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秸秆利用形式产业

石家庄秸秆利用形式产业

一、石家庄秸秆利用形成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孟双,刘美玉[1](2021)在《河北省农业秸秆资源利用政策动态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投入—产出方法构建河北省秸秆资源—经济—环境—能源系统动态最优模型,以模拟分析2017—2035年河北省秸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增长间均衡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引入先进技术的环境综合政策系统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大气污染物质在减排20%的情况下,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政策组合,2035年河北省经济总量达到8.06万亿元;大气污染物质在减排30%的情况下,2035年河北省经济总量达到6.4万亿元。(2) 2017—2035年政府对秸秆处理技术共补贴454亿元,其中秸秆饲料压块技术14亿元、秸秆气化发电技术1.5亿元、秸秆食用菌基料技术320.5亿元、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118亿元。

王孟双[2](2022)在《河北省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环境经济影响动态模拟研究》文中指出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3](2021)在《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不同地表覆盖方式下半干旱地区露地高原夏菜的栽培效果,以松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为研究对象,设露地无覆盖(CK1)、地膜覆盖(CK2)、地膜+秸秆行间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和秸秆全覆盖(T3)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秆行间覆盖与露地无覆盖相比,显着促进了松花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加,但总体与地膜覆盖无显着差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抑制了松花菜植株的营养生长。与露地无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且最大增温幅度出现在春茬试验莲座期10 cm土层和秋茬试验苗期5 cm土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地膜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调控均能达到地膜覆盖的效果,且在秋茬试验中,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在苗期5 cm和10 cm土层温度分别升高2.5℃和1.8℃,更有利于松花菜幼苗的生长发育,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在两茬试验各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降温效应,且秸秆全覆盖处理降温效果最明显。与露地无覆盖、地膜覆盖相比,春茬试验,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生物产量分别提高32.3%、2.7%,经济产量分别提高68.9%、4.7%,分别节水29.0%、7.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8%、13.1%;秋茬试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4.7%、2.4%,经济产量分别提高27.6%、8.4%,分别节水23.8%、1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7.2%、21.9%。综上,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作用,增产增效显着,较地膜覆盖种植在榆中地区更具优越性。

陈雪峰,景晨娟,王端,刘志琨,武晓红[4](2021)在《覆秸秆配施肥对土壤含水量及杏扁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究张家口市北部高寒山区覆秸秆配施肥对杏扁土壤含水量及叶片光合结构、生理功能的影响,以3年生优一杏扁为试材,采用莜麦秸秆覆盖配合施肥进行处理,以当地常规管理(不覆盖不施肥)为对照,研究土壤含水量以及杏扁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生理参数、叶片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秸秆配施肥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含水量,8月最高可达25.2%;使杏扁叶片显微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值分别较对照显着增加了16.8%、39.0%和21.2%,海绵组织较对照也增加了12.9%,但差异不显着;显着改变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生理参数,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率显着升高,增幅分别达64.4%、44.3%、56.8%、21.2%和22.0%;显着促进了叶片及果实的生长发育,叶面积、叶比质量、单果质量和单核质量均显着增大,增幅分别达49.8%、23.8%、77.3%和51.0%;出核率有所下降,降幅为12.5%。覆秸秆配施肥处理能显着改善高寒山区杏扁的叶片光合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改善果实品质及提高果核产量。

何明珠[5](2021)在《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这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乡村问题的关注和致力解决乡村问题的决心。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之后又马上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中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步入新时代后,我国的乡村生态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乡村发展环节,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不断推广、农民生活方式日益生态化、宜居的生态环境景观逐步呈现、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陈述了选题的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随后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叙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并且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乡村生态振兴理论。接着从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三个方面又陈述了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的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路径选择。通过对河北省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乡村生态振兴主体力量不足、乡村生态安全治理制度有待完善、乡村生态振兴资金投入不充裕、生态安全治理技术水平较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市场化、现代化对农村的冲击,又有关于乡村生态振兴整体规划不科学、组织不发达、观念不深入、体制不健全这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在全民呼吁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时代召唤下,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对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其中针对在样本地区调研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大路径:形成主体合力,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完善法制体系,筑牢生态振兴的法制保障;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乡村生态监测及补偿机制;扎实乡村生态振兴的资金支撑;坚持绿色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坚持技术振兴,加强生态振兴的技术支撑。

