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棉市场受影响不大

原棉市场受影响不大

一、原棉市场受冲击不大(论文文献综述)

王赟[1](2020)在《我国粮食关税配额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 ——以玉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我国开展一切生产生活的根本。粮食安全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关系着经济稳定和社会平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保障国泰民安的重中之重。关税配额政策是国际上流行的贸易保护工具,我国粮食关税配额政策的实行和调整影响着粮食贸易,也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国内粮食的生产和消费。研究我国粮食关税配额政策的影响机制,不仅有利于为我国稳定粮食市场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我国粮食市场的良好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未来面临国际压力时能够更加从容有效地进行应对。本文首先从国外形势环境、国内市场现状和WTO的相关政策及谈判进展分析了我国现行粮食关税配额政策面临的形势环境;接着,梳理了我国粮食关税配额的执行现状,并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关税配额政策的理论影响机制出发,以玉米为例,将GTAP模型重新进行国家和部门归类,并设置模拟方案模拟了玉米降低关税后,玉米及相关产业在价格、产出、需求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在GTAP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将玉米主产省归类为四大产区,并建立了供给反应模型及消费函数,对各地区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我国粮食配额规模目前仍有不小的可利用空间。二、现阶段中美矛盾一再升级,美国已经将焦点对准到了我国的关税配额政策上,且国内粮食价格倒挂、粮食生产稳定但增长乏力、国内消费增长将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排除进一步放开关税配额政策的可能。三、当我国玉米进口关税降低时,相对于其他农产品及国外玉米市场,国内玉米市场受冲击最大。在进口低价玉米的冲击下,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导致玉米产出下降。玉米价格的降低导致了玉米需求、玉米相关行业的产出和需求增加,玉米出口国的玉米价格和产量也相应增加。四、从玉米主要产区来看,当玉米价格下降时,玉米产区的种植面积将会减少,工业消费和饲料消费增加,并且对玉米价格越敏感的地区,在玉米关税税率降低时,生产和消费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中西北产区在玉米种植面积上受影响最大,北部产区在玉米消费上受影响最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优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稳定粮食生产,谨慎开放玉米市场、增强玉米进口有序性,理清市场准入底线、坚守农业谈判立场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韩若冰,胡继连[2](2017)在《山东省棉花衰退困境及对策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山东是棉花生产加工大省,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曾是山东棉农增收和棉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然而近几年,山东棉花生产面积连续大幅下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棉改粮"、"拔棉种麦"、"棉田撂荒"的衰退现象,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棉花生产的繁荣发展,可判定山东棉花正处于严重衰退期,如不及时制定应对战略并加以实施,这种衰退态势还将持续。基于山东棉花生产在国计民生上的重要性和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能任由山东植棉业自生自灭。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山东棉花衰退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即人工成本高企压缩了植棉收益、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和棉花自身质量不过关,相应地提出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和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多方位构建山东棉花生产战略体系框架。

韩若冰[3](2015)在《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是棉花生产加工大省,棉花产量和种植面积仅次于新疆,占到全国的15%。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曾是山东棉农增收和棉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山东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几年,山东却经历了棉花生产面积连续大幅下降,从2006年的1394万亩下降到2014年的889万亩,萎缩了36.2%,棉花生产在山东农作物种植业的地位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棉改粮”、“拔棉种麦”、“棉田撂荒”的衰退现象出现,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棉花生产的繁荣发展,可判定近几年山东棉花正处于新一轮的严重衰退期,如不及时制定应对战略并加以实施,这种衰退态势还将持续。基于山东棉花生产在国计民生上的重要性和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能任由山东植棉业自生自灭。本研究立足于山东省棉花生产实际,运用衰退行业战略选择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现阶段山东棉花衰退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即人工成本高企压缩了植棉收益、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和棉花自身质量不过关。相对应得提出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和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通过对各应对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与实地数据统计,多方位构建山东棉花生产战略体系框架。在轻简生产战略研究方面,本文沿着“棉花轻简化提出——经济学机理分析——技术研发前沿介绍——轻简技术农户采纳意愿调研——推广扩散路径选择——应对战略部署”这一农业新技术研究路线展开。从理论提出依据与实际采纳态度两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轻简生产具有理论合理性和普及困难性,进而提出该技术在现实中普及推广的策略。技术经济理论基础方面,首先结合棉花生产自身特征,设计出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在育苗、育种、栽培和机械化等技术体系基础上,加入轻简生产相配套的产业组织制度,以完善该体系的经济层面部分。其次在经济学原理方面论证了轻简生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合要素替代理论和技术诱致创新理论,证明了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的要素价格之比已经超过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现实中劳动力与机械两要素的替代比率让棉花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在成本上的替代比率要求棉花生产为劳动节约型,应尽可能找到劳动力的替代要素。实际的轻简技术采纳与技术供给方面,通过对滨州、德州等主产棉区发放问卷调研,明确了轻简生产技术体系仍属于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山东棉花生产实际中,多数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虽在个别生产环节已有轻简技术的扩散渗透,但棉农对该技术体系的认知程度仍不到位,采纳情况也不理想。运用Logistic二元模型分析得出年龄、种植面积、棉花亩产与净收益、是否加入合作组织、技术需求与劳动力来源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棉农的轻简生产体系采纳态度。实际的轻简技术供给与推广方面,山东省已成功研发出许多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山东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通过农户之间、农户与政府、中介组织之间的博弈分析看出,在轻简技术推广扩散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实现棉花轻简生产战略,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农机供应商、中介组织和农户本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研究方面,现有的山东棉花种植补贴和扶持政策难以阻止棉花面积萎缩的颓势,因此实施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一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种植多分布于落后地区和贫穷人家,补贴山东的棉花种植就是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收入较低家庭的造血性扶贫,具有“扶贫开发”特性;另一方面,棉花生产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改善土壤、节约资源等生态正效应,即该地区的棉花种植维护了“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需要采取措施对植棉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论证山东棉花布局的“双穷”特征和棉花种植的“生态保护”公共物品属性,得出山东棉花种植无法仅靠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解,而是需要政府予以各层面的支持补贴,从而为山东植棉业获得更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提供现实依据。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方面,当前山东棉花存在质量低下、品级不稳定的问题,异性纤维含量高、一致性差等质量问题突出。