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解体的一些思考

关于苏联解体的一些思考

一、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冯绍雷[1](2021)在《苏联解体的长时段考量——文明史视角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探讨苏联解体问题,不仅必要,且国内国际学界已有初步积累。第一,"比较-结构"方法是较早的尝试。也即,从不同历史时段条件下的多民族关系的聚合性、传统治理模式多大程度存在中介性协调机制、文明所处的区位独特性等方面差异,探视苏联解体的端倪。第二,世纪之交以来,帝国形态研究、作为文明现象的苏联总体研究、以及文明与地缘政治相互关系等领域的探讨,指出文明与帝国现象相交织,大陆性帝国中央权力式微与周边动荡的紧密关联,是导致帝国解体的重要因素;帝国抱负过大、内外挑战前所未有,则是其崩溃的经典式动因。至于把苏联现象作为一个文明单位来系统考察,观察多民族构建、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外部关系,乃为事关苏联前途的关键问题,而苏联解体也恰恰缘起于这三个重大问题。同时,文明演进过程始终难以离开各大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如果说,苏联解体也反射着美欧等文明单位先后趋于衰落,那么古巴导弹危机、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1979年入侵阿富汗这三大扩张则明显表明:帝国对外扩张与国内的体制改革进程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联。改革停滞,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诱因。第三,文明演进过程中思想史的传递、演绎,特别是若干关键范畴的承继与缺失,对文明发展具有何种意义?特别是文明结合部条件下,思想史演绎与体现为民族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极化"的文明结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这些问题对研究俄文明与苏联解体间的关联性十分重要。尤其是对"适度"这一思想行为范畴的研讨,有利于剖视苏联解体的深层动因。第四,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文明研究方法似已并不限于纯学术讨论,开始参与新兴国家与既存霸权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过程。本文主张在尊重各自文明存在的客观前提下,互学互鉴,避免文明冲突。由此,从文明史的视角探讨苏联解体问题,将长时段演进与中、短时段的变化相互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有益于对苏联解体的深层结构的认知,也有益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借鉴。

吴大辉,王洋[2](2020)在《美国战略界为何没能预见苏联解体——基于认知相符理论的解析》文中提出美国拥有最庞大的苏联研究机构和最强大的情报系统,但为何没能预见苏联解体?本文借用国际政治认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杰维斯错误知觉研究中的认知相符理论,解析美国战略界集体预测中对苏联解体的全方位误判。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学家基于苏联1950年开始的20年间经济整体向好的历史经验认知,对苏联未来经济走势判断持过分乐观态度。在军事方面,他们高估了苏联军队在政权稳定中守护者的作用,低估了苏联军方人员在政治过程中的自主性,坚信戈尔巴乔夫可以在最后关头动用武力来保卫苏联。在外交方面,他们认为东欧的和平剧变对苏联而言是一种解脱,忽视了东欧政治进程与苏联国内改革之间的"影响循环流",以及东欧剧变对苏联国内民族分离主义的鼓舞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苏联末期社会意识形态的衰落被错误解读,意识形态构成苏联政权主要合法性的事实被忽视。有鉴于以上对苏联判断中全面的认知相符,最终导致美国战略界未能预见苏联解体。

张雅静[3](2020)在《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在经济、军事领域都十分强大的国家,最终却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政党、政权的兴衰最终取决于是否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为切入点,剖析和解读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提出现实启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论为指导,从人民群众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主体的具体内容出发,基于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分析论述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共长期忽视人民当家作主、漠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利益诉求。在脱离了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苏联模式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丧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治建设方面,忽视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约机制长期缺失,官僚特权阶层腐败现象严重,导致苏共脱离人民群众。而戈尔巴乔夫时期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放弃党的领导,推崇西方式的多党制,直接动摇了执政的群众基础,进而使苏共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第二,在经济建设方面,所有制结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体制选择失误,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导致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贬抑,造成社会生产活力不足,物质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第三,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建设方面,忽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个人崇拜盛行,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逐渐被边缘化。以史为鉴,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于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主体始终是一条生命线。脱离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执政根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惨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背离人民的政党,终究会被人民抛弃。当下,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关心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坚持推进文化领域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孙亚楠[4](2019)在《苏联解体教训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由此诞生,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然而,时隔74年,苏共丧失政权,国家解体,成为20世纪严重的地缘政治上的劫难,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场悲剧。历史在苏联已怆然定格,但它留给世人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尤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应不断深化认识,时刻以历史警醒当下,以教训昭示未来,常存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执政的永续定力。首先,对苏联解体事件简要的回顾与分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到苏联崛起为超级大国,再到苏共丧权,苏联解体,这一历史兴衰演变,源于苏共的“自为”,不仅改变了苏联,也影响了世界。其次,总结苏共经验教训,清醒认识我党执政现状。认真吸取苏共在指导思想、治党治军、国计民生、改革发展及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失误和严重偏向的深刻教训,正确研判我党执政的新的历史方位以及面临多重严峻考验。最后,以史为鉴在于明智。立足新时代,以历史教训为镜像,侧重从坚持执政定力、执政使命、执政要务、执政队伍、执政基石、执政基础、执政动力和执政活力等方面,基于应对时代挑战、化解执政风险的深度思考,在深化对教训认识中得到理性的当代启示。

