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的用法和used to的区别

Will的用法和used to的区别

一、Would与used to的用法区别一二(论文文献综述)

刘晗[1](2021)在《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天文一学自古有之。它源于哲学,应用算数,杂糅政治,融入社会,在实学导向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探求天意、编写历法的工具。西方天文科学自明末入华以来,与中国本土天文思想发生激烈碰撞。经过两个半世纪的博弈,直至晚清,二者在以《谈天》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天文学着作的翻译中达成会通,成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萌芽。本研究在翻译文化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的观点,构建翻译摄动论。作者以《谈天》1859和1874版译本,及其1851和1869版底本Outlines of Astronomy(直译为《天文学纲要》)为一手资料,通过文本细读、比对,从译法选择、概念理解和译名废立,研究西方天文学概念的引入和科学思想的容受,分析西方天文学的翻译如何使中国古代天文思想偏离其原有轨道,进入近代天文学新轨道,并探讨其中的翻译摄动作用。研究发现,中西天文思想的博弈经历了激烈对垒、反复较量、吸收融会三个阶段。阻碍其翻译和传播的原因,有学科差异产生的天文知识的断层、西方科学理念与中国天人关系的矛盾、西学中源和夷夏之辨等主流社会思潮的抵制。即使在18世纪译有《崇祯历书》等着作,天文仍仅作修改历法之用,无法摆脱皇权的辖制。直至晚清,敏感于新学的士大夫与崇尚科学的新教传教士延续并发展了自明末以来的“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以李善兰为代表的秉笔华士调节儒学价值观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删述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将西方近代天文学集大成之作Outlines of Astronomy译成适于国人了解新天文学前沿的《谈天》。在新概念的翻译上,译者沿袭旧词或创立新词,在天算、天官、天文、天学等与astronomy的意义有所交叉的词语中选择“天文”为译名,以除旧立新;又新译nebulae为“星林”、gravitation为“摄力”,引入恒星天文学和天体力学两门新学问。本文认为,以《谈天》为中心的近代天文学译作体现了晚清学者在中西天文博弈和中国新旧天文思想承接上审慎的批判和选择。译者以翻译为媒介,引入新的研究范式,细化学科分类,在理论上满足重建天文学科的必要条件;在关键译名的确立上,以客观实体的“天”取代天人映射的研究主题,一方面解构实学,改变天文的学科性质,另一方面动摇天道观的哲学传统,在思想上为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此后,官民合力兴建学堂普及天文教育,在物质上符合现代教育体制下对于开设新学科的要求。晚清译介西方近代天文学,借它山之石,使中国天文学思想发生了近代转向。

贺文鑫[2](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汪梦圆[3](2021)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语言进化》中关系分句的汉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基于《语言进化》(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文本中第十三、十四章节的翻译实践而完成的一篇论文。《语言进化》是由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院的W.Tecumseh Fitch博士一大力作。本论文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在奈达、纽马克、赫维和希金斯等语言学家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从形式、表意、修辞功能和状语功能四个方面对关系分句进行分析,并在上述四方面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限制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尽可能传达原文信息,译出可接受性强、可读性高的译文。笔者希望通过本次实践对关系从句有更深入和系统的认识,也能为日后关系分句的翻译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佳鑫[5](2020)在《《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英汉实践报告。原文选自了大卫·梅钦和安德里亚·迈尔的《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目前该书没有汉语译本,所选的一、二章主要讲述了本书所需要用到的基本理论以及一些文本中的基本词汇分析。本报告基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分析了译者在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如:动词时态、词汇与短语、词性、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针对这些难点,译者在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技巧。词汇层面,在层次转换、词性转换和单位转换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运用了增译、替换、转换等方法解决了动词时态、词汇与短语以及词性方面的问题;句法层面,在结构转换和单位转换理论的指导下,选用了句式重构、句式转换等方法解决了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的问题;语篇层面,在单位转换理论指导下,为了使文本体现衔接性和连贯性,采用了增译、切分等方法。译者希望本书前两节的翻译有助于后续章节的翻译研究,丰富中文读者了解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途径。此外,译者还希望可以为国内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陈欣婷[6](2020)在《初级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以中山市Z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走向机会均等的“以生为本”教育应是当下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理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弊端日益明显,已与“与生为本”、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渐行渐远。走班制分层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制度的变革,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初中阶段是容易形成两极分化、产生学困群体的特殊时期。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走班制分层教学优势实现英语学困生转化,缩小两极分化差距,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中山市Z初级中学作为研究主体,以执教的9年级2个B班共9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4个月)的英语分层教学实验。通过借鉴前人实践理论和经验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多元智能”等作为主要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探究三个问题:第一,走班制分层教学怎样实施;第二,走班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如何;第三,走班制分层教学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策略。研究发现,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有明显正向的提升作用,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生为本的理念。此外,笔者还就走班分层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建设性策略和教学建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分层对待,帮助树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是前提;注重德育与心理疏导,转变老旧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核心;侧重学习方法指导、开展师徒结对与小组合作是方式;形成家校合力是关键。

