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玻璃生产企业废水的回收利用

浅谈玻璃生产企业废水的回收利用

一、论玻璃生产企业废水资源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珍[1](2021)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微晶玻璃及污染物控制机理》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我国垃圾焚烧飞灰(简称飞灰)量1000万吨。飞灰因含二恶英和重金属被列为危险固废(HW18),其填埋法和水泥固化法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熔融固化法无法资源化利用,亟需研发飞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本文基于重金属为形核剂、硅氧四面体为玻璃网络结构原理,以飞灰协同处置不锈钢酸洗污泥,采用熔融法制备微晶玻璃,阐明了微晶玻璃的同温核化-晶化机理,揭示了重金属和氯盐的迁移、转化和固化规律,描述了飞灰微晶玻璃的核化、晶化过程,开发了一步法热处理工艺,主要结论如下:(1)阐明了同温核化-晶化机理,实现了一步法制备微晶玻璃技术。不锈钢酸洗污泥中Fe2O3、CaF2和Cr2O3可作为微晶玻璃的形核剂,Cr2O3提供的自由氧和CaF2中F-替代O2-导致玻璃网络Si-O键断裂,产生非桥氧,降低玻璃的稳定性,增强晶化能力。当不锈钢酸洗污泥添加为22 wt.%时,基础玻璃晶化温度Tp和玻璃化温度Tg接近(ΔT(Tp-Tg)<177℃),玻璃稳定性较差,Avrami指数为3.5,形核活化能为264.29 kJ/mol,析晶机制为整体析晶-晶核呈三维生长,核化和晶化在同一温度进行,实现一步法制备微晶玻璃。(2)阐明了微晶和玻璃相协同固化重金属机理。微晶玻璃中的重金属形成稳定的微晶相或被玻璃相物理包覆。Cr和Ni主要以尖晶石NiCr2O4和Fe0.99Ni0.01Fe1.97Cr0.03O4存在,少量Cr固溶于透辉石相中;Pb、Zn、Cu主要以物理包覆形式均匀分布于玻璃基体中。重金属固化效果与结晶度呈正相关,随着结晶度的增加,重金属由不稳定的酸可提取态、还原态和氧化态向稳定的残渣态转变,微晶玻璃的重金属固化效果增强。(3)揭示了氯在微晶玻璃中固溶固化机理。部分氯在飞灰制备玻璃升温过程中挥发,残余氯以固溶体的形式固化于玻璃相和硅酸钙氯石相中,弥散分布于微晶玻璃,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4)研发了飞灰协同酸洗污泥和废玻璃一步法制备微晶玻璃技术。40 wt.%飞灰、22 wt.%不锈钢酸洗污泥和38 wt.%废玻璃在1400℃下熔融3h得到的基础玻璃,然后800℃下热处理30 min,获得了主晶相为透辉石相的微晶玻璃,其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为13.11 GPa和135.84 MPa,耐酸碱性分别为98.65%和99.88%,重金属(Pb、Cr、Ni、Zn、Cu)的TCLP浸出浓度分别为0.15、0.20、0.12、0.01、0.11 mg/L,远低于US EPA TCLP规定阙值,综合性能指标满足工业微晶玻璃板材(JC/T 2097-2011)的要求。(5)通过成分调配工艺,研究了飞灰在微晶玻璃中的最大消纳量。研究表明其上限为50 wt.%,50 wt.%飞灰、28 wt.%废玻璃和22 wt.%不锈钢酸洗污泥,制备的微晶玻璃的密度为3.13 g/cm3,吸水率为0.07%、硬度为7.97 GPa,抗弯强度为114.86MPa,耐酸性和耐碱性分别为99.29%和99.79%。Cr、Cu、Ni、Pb、Zn 的 TCLP 浸出浓度分别为 0.12、0.1、<0.01、<0.01 和 2.56 mg/L,远低于US EPA TCLP规定阙值,HJ557-2010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综合废水排放标准(GB8978-2017)规定阙值。氯在微晶玻璃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浸出液pH为3、6、10、13时,氯的浸出浓度为0,当pH为1时,氯的浸出浓度为0.1 mg/L。总之,制备的微晶玻璃综合性能指标满足工业微晶玻璃板材(JC/T2097-2011)的要求。本研究为飞灰无害化处置资源化提供全新的思路,不仅避免环境污染,而且将其制备成无毒、高值的微晶玻璃。

孔谷雨[2](2021)在《私设暗管排污和不规范设置排污口事实辨析》文中指出某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日常执法检查发现,某公司生产废水原水暂存池西南角有一根排放管,该管道沿厂区围墙脚向东延伸,中间有三通接头将该管道走向一分为二,一条管道设置阀门1,接通软管,软管的排放端在该公司设施排放口附近;另一条管道设置阀门2直接与排放水暂存池接通,检查时上述阀门1、2均关闭,软管上有落叶,软管和管道均无明显排水痕迹。现场打开阀门1和阀门2,生产废水确实可通过软管、管道排放。执法人员随即展开调查,该公司负责人称:2018年租赁场地进行生产,上述管道为之前企业设置的,公司从未使用过。

