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肌肉生化成分分析及营养品质评价

黄鳍鲷肌肉生化成分分析及营养品质评价

一、黄鳍鲷肌肉生化成分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马启伟[1](2021)在《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及牛磺酸合成调控的影响》文中认为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隶属于鲹科、鲳鲹属,为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然而养殖过程中过高饵料系数以及不断提高的鱼粉价格,导致了养殖成本的增加,以价格低廉和分布广泛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是维持卵形鲳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有研究表明过多的植物蛋白替代时,会使饲料中缺乏牛磺酸,导致鱼类生长性能下降,抗氧化免疫能力降低等不良影响。因此,探讨外源牛磺酸对鱼类产生的多种生理作用是必要的。本试验旨在探讨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抗氧化免疫能力及组织牛磺酸沉积的影响,并初步研究牛磺酸调节内源性合成的机制。试验以鱼粉(Fish meal),发酵豆粕和玉米蛋白粉为基础蛋白源配制了牛磺酸含量分别为1.3(对照组)、4.4(T1)、7.4(T2)、10.5(T3)、12.7(T4)g·kg-1等氮等能饲料;将750尾卵形鲳鲹(81.0±0.5)g随机分为5组(每组150尾,分为3个平行),试验为期56 d。实验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中,外源牛磺酸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的生长性能,在T3组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生长最好;T1和T3组摄食率显着高于T0组(P<0.05),T3组肝体比显着高于T0组(P<0.05),各组间的饲料系数、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T2、T3和T4组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T0组,T4组达到最高(P<0.05);T3组和T4组全鱼水分含量显着低于T0组(P<0.05);灰分含量在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抗氧化免疫方面,随饲料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卵形鲳鲹的抗氧化和抗病能力显着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升高,T3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T3和T4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着高于T0组(P<0.05),T3和T4组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T0组(P<0.05)。T2、T3和T4组溶菌酶活性显着高于T0组(P<0.05),T3组补体C4和免疫球蛋白(A、G)含量显着高于T0组(P<0.05),各组间的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外源牛磺酸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免疫能力。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经多项式回归分析,当牛磺酸添加量为10.0 g·kg-1能达到最好的生长需求。2.首次获得卵形鲳鲹ToCBS、ToCSE、ToCDO、ToCSAD和ToADO的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2290 bp、2463 bp、1070 bp、1882 bp、2405 bp,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591、409、201、508、253个氨基酸,编码区氨基酸序列均具有显着结构特征。组织表达分析显示,ToCBS和ToCSE mRNA在脑和肝脏中的表达最高;ToCDO mRNA在肝脏和肠道中表达最高;ToCSAD mRNA在肾脏和肝脏中表达最高;ToADO mRNA在心脏和肾脏中表达较高。外源牛磺酸对牛磺酸组织沉积有显着影响,随饲料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全鱼、肝、心、鳃、眼、肾、脑、和肌肉中牛磺酸浓度均显着升高(P<0.05)。饲料中不同牛磺酸水平对卵形鲳鲹牛磺酸相关合成酶的酶活和基因表达具有显着影响,CSE、CDO、CSAD和ADO酶活性随着饲粮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对CBS活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牛磺酸含量的增加,ToCBS、ToCSE、ToCDO、ToCSAD和ToADO的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T2、T3和T4组中ToCBS和ToCDO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T3组和T4组ToCSE表达显着低于T0组,在T3组表达最低(P<0.05);ToCSAD在T4组表达水平最低(P<0.05);ToADO基因在各实验组的表达均低于T0组(P<0.05)。另外,本试验还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得到CDO重组蛋白。综合来看,卵形鲳鲹有两种主要途径合成牛磺酸的关键酶,具有内源性合成牛磺酸的能力,可以通过ADO和CDO-CSAD两种途径合成牛磺酸。外源牛磺酸能够影响组织牛磺酸沉积以及合成相关酶的酶活和基因表达,对内源性牛磺酸合成具有调控作用。3.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行分析,每个样品测得87 707条Tags,以97%的一致性为阈值将序列聚类成为OTUs,得到5 382个OTUs,能够注释到数据库的数目为5 130(95.32%)。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菌群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门水平);支原体菌属Mycoplasma、短螺旋体属Brevinema、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属水平)。优势菌群往往会影响宿主自身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在门水平中,牛磺酸能降低变形菌门和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提高软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中,能降低支原体菌属丰度(P<0.05),增加短螺旋体属丰度(P<0.05)。通过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牛磺酸能显着影响卵形鲳鲹肠道菌群,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ACE指数、Chao1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随牛磺酸含量的增高而降低,在T2组中最低(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T1、T2和T3组聚集在一起,物种相似度较高;T0和T4组间样品距离较远。对肠道免疫研究发现,牛磺酸对卵形鲳鲹肠道TLRs/NF-κB信号通路有显着性影响,能够下调促炎因子ToTLR、ToNFkBP 65、ToTNF-α、ToIL-1β和上调抗炎因子ToIL-10表达,提高肠道免疫能力。综上所述,牛磺酸在卵形鲳鲹肠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对肠道菌群及免疫能力有着显着的影响。牛磺酸能引起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的改变,能够调节肠道TLRs/NF-κB信号通路,提高肠道免疫能力。

郭淑[2](2021)在《鲫鱼和黄翅鱼腥味关联成分分析及热处理对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腥味是影响鱼类等水产品加工、销售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淡水鱼鲫鱼和海水鱼黄翅是我国传统菜肴鱼汤加工的代表性原料品种,本论文以这两种鱼为研究对象,联合应用感官评价和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C-MS-O)技术检测及分析鱼体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确定鱼体存在的腥味关联成分,并通过气味重组和缺失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对鱼体宰后放置时间和热处理方式对腥味关联成分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GC-MS定性定量分析,新鲜鲫鱼和黄翅分别鉴定出33和32种挥发性化合物,共计37种。其中,醛类17种,醇类8种,烃类6种,酮类2种,芳香类2种,其他2种。鲫鱼和黄翅挥发性成分的总含量分别为674.40 μg/kg和1315.19 μg/kg,鲫鱼挥发性化合物中醛类(290.08 μg/kg)、醇类(144.57 μg/kg)、酮类(116.95 μg/kg)含量相对较高,黄翅中醛类(217.27 μg/kg)、烃类(881.20 μg/kg)含量相对较高。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鲫鱼和黄翅风味属性描述基本相似,主要呈脂肪、青草味,但鲫鱼的青草味、泥土味比黄翅更明显。2.GC-MS-O分析得到鲫鱼和黄翅有9种腥味关联成分,分别为1-辛烯-3-醇、壬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E,E)-2,4-十二碳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十二醛、(E,Z)-2,6-壬二烯醛和己醛。特别地,在鲫鱼样品中鉴定出土腥味代表物质之一的2-甲基异莰醇(2-MIB,土霉味)。通过OAV分析,鲫鱼和黄翅的关键气味物质(OAV≥1)分别有16种和17种,经GC-MS-O和OAV对比分析确定鲫鱼和黄翅中关键腥味关联成分有(E,Z)-2,6-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壬醛、(E,E)-2,4-壬二烯醛、己醛和1-辛烯-3-醇。通过气味重组和缺失实验对鲫鱼和黄翅中的关键腥味关联成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鲫鱼腥味关联成分为(E,Z)-2,6-壬二烯醛、壬醛、己醛、(E,E)-2,4-癸二烯醛、(E,E)-2,4-壬二烯醛和1-辛烯-3-醇,黄翅中关键腥味关联成分包括(E,Z)-2,6-壬二烯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和(E,E)-2,4-壬二烯醛。3.鱼体宰后4℃存放12 h内,以己醛、1-辛烯-3-醇、壬醛为代表的鱼腥味成分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鲫鱼比黄翅更容易产生醛类腥味成分,但在后期,黄翅中更容易产生二甲胺;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和脂肪氧合酶(LOX)等指标分析表明,鲫鱼比黄翅更容易发生脂肪氧化,腥味物质含量与脂肪氧化程度呈现正相关。鱼直接熬煮会显着改变鱼肉中醛类腥味物质的含量,己醛、壬醛、辛醛、E-2-癸烯醛、(E,E)-2,4-庚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E,E)-2,4-十二碳二烯醛等腥味成分熬煮后含量升高,但十二醛、(E,Z)-2,6-壬二烯醛熬煮后未检出。而经油炸、油炸后熬煮以己醛、(E,Z)-2,6-壬二烯醛、十二醛、癸醛等腥味物质减少。特别的,热处理前后1-辛烯-3-醇均未发生较大变化,是熬煮、油炸中较难去除的腥味物质。油炸会产生高含量的2,3,5-三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E-2-甲基-6-(1-丙烯基)-吡嗪等具有烘烤风味的吡嗪类化合物,鲫鱼较黄翅更为明显。而油炸后熬煮吡嗪类化合物的含量会极大的降低。

