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流失与“隐性流失”的再思考

高校教师流失与“隐性流失”的再思考

一、高校教师流失和“隐性流失”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马健生,刘云华[1](2021)在《教育中的资本扩张:危害与治理》文中指出社会力量办学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隐藏在社会力量背后的资本日益膨胀,在教育中不断扩张,既带来了一些新的观念时尚,也创生了大量无意义的甚至有害的教育服务与教育需求,带来了诸多困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教育中的资本扩张显性表现为民办教育机构和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急剧扩大,教育广告和营销的费用急速增加,民办教育机构不断上市并以集团模式扩张;隐性表现为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教育理念的席卷。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度、学校教学秩序、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以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危害。为了正本清源,恢复教育的公益性本质,保证教育公平,我国需要完善教育中的资本治理体系,即在严格遵守已有法律法规基础之上,进一步修订有关法律,限制资本在教育中的活动范围;夯实和拓展学校功能,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服务水平;提升公立中小学教师待遇,切实保障教师权益,稳定教师队伍,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范艳慧[2](2021)在《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丽平,田爱香[3](2021)在《新时代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存在教师的高阶认知素养有待提升、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工作挑战较多、工作环境仍需改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教师流失现象不容忽视等问题。社会应提供多角度的可支持路径,农村中学应实施"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农村中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质量。

梁文鸿[4](2020)在《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隐性流失研究 ——以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稳定性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大部分县域中职学校的人才保持情况不容乐观,人才流失特别是隐性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县域中职教师的隐性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比如会造成教师队伍士气的降低、教学质量的下降、学校声望的下降等等,因此,对于县域中职学校来说,人力资源保持的关键之一就是缓解教师隐性流失的问题。现阶段国内的外学者已经对教师流失的研究相当完善,但是对于教师隐性流失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是针对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这一群体的隐性流失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一定的整理以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并根据广西县域中职教师的特点选用扩展的Mobley中介链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隐性流失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认为当前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隐性流失,并总结出隐性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外部环境因素的中职教育认可度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组织因素的办学理念功利化、管理、福利待遇、个人发展以及人员配置上的不足等,教师个人因素的个人价值观偏差和工作成就感低。最后提出缓解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隐性流失的相关对策,一是政府应该加大县域中职学校的帮扶力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对县域职业教育的治理以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二是学校本身应该改善现有的管理、激励以及培训机制,重视教师的管理权力,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加强师风师德和职业生涯管理建设,在学校内部给教师一个良好的工作、成长环境;三是教师本人也应该及时调整心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

李雨思[5](2020)在《学校日常生活视域下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境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身体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藏于帷幕之后处于被遮蔽的地位。而身体哲学的兴起令身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中,在尼采、福柯、德勒兹、梅洛-庞蒂以及具身认知理论的推动下,身体成为了人存在的意义纽结场。吾即吾身,教育是塑造人的场所,身体作为一种新的自我存在场,自然在教育场域中不可忽视。但当前研究中,提及身体,多以学生身体作为研究对象,教师身体研究鲜有人问津。教师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人,其身体同样被塑造、受规训,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身体是其入职后参与学校生活的最直接的感受体验,也是学校系统的规训对象与手段,更是学生身份转向教师身份的成长参照。因此,身体的表现与状态,可以折射出新手教师的生存现状,以及教师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身体教育学和身体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选取小学新手女教师这个群体,聚焦当下新手教师的生存现状。在研究中,先对身体转向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小学新手女教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样态进行了观察与深入访谈,考察了新手女教师的身体境遇、适应过程与成长体验;并以生理身体、符号身体、时空身体进行论述,全面考察小学新手女教师的日常身体表现,以及在学校日常情境中的适应现状,努力呈现出真实的新手女教师身体图鉴。学校日常生活中,小学新手女教师的身体面临诸多挑战。在生理身体层面,面临着身体健康意愿和保健行动难落地之间的困顿;在符号身体层面,传统“圣职”身体观与当代身体文化的冲突,要当代新手女教师需要面对的身份约束;在时空身体层面,身体面临着行动自主与行政事务之间的困境。基于小学新手女教师的身体现状与身体困境,本文从新手教师自身角度和校本角度出发,探寻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适应与成长的可行之路。在教师自身成长层面,要提高新手女教师的身体保健能力,唤醒她们的身体主体性,并运用合适的身体技术来建立良好的身体感;在校本成长层面,从职前师范生教育的转型到职后学校系统的支持,要积极向小学新手女教师提供外在的身体支持与关怀,为她们的适应与成长探索新的路径。