袁艳云[6](2021)在《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河北省经济建设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共同推进的目标。2015年至今,京津成功地向河北疏解了一批奶牛,但奶源自给率不足、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有所显现,另外,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河北奶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使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疏解北京奶牛为目标的初步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促进京津冀整体奶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调整三地奶业布局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描述现状—探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四步走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首先从奶业链生产、加工、消费、政策各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遇到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情况,重点关注了“种养加匹配度”问题;紧接着,运用集聚度指标、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京津冀奶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发现了当前布局中制约京津冀奶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随后聚焦于这些问题、构建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筛选出对京津冀奶业格局演化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设计出了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奶业生产规模和养殖资源方面河北确实较京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15年来,河北也受环保政策的严格约束,奶牛存栏量有大幅下降,且土地资源呈紧缩状态,因此,在河北发展奶业也是面临约束的,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内做好规划、谋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京津冀奶业饲料种植与生鲜乳生产布局匹配度低,有明显的“种养分离”现象,养殖与加工近年来也出现了轻微的不匹配现象;再次,京津冀奶业生产的高水平,主要是由唐张石保的奶业强县支撑起来的,此外的大片区县虽然也养奶牛,但奶业生产水平低,且各区县之间奶业呈独自发展的形态,与周围区县生产要素流通少,技术交流不紧密,奶业生产空间联结程度低,这是不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加工环节也具有很高的空间集聚度,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奶业加工在京津冀呈扩散态势,本文认为这有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实证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玉米产量、青饲料播种面积、环境承载力、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力资源数对生鲜乳生产布局有显着影响。用上述9个影响因素加入“生鲜乳产量”指标,构成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京津冀204个区县分别划入奶业发展示范区、奶业重点拓展区、奶业限制性发展区与非奶业布局区,制定了奶业布局初步优化方案,进而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初步优化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做出最终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金[7](2021)在《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认为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产量位居粮食作物第二,保证其高产、稳产,对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播种质量差,由于排种器结构导致播种均匀性差,拥挤的小麦形成“疙瘩苗”,使小麦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漏播导致麦田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小麦播种机现有传动机构导致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播种效果,且作业效率低,镇压效果差;目前的小麦排种器进行高速作业还会出现充种困难的问题。其次,黄淮海地区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小麦生产中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导致小麦分蘖不足,从而影响小麦亩穗数,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再次,生产中存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对种子进行力学分析,对排种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和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了仿真试验,完成了差速充种沟式小麦排种器参数的优化。将优化后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60r/min,弧形挡板固定在排种器端盖上,充种沟隔板间长度、充种沟宽度、充种沟高度分别为8.00、6.00、5.00mm,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为42.68°时,粒距合格率为81.67%,重播率为12.50%,漏播率为5.83%,排种器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2.32%,结果与仿真试验结果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采用了创新研制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该排种器利用差速原理提高了充种率,采用种沟内设置隔板实现了单粒排种。对采用该排种器的7.5cm行距小麦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试验以及台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可实现小麦定行距、定株距、定播深的精量播种,减少小麦苗期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小麦冬前分蘖数,同样水肥条件下可实现增产效果。通过力学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整机结构、开沟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对行镇压装置进行了设计、计算。试制完成的小麦密行播种机通过田间试验表明:7.5cm行距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通过性;经田间试验测得粒距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合格粒距变异系数、播种深度合格率均符合标准。优化后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田间实测作业行驶速度可达8.46km/h,提高了播种效率。采用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可实现冬前封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越冬后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7.5cm行距小麦地0~60cm 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为9.12%,对照15 cm行距小麦地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8.24%。通过随机抽取样点取样查苗可知,7.5cm行距种植小麦,可使小麦分蘖个数、次生根条数、干物质重以及产量的值均优于对照15cm行距小麦,经小麦田间实收测产结果表明:7.5cm行距较15cm行距小麦增产9.22%。文中通过多年多点对小麦密行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统计增产量分布情况,初步探索了小麦密行播种机随经纬度变化的增产规律。文中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由于积温原因造成小麦冬前分蘖不足,进而影响产量的问题,提出并验证了小麦密行种植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小麦密行种植的增产机理,验证了“缩行均株”小麦播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小麦个体生长优势,具有“以光补温”的理论效果。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证明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具有增加小麦冬前分蘖个数,提高产量的显着效果。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提出了“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技术模式,通过利用导航技术可实现精准对行,既可以减少玉米播种作业时机具因破除根茬造成的多余动力损耗,又可以减少机具对土壤的扰动,对提高播种一致性和保持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导航拖拉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对行播种的玉米播深一致性变异系数为7.26%。

