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脉输液检查结果看整体护理实施的不足

从静脉输液检查结果看整体护理实施的不足

一、从静脉输液考核结果看整体护理实施中的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1)在《中职护理技能“赛教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郑鹏飞[2](2020)在《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201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明确指出:2018年注册护士人数为410万人,从数据上看比2015年的320万增长了 26%,护士从业人员虽有所增加,但目前我国儿科护士占我国注册护士总人数仍不足1%[1]。同时因我国人口结构特点发生变化,近几年来逐渐放开“二孩”政策[2],导致人们对儿童的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儿科护士的需求量。新入职护士是儿科护理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进儿科护理事业稳步成长以及护理团队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保障新入职护士接受科学的入职培训,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掌握踏实的专业技术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儿科专科护理事业起步较晚,且儿科专科护理也尚未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3],导致在儿科新入职护士在入职初期的培养阶段,仍存在较多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为缺乏对儿科新入职护士的评价、选拔、考核等较统一的指标。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科学和新型的理论模型[4],它通过针对某一特定职位,能够很好的将胜任该职位所需的胜任素质科学的联系起来构成胜任组合结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选拔人才、开发工作分析与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胜任力理论由于其对工作岗位的深度挖掘能力及科学性,已经被各大工作领域所接受[5]。各大公司积极构建属于自己公司专属的胜任能力模型,以期提高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及实时对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针对性提高所欠缺的胜任能力。护理领域最早在20世纪后期便将胜任力理论引入进来,并深受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所认可。我国在21世纪初,护理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将其引入我国护理领域中[6],经过不断的钻研,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将该理论应用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及护理管理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目前胜任能力在儿科护理领域中仍缺乏应用,仍欠缺针对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新入职护士,通过质性访谈的方式充分了解新入职护士岗位所需具备的胜任能力,同时采用大量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的方式,对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每项胜任行动素质进行权重分析。以期通过构建新入职护士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来更好的完善新入职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工作素质,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岗位中,最终达到为患者提供更佳的优质护理服务。研究目的:1.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现状,确定新入职儿科护士胜任能力特征框架。2.对护理领域年限较高者进行半结构访谈,结合胜任素质模型,初步构建评价指标。3.将问卷发放给该领域专家进行修改,完成最终指标构建,对每项指标进行赋值。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等方法,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本研究通过使用万方、维普、知网、百度学术、SinoMed、Ovid、PubMed等文献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搜索,中文关键词以“儿科”、“新入职护士”、“胜任力”、“量表”、“胜任力模型”、“能力”、“儿科护士”等进行搜索查找相应文献。外文关键词以“Pediatrics”、“Newly recruited nurses”、“Competence”、“Gauge”、“Competency Model”、“ability”、“Pediatric Nurse”、等进行搜索。将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排除掉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对剩下的文献一一进行回顾,同时,将胜任力模型理论及职务分析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初步确定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要素。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胜任能力要素框架为理论依据,设计半结构访谈提纲。选取苏州市某儿童专科医院在职资深护士进行访谈,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入职护士岗位所需具备的胜任能力,尝试初步构建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运用Colaizzi法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提炼胜任能力主题。结合胜任能力辞典,描述各项胜任能力的行动要素,初步构建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内容。第三部分:通过前两部分所构建初步模型,编写德尔菲专家问卷咨询内容。选取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地共28名护理领域资深专家进行交流与咨询,经过两轮咨询与修改后,完成儿科新入职护士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构建。本研究采用客观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为后续学者应用时提供参考侧重依据。研究结果1.经过对中外文文献及胜任能力模型的分析与整理,针对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共整理出25种胜任能力要素,分别为:基础护理知识、儿科护理知识、法律知识、科研知识、专业技能、循证护理能力、整体护理、沟通合作能力、应急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工作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慎独自律、良好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职业规划、积极进取、逻辑清晰、热情自信、耐心、谦虚谨慎。2.半结构访谈,共计整理文字141123字,按照colaizzi七步分析法深入分析整理资料[7]。最终整理后共提炼6大胜任能力领域,经科研小组反复讨论和修改后,构建初步的儿科领域新入职护士胜任能力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模型以冰山模型为建模依据,分为6大领域,分别为知识储备、临床护理技能、工作技能、工作管理能力、职业素养、个性特征。6大领域又分为25项二级指标,参考Spencer胜任特征辞典及麦克利兰辞典对行为素质的定义,结合访谈内容,定义二级指标内容以及二级指标的各项行为要素。3.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的方式,对初步构建的模型指标进行删减和修改。最后,由科研小组讨论后确定模型结构。分为6大领域,29个胜任素质,52项行动要素。行动要素所赋权重系数见附录六。经过两轮咨询后,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一百。胜任领域专家的熟悉程度,经过统计得到(cs)为0.900,判断依据自评经过计算为(ca)为0.939,专家权威程度(cr)最终得数是0.9195,远大于0.7,表明专家咨询结果有足够可信度。在第二次对专家进行咨询后,计算总体的德尔菲系数,各行动要素的系数分别为0.279、0.287、0.268(P值<0.01),数据可以表示咨询的专家,意见趋于稳定,模型评价指标修改结果被专家认可。研究结论1.经过大量文献回顾后发现,胜任力理论已经被护理领域所认可,各大学者将其积极引进到护理领域各方面中来,但儿科护士领域中,仍缺乏相关研究。2.培训者在制定新入职儿科培训方案和对护理人员考核评价时,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技能训练,应将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素养、个性特征同样作为重点。3.本研究构建的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经过德尔菲问卷咨询和修改,得到了专家们较为一致的认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评价指标内容设置较为合理。