徐宝鑫[7](2020)在《《语法、哲学与逻辑》(第一、二章)汉译及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原文选自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名誉教授,布鲁斯·西尔弗所着《语法、哲学与逻辑》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书从哲学和逻辑层面探讨了英语语法的常见问题,涉及语法,哲学,逻辑学多个学科,对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意义。本翻译报告包括四个部分: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的总结。本书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有趣的”一词是毫无意义的。在英语语法中该词被过度的滥用,举例证明了它不可以作为描述性形容词的观点。第二章的重点是“可能的”和“明显的”是具有认知意义的形容词,它们阻碍了英语写作和口语的正确性和流利性。首先,在通读全书并查阅资料后,分析总结确定文本为信息类文本,原文的重难点包括语法、哲学和逻辑方面的专业知识。阅读和查找了相关领域的书籍,着作等,熟悉了语法,哲学和逻辑三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其次,原着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和长难句、复合句。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以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指导了翻译实践。使用了增译法、音译法、直译和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对不同的词、句子、段落以及篇章,进行整合加工、再创造,以达到连贯性、忠实性、忠诚的目的。最后,翻译实践行为受译者的主观性思想的影响。原着作者与译者在语言文化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大量调查和学习,熟悉原着的写作背景风格、学术价值意义等,以克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限制和障碍。

王娜[8](2020)在《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酸涩的心》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的文本是选自美国华裔作家珍妮·张的第一部小说集《酸涩的心》第一、二章。该文本属于文学类文本,主要讲述了移民家庭初到美国时的种种经历,以及如何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其特点是长句较多,句子成分复杂,前景化语言现象较为丰富。简言之,前景化语言就是采用背离常规的方式,使读者产生好奇,引发读者关注。经过分析,译者发现前景化语言在本文本中多以语义偏离、词汇偏离、书写偏离以及重复、排比等形式出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发现如何处理原文中的前景化语言是一大难点。译者在解决该问题时,主要使用了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等翻译方法,以求在保证信息准确完整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再现前景化语言效果,还原源文本主题意义和写作风格。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报告过程中,对小说文本中出现的前景化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类,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翻译的理解,也为译者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译者也希望这次翻译实践报告能够对此类文本中的前景化现象处理提供有价值的翻译思路和解决方法,并对翻译同类型文本的的译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想[9](2020)在《自传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第1至2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报告选取的文本是美国政治家所作的自传,题为《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属于表情型文本,文学性鲜明。该文本的文学性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在句式上有大量圆周句与省略句,圆周句可以设置悬念,省略句使行文简洁;二是在修辞上有低调陈述、拟人、暗喻使行文生动形象。通过对圆周句与省略句的翻译再现文学语言的自指性;通过对低调陈述、拟人、暗喻修辞的翻译再现文学语言的曲指性。圆周句的翻译要突出作者想强调部分,巧用中文标点符号;省略句的翻译要填补“空缺”。低调陈述的翻译引申译;拟人的翻译直译与意译结合;暗喻的翻译要对等翻译与转换翻译结合。本次翻译实践活动让译者对文学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对文学性的了解。译者希望,本实践报告中对文学性在翻译中再现的分析对同类翻译实践活动有借鉴意义。