本文提出自然条件和生产交售各环节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固然很大,但产业组织结构对棉花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结合现代产业组织SCP范式,本文论证了经营规模、纵向一体化和行业进出壁垒对山东棉花质量的各种影响,进而从产业链整合、配套措施优化等角度提出提升棉花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山东棉花产业组织优化以解决质量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赵毛晨[4](2015)在《走出困境:大萧条时期上海华商棉纺业的危机与应对(1932-1936)》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大萧条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已被纳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中国也不例外。1929-1931年,由于我国当时采用银本位,华商棉纺业获得了厚利而一度勃兴。然而至1931年秋,在大萧条冲击、市场危机、棉贵纱贱、国内天灾人祸、日本军事侵略等多方的重击下,上海华商棉纺业陷入了极端困境。大萧条不仅加速了它的全面衰落,同时也暴露了华商棉纺企业存在的诸多弊端,从而引起了棉纺业等各界人士的反思与应对。面对危困局面,上海华商棉纺业首先展开了"自救",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即为减工减薪。针对自身生产经营上的各种弊端,一些上海棉纺企业通过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工纺织效率、重视培养技术人才等以达到"谋工业之合理化"的目的。有的纱厂还力图开拓市场与融资渠道、向内地发展来缓解危机。此外,华商纱厂联合会作为棉纺业的同业组织,发挥了其应有努力及作用。除努力"自救"外,棉纺企业家还群起呼吁政府的救济,要求实行资金支援、经济统制、减轻棉纱税负、发放低利贷款等干预举措,表现为利用一切机会通过言论向政府请愿,并采取实际行动以影响政府的决策。面对各方的压力,国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给予了一定回应,不仅制定了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如实行统制经济、币制改革、税制改革等,还实施了一些利于救助华商棉纺业的具体举措,包括改进和统制棉业、减低纱花运费、与美签订"棉麦借款"、限制外商在华设厂、提倡国货运动、调整劳资关系、增进纺织教育等。这些象征性的援助对缓解危机起了积极作用。但因政府本身的局限性及各自利益间的博弈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政府的救助作用极为有限,成效不大。大萧条时期,上海华商棉纺业对银行业存在着依赖与期望,希望银行能够对其进行低利放款与投资。然而,银行的反应却十分冷淡。棉纺企业希望通过银行贷款来进行融资的计划归于破产。上海华商棉纺业为应对危机在银行借款问题上四处碰壁的现象体现了企业与银行界的关系及其利益博弈。此外,上海各商人团体、行业组织、社会精英等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危机应对中付出了汗马功劳。总之,在应对华商棉纺业危机中,除政府的宏观主导外,社会各界力量的互动与扶助也不容忽视。正是国家和社会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良好互动,才有效地缓解了此次经济危机。但是也应注意,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基础仍然是传统工农业,上述应对举措对扭转棉纺业的困境是相当有限的,而1936年全国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状况的改善才是华商棉纺业短期内走出困境的直接原因。

谢正勤[5](2011)在《资源流动性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选择 ——从收入差距变动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入世近10年来,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协调自由化过程中的各种利害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农业被公认为受贸易开放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产品贸易成为我国加入WTO后最令人关注的领域之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对农业的影响已经开始凸显,部分产品生产受冲击,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参与了新的一轮贸易自由化谈判,将面临新的减让承诺和进一步的自由化,这势必对我国农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贸易自由化以后我国农业部门应该基于比较优势原则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贸易交换的经济福利。但是,这种政策选择也面临着疑问:虽然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生产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却涉及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就业,完全开放不仅仅是对产业的冲击,更多的是这部分人群的福利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其基本生存,这与我国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与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政策目标发生明显冲突。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如何选择就成为一个决策者和民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倡导自由贸易的经典贸易理论暗含了一些假设前提,其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条件就是贸易福利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转移以及资源的充分流动性,前者保证了自由贸易对全体人群而言是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后者则意味着受冲击部门可以即时、无成本地将其各种生产资源无障碍地转移到其它具有竞争力和未被冲击的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再配置,并获取贸易收益。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点假设很难充分成立,尤其对于人口众多的农业部门来说更是如此,受冲击的生产部门如果既无法获得消费者福利的转移补偿,又难以将原来的生产资源高效地重新配置,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生产者失业,不仅引起部门利益的损害,而且也会由于其造成的社会问题引起国内总体福利的下降。已有研究证明,在资源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调整成本降低了贸易获利,自由贸易并非最佳政策选择。而保护必然要付出代价,也将引发更多的贸易纠纷。因此,如何将适度保护和合理开放相结合,对不同农产品制定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既降低调整过程的生产者损失又获取尽可能大的贸易利益,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总目标。本文从资源流动性视角出发,以我国易受进口冲击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粮、棉、油、糖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入世前后十多年的数据,对各产品生产资源的跨部门流动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制定合理的过渡期贸易自由化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八章,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初步分析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流动性:通过第五、六章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流动性较低。生产集中度变化反映了生产资源在不同作物上的流动配置。统计分析表明,除油菜籽、棉花和甘蔗外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度的变化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性,说明我国农业生产资源在地区和作物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再配置,但由于地区生产集中度较高,未来调整的难度较大。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其流动配置既发生在种植业内部各品种之间也发生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大豆、花生、棉花和甘蔗的劳动集中度变化不显着说明其种植业内部流动性受阻,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对江苏农户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样本农户中53%的农户实现了向城市和非农业的转移,能否成功实现非农就业受到教育程度、非农工作经验、培训以及社会资源的显着影响。(2)确定资源流动与相对收入之间的关系:本文第七章以各作物生产集中度的变动来反映资源流动结果,分析该作物的净收入、替代作物的净收入以及其他因素对资源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水稻、甜菜等个别产品外,农业生产资源在各作物之间的流动配置是其比较收益变动的结果,这为后文通过收益率收敛速度推论资源流动性奠定了基础。(3)收敛性检验:新古典框架下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机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要素报酬的均等化,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农业生产资源流动性的测算体系,通过收益率的收敛性检验来分析流动性。结果显示,我国花生、棉花和甜菜等主产区内作物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呈收敛趋势,其他作物主产区内收入差距则不存在收敛性。这说明我国种植业内部不同产品生产资源的流动性不同。进一步的条件收敛检验证实了花生、棉花、甜菜生产资源的流动性,同时也反映出资源流动使其他作物的相对收入收敛于各自的稳态。(4)贸易政策含义: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后提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含义。不同产品的资源流动性不同,流动性越好,贸易开放对其造成的冲击越小,适宜的贸易开放度就越大,反之,开放冲击越大,适宜的贸易开放度就越小。对于生产集中度高、资源流动性较低的农产品,短期内我们需要对其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减少过渡期内生产调整的痛苦。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对花生、棉花、甜菜制定较高的贸易开放度,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产品制定较低的贸易开放度政策,这对于这些产品的主产区的农民短期内是必要的。当然,从长远来看,提高资源流动性才是更符合整体经济利益的政策选择,既减少未来的贸易保护,又能更多获取自由贸易的利益。