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

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蒋辉,万文武,丁兵[1](2022)在《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LPD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添加ω-3鱼油脂肪乳100 ml,设为观察组;另28例患者LPD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添加普通脂肪乳,设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者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相关资料:围手术期营养指标、围手术期炎症反应指标、围手术期免疫学检查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围手术期营养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炎症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免疫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IgA、IgG、IgM、CD4+、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4.2%(8/33),其中胰漏6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2.9%(12/28),其中胰漏7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患者经过对症及支持等治疗均获得治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治疗中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高建蕾,李芳,宋丹丹,李维娜,申娜,陈瑾[2](2021)在《肠内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1日~2020年8月31日收治的6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住院尾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术后均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3、7 d时的血糖水平、各项临床指标、肠内营养摄入耐受率、场内营养摄入达标率。结果:术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观察组术后1、3、7 d时的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通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营养支持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肠内营养摄入耐受率和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血糖控制方面作用较好,可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减轻其经济负担,提高肠内营养摄入耐受率和达标率。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3](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认为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态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为了体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胰腺癌诊断、外科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胰腺癌合并寡转移、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系统治疗、基因学检测、术后随访等若干热点问题,评述现状与进展,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提出40项指导性建议,并根据证据质量对每项建议进行推荐强度分级,以规范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多学科特别是外科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4](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态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为了体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胰腺癌诊断、外科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胰腺癌合并寡转移、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系统治疗、基因学检测、术后随访等若干热点问题,评述现状与进展,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提出40项指导性建议,并根据证据质量对每项建议进行推荐强度分级,以规范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多学科特别是外科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杨尹默,田孝东[5](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指出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态势。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胰腺癌新发病例男性居第10位,女性居第9位,占恶性肿瘤相关病死率的第4位[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列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病死率的第6位[2]。作为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胰腺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等临床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

李芳,李维娜,李静,宋丹丹,许静怡,高建蕾[6](2021)在《基于营养风险筛选联合肠双向模式的营养支持策略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转归作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基于营养风险筛选联合肠双向模式的营养支持策略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转归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10月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基于风险筛选联合肠双向模式的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营养生化指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及住院总费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营养生化指标中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有所改善,且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营养费用及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直肠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应用基于营养风险筛选联合肠双向模式的营养支持,可快速纠正患者营养不良,促进胃肠道快速排气和机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营养支持和住院费用,在保证患者住院疗效和安全性基础上,降低患者精神与经济的压力。

庄欢[7](2021)在《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采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问卷选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或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情况1.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状况:术后第15天胃残余量均值依次为204.91±66.56ml、175.88±62.61ml、157.52±55.43ml、141.06±53.41ml、133.27±61.35ml,其中胃残余量最高值为430ml、最低为48ml。1.2持续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情况下,不同免疫营养总量患者与其胃残余量状况:≤500ml/d组胃残余量均值为212.20±77.87ml、5011000ml/d组为156.88±32.41ml、>1000ml/d组为105.03±20.37ml。1.3不同喂养时间节点患者胃残余量变化:从每日喂养开始0h、6h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上升,喂养第12h达峰值,喂养第18h、24h持续下降,至第二日开始喂养之前降到最低值。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慢性胃炎病史、术前PG-SGA等级、手术时长、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手术吻合部位(P<0.05);术前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术后疼痛等级、免疫营养液量、喂养方式及喂养途径(P<0.01)等11个因素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营养的量与胃残余量值呈负相关(r=-0.762,P<0.01)。(2)手术时长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07,P<0.01)。(3)焦虑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660,P<0.01)。(4)抑郁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501,P<0.01)。(5)疼痛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75,P<0.01)。2.3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PG-SGA评分(β=-10.296、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β=20.606、P<0.01)、手术时长(β=4.554、P<0.05)、免疫营养的量(β=-33.445、P<0.01)、喂养方式(β=-10.335、P<0.05)及喂养途径-空肠造瘘管(β=-15.579、P<0.05)、鼻空肠管(β=-25.112,P<0.01)共6项纳入到回归方程。结论: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变化状况:食管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胃残余量均值最高,至术后第5天胃残余量均值逐日下降;持续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每日的胃残余量均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达峰值之后虽继续给予免疫营养但患者的胃残余量仍逐渐下降,至第二日喂养开始前下降至最低值。当喂养量不足时患者的胃残余量呈上升趋势。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焦虑程度、术前营养状态、手术时间、免疫肠内营养的量、喂养方式或喂养途径是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术前焦虑程度越高、术前营养状态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免疫营养的量不足、应用鼻十二指肠管喂养方式或重力滴注营养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胃残余量。