武健[3](2020)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中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完成此类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总院急诊科收治并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既往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急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相应护理内容。主要观察指标为急诊门诊停留时间,次要观察指标分别从卫生经济学、医疗资源使用量和医疗质量与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急诊门诊停留时间均数分别为63min、137min,且观察组患者急诊门诊停留时间中位数(56min)低于对照组中位数(10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门诊总费用均数分别为1473元、1632元,观察组患者急诊门诊总费用的中位数(1278元)低于对照组的中位数(142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的使用率(81.1%)高于对照组(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观察组耳穴压豆的使用率(67.7%)高于对照组(16.0%),观察组冰冻紫黄液的使用率(23.6%)高于对照组(1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均为100%;未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在急诊门诊的停留时间,减少了急诊门诊医疗资源的占用,增加了其他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在未明显增加患者急诊门诊费用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促进了冰冻紫黄液、耳穴压豆等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对指导急诊科护理人员完成对此类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徐苗[4](2020)在《集束化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置入中线导管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预防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线导管置管后并发症的集束化护理策略,探讨临床上针对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介入科2018年3月—2018年9月期间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将不同病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将介入科三病区纳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置入中线导管的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介入科一病区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集束化护理,主要包括使用标准化工具进行置管前评估、改良置管方式、优化中线导管维护方式、改良置管后功能锻炼等。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收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舒适度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疼痛程度、疼痛对活动的影响等指标。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本研究集束化护理方案实施6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样本均无脱落。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付费方式、输液治疗史、脑血管疾病起因、既往高危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干预组导管堵塞发生率为4%、导管异位发生率为2%、静脉炎发生率为4%、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而在对照组分别为6%、6%、12%、4%和0%。干预组总发生率12%,对照组总发生率28%,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的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7.00±2.10天和23.00±3.2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分别为6.83±5.67万元和7.31±4.96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Kolcaba舒适度的比较干预前:两组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置管后24小时):两组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进行比较。在精神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置管后7天):两组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进行比较。在生理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疼痛度的比较干预前:两组从疼痛程度的现在的疼痛程度、24小时最剧烈疼痛、过去24小时疼痛平均水平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从疼痛对活动的影响的日常活动、情绪、步行能力、与他人关系、睡眠五个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置管后24小时):两组从疼痛程度的现在的疼痛程度、24小时最剧烈疼痛、过去24小时疼痛平均水平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从疼痛对活动的影响的日常活动、情绪、步行能力、与他人关系四个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其他康复活动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置管后7天):两组从疼痛程度的现在的疼痛程度、24小时最剧烈疼痛、过去24小时疼痛平均水平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从疼痛对活动的影响的情绪、步行能力、与他人关系、睡眠、其他康复活动五个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活动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制定了以使用标准化工具进行置管前评估、改良置管方式、优化中线导管维护方式、改良置管后功能锻炼的集束化护理措施,经研究集束化护理是一组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同时,该策略可降低中线导管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应用中总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中线导管相关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花费。