高松柏[3](2020)在《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进行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orcea)及其杂交子代(小黄鱼♀×大黄鱼♂)的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取得如下结果:杂交子代中水分含量为72.95%,低于其亲本的水分含量(大黄鱼:73.67%,小黄鱼:74.06%),说明杂交子代具有低水分的特征。杂交子代的粗蛋白含量为16.94%,显着高于双亲(大黄鱼:15.98%,小黄鱼:16.07%)。杂交子代粗脂肪含量(4.95%)显着小于大黄鱼(5.39%),显着大于小黄鱼(4.64%)。在16种检测的氨基酸中,杂交子代的氨基酸总量(74.71%),与大黄鱼(71.44%)差异不显着,但是显着高于小黄鱼(71.11%);必需氨基酸总含量(30.76%)显着高于大黄鱼(29.24%)和小黄鱼(29.28%)。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三种鱼的营养价值的从高到低依次为:杂交子代>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的呈味氨基酸总量高达28.86%,稍高于大黄鱼(27.69%),显着高于小黄鱼(27.37%)。杂交子代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高于双亲,而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介于双亲之间;杂交子代的PUFA/SFA(57.46%)同样介于双亲(大黄鱼:56.54%、小黄鱼:63.52%)之间,均高于脂肪酸组成的推荐值(40%),是理想的脂肪酸。测定15月龄三种鱼雌雄个体肌肉、肝脏和脑中IGF-1、GH、GHR1基因的表达量。对PCR扩增的产物序列进行比对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杂交子代三个基因扩增产物与双亲高度相似,存在一定量变异,可能与杂种优势出现的原因有关。15月龄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IGF-1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脏>脑>肌肉,雌性个体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雄性。三种鱼同一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显着,肝脏和脑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三种鱼雌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雄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脑>肌肉>肝脏,并且雌性GH基因表达量普遍显着高于雄性。另外,GH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着,肌肉和脑中GH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肝脏中雌性个体GH基因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雄性个体表达量排序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R1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脏>肌肉>脑,并且雄性个体GHR1基因表达量显着大于雌性(肌肉组织除外)。GHR1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表达量差异显着,雌雄性个体三个组织中,GHR1基因表达量趋势为:大黄鱼>杂交鱼>小黄鱼。

