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及其防治

花椒及其防治

一、花椒褐斑病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湘,唐蓉,孙建,张蕾,黄小琴,鲜赟曦,胡强,周西全,刘勇[1](2021)在《花椒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文中提出花椒树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加之受花椒栽培面积增加、管理粗放等因素影响,花椒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文章概述了花椒常见病虫害识别要点,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手段,以期为提高花椒病虫害预测防治的准确率,为花椒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刘忠玄[2](2020)在《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椒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西南地区金沙江流域的山区由于土壤贫瘠,山体陡峭,水土流失严重,许多经济植物不适于栽植,但却很适合花椒生长。种植花椒既可发挥其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又可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动下,云南许多贫困山区花椒种植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广,并且成为低海拔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自2018以来,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昭通市永善县等多地发生了危害严重的花椒果实黑腐病和叶斑病,使花椒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造成当地花椒产业的巨大损失,病害发生突然,目前仍没有较好的防控措施。为了科学地防控该病害,本研究对病害进行调查、病原鉴定以及筛选防治药剂,建立病原快速检测体系,并对农药胁迫下的病原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重要病原的耐药相关基因。通过对该病害较完整的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科学防控提供前期基础资料,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竹叶花椒细菌性黑腐病为国内外新病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该病害主要危害花椒的果实和叶,且几乎只侵染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永清一号品种。在6月初的高温气候条件下,病害进入危害的始盛期,果实和叶片出现褐色至黑色的近圆形斑点,病斑直径约0.5-3 mm,并逐渐扩大至整个果实和叶片,3-10 d内病害能完成大面积扩散,约3周后受害果实变黑干腐并随风脱落,调查发现该病害几乎只危害竹叶花椒(Z.armatum)永清一号,发病的鲁甸、巧家和永善三县中,永善县病害最严重,2019年已达到毁灭性灾害,最高发病率达96.7%,且病情指数达51.8。(2)通过病原学研究确定花椒果实黑腐病病原为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和黄褐假单胞菌(P.fulva),而叶斑病病原仅为P.fulva,且病原致病性测试显示只有竹叶花椒为易感病品种。对400余份病害标本进行微生物分离共获得497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获得致病菌385株,根据经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序列分析,确定栖稻假单胞菌(P.oryzihabitans)和黄褐假单胞菌(P.fulva)均为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P.oryzihabitans能引起油污状湿润型的黑果病,扩展迅速,而P.fulva则同时导致果实黑腐病和叶斑病,病斑干燥、无油污状,扩展较慢;P.oryzihabitans对果实的致病率、严重程度、发病速度均强于P.fulva。致病性测试结果显示,竹叶青花椒(Z.armatum)为易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95%,九叶青花椒(Z.armatum var.novemfolius)具有一定的抗性,发病率低于14%,而大红袍(Z.bungeanum)和青花椒(Z.schinifolium)抗病性极高,发病率为0,该结果与田间调查结果一致。通过病害调查、病原菌鉴定和致病性测试,明确了目前病害发生区、病原种类以及感病寄主,为今后该病害的管控、花椒栽培选种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3)通过对两种病原设计特异引 p4033-F/gp4033-R(P.oryzihabitans)和 gp8055-F/gp8055-R(P.fulva)构建了病原的快速检测体系。以两种病原菌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1)基因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gp4033-F/gp4033-R(P.oryzihabitans)和gp8055-F/gp8055-R(P.fulva),通过 PCR、快捷型PCR和荧光定量PCR三种方法验证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PCR检测中gp4033-F/gp4033-R对P.oryzihabitans灵敏度为100 pg/μL(DNA浓度),快捷型PCR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细菌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为10-1 pg/μL(DNA浓度);PCR检测中gp8055-F/gp8055-R对P.fulva的灵敏度101 pg/μL,快捷型PCR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荧光定量PCR灵敏度为100 pg/μL,并且能完成田间样品检测。相比之下,PCR检测不仅快速而且灵敏度较高,该方法更适合投入生产实践。通过三种方法对比研究,建立了病原的快速检测体系,为该病害的快速检疫和流行学监测奠定基础。(4)通过抑菌圈法和比浊度法对37种杀菌剂进行筛选,获得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为四霉素。