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口法的某轮式装甲车作战性能鲁棒性研究

基于田口法的某轮式装甲车作战性能鲁棒性研究

一、基于田口方法的某型轮式装甲车操作性能的稳健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1](2017)在《道路运输车辆耦合振动分析与多目标优化》文中认为道路运输车辆的上装振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驾驶舒适性和货物安全性。由于公路运输长时间连续驾驶的特点,运输车辆的驾驶室振动问题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其司机和乘员的舒适性得到了有效提高。与驾驶舒适性相比,运输车辆的后车厢振动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有效控制后车厢的振动水平将最大程度保证货物安全。在保证驾驶室振动的前提下,降低后车厢的振动对提升整车振动性能有着重要意义,尤其体现在医疗、特种装备等特殊的运输需求中。本文以某三轴道路运输车辆为研究对象,结合多体动力学仿真和整车振动测试,针对其整车和子系统的振动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在整车动力学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中,基于ISO标准模拟多种等级下的路面粗糙度功率谱密度,建立了1/4车、半车和整车的运动方程,分别运用Newmark-β、Runge-Kutta、Hamming和有限差分法等四种不同的微分方程求解方法对三种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并从研究需要、计算精度和计算成本等几个方面对车辆模型和模拟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整车7自由度模型结合Hamming法或Runge-Kutta法能够给出较其它模型与求解方法组合更为合理的计算结果。其中,在动载系数的计算中,此两种求解方法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但Runge-Kutta法在车身垂向加速度的计算表现出了更好的计算性能。为研究车辆子系统间振动耦合和振动衰减问题,基于状态空间理论,针对多支撑系统提出其子结构间的振动耦合和振动衰减的模拟方法,并将该通用方法应用于某三轴道路运输车辆的驾驶室-后车厢-车架这一典型单支撑多上装动态系统,从而建立了考虑上装结构的整车动力学模型,用以分析其子系统间的振动耦合和振动衰减问题。在通过整车振动测试进行了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后,构建了包括车辆子系统(驾驶室、后车厢、车架)质量属性、悬置悬架刚度阻尼参数和整车几何结构参数的设计变量集合,利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和多元二次回归方法研究了设计变量对车辆子系统间振动耦合和振动衰减的影响,识别出其参数灵敏度,为后续的车辆振动优化问题提供研究条件。将驾驶室和后车厢的振动耦合系数和振动衰减系数等四个响应同时作为优化目标,以前文研究的设计变量为优化参数,利用四种不同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粒子群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和邻域培植遗传算法)对整车设计变量进行优化,以期在较小的振动耦合与较大的振动衰减这对相互冲突的优化目标中达成最优的设计方案。四种方法在不同的系统响应优化中各有优劣,就整个车辆系统的振动响应来看,同原始车辆相比,四种优化结果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在不同车速下的下降幅度均达到60%左右,车辆的振动性能有了大幅提高。

李九灵,吴德旭,蒋雪文[2](2014)在《田口方法在汽车底盘设计领域应用》文中认为结合汽车底盘研发领域的应用实例,分析了田口方法的基本原理、使用途径、质量/成本评价方法,探讨了田口方法在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质量提升、制造过程控制领域的应用及前景。分析发现,田口方法思路简洁,可复制性强,效果卓着,有助于实现技术、工艺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稳健性,降低成本。

龚菲[3](2014)在《不同自由度的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文中指出汽车高速紧急避让行驶安全性一直是汽车自主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汽车主动安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采用的多是二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的高速紧急避让汽车模型,本文将这两种自由度汽车模型,采用仿真分析、智能识别和主观评价方法,比较它们在研究相同问题时的差距和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分析所研究的问题与模型的定位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自由度的角输入高速紧急避让汽车模型和驾驶员—汽车闭环模型。通过仿真软件模拟闭环模型分别跟踪理想的双移线和蛇形线道路轨迹,得到模型各状态变量的响应,进而观察不同自由度之间的差距。再进行实车试验,跟踪双移线和蛇形线的道路轨迹,将状态变量的测量值与仿真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2)基于所建的驾驶员—汽车闭环模型,通过改变驾驶员模型的三个参数,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安排仿真实验,模拟不同的驾驶员进行路径跟踪,获得基于代数算法的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以此建立一个以汽车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和车身侧倾角为输入,方向盘转角、转速为输出的逆动力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该网络识别闭环模型的路径跟踪,得到逆动力学模型响应的客观评价。再将网络输出的识别值与模拟仿真值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不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逆动力学表现差距。(3)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体系,让专业驾驶员对两款实车采用十分制打分体系,对不同车型的底层性能指标进行打分。再基于主观赋权值法的序关系法,对各底层性能指标进行权值的计算,得出两款车型在这套评价体系中的最终分数,进而比较对应的自由度汽车模型的主观评价表现,并将驾驶员主观评价与前面的逆动力学的客观评价进行比较。