李向[4](2020)在《小肽和维生素D3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肝脏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指出1.饲料中小肽添加量对大口黑鲈生长、消化和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小肽对大口黑鲈生长、消化和健康的影响。SP0+组(正对照组)为满足大口黑鲈营养需求的基础饲料,SP0-组(负对照组)为在SP0+基础上等比例降低蛋白源用量,使其粗蛋白含量比正对照组下降30g/kg饲料,SP2组为在SP0-基础上添加2%的小肽,但未达到SP0+组粗蛋白水平,SP6.5组为在SP0-组基础上添加6.5%的小肽从而使饲料粗蛋白水平达到SP0+组水平,以此为依据制备四组实验饲料,用这四种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均重在(11.04±0.05g)的大口黑鲈9周。实验结果显示:与负对照(SP0-)相比,添加2%的小肽没有对大口黑鲈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添加6.5%的小肽可以显着提高大口的黑鲈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使得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达到正对照组水平。无论添加2%小肽还是添加6.5%小肽都可以显着提高大口黑鲈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添加2%或6.5%的小肽可显着增加肌肉中半胱氨酸、脯氨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特别是ARA,EPA和DHA的含量(P<0.05)。在饲料中添加2%或6.5%的小肽可以增强大口黑鲈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同时提升肝脏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肝脏中的丙二醛含量。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效清除氧自由基的同时,肝脏中转氨酶增强,血清中转氨酶减少,肝功能和肌肉质量都有改善。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肽可以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改善机体健康。2.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饲料蛋白水平和小肽添加量对大口黑鲈肝脏代谢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第一章中由于降低饲料蛋白水平和小肽添加量的不同造成的大口黑鲈生长、消化和健康等差异性结果是否与大口黑鲈肝脏代谢物发生改变有关,基于GS/MC代谢组学技术对肝脏代谢物进行检测。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得出,在SP0+、SP0-、SP2和SP6.5四组之间鉴定出共有差异代谢物15种,SP0-、SP2和SP6.5三组之间共有16种差异代谢物。代谢物主要是醇、胺、有机酸、烷、脂肪酸以及糖等大类。受蛋白水平和小肽添加量影响最为显着的代谢通路分别为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柠檬酸循环(TCA循环)、丁酸代谢通路、β-丙氨酸代谢通路和嘌呤代谢通路。上述结果表明降低饲料蛋白水平和在饲料中添加小肽都会显着影响大口黑鲈蛋白代谢、脂肪代谢和糖类代谢(P<0.05),通过影响大口黑鲈三大营养的代谢途径来改变机体的生长和健康。3.饲料蛋白水平和小肽添加量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从肠道菌群结构角度探究饲料蛋白水平和小肽添加量对大口黑鲈生长和健康的影响。通过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SP0+、SP0-、SP2和SP6.5四组大口黑鲈肠道的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SP0+组相比,SP0-组降低饲料蛋白会增加大口黑鲈肠道丰富度,SP2组或SP6.5组都会因为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和小肽的添加使得大口黑鲈肠道菌群丰富度有所增加。与SP0+组相比SP0-组降低饲料蛋白水平使得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降低,SP2组和SP6.5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和小肽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最终达到SP0+组水平。在门水平上,SP0+、SP0-、SP2和SP6.5四组大口黑鲈肠道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无壁菌门(Tener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优势菌群为未分类c柔膜菌属(unclassified-c-Mollicutes)支原体属(Mycoplasma)、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和太阳杆菌属(Eubacterium)。其中,支原体属是SP0+、SP0-和SP6.5三组的绝对优势菌群,而未分类c柔膜菌属是SP2组的绝对优势菌群。对属水平差异菌属进行研究分析发现,SP0+、SP0-、SP2和SP6.5四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差异显着的菌落,SP2组和SP6.5组红假细胞菌(Rhodopseudomonas)的丰度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SP2组有害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优杆菌属(Eubacterium)丰度显着低于SP0+组和SP0-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提高饲料蛋白水平和在饲料中添加小肽可以通过增加大口黑鲈肠道有益菌的丰度和减少肠道中有害菌群的丰度来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健康从而改善大口黑鲈的机体健康。4.基于大口黑鲈生长、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探求饲料中维生素D3的最适需求量为了探寻在大口黑鲈的饲料中添加多少维生素D3的最为合适,实验一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0、45和60IU/kg的维生素D3,设置5种维生素D3含量分别为1370、1385、1400、1415和1430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4.19±0.05)g的大口黑鲈九周,实验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0、2000、3000和4000IU/kg的维生素D3,设置5种维生素D3含量分别为514、1514、2514、3514和4514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4.01±0.07)g的大口黑鲈九周。结果表明:(1)饲料中不同含量的维生素D3显着影响大口黑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P<0.05),对大口黑鲈的存活率、肥满度以及脏体比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可以显着降低大口黑鲈的肝体比以及肝脏的脂肪含量(P<0.05);饲料中不同的维生素D3含量对大口黑鲈的肌肉、脊椎骨和血清中钙和磷的含量产生了显着的影响(P<0.05),实验一随着饲料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大口黑鲈脊椎骨中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以及血清中钙离子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但不会对大口黑鲈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以及水分的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实验二中大口黑鲈肌肉、脊椎骨以及血清钙的含量随着饲料维生素D3含量的增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肌肉和血清钙含量在VD3000组达到最大值,脊椎骨钙含量在VD2000组达到最大值;肌肉以及血清里磷的含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脊椎骨中磷含量在VD3000组达到最大值。但是肌肉中粗脂肪含量随着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且在VD2000组达到最大值的结果(P<0.05)。(2)实验一中饲料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将显着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使得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力显着降低(P<0.05);机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也会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而增强(P<0.05)。实验二中饲料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可以使得大口黑鲈肝脏和血清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提高(P<0.05);同时显着降低肝脏和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结果(P<0.05)。另一方面,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可以显着影响血清白蛋白的含量(P<0.05),血清白蛋白的含量表现出随着饲料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并在VD2000组达到最大值的结果。以大口黑鲈的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大口黑鲈获得最大的生长时配合饲料维生素D3的最适含量为3033IU/kg饲料。以大口黑鲈脊椎骨钙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得到大口黑鲈获得最大脊椎骨钙累积量时的配合饲料维生素D3最适含量为3550IU/kg饲料。5.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是否会通过影响大口黑鲈肠道菌群来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和健康。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第四章实验二中VD0、VD2000和VD4000三组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增加,大口黑鲈肠道Ace和Chao指数先升高后降低,这说明维生素D3的缺乏(514IU/kg饲料)与过量(4514IU/kg饲料)都会影响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的丰富度,而添加适量的维生素D3(2514IU/kg饲料)可以增加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在门水平上,VD0、VD2000和VD4000三组大口黑鲈肠道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无壁菌门(Tener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门水平上,大口黑鲈肠道中无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物种丰度与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呈正相关,螺旋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物种丰度与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呈负相关。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对VD0组和VD4000组样本群落分布相对影响较大,对VD2000组样本群落分布相对影响较小。在属水平上,优势菌群为支原体属(Mycoplasma)、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其中,支原体属和邻单胞菌属是VD0、VD2000和VD4000三组的优势菌群。VD2000组稳杆菌属(Empedobacter)的丰度显着高于VD0组(0.001<P≤0.01),VD2000组气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金黄杆菌属(Chyseobacterium)和稳杆菌属丰度显着高于VD4000组(P<0.05)。6.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对大口黑鲈肝脏代谢的影响为了研究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和健康是否与肝脏代谢有关,基于GS/MC代谢组学技术对第四章实验二的肝脏代谢物进行检测。代谢组学分析得到,在VD2000和VD0组筛选出95种差异代谢物,包含氨基酸5种,碳水化合物类21种,脂肪酸两种,核苷类5种,醇类5种。在VD4000和VD0组筛选出114种差异代谢物包含氨基酸17种,碳水化合物类14种,脂肪酸1种,核苷类7种,醇类5种。在VD4000和VD2000组筛选出6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氨基酸7种,碳水化合物5种,脂肪酸及其结合物5种。显着影响的代谢通路包括:固醇生物合成通路、磷酸戊糖代谢通路、半乳糖代谢通路、胰岛素信号通、Fox O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ABC转运通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嘧啶代谢和咖啡因代谢通路。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对大口黑鲈肝脏代谢物和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通路可以产生显着影响。增加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可以显着加强大口黑鲈三大营养物质相关代谢通路,维生素D3缺乏会对大口黑鲈代谢通路造成抑制。第四章以生长和脊椎骨钙含量为评价指标得到的最适需求量并不适用于本章,VD4000组4514IU/kg饲料的维生素D3含量不但未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通路造成显着的抑制作用,对糖代谢通路而言,反而有增强效应。