王静[5](2019)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五年制高职护生护理实训学习现状,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实施两个阶段的护理实训教学研究,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五年制高职护生《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该教学方法对提高护生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为缩小实训课堂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某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285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职护生实训学习倦怠问卷》及焦点小组访谈调查护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学习现状。2.试验教学阶段选取高职三年级四个班共173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随机分组,试验组89人,对照组84人。干预前两组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共有两阶段,第一阶段:个别实训项目初探索,通过“技能考核+焦点访谈”找问题,第二阶段:全部实训项目共实施,通过“技能考核+6项软技能调查表+焦点访谈”全面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三段式实训教学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回示-学生分组练习”。教学干预后采用多种方法评价教学效果。所有量性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访谈数据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结果1.高职护生实训学习现状调查阶段共发放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共278份。护生实训学习倦怠总均分(2.78±0.52)分,学习倦怠检出率为93.9%。护生在性别、生源地、学习成绩、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父亲文化程度上学习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点小组访谈显示护生实训学习倦怠倾向普遍存在,导致倦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护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认同、就业前景三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设计和管理两方面。护生认为预防学习倦怠的主要策略是对实训教学和管理进行加强与改善。2.实训教学结果:(1)自我效能感:两组护生教学干预后(t=3.522,P<0.001)、试验组护生干预前后(t=-2.165,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自主学习能力:两组护生干预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t=2.439,P=0.016)及因子学习动机(t=2.327,P=0.021)、自我管理能力(t=2.073,P=0.040)、信息素质(t=2.223,P=0.027)得分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护生教学干预前后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t=-3.821,P<0.001)及因子学习动机(t=-3.528,P=0.001)、自我管理能力(t=-2.203,P=0.030)、信息素质(t=-4.968,P<0.001)得分有统计学意义,但学习合作能力得分无统计学差异。(3)评判性思维能力:两组护生教学干预后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t=3.791,P<0.001)及因子寻求真相(t=3.031,P=0.003)、开放思想(t=4.062,P<0.001)、分析能力(t=3.063,P=0.003)、求知欲(t=2.977,P=0.003)得分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护生教学干预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t=-2.407,P=0.018)及因子寻求真相(t=-2.116,P=0.033)、开放思想(t=-2.162,P=0.033)、分析能力(t=-2.248,P=0.027)、求知欲(t=-2.597,P=0.011)得分有统计学意义。(4)技能操作水平:第一阶段两组干预后(t=3.465,P=0.001)、第二阶段两组干预后(t=6.353,P<0.001)、试验组两阶段干预后(t=-4.65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情况总分(t=3.729,P<0.001)及因子认知领域(t=3.886,P<0.001)、精神运动领域(t=4.016,P<0.001)得分有统计学意义。(6)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分(t=3.909,P<0.001)及教学过程(t=3.973,P<0.001)、教学能力(t=3.754,P<0.001)、教学效果(t=4.338,P<0.001)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无统计学意义。(7)焦点小组访谈:第一阶段实训教学研究后焦点访谈显示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主导作用仍需加强;第二阶段实训教学研究中访谈显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添加监督员效果较好;两阶段实训教学研究后显示护生自信心有所提高,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及信息素质也有所提高。结论1.在护理实训中五年制高职护生学习倦怠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学习倦怠的因素包括个人、教师、同伴、职业前景等多层面。2.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五年制高职护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及自主学习能力,但护生合作能力仍有待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虽有所提高,但不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性。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适合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高职护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具有可推广性。

柏亚妹[6](2019)在《基于自理理论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分级护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自理理论创建适合我国公立医院的分级护理体系,形成科学、客观的分级护理服务等级划分标准,规范、合理的分级护理服务内容,为临床分级护理服务提供指导;探索分级护理体系的运行机制,预测护理工作量,研发分级护理管理系统,为医院管理者评估护理工作量、合理调配人力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7200例普通成人病房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单临床评分(SCS)量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疾病状况评估系统2(APACHEⅡ)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分级护理患者服务需求调查表和服务实施现状调查表对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患者进行调查;同时进行患者24h直接护理工时测量,通过SCS、APACHEⅡ、Barthel指数与患者等级、护理工时相关性分析,剖析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确定等级划分标准、构建新分级护理等级,并与现有分级护理匹配;采用Delphi法,选取全国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25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函询,明确新护理等级下服务项目及执行资质。(2)运用数学建模法,以患者SC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总分作为自变量,24h直接护理工时作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寻找患者病情、自理能力与护理工时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以实现分级护理工作量预测功能。(3)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的三层设计模式,采用MySQL 5.6、PHP 5.4和Java语言,开发分级护理管理系统软件。