傅文兰[4](2013)在《V形外径检具稳健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发动机气门是发动机的关健零部件之一,气门盘部外径属于气门的重要尺寸。为实现比常规测量方法更加快速、更低成本、更为准确的外径测量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具有“开放式”特点、V形半角值α为arcsin(1/3)的V形外径测量方法。基于产品质量“源头治理”理念,本文采用田口三次设计方法,开展V形半角值α为arcsin(1/3)的气门盘部外径检具的稳健设计研究。建立了在理想条件下外径V形测量方法的测量原理的数学模型,以及非理想状态下基于V形半角α=arcsin(1/3)的外径V形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数学模型。在内表设计时,基于降低加工、装配难度和成本、提高其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对各相关影响因子水平(如标准件测量误差、V形角度的偏差、装配时传感器测杆的偏心量和倾斜角度、气门外径的不同规格、标准件与气门的直径差等)进行设计,并参考相关工程人员的专业经验,在选择正交表时考虑了有关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列。运用Minitab可对正交试验进行因子作用及因子的交互作用进行计算和分析的功能对测量误差进行计算,并对测量误差及其信噪比进行了均值响应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佳参数组合。从“低成本、满足特性值的要求”、“上、下位特性的容差计算公式Δ=±(A/A0)1/2*Δ0/|b|”、整个系统的测量误差的组成权重等三个出发点进行了参数的容差设计。作为实施案例,以上述的计算型田口三次设计的结果作为依据和要求,进行了气门盘部外径检具的稳健设计,使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参数设计的稳健性和容差设计的经济性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气门盘部外径检具中,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源头治理”。该检具的结构设计还实现了快速测量的目的。并在不同油、水环境下,不同时间段,不同操作人员,使用气门盘部外径检具对不同规格的气门盘径进行了检测,对实际使用时的测量误差进行均值、方差、信噪比等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说明,该检具检测气门盘外径时的测量误差,较好地达到本课题要求,且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本文所述的V形半角值α为arcsin(1/3)的V型检测原理和误差分析方法可适用于所有外径测量。

石海军[5](2013)在《某中口径自行火炮自动装填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弹药自动装填系统是现代中大口径自行火炮的关键子系统,与其他自行火炮子系统及整个自行火炮大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十二五”研究课题为背景,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确定型优化、鲁棒优化、模糊数学、滑模控制等理论对某中口径自行火炮弹药自动装填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介绍了某中口径自行火炮弹药自动装填系统的结构形式、系统构成,简要叙述了各组件的功能、工作原理,系统地介绍了弹药自动装填系统的工作流程。分析了关键结构部件的动力学特性,在进行了相关的受控动力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传统自动装填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章节中进行分析研究,为寻求若干行之有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2)针对某中口径自行火炮自动装填系统协调器协调油缸驱动力大引起的冲击振动严重的问题,采用确定型多目标优化方法改善其响应性能。引入多目标优化模型,简要介绍了Pareto最优解的概念,概括和总结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处理方法及多目标进化算法及工程优化设计实践中的注意事项。结合多目标进化算法,对自动装填系统中的协调器多目标多学科一体化设计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优化后选择的偏好解使得原协调器系统具有更好的动力学响应性能;(3)针对确定型优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参数区间不确定鲁棒优化技术,并应用于弹药自动装填系统协调器多学科优化问题。通过将参数区间变化从参数变差空间映射到目标和约束空间,得到了目标和约束性能退化估计,并作为原优化问题的附加约束,形成了外层——内层的优化结构。针对桁架结构不确定问题、机械臂结构优化问题以及双目标函数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了理想的优化结果,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中口径火炮协调器系统的不确定优化问题,结果显示了参数区间不确定鲁棒优化方法能够很好的处理具有参数不确定的复杂工程问题;(4)考虑自动装填系统弹药舱PD控制的缺点,结合模糊变换方法,提出了一种强鲁棒性滑模控制策略。介绍了非奇异终端滑模变结构控制及全局快速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结合两者的非奇异特性与快速响应特性,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得到了模糊运动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基于斯坦福机器人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了较优的控制性能。针对动态弹药舱控制系统,通过与传统的PD控制结果相比,该控制策略只需估计摄动及扰动的大小,提供简单的确定性物理模型,即可获得较优的控制性能;(5)研究了中大口径火炮输弹过程中存在影响弹丸在膛内的运动特性和火炮的射击精度的弹丸卡膛一致性问题。考虑输弹过程中的输弹力、卡膛速度、弹丸入膛过程中与身管内壁的接触碰撞等方面因素,建立了卡膛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输弹力、卡膛速度、强制输弹距离和惯性输弹距离等参数与卡膛姿态的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分析表明,采用变力输弹方式和降低输弹机安装位置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弹丸的卡膛一致性。

蔡杨[6](2013)在《基于平顺性的重型矿用自卸车油气悬架系统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油气弹簧承载能力大,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能够保证车辆在恶劣工况下良好的行驶,在矿用自卸车上广泛使用。本文从矿用自卸车平顺性的角度研究了油气弹簧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考虑了实际气体状态特性、油液压缩以及单向阀等因素,建立了参数化油气弹簧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通过弹簧力函数将其引入至整车动力学模型,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参照了车辆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然后分析了该车在随机路面上和脉冲凸块路面上的平顺性。随机路面的建立根据国标GB/T7031-2005《机械振动道路路面谱测量数据报告》对路面谱的要求,采用了谐波叠加法拟合路面谱,并且进行了验证。脉冲凸块的选择则根据整车和车轮尺寸的相对大小参照了国标GB/T4970-2009《汽车平顺性试验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弹簧优良的减振性能,使车辆有较好的平顺性能。