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保一体化趋势分析

我国银保一体化趋势分析

一、中国银保一体化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郭磊[2](2020)在《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有效的保险监管是保险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的现代保险业自1979年全面恢复至今,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逐步成熟。保险业在支持社会生产、保障民生、资金融通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基层的保险市场发展混乱,各种问题和风险突出。这和我国的金融监管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长期分业监管形模式下,保险监管呈现出地方监管空白、地方缺少立法参与权和自主权等问题。基层保险监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部门的强制性干预和行业内部自律,而监管的改革和发展严重落后于保险行业的发展。银、保监管的优化整合,有利于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对金融市场全面管理、有利于监管资源的整合,顺应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强化金融监管的新趋势。机构改革结束后,X市基本上解决了银行与保险分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弥补了X市保险监管的空白,初步达到了此次机构改革的目的。但是由于在监管体制的制度设计中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基层监管改革缺乏针对性的工作安排,现阶段存在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手段滞后、监管人才建设滞后和非现场监管效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影响了改革后整体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本文是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的大背景下,根据政府监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此次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现实意义,以及改革后X市银保监分局在保险监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保险监管在基层监管中普遍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管的工具、手段和能力的相对滞后,非现场监管系统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与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保险行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问题。当前,针对改革后基层保险监管遇到的问题,亟需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培育监管文化、提高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加强同地方政府和人行之间的协作,提升行业自律的有效性,并引导监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监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好基层保险监管的效能。

板珊珊[3](2020)在《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东亚地区金融与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联动的发展经济体,货币之间的关联性也在逐渐加强。在东亚新兴经济体中,多数国家的汇率制度与美元挂钩,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在东亚各国中的地位不断削弱,逐渐出现去美元化的浪潮。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中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或将出现人民币东亚化的局面。但在经济金融一体化带来汇率波动关联性增强的同时,汇率风险跨境传递也逐渐加强,这可能会导致外部冲击引起东亚区域汇率波动风险加剧,对区域金融稳定形成威胁。另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不仅使中国和东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人民币在东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但是如何在加强区域经济金融联系的同时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增强人民币在东亚地区的凝聚力,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货币之间的汇率联动效应尤为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联动的现实基础,分别从各个国家的汇率制度现状、货币合作和经济金融一体化三个方面展开,且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汇率联动效应的形成;其次基于Nucci(2003)中的三货币框架构建了多国汇率联动效应的理论模型,从模型中得出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联动关系的理论依据;然后利用BEKK-GARCH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是否存在汇率联动效应;接着采用DY溢出指数模型判断联动效应的源头和对象以及联动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运用VAR模型分析影响联动效应的主要因素。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显着的汇率联动效应,但是人民币对于东亚各国汇率联动效应的显着程度不尽相同。第二,根据DY溢出指数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联动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加强。就定向溢出指数而言,人民币汇率对其他货币汇率的溢出强度大于其他货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的溢出强度,虽然人民币汇率对于港币的溢出强度不是特别显着,但是人民币对于港币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港币对于人民币的影响程度,由此可以得出在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汇率联动效应中,人民币更大程度上是联动效应产生的源头,而其他货币更可能是联动效应波及的对象。第三,根据汇率联动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从中得出,国际贸易合作是影响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汇率联动效应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国际直接投资,而金融政策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联动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是在人民币与东亚其他货币之间汇率联动效应不断加强的同时,仍然会受到国际主要货币的冲击,从而为人民币在东亚新兴经济体中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根据DY溢出指数测算汇率联动效应的源头和对象;加入货币合作、国际主要货币冲击等因素,利用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汇率联动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在全文的最后,根据实证得出的结果,结合当前国际中的经济形势,以及各个国家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加强相应的汇率联动效应,尽可能削弱外部因素的冲击。另外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密切合作,使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更加显着,提升人民币在东亚新兴经济体中的影响力,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张居营[4](2019)在《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曾长期处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调控,在苏联“劳动分工”桎梏下,中亚国家形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依附型强的发展特征。自上世纪90年代初独立以来,中亚国家纷纷开始实施政治与经济改革,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过10余年的转型与探索,21世纪中亚各国开始步入复苏之路,市场化改革初具成效,各国经济进入稳定发展轨道,且形成了具有一定的特色发展模式。由于转型初始条件以及各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路径不同,中亚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国家凭借本国相对丰富的油气等资源出口,形成了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部分非资源型国家则依靠内在消费等需求推动形成了内需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些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既导致了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与结构的不同,又使各国在其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各为不一。从中亚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其内部经济风险主要呈现在两个层面:脆弱性风险与失衡性风险,前者主要表现在相关国家经济基础较差,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金融市场等方面不是很发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导致抵御经济冲击的能力较低。后者表现为部分国家过度依赖本国丰富的油气或矿产资源,导致其产业结构单一且易受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影响,使得各国极易遭受财政危机、高通胀、高失业率等方面风险的冲击。