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只是一个庸俗的女人

《红楼梦》只是一个庸俗的女人

一、《红楼梦》只是一个俗艳的女子(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智[1](2021)在《《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研究》文中提出《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简称为《孝义真迹珍珠塔》或《珍珠塔》,它作为代言体弹词的一部力作,产生于清代中后期,在弹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是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意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秀才新补旧作文人巧续残章》追溯和梳理《珍珠塔》故事的来龙去脉,将故事中的人物、地名与现实中的景点“珍珠塔”以及历史事实中的人物、地名进行对比,客观地分析《珍珠塔》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系统的梳理《珍珠塔》创作史上,最为有影响力的改编者周大榜的身世、着作以及他改作《珍珠塔》的因缘际会。分析《珍珠塔》的众多版本,并将繁多的版本进行大致的归类,勾勒《珍珠塔》在有清一代的传播情况。第二章《珠塔七层层匠心雅俗兼备备一炉》集中探讨和分析了《珍珠塔》的艺术特色,如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包括多体并用式的叙事方式、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雅俗兼备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一化的特点。第三章《舞台荧屏<珍珠塔>优秀续书<麒麟豹>》通过梳理以《珍珠塔》故事为题材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分析各种体裁改编的优劣,探索弹词《珍珠塔》故事的演变过程,明辨在新时代新需求下,《珍珠塔》故事在各种曲艺形式包括说唱、戏曲、影视等方面的新型出路和发展。第四章《仁义当头施教化风气开道来者先》相较之前对《珍珠塔》弹词地位和影响的模糊性定位,综合第二章的艺术特色研究,对《珍珠塔》在弹词史上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和定位。

毛誉澄[2](2021)在《晚清女性的《红楼梦》阅读与评论——以《红楼梦抉隐》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是一部蕴玉含珠的清代《红楼梦》评点着作,其中保存了不少晚清女性对《红楼梦》进行阅读与评论的材料。莲仙女史是洪秋蕃的一位女门生,对《红楼梦抉隐》影响甚大,我们在《红楼梦抉隐》中可以窥见她对《红楼梦》女性人物心理细致的揣摩,及其赋予《红楼梦抉隐》文本的女性意识。我们从《红楼梦抉隐》可以得知晚清女性为《红楼梦》作诗的多样化情境,如因观点不同而进行论辩,或抒发为小说所触发的情感。在当时,丈夫的藏书能够成为女性阅读《红楼梦》的来源,闺秀群体还可以在家庭聚会上进行《红楼梦》的集体讨论。莲仙女史是一位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红楼梦》女性批评者,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她的被埋没,是清代的女性读者在《红楼梦》批评上相对失语的一个代表。

张馨月[3](2021)在《民国时期服饰流行色彩语汇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西学东渐”的风潮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本文将从民国时期报刊杂志中的服饰流行色彩语汇入手,探讨该时期服饰色彩语汇的用词特点及流变原因,为民国时期的服饰时尚潮流及色彩语汇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报刊中的服饰色彩语汇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色彩的色相属性,将收集的服饰色彩语汇分成九大类,并对这九类服饰色彩词注释及适用范围分析。由于各类报刊的创立背景、执笔人群与受众群体不同,色彩语汇在各类报刊中呈现不同的使用偏好,如《申报》中的服饰色名多展现面料色泽特点;《玲珑》中同一类别的色彩,构词十分多样化,充分表现了其色彩语汇的丰富性;《家庭》中的服饰色名直观表达了色彩的由来;《妇女杂志》和《妇女生活》中偏好使用国外色彩词汇进行服饰介绍。基于色彩语汇在服饰中的搭配组合,可将其分成三类:无彩色系语汇组合、有彩色系语汇组合、混合色系语汇组合。其中,混合色系语汇组合在服饰色彩搭配中最多,主要以原色与次生色搭配为主;有彩色系语汇组合受到国外服饰配色的影响,在组合上以深浅色彩组合居多;无彩色系语汇在使用时,着重突出同色系之间的纯度差异。同时,根据报刊中的服饰色彩信息汇总发现,上装中黑色、白色等淡雅色彩出现最多,礼服中红蓝色系出现频率最高,不同款式的流行色彩各有差异。通过对报刊中所出现的国人择色观念的梳理,发现影响色彩流行的原因有两种,即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年龄与性格、体型与肤色、生理与心理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群体价值观、色彩属性、社会文化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该时期服饰的主流色彩。通过对民国时期报刊杂志中的服饰色彩语汇的相关信息整理发现,影响色彩语汇流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国外色彩科学理论的传入,该时期的色彩语汇,在命名时常会突出色与色之间的关系,如带橙赤色、带绿黄色等。但由于当时的配色理论不够完善,因此出现大量的模糊命名方式,如甚鲜明的绿色、黄胜的绿色等。染护技术的革新让服饰色彩在以原料命名的基础上,更具多元化,如黑色系中“乌元”与“精元”。面料的多样让同一色彩呈现出不同色泽,使人们在称呼时无法同一标准。政治制度的开放包容更是为服饰色彩语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民国时期的服饰色彩语汇作为该时期服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揭示了隐藏在色彩语汇下,人们的文化思想、社会心理、审美观念的发展轨迹,色彩文化在传承中的合理变迁,为提升中国传统色彩语汇在国际平台上的话语权作铺垫。

王宇宇[4](2020)在《清代嘉兴府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清代嘉兴府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小说发展概况、小说作者、小说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展开探究。除绪论外,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清代嘉兴府小说创作情况进行概述。通过检索前人小说书目、查阅地方志等方式,共找到文言小说28部(篇),通俗小说6部,合计34部(篇),这个数量在浙江省中仅次于杭州府,在清代浙江各府小说创作整体中位于前列。第二章对清代嘉兴府小说作者进行探究,主要聚焦其生平思想和小说观念。在这二十余位小说作者中,既有出仕为官的,也有隐居、游幕的,他们不同的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小说创作及小说观念有所影响。此外,本章还对烟水散人、天花藏主人与嘉兴府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第三章回到小说本身,分析清代嘉兴府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从小说主题和情节上的因循与创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多样的语言面貌三点来论述。对于其中较为出色同时研究成果较少的几部作品,在第四章做了个案探究。其中《遣睡杂言》带有较重的地域特色,《贤已编》中文人色彩明显,《昔柳摭谈》艺术水平较高,《侠义佳人》是晚清女性小说的代表作,各具特色,是清代嘉兴府小说中的优秀作品。