宋来全[10](2020)在《系统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语境层,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交际是国际商务语类内常见的两个亚语类,也是国际商务交际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前者为国际商务交际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后者贯穿国际商务交际全过程。在语篇层,与通用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都是高度语法隐喻化的专业语篇,但二者之间也存一些文体上的细微差异。这两类亚语类语篇在文体上的异同或许与语法隐喻的使用有关。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明显关注不足。在凤毛麟角的相关研究当中,存在诸多局限:研究内容囿于语法隐喻对其词汇句法结构形式特征的影响,尚未触及语法隐喻对其意义特征的建构功能;所考察的语法隐喻仅限于名词化和情态语法隐喻这两种类型,未涉及形容词化、介词短语化、语气语法隐喻等其它语法隐喻类型;研究方法单一,导致一些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交际目标的显着改变通常会引起语类的改变,在同一语类内交际目标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引起不同亚语类的产生。在语篇层,不同语类语篇乃至不同亚语类语篇都会呈现出在词汇语法资源、意义风格类型、修辞成分的位置、意义表达式等语类限制性因素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不同的文体。语法隐喻,作为对经验现象进行重新建构的重要词汇语法资源,在这两类亚类语篇中的“失衡”运用情况会对它们的语类结构、意义风格、词汇句法结构等文体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同时择取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这两类国际商务亚语类语篇,试图探讨在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语法隐喻所发挥的文体功能,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总体分布情况分别如何?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和商务英语信函相比,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有哪些?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和商务英语合同相比,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有哪些?(2)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对于该文体的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产生何种影响,即发挥何种文体功能?(3)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对于该文体的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产生何种影响,即发挥何种文体功能?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其意义建构观、语言层级观、例示观和语境观为理论基础,设计本研究的文体分析模式(系统与语篇相互参照下的商务英语合同/信函文体分析模式)。遵循该文体分析模式中的描述和解释与评价两大步骤,本研究首先运用语料库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自建的三个小型语料库(商务英语合同语料库、商务英语信函语料库及通用英语语料库)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进行数量上的描写和比较。其次,本研究综合运用语料库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例示分析法,对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分别进行解释与评价。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在商务英语合同词频表中,名词化语法隐喻享有最高的使用频次,形容词化、介词短语化、动词化及情态语法隐喻分别位居第3、第13、第34及第52位,语气语法隐喻的使用频次只有1词次(出现在雇佣合同的落款处)。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乃至同一语类内的商务英语信函相比,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有名词化、形容词化及介词短语化这三种概念语法隐喻,以及情态语法隐喻和语气语法隐喻这两种人际语法隐喻。这三种概念语法隐喻表现出明显的“超用”特征,而这两种人际语法隐喻则呈现出明显的“少用”特征。