就中亚各国而言,由于产业结构、市场自由化程度、增长模式以及不同时期经济风险的表现不同,各国又呈现不同的内部经济风险特征。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各国对外经贸合作的状况来看,中亚国家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战略博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等。外部风险使得中亚国家在对外经济上呈现出一定的依赖性风险特征,这种依赖性来自两个层次:一是对部分大国经济贸易的依赖性,二是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依赖性,这些依赖性通过贸易、投资、侨汇等传导渠道表现出来。由于其经济对能源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侨汇收入的依赖度不同,各国又呈现不同的外部经济风险特征。与此同时,在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亚国家还面临创新经济所带来的新兴经济风险。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为代表,依靠人才、知识、创新驱动的新型经济形态,创新经济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且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中亚国家由于自身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创新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其科技创新基础实力严重不足,在未来经济发展、区域地缘竞争中都会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在中国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亚国家与中国在创新经济领域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为中亚国家应对新型风险带来更多机会。“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支点国家,中亚各国也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产能、金融等多个领域与中国的合作。但是,中亚国家自身面临的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等内外部经济风险特征,以及创新经济新型风险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包括双边贸易过度集中于能源领域、项目投融资环境不佳、双边金融合作严重不足、项目推进受到地缘因素干扰等等,而中亚各国摆脱经济落后局面、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诉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互利共赢理念则为中国与其的合作带来了更多机会。在创新经济层面,中亚国家也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又恰好与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战略实现了完美对接,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带来新机遇。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一带一路”建设已跨越夯实基础,迈入了持久发展的阶段,中国与中亚各国各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日益增多。作为与中国毗邻且具有重要支点作用的区域,中亚国家的积极参与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开展。由此,系统地研究中亚国家的内外部经济风险、新型风险,深入地提炼总结各国与整个地区经济风险的特征,探讨各种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对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经济理论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手段,对中亚国家的经济风险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深刻剖析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根源。独立后的中亚国家由于其自身要素禀赋与经济规划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也各不相同。本部分通过对中亚各国经济增长趋势、产业结构、对外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并基于投资、消费、净出口等对GDP的贡献程度,从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市场自由化与政府指导型等视角总结各国的增长模式,探寻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形成的根源与现实背景。二、评估与分析中亚国家的内部经济风险。中亚国家相互毗邻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经济发展历程等,以及各自内部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性,导致各国的经济风险有共同之处却又存在个性化差异。本部分基于中亚各国自身情况,从经济的内部脆弱性、失衡性等角度,以相关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采用风险指标评价方法对各国的经济风险进行评估,从中亚各国的内部经济风险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中亚国家经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创新经济内涵及发展状况的描述,分析中亚国家的创新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创新经济下中亚国家面临的内部新型风险。三、评估与分析中亚国家的外部经济风险。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大国地缘战略博弈、国际能源价格冲击等外部风险,这些外部经济风险导致中亚国家在外贸、外资以及外汇收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本部分结合经济协同性、经济依赖性等理论,通过对中亚各国的外贸、外资以及外汇收入等指标的外部依赖性分析,剖析各国外部经济风险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与评估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四、研究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区域的战略地位凸显,中亚国家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等内外部经济风险特征,以及创新经济新型风险等均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较大影响。本部分基于“一带一路”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探寻内外部经济风险对中亚与中国合作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亚国家内外部经济风险、创新经济风险的影响效应,全面系统地研究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五、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区域落实的风险应对措施。中亚国家面临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创新经济新型风险等,使“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不可避免地要应对中亚国家的各类经济风险。另外,由于中亚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风险特征差异性,也使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应注重不同国家的特点,实施差异性合作路径,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机会。本文在此基础上,从项目实施、双边合作、区域互利、中国自身应对等层次上,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区域落实的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中亚国家的内部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为脆弱性、失衡性风险,五国经济风险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哈萨克斯坦为“高失衡性、低脆弱性”;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为“高失衡性、高脆弱性”;乌兹别克斯坦为“低失衡性、低脆弱性”;(2)中亚国家的外部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为对外依赖性风险,五国经济风险特征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为“高能源贸易、外资依赖性”;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为“高侨汇收入依赖性”;乌兹别克斯坦为“低对外依赖性”;(3)中亚国家在创新经济发展方面面临创新经济基础条件薄弱、未来经济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区域地缘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等新型风险,但在中亚国家数字发展规划与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对接下,新型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4)中亚国家经济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带来相应机会和挑战,机会包括各国为改变经济落后现状,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会积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等,挑战包括“一带一路”项目投资运行障碍较多、投融资环境较差、合作领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以及应对外部经济形势波动、大国地缘战略博弈等因素;(5)“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的落实需要从项目实施、双边合作、区域互利等三个层次进行积极的风险应对,包括夯实互联互通基础、改善投融资环境、选择差异化合作路径、加强双边金融与创新领域合作、推动区域人民币国际化、对接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层次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等,结合国家经济风险评价理论、经济协同性、经济相互依赖性等理论,对中亚各国的经济状况、内外部经济风险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从脆弱性、失衡性、对外依赖性、创新经济新型风险等角度,提炼总结了中亚国家经济风险的特征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从项目实施、双边合作、区域互利三个层次,详细深入地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落实的风险应对措施。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研究视角的宽泛性与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本文在中亚各国具体情况、“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具体问题等难以兼顾且缺乏深入研究,这是未来本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方向。