刘芳芳[5](2020)在《海水鱼鱼糜加工及凝胶过程中蛋白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海水鱼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并且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等特点,受到很多消费者的亲睐,并且也是良好的鱼糜产品原料。我国海水鱼种类繁多,且某些海水鱼养殖产量较大,然而传统的消费习惯不足以充分利用海水鱼资源,海水鱼的加工利用程度较低,因此有必要对多种海水鱼的凝胶性能进行研究,发现更多适宜加工鱼糜的海水鱼种类,扩大市场规模,解决压塘问题。本文研究了多种海水鱼的凝胶性能,并选取了产量较大的鱼种研究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水分含量、p H值、蛋白质组成、蛋白质间化学作用力、蛋白质水解度等指标,并结合拉曼光谱揭示鱼糜凝胶形成机理,分析在鱼糜加工过程中各指标的相关性。此外,通过不同处理条件研究海鲈和金鲳肌球蛋白的变性聚集行为,从分子层面进一步揭示鱼肉加工的适宜性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发现更多适合加工成鱼糜凝胶产品的海水鱼种类,文章采集了45种海水鱼,经过2次漂洗、擂溃和二段加热(40℃/30 min+90℃/30 min)制成鱼糜凝胶后,放置24 h对其凝胶性能进行研究(主要测定指标包括凝胶强度、质构特性、白度和持水性)。结果表明,海水鱼凝胶强度在163.76±2.36~1132.09±136.54g·cm范围内,其中在300 g·cm以下的有14种鱼,硬度在68.00~425.33 g之间,内聚性在0.59~0.89范围内,弹性在0.84~0.99范围内,胶粘性在56.20~320.67 g范围内,咀嚼性范围在51.70~303.57 g内,白度值(W)在63.92~89.90范围内,持水性在70.87%~90.45%范围内。根据相关性分析知,凝胶强度越大,硬度越大,胶粘性和咀嚼性越好,并且持水性与咀嚼性显着正相关,即持水性越大,鱼糜凝胶的咀嚼性指数越大,咀嚼性能越好。对凝胶性能的综合分析认为,灰胡椒鲷、黄鳍鲷、真鲷、高体鰤、匀斑裸胸鳝和无齿鲹凝胶强度、硬度、咀嚼性等均较大,白度和持水性较好,且价格较为适中,适合作为鱼糜加工的品种。(2)为了更好的了解鱼糜凝胶形成机理,本章选取了5种海水鱼对凝胶化鱼糜和鱼糜凝胶的凝胶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这5种海水鱼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的p H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相比于第一段加热鱼糜凝胶,经过第二段加热时,5种海水鱼的凝胶强度、硬度、胶粘性、咀嚼性和亮度值(L*)、白度值(W)均显着增大,咀嚼性指数和弹性指数的变化程度不明显,而对于持水性,经过第二段加热时,黄鳍鲷、海鲈、金鲳和尖吻鲈显着增大,鲻持水性却有所减小;造成水分含量变化主要是漂洗和加热,且5种鱼漂洗鱼糜水分含量显着升高,加热使鱼糜水分含量降低,并且5种鱼糜水分含量下降程度不一致;漂洗使5种鱼糜的p H均达到适宜加工鱼糜的范围内,擂溃降低了p H值,经过加热再次使得鱼糜的p H显着增大,但均在鱼糜适宜加工范围内(6.70~7.01)。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热过程中,对水分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海水鱼中,p H在经过漂洗后均在适宜鱼糜加工的范围内。(3)为进一步研究鱼糜凝胶形成机理,选取海鲈和金鲳进行蛋白质相关变化规律的研究,主要通过测定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组成、蛋白质间的化学键、TCA-可溶解肽含量的变化,并结合了拉曼光谱研究在此过程中蛋白质的构象变化。结果表明,漂洗使海鲈和金鲳的水溶性蛋白所占分别降低了3.58%和3.72%、不溶性蛋白所占分别降低了3.46和0.29%,而盐溶性蛋白相对含量显着增加(p<0.05)。在擂溃、第一段加热和第二段加热时,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形成更多的不溶性蛋白,并且金鲳第二段加热鱼糜凝胶不溶性蛋白相对含量显着大于海鲈。在加工过程中,两种鱼的离子键、氢键逐渐减少,疏水键和二硫键主要通过加热使形成,非二硫共价键主要形成于第一段加热过程中,漂洗和擂溃可以降低蛋白质水解度,加热对两种鱼的水解度影响一致,低温加热蛋白质水解度显着增大,高温加热形成稳定鱼糜凝胶后,蛋白质水解度显着减小。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当海鲈和金鲳在经过第二段加热形成稳定鱼糜凝胶时,酰胺Ⅰ带特征峰均出现在表征β-折叠结构波长范围内。(4)为从分子层面揭示蛋白质加工特性,分别提取海鲈和金鲳原料、漂洗鱼糜和擂溃鱼糜的肌球蛋白,并对从擂溃鱼糜中提取的肌球蛋白调节至适宜的浓度后分别在30、40、50、60、70和90℃进行加热,每次加热时间为30 min,然后待冷却至室温后测定其浊度、溶解度、巯基、二硫键、表面疏水性和蛋白质结构等指标,对其变性聚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漂洗,海鲈肌球蛋白浊度增加16.7%,金鲳肌球蛋白浊度减小32.0%,擂溃和加热显着增加了肌球蛋白的浊度,海鲈浊度在70℃达到最大(0.75),金鲳肌球蛋白浊度在90℃达到最大值(0.94)。溶解度与浊度变化趋势相反,巯基在处理工程中逐渐氧化形成二硫键,海鲈在70℃以上时增加更明显,金鲳90℃加热时达到最大,并且海鲈肌球蛋白形成更多的二硫键,表面疏水性均在60℃时达到最大,随后减少,而擂溃使海鲈表面疏水性减少2.8%,金鲳表面疏水性增加22.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漂洗和擂溃肌球蛋白仍保持天然结构,加热处理中,对于金鲳,温度越高,形成越多的β-折叠结构,90℃时β-折叠结构含量达到52.87%,而对于海鲈,在小于50℃加热时主要形成β-折叠结构,而高温加热则主要形成无规则卷曲结构(34.6%)。综合分析认为,不同海水鱼的肌球蛋白,在外界不同条件处理下,变性聚集程度差异显着。

王霞[6](2020)在《我国主要海水鱼特征脂质和鱼糜凝胶特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和渔业资源的国家。海产品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沿海渔业经济的发展,且满足了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多元化需求,海水鱼营养结构丰富,其中含有的脂类成分能够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海水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海水鱼鱼肉粗脂肪、脂肪酸组成、磷脂组成及鱼糜凝胶品质(凝胶强度、质构、白度、持水性)和磷脂组成的相关性,来探讨合适的鱼糜品种,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本论文分为四部分:1、研究海水鱼肌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通过对30种海水鱼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发现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种类因鱼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海水鱼中每kg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为32.87~137.29g。共检出24种脂肪酸,其中含有9种饱和脂肪酸(SFA),15种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FA含量在25.27%~40.48%之间,MUFA含量在14.88%~41.46%之间,PUFA含量范围为22.22%~50.95%。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脂肪酸总量为11.36%~41.47%。2、研究海水鱼磷脂测定的方法。以海鲈作为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海水鱼海鲈磷脂组分,选择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乙酸体系得到的峰形良好,能够完全分离,且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满足实验要求,其中精密度高,变异系数均小于3%,平均回收率82.14%~105.0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50%,能够快速、高效检测出磷脂组分,得出相应磷脂含量。该实验方法对于海水鱼磷脂测定,分离效果良好,可运用于其它海水鱼磷脂组分测定。3、研究海水鱼肌肉磷脂的组成及含量。本章对海水鱼磷脂组成进行分析,得到各磷脂含量及种类各有不同。海水鱼磷脂总含量为0.39~10.1 mg/g,海水鱼每克肌肉中PE含量为0.17~2.35mg,LPE为0.04~0.07 mg,PI为0.04~0.31 mg,PS为0.02~0.06 mg,PC含量为0.03~3.16 mg,SM含量为0.02~0.1 mg,LPC含量为0.04~7.31 mg;金鲳鱼、黄鳍鲷和褐篮子鱼检测出七种磷脂成分,所含磷脂种类最丰富。4、研究海水鱼鱼糜凝胶品质与磷脂的相关性。通过对海水鱼鱼糜凝胶品质(凝胶质构、凝胶强度、白度、持水性)、粗脂肪含量、磷脂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对鱼糜凝胶品质与磷脂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得到结论:不同种类海水鱼鱼糜凝胶硬度为68~425.33 g,内聚性为0.65~0.89,弹性为2.57~2.98mm,咀嚼性为1.55~9.07mJ,鱼糜凝胶强度为165.81~1132.09 g.cm,白度值为63.92~89.9,持水性为72.07%~90.42%。鱼糜粗脂肪含量为30.46~130 g/kg,鱼糜凝胶磷脂含量分别是:海水鱼鱼糜凝胶每克肌肉中PE含量为0.34~2.55 mg,LPE含量为0.04~0.05 mg,PI含量为0.06~0.51 mg,PC含量为0.03~1.96 mg,LPC含量为0.04~6.15 mg,在所有被检测的海水鱼鱼糜凝胶中共检测出PE、LPE、PI、PC和LPC五种磷脂成分。鱼糜凝胶品质特性与磷脂相关性为:PE与LPC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I与硬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咀嚼性与LPE呈显着正相关,与凝胶强度之间呈显着负相关,白度与内聚性、弹性、持水性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根据鱼肉磷脂、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综合考虑,筛选出适合做鱼糜的鱼种为金鲳鱼、黄鳍鲷、尖吻鲈、鲻和海鲈。