马蒙[5](2019)在《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获得胜利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带领人民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苏联民主政治模式。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现实后果来看,总体上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苏联模式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为关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人们提供了研究和批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问题的样本和对象。论文从逻辑与历史统一出发,在文本研究中历史梳理了各具代表性的国外新马克思主义中托洛茨基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托派最早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展开批判,批判党的官僚化和民主发展不平衡。指出苏联社会是过渡社会,国家是蜕化的工人国家,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的。在苏联社会性质上主要有官僚集体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三种看法。第四国际正统派政治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发展和恢复工人民主和苏维埃民主。当代托派理论家曼德尔提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不断革命完成世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大任务以推动国家消亡。总之,托派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苏联官僚统治,否则苏联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复辟。西方马克思主义于20年代初在批判苏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厂委员会的自治社会主义直接民主模式。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将苏联与法西斯国家并列展开批判,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国家,分析了极权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批判全面系统展开,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缺乏自由,苏联党的统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统治,在消灭私有制后产生了新的新的独裁,只有专政没有民主。还批评赫鲁晓夫和斯大林一样都没有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批判的哲学依据,批判苏联专制,政治异化。70年代左右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党专政,不是解放的社会。批评苏联强国家的政治异化以及苏维埃式的直接民主制会导致专制。除了少数流派反对人道主义批判外,总体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两种批判进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从诞生起就紧跟苏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了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民主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进行批判。批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官僚化,不是工人民主国家。批判苏联官僚阶层凌驾于社会之上,认为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却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落后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前提。根本摈弃了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恢复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取代苏维埃模式的委员会民主制,实行多党制,继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指出苏联解体是因为民主发展的失败,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内在优势未能发挥。作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个国家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批判的吸收一切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中国得以不断发挥。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新时代,对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历史比较,可以认识到,批判总体上是有问题意识的,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苏联模式在民主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价值。同时批判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有极端化和片面化问题。在批判的批判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和规律: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论文紧扣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民主消亡理论主题,试图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张力,从三个流派的批判研究入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展开比较研究和总体评价,以期从批判的批判中探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使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践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李瑞琴[6](2017)在《俄罗斯对苏联解体的新审思》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不仅是独联体地区、更是世界人民的巨大地缘灾难。俄罗斯艰难的国内外环境引发俄罗斯各界、包括独联体的学者,对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思考,反思苏联解体的悲剧及教训。他们认识到:联盟垮台与社会制度无本质联系,曾经与苏联政治经济制度高度相似的中国成功进行了改革;苏联解体不仅使独联体各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俄罗斯变成了一个延长西方资本主义衰退腐朽生存期的特殊供血者。

吴家庆,肖玉方[7](2015)在《国内学界苏联解体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20多年来苏联解体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的重点,其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体制因素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二是领导人因素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三是苏联解体是否具有必然性,四是苏联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上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但有关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之谜的研究所引发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学界应突破"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

马龙闪[8](2013)在《俄罗斯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解说》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2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对这个问题,学界争论激烈,社会上众说纷纭,那么,俄罗斯学术界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人家作为当事国,作为身历事件的当事人,对自己国家的这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又是怎样评说的,我们应该仔细加以倾听和研究。从人家当事者那里得到的信息、史实和评说,应该说是最全面的,最有权威、也最有说服力的。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来自俄罗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说法和观点,大概是不无兴趣的。