[结果](1)分级护理体系构建研究结果:1)分级护理服务现况调查结果显示:①患者护理服务需求总分为(19.15±8.71)分,护理服务现状总分为(11.79±5.34)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最大的五个项目为:讲解疾病知识、清扫整理床单位、心理疏导、出院指导、入院介绍。②不同护理等级患者护理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需求≥50%的项目数分别为27项、17项、15项和14项,但护士实际提供护理服务≥50%的项目数分别为11项、9项、8项和7项。③不同等级分级护理服务项目执行人员资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分级护理等级构建研究结果:①分级护理决策主体分析:医嘱护理等级和护嘱护理等级均与SCS、APACHE Ⅱ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Barthel指数呈显着正相关(P<0.01)。但护嘱护理等级与病情、自理能力的相关性较医嘱护理等级更强。②新分级护理等级划分标准确定:SCS和APACHE Ⅱ评分与护嘱护理等级、Barthel指数、24h直接护理工时均明显相关(P<0.01),但SCS评分的相关性更高。③新护理等级的建立:将Barthel指数和SCS组合,通过两两比较,合并24小时直接护理工时无差异的组别,建立7个新护理等级,一级:ⅠD,二级:ⅠC,三级:ⅠA、ⅠB、ⅡC、ⅡD,四级:ⅡB、ⅢD、ⅣD,五级:ⅡA、ⅢC,六级:ⅢA、ⅢB、ⅣB、ⅣC,七级:ⅣA。且不同新护理等级患者Barthel指数、SCS评分、24h直接护理工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新护理等级的临床匹配应用:将7个新护理等级与临床使用的现有分级护理四个等级进行细化,形成亚级,分别为特级、一A级、一B级、二A级、二B级、三A级和三B级护理。3)Delphi专家函询最终确定护理服务项目:特级护理53项、一级护理(一A)46项、一级护理(一B)36项、二级护理(二A)29项、二级护理(二B)20项、三级护理(三A)13项、三级护理(三B)12项;且明确了不同等级下服务项目最低执行人员资质。(2)基于分级护理的工作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不同患者数据均可达到预测目的,对不同人群患者24h直接护理工时的拟合误差依次为全部患者(1905.7)>外科患者(1760.2)>内科患者(1744.5)>消化科患者(1556.1)。(3)开发的分级护理管理系统包括五大功能:患者资料管理、护理分级、护理项目、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结论](1)分级护理体系构建研究结论:①分级护理中,患者等级不同,护理服务需求各异,目前分级护理服务欠缺,尚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分级护理执行者资质不明确,护士分层使用有待规范。②以医护合作形式作为分级护理决策主体,应用SC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为客观量化分级提供依据,形成新的护理等级更加科学、合理,且操作简便、易执行。③明确新的护理等级下服务项目和执行人员资质,使得分级护理要求更加具体细化,有利于指导临床实施。④基于自理理论的分级护理体系的建立可改变传统的分级护理观念和工作模式,能促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地执行医嘱,向主动参与患者评估、确定护理等级、提供恰当护理服务的转变。(2)初步实现了基于分级护理的工作量预测功能,为护理人力安排、绩效考核、成本核算提供依据。(3)分级护理管理软件可为临床提供操作便捷、功能强大的分级护理管理工具,为进一步开展分级护理自动化及精细化管理提供借鉴与思路。

寻庆美[7](2018)在《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对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满意率、焦虑、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平均住院日、护理人员认知情况的临床研究,探讨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对于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患者康复提供理论指导、循证依据,开发具有中医整体观念的护理方案。方法:1.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AECOPD诊断标准的患者1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6例。2.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模式,干预时间为开始使用呼吸机至拔除气管插管。3.统计学方法: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5)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观察组:剔除2例(病情加重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1例),最后纳入研究对象94例,其中男66例,女28例,年龄52~85岁;对照组:剔除1例(家属放弃治疗1例),最后纳入研究对象95例,其中男65例,女30例,年龄50~83岁。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危重程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舒适度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舒适度、高度舒适率差异显着(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焦虑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第二天上午、停用机械通气1小时前HAMA评分均在14~20分之间,为轻度焦虑,但评分差异显着(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管道移位发病率有显着差异(P<0.05),口腔溃疡、VAP发病率差异显着(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5.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平均住院日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平均住院日差异显着(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6.护理人员认知情况96.55%护士认为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能提高专业护士病情观察能力及患者风险评估符合率;82.76%认为能增强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93.10%认为能增加患者主动要求吸痰频率;100%护士认为能促进技术创新、增加护患配合默契度、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干预能力、降低约束带使用频率、提高患者舒适度。7.满意率两组患者拔出气管插管后,护理满意率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提高护士认知,实施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可以提高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满意率,缓解焦虑,降低口腔溃疡、管道移位、VAP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平均住院日。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是干预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有效护理方案。