李磊[8](2021)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条就为产业兴旺,在全国农业中,食用菌产业总产值排在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食用菌”写入特色优势产业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用菌,同样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对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条短,消费者认知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找出提升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珍稀食用菌”进行概念界定,“珍稀食用菌”是指近年来真菌研究科技人员在自然界发现一些相对容易驯化的野生菌种,通过人工驯化等途径,培育出一批具有食药用价值的食用菌。河北省目前主要珍稀菇种为白灵菇、姬菇、秀珍菇、滑子菇、栗磨、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产量和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生产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一带,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气候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其次,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相关数据,对各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整体综合效益较好且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是两级差异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河北省北部的珍稀菇种(栗蘑、北虫草、滑子菇)综合效益较高,南部的珍稀菇种(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综合效益较低。为进一步探究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选取综合效益排名最高的栗蘑产业进行案例评价研究,研究得出2016年-2019年迁西县栗蘑产业综合效益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更好发展,首先要开拓珍稀食用菌产品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其次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园区把科技服务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有机结合,做好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最后以加强监管为抓手,开发药用保健价值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出了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宗类食用菌品种分析转向珍稀菇种进行分析。(2)对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得分来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各珍稀菇种综合效益水平。

李雨蒙[9](2020)在《河北省农业系统氮流动影响因素及其调控途径》文中研究表明At present,China’s agriculture is facing some prominent problems,such as resource shortag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It is urgent to change to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to realiz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nitrogen flow and related indicators in agricultural system reflect the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County is the basic unit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and control,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et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is the best uni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168 counties(districts)in Hebei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focusing on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related elements,a total of 7 agricultural system nitrogen flow indicators and 19 other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Based on expert opinions and statistical data,and referring to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the selected indicators were divided into grade Ⅰ,Ⅱ,Ⅲ and Ⅳ from high to low,and the agricultural system nitrogen in Hebei Province in 1996 and 2016 wa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 flow and related indicators,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itrogen flow in agricultural system were explored,and the main ways of nitrogen regulati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 of He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ndex relationship regulation,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From 1996 to 2016,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gradually deteriorated,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isk was still at a high level.Compared with 1996,the results of ammonia emission per unit area of farmland,nitrogen runoff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in 2016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averag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whole province was reduced to the level of Ⅳ;the nitrogen surplus of farmland was also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1996,ammonia emission per unit area of livestock,nitrogen leaching of farmland and environmental cost of nitrogen per unit food of production unit decreased slightly,and environmental cost of nitrogen per unit food decreased to 91%of that in 1996.In addition to nitrogen cost,the averag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degree of other indicators is still at a low level,and th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is still relatively serious.In other indicators of Hebei Province in the past 20 years,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per unit area and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increased by 1.96 times and 3.05 times respectively.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continued to improve,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creased.The utilization intensity of nitrogen,phosphorus,pesticide and agricultural film increased continuously.