杨喻乔[6](2020)在《L省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基础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大量的研究者对此进行调查和研究。本文以质性研究为主对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研究,通过多次深入调研地考察访谈,并根据访谈记录作为质性研究基础,发现影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得出影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最后结合相关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释,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界定了相关概念,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影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因素。从各位乡村小学教师访谈中,归纳出影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外部因素。外部因素组要包括:学校管理、学习社群以及校园文化。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职业认同以及教师的交流与反思。第三部分,主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论述了改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策略。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第一,应该切实为小学乡村教师减负,制定校园准入任务清单,充实乡村师资力量,开展家长讲堂,促进家校合作。第二要提高乡村学校校长领导能力,建立合格管理团队,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教师意识,提升乡村学校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第三,全方面提高小学乡村教师薪资待遇、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的办公和生活条件。第四,健全乡村教师评价制度,多维度评价乡村教师,建立乡村小学教师奖惩机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第五,建立城乡互助制度,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建立师范类高校和乡村小学的合作关系。第六,丰富乡村教师培训方式,让乡村教师参加优质培训,善用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建立乡村教师学习制度。第七,乡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主意识,并不断进行课堂实践的改进。第八,要开展行动研究,促进乡村教师团队发展,开展符合乡村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环节,立足乡村学校开展研修活动。

史文天[7](2020)在《中国科学家的空间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 ——基于两院院士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及区域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稀缺性战略资源,各国家、各区域都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培养和吸引世界一流优秀人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区域人才竞争的利害关系日益突出,以争夺国际一流科技人才为焦点的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悄然打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培养和造就一批自己的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之一,代表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水平。中国科学院自1949成立以来,院士群体便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开创以及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杰出代表,依然是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关键人物,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选取两院院士的典型案例,采取空间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中国科学家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流动特征及其知识流动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从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来看,中国科学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空间分布差异显着。出生地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及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尤为突出;高校集聚的城市为中国科学家主要的本科毕业地,本科毕业地与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地高度耦合;最高学位获得地集中于中国和世界高水平教育资源集聚的城市;初次工作地、当前工作地以及院士获得地在空间格局上存在高度一致性,主要集聚在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区域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是影响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中国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教育水平较高的区域有利于科学家的成长、培养和发展;健全优质的社会服务更有助于吸引科学家前来就业;优美清洁的环境是科学家选择工作地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2)从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来看,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的空间异质性显着。网络节点度中心性、加权度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仅北京、上海、南京等少数城市较大,网络等级层次呈“金字塔”型,核心-边缘结构突出。随着科学家的成长,满足科学家后期发展的相关类型的城市数量逐渐减少。通过识别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的节点角色发现,北京是唯一兼具成就兼稳定型两重角色的城市,其他城市则扮演着单一的角色。中国科学家的空间迁移在国家、区域和个人尺度上受国家政策、区域经济水平及教育水平和个人特质的影响。个体特质是推动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演化的内驱力,区域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是整个网络演变的外驱力,国际环境和国家政策是科学家空间迁移的外生变量。各驱动力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是各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3)从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的复杂性及其机理来看,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呈现以北京为顶点的“多三角形骨架”结构,等级层次结构特征明显。北京和上海位于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的核心区,长春、南京、武汉、西安、广州、兰州、大连、合肥等16个城市位于网络的半边缘地带,其他城市则位于网络的边缘地带。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京津冀、长三角、辽中南是中国科学家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度中心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东部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加权中心性呈现出北京和上海的“两极”格局,介数中心性呈“一超多强”的格局。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的邻近性机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地理邻近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起正向作用;教育邻近性是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首要考虑的因素,两个城市之间的教育水平越接近,科学家越趋于合作;经济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制度邻近性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着。(4)基于城市尺度下中国科学家流动和科研合作的数据构建出的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和科研合作网络,通过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发现两个网络的节点和双边关系的空间同位性特征显着,两个网络的节点属性和双边关系属性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个网络在空间结构上具有较强耦合性。基于构建的“科学家流动对知识流动的作用模型”,总结了中国科学家流动对知识流动的四种效应,分别是溢出效应、创造效应、回流效应和随从效应。科学家作为知识的载体,其嵌入到新的区域后自身的知识会溢出到迁入地,产生知识溢出效应;科学家已掌握的知识与迁入地科研人员的知识产生碰撞,会使他们的知识进行融合、重组,在这一个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产生知识创造效应;由于科学家的流动,使迁入地的科学家与迁出地的人员保持着特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当前所处地域的科学家的知识“反哺”科学家的迁出地,形成知识的回流效应;后进学者会跟随或模仿前人成长的路径,其他科学家或者学者跟随前人的迁移路径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产生新一轮的知识流动,即随从效应。