李晓宇[8](2015)在《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研究 ——以护理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改善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来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中高职衔接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而在所有的衔接模式中五年一贯制更贴近中高职衔接的内涵。科学系统的设计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的课程方案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医疗护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护理专业五年一贯制的课程方案进行了研究设计。首先针对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研究的意义;概述国内外中高职衔接发展现状,介绍国外成功的课程衔接经验;对五年一贯制和课程方案进行概念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其次在理论基础上,明确了构建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五年一贯制现状分析,发现其存在着培养目标层次不清、课程开发缺乏整体性、课程设置不相衔接等问题,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中高职之间缺乏了解,对课程体系没有整体设计,缺乏贯通性,故笔者从明晰培养目标入手,构建培养层次分明的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通过分析护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职业行为转化为学习任务,以职业技能发展规律安排课程计划,使得学生在中高职不同阶段按照人的成长规律获得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并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实践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提出笔者的粗浅建议,对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衔接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曲研,陈颖,丛娜[9](2015)在《整体护理在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系统地、整体地进行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1]。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给药途径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3],超过75%住院患者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操作项目之一,是患者住院期间的重要治疗内容。多年来,一直沿用功能制护理模式下的操作标准指导临床操作程序[4]。虽然,整体护理在临床已实施多年,但由于没有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

曾兢[10](2014)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临床实践是决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MNS研究生今后能成为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的高级实践护士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MNS教育刚起步,国内尚无可供借鉴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招收MNS的院校各自按照对MNS临床实践培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实践教学无明显差异,导致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护理人才发展规律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我国MNS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情况,找出我国目前MNS临床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MNS的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探索临床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及运行规律;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验证模式中提出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MNS教育质量的提升。研究内容与方法:1.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的比较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中美4所大学护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院校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从临床实践各环节要素出发,对专业方向、临床实践目标、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与国外的异同及存在差距,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依据及方向。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①应用文献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全国15所护理院校的MNS研究生,了解学生期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达到的实践能力及对临床实践过程的看法;通过对我国6所大学护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的13位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专家对MNS研究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的看法,为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奠定基础。③应用文献研究法、模式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MNS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对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结果:1.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即MNS研究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以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指导,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需求,有效地解决临床或专业服务范畴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为其提供适宜、经济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内涵,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灵活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在多变的护理工作情境中有效解决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是植入到不同的临床工作情境之中,具有情境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具有动态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可评价性特征。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建立的理论指导,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思想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基本理念。3.MNS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临床实践动机、临床一般实践能力、临床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情境实践能力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临床实践动机包括实践兴趣、成就动机、实践压力;临床一般实践能力包括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包括专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临床情境实践能力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力、临床执行力。4.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临床实践考核、临床实践保障机制5个实践环节要素构成。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临床实践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是进程性要素,临床实践评价是检验性要素,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是依托性要素。根据我国生源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两类不同生源的临床实践模块。5.