采用抑菌圈法和比浊度法对37种杀菌剂抑菌效果进行测试,在LB平板打孔注入50 μL有效成分2 mg/mL的0.3%四霉素时,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达58.3±1.2 mm(P.oryzihabitans)和 47.3±1.9 mm(P.fulva),其次是 3%的中生菌素和 72%的农用链霉素;LB培养基中比浊度法测试结果显示,0.3%四霉素抑菌效果依然最好,EC50=267 ng/L,EC90=23165 ng/L(P.oryzihabitans)和 EC50=10296 ng/L,EC90=1.4952×107 ng/L(P.fulva),其次是3%的中生菌素和25%的氨基·乙蒜素,抗生素类药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较好,铜制剂药剂抑菌效果较差甚至无效,P.fulva的耐药性明显强于P.oryzihabitans。通过杀菌剂筛选,大致了解两种病原菌对各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后续田间防治药剂选用和特异性杀菌剂研发奠定基础。(5)通过对四霉素胁迫下的主要病原(P.oryzihabitans)转录组研究,初步了解病原菌对四霉素的耐药机制。为了探究病原菌P.oryzihabintas对四霉素的耐药机制,通过P.oryzihabitans与四霉素共培养、提取RNA、建库测序和序列分析,共获得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446个,上调表达622个,下调表达824个。选取分析后的19条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供试基因差异表达程度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说明转录组测序合格可用。GO富集分析显示Biological Process,BP类型差异基因最多,共注释了 605条。KEGG富集分析显示Global and overview maps代谢通路最多,KEGG通路富集散点图最显着的是Ribosome,其次是Quorum sensing和Peptidoglycan 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proteins通路。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明确了病原菌在药剂胁迫下的代谢差异,基本了解耐药的分子机制,为后续耐药基因筛选、药剂开发和花椒抗病良种选育奠定基础。(6)通过基因筛选、克隆、表达验证和功能测试,初步推测基因rpsJ和K07可能参与P.oryzihabitans耐四霉素的响应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索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的作用机制,选取转录组分析中特定表达的15个基因进行克隆验证,其中,rpsJ和K07基因能被稳定克隆并完成载体构建和转化,获得原装DH5α、空载DH5a、K07-DH5α和rpsJ-DH5α菌株,并测试阳菌株的耐药性,在LB固体培养基中原装DH5α的抑菌圈直径为32.6±1.0 mm,空载DH5α抑菌圈为32.7±1.4 mm,K07-DH5α的抑菌圈为31.3±1.6 mm,rpsJ-DH5α的抑菌圈为27.8±2.5 mm;LB液体培养基中EC50分别为491882 ng/L、493909 ng/L、524465 ng/L 和 611456 ng/L,K07 基因转化菌株表现极低的耐药相关性,而rpsJ基因转化菌株耐药性显着提升;为了进一步探索两个基因与P.oryzihabitans菌株的耐药相关性,参照转录组分析共培养方法,在改良的Richard培养基中以 8.57 ng/L、10.00 ng/L、12.00 ng/L、15.00 ng/L、20.07 ng/L(EC50)、30.00 ng/L和60.00 ng/L浓度四霉素进行胁迫培养,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两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二者于30.00 ng/L和60.00 ng/L达到相对表达量峰值,说明两个基因与P.oryzihabitans菌株响应四霉素胁迫的耐药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病原的耐药基因不仅能进一步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机制,而且能为后续抗病选育、药剂改良及防控方案制定奠定基础。

马兆禄[3](2018)在《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包括育苗、栽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马兆禄[4](2018)在《浅谈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不仅有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是我国传统的香辛料和调味品。它喜光、耐旱、耐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地埂、荒地、果园四周及房前屋后等栽植。是一种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兼用树种。除东北和内蒙外全国大部均有栽培,也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理想树种。现根据白龙江流域宕昌县、武都县和成县西汉水流域群众近几年在实施退耕还林和地埂经济中的实践经验,将花

汤毅[5](2014)在《花椒锈病发生规律、叶霉病菌生物学特征和化学防治研究》文中提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原产于我国,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花椒产业在我国空前发展,花椒病虫害也逐渐蔓延猖獗。调查表明,花椒因病虫害减产率有的可达到一半以上,其中危害严重的叶部病害就有花椒锈病和花椒叶霉病。为保证花椒的产量、品质,扩大规模,增加椒民的经济收入,就必须要深入了解花椒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流行时间动态与化学防治方法。因此本文就通过对陕西省花椒锈病的发生规律、流行时间动态、田间化学防治试验及花椒叶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与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对陕西省凤县十里店的花椒叶锈病进行了定点定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花椒锈病在7月中下旬已开始发病,8月份进入普发期,花椒锈病病情速度最高值达0.888;9月中旬发病达到最高峰,病情指数最大值达74.5;9月下旬至10月初,树冠病情指数明显下降,该锈病流行的时空动态分析表明,锈病发生符合Gompertz增长模型。