建立油气弹簧优化数学模型时,选取了前后油气弹簧活塞杆杆径、初始充气体积、阻尼孔孔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根据平顺性的要求以及该车簧载质量大的特点,选取了驾驶员座椅支撑面的振动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和车身质心垂直振动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目标函数,同时为使悬架系统拥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对油气弹簧工作行程、车轮动载荷和悬架偏频进行约束。针对该非线性整车悬架优化问题,采用移动最小二乘法构造近似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对油气弹簧参数进行优化计算。优化结果表明,整车平顺性提高了约15.2%。为以后提高重型矿用自卸车平顺性和油气弹簧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许健雄[7](2012)在《汽车转向操纵的动态特性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汽车转向操纵性能是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性能,它关系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否快速有效地进行换道,从而躲避障碍物以及驾驶员的操纵难易程度等。本文针对汽车转向操纵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从试验数据分析处理、变化规律总结和评价指标探索方面研究汽车的转向操纵动态特性。(1)探索性地采用小波去噪法对汽车转向操纵实车试验数据进行处理。针对汽车转向操纵试验数据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小波基函数类型、阈值形式和去噪函数。采用重构因子作为小波基函数信号去噪能力的评判标准,精确选择了小波基函数。以汽车操纵稳定性中的蛇行试验的方向盘转角数据为例计算选取适用于汽车转向操纵试验数据的小波基函数,并通过对实车试验数据的处理验证了所选取小波基函数的实际去噪效果。(2)建立了三自由度角输入驾驶员—汽车转向操纵闭环系统模型,并在驾驶员预瞄时间的选取环节,采用综合考虑了路径误差、方向盘角速度以及侧向加速度的评价指标来选取每一种行驶工况下的驾驶员最优预瞄时间。利用某车型进行蛇形实车试验所采集的方向盘转角试验数据对该闭环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在验证前利用小波去噪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去噪处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闭环系统模型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建闭环系统模型的正确性。(3)利用所建立的驾驶员—汽车三自由度闭环系统模型,仿真计算了某具有不足转向特性的车型一在不同换道工况下(如不同的换道过程距离、不同的行驶车速等)所需的方向盘角输入操纵信息。选取最大方向盘转角幅值、最大方向盘转角速度、方向盘主要转动频率以及忙碌频段成分所占比重四个操纵信息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得出操纵信息随不同换道过程距离、不同车速动态变化的趋势以及变化幅度,总结出了它们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分析了汽车转向操纵的动态特性。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所总结的汽车转向操纵动态变化规律的正确性。(4)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以最大方向盘转角幅值的动态变化平缓程度、最大方向盘转角速度的动态变化平缓程度以及方向盘操纵频率的动态变化平缓程度作为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评价指标。针对所提的评价指标,计算了车型二的转向操纵动态特性,并与车型一的转向操纵动态特性进行了对比。得出车型二的转向操纵动态特性要比车型一好,车型二与车型一相比更容易操纵,并且在中高速段以及换道过程距离越短的工况下,车型二相比于车型一越容易操纵的评价结果。通过对两车型操纵性能的对比,得知针对转向操纵动态特性进行评价所得的车型二比车型一易于操纵的评价结果是正确的,验证了所提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赵云飞,成艾国,黄清敏,董立强[8](2011)在《田口鲁棒设计用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汽车动力系统稳定性控制问题,由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不足及性能不稳定,造成汽车运行不安全。以提升系统隔振性能为设计目标,运用田口鲁棒设计方法,以各个悬置的刚度值为因素变量,建立了振动仿真分析模型。利用ADAMS工程软件,通过鲁棒性优化方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优化方案先进性的同时提升了目标函数的稳健性。田口鲁棒设计方法从众多的试验项目中选择最为合适的可靠性优化方案,适用于汽车工程优化参考。

周擎坤[9](2011)在《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设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自动武器站系统的轻量化、小型化这一重要问题,以高精度、高动态性能、高缓冲效能的新型集成式柔顺缓冲机构为研究目标,针对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自动武器站运动学模型和误差分析是论文的研究基础,分析了自动武器站系统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其各部分的基本功用,运用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建立了光电搜跟单元与武器随动单元的运动学关系模型,分析了自动武器站指向误差成因机理,借助旋转矩阵理论建立了垂直度误差与武器站火力线指向精度的关系模型,提出了武器站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制造与装配的精度要求,为柔顺缓冲机构设计奠定了基础。(2)针对缓冲系统参数优化目标的理论问题,分析了缓冲器在速度阶跃激励下的冲击响应和最大储能能力变化规律,提出了自动武器站摇架缓冲系统响应特性要求:最大后坐力、最大后坐位移和快速复位能力,推导出相应的加速度峰值、位移峰值、稳态振幅等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不同约束条件下和不同阻尼比范围内的单自由度缓冲系统冲击响应的特性,建立了缓冲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目标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获得了同时满足三个性能指标的最佳刚度、阻尼参数,为柔顺缓冲机构提供优化设计目标。(3)为解决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构型设计问题,分析了各种柔顺梁单元的运动学特性,采用模块化方法构建了各种柔顺梁和柔顺直线导向机构的拓扑结构型式,提出了大位移柔顺缓冲机构的设计约束和设计原则,设计了具有导向功能和缓冲功能的改进型Roberts柔顺缓冲机构和多折叠柔顺梁缓冲机构,具有结构对称、工作行程大、导向精度高的特点,该方法为柔顺缓冲机构设计提供快速有效的设计手段,解决了柔顺机构设计过程中依赖于设计者的经验和灵感的问题。