尚方毓,苏雪桐,尚苏滢[3](2022)在《中国沉淀白炭黑工业中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研究》文中提出详细叙述了中国沉淀法白炭黑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液产生的来源及危害,指出直接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废气、硫酸钠废液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严重限制其行业可持续发展。阐述了两种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各种方法,其中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沉淀碳酸钡、轻质碳酸钙等,硫酸钠可以转化成硫酸钡、硫酸钾、硫化钠等工业产品。通过分析、对比资源化利用的各种方法,建议白炭黑生产企业要积极与钡盐行业进行合作联营生产,这样不仅减少"三废"排放,保护环境,而且是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最佳途径,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李畅[4](2020)在《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尾矿是指铜矿石经过采选后剩余的固体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可再利用物质。对铜尾矿进行资源化处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西省某地铜尾矿中SiO2的含量较高,可用于代替硅质原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进行研究,为了使铜尾矿资源化技术更加绿色环保,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角度对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过程进行分析评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对江西省某地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水泥熟料、蒸压加气混凝土和泡沫微晶保温材料过程进行现场调研和实际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LCA基础数据库CLCD(Chinese Reference Life Cycle Database)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在eFootprint在线系统上对铜尾矿复合建筑材料和普通建筑材料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通过量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影响累计贡献值等,对比分析两者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指标值的大小,确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阶段和环境类别,明确铜尾矿资源化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相比,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初级能源消耗PED(Primary Energy Demand)降幅最高达10.25%。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煤粉制备过程对PED值贡献最大,占总PED的80.04%;铁粉制备和自来水过程对水资源消耗WU(Water Use)贡献较大,分别占总WU的45.05%和30.77%;熟料煅烧阶段对全球变暖潜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贡献最大,占总GWP的89.31%。以上这几个过程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点环节。此外,铜尾矿替代粘土用于水泥熟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ET(Ecological Toxicity)、人体毒性-致癌/非致癌HT-cancer/non cancer(Human Toxicity)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7%。与传统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相比,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GWP降幅最高达19.51%。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蒸压养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水蒸汽和天然气,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GWP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57.31%、51.37%和38.30%。此外,铜尾矿替代35%的砂和10%的水泥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既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4.5%,人体毒性值削减了5.6%。与普通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相比,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WU降幅最高达70.35%。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WU>PED>GWP:硼砂属于高纯物质,其上游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GWP、PED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75.33%、70.07%和39.38%。此外,铜尾矿替代石英砂和铝土矿用于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29.3%,人体毒性值削减了25.85%。

尹绣程[5](2019)在《基于“3R”原则的广州循环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循环发展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循环发展是"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形式,注重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广州在循环发展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及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以"3R"原则为主线广州循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产业以及生活用能节能力度有待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有待增强、具体领域废弃物再利用水平有待提升。以"3R"原则为指引广州应不断创新循环发展模式,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示范窗。