韩晴[7](2020)在《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开发价值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江鳕(Lota lota)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了江鳕的含肉率及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并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江鳕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江鳕各组织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为其人工养殖和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丰富江鳕的基础消化生理知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优良品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江鳕的含肉率为74.26%,江鳕肌肉中水分含量为80.11%,粗蛋白含量为17.24%,粗脂肪含量为0.58%,灰分含量为1.09%。江鳕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32.95%(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40.74%。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63%(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36.64%。江鳕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3.01。肌肉脂肪酸中的EPA含量为4.32%,DHA含量为10.69%(干样),高于多种经济鱼类,其n-6与n-3 PUFA比值、PUFA/SFA均符合英国卫生部推荐要求。江鳕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合理,富含K、Mg、Zn等矿物质元素,表明江鳕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鱼类。2、运用组织学和解剖学方法对江鳕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江鳕比肠长为0.82±0.13。江鳕的胃有较强的伸缩性,膨大时呈“U”形,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有大量胃腺分布在粘膜上皮之间的固有层中。肠粘膜上皮主要由单层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肠道管壁上的粘膜褶皱数量、高度和宽度,粘膜层厚度由前到后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由前往后依次递增,肌层和浆膜层的厚度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江鳕消化系统组织学和形态学都和江鳕的食性相适应。3、江鳕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蛋白酶活性的分布顺序为胃>幽门>前肠>中肠>后肠>肝脏,胃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江鳕不同器官组织中淀粉酶活性分布顺序为肝脏最高,其次为前肠、幽门、中肠、后肠,胃中最低;江鳕脂肪酶活性分布顺序依次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肝脏>胃。这说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胃中,其次是幽门和肠道;肝脏、幽门和肠是江鳕淀粉酶产生的主要器官;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集中在肠道。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时活力最高,胃淀粉酶在偏酸性条件下活力最高,消化道其它部位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值均在中性或偏碱性范围。

王霞,林婉玲,李来好,王林静,杨少玲,黄卉,杨贤庆,吴燕燕[8](2019)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脂肪酸组成,为海水鱼的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氯仿-甲醇法提取六种海水鱼肌肉的脂肪,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肌肉粗脂肪含量为4.40%~8.72%,其中黄鳍鲷含量最高,总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包括6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和15种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粗脂肪和脂肪酸总体含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SFA含量为26.63%~33.97%,MUFA含量为23.07%~29.13%,PUFA含量为41.06%~44.35%。6种鲈形目海水鱼EPA和DHA占脂肪酸总量为21.17%~35.73%,除了黄鳍鲷,其他5种海水鱼占比均在30%以上,其中马拉巴笛鲷中占比最高,为35.73%。六种鲈形目海水鱼中MUFA/SFA总体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黒鲷最高(1.43),马拉巴笛鲷次之(1.36)。6种鲈形目海水鱼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较丰富,其中马拉巴笛鲷的EPA+DHA含量较高,按照人们对于必需脂肪酸的需求,马拉巴笛鲷的营养价值最高。

黄梦仪[9](2019)在《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大亚湾是我国南海北部典型的半封闭性海湾,因其自然条件优越、饵料丰富,栖息的鱼类种类繁多,是多种经济鱼类无可替代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本研究首先结合历年来大亚湾生态系统环境与资源状况,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历年的变化状况;以大亚湾南部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大亚湾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及其年际变化,分析大亚湾鱼类资源群落变化趋势,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6.5(EwE)软件构建大亚湾生态通道模型,分析大亚湾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能量流动过程,评估黑鲷、黄鳍鲷、黄斑篮子鱼、斑节对虾、三疣梭子蟹在大亚湾的生态容量,旨在优化大亚湾的增殖放流策略,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丰富,1985年2012年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硅藻种类数占百分比总体上亦呈现下降趋势,而甲藻种类数占百分比总体上则呈现上升趋势。大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先从1990年逐年下降,到2012年又呈上升状态。(2)大亚湾浮游动物桡足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45.15%,优势种的更替十分明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历年均出现的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红纺锤水蚤、鸟喙尖头溞;1985年优势种有短尾类和长尾类幼体在往后调查中均不是优势种;从2007年开始夜光虫已成为大亚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且优势地位显着。(3)历年大亚湾底栖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总体上总物种数呈现上升趋势,软体动物种类数所占比例从1985年的67.97%下降到2016年的27%,相反,多毛类种类数则从10.94%上升到2013年的55.9%和2016年的396%。粗帝汶蛤自2004年均为大亚湾底栖动物优势种且优势地位显着,奇异稚齿虫自2013年后均为优势种,优势种叶须内卷齿蚕、丝鳃稚齿虫更替出现。大亚湾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整体上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4)大亚湾鱼类优势种自1985年到2015年发生了较明显的更替,上世纪优势种主要以裘氏小沙丁鱼、斑鰶、丽叶鰺、乳香鱼、前鳞鲻、真鲷、平鲷、鲳科、带鱼等体质量较大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为主,除了斑鰶仍为优势种外,其他优势种均逐渐被二长棘鲷、鰏科、细线天竺鲷、小公鱼属等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所取代。(5)4个航次共鉴定出鱼类物种113种,隶属10目49科81属,均属硬骨鱼纲,其中鲈形目种类数最多,共有25属64种,占总种类数的56.64%,次之为鲽形目共有5科9属12种,占种类数的10.62%,鳗鲡目6科7属9种,占种类数的7.96%,鲱形目和鮋形目均分别有7种,占种类数的6.19%,其他鱼类种类数较少。年平均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为575.02kg/km2,年平均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为45735.39ind/km2,优势种为短吻鲾、二长棘鲷、黄鳍马面鲀、中线天竺鲷、勒氏短须石首鱼、细条天竺鱼和拟矛尾虾虎鱼,大亚湾鱼类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2.48,均匀度指数J’年平均值为0.65,鱼类平均体质量为7.36g/尾。(6)大亚湾Ecopath模型共划分30个功能组,功能组的营养转化效率在0.090.975之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Trophic level)范围为13.95,黑鲷的营养级为3.50,营养转化效率较低,为0.291;黄鳍鲷的营养级为3.25,营养转化效率0.343;黄斑篮子鱼的营养级为2.38,营养转化效率0.0.285;斑节对虾的营养级为2.67,营养转化效率0.276;三疣梭子蟹的营养级为2.72,营养转化效率0.216。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808%,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10,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08%,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评估大亚湾黑鲷的生态容量为0.034 t/km2,黄鳍鲷的生态容量为0.084 t/km2,黄斑篮子鱼的生态容量为0.05 t/km2,斑节对虾的生态容量为1.48 t/km2,三疣梭子蟹的生态容量为0.88t/km2。结合黑鲷自然死亡系数、总死亡系数和残存率,计算得出当黑鲷在01龄时同时有捕食死亡和自然死亡时,建议放流尾数为309.58万尾;当黑鲷在01龄时只有自然死亡时,放流尾数为218.38万尾。