付浩楠[5](2016)在《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已然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能够同时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对银行而言,银行保险业务属于其中间业务的一种,银行可以借助其良好的信用形象,代替保险公司办理保险业务,不仅可以满足银行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还能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对保险公司而言,也可以借助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以提升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银行保险业务方面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法律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监管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基本认知。从理论上探讨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基本情况,引入学者关于银行保险业务的三种学说,介绍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概念和特征。接下来,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国内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探讨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从两个层面分析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的必要性,第一个层面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分析,论证了法律监管是控制风险的必要手段,主要涉及操作风险、银行信誉风险、系统性风险等三个方面;第二个层面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探讨,论述了法律监管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需要。第三部分,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的法律监管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银行保险业务监管规则不完善、银行保险业务监管体制不合理以及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制度不健全。其中监管制度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销售人员的管理制度及双方责任承担划分制度。第四部分,是对域外发达国家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借鉴。主要分析法国、美国、英国的法律监管体制,指出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分业监管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银行保险监管需要引入功能性监管的新元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放松混业经营管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三个方面的有益借鉴。第五部分,是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监管提出完善建议。针对前面分析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的具体建议:一是完善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规则;二是确定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体制;三是健全银行保险业务的具体监管制度。

肖曼曼[6](2013)在《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保险最早产生于法国,盛行于欧洲,银行保险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发展最为成熟。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一词,作为一种全新的保险销售渠道,银行保险兼顾了客户、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利益,对客户来说,能够实行需求的一站式购买需求,银行保险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拓宽销售渠道,银行业也希望能够通过增加销售产品种类—银行保险产品,获得额外的中间业务收入。在目前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银行保险是银行和保险行业合作和融合的必然产物。本文从分析银行保险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典型国家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总结可供我国借鉴学习的经验教训。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及本文的选题意义。主要介绍银行保险的基本概念、本文选题的角度和意义分析,总结国内外主流的银行保险的观点,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银行保险产生于欧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经历了启动、快速发展、相对规范发展三个阶段。本文的选题主要从国内外的银行保险发展入手,分析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二部分:介绍了银行保险的起源和内涵,将银行保险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兴起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从经济学理论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制度创新理论分析银行保险的产生、兴起和特点。银行保险合作的模式分为四种:分析协议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合资公司模式、金融集团化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优劣,各国需选择适合当前国情的发展模式才能取得银行保险发展的成功。第三部分:国外及香港地区银行保险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保险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都有其特色。法国作为银行保险的起源地,其银行保险一体化的水平也很高,法国的银行保险发展监管环境较宽松、产品有针对性、经营模式多样化;美国的银行保险起步较晚,但他是通过银行保险发展、促进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典型案例;香港地区的银行保险发展极具地方特色,在合作模式、产品特色、等各方面都实行了本土化策略;这三个典型地区的银行保险发展给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第四部分:对我国的银行保险现状做了概述。将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目前正处在银行保险发展的恢复成长性阶段。我国的银行保险的特点为:监管机制不到位、银行的主动优势明显、银行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多重合作模式并存。笔者从中国工商银行和新华保险的案例入手,分析其取得银行保险业务成功的经营,认为我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希望在银行保险这一领域取得发展,需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对银行保险的定位清晰准确。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还提出了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银行保险产品销售的不规范性、手续费的违规操作、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缺乏专业的银行保险人才、银行保险产品税收无优惠等。第五部分: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对监管环境、合作模式、具体措施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监管环境来看,需要完善我国的银行保险法律制度,防止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消费者也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保险消费观念,政府和保险行业需要担负起引导消费者正确保险消费观念的责任;在选择合作模式方面,应该鼓励多种合作模式并存,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在银行保险的产品研发方面,希望能够做到产品差异化、功能个性化、生产合作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银行和保险都需要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保障银行保险产品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为银行保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银行和保险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激励制度,为合作的双赢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保险自1995年开始,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从发展速度和业务规模来看都在不断的进步,也有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我国目前处于银行保险发展的恢复成长性阶段,同时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处于松散的协议分销模式。