冯琳琳[8](2020)在《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研究 ——以Z基金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学校硬件设备、师资和家庭资本的不足,以及乡村教育者对儿童素养培育的忽视,乡村儿童的素养教育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近些年,基金会对教育的支持已不局限于资金,越来越多地开始促进教育变革。社会上涌现出一批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的素养教育援助,Z基金会就是其中一股社会力量。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围绕“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这个核心话题展开,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民间公益组织如何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第二,在参与过程中,民间公益组织遇到什么困境?困境的成因有哪些?第三,如何解决遇到的困境?第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和经验?本研究以Z基金会为个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的路径、困境、对策及经验。在研究初期,本研究收集了400余页的Z基金会年度报告(2008年-2018年)、素养教育课程指南、课程纲要及教学方案等文本材料。接着对一位基金会工作人员进行两次半结构化访谈,并深度访谈了9位受援学校乡村教师以及3名乡村学生。通过对以上文本材料和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发现。首先,民间公益组织从以下两个方面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一是直接推动学校教学空间改革与课程建设;二是动员乡村教师、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一方面,Z基金通过在乡村学校建立“梦想中心”来传达素养教育理念。“梦想中心”的物理空间布局传达以下空间价值:消解“中心-边缘”空间结构,消除空间权威;赋予教师、学生空间人权,促进空间互动;拓展教室空间资源,提倡学生自主探究。除了推动教学空间变革,Z基金会还以“核心素养”逻辑、跨学科逻辑、生活逻辑构建儿童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即“梦想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梦想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嵌入学校课程表,开展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合作探究学习,并发展了多主体、多层次的课程评价。另一方面,Z基金会动员多方力量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比如通过教师培训、教师激励、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等途径培养教师素养教育观念,提升素养教育能力。与当地政府部门按照1:1资金投入配比完成“梦想中心”建设,并激活政府部门参与到“梦想课程”的推广与落实中。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体现出对民众的动员,Z基金会还动员学术群体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评估。其次,研究发现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存在困境,如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频次无法得到保证,部分学校和教师表现出对素养教育课程的抵触;素养教育于乡村学生而言仅仅是“调味品”,素养教育空间异化为释放应试压力的场所,学生素养的迁移性不足。再次,本研究主要从课程内容、课程开发、教育观念以及空间建设四个方面对以上困境进行分析。比如部分素养教育课程知识性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活动肤浅化;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脱离;教育者观念上存在“教育短视”;“梦想教室”本身生产了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隔、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区隔。最后,研究从民间公益组织、政府部门、乡村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应对困境的举措。从民间公益组织层面来说,应该提升素养教育课程质量;关注教师课程研发能力;将素养教育向学科课程渗透。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该通过教师激励政策推动素养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落实,并整体规划与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地方课程体系。从乡村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评价机制,并引领多主体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另外,Z基金会的教育实践也给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方面,增强自身参与乡村素养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动员外部力量,搭建素养教育公益网络。

饶海龙[9](2020)在《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及治理思路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在儿童成长成才,在国家繁荣富强,在民族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诸如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差距,加强义务教育师资流动治理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是深化义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是促进义务教育人才合理流动的需要。本文以吉安市10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教师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基于社会流动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等指导,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调研分析吉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流动状况,认为该市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流动呈现中青年教师单向上位流动频繁,教师的趋利性走高;城乡师资差距明显,尤其是农村教学点师资更加匮乏;教师轮岗制度流于形式,可行性低;主学科流动频繁和流动的随意性等主要特点,同时,发现影响师资流动的原因主要有缺乏规范的流动政策和制度;福利待遇和基础设施差异明显以及学校管理理念落后,对教师职业幸福感关注不够等,应当加强教师管理和逐步完善流动制度;提高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教师待遇;管理以人为本,提升教师幸福感等。