在商务英语信函词频表中,名词化语法隐喻享有最高的使用频次,形容词化语法隐喻、情态语法隐喻及语气语法隐喻分别位居第4、第5及第15位,介词短语化和动词化语法隐喻仅位居第60和64位。与通用英语语篇(参照语篇)乃至同一语类内的商务英语合同相比,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只有情态语法隐喻和语气语法隐喻这两种人际语法隐喻。(2)商务英语合同中突出的概念语法隐喻对商务英语合同文体的一些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都具有建构功能。在文体意义层,首先,它们可以建构合同文体与语境的关联,即建构合同交际的目标、合同交际者之间平等的主体关系与“作者-读者”双重身份以及合同交际的正式语式。其次,它们可以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一些概念语法隐喻化主题词通过高频重述隐喻实体来建构语法隐喻化主题,另一些概念语法隐喻化主题词通过呈现出较高的主题值来凸显语法隐喻化主题。再次,它们可以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标题和语法隐喻化语步信息,尤其是“终止条款”、“不可抗拒力条款”、“仲裁条款”这三个基本语步。最后,它们还可以建构合同文体的客观性、抽象性、正式性、严肃性、严谨性等意义风格。在文体形式层,它们会促使合同文体的语法隐喻化形式特征凸显。第一,名词化专业术语的高频使用和介词短语化结构的前置用法,会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信息结构特征凸显;第二,它们会导致合同语篇的型/次比(词汇密度)较低,即词汇自由度较小,专业性较强;第三,它们会促使合同语篇的词形和句形较长;第四,它们会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和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3)商务英语信函中突出的人际语法隐喻对商务英语信函文体的一些意义特征和形式特征都具有建构功能。在文体意义层,首先,它们可以建构信函文体与语境的关联,即实现合作共赢的交际目标、建构相互平等与尊重的贸易伙伴关系以及建构信函交际的正式语式。其次,它们可以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主要表现为人际语法隐喻化主题词通过呈现出较高的主题值来凸显语法隐喻化主题。再次,它们可以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信息,尤其是“建立信任/事由”、“征求反馈”、“礼貌结尾”这三个基本语步。最后,它们还可以通过创造出更大的符号距离和社会距离来建构信函文体的主观性、谦虚性、含蓄性、礼貌性等意义风格。在文体形式层,它们会促使信函文体的语法隐喻化形式特征凸显。信函语篇含有丰富的情态语法隐喻(尤其是显性主观倾向性情态语法隐喻)和语气语法隐喻(涉及五种语气语法隐喻类型)。它们的高频使用会促使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和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本研究的结论是:第一,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不仅体现为一种文体形式特征,来区别于日常生活语篇乃至这两类亚语类专业语篇,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为一种文体建构功能。在文体意义层,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突出的语法隐喻发挥建构文体的语境关联、语法隐喻化主题、语法隐喻化语步及文体意义风格的功能,在文体形式层发挥促使文体的语法隐喻化形式特征凸显的功能。第二,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是作者在国际商务交际情境语境中对语言系统资源(概念意义系统和人际意义系统)进行选择的自然结果,即语言概念意义系统和人际意义系统分别在这两类亚语类语篇中的例示化结果。本研究兼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首先,本研究揭示了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这两类国际商务亚语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建构功能这一语言使用规律,可以助推国内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研究领域,本研究证实并拓展了Halliday(2004/2007)有关“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用来区分专家语言与日常语言”这一论断,突破了以往语法隐喻研究仅把语法隐喻视为一种文体形式特征而忽略其文体建构功能的局限。在实践层面,本研究有关国内外商务英语研究和语法隐喻研究现状的综述发现对相关学者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研究设计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等。