何金桂[6](2017)在《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稀土元素在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氟碳铈矿是目前己知的最重要的稀土矿物之一,是轻稀土的最主要原料来源,因此,研究氟碳铈矿的分解冶炼工艺对于稀土工业尤为重要。氟碳铈矿是氟与稀土的共伴生矿,由于氟极强的电负性与配位性,严重影响稀土的分离提纯过程,相应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不断凸显。“氧化焙烧-硫酸浸出-溶剂萃取”工艺是氟碳铈矿综合利用程度最高的工艺,但是由于氟的存在,会产生一系列如第三相、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阻碍了该工艺的发展。本文在“氧化焙烧-硫酸浸出-溶剂萃取”工艺的基础上,以氟和稀土的高效利用为目标,开展了含氟硫酸稀土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氟与稀土的分离回收的理论与实践等基础研究,以期为氟与稀土的高效、低耗、环保的分离提纯新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氟碳铈矿的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首先,研究了 HDEHP/HEHEHP 萃取(Ce4+-H2SO4)和 Ce4+-F--H2SO4)体系的界面性质,采用Szyzkowski等温式和Polynomial等温式拟合界面张力数据,计算得出不同条件下的最大吸附超量Γmax、界面饱和时体相中萃取剂的最小浓度Cmin、饱和吸附时分子界面积Ai等界面吸附参数,从而为Ce4+和F-的萃取过程以及第三相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HDEHP的界面活性高于HEHEHP,F-离子的引入可增大界面活性,提高萃取容量。研究了 Ce(SO4)2-H2SO4-H2O 和 Ce(SO4)2-HF-H2SO4-H2O 溶液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了溶液的密度、折光率、电导率等物化参数,拟合得到其与电解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式,计算了溶液的表观摩尔体积;采用电动势法,利用pH玻璃电极和Hg/Hg2SO4电极组成可逆电池测定了溶液中H2SO4的活度系数,采用Pitzer相互作用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 Pizter离子相互作用参数,进一步计算得到Ce(SO4)2+和CeF22+离子的活度系数以及溶液的渗透系数。结果表明:Ce(SO4)2-H2SO4-H2O和Ce(SO4)2-HF-H2SO4-H2O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均与电解质浓度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Ce(SO4)2-H2SO4-H2O体系的电导率与电解质浓度和温度呈多元非线性关系,F-与Ce4+发生络合使溶液电导率减小;硫酸溶液中CeF22+的活度系数要高于Ce(SO4)2+,表明F-的引入有利于Ce4+的萃取。以Al3+、B3+、Zr4+等与氟具有强配位性的离子为氟络合剂,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研究其在硫酸溶液中与氟的配位化学,确定各级累积稳定常数;探讨其在F-Ce-B、F-Ce-Al和F-Ce-Zr硫酸溶液中与氟的络合机理,确定在氟络合离子存在下,稀土以自由离子状态存在的条件,为采用氟络合剂分离氟与稀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e-F和B-F体系可形成四配位的络合物,而Al-F和Zr-F体系可形成六配位数的络合物,B-F体系的稳定常数要高于Ce-F体系,且Al-F和Zr-F体系高配位数的络合常数远高于Ce-F体系;采用电位滴定法研究了硫酸介质中[CeFx]4-x和[BFy]3-y的络合机理,确定F-与Ce4+以[CeF2]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B3+能够夺取[CeF2]2+中的F-生成BF4-;采用电导滴定法研究了 F-Ce-Al体系的络合情况,在n(F-)/n(Al3+)低于2时,低配位数的氟铝络合物较不稳定,硫酸介质中可形成多种配位数的氟铝络合物,氟铝的配位数与溶液中氟离子浓度和n(F-)/n(Al3+)有关;开展了水合氧化锆在含氟硫酸稀土溶液中吸附除氟的探索性研究,经Raman、FT-IR及XPS研究表明氧化锆吸附氟的机理是与表面的—OH发生离子交换,氟和铈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增大而增大,最佳pH为0.3~0.6;n(F-)/n(Ce4+)较低时铈的损失率大;氟的初始浓度过高不利于吸附;伴生的三价稀土离子对吸附没有影响。以含铝化合物为抑氟剂,对氟碳铈矿进行络合焙烧,采用热分析法研究氟碳铈矿热分解动力学机理;通过硫酸浸出提取氟和稀土,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n(Al3+)/n(F-)、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氟与稀土浸出率的影响;采用溶剂萃取分离氟与稀土,通过合成冰晶石对氟铝进行资源化利用。结果表明:以Al(OH)3为焙烧助剂可有效促进氟碳铈矿的分解,热分解反应级数为0.82,分解活化能为265.463kJ/mol;络合焙烧-硫酸浸出优化工艺条件为:n(A13+)/n(F-)1/2,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h,硫酸浓度3mol/L,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h,氟、铈和总稀土浸出率达到了 92.71%,98.92%和98.57%;通过制备冰晶石对氟铝进行资源化利用,氟、铝的回收率为96.33%和97.38%。采用层流恒界面池法研究了 HEHEHP对Ce4+的还原反萃动力学,考察了反萃酸种类、搅拌速度、温度、比界面积、有机相中Ce4+负载量、有机相中自由萃取剂浓度、HCl浓度、H202浓度等对反萃速率的影响;判断了反萃过程的控制模式以及控制步骤;推导出反萃动力学方程;并探讨了反萃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反萃过程为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混合控制,表观活化能Ea为22.40kJ/mol;Ce4+的还原反萃动力学方程为:R=10-3.66[Ce](o)1.09[HEH/EHP](o)-1.04[H+](a)0.99[H22](a)0.53,表观速率常数k为10-3.66(mol-0.57·L0.57)/min。采用乳状液膜法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Ce4+,考察了 HDEHP、Span80、液体石蜡的体积分数,内水相中HCl和H2O2浓度,油内比,水乳比,外水相酸度,萃取时间和萃取转速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以筛选出理想的萃取体系和条件因素;同时研究了外水相中Ce4+与RE3+的分离情况以及氟的存在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优化条件为:HDEHP浓度12%(v/v)、Span80浓度2~3%(v/v)、液体石蜡浓度 2~4%(v/v)、HCl 浓度 4~5mol/L、H202 浓度 0.02mol/L、外水相酸度 0.4~0.5mol/L、油内比1.5、水乳比2、萃取时间15min以及萃取转速250rpm,Ce4+萃取率可达98%;乳状液膜体系在Ce4+-RE3+混合溶液中,对Ce4+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内水相中引入Al3+,会提高Ce4+和F-的萃取率,外水相中引入Al3+,F-几乎不被萃取,可实现Ce4+和F-的分离;采用超声破乳,回收率在97%以上。