刘学民[10](2020)在《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等教育也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体定位不明、法人属性不清、办学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民办高校身份模糊问题,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规定,也即是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分类管理政策的出台解决民办高校身份认同等问题,新政策给予了民办高校尤其是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自主决策权,调动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但是,分类管理政策推行也给营利性民办高校带来了之前并未遇到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中,值得关注的有五大风险,它们分别是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办学质量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生源市场风险、办学市场风险、就业市场风险)等。如果无法妥善地处理和应对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极大概率会演变成危机,甚至会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综合运用教育经济学、投资学、风险管理学、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管理决策、财务、办学质量、政策法规、市场五个角度,系统而又细致地分析了分类管理后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结果如下:(1)详细梳理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内容及分类管理后民办高校经营方向选择。首先,详细阐述了分类管理政策的部署和推进过程,对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内容,特别是分类管理下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不同,展开详细深入分析。同时,进一步提炼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独特性。其次,采用访谈形式对国内50多所民办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和掌握这些民办高校的办学选择倾向。最终发现在接受访谈的50多位民办高校负责人中,有30位表示其所在学校目前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但并未进行明确登记。同时,通过50多位负责人的阐述和资料收集,对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环境分析提供更加科学的借鉴。(2)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动因。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具体规定,同时结合现实民办高等院校管理内容,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法规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办学质量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这五大风险。且这五类风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忽视其中任何一类风险都可能催生其他风险恶化,进而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对并处理这些风险时应当统筹、系统的考量而不能遗漏其中任何一项。在对相关风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为处理这些风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以上五种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差异程度。虽然以上五种风险对于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常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各个风险重要性程度并不一致,若对这些风险进行同等管理显然效率较低。因此,在有限管理资源条件限制下,应当针对不同重要性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类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基于此,以接受访谈中30所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民办高校相关数据为例,对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展开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并充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各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类,同时又进一步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主要因素,为后期的风险防控提供基础。(4)结合国外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经验及国内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如何妥善应对以上风险是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所以在前文梳理风险类型、风险成因、确定风险重要性程度的基础上,在充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风险防控和教学质量保障成功经验的条件下,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提出了“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后风险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国内其他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提供参考。并以进行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设计,以从教学质量角度降低办学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将风险防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分类管理实施后的民办高校管理中,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问题。第二,对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三,以现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30所民办高校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所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各类型风险以及综合风险展开实证评估。第四,创造性的提出了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机制,即“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二、高校教师流失和“隐性流失”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师流失和“隐性流失”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中的资本扩张:危害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中资本扩张的表现
    (一)民办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
    (二)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的扩大
    (三)教育广告和营销费用的增长
    (四)民办教育机构上市和集团化办学趋势明显
    (五)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教育理念的席卷
二、资本扩张对教育的危害
    (一)对学生和家庭的危害
        1.学生学业负担增加,身心健康受损
        2.家庭经济压力增加,生活幸福度下降
    (二)对学校的危害
        1.教学秩序被干扰
        2.教师地位受威胁
    (三)对社会的危害
        1.散播教育焦虑,影响教育目的
        2.创造表面繁荣,加重教育内卷
    (四)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危害
        1.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2.无法保障教育质量
三、完善对教育中资本扩张的治理
    (一)依法治理:减少教育中的资本扩张空间
        1.严格守法,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与监督
        2.修订新法,限制资本在教育中的活动范围
    (二)回归学校:提升公立学校教育服务水平
        1.学校替代策略
        2.划清边界策略
        3.协调合作策略
    (三)重视教师: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3)新时代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中学教师的高阶认知素养有待提升
    (二)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
    (三)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挑战较多
    (四)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环境仍需改善
    (五)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