我国的银行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人才结构不合理、银行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客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反感。我国目前处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需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才能促进我国银行保险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从我国银行保险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发达地区银行保险发展经验教训,分析最新出台的银行保险新政,试图对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田盛男[7](2011)在《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银行保险在欧洲大陆出现。可以说,银行保险的出现,打破了银行与保险之间的界限,真正的将保险业务渗透到传统的银行业务之中,这种相互之间的渗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既方便了客户,为客户提供更为直接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又为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保险的全面发展,开拓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渠道,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收入,这种客户、银行、保险公司共赢的保险销售模式迅速在世界范围普及开来,可以说,银行保险是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中国的银行保险始于1995年,我国的银行保险虽然只发展了短短十几年,但不论业务种类还是业务规模都在不断发展完善,与此同时,对我国银行保险的研究却只停留在借鉴欧洲银行保险发展经验的初级阶段,理论上的缺失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因此现阶段对我国的银行保险进行研究十分迫切,这对指导我国银行保险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介绍以及国外银行保险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各有特点。银行保险在欧洲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亚洲等地的市场也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银行保险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必须借鉴欧洲、亚洲等国家发展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到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推动我国的银行保险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之,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自由化,银行保险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我国的银行保险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它强大的生命力已经展露无疑。自2005年花旗集团拆分保险业务以来,在国际上究竟采用综合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可以说,在银行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正在逐步探索,而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在于采取哪种经营模式,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能否结合的更为紧密才是问题的关键。相信伴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的逐步成熟,伴随着银行保险产品地位的提升,伴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伴随着更多客户的认可和理解,银行保险的市场占有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信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银保业务中的银行与保险公司,都会更加重视这一新兴的销售渠道,我国的银行保险也一定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郝杰[8](2011)在《手机支付的发展及其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支付形式——手机支付,随后,这种支付形式在日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2003年左右开始探索手机支付服务,至今已发展了十余个年头。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支付形式的多样化,手机支付如雨后破竹迅速占领支付市场。目前,我国已开展的手机支付服务主要包括中国移动手机支付、联动优势手机支付、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以及淘宝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具有高用户覆盖率、便携以及低成本等特点,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主导、运营商主导、第三方支付主导以及多方合作四种模式。手机在支付中所承担的角色又体现为支付通道和支付账户两种形式。其中,在账户形式下,手机作为一个移动的账户参与了资金的支付结算过程,此种形式较有争议,将作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对于手机支付的争论热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是与现有金融制度构成冲突。包括参与手机支付的运营商是否具备金融机构的性质以及运营商是否具备电子货币的发行权。其次,手机支付面临的资金安全。一方面是手机支付业务产生的滞留资金风险敞口,另一方面是手机支付带来的洗钱风险。第三,手机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这主要体现在支付双方以及支付服务提供商的道德风险。目前,对于手机支付的监管只能采取与电子货币以及电子支付的相关监管措施。国际上主要体现为两种监管模式。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谨慎性监管,主张在变化即将产生的时候就及时修改监管措施,加以约束。另一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宽松式监管,主张只有在必要时才会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而我国的监管措施则界定为“规范发展与促进创新并重”的监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行业发展与监管,都不够成熟和完善,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我国手机支付目前的发展现状,多方合作的运营模式更有利于手机支付的长远发展。这种模式能够巧妙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行业的运行效率以及健康程度。另外,立足国内,应加强产业链内部的合作以及相互监督、制衡机制,以竞争促进行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应对手机支付的国际化趋势。而在监管层面,应严格手机支付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滞留资金的管理,防范洗钱犯罪,明确交易各方的法律责任,以监管促发展。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描述性研究法对手机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其中,描述性分析法主要采用的是对比分析法。文章的研究范围是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全部业务形式。研究重点是账户式手机支付。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首先,对现存的手机支付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随后,提出账户式手机支付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外国对于手机支付的监管状况并指出我国监管方面的不足。最后,站在促进手机支付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及措施。