这些政策措施可能包括增加农村教育和培训、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废除制度性障碍,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赵伟[6](2011)在《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研究(1895-1937) ——以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为视角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世界工业企业掀起了一体化战略发展的潮流,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出现。此时,中国的民营工业企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苏南地区出现了八个重要的企业集团,即无锡的荣氏集团、周氏集团、杨氏集团、唐蔡集团、丽新纺织印染集团、永泰缫丝集团,常州的大成纺织印染集团和苏州的光裕集团。企业一体化发展的意识已经在近代中国产生。对此,企业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有思考和认识,在企业家的发展构想和公司章程中也都有体现。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1895年至1937年,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蓄力准备阶段,从1895年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从1914年左右到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是以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为主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到1937年,为第三阶段,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进入了生产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战略并重的阶段。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横向一体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两种类型。横向一体化战略有三种模式,即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横向一体化战略。永泰缫丝集团实施的是对缫丝生产的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经历了分别由薛南溟和薛寿萱主持的两次横向一体化战略高潮。拥有较完善的原料供应体系和跨国外销机构是其能实现缫丝生产区域垄断的重要原因。荣氏集团实施的是棉粉联营的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自建、租办、并购是其实现战略的三种主要方式。较大规模供销部门的建立也是支持其横向扩张战略的重要纵向配合行动。荣氏集团的战略实施具有三大特点,即以无限公司作为战略组织形式,大举外债作为实施战略的主要资金来源,棉纺织生产和面粉生产部门实现关联经营。周氏集团、杨氏集团和唐蔡集团则都实施的是多元横向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的成效虽然有所显现,但总体来看完成质量不高,也不够成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纵向一体化战略有两种模式,即生产纵向一体化战略和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抵制日货对日纱垄断下细纱交易的冲击,民族纱厂细纱产能有限,以及细纱交易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造成了近代中国细纱交易成本居高,从而促使了部分有实力的民族染织厂联营纺纱生产。由此,大成纺织印染集团和丽新纺织印染集团实施了纺织染联营的生产纵向一体化战略。比较大成和庆丰纺织漂染厂,纺织染联营的实现有两种不同的战略路径,即往返延伸和单向推进。当时棉纺织业环境下,往返延伸的路径更适合后发小资本的发展。光裕集团实施的是铁棉联营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即棉纺织机器修造与棉纺织生产的一体化,并且其横向上兼营的房地产业起到了资金支持的作用。铁棉联营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挽救了大隆机器厂和苏纶纱厂,但其内部战略结构安排不当使整个企业集团存在隐患。一体化战略给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发展带来了正向和负向的效应。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内部协同互助、规避萎缩与分散风险以及改善和运用市场五个方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包括,节省交易成本、防止机会主义、缓解供产销矛盾、获得高利润率、提高差别化能力和产生防御效应六个方面。在获得正向效应的同时,负向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有,管理成本增加、过度资源投入和不经济互助行为三个方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有,生产管理成本问题和生产平衡问题两个方面。面对负向效应,近代苏南企业集团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加以减弱甚至化解。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是主要方面。总体来看,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具有追赶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追赶性体现了晚发落后弱小的中国民营企业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主性体现了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进步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多样性展示了近代中国民营企业在困境中取得的显着成果。总之,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

李辉[7](2006)在《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新疆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棉花种植省区,其棉花产量约占中国棉花总产量的1/3强和世界棉花总产量的近8%,棉花产业在新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棉花产量不断增加,己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加入WTO后,中国棉花市场与世界棉花市场融合在一起,棉花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深化发展。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棉花产业是否会因此受到重大冲击?应采取什么措施提升新疆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进行研究的新课题。 本论文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棉花商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八章,主要研究和阐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导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并说明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介绍了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概述有关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重点阐述了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分析世界棉花生产发展、种植布局、消费和出口贸易的现状,并对中国棉花生产、消费以及出口贸易的状况进行剖析,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大背景。 第三章,在简要回顾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疆棉花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新疆棉花在中国棉花市场上所拥有的优势,是本文研究的另一背景。 第四章,界定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含义,构建评价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对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度量。 第五章,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结合新疆棉花产业的实际,设计出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分析了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关联产业、经营主体和政府政策等五大因素对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

王春晓[8](2005)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新疆棉区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棉区,其发展质量对稳定和提升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中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特征及其发展态势,从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观的棉农经营决策行为两方面探讨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效率进行了评价。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析,该部分内容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分析。在研究全国棉区生产区域专业化变迁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疆棉花产业的演进历程,并对新疆棉花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优越的自然禀赋条件使全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棉花生产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棉花仍是新疆主要农作物中综合优势最强的农产品。 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利用DRCC法分析了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并与全国其他主产棉区进行了对比;利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影响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比较优势变动的相关性;同时对新疆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进行了测算划分。