张世杰[7](2015)在《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由能源危机带来的能源问题和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节能降耗、碳减排、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深入各行各业、经济生活领域的共识。造纸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高能耗是制约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使造纸产业进一步节能降耗,从高碳发展模式转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主要制浆造纸过程的能耗情况,分析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优势,再分析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可行性。确定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存在的技术壁垒要素以及优先要解决的顺序,制定出广东省造纸产业的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以满足技术市场的需求,来带动整个造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目标,提升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目前全球造纸产业发展水平、能耗现状及我国造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造纸产业发展节能与低碳技术是解决造纸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分析我国及广东省造纸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压力,进而在分析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提出高能耗是制约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综述国内外造纸产业的能耗现状与评价体系,结合调研和实例计算深入剖析主要制浆造纸过程的能耗情况。再通过前期文献与调研收资分析,并对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制浆造纸企业等专家学者问卷调查,用德尔菲法统计与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与头脑风暴法构建广东省造纸产业的SWOT矩阵表和对造纸产业链各环节的节能降耗重要性进行分级。第三章在造纸产业节能降耗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碳排放概念、碳排放评价方法及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等基本理论,从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评判原则入手,分析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优势、造纸企业的碳平衡,探讨造纸产业从较高能耗、高碳排放发展转为较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可行性。对低碳造纸企业产品的碳排放进行评价与分析,通过林纸一体化碳汇与造纸企业碳中和,得出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的碳排放水平所处地位,为造纸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第四章根据在市场需求研讨会和产业目标研讨会中确立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造纸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要素,节能减排技术壁垒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与造纸产业相关的专利进行整理和分类,尤其是对与各个市场需求要素相对应的专利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找出制约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技术壁垒。在技术壁垒分析研讨会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以及对国内外专利分析的结果,提出、讨论和确定在近期、中期和远期不同时间节点中存在的技术壁垒要素以及技术壁垒要素的优先排序,并从现存的技术壁垒要素中筛选并讨论确定优先要解决的技术壁垒。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以满足技术市场的需求,来带动整个造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目标,提升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第五章基于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措施,通过确立广东省造纸产业近期、中期、远期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要素,找出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技术壁垒及优先解决顺序,从而制定出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以推动广东省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嘉艳[8](2014)在《云南南华砷污染调查及污染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砷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元素,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毒物和人类致癌物。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冶炼历史悠久,同时也是全国砷污染防控14个重点省份之一。砷污染具有的长期性、累积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同时受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影响,云南省砷污染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云南南华县某砷矿区自1953年开始冶炼砒霜。由于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差、环保治污能力低下等原因,该矿山在砒霜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虽然几经整改仍然不符合相关环保政策的要求,最终在2000年被彻底关停。南华砷矿山关闭后,在矿区附近堆存大量的砷废渣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处置。大量堆存的砷渣已经给矿区周边的水和土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为了防止砷污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保护红河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矿区的砷污染进行有效治理。为解决该矿区遗留的砷污染问题,本文首先对该矿区砷渣的理化性质及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砷渣和废水的处理方案进行研究。最后,针对矿区砷污染特点提出了综合治理及环境管理方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矿区含砷废渣主要集中堆放在5个区域,5个区域废渣及渣堆周边污染土壤体积约为25.2万m3,面积约为36626.69 m2,重量达41.7万吨。废渣浸出毒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渣属于危险废物,需进行安全处置;对5个堆场的砷渣中砷形态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砷主要以残渣态为主,但是酸溶态砷含量也较高,这说明该区域砷有较强的环境迁移能力,存在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危害的风险;(2)对该矿区附近水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附近水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龙潭河和新村小河中的砷含量已经严重超标,这些水体已经丧失了原有水质功能;对矿区还没有封堵的2个矿洞进行调查发现,矿坑涌水中砷含量高,其中1号矿坑涌水砷最大值为22.3 mg/L,超过国家标准445倍,2号矿坑涌水砷含量为22.9 mg/L,超过国家标准457倍;(3)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拟采用药剂稳定化/固定化+安全填埋的方法对矿区砷废渣进行安全处置。采用水泥和石灰两种材料对矿区砷渣进行固定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更适合作该矿区砷渣的固定化药剂;对砷渣进行稳定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更适合作矿区砷渣稳定化试剂,其稳定化反应优化条件为:Fe:As=2,pH值控制在8±0.5,反应时间60 min左右,水灰比0.4,水泥掺量40:60(水泥:砷渣),搅拌时间15 min;(4)采用负载FeCl3的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最佳改性条件为:改性反应温度55℃、FeCl3浸渍液浓度1 mg/mL、改性反应时间7h;利用改性活性炭对含砷废水进行处理的实验结果表明,平衡时间、溶液pH值、溶液中砷初始浓度以及溶液的固液比都对吸附净化效果有影响;(5)对砷渣和含砷废水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和转化机理进行了分析。(6)从法律、制度、技术、行政及经济五个方面提出环境管理的措施,使项目更具可行性。通过以上措施对矿区的砷渣和废水进行治理后,矿区周边以及下游地区的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趋势将得到控制,相关的环境风险将明显降低。研究的措施经济、有效,不仅能直接实现对矿区砷渣的安全处理与处置,同时也为云南其他地区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依据,其研究成果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段树国[9](2013)在《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区。实施多年的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新疆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资源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新疆自身跨越式发展和国家重要资源能源基地建设的需要,新疆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重化工业态势明显,新疆的发展更加依赖于资源产业。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促使新疆必须转变传统资源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因此,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对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国家重要资源能源基地建设,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论文在对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概念和理论深入阐述的前提下,结合新疆资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疆未来的发展需要和资源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将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而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研究思路。首先,对新疆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进行定性分析、对新疆资源产业状况和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其次,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并对2003-2010年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结果分析。再次,借鉴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并结合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以及对新疆重点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结果与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为例、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总体设计,并明确提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保障措施。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对相关概念、理论的阐述,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了依据,并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研究非常必要,同时,新疆当前的发展现实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了把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更为必要,通过对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石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可以形成完整的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第二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研究(1)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实基础的定性分析表明,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面临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具备一定的发展有利条件和发展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劣势和困难的挑战。(2)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2-2006和2006-2010时段新疆资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新疆资源产业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结构状况较好,但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新疆资源型产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竞争力的行业由资源开采业转向资源加工业。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提升新疆资源型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表明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很有意义。(3)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定量结果表明,2003-2010年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不平稳,且发展水平较低。其中,2003-2006年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大幅度的波动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上升,但2008-2010年增势明显趋缓,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各构成分量的指数变动,定量的揭示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劣势和困难。第三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即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为例,对国外的三个国家(地区)和国内二家企业的相应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2)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0年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呈明显的波动上涨趋势;发展初期绩效水平较低,这一时段绩效指数最高值为0.77,说明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不高。2003-2007年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呈明显的波动上涨趋势,至2007年绩效指数达到最高值0.84,之后绩效指数下降,说明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并不稳定,可持续性不强。分指数方面,这二个产业的资源效率指数和环境效率指数提升空间非常有限,进一步的提升需要依靠创新科技和管理水平;经济社会效率指数偏低,限制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提升。第四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及结论。(1)借鉴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文章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指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和四大成因。(2)具体提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一是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升级,二是新建资源产业的科学规划发展。并分别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构建出适合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3)具体提出包括组织保障、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和制度保障为内容的综合性措施,以实现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最后,对文章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整理、对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国务院[10](2013)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文中指出前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确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

