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务英语写作”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

一、《商务英语写作》简评(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霞[1](2021)在《英语专业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商务英语写作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进入职场的前提基础。本文基于2015—2019年某高校选修"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学生的作文构建语料库,从整体水平、发展规律和写作问题,探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结果显示:商务英语写作总体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商务写作能力与训练强度、商务主干课程数量和学生前期英语水平正相关;学生写作问题集中在礼貌周全、格式、语法和词汇方面。本文发现可以通过增加商务体验训练、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强化课程论文制度,以帮助学生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技能。

翁林颖[2](2021)在《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关键能力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海丝”建设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的商务领域存在如下现象:商务英语为主,语言文化多元化突出;语言交际效能高于语言形式;商务英语趋向杂糅化、区域化。这些现象促使商务英语写作向语言服务转向。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中关键能力应当是商务英语语言知识、行业知识、思辨创新技能与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组合成的复合体。实现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关键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两个途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内容应以商务语篇体裁为导向,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和行业知识应相互渗透;采用产出导向法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培养思辨创新技能,强调交际对象的差异性,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盛美娟,王姗[3](2020)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知识的综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商务领域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现有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商务知识、跨文化意识以及逻辑基础训练的缺失。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聚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力,优化课程设置,扩展商务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考学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俊[4](2020)在《“能力导向性”原则下的“商务英语写作金课”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金课"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能力导向性"原则下的"商务英语写作金课"建设,符合商务英语专业"金课"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文章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指导,紧扣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技能类主干课程的建设要求,遵从"能力导向性"原则,构建了"能力导向性""商务英语写作金课"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期望通过线上线下有效混合、操练性输出和交际性输出的双重驱动、"听-读-写-译"技能综合发展、"教-学-评"三方联动这些举措,促进学生将商务英语写作技能、商务英语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推进"能力导向性商务英语写作金课"的建设和后续发展。

莫婉妮[5](2020)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写作实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写作课程教育教学,往往与其他听力、阅读或口语表达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教师采取单一化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教育,整个教学流程中缺乏网络信息设备、学生缺乏英语实践应用的机会,难以完成英语写作实训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围绕应用型人才教育指导理念,选取多元化教育模式,加强英语写作教学内容、实践的组织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水平。

胡小玲[6](2020)在《模因论视域下的“读写一体化”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模因论揭示出了语言传播与发展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为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同时结合商务英语写作特点,强化商务英语写作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过程。基于模因论的"读写一体化"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商务书面交际。

孙蓓[7](2019)在《需求分析理论下警务英语能力的改善研究——以上海巡警英语沟通能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公安院校巡逻专业的民警学员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对象如何运用语言学习策略,在外国人聚集的市中心旅游景点的巡逻工作过程中运用警务英语的沟通能力进行测试,揭示出巡逻民警学员在与外国人沟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此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需求分析理论,对改善巡逻民警学员的英语沟通能力提出一套"补偿性"警务英语课程培训模式。

邱宇[8](2019)在《元认知框架视域下的商务英语写作研究》文中指出商务英语写作是我国对外商贸交流的主要形式,写作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写作思路和策略,才能顺利实现商务英语交流的目标。元认知作为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过程,可以被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中,这有助于学生把握商务英语写作流程,来完成不同英语主题的写作任务。基于元认知框架视域的考量,展开商务英语写作体系、写作内容与写作方式的探讨,以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写作的水准。

崔校平,王悦文[9](2017)在《语块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语习得研究发现,语块能力是二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语言的流利程度和选词的地道性取决于语块存储的多少。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对于基于语块理论的语块教学法愈加重视。尽管语块理论的重要性已经被多方讨论,但对于语块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仍显匮乏。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语块理论的起源及其定义,商务英语写作的特点以及语块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进而以80名商务英语写作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Lewis对语块的定义将语块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运用SPSS21.0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探讨了语块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印证了语块教学法可以提高商务英语写作准确性和流利性。