    (六)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失现象不容忽视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根本原因
    (二)农村中学对教师的人力资源投入不够是间接原因
    (三)农村中学教师没有及时形成新教育观是直接原因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社会提供多角度的可支持路径
        1.大力弘扬尊敬农村中学教师的风尚。
        2.构建“互联网+”的地方高校团队引领模式。
        3.提高定向培养师范生的质量。
        4.加大城乡中学教师交流的力度。
        5.继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待遇。
    (二)农村中学实施“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1.关注农村中学教师的精神生活。
        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全方位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4.完善教师所需的校园资源。
    (三)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1.升华教师自身的职业使命感。
        2.提升教师自身的学习素养。
        3.将课堂教学与做科研相结合。
        4.积极关注留守初中生。

(4)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隐性流失研究 ——以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中职学校
        2.1.2 中职教师
        2.1.3 教师隐性流失
    2.2 理论基础
        2.2.1 扩展的Mobley中介链模型
        2.2.2 双因素理论
第三章 广西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隐性流失现状
    3.1 广西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概况
        3.1.1 学校简介
        3.1.2 学校师资结构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发放与样本分析
        3.2.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2.4 调查问卷描述性分析
        3.2.5 离职倾向分析
        3.2.6 离职倾向的差异性分析
        3.2.7 相关性分析
        3.2.8 问卷调查小结
    3.3 访谈调查
        3.3.1 访谈设计
        3.3.2 访谈部分内容
        3.3.3 访谈调查小结
    3.4 教师隐性流失的表现形式
        3.4.1 校外兼职型
        3.4.2 在职学习型
        3.4.3 心理退休型
        3.4.4 职业倦怠型
    3.5 教师隐性流失的负面影响
        3.5.1 弱化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3.5.2 影响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3.5.3 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5.4 不利于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
第四章 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隐性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
    4.1 外部环境因素
        4.1.1 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低
        4.1.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2 组织因素
        4.2.1 办学理念趋向功利化
        4.2.2 学校管理理念落后
        4.2.3 薪酬待遇低,分配制度不合理
        4.2.4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4.2.5 个人发展受限
    4.3 教师个体因素
        4.3.1 个人价值观的转变
        4.3.2 工作成就感低
第五章 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隐性流失的缓解对策
    5.1 宏观层面
        5.1.1 加大对县域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
        5.1.2 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的中职教育发展舆论环境
        5.1.3 提升县级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能力
        5.1.4 切实提高县域中职教师薪酬福利待遇
    5.2 组织层面
        5.2.1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
        5.2.2 建立科学的成长积分和激励制度
        5.2.3 建立长期全面的培训机制
        5.2.4 重视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力
        5.2.5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5.2.6 加强职业发展管理建设
        5.2.7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5.3 教师个人层面
        5.3.1 确定目标,做好规划
        5.3.2 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5.3.3 重视心理调节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职业倾向性调查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5)学校日常生活视域下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境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教师身体的研究
        1.2.2 关于新手教师适应与成长情况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逻辑框架
第二章 身体:主体存在的根基
    2.1 从隐身走向显身的身体
    2.2 当下身体研究的主要理论
        2.2.1 福柯:谱系学视域下的身体规训理论
        2.2.2 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理论
        2.2.3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与具身认知的发展
    2.3 现代性的身体景观
    2.4 身体教育学——从显身到教育领域的全新视角
第三章 生理身体:作为生存基础的身体
    3.1 小学新手女教师的饮食状况
        3.1.1 疏于建设的饮食环境
        3.1.2 不够健康的饮食习惯
    3.2 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的健康情况
        3.2.1 呈下降趋势的体质
        3.2.2 多重且普遍的职业病
    3.3 女性视角下小学新手女教师独有的生理身体表现
        3.3.1 无法规避的女性经期
        3.3.2 不够伸展的身体姿态
第四章 符号身体:可视的身体外在形象
    4.1 服饰
        4.1.1 服饰对身体的作用
        4.1.2 新手女教师服饰中的意义
        4.1.3 小学新手女教师的服饰现状
    4.2 发型
        4.2.1 发型的意义
        4.2.2 小学新手女教师的发型现状
    4.3 妆容
第五章 时空身体:特定时空中的身体境遇
    5.1 特定时间中的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
        5.1.1 制度时间中的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
        5.1.2 资本化时间中的新手女教师身体
        5.1.3 自由时间中的新手女教师身体
    5.2 小学新手女教师的身体与特定空间的互动
        5.2.1 静态的身体空间处境
        5.2.2 动态的空间身体流动
第六章 小学新手女教师的身体困境
    6.1 生理身体困境:身体健康意愿与保健行动难落地的困顿
    6.2 符号身体困境:传统“圣职”身体观与当代身体文化的冲突
    6.3 时空身体困境:身体主体与繁杂事务之间的困局
第七章 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境遇的现实突破
    7.1 自我成长途径:从身体主体到身体技术
        7.1.1 提高新手女教师的身体保健能力
        7.1.2 唤醒新手女教师的身体主体性
        7.1.3 以身体技术迈向良好的身体感