(4)针对导向刚度与缓冲刚度的理论计算问题,提出了对称简化方法,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利用半结构模型建立了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导向刚度、缓冲刚度力学模型,分析了侧边直梁弹性变形和剪切内力对导向刚度、缓冲刚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能量法的直梁、柔曲梁柔顺单元的力-位移特性分析方法,基于位移叠加原理推导了精确的导向刚度和缓冲刚度系数理论计算公式;选用性能优越的金属橡胶作为特定阻尼器,分析了金属橡胶的非线性缓冲刚度特性,建立了柔顺缓冲机构与金属橡胶阻尼的组合力学模型,为综合动力学特性与缓冲效能分析提供理论基础。(5)为了提高动力学建模与参数计算准确度,将柔顺梁分布质量的动能计入系统的总动能,采用瑞利能量法求解了柔顺悬臂梁单元、固定导向柔顺梁单元、圆弧柔顺梁单元、侧边直梁单元的集中质量参数计算公式。建立了以柔顺梁单元为主要特征的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一阶固有频率与各参量之间的关系式,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于固有频率的影响,对优化结构参数、提高柔顺缓冲机构的固有频率、运动精度和改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6)建立了柔顺缓冲机构实验测试系统,进行了柔顺缓冲机构进行静态力学性能测试、模态实验和金属橡胶阻尼器非线性刚度测试与阻尼系数辨识,完成了柔顺缓冲机构与金属橡胶构成的组合型缓冲系统的仿真与实弹射击测试,对论文各章节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了验证。

赵云飞[10](2011)在《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动力系统参数匹配是纯电动汽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综合考虑电池、电机特性以及整车性能要求。动力系统参数具体包含电池容量、电机功率、传动系速比等。合理选择和匹配这些动力系统参数,使纯电动汽车达到既定的整车性能目标,包括爬坡、加速性能、续驶里程等。在实际车辆使用过程中,车辆的承载质量和行驶道路的路面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优化整车性能的同时,必须降低这些变量因素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国内某大型车企的“纯电动汽车研发”项目展开了具体的匹配设计和优化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如何进行电池、电机选型,如何进行模型仿真分析以及如何运用田口方法进行参数优化。本文首先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现状,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驱动系统。电池系统、电机系统和整车管理系统组成的动力单元取代了原先的动力总成系统,这在动力系统参数的匹配和整车性能优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综合考虑整车参数与既定性能目标,计算电池、电机等动力元件的主要参数设计要求并进行选型。根据车辆实际可用空间和载荷分配要求,确定了最终的合理布置方案。在此基础上,以CRUISE仿真软件为平台建立了各个子系统的模型,连接调试形成最终的整车模型。输入车辆的各项参数并设置各种仿真工况,运行得出具体的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文中主要仿真了纯电动汽车的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百公里加速、百公里能耗和续驶里程等性能,验证了参数匹配设计结果符合既定的整车性能目标要求。其次,结合田口鲁棒方法与CRUISE仿真模型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电池、电机、传动系统各参数的选择和参数间的合理匹配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一种效果显着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的方法,并为文中所涉及的纯电动汽车确定了最优的动力系统参数匹配方案,实现了良好的整车性能输出目标。最后进行了样车整车性能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主要的试验项目包括最高车速试验、爬坡试验、加速试验、等速能耗试验、循环工况能耗试验、续驶里程试验等。

二、基于田口方法的某型轮式装甲车操作性能的稳健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田口方法的某型轮式装甲车操作性能的稳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道路运输车辆耦合振动分析与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整车动力学模拟
        1.2.2 车辆耦合振动分析
        1.2.3 车辆平顺性多目标优化
    1.3 研究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整车动力学建模与求解方法
    2.1 引言
    2.2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模
        2.2.1 1/4车模型
        2.2.2 1/2车模型
        2.2.3 整车模型
    2.3 整车动力学分析的数值方法
        2.3.1 Newmark-β方法
        2.3.2 Runge-Kutta方法
        2.3.3 Hamming方法
        2.3.4 有限差分法
    2.4 路面粗糙度
    2.5 车辆参数
    2.6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1 车辆模型和数值方法间的比较
        2.6.2 模型参数对车辆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车辆耦合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多悬置支撑系统模型
    3.3 考虑上装结构的整车动力学模型
        3.3.1 车辆模型结构
        3.3.2 车辆模型参数
        3.3.3 车辆子结构运动方程
        3.3.4 整车运动方程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车辆动态响应测试及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
    4.1 引言
    4.2 整车动态响应测试
        4.2.1 测试车辆
        4.2.2 测试条件
        4.2.3 测试仪器
        4.2.4 测试方法
        4.2.5 测试数据分析
    4.3 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
        4.3.1 模型校正步骤
        4.3.2 路面谱
        4.3.3 模型校正的误差函数
        4.3.4 模型校正结果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车辆耦合振动分析
    5.1 前言
    5.2 车辆振动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5.3 耦合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5.4 设计参数对车辆振动的影响分析
        5.4.1 拉丁超立方采样
        5.4.2 参数灵敏度
        5.4.3 设计参数对系统振动耦合的影响