花椒锈病病害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夏末初秋高湿度、1822℃气温有利于锈病流行。2.根据调查,凤县大红袍花椒在不同立地条件同一时期的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不同,河沟底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半上坡大,也证明了花椒锈病与小气候有一定的关系。3.田间化学防治试验表明,15%三唑酮wp、43%戊唑醇sc两种药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可以达到78.9%和76.82%,与对照组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控制花椒锈病流行均起到显着效果。4.据观察,花椒叶霉病在病叶正面形成褪绿、黄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背面有灰黑色霉层,发生严重时在叶柄上也能发现霉层,病叶大量枯黄脱落。通过显微镜观察,花椒叶霉病的病叶经鉴定为花椒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zanthoxyl(iCooke)Guo&Lui。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花椒叶霉病菌的生长以PPDA培养基生长状况最佳,其次是PDA培养基,碳源以甘露糖最佳,氮源以蛋白胨为适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菌菌落在pH值56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对其菌落生长影响不大。5.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在提供的6种供试药剂中,戊唑醇对花椒叶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471mg L-1),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次之(EC50分别为3.064mg L-1、4.414mg L-1),多抗霉素效果最差(EC50为58.103mg L-1)。

冯超[6](2009)在《戊唑醇注干液剂的田间药效及其在花椒树体内残留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研究,自主研发出自流式树干注药技术及杀虫注干液剂如“天牛敌”、“树虫一针净”、“4%吡虫啉注干液剂”后,又开发出适用于该技术的8.7%戊唑醇注干液剂、10.2%戊唑醇·吡虫啉注干液剂、11.5%戊唑醇·阿维菌素注干液剂、10.9%戊唑醇·甲维盐注干液剂等杀虫杀菌注干剂产品,为明确该4种注干液剂的田间药效和戊唑醇在花椒树中的残留及其动态分布,本文以花椒和板栗主要病虫害为测试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自流式树干注药技术注药,测定了8.7%戊唑醇注干液剂、10.2%戊唑醇·吡虫啉注干液剂、11.5%戊唑醇·阿维菌素注干液剂、10.9%戊唑醇·甲维盐注干液剂对花椒和板栗等多种病虫害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戊唑醇注干液剂针对不同的病害或虫害,其防治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从总体防效来看,0.7mL/cm胸径的注射剂量下防治效果与1.0mL/cm胸径、1.5mL/cm胸径两个注射剂量下的防效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着,而1.0mL/cm胸径和1.5mL/cm胸径剂量之间差异性不显着。a. 10.2%戊唑醇·吡虫啉注干液剂在1.0 mL/cm胸径剂量下药后120d对花椒落叶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为69.61%;对花椒褐斑病的防效为79.42%;对花椒干腐病的防效为78.18%。对药后30d对花椒几丁虫幼虫的防效为95.45%;药后45d对板栗疫病的防效为87.81%;药后120d对板栗雪片象和栗实象的防治效果为41%;b. 11.5%戊唑醇·阿维菌素注干液剂在1.0mL/cm胸径剂量下,药后120d对花椒落叶病的防治效果为86.70%;对花椒褐斑病的防效为70.45%;花椒干腐病的防效80.66%;药后45d对板栗疫病的防效为89.33%;药后30d对花椒几丁虫幼虫的防效为86.36%;药后120d对板栗雪片象和栗实象的防治效果为63.28%;c. 10.9%戊唑醇·甲维盐注干液剂在在1.0mL/cm胸径剂量下,药后120d对花椒落叶病的防治效果为90.51%;对花椒褐斑病的防效为72.69%;花椒干腐病的防效76.72%;药后45d对板栗疫病的防效为85.45%;药后30d对花椒几丁虫幼虫的防效为81.81%;药后120d对板栗雪片象和栗实象的防治效果为41%;d. 8.7%戊唑醇注干液剂在1.0mL/cm胸径种剂量下药后120d对花椒落叶病的防效为79.6%;对花椒褐斑病的防效为79.23%;对花椒干腐病的防效为76.99%;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为89.67﹪综合考虑防治效果、经济效益、药剂对树体生长的影响、实际应用等情况,本文推荐使用田间注射1.0 mL/cm胸径剂量,戊唑醇与三种杀虫剂的混配注干液剂来防治花椒、板栗的病虫害为佳。(2)在花椒树干注射戊唑醇注干液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花椒各组织内的戊唑醇残留,结果表明,戊唑醇在花椒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性能,而且有较长的持效期,注药后60天仍能检测到戊唑醇存在。根据试验数据发现,戊唑醇进入花椒树体内后,随蒸腾流向上传导首先进入叶片中,然后随着树体内液流运输到果实和韧皮部中。树干注药后不同时间,戊唑醇在花椒树体内不同部位的传导、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药后1d戊唑醇在叶子中含量为0.7458μg·g-1,在果实中为0.1949μg·g-1,在韧皮中为0.1276μg·g-1;随着时间的延续,各部位中的戊唑醇含量逐渐升高,到注药后约20天叶子中的戊唑醇含量达到最高值2.0917μg·g-1,果实中的戊唑醇含量达到0.4432μg·g-1;然后叶子和果实中的戊唑醇含量逐渐下降;韧皮部中戊唑醇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至药后60天叶子中戊唑醇的含量为1.385μg·g-1,韧皮部中戊唑醇的含量为0.9668μg·g-1;果实中戊唑醇的含量为0.1443μg·g-1