孔庆霞[9](2010)在《中国银保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相互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Bancassurnace,即银行保险。位居世界500强前列的安联、荷兰国际(ING)、瑞士信贷等欧洲金融集团均为银行保险业务的领先者,不仅在产品开发、销售支持、技术平台等方面实现了统一管理,而且通过并购与新建的方式实现了客户共享与资本共赢,促进了企业内涵价值的提升。而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与保险之间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融合度相当有限,更类似于保险公司租用银行网络推销自己的产品,与西方国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保险有着很大差距,且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与国际金融集团进行全面抗衡,竞争力亟待提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着力通过对西方银保合作的介绍和中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阐述银保合作是金融产业融合趋势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发展的现实选择,并探寻适合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策略。首先,本文阐述了银行保险的基础理论。这部分介绍了银行保险的涵义、银保产品的类型与功能、合作范围、内容及合作模式;深入分析了银保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介绍了银保合作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并对各国的发展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这是整篇内容的基础,为后面的论述起铺垫作用。其次,论文介绍了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了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合作深度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户得到的便利与售后服务有限、销售方式单一、恶性竞争严重、人才匮乏等问题,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对银行、保险公司、公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我国发展银保合作是银行、保险公司、客户实现“三赢”的需要,是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再次,本文在上述研究国外银行保险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银保合作的具体发展策略,从合作机制、产品开发、售后服务、销售渠道、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这部分是将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论文对银保合作中的产品创新、销售渠道和金融监管进行了专项研究。结合银行与保险的业务特色,提出我国银保合作应重点开发集储蓄性、投资性、保障性于一身的产品,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同时,多渠道开发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的潜力,提升银保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金融监管方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应由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分类监管过渡。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国外银保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系统的提出我国银保合作发展应当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之路;二是较为全面地提出银保合作的销售渠道开发;三是提出我国银保合作条件下,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监管制度创新。

孙浩[10](2009)在《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SN寿险公司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介绍风险管理理论,而后对银行保险及其发展的历史、主要合作方式及其主要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银行保险作为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服务融合和创新的产物,是指保险公司以银行网点作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是银行通过销售保险产品为银行客户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以金融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实现保险公司、银行、客户三者共赢为目标的销售模式。本文通过对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指出银行保险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如产品单一、服务滞后、恶性竞争严重、销售误导等。因此总结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保险发展的经验,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出我国寿险公司应如何规避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解决现阶段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风险和障碍,实现银行、保险公司、客户的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SN寿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作为实例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银行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市场风险、保险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产品结构风险以及监管风险。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析了SN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其银行保险销售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二、中国银保一体化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银保一体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保险
        2.1.2 保险监管
        2.1.3 银保监机构改革
    2.2 相关理论
        2.2.1 政府监管理论
        2.2.2 公共利益理论
        2.2.3 公共选择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机构改革对X市保险监管的现实意义
    3.1 市场层面
        3.1.1 契合了银保相同内在属性的需要
        3.1.2 迎合了银保监管耦合效应最大化的需要
        3.1.3 顺应了保险创新的内在趋势
        3.1.4 缓解了外在风险对本市保险行业的压力
        3.1.5 满足了保险普惠化的现实需要
    3.2 监管层面
        3.2.1 强化了对基层金融市场全面管理
        3.2.2 优化了基层保险监管资源
        3.2.3 有利于基层保险监管的现代化
        3.2.4 更加凸显微观审慎监管、功能监管作用
第四章 机构改革背景下X市保险监管现状
    4.1 X市保险业市场发展现状
    4.2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科室设置及监管职责
    4.3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工作的主要成效
第五章 机构改革背景下X市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保险监管能力不足
        5.1.2 保险监管手段滞后
        5.1.3 保险监管人才建设滞后
        5.1.4 非现场监管效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5.2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基层保险监管力量薄弱
        5.2.2 基层保险监管目标不明确
        5.2.3 基层保险监管法制建设滞后
        5.2.4 与其他监管部门缺乏合作
第六章 机构改革背景下完善X市保险监管的建议
    6.1 完善基层保险监管体系建设
        6.1.1 完善基层保险监管法律
        6.1.2 规范基层保险监管制度
        6.1.3 引导监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
    6.2 加强基层保险监管能力建设
        6.2.1 加强基层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
        6.2.2 加强基层监管手段的创新力度
        6.2.3 加强基层保险监管的文化建设
        6.2.4 提高基层非现场监管整体稳定性
    6.3 强化与地方其他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
        6.3.1 加强同政府和人行的协作
        6.3.2 提升保险行业自律有效性
    6.4 加强基层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6.4.1 优化基层监管人力资源配置
        6.4.2 加强基层保险监管业务培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汇率联动效应的存在性
        二、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联动效应的趋势及特征
        三、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联动效应的影响因素
        四、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联动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人民币与东亚货币的汇率制度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
        二、东亚货币汇率制度的现状
        三、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制度的整体概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
        一、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货币互换协议
        二、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货币直接兑换机制
    第三节 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
        一、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中国与东亚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章 汇率联动效应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汇率联动效应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汇率联动效应理论模型的假设
        二、汇率联动效应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汇率联动效应理论模型的意义
        一、为汇率联动效应的存在性提供理论支撑