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教学策略研究证实:该策略有助于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激发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兴趣和调动MNS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型。结论:1.界定了MNS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提出了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各理论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丰富了MNS教育的理论研究。2.建立了由4个要素及15个次要素组成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MNS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3.构建了由5个临床实践环节要素组成,且体现不同生源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开展MNS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4.验证了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该策略可作为MNS临床实践教学的优选教学策略之一。

二、从静脉输液考核结果看整体护理实施中的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静脉输液考核结果看整体护理实施中的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2)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1. 儿科新入职护士
        2. 胜任力
        3. 胜任力模型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内容及胜任能力理论回顾
        2. 第二部分: 质性访谈及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3. 第三部分: 德尔菲问卷咨询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胜任力理论及护理岗位胜任能力研究进展回顾
    第一节 胜任力理论回顾
        一、胜任力概述理论基础
        二、胜任力的应用
        三、胜任力模型概述
        四、胜任素质辞典
        五、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文献回顾
        一、我国护士胜任力研究现状
        二、我国儿科护士胜任能力现状
    第三节 小结
        1. 明确胜任能力概念,奠定理论基础
        2. 结合多种方法,构建模型指标
        3. 探索儿科护士岗位素质,构建模型框架
第三章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初稿)
    第四节 讨论
        1. 本研究访谈结构设计具有一定可靠性
        2. 以实际情况为重心,调整胜任素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修订
    第一节 德尔菲问卷咨询
        一、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修订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第二节 德尔菲专家问卷咨询修改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 模型评价指标构建的可靠性及科学性
        2.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的研究结果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分析
        3.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的意义与实用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局限性
    第四节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科护理岗位胜任能力研究进展及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咨询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2 德尔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3 专家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
    附录4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5 权重系数
    附录6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访谈记录表
致谢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概述
        1.1.1 现代医学诊疗现状
        1.1.2 祖国医学诊疗现状
    1.2 临床路径与临床护理路径
        1.2.1 临床路径
        1.2.2 临床护理路径
        1.2.3 急诊绿色通道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的确定
        2.1.3 分组及临床护理
        2.1.4 观察指标
        2.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1.6 质量控制
        2.1.7 伦理审查情况
    2.2 结果
        2.2.1 基线资料比较
        2.2.2 急诊门诊停留时间
        2.2.3 卫生经济学评价
        2.2.4 医疗质量与安全性评价
        2.2.5 脱落、中止病例情况说明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基线资料情况
    3.2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救治效率的影响
    3.3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就医成本的影响
    3.4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使用率的影响
    3.5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中的条目应用与评价
        3.5.1 急诊胃镜检查时间的选择
        3.5.2 三腔二囊管的使用
        3.5.3 心肺复苏术与气管插管术的应用
    3.6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7.1 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
        3.7.2 评价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知情同意书
    附录2:病例报告表
    附录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图
    附录4: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流程图
    附录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广东省中医院)
    附录6:广东省中医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流程图
    附录7: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集束化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置入中线导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数据收集与分析
    2.7 研究流程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Kolcaba舒适度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疼痛度的比较
4 讨论
    4.1 集束化护理有助于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4.2 集束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舒适度
    4.3 集束化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
    4.4 集束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护理结局