陈丹[7](2009)在《陕西花椒主要病害寄主抗性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原产于我国,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重要的调味品、香料经济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花椒产业的迅速发展,花椒病虫害逐步蔓延猖獗。通过调查发现,花椒因病虫害危害死亡率高达30%以上,其中以花椒干腐病和花椒落叶病危害最为严重。因此,为提高花椒产量,扩大经济效益,必须做好花椒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两种主要花椒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花椒落叶病寄主抗性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对陕西省渭北和宝鸡地区的花椒落叶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常见花椒品种的抗病性序列为:米椒>豆椒>大红袍。对于同一花椒品种,在温暖高湿地区易感病,在海拔较高且降雨量少的高山地区则发病较轻;花椒树冠下部感病指数高于树冠上部感病指数。对花椒落叶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花椒盘二孢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以燕麦片培养基生长状况最佳,碳源以蔗糖最佳,氮源以蛋白胨为适宜;病菌菌落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对其菌落生长影响不大。2.花椒干腐病寄主抗病性及其病菌生理分化通过对陕西省凤县、耀县、富平和韩城四地花椒干腐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进行田间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发病率也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米椒的抗病性最强,大红袍最易感病。对花椒干腐病菌各菌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最佳,且产孢快;玉米培养基不易于干裂有利于菌种的保持;燕麦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的生长状况不良。四地干腐病菌产生两种不同颜色及生物学特性的菌落,其中凤县、耀县的菌落形态为紫红色,不易产孢;富平、韩城的则为桔黄色或淡黄色菌落,且在纯化后半个月左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生物学性状的镰刀菌,进一步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将各菌系回接到易感病的花椒品种大红袍上,通过对各菌系所致的病斑大小、发病速度进行比较,证明富平菌系的致病性明显强于凤县和耀县菌系的致病性。对四地菌系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的研究,初步认定花椒干腐病菌在陕西存在两个生理型。

练启仙[8](2006)在《贵州花江峡谷砂仁等主要经济植物真菌病害种类调查及药剂筛选》文中提出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相结合,对贵州省花江峡谷地区种植的主要经济植物上发生的病害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害发生的症状特点和病原菌形态特征,鉴定出花椒膏药病、叶锈病、烟煤病、灰斑病、炭疽病、褐斑病、叶霉病;砂仁叶枯病、炭疽病、叶斑病、根腐病;皇竹草茎腐病、褐斑病、叶斑病、斑点病、纹枯病:柚木白粉病、褐斑病。 对砂仁叶部病害的三种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得出以下结果: 1、适宜的温度均能促进砂仁叶枯病菌、炭疽病菌和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砂仁叶枯病菌和炭疽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均为52℃,孢子致死温度均为55℃,叶斑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60℃。 2、三种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为5~7;偏酸环境有利于孢子萌发,其中砂仁叶枯病菌和叶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4。 3、砂仁叶枯病菌、炭疽病菌和叶斑病菌菌丝在不同碳、氮源上均能生长。叶枯病菌以麦芽糖和葡萄糖为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最易促进孢子萌发的碳源是蔗糖;炭疽病菌以蔗糖和麦芽糖为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硝酸钙为最适氮源,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是果糖;叶斑病菌以淀粉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快,硝酸钙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快,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源是乳糖和麦芽糖。 4、通气条件均能促进三种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光照条件对三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连续光照最易促进砂仁叶枯病菌和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而紫外光易促进砂仁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无硝酸钠和无蔗糖的条件下,三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均不良,长势都较差;相对湿度在95%以下时,三种病菌分生孢子均不萌发,在水膜条件下萌发较好。 5、对10种杀菌剂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18%使菌克、60%茄苯得、75%猛杀生对砂仁三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下,抑菌率均在80%以上。

宋敏[9](2002)在《花椒栽培技术》文中认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n Maxim)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高3-5m。其果皮、根、叶、种子均可入药,应用广泛,同时花椒也是常用的大宗调味品,近年来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因此,栽植花椒既可绿化国土、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多种需要,又能在农村经济发展、兴林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1 花椒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花椒分布广,北起河北,南达福建、广西,西至青海、甘肃、陕西、四川等省(区)。