王丽[10](2016)在《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量表的开发与效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不断呼吁语言测试界为考生提供更加清晰、详实的能力评价信息(如Brindley,1991;Hudson,2005),外语考试已广泛应用各种语言能力量表来辅助分数解读,旨在就语言教学、学习与测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公开透明、连贯有序且卓有成效的讨论(North,2000)。然而,针对专门用途英语能力量表开发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这与当前形势下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与测试飞速发展的趋势并不相符(Swales,2000)。目前,中国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商务英语课程、培训项目、测试产品以及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Zhang,2007,2013)。但是,商务英语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能力评价标准,缺乏各体系间的科学衔接,许多问题也因此凸显。本研究立足于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从写作能力入手,研制开发符合中国学习者特点的商务英语能力量表,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度验证。为此,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依托实证数据开发中国高校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量表?(2)基于专家判断的描述语归类和等级划分效度如何?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量表开发方式,结合采用混合研究中的顺序探究设计(量表开发阶段)和并行三角互证设计(量表效度验证阶段)方法,主要围绕以下五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研究者收集并回顾了用于描述商务英语能力的现有量表,通过系统分析此类量表的框架内容、开发方式以及效度研究发现,总结其优势与不足,汲取先进经验,明确构建中国高校学生商务英语写作量表的基本思路。第二阶段,以Tardy(2009)提出的―体裁知识‖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回顾商务英语典型写作活动相关文献(如Taillefer,2007;Yu,2014),初步创建量表的描述框架。与此同时,通过参考现有语言能力量表、商务英语教学大纲、测试大纲、教材等资源,大量收集描述语,建立源描述语库。第三阶段,组织15位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教师,以工作坊的形式对源描述语进行筛选、改写和整理,提升此类描述语在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明晰度、准确度和相关度,并将筛选出的描述语归类纳入相应的量表框架参数体系中。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用以调查中国高校商务英语学习者对描述语难度等级的理解和判断。第四阶段,首先,对572名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Rasch模型分析问卷数据,计算出描述语的相对难度值,去除不拟合项,同时筛选出最佳描述语,用于构建综合量表。随后,确定描述语的难度值和分级点,使量表的各个等级之间尽量做到连续且等距,初步完成量表开发。第五阶段,即效度初探阶段,邀请十位专家(五位语言专家和五位行业专家)重新判断初始量表中描述语的归类和等级,并将结果与初始量表进行对比。通过后续访谈探究专家描述语分类和等级划分的理由,根据专家意见对量表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量表效度。量表定稿共包含80条描述语,由15个分量表构成,从三个等级描述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在英语为母语或二语环境下开发的语言能力量表相比,该量表呈现出许多差异。例如,便条写作技能虽然为许多国外英语能力量表所重视,但是在中国的商务环境中,对该技能的强调却显得脱离实际。此外,本研究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知识等非语言因素不但是商务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被分级描述,这一结果对修正传统的纯语言类商务英语写作评分标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最后,在量表效度验证阶段,语言专家和行业专家关于描述语归类和难度等级判断方面的差异表明,专门用途英语量表开发者应综合考虑并有效结合语言教师和行业专家意见,这是保证量表效度的重要前提。本研究立足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以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为研究对象,首次尝试开发了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量表,并且对该量表展开了初步的效度验证。该量表以成熟的理论为基础,以实证数据为依托,参照先进统计方法制定而成,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不仅是对商务英语写作能力进行描述的有益尝试,其研究成果对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的量表开发与理论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商务英语写作》简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务英语写作》简评(论文提纲范文)

(2)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关键能力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海丝”建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服务的内涵
二、“海丝”区域商务语情特点
    (一)商务英语为主,语言文化多元化突出
    (二)语言交际效能高于语言形式
    (三)商务英语趋向区域化与杂糅化
三、“海丝”建设视角下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标准的语言服务转向
四、基于“海丝”建设视角的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关键能力的内涵
    (一)商务英语语言知识
    (二)行业专业知识
    (三)思辨创新技能
    (四)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五)基于“海丝”建设视角的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关键能力公式
五、实现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关键能力的路径
    (一)课程内容——知识
    (二)课堂教学流程——技能与能力

(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一)商务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专业性
    (二)跨文化意识不足,缺乏中西方文化的有效对接
    (三)逻辑训练不足,缺乏有效性
二、提升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扩展商务知识储备
    (二)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四)推进考学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语

(4)“能力导向性”原则下的“商务英语写作金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理论基础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一)“线上-线下”混合一体化
    (二)“知识-技能”输入输出一体化
    (三)“听-读-译-写”综合技能教学一体化
    (四)“教-学-评”联动一体化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应用
四、“能力导向性商务英语写作金课”构建与实施的意义
五、结语

(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写作实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现状
    1.1 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主要教育内容
    1.2 高校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实训教学的现状
2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写作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教材质量与内容参差不齐
    2.2“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方式与实践有待完善
    2.3“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师资、网络设备的薄弱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写作实训教学策略
    3.1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商务英语写作的教学目标
    3.2 加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的革新
    3.3 以校企合作带动商务英语写作的课程教学实践
4 结语