二、Would与used to的用法区别一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ould与used to的用法区别一二(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译史研究:文史学的贡献
        2.1.1 专着类
        2.1.2 期刊类
    2.2 译者研究:宗教学的贡献
    2.3 译文研究:天文学的贡献
    2.4 问题和缺憾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基础:翻译文化史观
    3.2 新解: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
    3.3 建构:翻译摄动论
第4章 中西天文博弈历程
    4.1 钩沉:域外天文入华
        4.1.1 印阿天文中译
        4.1.2 西方天文中译
    4.2 冲突:天文传统对垒
        4.2.1 中国天文
        4.2.2 西方天文
    4.3 较量:明末接受与拒斥
        4.3.1 概述
        4.3.2 《崇祯历书》
        4.3.3 拒斥之因
    4.4 会通:晚清翻译终成
        4.4.1 概述
        4.4.2 《西国天学源流》
        4.4.3 《谈天》
        4.4.4 其他译作
    4.5 小结
第5章 《谈天》翻译研究
    5.1 译者剖析
        5.1.1 新教传教士译者
        5.1.2 秉笔华士
        5.1.3 翻译模式
    5.2 译介动机
        5.2.1 最初原因:“道”“器”之辩
        5.2.2 最终原因:时代因素
        5.2.3 形式原因与效率原因:译者的使命
    5.3 译法探究
        5.3.1 预翻译
        5.3.2 七条基本规则
        5.3.3 删述
    5.4 小结
第6章 核心译名与概念建构
    6.1 译名的沿用与创立
        6.1.1 沿用旧词
        6.1.2 创译新词
    6.2 学科名称翻译:定义中国近代天文
        6.2.1 术语的历史考察
        6.2.2 “天学”与“天文”
        6.2.3 “天文”的学科意义
    6.3 学科名词翻译:搭建天文话语空间
        6.3.1 星林词群:恒星天文学诞生
        6.3.2 摄力词群:天体力学的萌芽
    6.4 小结
第7章 天文学译介的影响
    7.1 学界接受考察
    7.2 知识体系:学科重心转移
    7.3 治学理念:实学传统解构
    7.4 哲学基础:天道观念嬗变
    7.5 物质资源:台站仪器投建
    7.6 教育准备:教材科普编译
    7.7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贡献
        8.1.1 译史梳理
        8.1.2 史料发现
        8.1.3 译本分析
        8.1.4 译名挖掘
    8.2 研究创新
        8.2.1 扩展翻译史研究范畴
        8.2.2 提出翻译摄动论假说
        8.2.3 增添学科史研究视角
    8.3 后续研究
附录1.《谈天》沿用的中国古代汉语词
附录2.《谈天》借用古汉语词形构建的新词
附录3.《谈天》创建的新词
    附录3.1 《谈天》新创译名中发生更改的部分
    附录3.2 《谈天》新创译名中延续使用的部分
参考文献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3)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语言进化》中关系分句的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1.1 Translation Task
    1.2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Text
    1.3 Text Type
    1.4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wo Cognition and Analysis of Relative Clauses
    2.1 Forms
    2.2 Significations
        2.2.1 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2.2.2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2.2.3 “As-”Relative Clauses
    2.3 Rhetorical Functions
        2.3.1 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2.3.2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2.4 Adverbial Functions
Chapter Thre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1 What Hervey and Higgins say
    3.2 What Nida says
    3.3 What Newmark says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Techniques for Relative Clauses
    4.1 Transl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Significations
        4.1.1 Pre-position
        4.1.2 Mixture
        4.1.3 Division
        4.1.4 Other techniques
    4.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Rhetorical Functions
        4.2.1 Combination
        4.2.2 Division
    4.3 Transl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Adverbial Functions
        4.3.1 Causality
        4.3.2 Result
        4.3.3 Concess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5)《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Introduc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2.1.1 Level Shifts
        2.1.2 Category Shifts
    2.2 Practical Value of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3.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1.1 Tenses of Verbs
        3.1.2 Words and Phrases
        3.1.3 Parts of Speech
    3.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3.2.1 Attributive Clauses
        3.2.2 Appositive Clauses
    3.3 Difficulties at Textual Level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Chapter Four METHODS IN THE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OF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4.1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4.1.1 Adding in Terms of Level Shifts
        4.1.2 Substituting in Terms of Unit Shifts
        4.1.3 Converting in Terms of Class Shifts
    4.2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Recasting in Terms of structural shifts
        4.2.2 Converting in Terms of Unit Shifts
    4.3 Methods at Textual Level
        4.3.1 Adding in Terms of Unit Shifts
        4.3.2 Cutting in Terms of Unit Shift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Gained
    5.2 Limita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6)初级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以中山市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综述
        2.1.1 学困生国内外研究概况
        2.1.2 走班分层教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2.1.3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概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Z中学走班制分层中的英语教学实践
    3.1 走班分层教学实践背景
    3.2 走班分层教学对象
    3.3 走班分层实施方法
    3.4 走班分层实施过程
        3.4.1 教学目标分层
        3.4.2 教学内容分层
        3.4.3 教学评价分层
        3.4.4 课堂管理分层
    3.5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3.5.1 案例一
        3.5.2 案例二
        3.5.3 案例三
第4章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转化的效果分析
    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 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4.3 英语学困生测试成绩分析
        4.3.1 实验班前测数据分析
        4.3.2 实验班后测数据分析
        4.3.3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4.4 英语学困生转化情况及分析
        4.4.1 转化情况总结
        4.4.2 转化结果分析
第5章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5.1 学生自身层面转化策略
        5.1.1 培养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
        5.1.2 提高自我效能感
        5.1.3 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5.2 教师教学实施层面策略
        5.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2.2 提供作业分层
        5.2.3 多元评价方式有效监控
        5.2.4 提高业务学习的能力
    5.3 家长层面转化策略
        5.3.1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5.3.2 帮助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教学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C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学生访谈问卷
附录D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教师访谈问卷
附录E 2019初三级第一次水平测试
附录F 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英语考试
致谢