二、论玻璃生产企业废水资源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玻璃生产企业废水资源化(论文提纲范文)

(1)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微晶玻璃及污染物控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飞灰概述
        2.2.1 飞灰产生及组成
        2.2.2 重金属的来源及污染特性
        2.2.3 氯的来源及污染特性
    2.3 飞灰的处理处置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方式
        2.3.1 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
        2.3.2 氯的分离/解毒技术
        2.3.3 其他资源化处置技术
    2.4 危险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技术研究现状
        2.4.1 微晶玻璃定义及研究现状
        2.4.2 微晶玻璃制备方法
        2.4.3 飞灰制备微晶玻璃研究现状
    2.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5.1 目的及意义
        2.5.2 主要研究内容
3 飞灰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和氯的迁移转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3 表征方法
        3.3.1 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3.2 TG-FTIR-MS分析方法
        3.3.3 氯的测定方法
        3.3.4 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3.4 飞灰物理化学性能分析
    3.5 氯在飞灰热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规律
        3.5.1 氯的迁移原位检测分析
        3.5.2 氯的迁移模拟计算分析
        3.5.3 固相物相组成分析
        3.5.4 氯的去除率分析
    3.6 重金属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规律
        3.6.1 重金属迁移机制模拟分析
        3.6.2 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
        3.6.3 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
    3.7 小结
4 飞灰基微晶玻璃一步法制备技术及析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表征方法
    4.3 飞灰制备微晶玻璃成分调配机制
    4.4 同温核化-晶化机理研究
        4.4.1 Cr_2O_3/CaF_2/Fe_2O_3析晶机理
        4.4.2 析晶动力学分析
        4.4.3 晶相和微观形貌分析
        4.4.4 玻璃结构单元分析
    4.5 不锈钢酸洗污泥添加量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4.6 一步法制备微晶玻璃热处理制度的优化
        4.6.1 热处理温度对微晶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
        4.6.2 热处理温度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4.6.3 热处理时间对微晶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
        4.6.4 热处理时间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4.7 小结
5 飞灰基微晶玻璃中重金属固化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及检测手段
        5.2.1 基础玻璃和微晶玻璃的制备
        5.2.2 表征方法
    5.3 基础玻璃和微晶玻璃重金属固化性能对比分析
        5.3.1 物理化学性能对比分析
        5.3.2 重金属的浸出毒性对比分析
        5.3.3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对比分析
        5.3.4 主成分因子分析
        5.3.5 环境风险评估
        5.3.6 固化机理分析
    5.4 结晶度对微晶玻璃重金属固化性能的影响
        5.4.1 结晶度对微晶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
        5.4.2 结晶度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5.4.3 结晶度对微晶玻璃重金属浸出毒性的影响
        5.4.4 结晶度对微晶玻璃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
    5.5 小结
6 高掺比飞灰基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氯稳定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微晶玻璃的制备
    6.3 氯在微晶玻璃制备过程中迁移轨迹
        6.3.1 氯在玻璃化过程中迁移轨迹模拟
        6.3.2 氯在基础玻璃中的存在形式
        6.3.3 氯在微晶玻璃中的存在形式
        6.3.4 氯在微晶玻璃中的稳定性
    6.4 碱度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6.4.1 碱度对微晶玻璃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
        6.4.2 碱度对晶型转变的影响
        6.4.3 碱度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6.5 可持续性评估
    6.6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与展望
    7.2 创新点
    7.3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私设暗管排污和不规范设置排污口事实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案情分析
案件启示