邱丹[5](2020)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文中研究表明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它是新时期语境下西方文化刺激与文学审美现代性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先锋小说通过对宏大话语与叙事成规的颠覆,创造了全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及语言体验,为小说本体的回归创造了可能。这场带有审美哗变色彩的叙事美学变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而传统文学资源作为先锋小说变革的重要参照体系,其脉流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先锋叙事中,并参与着先锋话语的建构。可以说,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不仅仅有反叛,同样包蕴着继承与转化。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先锋小说特质,阐明传统与传统文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艺术呈现,挖掘先锋与传统、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寻中国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不足。这也是新世纪对先锋小说的再思考,对先锋小说处理中西方文学资源关系的再思考,以期发掘共通性的学理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首先,论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语境,阐释西方先锋派与中国先锋派的差异,并明确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特质。中国先锋派文学发生在文学断裂之后,经由了从舶来到消融本土的整合,作为带有现实焦虑的形式变革,它不像西方先锋派文学那样激进、深刻,更倾向于“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变革。在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浪潮中,“先锋”的释义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进行整体剥离与指认,对于先锋小说相关问题的阐述与论证,至关重要。其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超越是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主题话语、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多重变革实现的。由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变奏异调,就需要对“传统”“传统文学”“文学传统”等概念进行有力地阐释与辨析,并把握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等叙述内容与叙事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现实、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社会功能等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为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做好铺垫。再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转化,呈现了从不自觉借鉴到自觉汲取的发展线索。将先锋小说整体性作为考量时,不能忽略传统文学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向“显在”资源的原因,这是由传统文学本身、先锋文学本身、语境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体现先锋作家在中西方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对资源突围与认知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传统文学中叙事传统在题材类型与叙事技艺上的精妙之处,抒情传统在情感抒发与诗词意象运用上的独到特色,才使得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从叙述内容到叙事方略的继承与转化成为可能。另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述内容与叙事方略等方面的择取与拓新,呈现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融合的审美特点。先锋小说在反叛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的题材类型、文学母题、精湛的叙事手法还是有所保留、有所继承、有所转化。先锋小说呈现了对侠义公案、才子佳人、武侠江湖、历史家族等题材类型的吸纳与超越;对“命运”“神秘”“地域”等传统母题的延揽与新构;还呈现了对“故事套故事”“旧瓶新酒”“借笔墨拈出”“以虚构补充”“故事新编”等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对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及异端境界等传奇叙事手法的吸纳与转化。同时,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文化母语的潜在记忆与惯性作用、传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先锋小说在自然景物类词汇、意象类词汇词义、诗词歌赋、诗性语言等方面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汲取与新变。