黄仲园[10](2019)在《苦草用作草鱼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1.苦草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与生理生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评价了苦草粉(Vallisneria natans)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以不含苦草粉的基础饲料(VN0组)为对照,分别用10%(VN1组)、20%(VN2组)、30%(VN3组)的苦草粉替代基础组饲料中的次粉和米糠,配制出4种实验饲料,另设置一组只投喂新鲜苦草的青饲料组(VN组)。选用初始体重(18.85±0.20)g的草鱼幼鱼在室内水泥池网箱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苦草粉不影响草鱼的存活率和饲料系数,30%苦草组增重率显着高于20%苦草组。随着苦草粉添加量的增加,内脏指数及肝胰脏指数显着降低;前肠淀粉酶活力显着增强,中、后肠淀粉酶活力显着降低;对照组前、中、后肠蛋白酶活力依次增强,随着苦草粉含量的增加,前肠蛋白酶活力显着增强,中肠蛋白酶活力表现出先增再降再增的变化,VN1组显着高于其他组,后肠蛋白酶活力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肝胰脏SOD活力显着提高,MDA含量先降后升,VN3组最高。血清总蛋白含量有上升的趋势,VN3组显着高于其他组;血清白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VN1组最高;血清ALT活力先增后降;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ST活力显着降低,各苦草粉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添加苦草粉显着降低了饲料表观消化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草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VN组出现负增长现象,内脏指数及肝胰脏指数、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ALT都显着低于其他组;肠道各段淀粉酶活力显着高于各实用饲料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后肠蛋白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30%苦草粉对草鱼生长没有影响,但且有利于鱼体健康,可以作为草鱼饲料原料进行资源化的利用;苦草粉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新鲜苦草。2.苦草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胶原蛋白含量及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为了探究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胶原蛋白含量及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的影响,以不含苦草粉的基础饲料(VN0组)为对照,分别用10%(VN1组)、20%(VN2组)、30%(VN3组)的苦草粉替代基础组饲料中的次粉和米糠,配制出4种实验饲料,另设置一组只投喂新鲜苦草的青饲料组(VN组)。选用初始体重(18.85±0.20)g的草鱼幼鱼在室内水泥池网箱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苦草粉添加量的增加,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着提高,粗脂肪和肌肉胶原蛋白含量都显着降低;肌肉各种脂肪酸含量也是显着降低的,而n-3/n-6显着提高;肌肉氨基酸总量上显着提高,苦草粉组鲜味氨基酸含量要显着高于对照组;2种胶原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有下降的趋势。新鲜苦草组在肌肉粗脂肪含量上显着低于其他各组,胶原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而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要显着低于其他组,n3/n6却显着高于其他各组,氨基酸的含量要显着低于其他组。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30%以内的苦草粉可以提高肌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同时苦草添加组草鱼肌肉可能更符合人体健康需求;30%添加量苦草粉的使用效果是最好的。3.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是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对实验鱼进行的更深入的研究,为了探究沉水植物苦草对草鱼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取基础饲料组(VN0)、30%苦草粉添加组(VN3)、新鲜苦草组(VN)草鱼幼鱼肠道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草鱼肠道优势菌门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VN3组群落多样性和群落丰度都显着高于其他组,VN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在门水平上,VN3组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VN0组(P<0.05);VN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也显着高于VN0组(P<0.05);在属水平上,VN3在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VN0组(P<0.05);VN组在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丹毒梭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VN0组(P<0.05);VN在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丹毒梭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相对丰度都显着高于VN3组(P<0.05)。结果表明:不同的饲料可以影响草鱼肠道菌群结构;添加30%苦草粉可以提高草鱼肠道内容物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促进肠道分解利用纤维素的能力,有利于鱼体健康;只投喂新鲜苦草降低了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不利于草鱼肠道健康。4.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代谢组学的研究本研究是利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第一章所诉的VN0,VN3,VN组草鱼中肠前段代谢组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两两分组比较。结果显示,VN0、VN3两组共有差异代谢物114种,其中氨基酸有21种,糖类有8种,核苷类有7种;VN0、VN3组共有差异代谢物88种,其中氨基酸14种,核苷类有11种,糖类有10种,脂肪酸有4种;VN3、VN组共有差异代谢物58种,含量最多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有核苷类7种,糖类4种,脂肪酸4种,有机酸3种,能量代谢产物3种。此外,通过KEGG pathway mapper功能分析对差异代谢通路进行展示,苦草对草鱼代谢通路也有显着影响,VN0、VN3组共有15个具有显着性差异的通路图,主要包含氨酰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色氨酸代谢等通路。VN0、VN组有12个具有显着性差异的通路图,主要包括氨酰生物合成,氨酰生物合成,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丙酸的代谢,苯丙氨酸的代谢等代谢通路。VN3、VN组有6条具有显着性差异的代谢通路以嘌呤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乳糖代谢等通路为主。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的饲料对草鱼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通路有很大的影响。5.实用饲料搭配新鲜苦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研究基础上,为了探究利用苦草的不同养殖模式对草鱼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肌肉营养成分以肌肉胶原蛋白基因的影响。以不含苦草粉的基础饲料(PA组)为对照,上午喂基础饲料下午喂新鲜苦草(PAB组)为实验组,选用初均重为23.47g的草鱼在室内水泥池网箱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PAB组草鱼增重率和肝胰脏指数要低于对照组;肝胰脏中PAB的SOD、MDA、ALT都要高于PA组,CAT和AST要低于PA组;PAB组血清总蛋白含量高于PA组,其他指标都要低于PA组;PAB组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要低于对照组,PAB组的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都要高于PA组,PAB在饱和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系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n-6系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都低于PA组,而n-3/n-6高于PA组,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只投喂实用饲料时,草鱼生长迅速,但肌肉鲜味及营养价值偏低;实用饲料和新鲜苦草交替使用时,草鱼生长速度偏慢,但整体肌肉品质更好,鱼体抗病力可能更强。