结果显示:1998年以后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已丧失,但新疆棉花生产一直具有比较优势。棉花的国际市场价格、亩生产成本、亩用工作价、亩农药费与新疆棉花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根据其绝对优势的变化而调整的,而是与棉花的比较优势变化基本相符,但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新疆植棉业的发展已表现出理性发展的态势。在本部分的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纺织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新疆植棉大省地位不相符的是新疆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部分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微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观因素中主要从棉农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因素中主要从制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微观影响因素出发,在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与政府博弈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化程度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研究了市场化进程中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分析了价格波动、经营风险与新疆棉花的生产供给反应。农户的投资行为是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新疆农户农业投资结构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棉花政策、价格波动对新疆棉农生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生产结构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农户所拥有的自然察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按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增收。新疆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经济发达省区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利用Nerfove模型对新疆棉花生产供给反应的分析发现,价格、经营风险和种植习惯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新疆棉农在棉花种植中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理性。在对新疆主产区棉农生产投资行为分析中发现,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有利时,农户种植棉花的面积是普遍增加的,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也是增加的。而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不利时,新疆主产区棉农应对不利的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做法不是压缩棉花种植面积,而是尽可能减少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以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来弥补市场棉价不利造成的损失,这对稳定及提高新疆棉花的生产能力非常不利。 制度因素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管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政策的制定,还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组合的创新(农业企业制度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等的创新),都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变。①对棉花政策和棉花流通体制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棉花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以及棉花国际贸易中低效性等原因阻碍了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导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多次反复,在“松放、紧收”中循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户提供了更为透明的价格信息渠道,可改善棉农的福利。②农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行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棉农的成本,增加土地规模效益。加快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棉农经营规模,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新疆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增加了棉农的市场风险,制约着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相关案例分析表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棉农增收和棉花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夏文省[9](2004)在《我国棉花成本分析》文中认为我国是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棉花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国棉花进口配额加大、关税降低,进口棉直逼国产棉。如何提高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抵御进口棉冲击,事关我国棉业长远发展。成本是形成价格的基础,价格高低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棉花成本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对制定降低成本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国家计委《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美国国家棉花协会网站和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等发布的棉花生产成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比较、概率优势、影响因素和回归等分析方法,从介绍我国棉花成本的概念、分类与发展过程入手,分析了我国棉花成本的现状、各产棉省区的成本变动概率优势、棉花成本的影响因素,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的生产成本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认为,生产成本是我国棉花成本的构成主体,人工、化肥和农药又是生产成本的主体;我国不同产棉省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差异;与国外相比,我国亩成本缺乏优势,50公斤皮棉成本优势明显,但成本结构不合理;我国50公斤皮棉成本差与要素价格差、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差具有线性关系;市场配置棉花生产资源比国家政策更高效。最后结合我国棉花生产实际,提出要优化种植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和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四条降低我国棉花成本的政策建议。

夏敬源[10](2002)在《加入WTO对我国种植业的影响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二、原棉市场受冲击不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棉市场受冲击不大(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粮食关税配额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 ——以玉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
        1.3.4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我国粮食关税配额政策面临的形势环境
    2.1 国内外形势环境
        2.1.1 国际经贸形势变化与压力
        2.1.2 粮食竞争优势总体不强
        2.1.3 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
    2.2 国内玉米市场现状
        2.2.1 供给形势相对稳定
        2.2.2 消费增长趋势明显
        2.2.3 进口市场转移
    2.3 WTO相关政策
        2.3.1 WTO农业协定对市场准入政策的相关规定
        2.3.2 新一轮农业谈判的进度及成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粮食关税配额的执行现状及国际对比
    3.1 我国粮食关税配额的执行现状
        3.1.1 我国的粮食关税配额政策
        3.1.2 粮食关税配额的分配及完成情况
    3.2 其他主要国家(地区)关税配额的使用情况
        3.2.1 关税配额的完成情况
        3.2.2 配额的发放及剩余配额的处理
    3.3 配额执行情况的国际比较
        3.3.1 配额政策及执行情况比较
        3.3.2 配额未完成的原因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税配额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
    4.1 关税配额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4.1.1 关税配额政策的效应分析
        4.1.2 降低配额外关税的影响分析
        4.1.3 扩大进口配额的影响分析
    4.2 关税配额政策影响的模拟分析
        4.2.1 GTAP模型及方案调整
        4.2.2 总体影响分析
        4.2.3 国内各地区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启示
        5.2.1 优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稳定粮食生产
        5.2.2 谨慎开放玉米市场、增强玉米进口有序性