李新梅[9](2013)在《当代俄罗斯作家记忆中的苏联解体——俄罗斯作家访谈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苏联解体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二十余年来,俄罗斯国内外学者、知识分子乃至平民百姓,对这一历史事件以及苏维埃体制始终存在各种说辞。苏联解体之初,人们的说辞未免极端化、主观化甚至情绪化。如今的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反思苏联解体之前的改革?如何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笔者对当代俄罗斯作家们的访谈不难看出,如今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总体上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历史事实,理智地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思想相对自由一些的作家来说,改革是大势所趋,苏联解体是历史的必然,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性的需求,戈尔巴乔夫本人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对思想相对保守一些的作家来说,尽管他们都曾欢迎戈尔巴乔夫改革,但改革的结果令他们失望,苏联解体这一事实令他们惋惜。不过,受访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位希望回到苏维埃时代或恢复苏维埃体制。

海芬蕾[10](2012)在《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东剧变是上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世纪性的悲剧。二十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从不同的领域、不同视角对苏东剧变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研究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来梳理苏联从建立到解体七十四年间的历史脉络、制度沿革、改革进程,社会变化,系统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远影响,探讨苏联解体的制度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国际因素、民族因素、思想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镜,总结苏联解体以及苏联模式失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的教训和启发。对苏联解体原因、教训的研究本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我们认识到了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系统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决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路径与机制问题;警惕全盘西化和民主主义的侵蚀,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变革,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具体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文章首先从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革命开始,对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以及“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影响和弊端进行论述;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运行、成就和历史作用做出了深刻的分析;第二章全面系统的探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执政时期奉行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及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改革、外交政策;第三章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新思维”改革,从理论、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第四章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析总结,尤其对苏东剧变的原因透析方面,本文全面总结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欧美学者以及我们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得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最后一章进一步论述了后苏联时代在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

二、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苏联解体的长时段考量——文明史视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何要从文明视角考量苏联解体问题?
二、“比较-结构”方法的尝试
三、值得关注的晚近发展
四、阿韦林采夫命题的追问
五、文明研究的方法论之争
六、结语

(2)美国战略界为何没能预见苏联解体——基于认知相符理论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美国战略界的既有批评反思与本文解析的理论范式
    (一)对美国苏联学界-政策界之批评反思
    (二)对美国情报界之批评反思
    (三)本文的理论解析范式:认知相符理论
二、美国战略界对苏联经济增速判断中的认知相符
    (一)忽视苏联的特殊性加剧认知相符
    (二)长期存在的高估倾向加剧认知相符
    (三)苏联的数据虚高加剧认知相符
三、美国战略界对苏联军政关系判断中的认知相符
    (一)美国战略界对苏联军政关系的固有判断
    (二)与美国战略界认知不符的真实苏联军政关系
    (三)美国战略界对苏联军政关系认知相符产生的原因
四、美国战略界对东欧剧变判断中的认知相符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内在逻辑
    (二)美国战略界对东欧剧变的误判
    (三)美国战略界对东欧剧变产生误判的原因
五、美国战略界对苏联意识形态判断中的认知相符
    (一)苏联意识形态衰退的事实
    (二)美国战略界对苏联意识形态问题的固有判断
    (三)美国战略界对苏联意识形态产生误判的原因
六、结语