二、黄鳍鲷肌肉生化成分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鳍鲷肌肉生化成分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及牛磺酸合成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牛磺酸简介
    1.2 牛磺酸含量特征
    1.3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4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
    1.5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牛磺酸合成的影响
    1.6 外源牛磺酸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7 其他影响
        1.7.1 神经调节
        1.7.2 抗应激能力
        1.7.3 繁殖性能
        1.7.4 视功能
        1.7.5 解毒功能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抗氧化免疫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饲料
        2.1.2 实验鱼和饲养管理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生长指标计算
        2.2.3 全鱼体成分的测定
        2.2.4 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的影响
        2.3.2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体组成的影响
        2.3.3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组织牛磺酸沉积及合成调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饲料
        3.1.2 实验鱼与饲养管理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组织牛磺酸含量测定
        3.2.3 牛磺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3.2.4 序列获取与验证
        3.2.5 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6.1 总RNA提取
        3.2.6.2 cDNA合成
        3.2.6.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7 CDO重组表达
        3.2.7.1 CDO基因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3.2.7.2 CDO蛋白放大培养
        3.2.7.3 上清中亲和层析纯化CDO蛋白
        3.2.7.4 CDO蛋白浓度和质量检测
        3.2.8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组织牛磺酸含量
        3.3.2 牛磺酸合成酶活性
        3.3.3 牛磺酸合成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3.3.3.1 ToCBS cDNA序列分析
        3.3.3.2 ToCSE cDNA序列分析
        3.3.3.3 ToCDO cDNA序列分析
        3.3.3.4 ToCSAD cDNA序列分析
        3.3.3.5 ToADO cDNA序列分析
        3.3.4 系统发育分析
        3.3.4.1 ToCBS系统发育分析
        3.3.4.2 ToCSE系统发育分析
        3.3.4.3 ToCDO系统发育分析
        3.3.4.4 ToCSAD系统发育分析
        3.3.4.5 ToADO系统发育分析
        3.3.5 牛磺酸合成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3.3.6 外源牛磺酸添加对卵形鲳鲹合成基因表达影响
        3.3.7 CDO重组蛋白
        3.3.7.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3.3.7.2 CDO重组蛋白的纯化
        3.3.7.3 CDO蛋白浓度及质量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牛磺酸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饲料
        4.1.2 实验鱼与饲养管理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4.2.2.1 DNA提取及PCR扩增
        4.2.2.2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2.2.3 测序数据处理
        4.2.3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肠道微生物分析
        4.3.1.1 序列分析
        4.3.1.2 Alpha多样性分析
        4.3.1.3 Beta多样性分析
        4.3.1.4 肠道菌群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分析
        4.3.2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4.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2)鲫鱼和黄翅鱼腥味关联成分分析及热处理对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鲫鱼与黄翅资源概述
    1.2 鱼腥味物质研究现状
        1.2.1 鱼腥味物质
        1.2.2 鲫鱼和黄翅中鱼腥味的研究现状
    1.3 鱼腥味物质的分析鉴定
    1.4 鱼死后变化与腥味
    1.5 热处理与腥味
    1.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立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2章 鱼体挥发性成分的定性与定量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材料
        2.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2.3 主要仪器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GC-MS仪器参数
        2.2.6 挥发性成分定性方法
        2.2.7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8 挥发性成分定量
        2.2.9 感官评价
        2.2.10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
        2.3.2 挥发性成分定量标曲
        2.3.3 挥发性成分定量结果
        2.3.4 感官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黄翅和鲫鱼中关键腥味关联成分的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3.2.3 主要仪器
        3.2.4 样品前处理
        3.2.5 GC-MS-O参数
        3.2.6 OAV分析
        3.2.7 重组及缺失实验
        3.2.8 数据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讨论
        3.3.1 GC-MS-O分析
        3.3.2 OAV分析
        3.3.3 气味重组
        3.3.4 缺失实验
    3.4 小结
第4章 宰后放置及热处理对鱼腥味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理化指标测定
        4.2.5 宰后放置对鱼腥味影响
        4.2.6 脂肪氧化指标测定
        4.2.7 热处理对鱼腥味影响
        4.2.8 数据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化指标分析
        4.3.2 鱼体宰后的腥味变化
        4.3.3 鱼体宰后的脂肪氧化情况
        4.3.4 热处理对鱼腥味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3)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1.1 杂交简介
        1.1.2 鱼类杂种优势
        1.1.3 石首鱼科鱼类杂交研究近况
    1.2 鱼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3 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IGF-1的研究进展
        1.3.2 鱼类 GH 的研究进展
        1.3.3 GHR1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生化成分测定
        2.1.3 营养品质评价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2.2 氨基酸组分含量
        2.2.3 必需氨基酸组成评价
        2.2.4 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2.3 讨论
        2.3.1 杂交子代及其双亲常规营养特征分析
        2.3.2 杂交子代氨基酸评价
        2.3.3 杂交子代脂肪酸评价
        2.3.4 杂交提高F1肌肉品质的评价
    2.4 结论
第三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及杂交子代IGF-1、GH、GHR1 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15月龄三种实验鱼体质量比较分析
        3.3.2 扩增产物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IGF-1三种基因表达量分析
        3.3.4 GH基因表达量分析
        3.3.5 GHR1基因表达量分析
    3.4 讨论
        3.4.1 IG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3.4.2 G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3.4.3 GHR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小肽和维生素D3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肝脏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功能性添加剂-小肽概述
        1.1 小肽的结构与性质
        1.2 小肽的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
        1.3 小肽的营养作用
    2.维生素D概述
        2.1 维生素D的来源
        2.2 维生素D的吸收与代谢
        2.3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3.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饲料中小肽添加量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及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管理
        1.3 样品的采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指标的计算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饲料中添加小肽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中添加小肽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2.3 饲料中添加小肽对大口黑鲈消化酶活性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4 饲料中添加小肽对大口黑鲈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讨论
        3.1 饲料中添加小肽可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价值
        3.2 饲料中添加小肽可以改变大口黑鲈的消化酶活性
        3.3 饲料中添加小肽对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饲料蛋白水平和小肽添加量对大口黑鲈肝脏代谢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的配制
        1.2 试验对象与养殖
        1.3 样品的采集
        1.4 基于GC/MS对大口黑鲈肝脏进行代谢组学分析
    2.结果
        2.1 主成分分析
        2.2 差异代谢产物以及代谢途径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小肽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的配制
        1.2 试验对象与养殖
        1.3 样品采集及试验方法
    2.结果
        2.1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2.2 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2.3 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属水平)
        2.4 PCOA聚类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口黑鲈生长、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探求饲料中维生素D_3最适需求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
        1.3 样品的采集和抗感染实验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1.4.2 生化指标的测定
        1.5 指标的计算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 维生素D_3含量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存活率及饲料系数的影响
        2.2 维生素D_3含量对大口黑鲈肌肉成分的影响
        2.3 维生素D_3对大口黑鲈脊椎骨粗灰分和钙磷含量的影响
        2.4 维生素D_3含量对大口黑鲈肝脏功能的影响
        2.5 维生素D_3含量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液中钙磷含量的影响
        2.6 维生素D_3含量对大口黑鲈抗感染能力的影响
        2.7 运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大口黑鲈对饲料中维生素D_3的最适需求量
    3.讨论
        3.1 维生素D_3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维生素D_3对大口黑鲈健康的影响
        3.3 维生素D_3对大口黑鲈肝脏脂肪含量及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4.小结
第五章 饲料中维生素D_3含量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的配制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
        1.3 样品采集与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OTU聚类分析和大口黑鲈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2.2 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2.3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属水平)
        2.4 样品的NMDS分析
        2.5 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和菌群结构的关联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饲料中维生素D_3含量对大口黑鲈肝脏代谢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的配制
        1.2 试验对象及养殖
        1.3 样品采集
        1.4 基于GC/MS代谢组学分析
    2.结果
        2.1 主成分分析
        2.2 单变量统计分析
        2.3 差异代谢产物的筛选
        2.4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海水鱼鱼糜加工及凝胶过程中蛋白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糜凝胶形成方法
        1.1.1 热诱导凝胶
        1.1.2 酸致凝胶
        1.1.3 发酵鱼糜凝胶
        1.1.4 超声波辅助
        1.1.5 超高压处理
    1.2 影响鱼糜凝胶性能的因素
        1.2.1 鱼种的影响
        1.2.2 漂洗工艺的影响
        1.2.3 擂溃的影响
        1.2.4 添加物对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
    1.3 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
    1.4 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45种海水鱼鱼糜凝胶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鱼糜凝胶的制备
        2.3.2 凝胶强度的测定
        2.3.3 质构特性的测定
        2.3.4 白度的测定
        2.3.5 持水性的测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种类海水鱼鱼糜凝胶强度
        2.4.2 不同种类海水鱼质构特性
        2.4.3 不同种类海水鱼鱼糜凝胶白度
        2.4.4 持水性
        2.4.5 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种海水鱼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物理性能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前处理
        3.3.2 凝胶强度的测定
        3.3.3 质构特性的测定
        3.3.4 白度的测定
        3.3.5 持水性的测定
        3.3.6 水分含量的测定
        3.3.7 pH的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凝胶强度的变化
        3.4.2 质构特性的变化
        3.4.3 白度的变化
        3.4.4 持水性的变化
        3.4.5 水分含量的变化
        3.4.6 pH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鲈和金鲳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变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前处理
        4.3.2 蛋白质组成的测定
        4.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3.4 化学作用力的测定
        4.3.5 蛋白溶解率的测定(非二硫共价键)
        4.3.6 总巯基的测定
        4.3.7 TCA-可溶性肽含量的测定
        4.3.8 拉曼光谱分析
        4.3.9 微观结构的测定(电镜扫描)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蛋白质组成变化
        4.4.2 化学作用力的变化
        4.4.3 非二硫共价键的变化
        4.4.4 巯基的变化
        4.4.5 TCA-可溶性肽含量的的变化
        4.4.6 鱼糜加工及凝胶过程中的拉曼光谱图
        4.4.7 相关性分析
        4.4.8 微观结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鲈和金鲳肌球蛋白变化规律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前处理
        5.3.2 肌球蛋白的提取
        5.3.3 浊度的测定
        5.3.4 溶解度的测定
        5.3.5 总巯基和活性巯基的测定
        5.3.6 二硫键的测定
        5.3.7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5.3.8 红外光谱
        5.3.9 原子力显微镜(AFM)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肌球蛋白浊度和溶解度
        5.4.2 肌球蛋白总巯基和活性巯基
        5.4.3 肌球蛋白二硫键
        5.4.4 肌球蛋白表面疏水性
        5.4.5 肌球蛋白二级结构
        5.4.6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4.7 肌球蛋白表面形貌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成果