杨雪梅[10](2001)在《花椒褐斑病及其防治》文中指出

二、花椒褐斑病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椒褐斑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2)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花椒病害的研究进展
        1.2.1 花椒真菌性病害
        1.2.2 花椒植原体和病毒病害
        1.2.3 花椒细菌性病害的研究
    1.3 植物细菌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1.3.1 病原细菌的化学防治
        1.3.2 病原细菌的生物防治
    1.4 芸香科细菌病害防治研究
        1.4.1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
        1.4.2 柑橘溃疡病的防治
    1.5 细菌病害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1.6 病原细菌转录组研究进展
    1.7 假单胞病原细菌的研究
        1.7.1 栖稻假单胞菌的研究
        1.7.2 黄褐假单胞菌的研究
    1.8 植物病原的耐药机理研究进展
        1.8.1 常见病原的耐药机制
        1.8.2 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竹叶花椒细菌性果实黑腐病及叶斑病病原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2 标准菌株
        2.2.1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病害田间调查、病害症状观察
        2.3.2 病原细菌分离、纯化与保存
        2.3.3 分离物的接种验证
        2.3.4 病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
        2.3.5 Biolog鉴定
        2.3.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病害调查结果
        2.4.2 病害症状
        2.4.3 病原物分离纯化
        2.4.4 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
        2.4.5 致病分离物生理生化鉴定
        2.4.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7 P.oryzihabitans和P.fulva致病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3 竹叶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的分子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供试材料与菌株
        3.1.3 菌株的活化培养
    3.2 PCR检测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DNA质量检测
        3.2.3 引物设计与优化
        3.2.4 引物的特异性检验
        3.2.5 引物灵敏性测定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2.6 果实中病原菌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3.3.2 引物设计和特异性检测
        3.3.3 引物灵敏性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3.3.4 果实中病原菌的特异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和讨论
4 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菌杀菌剂筛选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仪器
        4.1.2 供试菌株
        4.1.3 供试杀菌剂
        4.1.4 培养基选择
    4.2 试验方法
        4.2.1 病原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4.2.2 平板对峙法杀菌剂筛选
        4.2.3 比浊法杀菌剂筛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长曲线测定
        4.3.2 平板对峙筛选结果
        4.3.3 比浊度法测定抑菌作用结果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1.4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网络资源数据库
    5.2 试验方法
        5.2.1 菌株培养
        5.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5.2.3 链特异性文库构建及质检
        5.2.4 上机测序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6 测序原始数据的质量评估
        5.2.7 测序结果分析
        5.2.8 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
        5.2.9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样品RNA质量检测结果
        5.3.2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3.3 转录组测序的原始数据分析
        5.3.4 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6 差异基因表达功能注释和GO富集分析
        5.3.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3.8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
    5.4 本章小结和讨论
6 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相关基因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菌株及材料