(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hange,compared with 1996,the overall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in 2016 was at a lower level.Among the indicators of farmland nitrogen surplus and ammonia emission per unit area,the areas with higher pollution degree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central and northeast regions,and the level IV countie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1996;among the indicators of ammonia emission per unit area of animal husbandry,nitrogen leaching of farmland and nitrogen environmental cost per unit of food production,the counties with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we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rivers Compared with the counties with higher pollution level in 1996,th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hole province is still at a low level;in 1996,a large number of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were at level IV,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central and northeast regions,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16.Compared with 1996,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 of Hebei Provinc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3)The nitrogen flow in agricultural system of Hebei Province is affected by many indexes,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all of which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system nitrogen flow.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itrogen flow in agricultural system ar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animal protein consumption ratio,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level,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per unit area,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heat output per unit area,plant egg white yield per unit area,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farmland system,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animal husbandry system,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food system The indexes of element use efficiency,nitrogen use intensity,manure and urine recycling utilization rate and phosphorus use intensity were determined.At present,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is deteriorating,and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till serious.(4)By regula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flow indexes in agricultural system,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be improved in a certain range.In the aspect of planting industry,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pesticid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apply high efficiency,low toxicity and low pollution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introduce advanced management mod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ing industry;in the aspect of animal husbandry,we should combine agriculture with animal husbandry,control the excessive breeding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implement the whole chain management of manure and urine,and realize the harmles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manure and urine.To sum up,the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shows a downward trend,and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other relevant indicators is gradually improved.At presen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till at a high pollution level,and most counties with high pollution degree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central and northeast regions of Hebei Province.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mainly affected by nitrogen use intensity,heat yield per unit area,plant protein yield per unit area,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level and other indicators.The count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can be improved by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emical fertilizer,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planting industry,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李晓琳[10](2020)在《绿色发展背景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农业资源变化情况,对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农业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对绿色发展和农业资源评价进行概念界定,阐述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方面对邯郸市农业资源进行概述;然后,从水资源、耕地资源、农业生产投入品、农业生产废弃物和农业经济发展5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定量评价2010—2018年邯郸市重要农业资源利用的演变特征;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第一,本文使用的指标选取方法和构建的原则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资源数量和质量,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简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了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最终得到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值,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见指标选取较为合理。第二,邯郸市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利用正在逐步趋于合理化,2010—2013年,邯郸市的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值介于0.40.5之间波动;2014—2018年,邯郸市的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值稳步上升,2016—2018年上升速度明显变快,2016年达到0.6,2017年达到0.7,2018年达到0.86。第三,邯郸市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是多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水、耕地、农业投入品等资源要合理利用,才能推进邯郸市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第四,基于全文的研究和分析,对邯郸市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农民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二是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使用量,提升农民意识,减肥减药;四是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二、石家庄秸秆利用形成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家庄秸秆利用形成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农业秸秆资源利用政策动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动态最优化概念模型构建