(3)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1 主要思想
        1.3.2 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与特色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民主体论及苏共人民观的演变历程
    2.1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2.1.1 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
        2.1.2 列宁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
        2.1.3 中国共产党丰富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
    2.2 人民主体论的基本解读
        2.2.1 人民主体的深刻内涵
        2.2.2 人民主体的具体体现
        2.2.3 人民主体的实现条件
    2.3 苏共人民观的演变历程
        2.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列宁时期
        2.3.2 特权阶层兴起忽视人民群众利益的斯大林时期
        2.3.3 特权阶层固化脱离人民群众的后斯大林时期
第三章 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探析
    3.1 政治上层建筑遏制人民群众的权利诉求
        3.1.1 放弃党领导的政治体制脱离人民群众
        3.1.2 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阻碍人民当家作主
        3.1.3 监督缺失的官僚特权阶层损害人民利益
    3.2 经济领域建设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3.2.1 所有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
        3.2.2 经济体制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3.2.3 分配制度贬抑劳动者的积极性
    3.3 思想文化建设背离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
        3.3.1 意识形态建设偏离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3.3.2 个人崇拜现象的盛行否定了群众史观
        3.3.3 文化生产主体的缺失扼杀了文化生产力
第四章 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启示
    4.1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政治领域的民主权利
        4.1.1 坚持党的领导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
        4.1.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
        4.1.3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接受人民监督
    4.2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经济领域的利益需求
        4.2.1 积极调整顺应人民主体需要的社会生产关系
        4.2.2 完善以人民生活水平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
        4.2.3 坚持更加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4.3 坚持推进文化领域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
        4.3.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4.3.2 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4.3.3 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生产主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苏联解体教训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苏联解体事件回顾与世界影响
    一、苏联解体事件的始末
        (一)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
        (二)苏共失权,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苏共特权阶层形成及其腐败
        (三)美苏争霸及西方和平演变
    三、苏联解体的世界影响
        (一)两极格局瓦解,将美国推向政治霸权
        (二)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
        (三)世界呈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 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及我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
    一、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
        (一)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二)苏共内部严重腐败
        (三)苏共脱离人民群众
        (四)苏共放弃对军队的领导
        (五)苏共改革偏离正确方向
        (六)苏共执行的文化专制
    二、我党执政面临新的挑战
        (一)党的执政方位发生变化
        (二)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党的统一领导
        (四)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
        (五)整军肃纪任务艰巨
        (六)外部环境日趋严峻
第三章 以史为鉴,对我党新时代执政的思考与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证执政定力
    二、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执政使命
    三、立足中国国情,明确执政要务
    四、全面从严治党,强健执政队伍
    五、加强军队建设,筑牢执政基石
    六、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基础
    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执政动力
    八、坚定文化自信,永葆执政活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萌芽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理论逻辑与核心要义
        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第二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理论发展与历史实践
        一、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初创
        二、列宁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逻辑
        三、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
        四、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发展与覆亡
    第三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简单评价
        一、辩证看待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章 托洛茨基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基础与主导:托派创始人托洛茨基的批判
        一、托洛茨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
        二、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三、作为国际左翼反对派时期的批判:不断革命论与党的蜕化
        四、筹建第四国际时期的批判:蜕化的工人国家与被背叛的革命
        五、苏联政治制度的可能历史命运与不良后果
        六、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二节 异端与正统派:托派及第四国际内部的不同批判
        一、异端派的批判
        二、正统派的批判
        三、异端派和正统派苏联解体代表性观点简单比较
        四、现代托派(第四国际)的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集大成与高潮:曼德尔的批判及价值
        一、苏联官僚政治产生的历史分析
        二、苏维埃民主与先锋党的角色
        三、苏联官僚阶层两面性矛盾的分析
        四、苏维埃民主与社会主义自治民主
        五、过渡社会国家消亡基础的初步分析
        六、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的分析
        七、曼德尔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四节 托派苏联官僚制批判总结及其历史意义
        一、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二、托派关于苏联社会性质的几种看法
        三、曼德尔对正统派批判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四、托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一、卢卡奇的总体革命观与无产阶级的组织方法论
        二、葛兰西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评价及苏联民主政治批判
        三、柯尔施的工厂委员会思想和对列宁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批评
    第二节 30 年代末至50 年代初同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并列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
        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赖希的极权主义心理学批判
    第三节 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全面系统批判的纵深展开
        一、新实证主义德拉·沃尔佩对苏联民主模式缺乏自由的批判
        二、马尔库塞政治学原理的批判分析
        三、弗洛姆的批判:人道主义还是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
        四、存在主义萨特和梅洛·庞蒂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五、卢卡奇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批判
        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到衰落时期的分析与批判
        一、哈贝马斯对苏联模式政治民主的批判
        二、结构主义阿尔都塞一种反人道主义的批判
        三、存在主义列斐伏尔的强国家政治异化批判
        四、普兰查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新战略的民主道路
        五、生态马克思主义苏联官僚社会主义批判
    第五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体性观点
        一、四个历史时期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总体性观点概览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两种总体性核心观点
第四章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及其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态度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进程
        二、亦步亦趋:苏联政治模式完全肯定的历史原因分析
        三、逐步追求独立道路以及对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转向
    第二节 欧洲共产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一、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
        二、对列宁主义国家与民主观的质疑和批判
        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批判
        四、改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研究
        五、欧共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解体民主政治历史原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破坏与停滞
        二、对苏联解体的主流新认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三、以法共为代表的新共产主义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彻底否定
    第四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批判的历史和理论逻辑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逻辑
        二、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影响
第五章 批判的批判——社会主义民主规律研究
    第一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比较研究
        一、托派与西马的政治革命与政治哲学
        二、托派与欧共的左与右
        三、西马与欧共的异与同
        四、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简单分析与梳理
    第二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总体评价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辩证批判:“旁观者”清与“局外人”空
        三、要客观评价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实践、实验价值
        四、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需要在历史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
    第三节 规律与启示
        一、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
        三、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四、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
        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
        六、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七、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7)国内学界苏联解体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十多年来学界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重点
    1.关于制度因素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1)“斯大林模式”到底错在哪里
        (2)“斯大林模式”是否不可改革
        (3)“斯大林模式”姓不姓“社”
        (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2.关于领导人因素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1)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的主要错误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初衷、性质及评价
    3.苏联解体是否具有必然性
    4.苏联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二、学界关于苏联解体研究的突出特点
    1.研究领域日益宽广、成果日益增多
    2.研究结论经历了不理性到相对理性的阶段,但总体研究的客观性还有待提升
    3.重要问题争论多、分歧大,缺乏必要的一致性
    4.具体研究中的全面性、独立性与组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深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1.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要遵循三原则
    2.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要实现“三个突破”