        6.1.2 工具酶及试剂
        6.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P.oryzihabitans菌株培养及提取基因组DNA
        6.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6.2.3 目标基因的扩增
        6.2.4 T-载体连接及转化验证
        6.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6.2.6 转化后的Escherichia coli菌株耐药性检测
        6.2.7 不同浓度四霉素胁迫下rpsJ和K07基因表达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rpsJ和K07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
        6.3.2 TA链接转化及菌液PCR测序验证
        6.3.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6.3.4 转化菌株对四霉素耐药性检测结果
        6.3.5 不同浓度四霉素胁迫下K07和rpsJ基因表达结果
    6.4 本章小结和讨论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
    1.1 采种及种子处理
    1.2 整地作床
    1.3 播种
2 栽植
    2.1 栽植密度
    2.2 栽植时间
    2.3 栽植方法
3 管理
    3.1 除草松土
    3.2 施肥
    3.3 灌水
    3.4 整形修剪
4 病虫害防治
    4.1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检疫, 及时防治
    4.2 保护害虫天敌

(4)浅谈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苗木繁育
二、整地栽植
三、栽后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5)花椒锈病发生规律、叶霉病菌生物学特征和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椒的地理分布及经济效益
        1.1.1 花椒的地理分布
        1.1.2 花椒的经济效益
    1.2 花椒病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主要花椒病害
        1.2.2 国外花椒研究现状
    1.3 花椒主要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研究
    1.4 花椒病害防治学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花椒锈病发生规律与化学防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锈病流行速度计算
        2.1.2 防治试验设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椒锈病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2.2 花椒锈病发生的时间动态
        2.2.3 杨凌苗圃试验地不同品种花椒锈病发病情况
    2.3 花椒锈病的化学防治
        2.3.1 防治效果
    2.4 结论与讨论
        2.4.1 2012 年杨凌花椒锈病流行情况
        2.4.2 花椒锈病流行相关因素
        2.4.3 花椒锈病的化学防治
        2.4.4 防治建议
第三章 花椒叶霉病菌生物学特征及防治药剂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花椒叶霉病病叶标样的采集
        3.1.2 花椒叶霉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1.3 花椒叶霉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3.1.4 花椒叶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实验材料
        3.1.5 花椒叶霉病药剂筛选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培养基对叶霉病菌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碳源、氮源对花椒叶霉病病菌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 pH 值对花椒叶霉病病菌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温度对花椒叶霉病菌落生长的影响
        3.2.5 光照条件对花椒叶霉病病菌生长的影响
        3.2.6 花椒叶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椒叶霉病的病原菌鉴定
        3.3.2 花椒叶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3.3.3 药剂筛选试验
    3.4 结论与讨论
        3.4.1 花椒叶霉病及其病原菌鉴定
        3.4.2 花椒叶霉病菌生物学特征
        3.4.3 花椒叶霉病菌药剂筛选与防治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6)戊唑醇注干液剂的田间药效及其在花椒树体内残留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树干注药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树干注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1.2 树干注药的器械与方法
        1.1.2.1 注药的器械
        1.1.2.2 注药方法
        1.1.3 树干注射药剂的种类
        1.1.4 药剂在树体内的传导规律
        1.1.4.1 药剂的传导方向与部位
        1.1.4.2 药剂的传导速度和传导量
        1.1.5 药剂在树木组织内的残留代谢
        1.1.6 树干注药对环境的安全性
    1.2 戊唑醇的研究进展
        1.2.1 戊唑醇的理化性质
        1.2.2 戊唑醇的作用机理
        1.2.3 戊唑醇的应用
        1.2.4 戊唑醇的环境毒理学研究
        1.2.5 戊唑醇的惨厉检测方法及残留规律
    1.3 花椒及板栗病虫害发生概况
        1.3.1 花椒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概况