    7.2 校本成长途径:身体的外在支持与关怀
        7.2.1 职前师范生教育的身体转型
        7.2.2 职后学校系统的支持与关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反思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L省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对乡村教师重视度日益提高
        (二)经济发展对乡村教育提出高要求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乡村教育的热点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村教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访谈法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研究过程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与安排
        1.访谈对象的选择
        2.伦理道德问题
        3.开展访谈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
        1.资料收集与整理
        2.资料的准确性
        (三)访谈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1.开放编码的采集
        2.轴心编码的形成
        3.核心编码梳理
        4.理论构建
第三章 影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因素一:学校管理
        1.薪资——“老师工作劲头不一样”
        2.校长领导方式——“跟着这样的领导提升很快”
        (二)因素二:学习社群
        1.团队科研——“锻炼自身能力”
        2.评课交流——“有很大的提升”
        3.教师培训——“提高比较快”
        (三)因素三:校园文化
        1.教学环境——“学校的设备紧张”
        2.教学氛围——“带动每个老师积极向上”
    二、影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因素一:职业认同
        1.教师的情怀——“有一种情结割舍不断”
        2.职业信念——“对学生负责”
        3.职业幸福感——“所有付出的都值得”
        (二)因素二:教师的交流与反思
        1.与他人学习——“向他们多请教”
        2.教学反思——“转变教学方法”
        3.自身反思——“感觉自己拖沓了”
第四章 讨论和建议
    一、切实为小学乡村教师减负
        (一)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减负
        (二)充实乡村师资力量
    二、提高乡村校长领导能力,建立合格管理团队
        (一)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教师意识
        (二)提高校长的自身修养
        (三)提升乡村学校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
        (四)校长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氛围
    三、全方面提高小学乡村教师待遇
        (一)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提高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
        (三)提高乡村教师的办公和生活待遇
    四、完善健全教师评价制度
        (一)多维度评价乡村教师
        (二)建立乡村小学教师奖惩机制
        (三)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五、建立互助制度,搭建合作平台
        (一)建立城乡互助制度,促进城乡教师交流
        (二)建立师范类高校和乡村小学的合作关系
    六、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丰富乡村教师培训方式
        (一)走出去,参加校外培训
        (二)引进来,善用网络平台
        (三)建立学习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七、乡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自主意识
        (二)乡村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实践
    八、开展行动研究,促进乡村教师团队成长
        (一)开展符合乡村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环节
        (二)立足本校开展研修活动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科学家的空间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 ——基于两院院士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样本
        1.4.3 主要数据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人才研究的图谱分析
        2.1.1 国内人才研究的基本情况
        2.1.2 国外人才研究的基本情况
    2.2 人才研究的定性总结
        2.2.1 人才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
        2.2.2 人才科研合作的相关研究
        2.2.3 人才流动与知识流动相互作用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辨析
        3.1.1 人才
        3.1.2 科技人才
        3.1.3 科学家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人才成长的相关理论
        3.2.2 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
        3.2.3 知识流动的相关理论
        3.2.4 复杂网络理论
        3.2.5 空间结构理论
    3.3 已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4.1.2 研究方法
    4.2 中国科学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出生地集中于东部沿海及长江流域
        4.2.2 本科毕业地与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地高度耦合
        4.2.3 最高学位获得地集中于高水平教育资源城市
        4.2.4 工作地集中于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
    4.3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特征
        4.3.1 出生地——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扩散
        4.3.2 本科学习地——省会城市外的其他地级市逐渐显现
        4.3.3 最高学位获得地——从海外城市转向国内城市
        4.3.4 主要工作地——从北京、上海向其他城市扩散
    4.4 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1 出生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2 本科毕业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3 最高学位获得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4 工作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及其驱动机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网络构建
        5.1.3 测度模型
    5.2 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特征
        5.2.1 网络节点特征
        5.2.2 等级层次结构
        5.2.3 节点角色识别
    5.3 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的驱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及其邻近性机理
    6.1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测度模型
    6.2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拓扑结构
        6.2.1 网络整体特征
        6.2.2 等级层次结构
    6.3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空间分异
        6.3.1 度中心度性
        6.3.2 加权度中心性
