重心。

鲁春梅,杜丽敏,于萍[6](2015)在《高职《建筑施工技术》特色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对目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材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教材应实用、突出体现职业特色,表现形式应多元化,内容应与时俱进,注重能力培养,应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筑施工技术》教材改革是土建类高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教材质量的提高将对提高建筑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王忠河[7](2016)在《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推动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也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研究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综述国内外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内外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的经验与启示,并结合我国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目前我国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管理理论和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论对建筑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对策。首先,要根据房地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完善专业体系,保证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结构和规模,使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其次,与行业和企业协作共同做好培养与就业对接,发挥建筑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建筑类职业院校与建筑类企业的合作;再次,完善课程与教材建设,构建学分制、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保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最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方式,强调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孙义刚,姚琦[8](2013)在《高职土建类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文中指出教材改革与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土建类混凝土结构教材的现状、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适应目前高职学生特点的高职土建类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思路。

张小礼,孙萍[9](2011)在《高职土建类专业“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项目化教学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高职土建类专业开设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讨论了该门课程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项目化设计。以挡土墙的设计任务为例,介绍了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项目化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鲁菊华[10](2011)在《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以“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家要求高等职业(以下简称为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熟练职业技能和较强社会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革的落脚点。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促使高职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新路,深化和丰富高职教育的理论内涵,而且有利于推广高职课程改革经验,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本研究以当今高职教育改革所依托的基于“工作工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描述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为视角,借鉴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揭示我国高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形成的具体原因,通过项目课程提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除绪论与结语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高职课程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包括课程定义及课程组成要素以及项目课程的内涵要素及其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为我国高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这部分主要揭示我国高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培养目标不统一、课程内容不实用、课程实施不到位和课程评价不全面。第三部分为我国高职课程问题的具体成因。这部分分析了我国高职课程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员的不适应、设备的不配套和制度的不完善。第四部分为完善我国高职课程的对策建议。本部分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为建工专业)“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为个案,通过项目课程提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的对策,以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改革实践入手,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高职课程目标为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基础,建立项目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评价形式,以期该研究能在高职课程改革实践中发挥切实作用。

二、高职教材《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的编写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教材《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的编写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泉州市土建类职业教育与装配建筑产业契合度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发展尚未成熟, 校政企合作未成规模
    (二) 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时间与空间受限
    (三) 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不足
    (四) 职业教育装配式教学相对产业发展滞后
三、提高契合度的措施
    (一) 校政企联动强效合作
        1.明确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
        2.建立校政企联动激励与约束机制
        3.建立校政企合作成效自查机制
        4.形成校政企联动模式
    (二) 建立产业与职业教育线上对接平台
        1.基于OA系统构建对接平台
        2.对接平台系统模块与功能设计
    (三) 加强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
        1.明确装配式技术培训对象
        2.明确装配式技术培训内容
    (四) 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
        1.加强装配式技术团队建设
        2.构建装配式课程体系
        3.建设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
        4.开发装配式建筑教材
四、结束语