        二、为汇率联动效应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章 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描述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与说明
        二、数据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实证检验
        一、基于BEKK-GARCH的汇率联动效应模型
        二、BEKK-GARCH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的动态趋势实证
        一、基于DY溢出指数模型的汇率联动效应动态趋势模型构建
        二、溢出指数模型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描述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与说明
        二、数据的描述分析
    第二节 实证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VAR模型的原理分析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存在明显的汇率联动效应
        二、汇率联动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
        三、影响联动效应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相关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
        二、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在东亚地区中的影响力
        三、进一步加强外部因素对汇率联动效应冲击的防范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家经济风险
        二、新型风险
        三、“一带一路”倡议
        四、中亚国家与中亚地区
    第二节 国家经济风险评价方法体系
        一、国家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
        二、国家信用风险评估理论体系
        三、国家风险评估的中国探索
    第三节 经济波动协同性及其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一、关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理论
        二、关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传导机制理论
    第四节 经济相互依赖性相关理论
        一、经济相互依赖的内涵
        二、经济相互依赖的衡量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模式
    第一节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单一的产业结构
        二、依附型经济发展特征
    第二节 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
        二、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发展
        三、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
        四、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发展
        五、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中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中亚各国经济增长中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分析
        二、中亚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经验判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风险分析与评估
    第一节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内部风险
        一、中亚国家内部经济的脆弱性风险
        二、中亚国家内部经济的失衡性风险
    第二节 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之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因素与指标体系选择
        二、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节 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之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二、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四节 基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评估
        一、数据的处理与指标的综合加权
        二、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中亚各国内部经济风险的特征分析
    第五节 创新经济下中亚国家的内部新型风险分析
        一、创新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二、创新经济下中亚国家面临的新型风险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分析与评估
    第一节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
        一、影响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国战略博弈因素
        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
    第二节 基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评估
        一、中亚各国经济与外部因素波动的协同性测度
        二、基于经济波动协同性的中亚各国外部经济风险评估
    第三节 基于经济依赖性的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分析
        一、基于贸易依赖性的中亚国家外部风险分析
        二、基于外资依赖性的中亚国家外部风险分析
    第四节 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的综合分析与研判
        一、中亚各国外部经济风险的特征分析
        二、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的综合研判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情况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引进中国投资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产能合作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金融合作
        五、“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创新经济合作
    第二节 中亚国家内外部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中亚国家内部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实证分析
        二、中亚国家外部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脆弱性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二、经济失衡性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三、对外依赖性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四、创新经济新型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中亚各国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综合分析
        一、中亚五国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二、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落实的风险应对
    第一节 在项目实施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风险应对
        一、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夯实中亚各国互联互通基础
        二、创新项目合作模式以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
        三、拓宽行业合作领域以推动中亚国家产业升级
        四、推进海外产业园区建设来增强企业整体协同能力
    第二节 在双边合作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风险应对
        一、根据中亚各国的风险特征选择差异化合作路径
        二、加强制度性建设来促进双边合作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三、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
        四、积极开展创新经济领域合作,实现双边合作转型升级
    第三节 在区域互利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风险应对
        一、加强大国战略关系协调,谋求区域互利共赢
        二、深化区域能源合作,提升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竞争力
        三、积极推动区域人民币国际化,防范金融风险
        四、对接各国数字经济战略,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应对中亚国家经济风险的策略
        一、建立风险评估保障机制,应对项目损失风险
        二、整合内部资源,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三、加强中亚民间互信程度,体现利益合理共享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基本认知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概念
    (二)银行保险业务的特征
    (三)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一)法律监管是控制风险的必要手段