        1.3.2 板栗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概况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戊唑醇离体抑菌活性测定
        2.1.1.1 供试药剂
        2.1.1.2 供试病原菌
        2.1.1.3 供试培养基
        2.1.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2 戊唑醇注干液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2.1.2.1 供试药剂
        2.1.2.2 供试树种
        2.1.2.3 防治对象
        2.1.2.4 仪器设备及器械
        2.1.3 树干注射戊唑醇注干液剂在花椒体内的残留动态研究
        2.1.3.1 供试药剂
        2.1.3.2 供试植物
        2.1.3.3 仪器设备及器械
    2.2 试验方法
        2.2.1 戊唑醇离体抑菌活性测定
        2.2.1.1 生长速率法
        2.2.1.2 孢子萌发法
        2.2.2 戊唑醇注干液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2.2.2.1 施药方
        2.2.2.2 试验设计
        2.2.2.3 药效调查
        2.2.3 树干注射戊唑醇注干液剂在花椒体内的残留动态研究
        2.2.3.1 施药与采样
        2.2.3.2 戊唑醇残留动态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方法
    3.1 戊唑醇离体抑菌活性测定
        3.1.1 戊唑醇对板栗疫病和花椒干腐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测定
        3.1.2 戊唑醇对板栗疫病和花椒干腐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测定
    3.2 戊唑醇注干液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3.2.1 戊唑醇注干液剂对花椒几种病害的防治
        3.2.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3.2.1.2 戊唑醇注干液剂对花椒落叶病的防治效果
        3.2.1.3 戊唑醇注干液剂对花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3.2.1.4 戊唑醇注干液剂对花椒干腐病的防治效果
        3.2.2 戊唑醇·杀虫剂注干混剂对花椒几丁虫幼虫的防治效果
        3.2.3 戊唑醇注干液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
        3.2.3.1 试验地基本概况
        3.2.3.2 戊唑醇注干液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
    3.3 树干注射戊唑醇注干液剂在花椒体内的残留动态研究
        3.3.1 戊唑醇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3.3.2 添加回收率试验
        3.3.3 戊唑醇在花椒树体内的残留检测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戊唑醇注干液剂的应用前景
    4.2 自流式树干注射戊唑醇注干液剂在花椒树体内的残留动态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3 有效、快速、准确评价注干液剂田间药效的方法是试验的关键环节
    4.4 本文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陕西花椒主要病害寄主抗性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椒的资源分布及经济价值
        1.1.1 花椒的资源分布
        1.1.2 花椒的经济价值
    1.2 花椒病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花椒病害研究现状
        1.2.2 国外花椒病害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花椒落叶病寄主抗性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花椒品种抗病性调查
        2.1.2 花椒寄主抗病性分级标准
        2.1.3 花椒落叶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椒不同品种间对落叶病的抗病性
        2.2.2 花椒落叶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3 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第三章 花椒干腐病菌的生理分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花椒品种抗病性病情调查
        3.1.2 菌落培养性状观察
        3.1.3 花椒干腐病的致病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椒品种干腐病病情指数
        3.2.2 不同菌源花椒干腐病菌的培养性状
        3.2.3 各菌系对大红袍的致病性试验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8)贵州花江峡谷砂仁等主要经济植物真菌病害种类调查及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花椒、砂仁、柚木、皇竹草的特性
        1.1 花椒的特性
        1.2 砂仁的特性
        1.3 皇竹草的特性
        1.4 柚木的特性
    2 砂仁、花椒、柚木、皇竹草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
        2.1 花椒病害的研究
        2.2 砂仁病害的研究
第二章 喀斯特地区主要经济植物真菌病害种类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的调查地点、时间及主要经济植物
        1.2 病害标本的采集
        1.3 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1.4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
        1.5 病原菌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椒真菌病害种类