        5.4.4 设计参数对振动衰减的影响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车辆振动多目标优化
    6.1 引言
    6.2 多目标优化
        6.2.1 粒子群优化算法
        6.2.2 模拟退火算法
        6.2.3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6.2.4 邻域培植遗传算法
    6.3 车辆振动多目标优化
        6.3.1 子系统振动耦合与振动衰减的关系
        6.3.2 车辆振动优化问题描述
        6.3.3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
        6.3.4 模拟退火优化
        6.3.5 非支配排序遗传优化
        6.3.6 邻域培植遗传优化
    6.4 优化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全文工作内容汇总
    7.2 展望(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田口方法在汽车底盘设计领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田口方法基本思想
2 设计应用
    2. 1 基于田口方法的某多轴车辆转向杆系设计
        2. 1. 1 质量特性
        2. 1. 2 可控因素
        2. 1. 3 误差因素
        2. 1. 4 内表分析和方差分析
    2. 2 基于田口方法的传动轴焊接工艺优化
    2. 3 基于田口方法的某车辆侧倾稳定性分析
3 结论

(3)不同自由度的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操纵逆动力学
        1.2.2 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简介
        1.2.3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自由度汽车操纵动力学的建模与试验验证
    2.1 二自由度角输入高速紧急避让汽车的建模
    2.2 二自由度高速紧急避让驾驶员—汽车的闭环建模
        2.2.1 高速紧急避让汽车驾驶员的建模
        2.2.2 高速紧急避让驾驶员—二自由度汽车的建模
    2.3 三自由度角输入高速紧急避让汽车的建模
    2.4 三自由度高速紧急避让驾驶员—汽车的闭环建模
    2.5 双移线和蛇形线道路模型及仿真试验验证
        2.5.1 双移线道路模型
        2.5.2 不同自由度闭环模型的双移线仿真验证
        2.5.3 蛇行线道路模型
        2.5.4 不同自由度闭环模型的蛇形线仿真验证
    2.6 三自由度闭环模型的实车试验验证
        2.6.1 实车试验方法与步骤
        2.6.2 三自由度模型的实车试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神经网络逆动力学研究
    3.1 神经网络的发展简介
    3.2 神经网络的模型
        3.2.1 生物学中的神经网络模型
        3.2.2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
    3.3 神经网络代数算法的基本原理
    3.4 不同自由度汽车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3.4.1 均匀设计方法
        3.4.2 不同自由度汽车的神经网络模型
    3.5 不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神经网络识别结果
        3.5.1 不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双移线识别结果
        3.5.2 不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蛇形线识别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对比研究
    4.1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主观评价
        4.1.1 主观评价驾驶员任务
        4.1.2 主观评价标准
        4.1.3 主观评价体系
    4.2 不同自由度车型的主观评价打分结果
    4.3 不同自由度车型转向性能和稳定性的评估
        4.3.1 基于序关系法的操纵指标的权重计算
        4.3.2 不同自由度车型操纵稳定性的主观评价结果
    4.4 不同自由度车型操纵稳定性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5.1.1 主要研究成果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V形外径检具稳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气门盘外径测量的现状
    1.3 课题的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目标
        1.3.2 指标
        1.3.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田口方法概述
        1.4.2 概念
        1.4.3 田口方法的特点
        1.4.4 田口方法基本思想和研究内容
        1.4.5 田口参数设计的两个正交表
        1.4.6 田口参数设计的流程
第二章 测量方案的系统设计
    2.1 测量方案的设计
    2.2 目标值的分解
    2.3 引起测量误差的影响因子的确定
    2.4 外径的特殊 V 形角度的测量原理
    2.5 各相关参数无偏差时测量误差 E 的数学模型
    2.6 非理想状态下的测量误差 E 的数学模型(系统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田口方法的误差模型的参数设计
    3.1 参数设计流程
    3.2 各因子水平值的确定
        3.2.1 因子 dα水平值的确定
        3.2.2 因子 e0、β水平值的确定
        3.2.3 因子 e1水平值的确定
        3.2.4 因子 dφ0水平值的确定
    3.3 正交表内表设计
        3.3.1 可控因素水平表的制定
        3.3.2 内表(正交表)编制
    3.4 正交表外表设计
        3.4.1 误差因素水平表的制定
        3.4.2 正交表外表设计
    3.5 实际可控状况下测量误差|E|的计算
    3.6 内表的统计分析
        3.6.1 |E|_i的均值|E|ave 和信噪比 S/N 的计算
        3.6.2 主次因子和交互作用的辨识
    3.7 参数优化
        3.7.1 dφ_0、dα因子水平的优选
        3.7.2 e_0、β因子水平的优选
    3.8 参数优化方案的验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因子的容差设计
    4.1 容差设计方案(一)
    4.2 容差设计方案(二)
    4.3 容差设计方案(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施案例
    5.1 V 形外径检测方法的田口三次设计的结果
    5.2 田口三次设计结果对气门盘外径检具的设计指导
        5.2.1 检具结构的稳健设计
        5.2.2 V 形半角α=arcsin(1/3)±0.000175 的实现装置
        5.2.3 传感器测杆位置偏差 e0、β的控制装置
        5.2.4 标准件测量误差Δφ0的实现