(8)俄罗斯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解说(论文提纲范文)

(9)当代俄罗斯作家记忆中的苏联解体——俄罗斯作家访谈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是必须的吗?
二、解体是民族的悲剧吗?
三、谁之罪?
四、结语

(10)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不足与创新
第2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2.1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1.1 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演变及其具体实践
        2.1.2 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与十月革命
        2.1.3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2.2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2.2.1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及其运行模式
        2.2.2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及其运行模式
        2.2.3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建立
    2.3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成就和历史作用
        2.3.1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
        2.3.2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民主的内在紧张关系
        2.3.3 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无效的理论反思
第3章 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苏联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
    3.1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1.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及其影响
        3.1.2 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观
        3.1.3 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3.1.4 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3.1.5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及其国际影响
    3.2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2.1 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3.2.2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构建
        3.2.3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建设与调整
        3.2.4 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扩张政策及其国际影响
    3.3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执政时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3.1 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3.3.2 契尔年科时期的理论新变化
        3.3.3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4章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4.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维理论体系——“新思维”
        4.1.1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 70 年建设历史的全盘否定
        4.1.2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4.2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后果
        4.2.1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背景
        4.2.2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构想和方案
        4.2.3 戈尔巴乔夫市场经济改革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4.3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后果
        4.3.1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
        4.3.2 “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行及其影响
        4.3.3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反思
    4.4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政策
        4.4.1 对西方欧美国家的政策,以改善缓和为主
        4.4.2 对于世界敏感地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4.4.3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干涉政策
第5章 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5.1 苏联解体与苏联政权的演变
        5.1.1 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5.1.2 民主派的夺权和苏联的演变
    5.2 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
        5.2.1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5.2.2 苏联解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远影响
    5.3 对苏联解体原因的透析
        5.3.1 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自我反思
        5.3.2 西方欧美学者对苏联解体的探究
        5.3.3 中国理论界对苏联剧变的全面研究
    5.4 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
        5.4.1 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4.2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路径与机制创新问题
        5.4.3 警惕全盘西化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5.4.4 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变革
        5.4.5 坚持从国情出发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6章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1 叶利钦的西化政治改革
        6.1.1 叶利钦政权的确立
        6.1.2 叶利钦的西化政治理念
        6.1.3 叶利钦对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构建
    6.2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及其经济体制改革
        6.2.1 叶利钦的西化经济改革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潮
        6.2.2 叶利钦“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改革的实质
        6.2.3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的直接后果
    6.3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3.1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内政与外交调整
        6.3.2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3.3 当今俄罗斯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的总体评价与理论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苏联解体的长时段考量——文明史视角的探讨[J]. 冯绍雷. 俄罗斯研究, 2021(06)
  • [2]美国战略界为何没能预见苏联解体——基于认知相符理论的解析[J]. 吴大辉,王洋. 俄罗斯研究, 2020(06)
  • [3]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研究[D]. 张雅静. 江南大学, 2020(01)
  • [4]苏联解体教训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启示研究[D]. 孙亚楠.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5]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D]. 马蒙.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俄罗斯对苏联解体的新审思[J]. 李瑞琴.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7(06)
  • [7]国内学界苏联解体研究述评[J]. 吴家庆,肖玉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5)
  • [8]俄罗斯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解说[J]. 马龙闪. 炎黄春秋, 2013(11)
  • [9]当代俄罗斯作家记忆中的苏联解体——俄罗斯作家访谈录综述[J]. 李新梅. 俄罗斯研究, 2013(03)
  • [10]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D]. 海芬蕾. 吉林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关于苏联解体的一些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