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分析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分析

一、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菁[1](2020)在《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土物流行业已经正式进入新一轮的并购浪潮。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存在规模小、网络分散以及竞争力较弱的特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物流行业CR10的集中度不足5%,而同时期美国物流运输行业CR10的集中度已超过70%,这也说明我国物流行业的集中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外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企业要寻求发展,扩大规模才是出路,只有当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时方可压制竞争对手,获得超额利润,多数物流企业为了能够快速获取市场份额、提升网络覆盖率,通常会采用兼并这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高频率并购行为,实际上都是行业集中化的产物。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日益活跃,国内企业并购的频率和规模也呈现出增强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使得在选择并购目标上也趋于更加理性。企业如何选择并购目标以及如何选对目标,对整个并购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实际上企业拥有出色的并购能力,也是其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对并购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财务方面或是并购后的整合环节,而围绕并购的目标选择相关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基于此,结合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并购的趋势,本文将从战略性并购角度出发,以如何选择目标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学习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兼并等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和归纳行业近几年的典型并购案例、建立应用模型和案例应用等方法进行总结和阐述,为我国物流企业在该并购环节决策中提供借鉴,以推进整个并购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笔者查看大量资料发现,研究该课题的文献中所用的案例都已经是多年前发生的交易,而我国物流出于战略性目发生的并购多发生在近五年内,所以本文会重点对近五年内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影响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目标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建立应用模型搜集实例依据。其次,利用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内外部环境分析,结合先前总结的影响因素创建出目标企业选择的模型,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在多个目标企业中做出最佳选择。

孟亚丽[2](2019)在《W农业企业的绩效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坚战”,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关于三农问题,无一不彰显出农业及其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推动农业发展的是非农经济部分,实现农业企业现代化是当前国情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效途径。在农业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改进提升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经营业绩的提升。绩效管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由此衍生了不同绩效管理改进方法和工具,如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目标与关键成果方法,本研究在对比并总结上述方法的优缺点后,以W农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结合其实际情况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如何在W农业企业成功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防止出现“水土不服”,甚至阻碍企业发展,本研究首先在宏观分析W农业企业的基础上,对照该企业战略,指出企业发展中绩效管理存在的四个问题,并提出了关于绩效管理的四个具体改进目标。其次,在提出W农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架构后,科学规范化设计了考评机构、考评流程,解决了当前大多企业对关键的组织运行不严谨问题;然后在风险管理思想的实践下,设计了W农业企业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运行保障措施,并设计了效果评估的内容、方法及指标;最后,在质量管理中PDCA闭环思想下,设计了实施效果评估的测算模型。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帮助W农业企业实现了创新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财务及运营指标的增长,提供了W农业企业走上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发展途径。一方面本研究是对农业企业绩效管理方法的合理延伸和新的解读,另一方面,本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其他农业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刘天[3](2019)在《企业战略性资产及产权特性——兼析企业绩效考核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介绍企业战略性资产及其产权的内涵、外延、特征及形成机理等基础理论问题,并基于新经济环境论述战略性资产对于企业创造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对战略性资产的创造实质上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进行的资本性投资的认识,提出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当拥有战略性资产产权,并以此分享企业超额收益的观点;进而探讨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提出按照资本价值比例分配产权收益,并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基金的理论构想;最后,基于现实环境研究如何在绩效评价与业绩考核中体现战略性资产,并通过绩效薪酬来体现战略性资产产权收益等问题。

吉利,刘钟敏[4](2018)在《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目标融入的管理会计系统构建》文中提出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效果的"不如意"和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焦点需要从"应否""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向"怎样"履行社会责任及履行的"好坏"转移。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要义出发,基于权变理论,一方面按照"制度环境——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后果"的总体框架,进行理论分析和制度环境分析;另一方面构建了一个战略性社会责任目标融入的管理会计系统,包括一整套贯穿企业运营管理过程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体系,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王海兵,李文君,何建国[5](2017)在《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预算控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三者的有机耦合将大大提升企业预算管理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与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之间是整体和部分、引领和促进的关系,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是预算控制窗口往社会责任领域扩宽、往战略层次提升所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将预算纳入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了以社会责任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框架,为推进我国企业预算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王海兵,李文君,何建国[6](2017)在《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预算控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三者的有机耦合将大大提升企业预算管理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与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之间是整体和部分、引领和促进的关系,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是预算控制窗口向社会责任领域扩宽、向战略层次提升所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文章将预算纳入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了以社会责任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框架,为推进我国企业预算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罗卉杨[7](2016)在《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我国政府加快了经济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日渐显露,难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加快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尽快构建一种新的业绩评价体系,以便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企业未来发展需求。本文就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与运用来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与对策。