(3)中国沉淀白炭黑工业中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性分析
    1.1 二氧化碳废气来源及其危害性
    1.2 硫酸钠废水来源及其危害性
2 资源化解决方法探究
    2.1 二氧化碳资源化处理
        2.1.1 气体化肥
        2.1.2 沉淀碳酸钡
        2.1.3 轻质碳酸钙
        2.1.4 碳酸乙烯酯
        2.1.5 其他化工产品
    2.2 硫酸钠资源化处理
        2.2.1 元明粉
        2.2.2 硫酸钡
        2.2.3 硫酸钾
        2.2.4 氢氧化钠
3 建议与结论

(4)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尾矿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1.2.1 尾矿的产生
        1.2.2 尾矿对环境的影响
        1.2.2.1 大气污染
        1.2.2.2 水体污染
        1.2.2.3 土壤污染
        1.2.2.4 地质灾害
    1.3 尾矿资源化利用的几种方法
        1.3.1 作为原料再选
        1.3.2 提取有价金属
        1.3.3 用于矿坑回填
        1.3.4 制作土壤肥料
        1.3.5 生产建筑材料
    1.4 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产生的环境问题
    1.5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1.5.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1.5.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1.6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应用
    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2.2 生命周期评价的内容
        2.2.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2.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2.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2.3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简介
第三章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3.1 铜尾矿用于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分析
    3.2 目标与范围定义
        3.2.1 目标定义
        3.2.2 范围定义
        3.2.2.1 系统边界
        3.2.2.2 数据取舍原则
        3.2.2.3 环境影响类型
        3.2.2.4 数据质量要求
        3.2.2.5 软件与数据库
    3.3 清单分析
    3.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3.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3.4.1.1.2 清单分析
        3.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2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3.5 生命周期解释
        3.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3.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3.6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4.1 铜尾矿用于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可行性分析
    4.2 目标与范围定义
        4.2.1 目标定义
        4.2.2 范围定义
        4.2.2.1 系统边界
        4.2.2.2 取舍原则
        4.2.2.3 环境影响类型
        4.2.2.4 数据质量要求
        4.2.2.5 软件与数据库
    4.3 清单分析
    4.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4.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4.4.1.1.2 清单分析
        4.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2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4.5 生命周期解释
        4.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4.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4.6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5.1 铜尾矿用于生产泡沫微晶保温材料可行性分析
    5.2 目标与范围定义
        5.2.1 目标定义
        5.2.2 范围定义
        5.2.2.1 系统边界
        5.2.2.2 取舍原则
        5.2.2.3 环境影响类型
        5.2.2.4 数据质量要求
        5.2.2.5 软件与数据库
    5.3 清单分析
    5.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5.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5.4.1.1.2 清单分析
        5.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2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5.5 生命周期解释
        5.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5.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6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与建议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3R”原则的广州循环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环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 广州循环发展的基本现状
    2.1 狠抓源头防控,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2.2 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2.3 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方式,废弃物资源化程度高
3 广州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第三产业以及生活用能节能力度有待加强
    3.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有待增强
    3.3 具体领域废弃物再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4 推进广州循环发展的有效路径
    4.1 双力齐发,实现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4.2 加快设计,加强产品生命全周期制度建设
    4.3 政策供给,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聚集
    4.4 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分享经济