2 数学模型的构建
    2.1 目标函数
    2.2 社会经济子模型
    2.3 能源供需模型
    2.4 大气污染物质排放模型
    2.5 秸秆资源模型
    2.6 新技术引入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秸秆资源处理潜力分析
    3.2 河北省秸秆资源利用的环境影响
    3.3 河北省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情况
    3.4 河北省经济发展趋势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3)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株高的影响
    2.2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茎粗的影响
    2.3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叶面积的影响
    2.4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2.5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2.6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2.7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2.8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产量的影响
    2.9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覆秸秆配施肥对土壤含水量及杏扁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1.4.2 土壤含水量测定
        1.4.3 叶片显微结构分析
        1.4.4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参数测定
        1.4.5 叶片及果实生理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秸秆配施肥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2 覆秸秆配施肥对杏扁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2.3 覆秸秆配施肥对杏扁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4 覆秸秆配施肥对杏扁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2.5 覆秸秆配施肥对杏扁叶片及果实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乡村生态
        2.1.2 乡村生态振兴
        2.1.3 乡村生态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
    2.2 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乡村生态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乡村生态理论
3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现状
    3.1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取得的成就
        3.1.1 政府重视在乡村的生态宣传
        3.1.2 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推广
        3.1.3 农民生活方式日益生态化
        3.1.4 生态宜居的环境景观逐步呈现
    3.2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
        3.2.1 乡村生态振兴主体力量不足
        3.2.2 乡村生态法治机制不完善
        3.2.3 乡村生态振兴资金投入不充裕
        3.2.4 生态安全治理技术水平较低
    3.3 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市场化、现代化对农村的冲击
        3.3.2 乡村生态振兴整体规划不科学
        3.3.3 乡村生态振兴宣传的实效性不强
        3.3.4 农民生态意识薄弱
4 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4.1 形成主体合力: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
        4.1.1 统筹政府力量
        4.1.2 培育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4.1.3 强化村民绿色生活行为
        4.1.4 重视社会团体力量
    4.2 完善法制体系:筑牢生态振兴的法制保障
        4.2.1 完善乡村生态振兴法律法规
        4.2.2 完善涉农法律规范
        4.2.3 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保障
        4.2.4 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
    4.3 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乡村生态监测及补偿机制
        4.3.1 建立高效完善的生态监测机制
        4.3.2 坚持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
        4.3.3 要建立环境保护激励制度
    4.4 扎实乡村生态振兴的资金支撑
        4.4.1 加强政府资金支持
        4.4.2 畅通社会融资渠道
    4.5 坚持绿色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4.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础农业
        4.5.2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绿色农业
        4.5.3 利用农村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4.6 坚持技术振兴:加强生态振兴的技术支撑
        4.6.1 创新科研体系,攻克核心技术
        4.6.2 汇聚创新人才,建设生态智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
        1.2.2 具体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1.2.3 奶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1.2.4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与布局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数据说明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链与奶业产业链
        2.1.2 农业布局与奶业布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2.2.3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2.2.4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3.1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一个种养结合与比较优势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2.3.2 研究假设
第3章 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3.1 京津冀奶业的生产状况
    3.2 京津冀奶业的加工状况
    3.3 京津冀奶业的消费状况
    3.4 京津冀奶业政策梳理与比较
        3.4.1 北京市奶业政策梳理
        3.4.2 天津市奶业政策梳理
        3.4.3 河北省奶业政策梳理
        3.4.4 三地政策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4.1.1 饲料原料生产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分析
        4.1.2 生鲜乳生产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1.3 乳制品加工业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2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重心迁移分析
        4.2.1 饲料原料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2 生鲜乳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3 乳制品加工业重心迁移分析
    4.3 京津冀奶业链各环节布局匹配度分析
        4.3.1 种养加空间重叠性分析