刘舒[8](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归纳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及管理的证据,并结合德尔菲法构建分阶段、操作性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实践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回顾与循证:计算机检索英国国家卫生与照护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数据库(NGC)、医脉通、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等网站,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JBI等数据库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相关文献,双人进行独立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等级评价,通过提取相关营养管理证据形成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初稿。2.德尔菲法:选取浙江省内胰腺外科或临床营养管理专家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判断营养管理条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经过完善后形成营养管理方案的终稿。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与质量评价后,最终纳入31篇文献,其中包括8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7篇RCT、10篇类实验性研究以及1篇诊断性实验研究。根据资料提取、证据总结等初步形成了方案初稿。2.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8、0.821。第1轮条目可操作性和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27、0.07~0.24。第2轮条目可操作性和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5~0.18、0.00~0.14。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范围为0.131~0.164。通过专家函询与小组讨论,最终确立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包括PD患者营养管理运作模式、术前营养干预、术后营养干预、营养支持的监测与护理在内的4个维度。研究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内容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

郑明辉[9](2021)在《“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吻合口的质量与术后并发症联系紧密。胰液若从吻合口直接漏出至腹腔即发生胰瘘,可导致腹腔感染、腐蚀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018年之前,上海长征医院胰胆外科团队所采用的是目前应用较普遍的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Cattell–Warren胰肠吻合)。应用Cattell–Warren胰肠吻合术后的患者,术后有相当一部分会出现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显着升高和胰瘘相关并发症的表现。为提高胰肠吻合口的质量,上海长征医院胰胆外科团队对传统胰肠吻合术进行了改进,设计出“Ω”胰肠吻合术。1、总结和阐述“Ω”胰肠吻合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2、分析评价“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研究方法】1、在手术组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对比分析两种胰肠吻合方式的手术录像,总结和阐述“Ω”胰肠吻合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2、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40例行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oduodenectomy,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2017年12月左右共233名患者接受传统胰肠黏膜吻合术(Conventional Duct-to-Mucosa Pancreatojejunostomy,CDMP),2018年1月?2019年12月左右共207名患者接受“Ω”胰肠吻合术(Omega-like Duct-to-mucosa Pancreatojejunostomy,ODMP),分为CDMP组和ODMP组。观察的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胰瘘(生化漏、Grade B胰瘘、Grade C胰瘘)、胆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胆道感染、胃排空延迟、腹水;术后其他并发症和指标包括: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动脉瘤等)、腹腔双套管引流使用率、术后发生1种或多种并发症的患者比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比例(Clavien-DindoⅢa或更高级)、接受介入或内镜治疗的患者比例、再次开腹率、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评价CDMP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结果】1、CDMP组的手术时间(P=0.664)、术中出血量(P=0.460)、术中输血率(P=0.343)与ODMP组无明显差异;CDMP组和ODMP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5±10.0d vs.19.7±12.3d,P=0.248)、住院费用(120,000±42,000¥vs.100,000±40,000¥)无统计学意义,但ODMP组的住院平均费用在数值上小于CDMP组。2、相比于CDMP组,ODMP组胰瘘发生率显着降低(42.9%vs.29.5%,P=0.008),ODMP组临床相关胰瘘(Grade B和C)发生率明显降低(18.5%vs.10.6%,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没有Grade C胰瘘发生。术后生化漏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4.5%vs.18.8%,P=0.154)。3、CDMP组和ODMP组相比较,术后分别有153名和99名患者发生1种或者多种并发症(65.7%vs.47.8%,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有25名和24名患者发生Clavien-DindoⅢa或更高分级的并发症(10.7%vs.11.6%,P=0.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有55名和30名患者接受了术后腹腔双套管引流(23.6%vs.14.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4名患者死亡(1.7%vs.1.9%,P=0.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40g/L(OR 1.84,95%CI 1.220?2.766,P=0.004)、CDMP(OR 1.76,95%CI 1.168?2.663,P=0.007)、胰管直径≤3mm(OR 1.61,95%CI 1.061?2.441,P=0.025)、胰腺质地软(OR 2.38,95%CI 1.420?3.995,P=0.001)、良性疾病(OR 2.30,95%CI 1.231?4.270,P=0.009)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术前血清白蛋白≥40g/L(P=0.002)、胰管直径≤3mm(P=0.001)、胰腺质地软(P=0.002)、患恶性疾病(P=0.023)、高胰瘘危险评分(P=0.015)的患者中,相比于CDMP,在降低胰瘘发生率方面ODMP更加具有优势。【结论】1、ODMP技术简单,易于掌握,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可行。2、ODMP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主要是Grade B胰瘘)发生率和其它术后并发症(主要是Clavien-DindoⅠ、Ⅱ)发生率,使患者术后康复更加顺利。3、在高胰瘘危险评分的患者(如胰管直径小、胰腺质地软等)中运用ODMP能明显降低胰瘘发生率。4、相比CDMP,ODMP能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魏彪[10](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给予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相较于单纯肠外营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联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照组40例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指标、术中指标、术后指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给予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相较于单纯肠外营养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前血常规(血红蛋白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肿瘤标志物(AFP、CEA、CA153、CA125、CA199),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BMI,与TP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在术后术后1天、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7天显着降低(p=分别为0.027、0.028、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白蛋白在术后第4、7天(p=分别为0.027、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7天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p=分别为0.022、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4天、7天体温及腹腔引流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随时间的变化,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结论:肠内与肠外联合营养相较于单纯肠外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及肝功能指标,降低感染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围手术期营养指标:
    2.2 围手术期炎症指标:
    2.3 围手术期免疫学指标: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3 讨 论