最后,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反叛与继承的总体向度上,对先锋小说资源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与突围的策略进行了问题求解性的探索,阐明传统与先锋之间带有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辩诘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先锋小说的创作路径,也引发了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处理多种创作资源、多种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先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多种美学力量碰撞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它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体认与反思,其所生成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缺憾无疑对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学资源庞大、多元、驳杂,有很多“生机”可待挖掘。虽然先锋小说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但传统作为血液中不可抗拒的因子,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先锋小说的创作。反过来,丰饶的传统也在先锋小说的创造性转化中得以赓续、绵延。未来文学的方向,不仅要放眼世界,也要彰显民族文学的文化气韵,在超越中确立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唯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接收新知与转化传统中不断延续、不断生长。

计宇[6](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文中认为选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最常使用的课程载体,但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是内隐于教科书选文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炼出选文适切的语文学习内容,也就是建构出选文的语文学习意义是其选文使用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建构出体现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本研究围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这一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内涵与变革指向、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状态与如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四方面进行层层推进的研究。全文由序言、导论、结语与正文七章共十部分构成。序言与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起点、研究立场、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一章与第二章具体分析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全面呈现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第三章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进行的理论分析,进而把握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基本类型。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则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选文理解实然样态的调查与案例分析,提炼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呈现其专业生存方式的现状。第七章中提出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与建构策略。结语部分是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第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其教学实践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必然集中体现了其专业发展样态。第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实用型、意义模糊型、技术惯例型、天真依赖型、语言中心型、思想中心型六种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僵化性突出、模仿性明显,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也难以呈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客观呈现出其专业生存处于专业自我的缺失消解、专业实践的困惑焦虑与专业发展的表面被动状态之中。第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由其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构成,通过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三知”策略,建构出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明确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从而使其专业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另外,又对整体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小学教师教育中的语文学科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纵向历时研究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唐显婷[7](2020)在《世情传统与李劼人长篇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研究者更多地将李劼人长篇小说视为西方近现代文学的产物,却极大地忽视其与中国古典世情传统的血缘联系。通过对李劼人长篇小说与作家本人阅读记忆的相互参照,我们可以发现他对《金瓶梅》“三言”“二拍”《红楼梦》等世情小说的阅读、接受与转化这一客观事实。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试图去探寻世情传统对李劼人长篇小说创作的深度影响,以及李劼人对世情传统的现代转化。全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李劼人长篇小说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的说明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三章。第一章梳理世情传统启示下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叙事图景。