        4.3.2 方向变动一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奶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1 奶业集聚测度方法
        5.1.1 空间集聚程度测度指标
        5.1.2 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5.2 京津冀生鲜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5.2.1 生鲜乳生产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5.2.2 全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2.3 局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集聚效应分析
    5.3 京津冀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3.1 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地理集中率
        5.3.2 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奶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6.1.1 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
        6.1.2 空间滞后模型(SLM模型)
        6.1.3 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
    6.2 变量选取与解释
    6.3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6.3.1 数据来源
        6.3.2 畜禽环境承载力测算
    6.4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分析
        6.4.1 数据处理与各变量描述统计
        6.4.2 模型选择
        6.4.3 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7.1 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
        7.1.1 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3 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综合得分
    7.2 初步优化方案
    7.3 优化方案合理性的论证
        7.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鲜乳生产布局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7.3.2 耦合协调类型与优化方案分区的匹配结果分析
    7.4 优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基于各区县功能定位
        7.4.1 京津区域
        7.4.2 河北省
    7.5 最终优化方案
第8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
        8.2.2 打造一批重点奶业区域
        8.2.3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8.2.4 配套相应的土地支撑政策
        8.2.5 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种植结构
        8.2.6 强化科技支撑
        8.2.7 满足京津奶业应急保障需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7)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一年两熟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小麦冬前积温不足影响分蘖
        1.2.2 小麦播种质量差
        1.2.3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小麦播种机国内发展现状
        1.4.2 小麦播种机国外发展现状
    1.5 黄淮海北部地区种植方式
    1.6 小麦密行种植技术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设计
    2.1 小麦密行播种农艺要求
    2.2 排种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结构
        2.2.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的设计
        2.3.1 充种沟的设计
        2.3.2 双边交替充种旋转轮盘直径的设计
        2.3.3 种沟隔板的分布
        2.3.4 投种片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参数优化
    3.1 种子在排种器内的受力分析
    3.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优化
        3.2.1 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3.2.2 仿真参数的选择
        3.2.3 差速充种沟优化
        3.2.4 充种沟尺寸优化
        3.2.5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优化
        3.2.6 仿真试验
    3.3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台架试验
    3.4 台架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弧形挡板固定位置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2 种沟尺寸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3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5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田间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的设计
    4.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4.1.1 整机结构
        4.1.2 工作原理
    4.2 小麦密行播种机部件设计
        4.2.1 双圆盘开沟器的选用与设计
        4.2.2 双圆盘开沟器分布设计
        4.2.3 对行镇压轮的设计
        4.2.4 电控播种系统设计
        4.2.5 排种器减阻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田间试验
    5.1 机具性能试验
        5.1.1 试验条件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行距小麦苗期土壤含水率的对比
        5.3.1 黄淮海地区降雨规律
        5.3.2 土壤含水率对比
    5.4 不同行距小麦产量对比
    5.5 小麦密行播种机区域适应性试验
        5.5.1 随经度提高增产幅度较大
        5.5.2 随纬度提高增产幅度略小,但规律性较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
    6.1 小麦—玉米对行播种
    6.2 无人驾驶作业机组参数
    6.3 机组田间行走路径规划
        6.3.1 机组转弯形式及其评价
        6.3.2 主要行走方法及工作行程率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8)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1.6 创新点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2.2.1 栽培面积经过较大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
        2.2.2 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稳定
        2.2.3 产值呈不断增长的上升趋势
        2.2.4 珍稀菇种生产集中度高
        2.2.5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2.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分析
        2.3.1 加工能力下降
        2.3.2 产品层次偏低
    2.4 河北省珍稀菇种市场现状分析
        2.4.1 栗磨价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4.2 羊肚菌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2.4.3 大球盖菇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2.4.4 欧美地区对牛肝菌需求较大
        2.4.5 日本对珍稀类食用菌需求高
    2.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5.1 气候条件优越
        2.5.2 生产原料丰富
        2.5.3 资源利用率高
        2.5.4 营养价值丰富
    2.6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6.1 栽培风险高,科技贡献度低
        2.6.2 机械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2.6.3 经营主体弱,技术人才缺乏
        2.6.4 流通效率低,市场开拓不足