(6)模因论视域下的“读写一体化”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因论
二、基于语言模因论的商务英语“读写一体化”写作教学模式
    (一)商务英语写作模因的同化和记忆
    (二)商务英语写作模因的表达和传输
三、结语

(7)需求分析理论下警务英语能力的改善研究——以上海巡警英语沟通能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源起和思路
    2.1研究目的
    2.2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三、研究任务
    3.1巡逻民警学员在与外国人沟通时的问题
        3.1.1专业警务英语词汇匮乏、警务英语听说能力薄弱
        3.1.2英语作为外语的障碍、非英语国家游客英语口语复杂多样
    3.2语言学习策略
        3.2.1语言学习策略定义和分类
        3.2.2语言学习策略实证研究
        3.2.2.1使用率最高的元认知策略1
        3.2.2.2使用率最低的情感策略
四、从语言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补偿性警务英语课程模式”
    4.1需求分析理论综述
    4.2补偿性警务英语课程模式
        4.2.1教学内容
        4.2.2教学方式
        4.2.3课程时间
    4.3提升巡逻民警英语沟通技能的策略
        4.3.1鼓励民警运用情感策略,提升非语言沟通技巧
        4.3.2教会民警运用FORD“闲聊”技巧,打破与陌生外国人沟通瓶颈
        4.3.3迂回策略的实践提升,问问题并学会运用“重复”的社交语言
五、结语

(8)元认知框架视域下的商务英语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认知策略的理论概述
二、元认知理论与商务英语写作存在的关联性
    (一) 商务英语写作的主要特征分析
    (二) 商务英语写作与元认知知识的关联性
    (三) 商务英语写作与元认知体验的关联性
三、元认知理论视域下商务英语的写作策略研究
    (一) 建构商务英语写作者的主体知识和任务知识
    (二) 加强商务英语元认知体验和写作策略的应用
    (三) 元认知调控推动商务英语写作的评估与修改

(9)语块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语块教学理论
    1.1 语块理论的起源
    1.2 语块的定义和分类
2. 商务英语写作的作用和特点
3. 语块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写作的准确性
    3.2 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写作的流利性
4. 实验的设计和流程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方法
5. 数据分析
    5.1 对于测试的数据分析
        5.1.1 对两个班级在课程开始时前测的成绩数据分析如下。
        5.1.2 对前测中两个班级所使用的语块的数量分析如下。
        5.1.3 对前测中两个班级所使用的语块的数量分析如下。
        5.1.4 对后测中两个班级所使用的语块的数量分析如下。
        5.1.5 两个班级用SPSS软件进行的配对样本T分析如下。
    5.2 对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5.2.1 课程开始时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5.2.2 课程结束时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6. 结语