        5.2.3 理清市场准入底线、坚守农业谈判立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山东省棉花衰退困境及对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东棉花种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1、山东棉花生产重要性分析
    2、山东棉花生产不可替代性分析
二、山东棉花生产的波动与衰退
    1、1979—1984年为山东棉花生产高速发展时期
    2、1985—1991年为山东棉花生产高位徘徊阶段
    3、1992—1999年为山东棉花生产滑坡期
    4、2000—2005年为山东棉花生产复苏期
    5、2006年以后, 山东棉花生产正面临新一轮的衰退滑坡
三、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分析
    1、植棉工序繁杂, 机械化程度低
    2、植棉人工成本高企, 比较收益下降
    3、棉花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不强
    4、棉花质量不高, 销路不畅
四、应对棉花生产衰退的战略建议
    1、棉花轻简生产战略
    2、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
    3、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

(3)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衰退行业及其竞争战略理论
    2.2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3 公共财政理论
3.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及应对战略设想
    3.1 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
    3.2 山东棉花生产应对战略设想
4.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技术经济基础
    4.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
    4.2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学机理分析
    4.3 劳动力转移与棉花生产方式轻简化转型
5.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I):技术采用意愿与供给推广
    5.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5.2 棉花轻简生产的技术供给条件
    5.3 基于博弈论的棉花轻简生产技术推广研究
    5.4 棉花生产实现轻简化的战略措施
6.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
    6.1 现有棉花生产支持政策体系
    6.2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扶贫开发
    6.3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I):生态补偿
    6.4 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实施对策
7.山东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
    7.1 山东棉花质量现状
    7.2 影响山东棉花质量水平的因素
    7.3 产业组织结构与棉花质量
    7.4 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实现路径
8.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山东省棉花生产情况调研问卷
致谢

(4)走出困境:大萧条时期上海华商棉纺业的危机与应对(1932-193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案
    四、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大萧条冲击下的中国棉纺业
    第一节 昙花一现:短暂的繁荣(1929-1931)
    第二节 萧条中沉沦:华商棉纺业的危机(1932-1936)
        一、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
        二、棉业危机与纺织危机
        三、市场危机:萎缩与投机
    第三节 棉纺业人士对危机的认识
        一、对华商棉纺业危机原因的认识
        二、对华商棉纺业救济之道的认识
第二章 "自救"之努力:上海华商棉纺业在危机中的应对
    第一节 上海华商棉纺业面临的困境
        一、生产经营上的诸多弊端
        二、"喧宾夺主":受外纱外布及在华外商纱厂的压迫
        三、劳资关系恶化
    第二节 上海华商棉纺业的"自救"对策
        一、减工减薪
        二、"谋工业之合理化"
        三、开拓市场与融资渠道
        四、趋向内地发展
    第三节 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努力应对
        一、联合会员行动,指导扶翼同业
        二、在与政府交涉中争取同业利益
        三、协调与其他行业及外商的关系
    第四节 成就及局限
第三章 "他救"之期望:上海华商棉纺业与政府的关系
    第一节 期待政府援助的呼吁与举措
        一、通过言论向政府请求援助棉纺业
        二、采取实际措施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回应
        一、政府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对华商棉纺业的具体救助举措
    第三节 效果与局限
第四章 "各界之援手":金融界及各团体与危机中的上海华商棉纺业
    第一节 上海华商棉纺业与银行业的关系
        一、华商棉纺业对银行业的依赖与期望
        二、银行对华商棉纺业的放款与投资
        三、对华商棉纺业与银行业关系的评析
    第二节 国内各界团体的支持与援助
        一、中国纺织学会的点滴贡献
        二、其他社会团体与精英的作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资源流动性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选择 ——从收入差距变动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范围、思路和数据来源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范围、研究思路
        1.2.3 数据来源
    1.3 论文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贸易自由化的收益
    2.2 调整成本
    2.3 要素流动性
    2.4 贸易自由化的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背景
    3.1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困境
        3.1.1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程
        3.1.2 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现状
        3.1.3 世界农产品贸易争端
    3.2 不同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现实原因
        3.2.1 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3.2.2 农业多功能性
        3.2.3 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3.2.4 其他原因
    3.3 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民收入状况
        3.3.1 入世后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政策
        3.3.2 入世以来的农产品贸易状况
        3.3.3 比较优势状况、未来贸易趋势和影响分析
        3.3.4 新农村政策目标和农民收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框架
    4.1 概念界定
        4.1.1 资源流动性
        4.1.2 要素报酬
    4.2 资源流动机制
        4.2.1 资源流动障碍与生产者均衡
        4.2.2 要素价格均等化和收敛机制
    4.3 资源流动性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4.3.1 资源有限流动产生调整成本
        4.3.2 调整成本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4.3.3 资源流动性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4.4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五章 农产品贸易政策选择机制与资源流动性
    5.1 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5.1.1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5.1.2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5.2 资源流动性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影响
        5.2.1 自由贸易的条件及其局限性
        5.2.2 特定要素模型及其贸易政策含义
        5.2.3 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5.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5.3.1 社会总福利与生产者利益的矛盾
        5.3.2 农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地位和影响
        5.3.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定
    5.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流动性的一般分析
    6.1 我国农业自然条件
        6.1.1 农业土地资源
        6.1.2 农业气候资源
        6.1.3 水资源
    6.2 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和区划
        6.2.1 农业种植制度
        6.2.2 我国农业的种植区划
    6.3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集中度
    6.4 生产集中度变动显着性统计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农业社会资源流动性的一般分析
    7.1 物质资源
        7.1.1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7.1.2 农村信贷
    7.2 人力资源
        7.2.1 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7.2.2 城市和工业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7.2.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