        6.3.3 介数中心性
    6.4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的邻近性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科学家流动的知识流动效应
    7.1 科学家流动对知识流动的作用模型
        7.1.1 科学家流动对区域间知识流动的作用
        7.1.2 科学家流动对区域内知识流动的作用
    7.2 网络节点耦合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说明和来源
        7.2.3 节点的空间耦合
        7.2.4 节点的相关性检验
    7.3 网络双边关联耦合分析
        7.3.1 空间联系结构
        7.3.2 网络体系结构
        7.3.3 双边关系的相关性检验
        7.3.4 双边关系的回归分析
    7.4 科学家流动产生的知识流动效应
        7.4.1 溢出效应
        7.4.2 创造效应
        7.4.3 回流效应
        7.4.4 随从效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中国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8.1.2 中国科学家流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着
        8.1.3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具有空间非均衡性
        8.1.4 科学家流动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知识流动
    8.2 可能的创新之处
        8.2.1 理论层面
        8.2.2 实证层面
    8.3 政策启示
        8.3.1 制定科学的科技人才布局战略
        8.3.2 促进科技人才的跨区科研合作
        8.3.3 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促进青年学者成长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8.4.1 中国科学家研究样本可进一步扩大
        8.4.2 科学家科研合作刻画方式可多样化
        8.4.3 科学家流动的空间效应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研究 ——以Z基金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乡村儿童素养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
        二、基金会参与教育方式的现实嬗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民间公益组织的相关研究
        二、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儿童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五、反思与启示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公益组织
        二、素养教育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的行动路径
    第一节 推动教学空间变革
        一、“梦想教室”的物理空间布局
        二、“梦想教室”的素养教育理念渗透
    第二节 构建素养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一、“梦想课程”内容设计分析
        二、“梦想课程”实施过程分析
    第三节 搭建教育公益网络:动员多方力量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
        一、动员乡村教师,架起素养教育推广支点
        二、激活政府力量,深化区域素养教育发展
        三、动员社会大众力量,扩大素养教育影响力
        四、民间公益组织的社会动员机制总结
第三章 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的困境及其成因
    第一节 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的困境
        一、素养教育课程开设频次无法得到保证
        二、素养教育于学生而言仅仅是“调味品”
    第二节 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素养教育课程知识性不足
        二、素养教育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脱离
        三、教育者看重应试教育带来的短期利益
        四、“梦想中心”生产了空间的双重区隔
第四章 对策与经验
    第一节 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民间公益组织层面
        二、政府部门层面
        三、乡村学校层面
    第二节 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加强素养教育理念建设,重视品牌效应
        二、加强筹资的多元化、专业化
        三、加强自身运营的透明化、高效化
        四、激活政府力量,搭建素养教育公益网络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期刊文献
        (二)着作文献
        (三)学位论文
        (四)政策文本
    二、英文文献
        (一)期刊文献
        (二)网页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基金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后记

(9)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及治理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评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义务教育
        2.1.2 师资建设
        2.1.3 师资流动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社会流动理论
        2.2.3 教育公平理论
        2.2.4 研究假设
3 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现状
    3.1 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总体概况
        3.1.1 吉安市总体概况
        3.1.2 吉安市教育发展总体现状
    3.2 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现状描述分析
        3.2.1 区域角度的师资流动现状
        3.2.2 职业角度的师资流动现状
        3.2.3 状态角度的师资流动现状
    3.3 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现状调研分析
        3.3.1 调研方式
        3.3.2 样本来源
        3.3.3 调研实施及结果分析
        3.3.4 农村薄弱校个案分析
        3.3.5 义务教育师资流动治理的访谈结果
        3.3.6 主要结论
4 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的问题
        4.1.1 受利益驱使,中青年教师单向上位流动频繁
        4.1.2 城乡师资差距明显,形成城乡教育水平割裂的马太效应
        4.1.3 教师轮岗制度流于形式,可行性低
        4.1.4 主学科流动频繁
        4.1.5 流动呈现较强随意性
    4.2 造成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问题的原因
        4.2.1 制度层面
        4.2.2 地缘层面
        4.2.3 教师层面
        4.2.4 学校层面
5 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治理对策
    5.1 加强教师管理,逐步完善流动制度
        5.1.1 优化教师改革管理制度
        5.1.2 健全流动机制,明确各方责任
    5.2 提高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教师待遇
        5.2.1 优化激励机制,拓宽上升渠道
        5.2.2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薄弱校环境
    5.3 管理以人为本,提升教师幸福感
        5.3.1 鼓励学校采用多元的教师评价方式
        5.3.2 建立培训学习机制,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5.3.3 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丰富教师精神生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研究
        二、民办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