(2)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衔接个案研究 ——以某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1.1.3 课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课程
        1.3.2 中高职课程衔接
        1.3.3 中高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价
    1.5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路线
2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分析
    2.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内涵
        2.1.1 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
        2.1.2 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
        2.1.3 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
        2.1.4 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
        2.1.5 中高职课程实施衔接
    2.2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分析
        2.2.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可持续性
        2.2.2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系统功能
        2.2.3 课程结构理论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作用
        2.2.4 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特征
3 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研究设计
    3.1 个案描述
        3.1.1 对象选择
        3.1.2 调查背景
    3.2 调查方案设计
        3.2.1 假设提出与变量设计
        3.2.2 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
        3.2.3 调查提纲设计
        3.2.4 选择问卷检测
    3.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3.1 问卷基本信息
        3.3.2 模型估计与数据分析
        3.3.3 分析模型构建
        3.3.4 模型识别与修正
        3.3.5 数据分析结论
4 中高职课程衔接路径个案分析
    4.1 案例学校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成效分析
        4.1.1 课程有效衔接路径构建思路
        4.1.2 课程内容衔接成效
        4.1.3 课程实施衔接成效
        4.1.4 课程设置衔接成效
    4.2 中高职课程衔接关键因素分析
    4.3 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技术路径分析
        4.3.1 基于专业岗位(群)定位的中高职能力衔接路径
        4.3.2 基于专业能力追溯的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路径
    4.4 案例学校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过程分析
        4.4.1 基于“岗位定位”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衔接
        4.4.2 基于“能力分级”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衔接
        4.4.3 基于“任务分层”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衔接
5 中高职课程衔接个案启示及保障条件
    5.1 中高职课程衔接个案启示
        5.1.1 课程目标定位失衡,缺少层次性
        5.1.2 课程标准执行困境,缺少协调性
        5.1.3 模块课程整合形式化
    5.2 中高职课程衔接改善建议
        5.2.1 设计兼顾不同生源优势模块课程
        5.2.2 构建“中职形象、高职深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5.2.3 调整模块课程的结构体系
        5.2.4 融合学分管理体制
    5.3 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保障条件
        5.3.1 政府层面的理念保障与政策保障
        5.3.2 学校层面的生源质量保障与教学条件保障
        5.3.3 企业层面的资金保障
        5.3.4 教师层面的师资保障
        5.3.5 专业层面的标准体系保障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澳大利亚TAFE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二)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澳大利亚TAFE及TAFE学院
        (二)高等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
    六、相关理论基础
        (一)能力本位理论
        (二)终生教育理论
第二章 澳大利亚TAFE的实践教学研究——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为例
    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以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二)以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 课程设置以实践课为主
        (二)课程设置实用性强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重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二)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三)注重兼职教师培养
        (四)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培训
    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一)企业分担人才培养成本
        (二)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三)企业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五、资金来源
        (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
        (二)行业企业投资
        (三)学生学费
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研究——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一)以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二)以知识本位作为重要的考核及评价内容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
        (二)课程设置难以体现社会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二) 教师任职资格
        (三)兼职教师培养
        (四)教师参与企业培训的积极性
    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一)企业分担人才培养成本
        (二)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三)企业参与实践基地建设
    五、资金来源
        (一)政府拨款
        (二)企业投入
        (三)学生收费
第四章 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较分析
    一、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比较
        (一)教学方式比较
        (二)考核评价比较
    二、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
        (一)课程设置内容比较
        (二)课程设置实用性比较
    三、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师资比较
        (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比较
        (二)教师任职资格比较
        (三)兼职教师培养比较
        (四)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比较
    四、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参与度比较
        (一)企业分担人才培养成本比较
        (二)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较
        (三)企业参与实践基地建设比较
    五、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资金来源比较
        (一)政府投入比较
        (二)行业企业投资比较
        (三)学生交纳学费比较
第五章 澳大利亚TAFE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实践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观
    二、注重实践课程设置
        (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
        (二)突出课程设置实用性
        (三)建立多元化的课程开发主体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重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二)严格实践教学教师任职资格
        (三)开辟实践教师吸收渠道
        (四)构建实践教学教师提升平台
    四、强化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一)落实国家政策保障
        (二)加强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三)重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一)拓宽来源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二)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概述
     (一) 课程设计理念
     (二) 课程学习目标
     (三) 课程性质和作用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一) 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 发现其存在问题
        1. 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 造成内容庞杂, 知识脉络隐晦不清。
        2. 教材内容不实用。
        3.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式落后, 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 缺乏综合性实验。
     (二) 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并进行效果评估
        1. 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 改革授课内容。
        2. 改革教学模式。
        3. 改进教学方法。
        4. 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 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
     (三) 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
     (四) 组织实施
三、改革效果总结