        7.2.4 不同农产品的劳动集中度
        7.2.5 劳动集中度变动显着性统计检验
        7.2.6 劳动力农外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8.1 资源流动性测算方法
        8.1.1 收敛机制的启发
        8.1.2 资源流动性测算方法
    8.2 资源流动性的实证测算
        8.2.1 生产集中度与相对收入的关系
        8.2.2 σ收敛性检验
        8.2.3 绝对β收敛性检验
        8.2.4 条件β收敛性检验
    8.3 影响资源流动的因素
        8.3.1 自然条件的限制
        8.3.2 生产经验、种植习惯
        8.3.3 劳动力外出流动
        8.3.4 需求因素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贸易政策含义
    9.1 全文总结
    9.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9.3 贸易政策含义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研究(1895-1937) ——以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为视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概念界定
        1. 地域及时间范围
        2. 企业及企业集团
        3. 企业战略
        4. 一体化及一体化战略
    四、研究方法
        1. 相关资料
        2. 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战略形成——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形成的历史环境和进程
    第一节 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形成的历史环境
        一、世界各国企业一体化战略的潮流
        二、中国民营企业一体化战略的趋势
        三、企业一体化意识及近代话语表达
        1. 一体化意识的来源
        2. 一体化的近代认识
        3. 一体化战略模式和蓝图的构想
        4. 一体化意识的制度化体现
    第二节 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战略形成的历史进程
        一、第一阶段:蓄力准备
        1. 战略环境:发展氛围好转,经济基础雄厚
        2. 战略任务:资金转入,经验积累,模式初探
        3. 发展特点:传统经济盈利为主要来源
        二、第二阶段:横向为主
        1. 战略环境:市场需求普遍扩大
        2. 战略态势:横向一体化战略为主要形式
        3. 发展特点:摆脱政府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三、第三阶段:纵横并重
        1. 战略环境:险象环生,机遇仍存
        2. 战略态势:棉纺织纵向和缫丝横向并重发展
        3. 发展特点:中型企业集团为主要规模级别
第二章 战略实施(上)——对近代苏南企业集团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考察
    第一节 区域垄断:永泰缫丝集团的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发展的两次高潮
        1. 薛南溟时期(1896 年至1925 年)
        2. 薛寿萱时期(1926 年至1937 年)
        二、战略实施的特点
        1. 源供体系: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扩张基石
        2. 跨国外销: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产品出路
    第二节 棉粉联营:荣氏集团的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实施步骤:先粉后棉
        二、战略的具体实现
        1. 横向各单位的实现情况
        2. 横向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3. 横向一体化的资金运作
        4. 供销纵向一体化的配合行为
        三、战略实施的特点
        1. 无限公司: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组织形式
        2. 举债扩张: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资金来源
        3. 棉粉联营: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关联模式
    第三节 多角经营:周氏、杨氏、唐蔡集团的多元化战略
        一、周氏集团的战略实现及评价
        1. 战略的具体实现
        2. 战略实施的分析与评价
        二、杨氏集团的战略实现及评价
        1. 战略的具体实现
        2. 战略实施的分析与评价
        三、唐蔡集团的战略实现及评价
        1. 战略的具体实现
        2. 战略实施的分析与评价
        四、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整体评价及展望
第三章 战略实施(下)——对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剖析
    第一节 部分民族染织厂联营纺纱的动因分析
        一、细纱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1. 抵制日货冲击日纱垄断下的细纱交易
        2. 民族纱厂细纱产能有限
        3. 细纱交易中的一般性问题
        二、民族染织厂的应对措施
        1. 折中式交易办法
        2. 欺瞒式交易行为
        3. 联营纺纱的战略
    第二节 纺织染联营:大成纺织印染集团的纵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的选择及进程
        1. 以织布生产为战略突破口
        2. 建立纵向一体化战略体系
        3. 拓展纵向一体化战略纵深
        二、战略实施的特点及评价
    第三节 往返延伸与单向推进:纺织染联营的两种路径
        一、织布与纺纱:不同的战略入口
        二、往返延伸与单向推进:不同的战略线路
        三、反超与落后:不同的战略效果
        四、两种路径存在的多种情况
    第四节 铁棉联营:光裕集团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的具体实现
        1. 确立棉纺织机器修造的战略基点
        2. 建立产用纵向一体化的战略体系
        3. 扩大产用纵向上游和下游的规模
        4. 经营房地产业务的同步配合行为
        二、战略实施的分析及评价
        1. 困境之中的突围
        2. 成功背后的隐患
        3. 消除隐患的转机
        4. 战略选择的失误
第四章 战略评价——对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效应和特点的分析
    第一节 正向效应分析
        一、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
        1. 规模经济效应
        2. 范围经济效应
        3. 内部协同互助
        4. 规避萎缩与分散风险
        5. 改善和运用市场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
        1. 节省交易成本
        2. 防止机会主义
        3. 缓解供产销矛盾
        4. 获得更高利润率
        5. 提高差别化能力
        6. 产生防御效应
    第二节 负向效应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一、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
        1. 管理成本增加
        2. 过度资源投入
        3. 不经济互助行为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
        1. 生产管理成本问题
        2. 生产平衡问题
        三、应对措施
    第三节 战略特点分析
        一、战略特点:追赶性、自主性、多样性
        二、对追赶性的重点分析
        1. 选择追赶的必要性
        2. 实施追赶的可行性
        3. 进行追赶的机遇
        三、战略成就
结语: 对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研究的初步思考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一) 新疆棉花在国内外市场及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二) “入世”后新疆棉区所受冲击远大于中国国内其它棉区
        (三) 提升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揭示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动趋势,明确“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 探讨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乃至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 构建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为中国棉花产业经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不同思想流派
        (二) 有关国际竞争力涵义的阐述
        (三)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解释
        (四) 有关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框架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竞争、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涵义及阐释
        (一) 竞争的经典定义和现代解释
        (二) 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基本含义
        (三) 国际竞争力及其基本决定关系
    二、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三)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棉花市场格局
    一、世界棉花的生产、消费与贸易
        (一) 棉花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二) 棉花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展,但主产区相对集中
        (三) 棉花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棉花出口贸易格局
    二、中国棉花的生产、消费与出口贸易