李劼人在长篇小说创作中,主要延续了中国传统世情小说微观描摹生活、关注世俗人际与聚焦市民思想的传统,使其在世俗人情的细腻书写中,忠实还原了人的生活、人的关系与人的情感,构建了一个日常的、世俗的、开阔的、深刻的成都市民生活世界,并于其中寄予了对于人性、人情、人心的浓烈关怀与审视。第二章分析世情传统启示下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在展开丰繁复杂的市民生活图景中,中国传统世情小说在叙事策略上的经验积累,同样对李劼人长篇小说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视角智慧的汲取、语言艺术的承续与经典笔法的借鉴,使他的长篇小说能在叙事策略的极尽变化中,将鲜明的人物个性、幽微的思想人情、复杂的主题意蕴、广阔的世情风习等力透纸背,极大地保留并宣示了本民族文学传统的优长之处。第三章探讨李劼人长篇小说对世情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铸就的文学个性。面对世情传统的先在,李劼人不仅有为我所求的接受,更有站在现代文学基点上的自觉转化。在书写世俗生活时,他就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世情小说的艺术追求,剥离了情爱叙事中的性爱外衣,冲淡了悲剧意识的直接流露,融合了“世情”与“历史”两大资源,并凭其对世情传统的接受与转化成就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市民书写。第三部分为结语。本民族的文学传统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的出身。对李劼人长篇小说与世情传统血缘关系的探寻,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李劼人长篇小说吸收转化世情传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能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下去发现李劼人长篇小说书写世俗人生、人性人情的真实质地与其建构的“人学”内涵。

付秀莹[8](2020)在《他乡》文中提出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王琴[9](2020)在《论茅盾小说中的女性身体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在茅盾的小说中,女性身体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女性身体以个体也以群体的身份参与到小说对时代、社会的诠释中。本文意在对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书写的方式进行探究,以此挖掘作家在女性身体书写背后的诉求,作者对社会、革命、女性命运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书写的转变,通过女性身体书写的变化,反映作者对社会时代变化的思考,继而探究茅盾小说中女体书写的独特性,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选题意义,研究状况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考察茅盾女性身体书写的时代语境及个人选择。茅盾作为男性作家,选择以女性身体作为小说书写对象是时代语境与个性选择双向的结果。第三章主要考察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呈现方式及其表达的意义。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作为启蒙话语下个性解放的个体身体,打破传统贞操观,拒绝被男性启蒙者带领,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反抗男权专制。这些在启蒙思潮引领下觉醒的女性,构成了对男性启蒙者引领的五四个性解放的反思。第二,革命环境下的女性身体作为一种社会的身体,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意义。茅盾的小说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呈现,深入揭示女性身体与革命的关系,以女性身体在革命环境中的沉浮凸显作家对“大革命”历史的“另类”反思。第三,在茅盾小说中,还存在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身体,不同于时代、社会中作为个体与群体的女性身体,具有女性专属特征的女性身体,涉及了商品消费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生育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在时代变化中的地位变迁、社会对女性解放的反映等,体现出茅盾本人对女性命运的审察、思考。第四章主要对茅盾整个创作时期女性身体书写的转变进行分析。早期小说中的身体书写带有女性独特的感性经验。到三十年代《子夜》中的身体具有资本主义钱色交易的物品化属性,女性身体成为都市中的商品,丧失了主体性。后期小说中的身体书写是在抗战时期完成的,对女性身体的展现让位于对时局变化的展现。这些身体的书写转变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变化,通过身体的书写变化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时代的思考。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茅盾创作由感性渐趋理性,逐渐注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第五章分析茅盾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意义。作为男性作家的茅盾,在女性身体书写上具有其独特性。小说中凸显女性性征的“形体曲线”、“颓废”式的女体描写、“肉体美”的身体观、女性身体情欲的表达等特征在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身体书写并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书写策略。

高鲜花[10](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研究说明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二、《红楼梦》只是一个俗艳的女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楼梦》只是一个俗艳的女子(论文提纲范文)

(1)《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珍珠塔》的版本研究
        (二)对《珍珠塔》整理者的研究
        (三)有关《珍珠塔》同题材改编的研究
        (四)对弹词《珍珠塔》地位和价值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框架设计
第一章 秀才新补旧作文人巧续残章——《珍珠塔》相关概况
    第一节 清代故事珍珠塔的前世今生
        一、珍珠塔故事的前世
        二、珍珠塔故事的今生
    第二节 周殊士千里游襄方元音偶告真相
        一、山阴周大榜
        二、周大榜改作《珍珠塔》
    第三节 铺天盖地珍珠塔五花八门归于一
        一、《珍珠塔》弹词版本众多的原因以及相关概况
        二、《珍珠塔》弹词的版本
第二章 珠塔七层层匠心 雅俗兼备备一炉-《珍珠塔》的艺术特色研究
    第一节 多体并用式的叙事方式
        一、诗歌类