(6)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概述
        1.1.1 稀土的化学性质
        1.1.2 稀土的应用
        1.1.3 稀土资源分布现状
    1.2 氟碳铈矿资源概况
        1.2.1 氟碳铈矿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1.2.2 氟碳铈矿湿法冶炼工艺研究现状
        1.2.3 稀土萃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3 氟的性质及其对氟碳铈矿冶炼过程的影响
        1.3.1 氟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3.2 氟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1.3.3 氟对氟碳铈矿冶炼过程影响的研究
        1.3.4 围绕“除氟”开展的氟碳铈矿冶炼工艺研究进展
    1.4 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1.4.1 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发展
        1.4.2 电解质溶液理论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3 电解质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HDEHP/HEHEHP萃取Ce~(4+)和F~-的界面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分析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萃取剂/(Ce~(4+)-H_2SO_4)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2.3.2 萃取剂/(Ce~(4+)-F~--H_2SO_4)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2.3.3 关于第三相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SO_4)_2-H_2SO_4-H_2O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密度
        3.3.2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折光率
        3.3.3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电导率
        3.3.4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活度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SO_4)_2-HF-H_2SO_4-H_2O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密度
        4.3.2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折光率
        4.3.3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电导率
        4.3.4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活度系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稀土分离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2 分析测试方法
    5.3 氟络合物稳定常数测定
        5.3.1 实验原理
        5.3.2 实验步骤
        5.3.3 结果与讨论
    5.4 F-Ce-B体系
        5.4.1 实验步骤
        5.4.2 结果与讨论
    5.5 F-Ce-Al体系
        5.5.1 实验步骤
        5.5.2 结果与讨论
    5.6 F-Ce-Zr体系
        5.6.1 实验步骤
        5.6.2 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碳铈矿络合焙烧-硫酸浸出及氟资源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6.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6.2.2 分析测试方法
    6.3 氟碳铈矿络合焙烧-硫酸浸出过程研究
        6.3.1 实验步骤
        6.3.2 数据处理
        6.3.3 结果与讨论
    6.4 硫酸浸出液中氟/稀土的分离
        6.4.1 实验步骤
        6.4.2 结果与讨论
    6.5 氟的资源化研究
        6.5.1 合成原理
        6.5.2 实验步骤
        6.5.3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铈的还原反萃动力学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设备
        7.2.3 实验步骤
        7.2.4 分析方法
        7.2.5 数据处理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萃取和反萃反应机理
        7.3.2 反萃酸种类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3 搅拌速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4 温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5 比界面积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6 有机相铈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7 有机相自由HEHEHP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8 反萃剂中H~+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9 反萃剂中H_2O_2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4 反萃速率方程的推导
    7.5 探讨反萃机理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乳状液膜法萃取硫酸溶液中Ce~(4+)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条件选择
        8.2.2 实验试剂
        8.2.3 实验设备
        8.2.4 实验步骤
        8.2.5 分析方法
        8.2.6 数据处理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3.1 乳状液膜萃取机理
        8.3.2 乳状液表征
        8.3.3 制膜实验
        8.3.4 内水相实验
        8.3.5 萃取实验
        8.3.6 外水相实验
        8.3.7 破乳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7)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发展概况
        1.1.2 国外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概况
        1.1.3 造纸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进展
        1.1.4 广东省造纸产业的地位与特色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1.5 论文提纲
第二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的研究
    2.1 国内外造纸产业能耗现状
        2.1.1 国外造纸产业能耗现状及评价体系
        2.1.2 国内造纸产业能耗现状
    2.2 广东省造纸产业能耗调研与实例分析
        2.2.1 制浆能耗调研实例分析
        2.2.2 造纸能耗调研实例分析
        2.2.3 制浆造纸能耗调研实例计算结果分析
    2.3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降耗重要性分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碳平衡分析
    3.1 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特色分析
        3.1.1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3.1.2 低碳经济发展的评判原则与标准
        3.1.3 造纸产业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核算
        3.1.4 造纸产业低碳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3.2 低碳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3.2.1 林纸一体化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3.2.2 废纸制浆造纸企业的碳平衡分析
    3.3 低碳造纸企业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3.3.1 低碳造纸企业浆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3.3.2 低碳造纸企业纸产品的碳排放评价与分析
    3.4 林纸一体化碳汇与造纸企业碳中和分析
        3.4.1 林纸一体化的建设进展
        3.4.2 林业碳汇模型
        3.4.3 造纸原料林代表树种的碳汇功能分析
        3.4.4 广东省造纸企业碳中和分析
    3.5 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3.5.1 我国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3.5.2 广东省造纸产业浆纸产品碳排放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壁垒分析
    4.1 国内外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4.1.1 国际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4.1.2 中国造纸产业相关专利分析
        4.1.3 中国造纸产业节能减排专利技术分析
    4.2 造纸产业节能减排技术壁垒分析
    4.3 技术壁垒要素与解决思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5.1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制定
        5.1.1 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的范围和边界
        5.1.2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产业链
        5.1.3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的市场需求分析
    5.2 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技术路线量化图
    5.3 产业目标技术指标量化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云南南华砷污染调查及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砷资源分布以及砷污染的产生
        1.1.2 砷污染的危害
        1.1.3 课题由来和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砷在自然界分布与理化性质
        2.1.1 砷在自然界分布
        2.1.2 砷的理化性质
        2.1.3 砷与人体接触途径
    2.2 含砷废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
        2.2.1 稳定化处理方案
        2.2.2 固定化处理方案
    2.3 含砷废水治理技术进展
        2.3.1 沉淀法
        2.3.2 吸附法
        2.3.3 氧化法
        2.3.4 离子交换法
    2.4 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
    2.5 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区砷污染状况调查
    3.1 引言
    3.2 污染区概述
        3.2.1 矿区地理位置和水系分布
        3.2.2 砷污染形成的历史
        3.2.3 采样布点
        3.2.4 废渣量和污染范围估算
    3.3 实验方法
        3.3.1 渣堆中砷等重金属含量调查
        3.3.2 渣堆附近土壤中砷等重金属含量调查
        3.3.3 地表水水质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渣堆检测结果
        3.4.2 渣堆附近土壤检测结果
        3.4.3 矿区地表水水质检测结果
    3.5 矿区污染状况分析
        3.5.1 渣堆中砷检测结果分析
        3.5.2 渣堆中砷形态结果分析
        3.5.3 地表水水质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砷渣稳定化/固定化研究
    4.1 引言
    4.2 固定化剂选择实验研究
        4.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稳定剂选择实验研究
        4.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固定化/稳定化实验研究
        4.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砷渣稳定化/固定化机理
        4.5.1 稳定化/固定化砷渣的微观结构
        4.5.2 砷渣稳定化/固定化机理探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砷废水处理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 吸附过程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砷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
    6.1 引言
    6.2 工业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概述
        6.2.1 污染场地的概念
        6.2.2 环境管理概述
    6.3 中国工业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3.1 中国目前的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程序现状
        6.3.2 中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的法律现状
        6.3.3 中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的技术标准体系现状
    6.4 外国工业污染场地管理经验综述
        6.4.1 美国《超级基金法》
        6.4.2 英国的“棕地”改造战略
        6.4.3 加拿大污染场地的系统化排序管理
        6.4.4 外国工业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的比较分析
    6.5 砷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建议
        6.5.1 法律方面
        6.5.2 制度方面
        6.5.3 技术方面
        6.5.4 行政方面
        6.5.5 经济方面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砷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7.1 引言
    7.2 砷渣处置方案设计
        7.2.1 方案比选
        7.2.2 填埋场选择
        7.2.3 防渗工程
    7.3 含砷废水污染治理方案设计
        7.3.1 方案实施原则与目标
        7.3.2 含砷废水治理方案
        7.3.3 截洪沟的设计
        7.3.4 矿洞封堵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件