(5)“对接”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1.1.3 实施“双证书”课程模式的技术基础
    1.2 研究问题缘起
        1.2.1 构建国家资格框架的需要
        1.2.2 教育实践中的困惑
        1.2.3 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1.3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双证”对接
        1.4.2 “双证书”课程
        1.4.3 “双证书”课程模式
        1.4.4 “双证书”课程教材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研究综述
        1.5.2 国外相关研究
        1.5.3 文献研究评述
    1.6 研究假设、思路、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假设
        1.6.2 研究思路框架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4 研究方法
        1.6.5 拟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实践要求的“双证书”课程模式
    2.1 “双证书”课程模式建构的理论支撑
        2.1.1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
        2.1.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实施方式
        2.1.3 基于行为主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方式
        2.1.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体关系
    2.2 “双证书”课程模式建构理念
        2.2.1 以价值建设为课程模式建构宗旨
        2.2.2 以结构功能关系建构课程模式框架
        2.2.3 以“实践”为课程模式的灵魂
        2.2.4 以职业愿景培养为发展驱动力
    2.3 “双证书”课程模式的目标和功能
        2.3.1 “双证书”课程模式目标
        2.3.2 “双证书”课程模式功能
    2.4 “双证书”课程模式的构成要素
        2.4.1 “双证书”课程观
        2.4.2 “双证书”课程目标
        2.4.3 “双证书”课程开发方法
        2.4.4 “双证书”课程教学实施
        2.4.5 “双证书”课程评价
    2.5 “双证书”课程模式结构透视
        2.5.1 “双证书”课程模式的子系统
        2.5.2 子系统要素的联系及作用
        2.5.3 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及作用
    2.6 “双证书”课程模式特征
第3章 “双证书”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反思
    3.1 职业院校现行的“双证书”课程模式
        3.1.1 现行“双证书”课程模式的种类
        3.1.2 现行“双证书”课程模式的目标和功能
        3.1.3 现行“双证书”课程模式要素的内涵
    3.2 现行“双证书”课程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3.2.1 “双证书”课程模式实施成效
        3.2.2 课程模式目标功能的不足
        3.2.3 课程模式要素内涵存在的缺憾
    3.3 现行“双证书”课程模式实施情况反思
        3.3.1 “双证书”课程模式存在问题产生根源的探究
        3.3.2 “双证书”课程模式改进优化的着力点
第4章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经验借鉴
    4.1 课程开发领域的经验
        4.1.1 美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4.1.2 英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4.1.3 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
    4.2 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方式——工作本位学习
        4.2.1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工作本位学习实践
        4.2.2 英国职业教育课程工作本位学习实践
    4.3 评述和启示
        4.3.1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评述
        4.3.2 启示
第5章 建立“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规范
    5.1 厘清“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规范建设内容
        5.1.1 把握“对接”视域下“双证书”课程价值观内涵
        5.1.2 明确课程开发工作规范的建设要求
    5.2 规范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方法
        5.2.1 规定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方法
        5.2.2 规范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化转化方法
        5.2.3 规定课程开发程序及步骤
    5.3 规范课程开发主体及其职责
        5.3.1 廓清课程开发主体
        5.3.2 明晰课程开发主体职责
    5.4 规范利益相关者评价课程本体质量的方式
        5.4.1 建立“双证书”课程认证规则
        5.4.2 构建课程本体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4.3 规定课程本体质量评价程序
第6章 提升“双证书”课程教学实施成效的举措
    6.1 优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方法
        6.1.1 强化行为式教学目标与职业认同感的联系
        6.1.2 强化生成性教学目标与情境设计的联系
        6.1.3 强化表现性目标与自我建构学习方式的联系
        6.1.4 采用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学习成果评价形式
    6.2 优化“双证书”课程教学实施设计的实例
        6.2.1 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实例
        6.2.2 实训课程设计实例
    6.3 重视教材对“双证书”课程教学实施成效的助推作用
        6.3.1 完善教材的交互功能
        6.3.2 改善教材内容与教学情境的适配性
        6.3.3 改善教材内容传递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适配性
    6.4 "双证书"课程教材设计应用实例
        6.4.1 国家职业标准融入教材的设计实例
        6.4.2 “双证书”教材交互功能设计实例
第7章 实施“双证书”课程模式的保障
    7.1 建立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机制
        7.1.1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联动机制
        7.1.2 建立用人单位诉求与课程建设联动机制
    7.2 建立保障两个“标准”要素对接的机制
        7.2.1 制定两个“标准”分析报告制度
        7.2.2 制定两个“标准”对接工作细则
    7.3 建立提升教学实施能力的机制
        7.3.1 建立教学资源合作建设机制
        7.3.2 建立提升教学实施水平的机制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高职《建筑施工技术》特色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后的教材内容突出体现实践特色
二、改革后的教材表现形式多样
三、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四、改革后的教材既注重知识培养, 又注重能力培养
五、改革后的教材满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六、教材改革过程中进行了深度校企合作
七、《建筑施工技术》特色教材改革后的使用效果评价