黄蓉,熊学华[8](2015)在《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以如何构建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为主线,通过分析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并指出其不足,为构建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再者,设计的评价指标如果能成为影响一个企业战略成败的因素,这是建立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问题。在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员工五个方面将战略目标转化为评价指标,从而构成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最后表明了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前景。

杨林[9](2014)在《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资委从2010年开始对中央企业试行了经济增加值考核,不仅出台了经济增加值考核的一般规定,还颁布了利用经济增加值考核的实施细则。这一转变对国有企业的传统业绩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并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努力创造利润,更要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不仅要关注短期业绩目标的实现,更要重视长期成长性的打造和维护。从研究意义来看,本文研究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其一,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无形资本财务理论。本文在界定无形资源、无形资产、无形资本等几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类研究各类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经济增加值)创造的作用,这对完善无形资产财务理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二,有利于创新企业财务战略研究。传统的财务战略主要是基于“资金运动论”的财务本质观,着重强调组织资金运动层面的战略。本文则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价值创造问题,不仅要关注资金运动,而且要触及到资金运动背后的驱动因素。这无疑有利于拓展财务战略研究领域,实现财务战略研究创新。其三,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研究与战略性资源纳入财务会计体系相关的财务理论与财务方法,如估价方法、效率衡量方法等,这些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财务方法体系。在实践方面,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为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的企业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增加值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新的财务战略观,使他们能够跳出财务的视野,从战略性资源的角度关注企业价值创造问题。从研究思路上看,本文在阐述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经济增加值与无形资产的关系进行一般理论性分析。随后,文章将按照经济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无形资产与各要素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而言,经济增加值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收入和成本(包括资本成本),因此,论文也就主要研究无形资产与企业收入创造以及无形资产与企业成本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经济增加值的具体计算看,其影响因素除收入与成本外,还涉及很多相关因素,例如为促使国有企业能专注主业发展,需要调整非经常(或非正常)性损益;为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经济增加值计算指标在计算过程中对于计入当期费用的相关研发费用可以在百分之五十的范围之内进行加回;等等。由于这些项目或者与企业无形资产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或者仅属于政策性的人为规定,不属于本文研究主题(无形资产创造经济增加值)所需关注的内容,因此论文不涉及对这些调整项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以及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其中在文献方面,主要从经济增加值在价值衡量体系中的相对优越性以及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文献介绍与评述,旨在支撑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在理论基础方面,则主要从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资源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论证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并为确定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无形资源价值创造机理分析,主要对经济增加值原理及其与无形资源的关系进行一般性理论分析。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作为企业价值评价模式的优势、经济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创造和提升经济增加值的基本途径、无形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以及基于经济增加值的无形资源价值创造机理等;第四部分为核心概念辨析,主要是分析界定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重点从财务层面分析了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的概念与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五部分为无形资产与企业收入创造研究,主要是在对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创造之关系进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类别无形资产,分析和论述它们在创造企业收入方面的作用机理,重点是论述了人力资产创造经济增加值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关的业绩评价与激励问题。第六部分为无形资产与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主要是在对无形资产与企业成本控制之关系进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研究了无形资产,特别是人力资产的作用机理。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于本文相关的研究数据难以获取,本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以进行理性地逻辑推导,案例研究做为辅助,说明规范研究推导的结论是否能够应用于现实经济生活以及说明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问题的分析。从创新与贡献上看,本文的创新点和贡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逻辑推导的形式系统地研究了无形资产与经济增加值创造的关系。论文在阐释了经济增加值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较系统研究了企业经济增加值与无形资产的关系,并分类研究无形资产对经济增加值之关键要素的作用机理,论述了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战略性无形资产来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增加值目标。应当说,论文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以经济增加值为重点考核内容的企业来说,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第二,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无形资源、无形资产和无形资本等几个基础性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辨析和阐释。文章不仅分析了每个概念的基本要义,也系统阐释了各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应当说,该部分论述对于从财务视角研究无形资产及其相关问题能够提供重要参考,甚至可以作为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三,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论文除了系统研究各战略性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外,还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将收益现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来评估无形资产价值的思想,这种思路将能够为如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评估无形资产价值提供思路。