(9)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新疆研究动态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产业
        2.1.2 清洁生产
        2.1.3 循环经济
        2.1.4 资源产业循环经济
    2.2 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重点的界定
        2.3.1 界定的必要性
        2.3.2 界定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新疆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基础
        3.1.1 区位和交通条件
        3.1.2 经济基础
        3.1.3 资源环境基础
        3.1.4 人才基础
        3.1.5 制度基础
        3.1.6 社会基础
    3.2 新疆资源产业发展状况
        3.2.1 新疆资源产业的总体状况
        3.2.2 新疆资源产业竞争力分析
        3.2.3 新疆石油产业状况
        3.2.4 新疆煤炭产业状况
    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3.3.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3.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3.3.4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四章 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4.1 国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4.1.1 美国休斯敦模式
        4.1.2 德国鲁尔模式
        4.1.3 加拿大模式
    4.2 国内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4.2.1 镇海炼化循环经济发展
        4.2.2 同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
    4.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借鉴
第五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5.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构建的目的
        5.1.2 构建的原则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方法
        5.2.1 熵值法的选取依据
        5.2.2 数据处理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5.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5.3.2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5.3.3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5.3.4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第六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6.1.1 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
        6.1.2 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6.1.3 发展初期较大的资金需求和成本压力
        6.1.4 复杂利益关系的困扰
    6.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6.2.1 新疆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
        6.2.2 社会基础不稳定、贫困问题突出
        6.2.3 观念较落后、认识有误区
        6.2.4 制度不匹配、创新不足
第七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
    7.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7.1.1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资源能源基地
        7.1.2 实现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7.1.3 实现新疆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7.2.1 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升级
        7.2.2 新建资源产业的科学规划发展
    7.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
        7.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7.3.2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第八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
        8.1.1 完善组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
        8.1.2 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8.1.3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8.2 人才保障
        8.2.1 完善人才开发体系
        8.2.2 重视人才的成长和使用
    8.3 科技保障
        8.3.1 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
        8.3.2 建立健全科技应用体系
    8.4 制度保障
        8.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8.4.2 完善经济政策体系
        8.4.3 完善发展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论玻璃生产企业废水资源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微晶玻璃及污染物控制机理[D]. 赵世珍.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私设暗管排污和不规范设置排污口事实辨析[J]. 孔谷雨. 中国环境监察, 2021(05)
  • [3]中国沉淀白炭黑工业中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研究[J]. 尚方毓,苏雪桐,尚苏滢. 无机盐工业, 2022(01)
  • [4]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李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3R”原则的广州循环发展路径研究[J]. 尹绣程.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11)
  • [6]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何金桂. 东北大学, 2017(01)
  • [7]广东省造纸产业节能与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研究[D]. 张世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8]云南南华砷污染调查及污染治理研究[D]. 李嘉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6)
  • [9]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 段树国.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10]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J]. 国务院.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13(03)

标签:;  ;  ;  ;  ;  

浅谈玻璃生产企业废水的回收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