(7)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
        1.1.2 国家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建筑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1.3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建筑类职业院校与人才培养概念
        2.1.1 建筑类职业院校的概念
        2.1.2 人才培养概念的界定
    2.2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理论
        2.2.1 教学计划管理
        2.2.2 教学组织管理
        2.2.3 教学领导管理
        2.2.4 教学控制管理
    2.3 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理论
        2.3.1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2.3.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2.3.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3.4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第3章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3.1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现状
        3.1.1 课程开设现状
        3.1.2 专业设置现状
        3.1.3 师资配备现状
        3.1.4 技能发展现状
    3.2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供求现状
        3.2.1 建筑类行业实际人才需求现状
        3.2.2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供给现状
        3.2.3 建筑类行业与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供需关系现状
    3.3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3.3.1 建筑类行业人才质量构成现状
        3.3.2 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3.3.3 建筑类行业与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冲突现状
第4章 建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设置与建筑类经济建设的需要不能完全对接
        4.1.1 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结构需求有待有效对接
        4.1.2 专业设置灵活度需要改进
        4.1.3 专业结构需求与供给欠平衡
    4.2 行业和企业参与课程与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4.2.1 课程设置过程缺乏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
        4.2.2 教材选用缺乏统一标准且质量有待提高
        4.2.3 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4.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能完全对接
        4.3.1 实践课程的开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4.3.2 实训教学过程质量难以保障
        4.3.3 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结果有差距
第5章 加强建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5.1 根据房地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5.1.1 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5.1.2 完善专业体系,保证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5.1.3 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5.1.4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规模和结构
    5.2 学校与行业企业协作共同做好培养与就业对接工作
        5.2.1 发挥建筑行业协会对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5.2.2 加强建筑类职业院校与建筑类企业的合作
    5.3 完善课程与教材建设
        5.3.1 构建学分制、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5.3.2 保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5.3.3 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5.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4.1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5.4.2 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
        5.4.3 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方式,强调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高职土建类专业“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项目化教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1.确定学习目标
    2.构建学习项目
    3.设计学习任务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以项目2边坡工程之任务2挡土墙的设计为例)
    1.分组
    2.布置任务
    3.研读资料, 现场踏勘, 讨论方案
    4.设计
    5.设计结果的组内讨论, 小组之间交流
    6.考核点评
三、项目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没有配套的教材
    2.老师缺乏实际项目经验
    3.学生的不适应
    4.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工作后发展后劲不足
四、结语

(10)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以“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一、高职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课程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二) 项目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二、我国高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职课程目标不统一
    (二) 高职课程内容不实用
    (三) 高职课程实施不到位
    (四) 高职课程评价不全面
三、我国高职课程问题的具体成因
    (一) 人员不适应
    (二) 设备不配套
    (三) 制度不完善
四、完善我国高职课程的对策建议
    (一)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目标
    (二)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内容
    (三)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具体实施
    (四)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评价
    (五)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资源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参加的项目及成果
后记

四、高职教材《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的编写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泉州市土建类职业教育与装配建筑产业契合度的提高[J]. 翁柳青.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9(02)
  • [2]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衔接个案研究 ——以某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D]. 袁瑞鑫.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3)
  • [3]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较研究[D]. 官仁珍.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4]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J]. 孔祥刚,江怀雁. 广西教育, 2017(31)
  • [5]“对接”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模式研究[D]. 龚雯. 天津大学, 2017(04)
  • [6]高职《建筑施工技术》特色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J]. 鲁春梅,杜丽敏,于萍.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6)
  • [7]建筑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研究[D]. 王忠河. 天津大学, 2016(02)
  • [8]高职土建类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J]. 孙义刚,姚琦.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3(07)
  • [9]高职土建类专业“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 张小礼,孙萍. 中国电力教育, 2011(35)
  • [10]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以“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为个案[D]. 鲁菊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高职教材《混凝土结构实用教程》的编写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