        三、风险理论与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综述基本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等院校的内涵
        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及分类管理
        三、风险及民办高校风险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风险理论
        二、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一、基本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第四节 民办高等教育的属性分析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部署和推进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推进
    第二节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经营的区别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
    第三节 民办高校分类选择的趋势和现状
        一、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选择趋势
        二、民办高校的分类选择
        三、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四、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征
    第四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意义和影响
        一、搭建了营利性大学发展平台
        二、重构了营利性大学财产权益
        三、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办学成本
        四、放大了营利性大学的营利形象
        五、放开了营利性大学收费限制
        六、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第四章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及成因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
        一、政策法律法规风险
        二、管理决策风险
        三、办学质量风险
        四、财务风险
        五、市场风险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成因
        一、政策法规风险成因
        二、管理决策风险成因
        三、办学质量风险成因
        四、财务风险成因
        五、市场风险成因
第五章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评估及分析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一、风险评估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二、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三、评价指标的处理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的评估
        一、实证分析过程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营利性民办高校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二、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第六章 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第一节 “专业机构+高校+政府”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一、日本私立高校的经验
        二、韩国私立高校的经验
    第二节 “专业机构+高校”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一、以英、德、法为代表欧洲国家的机制与经验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经验
    第三节 “专业机构+政府机构”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一、高等教育机构风险评估的流程
        二、高等教育机构风险控制的措施
    第四节 对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借鉴
        一、政府管理层面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管理层面
第七章 “三维六位”一体的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体系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原则及框架
        一、体系与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体系和机制建构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
        一、提高内部治理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转变内部治理观念,规范办学行为
        三、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的决策与执行能力
    第三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路径
        三、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第四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树立风险意识,全面认识办学风险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三、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准备,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第五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自我平衡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的自我扩张机制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第六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政府及社会职能与功能完善
        一、政府的功能与责任
        二、社会相关团体与公众的功能与责任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校教师流失和“隐性流失”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中的资本扩张:危害与治理[J]. 马健生,刘云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04)
  • [2]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 范艳慧. 长江大学, 2021
  • [3]新时代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J]. 孙丽平,田爱香. 菏泽学院学报, 2021(03)
  • [4]广西县域中职学校教师隐性流失研究 ——以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梁文鸿. 广西大学, 2020(07)
  • [5]学校日常生活视域下小学新手女教师身体境遇研究[D]. 李雨思. 江南大学, 2020(01)
  • [6]L省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 杨喻乔.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中国科学家的空间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 ——基于两院院士的分析[D]. 史文天.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素养教育研究 ——以Z基金会为例[D]. 冯琳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吉安市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及治理思路研究[D]. 饶海龙.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10]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D]. 刘学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  ;  ;  ;  

高校教师流失与“隐性流失”的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