        二、类诗歌
    第二节 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
    第三节 曲尽人意的心理描写
    第四节 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通俗化
        二、语言个性化
    第五节 时隐时现的全知视角
        一、代表说书人身份的“表”在文本中的作用
        二、两种视角不同叙述声音交融所达成的叙事效果
    第六节 异彩纷呈的音乐体系
        一、多样化的来源
        二、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
        三、贴合情节的运用
第三章 舞台荧屏《珍珠塔》优秀续书《麒麟豹》——《珍珠塔》故事的改编与衍生
    第一节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形式多元的改编实践
        二、主题不同的改编策略
        三、改编本代表作管窥
    第二节 在传统中求新变
        一、汲取通行本中的精神内涵
        二、重视不同文体的差异
        三、了解接受群体的特征
        四、重视学界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优秀续书《麒麟豹》
第四章 仁义当头施教化风气开道来者先——弹词《珍珠塔》的价值与地位研究
    第一节 《珍珠塔》中的时代印记
        一、“清闺才女”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化对立
        二、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尾
        三、伦理至上教化论
        四、家庭伦理反映
    第二节 《珍珠塔》在弹词史上的意义
        一、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
        二、传播广泛
        三、开辟弹词“新天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晚清女性的《红楼梦》阅读与评论——以《红楼梦抉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莲仙女史:一位对《红楼梦抉隐》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人物
二 女性人物心理的体察与女性意识的流露
三 《红楼梦》在闺秀群体中的传播
四 作为女性评点者的莲仙女史文化素养论

(3)民国时期服饰流行色彩语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角度及创新点
第二章 民国报刊中的服饰色彩词信息
    2.1 民国报刊中服饰流行色彩词概况
    2.2 民国报刊中的服饰色彩词流行信息分析
        2.2.1 命名具象的白类色彩词
        2.2.2 传统色名为主的黑类色彩词
        2.2.3 种类多样的红类色彩词
        2.2.4 来源清晰的蓝类色彩词
        2.2.5 名称多样的褐类色彩词
        2.2.6 彰显色彩属性的绿类色彩词
        2.2.7 色调单一的灰类色彩词
        2.2.8 多作辅色的黄类色彩词
        2.2.9 分布均匀的紫类色彩词
第三章 民国时期服饰流行色彩词分布特点
    3.1 不同报刊中服饰流行色彩用词特点
        3.1.1 展示面料色彩信息的《申报》
        3.1.2 突出色彩多元化的《玲珑》
        3.1.3 强调色彩词出处的《家庭》
        3.1.4 受西方构词启发的《妇女杂志》《妇女生活》
    3.2 不同服饰中的流行色彩词特点
        3.2.1 上装流行色彩词特征
        3.2.2 下装流行色彩词特征
        3.2.3 连衣裙装流行色彩词特征
        3.2.4 礼服流行色彩词特征
        3.2.5 配饰流行色彩词特征
        3.2.6 妆容流行色彩词特征
第四章 民国时期服饰流行色彩语汇搭配
    4.1 服饰色彩语汇搭配
        4.1.1 无彩色系组合
        4.1.2 有色彩系组合
        4.1.3 混合色系组合
    4.2 妆容色彩语汇搭配
第五章 民国时期服饰色彩流行因素
    5.1 个人因素
        5.1.1 年龄与性格
        5.1.2 体型与肤色
        5.1.3 生理与心理
    5.2 外部因素
        5.2.1 自然条件的影响
        5.2.2 群体价值观的影响
        5.2.3 色彩属性的影响
        5.2.4 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影响服饰流行色彩语汇流变的原因
    6.1 政治环境影响下的色彩语汇
    6.2 色彩学知识影响下的色彩语汇
        6.2.1 以“三色”原理为基础的构词方法
        6.2.2 新色彩观助力色彩语汇流通
    6.3 面料多样影响下的色彩语汇
    6.4 染护技术影响下的色彩语汇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致谢

(4)清代嘉兴府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清代嘉兴府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
    第一节 清代嘉兴府小说的数量
    第二节 清代嘉兴府小说的类型和题材
    第三节 清代嘉兴府小说创作的兴盛原因
第二章 清代嘉兴府小说作者研究
    第一节 清代嘉兴府小说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清代嘉兴府小说作者的小说观念
    第三节 清代烟水散人、天花藏主人与嘉兴府关系考辨
第三章 清代嘉兴府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主题、情节上的因循与翻新
    第二节 形象上的突破——以女性形象塑造为例
    第三节 多样的语言面貌
第四章 清代嘉兴府小说个案探究
    第一节 《遣睡杂言》与《贤已编》
    第二节 《昔柳摭谈》
    第三节 《侠义佳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求索
        1.2.1 先锋小说研究综述
        1.2.2 论文相关问题探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2章 中西视域:“先锋”“先锋派”及“中国先锋小说”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与内涵:“先锋”“先锋派”的理论界定
        2.1.1 多义与复杂:先锋词义的历时演绎
        2.1.2 激进与叛逆: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1.3 断裂与有限:文学本体意义上的中国先锋派
    2.2 转化与消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生成、发展及特质
        2.2.1 语境与场域: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契机
        2.2.2 潮流与动向: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动态建构