(7)《语法、哲学与逻辑》(第一、二章)汉译及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se Text
        1.2 An Analysis of Text Type
        1.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Coherence Rule
        3.2 Fidelity Rule
        3.3 Loyalty Rul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Finding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4.2 Limita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8)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酸涩的心》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质量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3.1.1 语义偏离的翻译
        3.1.2 书写偏离的翻译
        3.1.3 词汇偏离的翻译
    3.2 数量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3.2.1 重复的翻译
        3.2.2 排比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策略和技巧总结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与译文
致谢

(9)自传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第1至2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文本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的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2.1.3 翻译理论和策略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文学语言自指性的再现
        3.1.1 圆周句的翻译
        3.1.2 省略句的翻译
    3.2 文学语言曲指性的再现
        3.2.1 低调陈述的翻译
        3.2.2 拟人的翻译
        3.2.3 暗喻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总结
    4.2 译者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人名地名表
致谢

(10)系统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类与文体
        2.1.1 语类的定义和特征
        2.1.2 文体的定义和特征
        2.1.3 语类与文体的关系
    2.2 商务英语研究
        2.2.1 商务英语的定义和特征
        2.2.2 商务英语研究综述
        2.2.3 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的定义及其文体特征异同
    2.3 语法隐喻研究
        2.3.1 语法隐喻的定义和特征
        2.3.2 语法隐喻研究综述
        2.3.3 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发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意义观
        3.1.1 意义建构观
        3.1.2 语言层级观
        3.1.3 语境观
        3.1.4 例示观
    3.2 本研究文体分析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语料库研究法
        4.1.1 语料库的建设
        4.1.2 语料库的标注方法和过程
        4.1.3 语料库的检索工具和方法
        4.1.4 数据统计和检验方法
    4.2 例示分析法
    4.3 比较分析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
    5.1 商务英语合同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
        5.1.1 合同中语法隐喻的总体分布
        5.1.2 合同中突出的语法隐喻
    5.2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
        5.2.1 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总体分布
        5.2.2 信函中突出的语法隐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商务英语合同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
    6.1 合同中突出的概念语法隐喻的文体意义特征建构功能
        6.1.1 建构合同文体的语境关联
        6.1.2 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
        6.1.3 建构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
        6.1.4 建构合同文体的意义风格
    6.2 合同中突出的概念语法隐喻的文体形式特征凸显功能
        6.2.1 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信息结构特征凸显
        6.2.2 促使合同语篇的词汇密度特征凸显
        6.2.3 促使合同语篇的词长和句长特征凸显
        6.2.4 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凸显
        6.2.5 促使合同语篇的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
    7.1 信函中突出的人际语法隐喻的文体意义特征建构功能
        7.1.1 建构信函文体的语境关联
        7.1.2 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主题
        7.1.3 建构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语步
        7.1.4 建构信函文体的意义风格
    7.2 信函中突出的人际语法隐喻的文体形式特征凸显功能
        7.2.1 促使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词组特征凸显
        7.2.2 促使信函语篇的语法隐喻化句法结构特征凸显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发现
    8.2 研究贡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Would与used to的用法区别一二(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D]. 刘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3]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语言进化》中关系分句的汉译[D]. 汪梦圆. 兰州大学, 2021(1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李佳鑫.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初级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以中山市Z中学为例[D]. 陈欣婷.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语法、哲学与逻辑》(第一、二章)汉译及翻译实践报告[D]. 徐宝鑫.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8]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酸涩的心》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娜.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自传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第1至2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赵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10]系统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和信函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研究[D]. 宋来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Will的用法和used to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