        (一) 棉花总体生产能力显着提高,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
        (二) 棉花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已形成三大主要棉区
        (三) 棉花消费总量逐步上升,已成为世界棉花消费大国
        (四) 棉花进出口贸易量波动大,总体上进口多于出口
第三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的成长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稳定发展阶段(1949-1980年)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81-至今)
    二、新疆棉花的种植格局
        (一) 南疆棉区
        (二) 北疆棉区
        (三) 东疆棉区
    三、新疆棉花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 棉花在新疆农业经济中举足轻重
        (二) 棉花是新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 棉花生产发展是推进新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四) 棉花是新疆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保障
    四、新疆棉花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优势
        (一) 新疆棉花生产的气候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二) 新疆棉花总产量已稳定位居全国第一
        (三) 新疆棉花纤维综合品质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 新疆棉花生产的经济效益高于其它棉花主产省区
        (五) 新疆棉花单产水平国内领先
        (六) 新疆棉花生产经营的规模优势在国内十分突出
第四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一、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阐释
        (一) 产业的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二) 棉花产业的界定
        (三) 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二、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二) 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三) 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三、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度量
        (一) 棉花土地生产率
        (二) 棉花劳动生产率
        (三) 棉花质量竞争力
        (四) 棉花生产成本
        (五) 棉花价格竞争力
        (六) 显示性指标
    四、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范式”
        (一) 棉花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
        (二) 棉花产品的需求条件
        (三) 棉花生产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四) 棉花生产经营主体的状况
        (五) 机遇
        (六) 政府行为
    二、新疆棉花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
        (一) 棉花生产所需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二) 所实施的技术措施为棉花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劳动力素质偏低,并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短缺
        (四) 科技投资不足,导致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
    三、新疆棉花产品的需求条件
        (一) 棉花消费以纺纱用棉为主
        (二) 居民对棉织品的消费偏好越来越强烈
        (三) 国内棉花需求总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四、新疆棉花生产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一) 棉花制种供种业
        (二) 棉花信息业
        (三) 棉花纤维加工业
        (四) 棉花棉籽加工业
        (五) 棉纺织业
        (六) 棉花流通业
    五、新疆棉花的经营主体状况
        (一) 植棉农户
        (二) 供销社
        (三) 棉花产业化的组织
        (四) 棉花进出口公司
    六、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 棉花购销政策
        (二) 现行棉花产业政策
        (三) 新疆棉“以出顶进”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第六章 “入世”对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贸易协议与规则
        (一) 《农业协议》(The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二) 《反倾销协议》(The Anti-dumping Agreement)
        (三) 《保障措施协议》(The Agreement on Safeguards)
        (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二、中国“入世”后在棉花领域的承诺及义务
        (一) 关税配额管理
        (二) 贸易权
        (三) 出口补贴
        (四) 国内支持
        (五) 卫生和植物检疫
        (六)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
        (七) 特殊条款
    三、“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拥有的竞争优势
        (二)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竞争劣势
        (三)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四)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突出的威胁
第七章 国外棉花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美国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二、澳大利亚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三、埃及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四、启示与借鉴
        (一) 重视棉花的生产布局,力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规划
        (二) 注意棉花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是各国发展棉花生产的共识
        (三) 建立和完善棉花生产标准化体系,提高棉花质量
        (四) 发挥民间棉花行业组织的作用,对棉花生产实行行业自我管理
        (五) 顺应棉花市场发展的要求,放开棉花经营
第八章 提升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二、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依赖
        (一) 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及产品品种结构
        (二) 完善四大“支撑体系”,提高棉花质量
        (三) 实施棉花品牌营销,提高棉花市场营销能力
        (四)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棉花产业发展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致谢

(8)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世界棉花消费量不断上升
        1.1.2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使新疆棉花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1.1.3 加入WTO后新疆棉区所受冲击远大于国内其它棉区
        1.1.4 新疆棉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业结构理论
    2.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克鲁格曼等的新贸易理论
        2.3.3 波特的竞争优势模型
    2.4 农户行为理论
    2.5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2.5.1 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
        2.5.2 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6 关于棉花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2.7 简评
3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演进历程
    3.1 我国棉花生产及区域专业化发展
        3.1.1 我国棉花生产与贸易特征
        3.1.2 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划与专业化趋势分析
    3.2 新疆棉花生产在全国棉区地位的演进和发展
        3.2.1 适宜棉花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使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
        3.2.2 新疆棉花生产具有明显优势
        3.2.3 新疆棉区的崛起与发展
    3.3 棉花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3.3.1 农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3.3.2 棉花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
        3.3.3 棉花是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中综合比较优势最强的农作物
    3.4 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分析
        3.4.1 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问题