    (二)法律监管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三、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保险业务监管规则不完善
    (二)银行保险业务监管体制不合理
    (三)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四、域外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借鉴
    (一)域外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
    (二)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启示
五、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建议
    (一)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规则的完善
    (二)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体制的确立
    (三)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制度的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2. 国际银行保险基本理论研究
    2.1 起源及内涵
        2.1.1 银行保险的起源
        2.1.2 银行保险的内涵
    2.2 银行保险的发展阶段
        2.2.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2.2.2 第二阶段:兴起阶段
        2.2.3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2.2.4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
    2.3 银行保险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3.1 规模经济理论
        2.3.2 范围经济理论
        2.3.3 协同效应理论
        2.3.4 制度变迁理论
    2.4 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
        2.4.1 分销协议模式
        2.4.2 战略联盟模式
        2.4.3 合资公司模式
        2.4.4 金融集团化模式
        2.4.5 四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3. 典型国家的银行保险分析
    3.1 典型国家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3.1.1 法国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3.1.2 美国银行保险发展状况
        3.1.3 香港银行保险发展状况
    3.2 典型国家银行保险发展状况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3.2.1 金融业发展阶段、监管环境对银行保险发展的影响
        3.2.2 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4.1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
        4.1.1 第一阶段:产生阶段(1999年以前)
        4.1.2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9-2003)
        4.1.3 第三阶段:调整与徘徊阶段(2004-2005)
        4.1.4 第四阶段:恢复性成长阶段(2006年至今)
    4.2 我国银行保险特点
        4.2.1 监管机制不到位
        4.2.2 银行业更加有主动优势
        4.2.3 银行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性强
        4.2.4 以分销协议合作模式为主、多种合作模式并存
    4.3 中国工商银行和新华保险案例带来的启示
        4.3.1 中国工商银行案例带来的启示
        4.3.2 新华保险案例带来的启示
    4.4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4.1 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不规范、售后服务缺位
        4.4.2 手续费高低主导合作关系
        4.4.3 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4.4.4 专业人才匮乏
        4.4.5 无国际通行的税收优惠
5.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对策建议
    5.1 完善银行保险的监管机制
        5.1.1 我国目前银行保险法律环境
        5.1.2 完善银行保险监管机制的建议
    5.2 树立科学、合理的保险消费观念
    5.3 选择合适的银行保险合作模式
        5.3.1 鼓励多种合作模式并存
        5.3.2 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趋势分析
    5.4 重视银行保险产品的研发
    5.5 加快培养银行保险复合型人才
    5.6 制定有效的合作激励机制
    5.7. 加强银行保险销售过程管理
    5.8 发展信息技术支撑银行保险售后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0.1 论文的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外研究综述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
        0.3.1 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0.3.2 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0.3.3 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进行研究
    0.4 论文的基本结构
    0.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0.5.1 论文的创新
        0.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 银行保险的基本理论及经济学分析
    1.1 银行保险的内涵
        1.1.1 从销售渠道的角度对银行保险进行定义
        1.1.2 从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角度定义银行保险
        1.1.3 从采取何种经营策略的新视角定义银行保险
    1.2 银行保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2.1 银行保险产生的内在原因分析
        1.2.2 银行保险产生的外在原因分析
    1.3 银行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1.3.1 制度变迁理论与银行保险
        1.3.2 协同效应理论与银行保险
        1.3.3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银行保险
    1.4 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
        1.4.1 协议合作模式
        1.4.2 战略联盟模式
        1.4.3 合资公司模式
        1.4.4 金融控股模式
2 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1 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
        2.1.1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萌芽阶段
        2.1.2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探索阶段
        2.1.3 中国银行保险的迅速发展阶段
        2.1.4 中国银行保险的逐步提升阶段
    2.2 中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2.3 工商银行和平安集团的成功经验带来的思考
        2.3.1 中国工商银行的银保发展经验带来的思考
        2.3.2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成功经验带来的思考
3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3.1 境外银行保险的发展概况
        3.1.1 美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3.1.2 欧洲的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3.1.3 亚洲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3.2 境外银行保险发展历史对我国的启示
        3.2.1 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不是统一的
        3.2.2 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模式决定了银行保险的发展水平
        3.2.3 各国的法律法规、金融市场环境直接影响银行保险的发展
4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对策
    4.1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单一的银保合作模式抑制了银保业务的发展
        4.1.2 银行保险产品单一无法适应银保市场发展需要
        4.1.3 银行保险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1.4 销售渠道单一整体利用效率比较低
        4.1.5 信息技术水平落后、影响业务的处理效率
    4.2 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4.2.1 法律和税收制度制约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4.2.2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制约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4.2.3 经营理念和消费观念制约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4.2.4 不规范的操作机制直接影响银行保险的发展
    4.3 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对策
        4.3.1 政策上扶持是银行保险得以发展的基本保障
        4.3.2 从战略高度认识银行保险、实现优势互补
        4.3.3 不断创新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力