(2)肠内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2.2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2.3 两组肠内营养摄入耐受率比较
    2.4 两组肠内营养摄入达标率比较
3 讨论

(5)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胰腺癌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
    1.2 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意义
    1.3 影像学技术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1.4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胰腺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
    1.5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2 胰腺癌分期与可切除性评估
3 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3.1 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
    3.2 新辅助治疗在交界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
    3.3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价
    3.4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学评估
4 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4.1 胰腺癌病人术前营养评估与营养支持
    4.2 术前胆道引流
    4.3 术前腹腔镜探查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4.4 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在胰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4.5 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在胰体尾癌治疗中的应用
    4.6 胰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
        4.6.1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6.2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6.3 胰体尾癌切除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6.4 胰体尾癌切除术扩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7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腺癌根治术
    4.8 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姑息性外科治疗
5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策略
6 胰腺癌合并寡转移的治疗策略
7 胰腺癌病人术后管理的若干热点问题
    7.1 胰腺癌术中营养管路放置及术后营养支持策略
    7.2 胰腺癌术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7.3 胰腺癌术后腹腔引流管的管理
8 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
9 胰腺癌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
1 0 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1 1 基因学检测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1 2 胰腺癌术后病人随访

(6)基于营养风险筛选联合肠双向模式的营养支持策略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转归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2. 1 营养风险筛查
        1.2.2. 2 肠双向营养支持
        1.2.2.3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学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及住院费比较
3 讨论

(7)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D患者营养风险评估
        1.2.2 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1.2.3 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
    2.1 专业相关概念
        2.1.1 围手术期
        2.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2 循证护理概念
    2.3 德尔菲法相关概念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营养管理方案
    3.1 成立课题小组
    3.2 文献检索
        3.2.1 检索数据库
        3.2.2 文献检索词
        3.2.3 文献检索策略
    3.3 文献筛选
        3.3.1 文献纳入标准
        3.3.2 文献排除标准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4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3.4.1 文献质量评价
        3.4.2 资料提取内容
    3.5 研究结果
        3.5.1 文献检索结果
        3.5.2 文献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及证据总结结果
        3.5.3 初步拟定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营养管理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4.2.2 选择函询专家
        4.2.3 进行专家函询
        4.2.4 条目筛选标准
    4.3 统计方法
        4.3.1 专家一般资料
        4.3.2 专家积极程度
        4.3.3 专家权威程度
        4.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4.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4 研究结果
        4.4.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4.4.2 专家积极程度
        4.4.3 专家权威程度
        4.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4.4.6 第1 轮条目修改
        4.4.7 第2 轮条目修改
    4.5 形成最终的营养管理方案
5 讨论
    5.1 该方案对临床的实践意义分析
    5.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5.3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5.3.1 专家代表性及权威程度
        5.3.2 专家积极程度
        5.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5.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5.3.5 第1 轮函询条目修改分析
        5.3.6 第2 轮函询条目修改分析
    5.4 PD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内容分析
        5.4.1 PD患者营养管理运作模式
        5.4.2 PD患者术前营养干预
        5.4.3 PD患者术后营养干预
        5.4.4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护理
6 小结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本研究不足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两种胰肠吻合方式的步骤、特点与比较
    一、传统胰肠黏膜吻合术
    二、“Ω”胰肠吻合术
    三、两种胰肠吻合术的比较
第二部分 “Ω”胰肠吻合术的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 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发展现状
    一、胰瘘的定义与诊断
    二、胰瘘的影响因素
    三、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及争议
    四、根据特定患者采取相适应的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
    五、胰管支撑管和生长抑素在降低胰瘘发生率中的作用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1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治疗方式
        1.5 营养方式
        1.6 研究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ω-3鱼油脂肪乳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影响[J]. 张瑜,蒋辉,万文武,丁兵. 四川医学, 2022(01)
  • [2]肠内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高建蕾,李芳,宋丹丹,李维娜,申娜,陈瑾. 齐鲁护理杂志, 2021(22)
  • [3]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7)
  • [4]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7)
  • [5]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杨尹默,田孝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7)
  • [6]基于营养风险筛选联合肠双向模式的营养支持策略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转归作用观察[J]. 李芳,李维娜,李静,宋丹丹,许静怡,高建蕾.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2)
  • [7]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庄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D]. 刘舒.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9]“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郑明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1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对比研究[D]. 魏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