    5.3 检具的校对方法、验收标准和操作方法
        5.3.1 检具的校对方法、验收标准
        5.3.2 检具的操作方法
    5.4 检具的管理和人员培训
    5.5 检具在生产现场的使用效果
        5.5.1 检具在生产现场的使用环境
        5.5.2 V 形检具的使用效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某中口径自行火炮自动装填系统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弹药自动装填系统
        1.2.2 确定型优化
        1.2.3 不确定鲁棒优化
        1.2.4 滑模变结构控制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2 自动装填系统总体分析
    2.1 引言
    2.2 自动装填系统基本构成及其工作流程
        2.2.1 自动装填系统基本构成
        2.2.2 自动装填系统工作流程
    2.3 自动装填系统子部件动力学分析
        2.3.1 弹药舱动力学分析
        2.3.2 协调器动力学分析
        2.3.3 输弹机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确定型工程优化
    3.1 引言
    3.2 多目标决策理论
        3.2.1 多目标优化模型
        3.2.2 Pareto最优解
        3.2.3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3.2.4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求解方法
        3.2.5 工程优化设计应用策略
    3.3 协调器多学科一体化设计优化
        3.3.1 协调器多学科一体化优化模型
        3.3.2 多目标进化算法实现
        3.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参数区间不确定的鲁棒优化
    4.1 引言
    4.2 基本定义及术语
    4.3 单目标保性能鲁棒优化
        4.3.1 灵敏度估计
        4.3.2 性能鲁棒优化指标
        4.3.3 约束鲁棒法
    4.4 参数区间不确定的保性能鲁棒优化
        4.4.1 多目标鲁棒优化
        4.4.2 可行性鲁棒优化
        4.4.3 性能及可行性鲁棒优化
        4.4.4 讨论
    4.5 对比研究及自动装填系统应用
        4.5.1 桁架结构鲁棒优化
        4.5.2 双目标函数数值优化
        4.5.3 机械臂结构鲁棒优化
        4.5.4 某火炮协调器性能鲁棒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模糊运动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1.1 非奇异终端滑模变结构控制
        5.1.2 全局快速滑模变结构控制
    5.2 模糊运动滑模变结构控制
        5.2.1 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的新表述
        5.2.2 模糊旋转NTSS
        5.2.3 模糊快速NTSS
        5.2.4 模糊运动NTSM控制
    5.3 斯坦福机器人控制
        5.3.1 斯坦福机器人模型描述
        5.3.2 斯坦福机器人的NTSM控制策略
        5.3.3 斯坦福机器人的FRNTSM控制策略
        5.3.4 斯坦福机器人的FMNTSM控制策略
    5.4 弹药舱控制策略研究
        5.4.1 弹药舱控制模型
        5.4.2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卡膛一致性的输弹过程研究
    6.1 引言
    6.2 输弹过程动力学模型
        6.2.1 基本假设
        6.2.2 基本理论
    6.3 仿真研究
        6.3.1 输弹力对卡膛速度的影响分析
        6.3.2 接触碰撞对卡膛速度的影响
        6.3.3 接触碰撞对卡膛姿态的影响
        6.3.4 弹丸与身管间隙对接触碰撞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工作总结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平顺性的重型矿用自卸车油气悬架系统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油气悬架概述
        1.2.1 油气悬架的分类
        1.2.2 油气悬架的特点
        1.2.3 油气悬架的应用
    1.3 油气悬架系统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油气弹簧数学模型与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 单气室油气弹簧结构及数学模型
    2.2 油气弹簧参数设计
    2.3 油气弹簧刚度特性与阻尼特性
    2.4 多体动力学计算方法
    2.5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车平顺性的油气悬架仿真分析
    3.1 汽车悬架平顺性
    3.2 随机路面平顺性仿真
        3.2.1 路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
        3.2.2 路面不平度模型
        3.2.3 随机路面模型的验证
        3.2.4 路面文件编制
        3.2.5 随机路面平顺性仿真试验
    3.3 脉冲平顺性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整车平顺性的油气悬架优化设计
    4.1 油气弹簧优化分析
        4.1.1 设计目标的选取
        4.1.2 设计变量的选取
        4.1.3 约束条件的选取
        4.1.4 建立优化模型
    4.2 油气弹簧近似模型优化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响应面近似模型
        4.2.3 近似模型精度验证
        4.2.4 遗传算法
    4.3 优化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7)汽车转向操纵的动态特性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车试验
        1.2.2 数学模型
        1.2.3 虚拟试验
        1.2.4 评价指标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小波去噪的汽车转向操纵试验数据处理
    2.1 小波变换与小波去噪理论
        2.1.1 小波变换
        2.1.2 小波去噪
    2.2 小波基函数选择
        2.2.1 常用的小波基函数
        2.2.2 小波基函数选取原则
    2.3 阈值和去噪函数选择
        2.3.1 阈值选择原则和阈值类型确定
        2.3.2 去噪函数选择
    2.4 汽车转向操纵试验数据的小波去噪处理
        2.4.1 阈值形式和小波基函数选取
        2.4.2 实车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自由度角输入驾驶员—汽车闭环系统模型
    3.1 三自由度角输入汽车模型
        3.1.1 坐标与运动模型