李光[10](2011)在《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战略性薪酬管理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无论在激励员工积极性,还是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效能作用。我国企业的薪酬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调整、改革,但从战略性薪酬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面对今天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薪酬管理水平,通过战略性薪酬管理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包括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人才储备等方面较为详尽地研究了企业的战略性薪酬管理,并提出了薪酬管理的相应策略。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突破与贡献:1.论述了20世纪企业生态背景下企业管理的伟大变革——战略管理与战略性薪酬管理产生的原因。人类进入了20世纪,企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工业社会的重复性工作转变为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工作。企业由工业社会的常规生产和服务转向信息社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一般管理转向战略管理。20世纪80年以来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把人视为企业战略竞争的战略资源和关键资源。由于企业通过战略性的薪酬管理能够获得战略性人才,而战略性人才的创新能力能够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薪酬管理就成了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2.战略性薪酬管理和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薪酬管理区别开来。战略性薪酬管理与传统的薪酬管理相比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战略性薪酬可以使企业网络和聚集到企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2)战略性薪酬管理着眼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效率的提高,用效率换取盈利能力,而不是单单的人力成本控制。(3)战略性薪酬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改善企业的文化氛围,创造企业的无形价值。3.提出了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构想——由按劳分配转向战略性薪酬分配。按劳分配理论是工资理论,是对已实现的收益进行分配,是现存的、静态的分配;战略导向的薪酬分配是对已实现的收益和未来收益期望而进行的分配,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分配。制定企业战略导向的薪酬分配方案,也就是说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薪酬分配方案,使企业的薪酬方案能够推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在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的原则下,分配向战略岗位和战略性人才倾斜的政策,即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本价值制定不同的分配方案。4.论述了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具体对策。提出了员工招聘的薪酬策略、员工培训的薪酬策略、绩效考核的薪酬策略和人才储存的薪酬策略。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薪酬战略进行科学决策。具体包括:(1)运用信号机制招聘优秀员工;用序数效用理论模型决定员工的最优薪酬福利组合,在资源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使企业和员工双方达到“双赢”;(2)运用成本——收益模型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决策,有效地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建立战略薪酬体系,加速培训效果的转化;(3)根据企业战略来设计工作流程,根据工作流程和工作分析确定绩效标准和绩效薪酬,使绩效薪酬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4)通过建立公平性的经济报酬体系和伦理管理、职业管理的非经济报酬体系来实现对人才的储存。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横向匹配策略,是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具体体现与实施。5.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对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方法进行描述。建立了员工招聘、培训、储存的动态博弈模型,用逆向递推法论证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如何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使企业既能招到人才、培训人才,又能留住人才,构建人力资本优势,保证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企业与员工的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论述了企业科学设计薪酬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运用委托——代理模型进行薪酬决策,达到对员工实施有效激励的目的。6.构建了战略性薪酬管理效果的评价模型。从指标的筛选、权重的确定到评价方案都以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为核心,对薪酬战略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为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这些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性薪酬管理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简便,易于操作。7.从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重视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战略,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通过实现战略性薪酬管理来逐步减少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总之,本文在写作与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在结构安排上,追求内容上的关联性、逻辑上的层次性、结构上的完整性、论述上的重点突出性,进而使全文的内容浑然一体、自然流畅。2.创新性原则。首次提出了个人分配从“按劳分配为主”变“按人力资本产权为主”原则。运用动态博弈原理分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博弈结构,指出了企业薪酬的应对策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薪酬战略的实施效果加以检验,通过评价来显示薪酬策略对企业战略实现的贡献的大小。3.操作性原则。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关键在于一个企业能否真正地实施薪酬战略。因此,薪酬战略的设计方案,包括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水平的布局,一定要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让现实中的企业能够拿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才是最有意义的。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做到这一点,追求语言简洁、方法适用、阐述扼要、方案具体、措施详尽、举例旁证,使企业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角度与方法