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3.1.1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3.1.2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3.1.3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3.2 综合效益指标选取的原则
    3.3 指标选取方法
    3.4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说明
        3.5.1 经济效益指标
        3.5.2 社会效益指标
        3.5.3 生态效益指标
4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4.2.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2.3 构造判断矩阵
        4.2.4 权重计算
    4.3 评价过程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4.1 经济效益
        4.4.2 社会效益
        4.4.3 生态效益
    4.5 主要珍稀菇种综合效益得分
    4.6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5.1 河北省栗蘑产业发展现状
        5.1.1 产业规模
        5.1.2 产品流通
        5.1.3 品牌建设
        5.1.4 技术推广
    5.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统计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生态效益
    5.3 综合效益得分
    5.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科学规划,建立种植示范园区
        6.2.2 人才支撑,培育科技服务体系
        6.2.3 技术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6.2.4 管理优化,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6.2.5 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6.2.6 精深加工,开发药用保健价值
        6.2.7 开拓市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9)河北省农业系统氮流动影响因素及其调控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区域农业系统氮流动的主要特点研究
        1.2.2 氮流动对农业生态环境指标的影响
        1.2.3 针对氮流动调控的优化途径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食物链系统养分研究边界
    2.2 河北省县域区划
    2.3 NUFER模型
    2.4 河北省县域农业系统氮流动和相关指标选取
        2.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2.4.2 氮流动指标选取
        2.4.3 相关指标选取
    2.5 指标的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与分级
        2.5.1 指标的数据来源
        2.5.2 指标的计算方法
        2.5.3 指标的分级与测定值
    2.6 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县域农业系统氮流动及相关指标的主要特点
        3.1.1 河北省及各县区氮流动的主要特点
        3.1.2 河北省及各县区社会发展指标的主要特点
        3.1.3 河北省及各县区经济指标的主要特点
        3.1.4 河北省及各县区农业生产指标的主要特点
        3.1.5 河北省及各县区资源投入指标的主要特点
    3.2 河北省农业系统氮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农田氮素盈余影响因素
        3.2.2 单位面积农田氨排放量影响因素
        3.2.3 单位面积畜牧氨排放量影响因素
        3.2.4 农田氮素径流影响因素
        3.2.5 农田氮素淋洗影响因素
        3.2.6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
        3.2.7 生产单位食物氮素环境代价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河北省农业系统氮流动及相关指标的主要特点
        4.1.1 河北省资源投入与氮流动指标的主要特点
        4.1.2 河北省社会发展指标的主要特点
        4.1.3 河北省经济指标的主要特点
        4.1.4 河北省农业生产指标的主要特点
    4.2 河北省其他相关指标与农业系统氮流动的关系
        4.2.1 河北省农业资源投入与农业系统氮流动的关系
        4.2.2 河北省社会发展与农业系统氮流动的关系
        4.2.3 河北省经济与农业系统氮流动的关系
        4.2.4 河北省农业生产与农业系统氮流动的关系
    4.3 河北省农业系统氮流动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及调控途径
        4.3.1 农田氮素盈余影响因素与调控
        4.3.2 单位面积农田氨排放量影响因素与调控
        4.3.3 单位面积畜牧氨排放量影响因素与调控
        4.3.4 农田氮素径流影响因素与调控
        4.3.5 农田氮素淋洗影响因素与调控
        4.3.6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与调控
        4.3.7 生产单位食物氮素环境代价影响因素与调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10)绿色发展背景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发展相关概念
        2.1.2 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文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第三章 邯郸市农业资源概况
    3.1 20世纪80年代邯郸市农业资源状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社会经济资源
    3.2 邯郸市农业资源现状
        3.2.1 自然资源
        3.2.2 社会经济资源
    3.3 邯郸市农业发展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四章 邯郸市农业资源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
        4.1.2 指标内涵
    4.2 确定指标权重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2 计算指标权重
        4.2.3 计算体系的灰色关联系数
    4.3 评价结果
第五章 评价结果分析
    5.1 邯郸市农业资源评价
        5.1.1 水资源
        5.1.2 耕地资源
        5.1.3 农业生产投入品
        5.1.4 农业生产废弃物
        5.1.5 农业经济发展
    5.2 存在问题
        5.2.1 水资源匮乏
        5.2.2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5.2.3 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仍然过高
        5.2.4 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骤减
    5.3 提出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石家庄秸秆利用形成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农业秸秆资源利用政策动态模拟研究[J]. 王孟双,刘美玉.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06)
  • [2]河北省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环境经济影响动态模拟研究[D]. 王孟双. 河北地质大学, 2022
  • [3]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 核农学报, 2021(08)
  • [4]覆秸秆配施肥对土壤含水量及杏扁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陈雪峰,景晨娟,王端,刘志琨,武晓红. 山西农业科学, 2021(06)
  • [5]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研究[D]. 何明珠.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6]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D]. 袁艳云.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7]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赵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8]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李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9]河北省农业系统氮流动影响因素及其调控途径[D]. 李雨蒙.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10]绿色发展背景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 李晓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石家庄秸秆利用形式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