        3.1.2 运动微分方程
    3.2 驾驶员模型
        3.2.1 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
        3.2.2 最优预瞄时间
    3.3 驾驶员—汽车闭环系统模型
    3.4 实车试验验证
        3.4.1 实车试验
        3.4.2 道路输入模型
        3.4.3 驾驶员预瞄时间计算
        3.4.4 模型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分析
    4.1 固定工况下的汽车方向盘操纵信息分析
        4.1.1 道路输入模型
        4.1.2 仿真计算与分析
    4.2 不同工况下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分析
        4.2.1 最优预瞄时间与计算工况确定
        4.2.2 操纵信息动态变化情况分析
    4.3 实车试验验证
        4.3.1 试验说明
        4.3.2 试验数据处理
        4.3.3 操纵信息动态变化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评价
    5.1 转向操纵动态特性的评价指标确定
    5.2 最优预瞄时间与计算工况确定
    5.3 转向操纵动态特性的对比评价
        5.3.1 最大方向盘转角幅值的动态变化平缓程度对比
        5.3.2 最大方向盘转角速度的动态变化平缓程度对比
        5.3.3 方向盘操纵频率的动态变化平缓程度对比
    5.4 两车型操纵性能的对比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自动武器站发展现状
        1.2.1 自动武器站的介绍
        1.2.2 后坐冲击对自动武器站性能的影响
        1.2.3 缓冲系统的技术现状
        1.2.4 缓冲系统参数优化目标
    1.3 柔顺缓冲机构研究现状
        1.3.1 柔顺机构研究状况
        1.3.2 柔顺机构在缓冲系统中的应用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第二章自动武器站运动学建模与火力线指向误差分析
    2.1 引言
    2.2 自动武器站结构设计
        2.2.1 车载自动武器站系统组成
        2.2.2 光电搜跟单元
        2.2.3 武器随动单元
        2.2.4 俯仰缓冲摇架设计要求
    2.3 自动武器站运动学建模
        2.3.1 随动单元运动学模型
        2.3.2 搜跟单元运动学模型
    2.4 基于旋转矩阵理论的火力线指向误差分析
        2.4.1 自动武器站误差源分析
        2.4.2 矩阵旋转理论分析
        2.4.3 垂直度误差对自动武器站火力线指向精度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第三章缓冲机理及参数优化目标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后坐冲击力模型简化
        3.2.1 射击后坐力
        3.2.2 后坐冲击力模型的速度阶跃简化
    3.3 缓冲系统储能极限分析
        3.3.1 无阻尼线性弹簧单自由度缓冲系统
        3.3.2 线性弹簧+粘性阻尼缓冲系统
    3.4 基于响应特性约束的参数优化目标理论研究
        3.4.1 响应特性多目标约束问题描述
        3.4.2 约束问题数学分析
        3.4.3 不同阻尼比范围的冲击响应求解
        3.4.4 参数优化目标数学模型
        3.4.5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柔顺直线导向机构设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柔顺直线导向机构构型设计
        4.2.1 柔顺单元建模
        4.2.2 构型设计与优缺点分析
    4.3 基于能量法的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分析
        4.3.1 能量法分析过程
        4.3.2 关于剪切效应的考虑
        4.3.3 直梁柔顺单元力学模型
        4.3.4 弯矩作用下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特性
        4.3.5 剪切作用下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特性
        4.3.6 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计算公式
    4.4 基于能量法的曲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分析
        4.4.1 O 型柔顺梁在横力作用下的导向刚度特性
        4.4.2 O 型柔顺梁在纯弯矩作用下的导向刚度特性
    4.5 基于等效系数法的柔顺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1 两端固定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2 L 型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3 折叠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4 U 型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6 导向性能有限元分析与验证
        4.6.1 导向刚度有限元分析
        4.6.2 线性行程分析
        4.6.3 侧边梁对导向性能影响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第五章柔顺缓冲机构设计与缓冲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设计约束分析
        5.2.1 线性行程约束
        5.2.2 导向性能约束
        5.2.3 其他约束
        5.2.4 设计原则
    5.3 柔顺缓冲机构构型设计
        5.3.1 基于折叠梁柔顺单元的柔顺缓冲机构构型设计
        5.3.2 基于Roberts 机构原理的柔顺缓冲机构构型设计
    5.4 基于对称简化的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刚度计算
        5.4.1 改进型Roberts 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刚度理论计算
        5.4.2 多折叠梁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刚度理论计算
    5.5 复杂支撑梁柔顺缓冲机构性能比较
        5.5.1 等刚度设计流程
        5.5.2 有限元分析
        5.5.3 导向性能分析
    5.6 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功能分析
        5.6.1 缓冲功能分析
        5.6.2 金属橡胶阻尼器建模
    5.7 本章小结
6 第六章柔顺缓冲机构综合动力学建模与参数理论计算
    6.1 引言
    6.2 柔顺直线导向机构集中参数建模
        6.2.1 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6.2.2 导向方向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6.2.3 导向方向固有频率理论计算