        2.2.3 有限的创新: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质
    2.3 含混与剥离:中国先锋小说的整体指认
        2.3.1 先锋小说的释义: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历史迁移
        2.3.2 先锋作家的指认:不断扩容的先锋群体
        2.3.3 先锋小说的划定:思想突围与形式实验
第3章 反叛与超越: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重变革
    3.1 传统的认知:“传统”相关命题的理论阐释与辨析
        3.1.1 传统:“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
        3.1.2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
        3.1.3 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理性现实与社会功能
    3.2 精神诉求: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3.2.1 理性与非理性:拒绝宏大的非理性叙事
        3.2.2 真实与虚构:拆解经验现实的心灵真实
        3.2.3 反叛与逃离:规避意识形态话语的个性化叙述
    3.3 主题变革: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现代阐释
        3.3.1 放逐与归宿:逃离“父法”的精神流放与还乡
        3.3.2 欲望与死亡: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与肮脏
        3.3.3 苦难与存在:勘探生命存在的苦难与缺失
    3.4 叙事策略:先锋小说对传统叙事成规的颠覆
        3.4.1 故事“似真性”的打破与故事的感觉化
        3.4.2 形象“社会性”的脱离与形象的符号化
        3.4.3 时间“线性”的断裂与时间的敞开
第4章 困境与转机:先锋与传统融合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原因
    4.1 传统本身:传统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4.1.1 叙事传统:丰富的题材类型与多样化的叙事技巧
        4.1.2 抒情传统:抒情言志与意蕴深厚的诗词意象
    4.2 先锋本身:形式实验的创作困境
        4.2.1 叙事限度:有限意义的形式探索
        4.2.2 自我重复:超越自身的艰难跋涉
        4.2.3 晦涩难懂:审美大众的接受阻隔
    4.3 外在语境:语境变化下先锋作家的写作焦虑
        4.3.1 语境变更:先锋小说的边缘化境遇
        4.3.2 心态调整:先锋作家创作心态的转换
第5章 继承与转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题材与母题的借鉴与革新
    5.1 题材的碰撞:对传统文学题材类型的吸纳与新解
        5.1.1 侠义公案题材的承继与突破
        5.1.2 才子佳人题材的汲取与化用
        5.1.3 武侠题材的整合与改造
        5.1.4 家族题材的借鉴与更新
        5.1.5 历史题材的吸收与转化
    5.2 主题的遇合:对传统文学母题的延揽与升华
        5.2.1 宿命循环构成的命运魅惑
        5.2.2 荒诞悬疑促成的神秘世界
        5.2.3 地域色彩透露的乡土情怀
第6章 择取与拓新: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改造
    6.1 故事:对传统文学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
        6.1.1 故事讲述:“故事套故事”与“旧瓶新酒”
        6.1.2 故事新编:“借笔墨拈出”与“以虚构补充”
        6.1.3 故事寓意:“故事新编”的延承与新义生成
    6.2 传奇:对传奇叙事传统的选取与新构
        6.2.1 传奇文体:“传奇”传统及其后世影响
        6.2.2 传奇人物:人物形象的增魅书写
        6.2.3 文奇则传:传奇情节的拓新处理
        6.2.4 异端境界:超现实世界的传奇建构
    6.3 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6.3.1 语言资源:传统文学语言革新及其审美特点
        6.3.2 词语运用:景物词汇与情境题蕴的呼应
        6.3.3 语义变化:经典意象的复制与新变
        6.3.4 语言风格:诗词歌赋与抒情语言
第7章 悖论与思辩:先锋小说资源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性求解
    7.1 先锋与传统:先锋与传统之间悖论式的辩诘关系
        7.1.1 割裂与依赖:反叛传统与传统的惯性制约
        7.1.2 变动与迁移:相互背离与相互转化的美学足迹
        7.1.3 沉潜与显现: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形态
    7.2 反叛与继承:先锋小说资源转化的审美突围
        7.2.1 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汲取调整
        7.2.2 现代形式与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
        7.2.3 反叛超越与继承转化的共时性存在
    7.3 审慎与沉思:现AI写作作与多重资源的并存互补
        7.3.1 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传统考量
        7.3.2 文学多种创作手法融合的美学张力
        7.3.3 中西多种资源相互碰撞的持久力量
第8章 体认与反思: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意义及思考
    8.1 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当代文学的世界交流
        8.1.1 经验情感与本土记忆的无限延伸
        8.1.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寻找建立
        8.1.3 多元文化生态领地的建构与传播
    8.2 文学价值:文学多重审美表现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8.2.1 先锋书写与古典文学融汇的“审美向度”
        8.2.2 历史意识与现实体验重叠的“历史向度”
        8.2.3 本土意识与地域情结交融的“民族向度”
    8.3 审美缺憾:反叛与继承传统文学中存在的不足
        8.3.1 “影响的焦虑”之下“精神深度”的漂浮
        8.3.2 “同质化”创作下“创意精神”的失度
        8.3.3 “传统资源”转化下“纵深探索”的缺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话语转型
        (二)教科书选文研究思维的转换
        (三)21世纪社会生活变革的要求
        (四)个人的实践反思与研究旨趣