    4.5 集束化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置入中线导管的应用评价
5 结论
6 研究局限及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集束化护理在静脉导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五年制高职护生《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学习倦怠现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方法
        5 资料分析方法
        6 伦理原则
        7 质量控制
        8 技术路线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 五年制高职护生实训学习倦怠得分情况
        3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五年制高职护生学习倦怠得分比较
        4 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方法
        5 资料分析方法
        6 伦理原则
        7 质量控制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基本资料比较
        2 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3 自我效能感比较
        4 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
        5 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6 对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比较
        7 对《护理学基础》实训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比较
        8 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结果
附录
致谢

(6)基于自理理论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分级护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分级护理研究概述
    1.文献回顾
        1.1 分级护理概述
        1.2 国外分级护理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国内分级护理应用及研究进展
        1.4 基于自理理论的分级护理概念框架构建
        1.5 科学假说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4.研究思路与内容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
    5.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分级护理体系构建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现场调查研究对象
        1.2 现场调查样本量计算
        1.3 函询专家遴选
        1.4 研究工具
        1.5 新护理等级划分标准
        1.6 调查方式
        1.7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分级护理服务现况
        2.2 新分级护理等级构建
        2.3 新护理等级下护理项目确定
    3.讨论
        3.1 分级护理服务现况分析
        3.2 新分级护理等级构建分析
        3.3 新护理等级下护理项目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分级护理的工作量预测模型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1.2 系统建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全部患者24h直接护理工时的拟合与校验
        2.2 内科患者24h直接护理工时的拟合与校验
        2.3 外科患者24h直接护理工时的拟合与校验
        2.4 消化科患者24h直接护理工时的拟合与校验
        2.5 消化科患者基本需求总时间的拟合与校验
        2.6 消化科患者基本治疗总时间的拟合与校验
        2.7 消化科患者观察需求总时间的拟合与校验
    3.讨论
        3.1 最小二乘法预测护理工作量的可行性
        3.2 最小二乘法预测护理工作量的准确性
第四部分 公立医院分级护理管理系统的设计
    1.材料与方法
        1.1 信息对象
        1.2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1.3 研究方法
    2.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架构设计
    3.系统功能的实现
        3.1 患者资料管理模块的实现流程
        3.2 护理分级模块的实现流程
        3.3 护理项目模块的实现流程
        3.4 统计分析模块的实现流程
        3.5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流程
    4.讨论
        4.1 资料录入快速、完整、可靠
        4.2 数据查询、统计快速准确
        4.3 准确评估患者情况,精准预测护理等级
        4.4 实现护理工作信息化管理
        4.5 信息处理功能强大,临床可操作性强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1.结论
    2.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
    3.研究局限性以及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分级护理患者护理需求问卷
附录二:分级护理服务实施现状调查表
附录三:Barthel指数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量表
附录四:SCS简单临床评分
附录五:APACHE-Ⅱ评分系统表
附录六:分级护理患者直接护理工时测量表
附录七:分级护理服务内容专家函询问卷
附录八:护理服务项目定义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对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护理
        1.2 中医护理与舒适护理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护理
        1.1 机械通气的弊端
    2 中医护理
        2.1 情志护理
        2.2 穴位贴敷
        2.3 穴位按摩
    3 舒适护理
        3.1 舒适护理概念
        3.2 舒适护理源流
        3.3 舒适护理特点与分类
        3.4 舒适护理意义
        3.5 舒适护理的可行性
        3.6 影响舒适护理实施因素
        3.7 舒适护理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4 中医护理结合舒适护理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5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与终止标准
        1.6 样本量估算
    2 方法
        2.1 分组方式
        2.2 护理方案
        2.3 评价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舒适度改善比较
        3.3 焦虑程度比较
        3.4 并发症比较
        3.5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3.6 ICU平均住院日比较
        3.7 护士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3.8 护理满意率比较
        3.9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率
        1.1 护士认知情况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率
        1.2 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率
    2 减轻焦虑
        2.1 情志护理减轻焦虑
        2.2 穴位贴敷与按摩缓解患者焦虑
    3 降低并发症
        3.1 降低口腔溃疡发生率
        3.2 减少管道移位发生率
        3.3 降低VAP发生率
    4 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ICU平均住院日