        2.2 砂仁真菌病害种类
        2.3 皇竹草真菌病害种类
        2.4 柚木真菌病害种类
第三章 砂仁叶部真菌病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环境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2 酸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3 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1.1.4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5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6 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7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8 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1.9 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
        1.2 环境因素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1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2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3 酸碱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4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5 不同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6 通气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7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酸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4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5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6 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7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8 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9 菌丝的致死温度
        2.2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1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3 不同酸碱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4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5 通气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6 不同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7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
第四章 砂仁叶部病害病原菌的药剂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贵州喀斯特地区主要经济植物真菌病害种类
        1.2 砂仁叶部病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1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2 pH值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3 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1.3 防治药剂室内筛选试验
    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 参加的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情况
图版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10)花椒褐斑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症状
2 病原
3 发病规律
4 防治
    4.1
    4.2

四、花椒褐斑病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椒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J]. 杨潇湘,唐蓉,孙建,张蕾,黄小琴,鲜赟曦,胡强,周西全,刘勇. 四川农业科技, 2021(02)
  • [2]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D]. 刘忠玄.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J]. 马兆禄.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06)
  • [4]浅谈陇南山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J]. 马兆禄. 甘肃林业, 2018(02)
  • [5]花椒锈病发生规律、叶霉病菌生物学特征和化学防治研究[D]. 汤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6]戊唑醇注干液剂的田间药效及其在花椒树体内残留动态研究[D]. 冯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陕西花椒主要病害寄主抗性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 陈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贵州花江峡谷砂仁等主要经济植物真菌病害种类调查及药剂筛选[D]. 练启仙. 贵州大学, 2006(11)
  • [9]花椒栽培技术[J]. 宋敏. 林业实用技术, 2002(10)
  • [10]花椒褐斑病及其防治[J]. 杨雪梅. 山东林业科技, 2001(S1)

标签:;  ;  ;  ;  ;  

花椒及其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