    二、研究起点
        (一)研究现状
        (二)概念诠释
    三、研究立场
    四、研究意义
        (一)衔接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与实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二)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反思自身专业性,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三)深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视域,丰富教科书研究理论
    五、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与主体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主体结构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本质功能探寻
    一、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特色流变
        (一)传承为主:选文体系初建期(1902年-1912年)
        (二)实用为先:选文第一次变革期(1912年-1949年)
        (三)应时开拓:选文第二次变革期(1949年-1977年)
        (四)多元并存:选文第三次变革期(1978年-2000年)
        (五)素养指向:选文第四次变革期(2001年-现在)
    二、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编写特点
        (一)选文标准明确
        (二)选文特征突出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
        (一)教科书选文是学习语言规范的首要材料
        (二)教科书选文是掌握思维方法的有力工具
        (三)教科书选文是唤醒审美体验的重要媒介
        (四)教科书选文是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一、追寻与创建: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意蕴
        (一)作为普通读者对选文个体本身意义的追寻
        (二)作为专业教师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的创建
    二、历史与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对话
        (一)作为普通读者与选文的对话
        (二)作为专业教师与选文的对话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一)明确自身身份的复合性
        (二)把握理解过程的立体对话
        (三)强调理解内容的素养指向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理论分析
    一、文本解读范式与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辨析
        (一)文本解读范式的内涵
        (二)文本解读范式的主要类型
        (三)“文本解读范式”与“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差异
    二、“文本解读范式”形成的教师选文研究困境
        (一)宏观研究模糊
        (二)中观研究散乱
        (三)微观研究浅表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类型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可能类型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二)调查范围与样本
        (三)调查工具的编制
        (四)数据与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呈现
        (一)理解观念现状呈现
        (二)理解方法现状呈现
        (三)理解内容现状呈现
    三、调查发现
        (一)“知”“行”反差大
        (二)教师身份单一性强
        (三)理解过程单向度强
        (四)理解内容适切性差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主要类型
        (一)不同理解观念形成的范式类型
        (二)不同理解方法形成的范式类型
        (三)不同理解内容形成的范式类型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一)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
        (二)理解范式僵化性突出
        (三)理解范式模仿性明显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实然样态成因探析
        (一)理解观念: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思考不足
        (二)理解方法:对批判性思维缺乏全面运用
        (三)理解内容: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模糊
第六章 基于专业生存方式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
        (一)案例选择
        (二)分析框架
    二、案例分析
        (一)专业意识的独特性分析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情况分析
    三、根基不牢: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现状
        (一)独特的专业意识片面固化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与学科疏离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单一薄弱
    四、根基不牢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成因探析
        (一)对学科任务特质认知不清
        (二)具备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良
        (三)对学科思维方法掌握不足
第七章 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
    一、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一)理解观念明确指向于专业发展
        (二)理解方法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
        (三)理解内容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
        (一)类型: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