        3.4.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4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基于区域分工专业化视角的分析
    4.1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分析
        4.1.1 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4.1.2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机理
    4.2 新疆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分析
        4.2.1 比较优势测算的几种方法
        4.2.2 中国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及其变动的总体评价
        4.2.3 省(区)间棉花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4.2.4 新疆各地区棉花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4.2.5 影响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因素分析
    4.3 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4 新疆棉花生产区域特征及优势区域
        4.4.1 新疆棉花生产生态区划及其特征
        4.4.2 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确定的研究方法
        4.4.3 新疆棉花生产优势区域
    4.5 产业链的延伸——新疆纺织业竞争力分析
        4.5.1 竞争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4.5.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5.3 结果与分析
5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农业结构调整中棉农经营决策行为分析
    5.1 农业结构调整中微观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
        5.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关系
        5.1.2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与政府的博弈
        5.1.3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户生产决策行为
    5.2 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棉花生产供给反应分析
        5.2.1 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其特征
        5.2.2 价格波动、经营风险与新疆棉花生产反应
    5.3 新疆棉农投资行为分析
        5.3.1 新疆农户农业投资的结构与特征
        5.3.2 棉花政策、价格波动与棉农的生产投资行为
6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制度因素研究
    6.1 制度与农业生产力发展
        6.1.1 制度的一般概念
        6.1.2 制度的功能分析
        6.1.3 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力发展
    6.2 棉花政策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影响
        6.2.1 棉花价格政策的效应分析
        6.2.2 棉花流通体制变迁及其制度经济学分析
        6.2.3 新疆棉花政策调控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6.3 农地制度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
        6.3.1 不同经营规模棉农生产效益分析
        6.3.2 农地流转动因的一般分析
        6.3.3 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及其影响因素
    6.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
        6.4.1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分析
        6.4.2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状况及其特征
        6.4.3 以棉花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棉花产业化发展——新疆哈密大泉湾棉花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
7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效率评价
    7.1 效率和生产率测度理论发展文献回顾
    7.2 新疆棉花生产效率变动和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
        7.2.1 测度效率的基本概念
        7.2.2 研究效率的基本方法
        7.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7.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新疆农业综合生产率的变化:一个辅助分析
    7.4 影响新疆棉花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
        7.4.1 自然灾害的影响
        7.4.2 自然资源质量退化
        7.4.3 农业科研投资不足
        7.4.4 农业技术供求体制不畅
    7.5 新疆棉花生产增长方式的判断
    7.6 简要评述
8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性评述
    8.2 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8.2.2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
        8.2.3 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8.2.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8.2.5 完善农村产业政策,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
        8.2.6 实施农村教育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素质
        8.2.7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棉花信息网络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我国棉花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分析数据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我国棉花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2.1 单位成本
    2.2 生产成本 期间成本 税金成本
    2.3 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2.4 可控成本 不可控成本
第三章 我国棉花成本增长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及原因
    3.1 波动阶段
    3.2 缓慢增长阶段
    3.3 快速增长阶段
    3.4 快速下降阶段
    3.5 平稳阶段
第四章 我国棉花成本现状
    4.1 总体成本现状
    4.2 棉花生产成本现状
第五章 我国各产棉省区棉花成本变动概率优势分析及成本优势区域划分
    5.1 分析方法与原理
    5.2 数据来源与计算说明
    5.3 各产棉省区成本变动FSD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成本优势棉区划分
第六章 我国棉花成本的国际比较
    6.1 比较对象的选择
    6.2 中-美比较
    6.3 中-澳及其他国家比较
第七章 我国棉花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7.1 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
    7.2 影响棉花成本的其它因素分析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降低我国棉花成本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讨论
    9.1 本文创新点
    9.2 本文不足与改进方法
附录: 我国棉花优势区域布局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原棉市场受冲击不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粮食关税配额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 ——以玉米为例[D]. 王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山东省棉花衰退困境及对策探索[J]. 韩若冰,胡继连. 当代经济, 2017(19)
  • [3]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D]. 韩若冰.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4]走出困境:大萧条时期上海华商棉纺业的危机与应对(1932-1936)[D]. 赵毛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5]资源流动性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选择 ——从收入差距变动视角的研究[D]. 谢正勤.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6]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研究(1895-1937) ——以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为视角的探讨[D]. 赵伟. 苏州大学, 2011(06)
  • [7]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李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8]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D]. 王春晓. 浙江大学, 2005(04)
  • [9]我国棉花成本分析[D]. 夏文省.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加入WTO对我国种植业的影响与对策[J]. 夏敬源. 中国农技推广, 2002(05)

标签:;  ;  ;  ;  ;  

原棉市场受影响不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