(10)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量表的开发与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Context of the Study
        1.1.1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1.1.2 BE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1.1.3 Problems of BE Education in China
    1.2 Rationale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3 Definition of Key Terms
        1.3.1 ESP
        1.3.2 BE
        1.3.3 Language Proficiency
        1.3.4 Genre
    1.4 Overview of the Study
    1.5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6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2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APPLIED TO THE DOMAIN OF BUSINESS ENGLISH:A REVIEW
    2.1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and the CEFR
        2.1.1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Origins,Functions and Impact
        2.1.2 The CEFR
        2.1.2.1 The CEFR:A Brief Introduction
        2.1.2.2 Linking BE Tests to the CEFR:Potential Problems
    2.2 Scales of BE Proficiency:A Review
        2.2.1 The ELTDU Stages of Attainment Scale
        2.2.1.1 Purpose
        2.2.1.2 Structure
        2.2.1.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Processes
        2.2.2 The ALTE Framework
        2.2.2.1 Purpose
        2.2.2.2 Structure
        2.2.2.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Processes
        2.2.3 The ESU Framework
        2.2.3.1 Purpose
        2.2.3.2 Structure
        2.2.3.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Processes
        2.2.4 The International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Ratings(ISLPR)
        2.2.4.1 Purpose
        2.2.4.2 Structure
        2.2.4.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Processes
        2.2.5 The 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CLB)
        2.2.5.1 Purpose
        2.2.5.2 Structure
        2.2.5.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Processes
    2.3 Discussion
    2.4 Summary
CHAPTER3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3.1 BE in an ESP Context
    3.2 Genre as ESP Writing Competence
        3.2.1 ESP Conceptualization of Writing
        3.2.2 The Concept of Genre
        3.2.3 Genre Knowledge and ESP Writing
    3.3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scriptive Scheme
        3.3.1 Categories of Genre Knowledge
        3.3.1.1 Formal Knowledge
        3.3.1.2 Process Knowledge
        3.3.1.3 Rhetorical Knowledge
        3.3.1.4 Subject-matter Knowledge
        3.3.2 Categories of BE Writing Activities
        3.3.2.1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BE Writing Activities
        3.3.2.2 BE Writing Activities in Genre Terms
    3.4 Summary
CHAPTER4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Design Overview
        4.1.1 Scale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4.1.2 Mixed Methods Design
    4.2 Creating a Descriptor Pool
        4.2.1 Document Review
        4.2.2 Categorization and Initial Editing of the Descriptors
        4.2.3 A Priori Validation of the Descriptive Scheme and Descriptors
        4.2.3.1 A Priori Validation of the Descriptive Framework
        4.2.3.2 A Priori Validation of the Descriptors
    4.3 Scaling the Descriptors
        4.3.1 Research Design
        4.3.2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
        4.3.3 Participants
        4.3.4 Data Collection
        4.3.5 Data Analysis
    4.4 A Posteriori Validation of the BE Writing Scale
        4.4.1 Research Design
        4.4.2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
        4.4.2.1 Questionnaire
        4.4.2.2 Interview Guide
        4.4.3 Participants
        4.4.4 Data Collection
        4.4.4.1 Administration of Questionnaires
        4.4.4.2 Administration of Interviews
        4.4.5 Data Analysis
        4.4.5.1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Data
        4.4.5.2 Analysis of the Qualitative data
    4.5 Summary
CHAPTER5 CONSTRUCTING THE SCALE
    5.1 Checking Data-Model Fit
        5.1.1 The Item-Person Map
        5.1.2 Reliability Estimates and Separation Indexes
        5.1.3 Utility of Response Categories
    5.2 Checking Unidimensionality and Identifying Problematic Items
        5.2.1 Rasch Factor Analysis
        5.2.2 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DIF)Analysis
        5.2.3 Item Statistics
    5.3 Scale Construction
        5.3.1 Setting Cut-offs
        5.3.2 Levels of Equal Intervals
        5.3.3 Establishing a Global Scale
        5.3.4 Checking Content Coherence of the Illustrative Scales
    5.4 Summary
CHAPTER6 SCALE VALIDATION
    6.1 Experts‘Perceptions of Scale Categories
        6.1.1 Descriptor Categorization
        6.1.2 Category Appropriateness
    6.2 Experts‘Perceptions of Descriptor Levels
        6.2.1 Inter-rater Reliability:Rater Consistency and Severity
        6.2.1.1 Rater Consistency
        6.2.1.2 Rater Severity
        6.2.2 Bias Analysis for Expert Groups
    6.3 Scale Level Validation
        6.3.1 Item Fitness
        6.3.2 Descriptor Difficulty and Setting Cut-offs
        6.3.3 Validated Scale vs.Draft Scale:Level Assignment
    6.4 Summary
CHAPTER7 CONCLUSION
    7.1 A Recap of the Study
    7.2 Summary of Key Findings
    7.3 Implications
        7.3.1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7.3.2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7.3.3 Practical Implications
    7.4 Limitations
        7.4.1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e Development Phase
        7.4.2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e Validation Phase
    7.5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7.6 Concluding Remark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Interagency Language Roundtable Skill Level Descriptions for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ppendix B Sources of Descriptor Collection
    Appendix C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问卷调查表
    Appendix D ―中国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描述‖教师专家意见调查表
    Appendix E ―中国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描述‖行业专家意见调查表
    Appendix F Interview Guide
    Appendix G Scale of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Draft Version
    Appendix H Comparison of Scale Levels
    Appendix I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Scale: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商务英语写作》简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专业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的实证分析[J]. 朱海霞. 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1(00)
  • [2]语言服务转向的商务英语写作关键能力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海丝”建设视角[J]. 翁林颖.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盛美娟,王姗. 对外经贸, 2020(07)
  • [4]“能力导向性”原则下的“商务英语写作金课”探究[J]. 刘俊.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写作实训教学研究[J]. 莫婉妮.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06)
  • [6]模因论视域下的“读写一体化”商务英语写作教学[J]. 胡小玲. 昌吉学院学报, 2020(02)
  • [7]需求分析理论下警务英语能力的改善研究——以上海巡警英语沟通能力为例[J]. 孙蓓. 中国ESP研究, 2019(01)
  • [8]元认知框架视域下的商务英语写作研究[J]. 邱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9]语块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实证研究[J]. 崔校平,王悦文. 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2017(00)
  • [10]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量表的开发与效度研究[D]. 王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