    5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研究 ——以护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现状
        1.3.2 国外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1.5.1 五年一贯制
        1.5.2 课程方案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访谈法
第二章 中高职护理专业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理论基础
        2.1.1 认知学习理论
        2.1.2 终身教育理论
        2.1.3 CBE职业教育模式
    2.2 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2.2.1 避免课程设置重复的需要
        2.2.2 职业人才培养终身化的需要
        2.2.3 护理人力资源需求增加的需要
        2.2.4 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2.2.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
    2.3 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构建的可行性
        2.3.1 中高职培养模式具有相似性
        2.3.2 院校合作办学具有互促性
第三章 中高职护理专业五年一贯制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 实施状况
        3.1.1 目标定位
        3.1.2 课程体系
        3.1.3 课程实施过程
        3.1.4 课程评价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培养目标层次不清晰
        3.2.2 课程开发缺乏整体性
        3.2.3 课程设置各自成体系
        3.2.4 课程实施互相不协调
        3.2.5 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3.3 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政策保障
第四章 中高职护理专业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设计
    4.1 培养目标
        4.1.1 中职阶段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4.1.2 高职阶段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4.2 课程方案设计
        4.2.1 设计思路
        4.2.2 设计方法
        4.2.3 课程方案
    4.3 课程标准制定
        4.3.1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4.3.2 外科护理课程标准内容
第五章 中高职护理专业五年一贯制课程实施建议
    5.1 教材编写建议
        5.1.1 专业课教材编写
        5.1.2 人文基础课教材编写
    5.2 教学建议
    5.3 教学评价建议
    5.4 实训案例
    5.5 结论和展望
        5.5.1 结论
        5.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整体护理在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实施整体护理的意义
3 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
    3.1 满足患者生理的需要
    3.2 安全的需要
    3.3 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3.4 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
    3.5 自我实现的需要
4 讨论

(10)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案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学位论文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概况及比较
    2.1 美国护理硕士层次的高级实践护士临床实践培养研究
    2.2 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情况研究
    2.3 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环节要素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构成
    3.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的理论及内部逻辑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研究
    4.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
    4.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的实证研究
    4.3 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研究
    5.1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5.2 全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需求的调查
    5.3 全国护理专家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看法的质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
    6.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构建原则
    6.2 初步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7.1 临床教学策略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中的地位
    7.2 研究背景分析
    7.3 认知学徒制
    7.4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7.5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教学策略的研究启示
    7.6 构建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应用模型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学研究情况
致谢

四、从静脉输液考核结果看整体护理实施中的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护理技能“赛教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佳.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郑鹏飞. 苏州大学, 2020(02)
  •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D]. 武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集束化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置入中线导管的应用研究[D]. 徐苗. 郑州大学, 2020(02)
  • [5]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D]. 王静. 青岛大学, 2019(03)
  • [6]基于自理理论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分级护理体系研究[D]. 柏亚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中医三联法联合舒适护理对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干预研究[D]. 寻庆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研究 ——以护理专业为例[D]. 李晓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5(06)
  • [9]整体护理在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体会[J]. 曲研,陈颖,丛娜. 辽宁医学杂志, 2015(03)
  • [10]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D]. 曾兢.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从静脉输液检查结果看整体护理实施的不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