(6)我国主要海水鱼特征脂质和鱼糜凝胶特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肉及其脂质组成
        1.1.1 鱼肉基本组成成分
        1.1.2 鱼肉脂质组成
        1.1.2.1 脂肪及脂肪酸组成
        1.1.2.2 磷脂组成
    1.2 脂质对鱼糜凝胶品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30种海水鱼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样品前处理
        2.2.3.2 脂肪的提取
        2.2.3.3 脂肪酸的GC-MS分析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30种海水鱼粗脂肪含量
        2.3.2 30种海水鱼脂肪酸组成
        2.3.2.1 饱和脂肪酸
        2.3.2.2 不饱和脂肪酸
        2.3.2.3 EPA和 DHA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水鱼磷脂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样品前处理
        3.2.3.2 脂肪的提取
        3.2.3.3 样品磷脂纯化
        3.2.3.4 磷脂样品的制备
        3.2.3.5 色谱分析条件
        3.2.3.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混合磷脂标准品和磷脂标准曲线
        3.3.2 精密度实验
        3.3.3 回收率实验
        3.3.4 海鲈磷脂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0种海水鱼磷脂的分布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样品前处理
        4.2.3.2 脂肪的提取
        4.2.3.3 样品磷脂纯化
        4.2.3.4 磷脂样品的制备
        4.2.3.5 色谱分析条件
        4.2.3.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磷脂标准曲线
        4.3.2 30种海水鱼磷脂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类海水鱼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鱼糜凝胶制作工艺流程
        5.2.3.2 鱼糜凝胶质构的测定
        5.2.3.3 鱼糜凝胶强度的测定
        5.2.3.4 鱼糜凝胶白度的测定
        5.2.3.5 鱼糜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5.2.3.6 鱼糜凝胶磷脂组成分析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种类鱼糜的质构
        5.3.2 不同种类鱼糜的凝胶强度
        5.3.3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白度
        5.3.4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持水性
        5.3.5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及磷脂组成
        5.3.5.1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
        5.3.5.2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磷脂组成
        5.3.6 海水鱼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成果

(7)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江鳕简介
        1.1 江鳕的生物学特性
        1.2 江鳕的养殖现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鱼类肌肉营养的研究概况
        2.2 鱼类消化系统的研究概况
        2.3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江鳕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江鳕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江鳕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鱼肉的处理
        1.2.2 粗脂肪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1.2.3 脂肪酸的GC-MS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六种鲈形目海水鱼粗脂肪的含量
    2.2 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脂肪酸组成
        2.2.1 饱和脂肪酸
        2.2.2 不饱和脂肪酸
        2.2.3 EPA和DHA
3 结论

(9)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概况
        1.1.1 渔业增殖放流的重要性
        1.1.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的发展
        1.1.3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1.2 生态容量研究进展
        1.2.1 计算生态容量的一般方法
        1.2.2 Ecopath模型评估生态容量
    1.3 放流种类研究概况
        1.3.1 黑鲷
        1.3.2 黄鳍鲷
        1.3.3 黄斑篮子鱼
        1.3.4 斑节对虾
        1.3.5 三疣梭子蟹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亚湾生态群落及变化特征
    2.1 浮游植物
        2.1.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1.2 丰度及物种多样性
        2.1.3 生态类群与群落的划分
    2.2 浮游动物
        2.2.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2.2 资源量及物种多样性
    2.3 底栖生物
        2.3.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3.2 时空分布及物种多样性
    2.4 鱼类
        2.4.1 种类组成及优势类群
        2.4.2 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2.5 讨论
        2.5.1 浮游生物群落变化
        2.5.2 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2.6 小结
第三章 大亚湾鱼类资源现状与鱼类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站位与样品采集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3.2.2 鱼类资源密度及其时空变化
        3.2.3 鱼类优势种
        3.2.4 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
    3.3 讨论
        3.3.1 大亚湾鱼类资源年际变化
        3.3.2 大亚湾鱼类资源优势种及多样性年际变化
        3.3.3 大亚湾增殖种类资源现状
第四章 大亚湾Ecopath模型的建立
    4.1 Ecopath模型的原理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功能组划分
        4.2.3 功能组生物学参数来源
        4.2.4 Ecopath模型的调试及生态容量估算
        4.2.5 营养级与系统参数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
        4.3.2 生态系统功能组间的关系与能量转化效率
        4.3.3 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
        4.3.4 大亚湾增殖前后生态系统特征对比
    4.4 讨论
        4.4.1 大亚湾生态系统特征
        4.4.2 黑鲷营养生态作用与混合营养关系
        4.4.3 建议黑鲷放流数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苦草用作草鱼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沉水植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
        1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
        2 加工为肥料
        3 直接或间接用作燃料
        4 药用价值
        5 用作饵料与饲料原料
        6 其他资源化利用方式
    研究展望及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苦草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与生理生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攻毒实验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生长性能与形体指标的影响
        2.2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消化酶活力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饲料中的苦草粉含量对草鱼抗感染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苦草粉作为饲料原料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苦草粉作为饲料原料对草鱼肠道部分消化酶及饲料表观消化吸收率的影响
        3.3 苦草粉作为饲料原料对草鱼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第二章 苦草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草鱼幼鱼肌肉成分
        2.2 草鱼幼鱼肌肉脂肪酸
        2.3 草鱼幼鱼肌肉氨基酸
        2.4 肌肉胶原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
    3 讨论
        3.1 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胶原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2 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3.3 苦草对草鱼幼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1.2 样本采集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物种注释与评估
        2.2 物种组成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苦草对草鱼幼鱼肠道代谢的影响
    1 样品采集
    2 实验方法
    3 样本分析与数据处理
        3.1 分析流程
        3.2 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4.2 样本的对比分析
        4.3 差异代谢物
        4.4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五章 实用饲料搭配新鲜苦草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饲料
        1.2 实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喂养模式下草鱼生长性能与形体指标
        2.2 草鱼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2.3 两种模式下草鱼生化指标的比较
        2.4 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黄鳍鲷肌肉生化成分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牛磺酸对卵形鲳鲹生长及牛磺酸合成调控的影响[D]. 马启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鲫鱼和黄翅鱼腥味关联成分分析及热处理对其影响研究[D]. 郭淑. 集美大学, 2021(01)
  • [3]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 高松柏.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3)
  • [4]小肽和维生素D3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肝脏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 李向.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海水鱼鱼糜加工及凝胶过程中蛋白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 刘芳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我国主要海水鱼特征脂质和鱼糜凝胶特性的相关性研究[D]. 王霞.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D]. 韩晴.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J]. 王霞,林婉玲,李来好,王林静,杨少玲,黄卉,杨贤庆,吴燕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1)
  • [9]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增殖种类生态容量评估[D]. 黄梦仪.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苦草用作草鱼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D]. 黄仲园.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黄鳍鲷肌肉生化成分分析及营养品质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