        1.2.1 研究角度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框架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并购理论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的基本类型
        2.1.3 并购的动因理论
    2.2 战略的相关理论
        2.2.1 企业战略和并购战略的定义
        2.2.2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2.2.3 物流企业发展战略模式的趋势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物流行业并购现状分析
    3.1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历程
    3.2 我国物流行业并购现状
    3.3 我国物流企业并购的环境分析
    3.4 主并购企业的SWOT分析
第四章 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
    4.1 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分析模型
    4.2 目标企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搜寻途径
        4.2.1 目标企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4.2.2 目标企业搜索途径
    4.3 案例分析
        4.3.1 案例选择标准和分析方法
        4.3.2 联邦快递收购TNT
        4.3.3 顺丰速运并购DHL供应链中国业务
        4.3.4 苏宁物流收购天天快递
        4.3.5 天地华宇加入上汽物流板块
    4.4 案例总结
        4.4.1 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基本特征
        4.4.2 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总结
    4.5 层次分析法(AHP)的操作步骤
第五章 实例应用—S公司选择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
    5.1 S公司简介
        5.1.1 S公司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
        5.1.2 S公司的并购动因
        5.1.3 并购目标企业介绍
    5.2 S公司并购目标企业的决策过程
        5.2.1 建立物流企业并购目标选择的评价指标
        5.2.2 以S公司为例的层次分析法的运用过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工作经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W农业企业的绩效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逻辑架构
        一、研究内容
        二、逻辑架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一、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
        二、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
        三、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
        四、目标与关键成果方法
        五、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
    第二节 绩效管理改进相关研究综述
        一、成本绩效评价
        二、财务绩效评价
        三、战略绩效评价
    第三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W农业企业绩效管理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W农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W农业企业经营现状的战略分析
    第三节 W农业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绩效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整
        二、绩效辅导与运作体系缺失
        三、考核结果应用不充分
        四、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
    第四节 W农业企业绩效管理改进的目标
        一、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
        二、设计有效的绩效考评运作体系
        三、设计有效的绩效考评结果反馈体系
        四、设计有效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第四章 W农业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第一节 W农业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组成设计
        一、企业文化方面
        二、组织架构方面
        三、战略目标子系统方面
        四、战略绩效管理子系统方面
        五、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方面
    第二节 W农业企业考评机构的设计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委员会
        二、战略性绩效日常管理小组
        三、战略性绩效考评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三节 W农业企业考评实施的流程设计
        一、确定考评指标、考评者与考评对象
        二、确定考评方法和考评时间
        三、组织实施考评
        四、计算考评结果
        五、绩效反馈与申诉
        六、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
第五章 W农业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进与实施
    第一节 W农业企业战略性绩效系统的运行保障措施
        一、战略性绩效反馈的体系设计
        二、战略性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三、战略性绩效管理的资金保障
    第二节 W农业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估
        一、总体评估的内容
        二、评估的方法
        三、评估的指标设计
    第三节 W农业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
        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明显上升
        三、企业财务运营指标显着增涨
    第四节 W农业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的闭环改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企业战略性资产及产权特性——兼析企业绩效考核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战略性资产:内涵与外延
三、战略性资产产权:涵义与意义
四、企业战略性资产产权收益的实现:理论构想
五、企业战略性资产产权收益的实现:现实途径
六、结论