        4.3.4 探索新的银保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8)手机支付的发展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一) 背景及现状
    (二) 理论意义
    (三) 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电子货币
    (二) 移动支付
    (三) 第三方支付
三、文章结构
四、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手机支付概述
    一、含义及特点
        (一) 手机支付业务界定
        (二) 手机支付的特点
    二、参与主体
    三、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 手机支付的国外发展现状
        (二) 手机支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手机支付的运营模式分析
    一、金融机构主导模式
        (一) 含义
        (二) 运营模式
        (三) 典型例证
    二、运营商主导模式
        (一) 含义
        (二) 运营模式
        (三) 典型例证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模式
        (一) 含义
        (二) 运营模式
        (三) 典型例证
    四、各方合作模式
        (一) 含义
        (二) 运营模式
        (三) 典型例证
第三章 当前我国手机支付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手机支付与当前金融制度的矛盾
        (一) 手机支付中运营商的身份界定
        (二) 运营商是否具有电子货币发行权
    二、手机支付中的资金监管难题
        (一) 手机支付业务产生大量的滞留资金
        (二) 手机支付为洗钱犯罪提供便利
    三、手机支付中存在的其它风险
        (一) 买卖双方存在道德风险
        (二) 手机支付服务双方的不对等性风险
第四章 国内外监管现状
    一、国外手机支付的监管现状
        (一) 欧盟
        (二) 美国
        (三) 日本
        (四) 韩国
    二、我国手机支付的监管现状
        (一) 我国主要的监管部门
        (二) 我国关于手机支付的相关立法
    三、总结
第五章 促进我国手机支付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我国手机支付发展的建议
        (一) 我国手机支付的发展模式选择
        (二) 加强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监督,促进产业发展
        (三) 积极应对手机支付的国际化趋势
    二、完善我国手机支付监管的建议
        (一) 严格机构审批,明确监管主体及监管对象
        (二) 制定备付金制度,加强滞留资金管理
        (三) 监督交易过程,防范洗钱犯罪
        (四) 明确各方法律责任,降低信用风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银保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分析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比较分析法
第二篇 银保业务的基本理论
    2.1 银保业务的涵义
        2.1.1 渠道说
        2.1.2 产品服务说
        2.1.3 经营策略说
    2.2 银保产品概述
        2.2.1 银保产品类型
        2.2.2 银保产品功能
    2.3 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容
        2.3.1 代销保险产品
        2.3.2 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及资金归集
        2.3.3 融资业务
        2.3.4 存款业务合作
        2.3.5 保单质押贷款
    2.4 银保险合作模式
        2.4.1 协议代理模式
        2.4.2 银保战略联盟
        2.4.3 资本合作模式
        2.4.4 金融控股集团内的银保一体化
第三篇 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
        3.1.1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过程
        3.1.2 我国银保合作的特点
    3.2 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
        3.2.1 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保险公司方面存在的问题
        3.2.3 银保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3.2.4 复合型人才匮乏
        3.2.5 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制约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第四篇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欧洲银保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4.1.1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4.1.2 德国、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4.1.3 欧洲银保业务发达国家的业务发展特点
    4.2 美国银保业务发展现状
    4.3 香港地区银保业务发展现状
        4.3.1 香港银保业务发展现状
        4.3.2 产品开发由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完成,收益共享
        4.3.3 银行销售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较快
        4.3.4 监管上对银行销售资格极少限制
    4.4 对我国的启示
        4.4.1 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与其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4.4.2 银行保险发展的竞争压力不足
        4.4.3 银行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障碍
        4.4.4 在税收上缺乏足够的支持
第五篇 完善我国银保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强化银保合作意识
    5.2 探索深层次的合作机制
        5.2.1 银行保险战略联盟是当前我国银保合作的理想模式
        5.2.2 “适度”的股权合作是我国银保合作的过渡阶段
        5.2.3 建立真正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银保合作的必然趋势
    5.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4 联合开发优质保险产品
    5.5 共建合理的银保营销体系
    5.6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5.7 完善售后服务
    5.8 银保合作监管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SN寿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2.1 风险管理概述
    2.2 金融风险管理
    2.3 金融风险及其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银行保险综述
    3.1 银行保险的定义
    3.2 银行保险的发展历史
    3.3 银行保险主要方式
    3.4 银行保险的优势及劣势
第四章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4.1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历程
    4.2 我国银行保险销售现状
    4.3 银行保险销售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及其成因
    4.4 我国现阶段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4.5 银行保险经营风险管控对策
第五章 实例研究:SN 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
    5.1 SN 寿险公司经营概貌
    5.2 SN 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面临的风险
    5.3 SN 寿险公司风险管理情况
    5.4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银保业务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银保一体化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D]. 郭磊. 河北大学, 2020(03)
  • [3]中国与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联动效应研究[D]. 板珊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4]中亚国家经济风险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影响研究[D]. 张居营.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付浩楠.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1)
  • [6]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对策研究[D]. 肖曼曼.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3)
  • [7]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研究[D]. 田盛男. 辽宁大学, 2011(04)
  • [8]手机支付的发展及其监管研究[D]. 郝杰. 吉林大学, 2011(09)
  • [9]中国银保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孔庆霞. 内蒙古大学, 2010(05)
  • [10]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SN寿险公司为例[D]. 孙浩.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我国银保一体化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