        (二)专业生存方式独特性的体现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策略
        (一)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
        (二)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
        (三)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
        (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
    二、研究反思
        (一)理解范式的内涵本质:在文本解读与选文理解的差异中明确
        (二)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在选文使用的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中清晰
        (三)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在选文使用的调查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
        (四)理解范式的应然建构:在选文使用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生成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访谈提纲
    附录3 :六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典型案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世情传统与李劼人长篇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的说明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世情传统与李劫人长篇小说的叙事图景
    第一节 微观的生活描摹:平凡细密的生活琐碎
        一、衣食住用:日常生活的物质形态
        二、民风民俗:巴蜀大地的文化流传
    第二节 俗世的人际构想:世俗生活与人际关系
        一、人情的复杂:矛盾丛生的家庭人伦
        二、欲望的张扬:“反贞节”的男女情爱
        三、世态的炎凉:重“利”的人际往来
    第三节 幽微的思想聚焦:市井细民的思想观念
        一、婚恋思想: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二、处世观念:从“安命”到“求变”
第二章 世情传统与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视角智慧的汲取:灵活机变的叙事视角
        一、全景展现:拟“说话人”的叙事姿态
        二、定点观照:巧妙的人物之“眼”
    第二节 语言艺术的承续:雅俗并存的叙事语言
        一、市民风味:口语方言化的语言追求
        二、文人情怀:凝练庄重的用语匠心
    第三节 经典笔法的借鉴:丰富多样的叙事修辞
        一、对仗:“自然成对”与“事不孤立”
        二、迭用:“同中显异”与“渲染强调”
        三、曲笔:“言非所指”与“前后不一
第三章 李劼人长篇小说对世情传统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突破精神向度:异于传统的审美追求
        一、性爱外衣的剥离:世俗但不艳俗
        二、悲剧意识的冲淡:炎凉但不悲凉
    第二节 开阔叙事视野:世情与历史的浑融
        一、以实补虚:汇入历史的世情书写
        二、以真代奇:趋向生活的历史叙事
    第三节 文学价值重估:别具一格的市民书写
        一、生活全视:“尽力写出时代的全貌”
        二、世俗关怀:“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一
    二
    三
    四
        彼此
    五
    六
    七
    八
        跌宕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下篇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谁起了反叛之心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十三
        断章,或者浮云
        三十四
        亲爱的某

(9)论茅盾小说中的女性身体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思路
2 茅盾女性身体书写的时代语境及个人选择
    2.1 身体书写的时代语境
    2.2 茅盾的个性选择
3 茅盾小说中女性身体书写的呈现
    3.1 启蒙思潮下女性身体
        3.1.1 打破贞操观念
        3.1.2 对弈女性启蒙者
        3.1.3 反抗男权专制
        3.1.4 反思妇女个性解放
    3.2 社会革命中的女性身体
        3.2.1 革命名义下的身体解放
        3.2.2 女性身体充当革命的“动力”
        3.2.3 女性身体构成革命的“另类”反思
    3.3 凸显性别特征的女性身体
        3.3.1 作为商品符号的女性身体
        3.3.2 具有生育功能的女性身体
4 茅盾小说女性身体书写的转变
    4.1 早期小说女性身体的感性经验
    4.2 30年代《子夜》中女性身体的现实性
    4.3 后期小说女性身体的“退场”
5 茅盾小说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5.1 凸显性征的“形体曲线”
    5.2 颓废式女体书写
    5.3 “肉体美”的审美观
    5.4 女性身体情欲的表达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红楼梦》只是一个俗艳的女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研究[D]. 高慧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晚清女性的《红楼梦》阅读与评论——以《红楼梦抉隐》为中心[J]. 毛誉澄. 曹雪芹研究, 2021(01)
  • [3]民国时期服饰流行色彩语汇研究[D]. 张馨月. 东华大学, 2021(10)
  • [4]清代嘉兴府小说研究[D]. 王宇宇. 暨南大学, 2020(04)
  • [5]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D]. 邱丹. 辽宁大学, 2020(01)
  • [6]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D]. 计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世情传统与李劼人长篇小说创作研究[D]. 唐显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9]论茅盾小说中的女性身体书写[D]. 王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红楼梦》只是一个庸俗的女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