(4)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目标融入的管理会计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从企业社会责任到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
三、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基于权变理论的理论分析
四、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环境分析
    (一) 正式制度环境分析
    (二) 非正式制度环境分析
    (三) 制度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五、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目标融入的管理会计系统内容体系
    (一) 学术主张
    (二) 实务指引
    (三) 我们的初步设想
    (四) 典型案例分析
六、结束语

(6)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
    1. 预算控制和战略预算研究
    2. 战略性社会责任研究
    3. 社会责任与预算控制的结合研究
三、构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框架
    1. 企业预算控制和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关系
    2.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的内容

(7)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分析
    ( 一) 可理解性原则
    ( 二) 以战略为导向原则
    ( 三) 系统全面性原则
    ( 四) 成本效益原则
三、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的构建与设计
    ( 一)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设计
    ( 二) 顾客层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 三) 内部流程层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 四) 员工层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四、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一) 树立战略管理意识
    ( 二) 根据自身特色,建立评价体系

(8)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传统业绩评价模式的缺陷
    1.1 财务评价指标自身的缺陷
        1.1.1 对现金流量指标关注度不够
        1.1.2 未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
    1.2 财务评价体系整体的缺陷
        1.2.1 追求短期财务成果
        1.2.2 缺乏预测性
        1.2.3 忽视不可直接计价因素
        1.2.4 缺乏全局观念, 不利于战术转换
2 构建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2.1 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2.1.1 战略相关性
        2.1.2 系统全面性
        2.1.3 可控性与完全性
        2.1.4 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2.2 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2.2.1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设计
        2.2.2 顾客层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2.2.3 内部流程层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2.2.4 创新过程评价指标设计
        2.2.5 员工层面的评价指标设计
3 战略性业绩评价的应用前景
    3.1 树立战略意识, 加强战略管理
    3.2 适应环境变化, 体现经营目标
    3.3 根据自身特色, 建立评价体系