    6.3 分布柔顺梁单元集中质量参数理论计算
        6.3.1 柔顺悬臂梁单元
        6.3.2 固定导向柔顺梁单元
        6.3.3 柔顺侧边梁
        6.3.4 柔顺圆弧梁单元
    6.4 柔顺直线导向机构固有频率理论计算
        6.4.1 两端固定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
        6.4.2 折叠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
        6.4.3 U 型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
    6.5 柔顺缓冲机构模态特性分析
        6.5.1 缓冲功能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6.5.2 柔顺缓冲机构模态特性有限元仿真
        6.5.3 设计参数与固有频率的关系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第七章柔顺缓冲机构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系统介绍
        7.2.1 柔顺机构制造工艺
        7.2.2 实验仪器与分析软件
    7.3 柔顺缓冲机构静态特性研究
        7.3.1 测试原理与系统组成
        7.3.2 缓冲刚度测试结果分析
        7.3.3 横向静态刚度特性测试结果
    7.4 柔顺缓冲机构模态测试分析
        7.4.1 测试原理
        7.4.2 测试过程
        7.4.3 模态分析结果
    7.5 金属橡胶阻尼器特性测试
        7.5.1 金属橡胶静刚度特性测试
        7.5.2 金属橡胶阻尼特性测试
        7.5.3 金属橡胶阻尼与柔顺缓冲机构速度阶跃激励响应
    7.6 柔顺缓冲机构实弹射击测试
        7.6.1 实验原理
        7.6.2 测试过程与实验数据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10)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电动汽车概况
        1.1.1 电动汽车发展背景
        1.1.2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 纯电动汽车结构与原理介绍
        1.2.1 纯电动汽车结构介绍
        1.2.2 纯电动汽车工作原理介绍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选型
    2.1 整车参数及性能指标
        2.1.1 整车参数定义
        2.1.2 整车性能指标规划
    2.2 动力系统参数设计
        2.2.1 电池参数设计
        2.2.2 电机参数设计
        2.2.3 传动系速比设计
    2.3 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选型
        2.3.1 电池的选型
        2.3.2 电机的选型
    2.4 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布置方式
        2.4.1 影响布置的主要因素
        2.4.2 总体布置方案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仿真软件 CRUISE 简介
        3.1.1 CRUISE 软件功能
        3.1.2 CRUISE 仿真流程
    3.2 纯电动汽车模型的建立
        3.2.1 动力电池模型的建立
        3.2.2 驱动电机模型的建立
        3.2.3 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3.3 纯电动汽车性能仿真的实现
        3.3.1 整车参数的输入
        3.3.2 仿真计算任务的设置
    3.4 仿真结果分析
        3.4.1 动力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3.4.2 经济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力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4.1 田口鲁棒优化方法简介
        4.1.1 田口方法概述
        4.1.2 田口质量损失函数
        4.1.3 信噪比分析
        4.1.4 田口方法优化流程
    4.2 田口方法用于动力系统参数优化
        4.2.1 合理规划试验方案
        4.2.2 对各试验方案进行仿真
        4.2.3 仿真结果统计及最优方案预测
    4.3 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性能试验验证
    5.1 动力性能试验
        5.1.1 最高车速试验
        5.1.2 等速爬坡试验
        5.1.3 加速性能试验
    5.2 经济性能试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基于田口方法的某型轮式装甲车操作性能的稳健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道路运输车辆耦合振动分析与多目标优化[D]. 郭鹏. 天津大学, 2017(09)
  • [2]田口方法在汽车底盘设计领域应用[J]. 李九灵,吴德旭,蒋雪文.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4(03)
  • [3]不同自由度的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D]. 龚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1)
  • [4]V形外径检具稳健设计研究[D]. 傅文兰.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5]某中口径自行火炮自动装填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 石海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6]基于平顺性的重型矿用自卸车油气悬架系统分析及优化[D]. 蔡杨. 湖南大学, 2013(04)
  • [7]汽车转向操纵的动态特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 许健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3)
  • [8]田口鲁棒设计用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J]. 赵云飞,成艾国,黄清敏,董立强. 计算机仿真, 2011(12)
  • [9]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设计问题研究[D]. 周擎坤.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10]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优化研究[D]. 赵云飞. 湖南大学, 2011(03)

标签:;  ;  ;  ;  ;  

基于田口法的某轮式装甲车作战性能鲁棒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