(9)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贡献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EVA理论分析
        2.1.2 EVA与绩效评价
        2.1.3 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
    2.2 理论基础
        2.2.1 战略管理及战略资源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及新经济增长理论
3. 无形资源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3.1 企业价值与经济增加值
        3.1.1 关于企业价值的理解
        3.1.2 企业价值估量
        3.1.3 经济增加值(EVA)原理
        3.1.4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3.2 EVA的构成要素与驱动因素
        3.2.1 EVA的基本构成
        3.2.2 创造并提升EVA的途径
    3.3 EVA与企业无形资源
        3.3.1 企业无形资源
        3.3.2 企业无形资源与EVA
    3.4 基于无形资源的EVA创造机理分析
        3.4.1 基于无形资源的EVA创造系统
        3.4.2 基于无形资源的EVA创造机理
    3.5 案例分析:长虹的价值创造
        3.5.1 公司背景介绍
        3.5.2 经营业绩的滑落
        3.5.3 长虹业绩滑落的原因分析
        案例总结
4. 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
    4.1 无形资源与无形资产
        4.1.1 无形资源
        4.1.2 无形资产
    4.2 无形资本
    4.3 无形资源资本化
        4.3.1 无形资源资本化的含义与意义
        4.3.2 人力资源资本化
        4.3.3 非人力无形资源资本化
    4.4 案例分析:国企高管年薪与企业利润不匹配
        4.4.1 背景介绍
        4.4.2 案例评析
5. 无形资产与营业收入
    5.1 企业营业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5.2 人力资产与营业收入
        5.2.1 人力资产创造营业收入的机理
        5.2.2 基于营业收入创造的人力资产业绩管理
        5.2.3 基于营业收入创造的人力资产产权激励问题
    5.3 品牌资产与营业收入
        5.3.1 品牌及其特性
        5.3.2 品牌对于收入创造的作用
        5.3.3 企业品牌创造
6. 无形资产与成本控制
    6.1 企业经营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6.2 无形资产与经营成本
    6.3 基于无形资产的战略成本管理
        6.3.1 关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6.3.2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无形资产的作用
    6.4 案例分析:人力资产与经营成本
        6.4.1 案例介绍
        6.4.2 案例分析
    6.5 人力资产与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6.5.1 人力资产与战略成本动因
        6.5.2 案例分析:沃尔玛的人力资产管理与成本动因
        6.5.3 成本战略的人力资产管理
    6.6 非人力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成本
        6.6.1 对企业成本结构的再考察:基于非人力无形资产视角
        6.6.2 非人力无形资产的创造与提升:基于经营成本视角
    6.7 无形资产与资本成本
        6.7.1 无形资产结构与债务资本成本
        6.7.2 无形资产与权益资本成本
        6.7.3 案例分析:“如家”的PE融资
7.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述评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薪酬理论的回顾与评述
    1.1 薪酬概述
    1.2 薪酬理论的演进
        1.2.1 古典经济学的薪酬理论
        1.2.2 边际学派的薪酬理论
        1.2.3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薪酬理论
        1.2.4 福利经济学的薪酬理论
        1.2.5 现代西方学者的薪酬理论
    1.3 薪酬理论的新发展
        1.3.1 宽带薪酬理论
        1.3.2 全面薪酬理论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视角下的薪酬管理
    2.1 20世纪企业的生态环境变化
    2.2 20世纪企业管理的新思考——战略管理
        2.2.1 早期战略管理理论
        2.2.2 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
        2.2.3 核心能力理论
        2.2.4 超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2.3 战略管理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变迁
        2.3.1 人事管理
        2.3.2 人力资源管理
        2.3.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2.4 战略管理下的薪酬管理
        2.4.1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含义
        2.4.2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目标
        2.4.3 战略性薪酬管理与一般薪酬管理的区别
第三章 从按劳分配转向战略性薪酬分配
    3.1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3.2 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战略性薪酬分配
        3.2.1 我国按劳分配原则的历史进程
        3.2.2 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的必要性
        3.2.3 按劳分配理论创新的构想
    3.3 企业战略性薪酬分配的价值导向——人力资本产权
    3.4 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分配方案
第四章 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策略
    4.1 员工招聘的薪酬策略
        4.1.1 员工招聘的风险分析
        4.1.2 员工招聘的薪酬策略
        4.1.3 企业利用信号机制招聘合适的员工
        4.1.4 序数效用理论在薪酬组合中的应用
        4.1.5 设计个性匹配的薪酬体系吸引员工
    4.2 员工培训的薪酬策略
        4.2.1 员工培训的风险分析
        4.2.2 员工培训的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4.2.3 员工培训的个人成本——收益分析
        4.2.4 员工培训成本与收益分担问题
        4.2.5 设计战略性薪酬体系提来支持企业培训
    4.3 绩效考核的薪酬策略
        4.3.1 绩效考核的意义
        4.3.2 绩效考核的系统的构成
        4.3.3 基于绩效考核的薪酬策略
    4.4 人才储存的薪酬策略
        4.4.1 人才储存的经济报酬策略
        4.4.2 伦理管理的非经济报酬策略
        4.4.3 职业管理的非经济报酬策略
第五章 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博弈分析模型
    5.1 博弈的划分与战略表达
    5.2 企业薪酬管理的动态博弈分析模型
    5.3 企业薪酬管理的静态博弈分析模型
    5.4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模型
        5.4.1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5.4.2 信息经济学的五种模型
        5.4.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模型
第六章 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6.1 战略性薪酬管理效果评价的意义
    6.2 战略性薪酬管理效果评价基本流程
    6.3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评价方法
        6.3.1 薪酬战略的层次分析评价法
        6.3.2 薪酬战略的成本——收益评价法
        6.3.3 薪酬战略的因素分析评价法
        6.3.4 薪酬战略的回归分析评价法
    6.4 建立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有效控制系统
第七章 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对策建议
    7.1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
    7.2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7.3 我国企业实现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策略
        7.3.1 薪酬战略的制定要具有匹配性
        7.3.2 薪酬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7.3.3 薪酬分配要兼顾同工同酬原则和战略导向原则
        7.3.4 薪酬组合要弹性化和人本化
        7.3.5 薪酬决策的方法要科学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全文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D]. 孙菁.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2]W农业企业的绩效管理改进研究[D]. 孟亚丽. 浙江工商大学, 2019(12)
  • [3]企业战略性资产及产权特性——兼析企业绩效考核的改进[J]. 刘天. 财会通讯, 2019(11)
  • [4]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目标融入的管理会计系统构建[J]. 吉利,刘钟敏. 管理会计研究, 2018(01)
  • [5]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研究[A]. 王海兵,李文君,何建国. 会计转型与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24届学术年会(2017)论文集·上册, 2017
  • [6]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研究[J]. 王海兵,李文君,何建国. 当代经济管理, 2017(05)
  • [7]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探讨[J]. 罗卉杨. 现代经济信息, 2016(06)
  • [8]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 黄蓉,熊学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5(21)
  • [9]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视角[D]. 杨林.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10]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策略研究[D]. 李光. 山西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